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蚌埠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蚌埠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蚌埠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蚌埠作为中国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对蚌埠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蚌埠的经济发展状况。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蚌埠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蚌埠的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等行业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蚌埠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也在加速推进,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蚌埠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近年来,蚌埠市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交通、生活垃圾处理、城市景观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蚌埠积极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蚌埠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再者,蚌埠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蚌埠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逐渐增多,为蚌埠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蚌埠也不断涌现出创新企业和项目,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然而,蚌埠也面临一些发展挑战和问题。

首先,蚌埠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过于依赖传统制造业。

这使得蚌埠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业升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蚌埠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需求有限。

与大城市相比,蚌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最后,蚌埠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仍然不够科学合理,城市空间存在浪费和失衡的问题。

对于蚌埠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首先,蚌埠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提高蚌埠的经济发展动力。

其次,蚌埠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蚌埠将注重发展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同时,蚌埠应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炉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炉

商 务部 :家电下 乡
第三批 节能补贴 目录出炉新增 两个 品类
成 覆盖全 社会 的资源循环利 用体系 。规 划提出到 2 0 1 5 年, 减量化 、再利用 、资 源 化的先进 资源循环 利用技术 得到推广
政 策结束后不再 延续
根据 商务部 网站发 布的消息 ,2 0 1 2 年 l 2 月3 0日,商务部 部长 陈德铭 在年
数 ,保护 消费者合 法权益 ,维护行 业公 平 竞争秩 序。会员 企业应 提高对真 实标
我国将对进 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
消息 指 出 ,为 积极 增加 进 口 ,满 足 国 内经济 社会 发展及 消费 需求 ,2 0 1 3年
略 。国务院办 公厅近 1 3 转发 了国家发 改 委 、住 建部绿 色建筑 行动方案 的通 知 , 提出 “ 十二五 ”期 间将 完成新 建绿色 建 筑 l O亿 平 方米 ; 到2 0 1 5年末 ,2 0 % 的 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 准要求 。 住 建 部 副 部 长 仇 保 兴 此前 预计 , 2 0 2 0 年前 ,我国用于节 能建筑项 目的投
亿元 。
华 电器等 l 3 家企业 的 2 2 6 款产品入 围; 燃气热水器 中,迪森家用锅炉制造公司 、 上海 林 内、华帝 燃具等 三家企业 的 7 款 产 品中标 ; 电冰箱 品类新入 围产 品 1 8 4
化 ,提高 资源产 出率 ;重点发 展共伴 生 矿 产资源 、大宗 固体 废物综合 利用 ,汽
源化产业 技术创新体 系 ,形成 一批具有 核 心竞争力 的资源循 环利用技 术装备和 产 品制造 企业 ,建成 技术先 进 、覆盖城 乡的资源回收和循 环利用 产业体 系。 根据 国务院颁 布的 《 “ 十二五 ”国 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 》,强调要

蚌埠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蚌埠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蚌埠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
一、蚌埠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2024-2024年)
1.新旧动能转换:支持传统制造业发展新动力,培育节能环保、智能化、网络化和高端技术的新型产业,重点发展船舶制造、集装箱码头、机械制造、水利水电设备、造纸工业、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以及以该产业为基础的链条产业。

2.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生态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技术产业,以及以上产业为基础的伴随产业链条。

3.技术创新支持:支持技术创新的发展,建设新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源中心,重点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服务等产业,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开发及应用,促进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4.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贸和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文化传播和信息处理服务等高端服务,以及以上服务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条。

5.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更新,对开发区内培育特色农业。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蚌埠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6.20
•【字号】蚌政秘〔2021〕58号
•【施行日期】2021.06.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纲要》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建设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各县区要聚焦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做好规划实施的衔接与协调。

市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向市政府提出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各县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奋发作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三地一区”两中心,奋力开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新局面!
2021年6月20日。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目标十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于2011年提出的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它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十二五规划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经济目标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性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在经济方面,它的主要目标包括:实现年均经济增长7%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00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0美元、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首先,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了研发经费的投入,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其次,十二五规划还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目标。

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人口众多的农村转移过程,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人们流入城市,提高城市化率。

这些措施包括放宽落户政策、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在社会目标方面,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以下几个重要目标:改善教育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环境保护和提高民生水平。

为了改善教育水平,中国政府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为了加强社会保障,中国政府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低保标准,并加强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关爱和保护。

