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建设研究
安徽省地震信息网络重建研究
同理 . 当 时. 机器人需采取相应的避障措施 . 此时
A > ( ・ t a n a) / c o s ( a )
因此 , 当两超声 波传感器 的按 照角度 和 已知 时 , 只需要检 测 探测线 2 的测量值就可判定该壕沟能否通过
图 4 交 叉 探 测 法 流 程 图
3 试 验 结 论
I N T E R NE T的 访 问 。
5 结 束 语
计算机 网络是地震信息的传输平台 . 它设 计的好 坏直接关系到地 震部 门的办公效率 。 本 研究以安徽省地震监测 与应急指挥 中心大楼建 设为契机 , 针对地震信息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 重新 规划 、 设 计了安徽 省地震信息 网络 . 对信息系统硬件平台进行了升级改 造。安徽地震信 息 网络 的重新 建设 。 基本解决 了带宽瓶颈问题 , 提升 了网络 的使用效
本文 中取传感器 的安装角度 O / = 3 0 。 . 口 = 3 0 。 为例进行 分析 . 代人 式 ( 2 — 1 O ) , 得 = 0 . 9 4 m 。即当探测线 1 进入 沟内时 , 若 探测线 2的测 量值大 于 0 . 9 4 m. 则 判定机器 人无法 通过前 面的 凹形 障碍物 . 必须采 取避障措施 该 方法简单实用 . 为机器人检测凹形障碍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具 体的算 法流程图如图 4 所示
3 6 ( 5 ) : 7 3 3 — 7 3 8 .
4 结束 语
本文通过对履带式机器人的越沟性 能进行分析后 .主要 以具有代 表性 的凹形障碍物壕沟 为例 .利用超声波传感器交叉探测的方法先探 测前方存在凹形障碍物 . 然后对障碍物的宽度进行 了测量 . 并根据测量
[ 2 ] 张克健. 车辆地面力学[ M ] . 北 京: 国防工业 出版社 , 2 0 0 2 . [ 3 ] 李雄, 徐 宗昌, 王凯. 机器人导航 中的多传感 器数据融合新算法 [ J ] . 工程图学学 报. 2 0 0 8 ( 1 ) : 1 5 4 — 1 5 7 .
关于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的工作建议
关于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的工作建议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设。
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组织体系,建议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中设立以下组织机构:1. 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应设立中心机构,明确指挥关系和协作机制。
2. 地震应急救援专家组:由相关专家组成,提供技术支持和意见,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应建立专家库,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3. 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包括地震救援队伍、医疗卫生队伍、防汛抗旱队伍等,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力量的登记、监管和调配机制。
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高效的信息共享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信息共享机制:1. 建立地震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地震信息部门应及时发布地震预警和灾情信息,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保持紧密联系。
2. 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和单位应共享地震应急救援相关信息,实现信息互通和协同作战。
3.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地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及其相关网络设备应加强安全防护,防止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
三、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只有经过实战演练,才能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效能。
建议加强以下方面的应急救援演练:1. 组织应急救援指挥岗位轮换:定期轮换指挥岗位,使指挥人员熟悉各项指挥工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2. 实施多样化演练方案:结合不同地震情景,制定多样化的演练方案,包括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演练、联合演练等。
3.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的演练: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应定期进行装备演练,提高装备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
四、优化资源配置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合理配置救援力量。
建议优化以下方面的资源配置:1. 指定优先救援地区:根据地震风险评估结果,指定优先救援地区,确保救援力量在关键时间和地点及时到达。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xxx市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综合业务楼1.1.2 项目建设单位: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1.3 建设性质:新建1.1.4 建设地点、规模及建设内容1.1.4.1 建设地点:xxx市政府大院内6号楼东侧1.1.4.2 建设规模:4645平方米1.1.4.3 建设内容:xxx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办公、会议用房及市领导办公用房1.1.5 投资规模:总投资为2886.69万元(不包括应急指挥系统集成专用设备及家具等费用)1.2 项目建设背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中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各类建筑密集带来的环境、能源、卫生灾害和治安突发性事件影响的危害性和复杂性也愈加显著。
特别是2001年美国遭受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3年席卷全世界的“非典”流行传染病事件后,城市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系统的重要性被人们所认识。
xxx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国际上和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2003年的“非典”突发事件表明,xxx市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还有待完善,尚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要求。
如何高效利用和建设完善应急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紧急救助服务,成为摆在我市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
xxx市政府办公用房大部分建于70年代和80年代。
目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室、电视电话会议室为原有用房改建成的,不仅会场小,通风差,而且会议室原有设备陈旧老化,电路系统容量有限,很难保证正常工作需要,更难以满足以现代智能化手段指挥、监控、调度、收集信息的功能需要。
副市长办公用房既小又窄,拥挤不堪,智能化办公系统标准低,急需改善。
为了保证市政府领导及时、全面、直观地掌握重大突发事件等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快速信息通道,并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手段,便于统一进行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保持社会稳定,xxx市政府办公厅于2004年11月向市领导报送《关于在市政府机关6#楼东侧建综合会议楼的请示》,并得到了王岐山、翟鸿祥、刘晓晨等领导同志的批示表示同意,并于2005年3月取得了xxx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复和项目建议书批复(批文详见附件)。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建设研究
1工 程概 述
安 徽省地震 监测与应急 指挥 中心 大楼位于合 肥市主十道 长江路 曲路 与潜 山路交 口, 丁2 0 1 2 年1 1 月 正式投 入使用 , 该 工程总
建筑面积约 7 8 6 8 平方米 , 其 中地 上 9 层, 地下 1 层, 大楼采用钢砼框架结构。
安徽 省地震监测 与应急指挥 中心大楼 智能化工 程是个庞大 、 系统 的建设 】 程, 体现 r大型 、 综 合性 、 现代化等特点 , 建设 目标 旨在使 安徽省地震 局能充分 利用信息化手 段加强政 府有效管理 , 促进 政府职能转变 , 提 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 平 , 加强政府对信 息 化社会 的管理 和服务 职能 , 这有利 于政 务信 息的公 开 、 交流, 有利于提高政务办公 的效率和透 明度 。 安徽省地震 监测与应急 指挥中心大楼智能 化系统建设采用智 能化设 计的标准和需求 , 基于网络 的信息通信 系统 作为重点 , 包含如 下子系统 的建设 : 结 构化综合 布线系统 、 楼层 交换系统 、 安 全技术 防范系统 、 有线 电视 系统 、 公共信息发布 系统。在建设过 程 中, 充分遵循了对建筑智能化进行整体 规划 、 成熟性 与先进性 结合 、 标准化与开放性 、 安全性与保密性等原则。
i s a n a d v a nc e d t e c h no l o g y t ha t f u s e d wi t h c o ns t r uc t i o n,c o m m uni c a t i on, c onl p ut e r ne t wo r k , mo ni t or i ng a n d i n t e g r a t e d t he s e i n— t O t h e o pt i mi z a t i o n who l e .W i t h t he r a p i d de v e l o pm e nt o f i n f o r ma t i m1 t e c hno l og y,t he c o  ̄ l t e n t o f i n t e l l i g e nt s y s t e m b e c o me s m or e a nd mo r e.t hi s pa pe r t a ke s a d va nt a g e o f bu i l d i n g c o ns t r uc t i o n of Anh ui P r o v i n c e e a r t hq ua ke mo ni t o r i n g a nd e me r ge n c y c om m a n d c e nt e r , di s c us s e s t he i n t e l l i ge n t c on s t r uc t i o n c o mp r e he n s i ve l y. Ke y wor ds :i n t e l i g e nt ; s t r uc t ur e d; i n t e g r a t e d wi r i ng; s e c ur i t y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导读:本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管理,实现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安全、正常运转,保障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对外服务、考核评比、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条件保障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机构、岗位与人员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指挥场所、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的管理等。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可根据各自实际设立地震指挥中心的应急工作岗位,可按照日常运行维护和地震应急的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包括运行管理岗、技术保障岗、应急值班岗、后勤保障岗、应急协同岗等。
第五条根据震时和平时工作需要,确定各岗位人员数量,人员配置可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岗位责任应明确到人。
第六条各岗位人员需定期接受中国地震局组织的专业培训。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到达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三章日常运维第八条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7×24小时专职值班制度,暂不具备7×24小时专职值班条件的,可采取带岗值班制度。
各省级地震局应在当月25日前将应急指挥中心下月值班表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第九条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设备检查:每天定时检查大屏幕系统、数字会议系统、音视频信号输入输出、中央控制系统、服务器、磁盘阵列等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2)网络测试:每天定时检查内部网络各节点之间,以及与外部网络是否通畅。
(3)工作日志记录:记录指挥中心使用情况和设备工作状态。
(4)问题处理和过程记录:详细记录故障设备的处理过程,未解决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建议处理方案。
(5)值班工作交接:值班完成后向下一位值班人员交接,应有交接记录。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纪委书记白伟东,副主任熊善宝等来我局考察
纪检监察信息简报第11 期安徽省地震局2009年11 月6日〔重要信息〕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纪委书记白伟东、副主任熊善宝等来我局考察10月19日,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纪委书记白伟东、副主任熊善宝带领审计监察处、科技监测处、计划财务处、工程院等部门负责人一行6人来我局考察访问。
张鹏局长、刘欣副局长会见了白伟东一行,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座谈。
座谈中,白书记简要介绍了第二监测中心机构设置现状与基本工作思路,并表示选择安徽作为考察对象,是想将安徽防震减灾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带回去,促进自身工作开展。
张鹏局长简要介绍了我局新一届班子成立之后确立的总体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措施,指出“奉献精神、和谐氛围、竞争意识”是我局各项工作呈现勃勃生机的重要因素,并介绍了我局在管理、科研、应急等方面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刘欣副局长重点介绍了我局在制度建设、地震安评工作中采取的方法措施。
双方还进一步就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刘欣副局长的陪同下,白书记一行还参观考察了局地震监测台网大厅、应急指挥中心、省GIS中心、应急装备库、荣誉室等。