在环境方面,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引言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背景下,为了加强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本文将介绍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从规划目标、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和展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规划目标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的规划目标包括:1.实现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X%;2.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3.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4.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重点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产业发展经济开发区将加大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经济开发区还将加强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持产业发展,经济开发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重点投入的领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

加强交通建设,提升园区的物流配送能力;加大水利投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人才培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开发区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

环境保护经济开发区将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政策措施为实现规划目标,经济开发区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1.减税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减税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2.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贷款担保;3.人才引进政策:为优秀人才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园区创业和发展;4.环保政策:出台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监管措施,推行绿色生产和低碳发展;5.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园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转载▼《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一、总则(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形态快速路县城第三极分类: 发展经济(2)交通枢纽借势:借助高铁、淮河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3)适度极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发挥规模效应,不断强化蚌埠在皖北地区的优势地位;(4)设施超前: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高标准配置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服务市域、辐射皖北。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行,到2015年结束。

其目的在于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在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制定实施计划,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全面和持续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继续实现“两个转变”,即要从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成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包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经济增长布局等。

十二五规划还提出要通过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来推动经济发展。

在社会方面,十二五规划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其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全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政府还将继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营造和谐社会。

此外,十二五规划还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在环境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其中,重点是深化环保制度改革,加强环境监管,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十二五规划还将加大投入,支持环保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工作,强化生态保护功能,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备受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等。

在教育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全民受教育的目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政府将加大投入,改善和完善教育设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和选拔,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在科技方面,十二五规划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端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政府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总而言之,十二五规划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阶段,是新时代中国梦的落脚点。

蚌埠以后的发展前景

蚌埠以后的发展前景

蚌埠以后的发展前景蚌埠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江淮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近年来,蚌埠市政府提出了“四个突破、五大行动、六个提升”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城市,未来蚌埠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蚌埠市将实施“四个突破”,即突破转型升级、突破发展动能、突破科技支撑、突破城市带动。

通过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推进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行业协调发展,形成全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

其次,蚌埠市将实施“五大行动”,即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城市空间整体优化、推进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推进党建引领各项工作。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推进,加强对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的发展动能。

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和整体形象。

保护和改善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再次,蚌埠市将实施“六个提升”,即提升核心城区建设水平、提升老城区改造水平、提升新城区发展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加强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以上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蚌埠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保护和改善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蚌埠市以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政府的发展战略的实施,蚌埠市将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城市功能和形象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蚌埠将成为一个具有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城市,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环境。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2 0 1 3 年第 3期
循 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注: 1 . 能源产 出率 、 水资源产出率按 2 0 1 0 年可 比价计算 。 2 . 主要再生 资源包括废金 属 、 废纸 、 废塑料 、 报废汽车 、 废 轮胎 、 废弃 电器电子产
品、 废玻璃 、 废铅酸 电池等 。( 下同)3 . 主要再生有色金属包 括再生铜 、 再生 铝、 再生铅三种 。( 下同) 4 . [ ] 内为提高 的百分点。( 下同)
济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公布实施了《 废弃 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 《 再生资源 回收管理办法》 等
法规规章 , 发布了2 0 0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 。一些地 区制定 了地方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 政策机制逐 渐完 善 。深化 资源 性产 品价 格改 革 , 实 行 了差别 电价 、 惩 罚 性 电价 、 阶梯 水 价 和燃 煤 发 电脱 硫加 价 政 策 。实 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 , 提高了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 , 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 支持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 目和开展示范试点。开展资源税改革试点 , 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节水 专用设备 、 小排量汽车、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了环保收费政策。出台了支持循 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技术支撑不断增强 。将循环经济技术列入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 支持 了一 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项 目, 推广应用 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 技术 。汽 车零 部件 再制 造技 术 已达到 国际领 先水 平 , 废 旧家 电 和报 废 汽车 回收 拆 解 、 废 电池 资源 化 利用 、 共 伴生矿和尾矿资源回收利用等一大批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 。 产业体系 日趋完善。产业废物综合利用 已形成 较大规模 , 产业循环链接不断深化 ,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完善 , 垃圾分类回收制度逐步建立 , “ 城市矿产” 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提升 , 再制造产业化稳步推进 ,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始起步。“ 十一五” 以来, 通过发 展循环经济 , 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物耗、 水耗大幅度降低 ,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资源产 出率有所提高 , 初步扭转了工业化 、 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 , 促进了结构优化升 级和 发展 方式 转 变 , 为保 持 经 济平 稳 较快 发 展提 供 了有 力 支撑 , 为改 变 “ 大量 生 产 、 大量 消 费 、 大 量废 弃 ” 的 传 统增 长 方式 和消 费模式 探索 出了可行 路径 。