局监测预报处、计划财务处、审计监察处、地震工程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工作动态〕安徽省地震局举行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10月27日,安徽省地震局在三楼报告厅举行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邀请省直工委讲师团、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喆作了精彩的辅导报告,副局长姚大全、刘欣出席报告会,局机关和二级机构全体职工聆听了报告。
王喆副教授在报告中从四个方面对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了详细讲解,介绍了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和重大意义;《决定》中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决定》的新要求、新举措;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方向和任务。
最后讲了三点学习体会,一是党建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对经济形势上的把握;二是党建理论学习有利于在国情世情上的把握;三是党建理论学习有利于对生活态度的把握。
2024年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2024年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2024年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设目标:1. 提高应急指挥的整体效能:通过建设先进的指挥调度平台和信息系统,实现指挥决策的科学化、实时化和精确化。
2. 加强应急指挥的协同能力:搭建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互通平台,强化跨部门、跨地区的指挥协同。
3.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优化指挥调度机制,加快应急资源调配速度,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4.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应用,提高信息处理和共享能力。
二、建设内容:1. 建设先进的指挥调度平台:引进先进的指挥调度系统,包括视频监控、通信、调度指挥、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指挥调度平台。
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将各级应急指挥中心、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大众的应急信息资源集中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共享效率。
3. 建设应急设施:建设具备稳定供电、应急通信、紧急医疗等功能的应急指挥中心,确保在灾害事故发生时能够稳定运行并及时响应。
4. 建设人员培训中心: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的人员培训机构,开展政府人员、企事业单位员工和社会大众的应急指挥和救援培训,提高应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5. 加强应急资源调配:建立应急资源库,包括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确保在灾害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调配各类应急资源。
三、建设步骤:1. 调研和规划阶段:对当前应急指挥中心的现状进行调研和评估,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包括设备配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2. 技术采购和设施建设阶段:根据规划确定的技术和设施需求,进行技术采购和设施建设,包括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设施等。
3. 人员培训和组织建设阶段:对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整合各级应急指挥中心的资源,建立良好的指挥协同机制。
4. 运行和维护阶段:进一步完善指挥调度平台和信息系统,保障应急指挥中心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应急救援系统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应急救援系统研究引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应急救援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应急救援系统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灾害事故现场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和指挥,能够高效、快速地获取和处理应急救援信息,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本文将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探讨智能应急救援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一、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救援系统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应急救援系统中的应用广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实时监测和感知灾害事故现场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
通过传感器网络的布设和数据的采集,救援人员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灾害事故的情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救援措施。
2.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能够实时监测救援人员的生命体征和工作状态,并与救援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传输。
当救援人员遭遇危险或者遇到突发情况时,救援指挥中心可以迅速派遣其他救援人员前往救援,提高救援响应速度。
3.无人机和机器人的应用无人机和机器人能够在灾害事故现场进行监测和搜救工作,获取实时的图像和视频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救援指挥中心。
这样可以减少救援人员的风险,同时提高救援效率。
二、智能应急救援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在构建智能应急救援系统时,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技术和挑战:1.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如何高效地采集和传输现场的大量救援数据是一个重要问题。
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和传输协议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但是在复杂环境中的数据传输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
2.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在救援过程中,大量的现场数据需要实时处理和分析,为救援指挥中心提供决策支持。
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但是如何快速准确地提取有用信息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救援指挥与调度技术智能应急救援系统中的救援指挥与调度是提高救援效率的重要环节。
防震减灾中心智能化建设方案
物联网技术
实现地震监测设备的实时数据 采集和远程控制,提高监测效 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技术
应用于地震预警、灾害评估、 应急指挥等领域,提升防震减
灾的智能化水平。
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数据加密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 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
访问控制
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不同用 户和数据设置不同权限,防止数据泄 露和非法访问。
数据中心服务器
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地震数 据,具备高性能计算和存储能 力。
备用电源设备
确保在电力中断情况下,硬件 设备能够持续运行。
网络拓扑图展示及解析
核心交换机连接各个区域交换机,构 建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实现数据的高 速传输。
地震监测仪器和数据采集器通过无线 网络或有线网络接入区域交换机,实 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
指挥调度平台
建立可视化的指挥调度平 台,实现对应急救援行动 的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度。
协同会商机制
建立多部门、多机构之间 的协同会商机制,提高应 急救援的协同效率。
灾害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
1 2
灾害快速评估
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对地震灾害进行快 速评估,为应急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辅助决策支持
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指挥员提供 辅助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验收流程
组织专家对设备进行验收,检查设 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满足使 用需求等,确保设备能够正常投入 使用。
软件系统开发与集
05
成实施方案
软件系统开发计划安排
需求调研与分析
深入了解防震减灾中心业务流程,明确 用户需求,形成详细的需求文档。
系统开发
安徽省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47
要 求 运用 先进 设备 ,接入 计 算机 、图 分屏乃至全屏显 示。实现多种信号控制 , 像 监 控、视 频会议 、电视等 多种来 源 的 如计 算机信 号 和复 合视频 信号 的显 示、
控制软件基于 Wi n d o w s操 作 系 统 平 台 。 从 网 络 的 角 度 来 看 , 图 形 机 与 普 通
照 明 用 电 、 应 急 灯 电源 、 监 控 摄 像 头 线 术 、 通 信 技 术 、 视 频 技 术 . 完 成 综 合 、
2 . 1 大厅综合 布线
路布 置 于天 花板 上 ,电 源、 网络、音 视 高速的信息处理 , 实现高清晰度 高亮度 、
大 厅 内布 置外 网点 、局 专 网点 、政 频等 信号 线通 过地 板下 布置 到所 有设 备 多画面 、 多功能显示 , 并且有编辑 、 抓拍 、 务 网点 、应 急 内网 、网络 信息 点 、视频 位置 和值 班 室 内,在 控 制室 和值 班室 内 存 储 画 面 的 功 能 。 满 足 远 程 图 像 及 信 息
R J 4 5接 口六类 模块 2 4个 ;每 台机 柜 引 和 外 网插 座 。
入 1 2根 6类 U T P;数 据 .语 音 采 用 不 同 2 . 2 控 制室 综合布 线
标签 加 以识 别 ;线 缆 、模 块 、配 线架 、
控 制室 内布置 外 网点、局 专 网点 、
空调 及 其他设 备线 缆要 求采 用 阻燃铜软
理线 架 等均 采用 六 类非 屏蔽 产 品。所 有 政务 网点 、应 急 内 网、网络 信 息点 、视 芯 电缆 ( Z R V V R)。 的水 平铜 缆全 部 连接 到控 制 中心机 房 的 频点 、音 频 点、 电话点 等信 息 点 ,布 设 中心 配 线柜 内的配线 架 上。布 线 系统 包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导读:本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管理,实现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安全、正常运转,保障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维护、应急处置、应急演练、对外服务、考核评比、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条件保障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机构、岗位与人员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运行,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指挥场所、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的管理等。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可根据各自实际设立地震指挥中心的应急工作岗位,可按照日常运行维护和地震应急的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包括运行管理岗、技术保障岗、应急值班岗、后勤保障岗、应急协同岗等。
第五条根据震时和平时工作需要,确定各岗位人员数量,人员配置可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岗位责任应明确到人。
第六条各岗位人员需定期接受XXX组织的专业培训。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应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到达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三章日常运维第八条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7×24小时专职值班制度,暂不具备7×24小时专职值班条件的,可采取带岗值班制度。
各省级地震局应在当月25日前将应急指挥中心下月值班表报XXX。
第九条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设备检查:每天定时检查大屏幕体系、数字会议体系、音视频信号输入输出、中央控制体系、效劳器、磁盘阵列等设备是不是工作正常。
(2)网络测试:每天定时检查内部网络各节点之间,以及与外部网络是否通畅。
(3)工作日志记录:记录批示中心使用情形和设备工作状态。
(4)问题处理和过程记录:详细记录故障设备的处理过程,未解决问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建议处理方案。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与协调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与协调地震应急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则是在地震发生时起到组织与协调作用的关键机构。
本文将探讨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并分享一些实用的经验和建议。
一、指挥中心组织架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具体的组织架构可能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总体而言,指挥中心应该设立领导组和工作组两个层次,并由专业的地震救援人员组成。
1. 领导组领导组是指挥中心的核心,负责决策、指挥和统筹各项工作。
领导组通常由相关政府官员、地震专家和救援专家组成。
他们应具备丰富的地震应急知识和经验,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2. 工作组工作组是指挥中心的执行力量,负责具体的应急任务。
工作组应根据需要设立多个岗位,如指挥岗、救援岗、通信岗等,以确保各项工作快速高效地展开。
二、指挥中心的协调工作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在组织与协调工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指挥中心更好地开展协调工作。