蚌埠市2024年大建设计划表

蚌埠市2024年大建设计划表

系统
一、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建设
(1)继续推进蚌埠环城铁路动车组框架线改造,实现自贸区、港区到市区的双向快捷通行,提高环城出行效率。

(2)拟建设30多公里的蚌埠市政智慧公路,贯通城市主要街道,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3)募集资金建设蚌埠市自行车网络,鼓励人们使用自行车出行,推动城市环保建设和健康文化建设。

(4)加快蚌芜湖高速铁路、蚌埠至淮南客运专线等建设工程,以改善目前流畅的运输体系。

2.水利建设
(1)完成建设蚌埠巢湖段治理改造,改善河流水体质量,美化城市水系。

(2)提升淮河沿岸水污染治理水平,加强淤泥治理,恢复淮河流域自然环境。

(3)加快实施九口子水库水源枢纽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确保城市用水安全可持续的发展。

3.能源建设
(1)加快改造南苏打碱厂燃煤电站,实现更新换代和环保改造,提高电站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推进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充电站等设施的。

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略 和全 局 的高 度 .充 分认 识 加 快 发 展循 环经 济 的重要 意
义. 落 实 责任 . 完 善工 作 机制 . 加强协调配合 , 进 一 步 加 大
型 生产 方 式 , 促 进 清 洁 生产 、 源头减量 , 实 现 能 源 梯 级 利
展 的总 体部 署 . 是 指导 今后 一 段 时期 特别 是 “ 十二 五 ” 时期 我 国循 环经 济发 展 的行 动纲 领 . 是 编制 循 环经 济 各 领域 专
项 规 划 和 地 方 循 环 经 济 发 展 规 划 的重 要 依 据
动 绿色 发 展 、 低碳 发展 . 改变 “ 先污 染 , 后治理” 的 传 统 发 展
生态 环境 。 提 高 农业 综合 效 益 。( 三) 构 建循 环型 服 务业 体
系 .充 分 发 挥 服 务 业 在 引 导 树 立 绿 色 低 碳 循 环 消 费 理 念 、 转 变 消 费 模 式 方 面 的作 用 。( 四) 推 进 社 会 层 面 循 环 经 济 发
当前 我 国 已经进 入 全面 建成 小 康社 会 的 决定 性 阶段 . 随 着 工业 化 、 城镇 化 和 农业 现 代 化 持 续 推进 . 我 国能 源 资
用、 水 资 源循 环 利 用 、 废 物 交 换利 用 、 土 地 节 约集 约 利 用 。 ( 二) 构 建循 环 型农 业体 系 。 在 农业 领 域推 动资 源利 用节 约 化、 生 产 过程 清 洁 化 、 产 业 链 接循 环化 、 废 物 处 理 资源 化 ,
环 型社 会 。( 五) 开 展循 环 经 济 “ 十 百 千” 示 范行 动 , 实 施 十 大 工程 . 创 建百 座 示 范 城市 ( 县) , 培 育 千 家 示 范 企 业 和 园

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

未来五年,我省将进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能源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能源发展最快的时期,累计3倍。

能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完成投资2402.5亿元,比“十五”增长结构更加优化,供应能力显著提高,较好地支撑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顺利建成。

扎实推进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建成顾桥、张集等18对现代化大型、特大型矿井,新增产能4870万吨/年,是“十五”期间新增产能的4倍。

2008年两淮矿区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亿吨级煤炭基地。

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1.31亿吨,是2005年的1.6倍。

2.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组织实施了“皖电东送”工程,建成田集、凤台、宿州、平圩、洛河、蚌埠6个发电厂,总装机720万千瓦,有力地保障了长三角地区的电力供应。

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 1 —规模2933万千瓦,是2005年的2.4倍。

电网建设全面加强,建成了500千伏东、中、西3个输电通道,我省主网架实现了由220千伏向500千伏的跨越,形成了分层分区运行的电网体系。

3.天然气开发利用规模大幅增长。

“川气东送”工程建成投产,初步形成“西气川气同供、南北管网联通”的双气源供应格局。

建成省内天然气支线600公里,管道天然气基本覆盖设区的市。

全省天然气使用规模由2005年的1.3亿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15亿立方米,增长了10.5倍。