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指挥中心应与各级政府部门、地震监测机构、救援队伍等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对于指挥中心做出决策和做好协调工作至关重要。
2. 制定应急预案指挥中心应制定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级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预案应包括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救援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方式等,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和行动。
3. 优化资源配置地震应急救援所涉及的资源非常广泛,包括人力、物资、设备等。
指挥中心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建立联络机制指挥中心应与各级政府、救援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建立良好的联络机制,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地联络并协同行动。
同时,还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地震信息,避免恐慌情绪的蔓延。
三、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挑战地震应急工作本身充满着各种挑战。
在指挥中心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中,还需要面对以下一些可能的问题。
1. 信息不对称地震发生后,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准确传达对于指挥中心的工作至关重要。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选题背景
灾害和紧急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和紧急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急指挥中心理应运而生,以其协调、指挥、调度等职能,成为保障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研究目的
通过该研究,旨在探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具体分析其应用价值、运行机制、实施难点和建设成本等方面,为其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三、技术路线
1. 研究目标:通过对应急指挥中心的了解,分析其可行性及其应用前景,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建设方案依据。
2.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应急指挥中心的相关知识和运行机制。
(2)案例分析:针对现有的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结合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方案。
(3)专家访谈:邀请有关领域专家,就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3. 研究内容:
(1)应急指挥中心的定义和职能。
(2)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国内外应急指挥中心的现状。
(4)应急指挥中心的运行机制。
(5)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难点。
(6)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成本和效益评估。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期望能够:
(1)深入了解应急指挥中心的相关知识和运作机制。
(2)探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提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具体方案和实施难点。
(4)评估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成本和效益。
(5)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和实施建议。
地震后各机构或单位的应急指挥中心的应急响应流程
地震后各机构或单位的应急指挥中心的应急响应流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给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地应对地震并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各机构或单位需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并制定应急响应流程。
本文将介绍地震后各机构或单位应急指挥中心的应急响应流程。
一、指挥机构的组建与职责1.1 应急指挥中心的组建应急指挥中心由各机构或单位根据需求组建,一般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指挥,配置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并配备必要的设施和通信设备。
1.2 指挥机构的职责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对地震事件进行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监测地震情况,并通过多种渠道向上级机构和相关单位发布地震信息;- 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资源调度和应急措施的实施;- 协调各部门或单位的合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制定相关的救援、疏散、救护等工作方案;- 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二、应急响应流程2.1 地震监测与报告一旦地震发生,应急指挥中心的第一步是实时监测并确保准确的地震报告。
监测设备应当具备高灵敏度和广泛的覆盖范围,以便及时掌握地震的基本情况,并将报告上报至上级机构。
2.2 应急预警与警戒收到地震报告后,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地震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启动应急预案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同时,要求各单位进入警戒状态,加强建筑物和设施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工作区域的安全。
2.3 资源调度与任务分配根据地震情况和所需资源,应急指挥中心将协调各单位提供相应的救援设备、人员和物资,并根据具体任务将其分配至不同的救援、救护和疏散工作组。
在此过程中,指挥中心要做好资源的及时统计和跟踪,确保所需资源的有效调度和合理利用。
2.4 应急措施的实施应急指挥中心将根据地震的危害程度和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各工作组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疏散和救护工作。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确保现场指挥员与中心的实时沟通和指示,以便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措施。
应急指挥中心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04
早期阶段
早期的应急指挥主要依靠政府 部门内部的协调和指挥。
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急指 挥中心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
现代化阶段
现代化应急指挥中心强调信息 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建设。
未来趋势
未来应急指挥中心将更加注重 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作战能
性。
资源调度问题
总结词
资源调度问题是应急指挥中心面临的又 一挑战,需要合理、快速地调度和分配 资源,满足应急处置的需求。
VS
详细描述
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资源调度和分配的效 率和合理性对于应急处置的效果至关重要 。然而,往往存在资源调度不及时、不合 理、不充分等问题,影响应急处置的效果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资源调度和分配 机制,加强资源储备和调配能力,提高资 源调度的效率和合理性。
案例分析:成功因素与失败教训
成功因素总结
技术设备先进、快速响应机制、高效协调合作、良好公众 沟通。
失败教训总结
信息传递不畅、资源调度混乱、指挥决策失误。
改进建议
加强技术设备投入、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强化协调合作能 力、提高公众沟通能力;同时,需要优化信息传递流程、 规范资源调度程序、提高指挥决策水平。
应对策略与建议
总结词
针对以上挑战,应急指挥中心应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和建议来解决人员协同、信息传递和资源调度等方面 的问题。
详细描述
首先,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建立 高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流程,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 。其次,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系统,加强 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建立科学的资源调度和分配机制;加强资源储备 和调配能力;提高资源调度的效率和合理性。此外,还 需要加强应急指挥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其应对 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智能化建筑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智能化建筑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建筑已逐渐成为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化建筑不仅能够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和高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还能够实现对建筑设施和设备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从而保障建筑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智能化建筑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一、智能化建筑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概述智能化建筑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技术,对建筑内部的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能源消耗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该系统涵盖了建筑的多个方面,包括结构安全、电气系统、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等。
二、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一)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智能化建筑中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燃气泄漏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预警这些潜在的危险,为人员疏散和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
(二)提高建筑设施设备的可靠性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可以提前发现设备的故障隐患,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理,避免设备突然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和经济损失。
(三)优化能源管理实时监测能源消耗情况,能够帮助发现能源浪费的环节,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提升建筑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时监测数据远程了解建筑的运行情况,减少现场巡查的工作量,提高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三、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传感器与监测设备这是系统的基础,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用于采集各种物理量和环境参数。
(二)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常见的传输方式有有线传输(如以太网、RS485 等)和无线传输(如 WiFi、蓝牙、Zigbee 等)。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运用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判断数据是否正常,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能够有效应对地震的发生,各国都设立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以便对灾情进行及时的监测、评估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职责、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以期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一、职责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是负责地震灾害应对的重要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1. 监测和预警: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公众能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 信息收集和评估:联系各地区的地震局、气象局等相关机构,收集灾情信息,对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科学评估。
3. 紧急救援协调:与各级政府、救援队伍、医院等部门密切合作,协调组织紧急救援工作,确保伤者得到及时救治。
4. 应急物资调配: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配救援物资,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援助。
5. 灾后重建规划: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灾后重建规划,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快速恢复。
二、组织结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通常包括中心领导、指挥部、技术支持组、救援协调组和应急物资调配组等。