(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1.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

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合肥、芜湖、蚌埠、滁州、安庆和池州等主要集聚区。

十二五规划_全文

十二五规划_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各地“十二五”循环经济相关规划汇总

各地“十二五”循环经济相关规划汇总

善 相关 政策 、 加强 技术 支 撑 、 强 化 生产 者责 任 、 加强
环境管理 、 引 导公 众 参 与等 措 施 , 全 力 保 障 优化 废 弃 电器 电子 产 品处理 产业 布局 、 强 化废 弃 电器 电子
近 日, 国务 院讨 论 并通 过 《 “ 十二五” 循 环 经 济 发 展规划 》 ,明确 了我 国今 后循 环 经济 发展 的 主要 目标 、 重 点任务 和保 障措 施 。 地 方各 省市在 2 0 1 2年 前后 也 纷纷颁 布 了“ 十二 五 ” 循 环 经济相 关规 划 。 《 广 西循环 经 济发 展 “ 十二 五 ” 规划 》 指出, 将 把 农业 循 环经济 、 工 业循 环 经济 以及 社会 循环 经 济列 为建设 重点 。 在 充分落 实 现有 的循环 经济 相关法 律 法 规外 ,还将 制 定 和完善 更加 优 惠 的价格 政策 、 财 政 政策 、 投 融资政 策 、 废弃 物利 用政 策 、 政府 采 购政 点领 域全 面贯彻 循 环经 济理 念 , 建立 以生态农 业 为 主体 . 以新 能源 产业 和 生态 旅游 业 为两翼 的循 环 经 济 发展 模 式 . 落 实 大力 推 进 节 能降 耗 、 全 面推 行 清
系 统性 与 区域性 、 针 对性 与特 色性 相结 合 的原则 设
立, 包括资源产出、 资源 消 耗 、 资 源综 合 利 用 、 废 物 排 放 、绿色 创建 与绿 色认 证类 五个领 域 共 2 2项指
《 浙 江 省循 环 经 济 发展 “ 十二 五 ” 规划》 是 按 照 浙江科 学 发展 的要求 ,遵 循 循环 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发 展 理念 , 结合我 省 资源禀 赋 和发展 基 础 , 着 力 发展循 环 型工

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上半年或将发布

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上半年或将发布
济 相关产 业产值有 望达 到 1 5万亿 元 。 . 国家发改 委循环经 济研究 中心主任 杨春平透 露 规划 目前形成 了两次 征求意见 稿 , 准备 5 底报 发改委主任 办公 月 会 ,批 准后再 报 国务 院,预计 上半 年发布 。
环保政 策框 架划 定 环境 税征 收范 围扩大
地 要 根据 规划 目标 对本 地 区的所 有新 建涉 重项 目进 行统筹

位参 与 《 国环 境宏 观 战略研究 丛 书》 编写 的环保 中
考虑 , 立总量 目标 ,同时鼓励各省 在其 非重点 区域 内开展 专家 2 建 9日建议 ,环保税 收应包 括 “ 优惠”和 “ 惩罚 ”两大 重金 属排 放量 置换 与试 点工 作 ,实 现非重 点 区域 内重点 重 方面 。优惠 ”即对 “ 绿色 企业” 采取加速 折 旧、投 资抵免 、
循环经济 “ 十二五”规划上半 年或 将发 布
据 E前召开 的 “ l 中国循环 经济 论坛 ” ( 国循 环经 济 ,( 全 发展 “ 十二 五”规划 下称 ( ( ( 规划 已经编 写完毕 ,报 国务 )
院批准后上 半年发布 。 权威 人士透露 , 据 国家发 改委正 在指
导各 地 制订 循环 经济 发展规 划 ,同时将进 一步 完善 国 家对
程 综合 防控理 念转 变 ,从 源头上 减 少企业 在生 产 过程 中的 保 格 局 。 重 金属排 放量 。 在 完善 环保 收费 制度方 面 ,要提 高涉 重金 属 、持久性
“ 也意 味着通 过清洁生 产进行 重金属减 排 ,未来 的空 有机 污 染物 的收费 标准 ,完 善城 镇污 水和 垃圾 处理 收费 政 这 间很大 。 ”王毅 指 出,环保 部应尽 快发布 全 国重 点企业 清洁 策 。 生 产公 开和年 度通 报 。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二五规划(2011-201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制定的一项长期发展计划,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实现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国家实现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达到“分类指导,统筹发展”的目标。