1. 中心领导: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由一位主任领导,负责整个中心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2. 指挥部:指挥部是中心的核心部门,负责协调指挥各项工作。
指挥部通常设有副主任和各司局长,分工合作,确保灾情处置工作高效进行。
3. 技术支持组:技术支持组主要负责地震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并提供技术支持给其他部门。
4. 救援协调组:救援协调组主要负责与各级政府和救援队伍进行紧密配合,协调组织救援行动,保障伤者得到及时救治。
5. 应急物资调配组:应急物资调配组负责根据需求和评估结果,协调调度救援物资,确保物资能够及时到达受灾地区。
三、工作流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灾情监测、信息收集、评估发布预警、救援协调、物资调配和灾后重建等阶段。
1. 灾情监测:通过地震监测设备,持续监测地震活动,确保灾情信息的准确和及时。
安徽省地震应急三级响应指挥技术系统研究
安徽省地震应急三级响应指挥技术系统研究
丁娟;潘丹;何琳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地震应急响应系统是地震应急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本地化特色的应急响应指挥技术系统对提高地震应急响应效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介绍了基于ArcEngine、MapInfo、Visual Studio 2005、Java和网络模型技术研发的安徽
省地震应急三级响应指挥技术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更新、建筑物震害模型研究、系统研发与集成、各子系统功能.实现了省内Ms3.0以上地震分三级响应的功能,实用性较强,在地震应急演练和应对安徽省有感地震、轻微破坏性地震以及破坏性地
震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丁娟;潘丹;何琳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研究 [J], 何琳;马犇;丁娟;姜琪
2.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建设研究 [J], 潘丹;李英杰;王伟;
万杰
3.安徽省城市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示范研究 [J], 潘丹;何琳;马犇;张洁;丁娟
4.吉林松原
5.7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启动三级地震应急响应 [J],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吉林省地震局
5.四川泸州泸县发生
6.0级地震应急管理部启动地震应急三级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震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建设研究作者:潘丹李英杰王伟万杰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第19期摘要: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学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系统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该文结合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建设契机,全面论述了大楼的智能化建设。
关键词:智能化;结构化;综合布线;安全防范中图分类号: 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03-031 工程概述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位于合肥市主干道长江路西路与潜山路交口,于2012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工程总建筑面积约7868平方米,其中地上9层,地下1层,大楼采用钢砼框架结构。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工程是个庞大、系统的建设工程,体现了大型、综合性、现代化等特点,建设目标旨在使安徽省地震局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有效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政府对信息化社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有利于政务信息的公开、交流,有利于提高政务办公的效率和透明度。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建设采用智能化设计的标准和需求,以基于网络的信息通信系统作为重点,包含如下子系统的建设: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楼层交换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信息发布系统。
在建设过程中,充分遵循了对建筑智能化进行整体规划、成熟性与先进性结合、标准化与开放性、安全性与保密性等原则。
2 各子系统建设2.1 结构化综合布线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是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基础,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具有高速和高宽带数据传输能力,全程链路性能参数为6类标准,满足模块化、积木式、标准接插件的安装要求,保证系统的扩充升级容易。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的网络结构采用分层星型结构,分为核心和接入两级:第一级是网络中心,为中心节点,布置网络的核心设备。
第二级是各分配线间的接入层交换机,它向上通过12芯万兆主干光纤与设备间的的核心层交换机相连,向下直接与服务器或工作站连接。
根据网络规划,数据总配线间设在大楼一层弱电中心机房(网络中心机房),语音总配线间设在大楼一层值班室西边。
根据大楼的建筑情况和前端信息点的分布情况,在大楼一层至六层各楼层设置弱电管理间。
管理间与综合布线总配线间之间的数据干线采用12芯万兆多模光缆,语音部分采用25对大对数电缆。
根据实际需要,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综合布线系统主要由信息点设置、水平布线、垂直干线布线以及楼层管理单元四大部分组成。
1)信息点设置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点主要分为外网信息点、局内网(专网)信息点、政务网信息点、财务网信息点以及语音信息点等类型。
外网信息点主要是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内工作人员的日常行政办公,提供互联网访问、对外行政服务以及信息公开等应用服务,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局内网(专网)信息点属于内部信息点,满足局内专网应用需求;政务外网以及财务网满足专业网需求;语音信息点覆盖整个大楼各个区域,是大楼日常电话和传真通讯的基础平台。
2)楼层管理单元楼层管理单元由各配线间构成,结合大楼建设的实际情况,在一层-六层的楼层弱点竖井内共设置6个管理间,用于管理各个楼层及区域的所有语音和数据信息点,主要设备包括配线架、跳线等。
楼层管理单元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使整个综合布线及连接的应用系统设备、器件等构成一个有机的应用系统。
管理人员只要在配线连接硬件区域调整交接方式,就可以管理整个应用系统终端设备,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各楼层配线间数据、语音信息点的水平部分均采用快接式配线架管理,数据主干部分采用 19 英寸光纤配线架,语音主干部分采用110 型机架式配线架,各有过线槽。
所有电缆光纤配线架、模块式配线架及 110 型配线架均以整洁而且安全的方式安装并集成在独立的19”标准机柜内。
管理子系统实行双点管理单交接,管理方式按EIA/TIA 606标准。
在楼层配线间和建筑物配线间进行双点管理,在楼层配线间进行交接。
3)水平布线水平布线采用六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十字或一字骨架支撑结构,支持1000Mbps的传输速率,电缆长度均为90米以内。
配线间内接线端子与信息插座之间均为点到点端接,任何改变布线系统的操作(如增减用户、用户地址改变等)都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增减用户只需在IDF做必要的跳线即可,使系统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为系统线路故障检修提供了方便。
4)垂直干线布线垂直干线布线包括大对数电话电缆、光纤以及连接主配线架到楼层配线间的垂直电缆终端。
在保证大楼业务和办公信息点的数据传输带宽和今后网隔离及扩展需要的前提下,网络主干光缆从大楼一层网络中心机房到各个分配线间布置12芯万兆多模光缆,每套网络分别单独布置1根,满足核心交换机到接入交换机双千兆链路联网需要。
语音干线根据管理间管理的语音信息点总数布置1根25对3类大对数电缆。
2.2 楼层交换子系统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计算机网络由外网、专网(局内网)、政务网、财务网四个相互物理隔离的子网组成,全部采用核心-接入两层星型拓扑结构,核心交换机部署在大楼的一层网络中心机房,网络主干采用1000M以太网的技术,100M快速以太网技术到桌面。
楼层交换子系统作为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汇聚节点,与安徽省地震局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无缝连接,与现有网络完全兼容,实现系统的统一管理。
专网:涉及61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3、6层各一个配线间,核心机房至每个配线间都是1根万兆多模光缆,配线间至各信息点采用六类线。
财务网:涉及19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分配线间设在2层;核心机房至分配线间是万兆多模光缆,配线间至各信息点采用六类线。
政务外网:涉及30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3、6层各一个配线间,核心机房至每个配线间都是万兆多模光缆,配线间至各信息点采用六类线。
外网:涉及113个数据信息点的局域网接入;核心机房在八楼,1-6层每层一个配线间,核心机房至(1-6层)每个配线间都是1根万兆多模光缆。
2.3 安全防范技术子系统安全防范技术系统针对大楼各出入口、地下车库、重要公共区域、各层主要通道、楼梯口等进行实时监控和防范,以达到威慑犯罪分子、防潜伏作案、防智能化作案、防暴力抢劫作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目的,保障楼内安全,实现对整体安全防范的有序化管理。
大楼建设的安全防范子系统主要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和防盗报警。
1)闭路电视监控闭路电视监控主要功能是对于各个现场实况进行监视,使得管理人员在中心控制室内能观察楼内重要地点的情况,对出入办公楼的人员进行监视、记录,是加强治安管理、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楼监控中心设在一层值班室内,配置一套钢制电视墙用于轮流或切换显示前端摄像机的实时监视画面,配置2台16路数字硬盘录像机(带环通输出功能)用于所有重点场所的视频显示、录像。
在办公楼其它位置设分控中心,分控中心采用办公楼局域网传输视频和控制信号。
办公楼内所有前端摄像机监视画面全部通过同轴线缆传到监控中心,在电视墙上进行画面轮流切换和显示多路实时录像,监控中心通过矩阵键盘或软件对前端摄像机和云台进行控制,与设在该中心防盗报警系统联动,并可通过内部局域网进行网络分控。
2)防盗报警防盗报警对任何人员非法越入进行及时报警,按不同时间段进行布防、撤防。
在夜间或节假日布防时区,双鉴探测器处于警戒状态,在规定时间内对防护区实施全方位封锁,如有目标进入该区域,报警主机立即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主机可显示入侵位置,能自动弹出报警区域地图。
并通过矩阵主机联动相应摄像机进行实时录像。
监控中心可通过现有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将本地报警信号传给远端公安报警中心。
2.4 有线电视子系统有线电视子系统按照860MHZ带宽双向邻频传输要求设计,采用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组网,选用的设备与部件具有双向性,其输出阻抗及特性阻抗为75欧姆。
系统分配网络传输电缆均采用损耗小,频响好的高效专用四屏蔽物理高发泡电缆,有线电视楼层分配系统采用SYWV-75-7电缆,用户配线为SYWV-75-5电缆,所有弱电线缆需为阻燃型。
有线电视机房设在大楼一层弱电中心机房,其有线电视信号引自合肥市有线电视网,机房设有一台光端机,信号经光电转换放大及分支分配后引到各电视终端。
系统共设有线电视信息点19个,用户电平严格控制在65±4dB。
2.5 公共信息发布子系统公共信息发布子系统是一个用于数字化媒体内容发布与播出的专业系统,需要宣传和发布的内容均以数字化的方式编辑制作,通过网络化的方式传输到指定的宣传发布点进行播出,并以信息化方式进行集中管理,以达到信息的定向发布、实时更新和集中管理。
根据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的实际需求,系统采取多媒体信息发布的方式,直观的显示各种多媒体信息,为到访者提供各类信息的有效平台,成为安徽省地震局的一个展示的窗口,同时软件具有多场地重复使用的特点,使得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实现统一宣传成为可能,并且节省了重复投资,实现了宣传的一体化。
安徽省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公共信息发布子系统采用2级结构,即“管理中心+发布点”模式。
管理中心:位于一层值班室,架设管理服务器、媒体库,负责所有用于多媒体信息发布管理与素材的集中下发工作。
信息发布点位于大楼的各个区域,用于提供面向外来办事人员的信息发布和面向大楼内部的培训与学习信息发布,并架设相关接入网络线路、显示屏幕和播放器。
3 结束语安徽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是安徽省政府“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安徽省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是中国地震局提升华东区域防震减灾基础能力的战略举措。
安徽地震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大楼的智能化系统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将整栋建筑建成了高技术人性化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高效、可靠的管理手段和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推动安徽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开创着安徽防震减灾事业新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1] 贾冶,张颖.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科研大楼智能化系统[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6(2):93-98.[2] 徐忠森.南京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施工管理[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11):155-156.[3] 马凯.浅谈萧山电力调度大楼智能化系统设计[J].建筑与装饰:上旬,2009(10):89-91.[4] 卢庆新,王杭,杨国忠,等.浙江电力生产调度大楼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6(5):100-103.[5] 王劲松.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保健大楼智能化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J].智能建筑,2007(6):47-50.[6] 吴霖.苏州日报社新闻大楼智能化系统[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