一、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结构性改革,使经济发展更加结构化、竞争化、创新化,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十一五增长七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5%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要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农业,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普惠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改革发展
要落实分类指导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展多种融资渠道,促进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在改革中,实行第三次产业化,改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金融改革和央行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实行新型城镇化,促进法治建设。

三、社会发展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业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人力资源,加强教育体制和体制改革,促进环境保护,保护文物。

四、国际合作
要坚持互利共赢,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加强和发展对外合作,推动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将成为中国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规划,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前言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起正式实施。

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办〔2005〕48号)和《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皖政〔2005〕86号),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入政府工作重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市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社会体系,制定本规划。

一、蚌埠市基本情况(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6.9亿元,同比增长14.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8亿元,同比增长37.1%;全市财政总收入101.5亿元,同比增长3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76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5565元,同比增长17.7%。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有效提升,工业化率达到40%,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县域经济提速增效;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城镇化率近45%,市区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05万。

自主创新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44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7.04亿元以上,增长24.8%。

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929件,增幅达到115%;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7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发明专利授权73件。

(二)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8.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8.8万人次享受就业补贴。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加快推进新农保试点,发放农村养老金4300万元。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加强校园环境整治,加大人防技防投入,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96.4万平方米,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78万人次。

市辖区新农合实现市级统筹,完成1所县级妇幼保健院、3所乡镇卫生院、548所村卫生室、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

(三)污染减排初见成效,环境状况稳中趋好“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全面推动污染防治。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好转,地表水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水环境总体趋好;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9万吨,比2005年削减14%,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64万吨,比2005年削减1.12%。

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十一五”末,市、县都建成一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总数共达6座,污水处理能力40.5万吨/日。

二、蚌埠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回顾(一)“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十一五”以来,我市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促使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十一五”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取缔关闭“十五小”及落后生产工艺专项行动、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活动;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4.4万吨;淘汰落后炼铁、炼钢能力38万吨;2010年对燕山第四轮窑厂地方国营固镇县砖瓦窑厂等14户粘土砖瓦窑厂实施关闭淘汰,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粘土砖瓦窑厂任务。

2、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效应显著。

2005年以来,全省先后启动了两批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我市列入省级试点达到4个,企业致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卓有成效。

积极鼓励海螺公司、兴河公司等水泥生产企业利用粉煤灰、柠檬酸渣等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引导神洲建材,鑫润建材等新墙体建材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消减了污染物的产生。

4、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降幅逐年加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06年的1.0689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8549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0.02%,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截止2010年底,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9万吨,比05年削减14%,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64万吨,比05年削减1.12%,“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5、生态市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以促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中心,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投入、全民动员、强力宣传,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创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千村百镇”示范工程顺利推进。

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水系、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6、循环农业深入发展。

“十一五”末,全市新增户用沼气池13116户,总数近20000口,年节约标煤6000吨,我市在农业上以沼气、食用菌为纽带发展循环经济,围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等九个重点方向;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

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7、推动创业就业拉动地方经济。

淮上区鼓励农民组织创办了八大集种猪场,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裔湾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引导周边乡镇农民就地就近发展循环农业,24个协会共解决了8000人的就业,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二)“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成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抓手,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多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投融资政策。

包含节能减排、节水、综合利用等在内的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得到大幅度增加。

201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

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办〔2005〕48号)和《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皖政〔2005〕86号)。

“十二五”期间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是法制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后,尚未制订实施条例或相应的配套措施。

各级政府、部门对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等意识尚待提高。

激励和退出机制有待健全。

循环经济考核体系有待建立。

除节能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科学考核体系之外,循环经济其他指标尚没有成为政绩考核内容,有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还在探索之中。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重。

国家加快淘汰钢铁、铜冶炼、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提升一些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即将进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我市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从近年“861”计划开工项目的结构分析,国家鼓励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项目不足3%。

表明我市在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方面任重道远,同时也说明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三是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国家通过资源税改革、对“两高一资”产品采取降低出口退税或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不断提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生产成本,限制其过快增长。

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生态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缓解生产要素资源约束,还将催生新的产业,成为我市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环境保护刚性制约进一步显现。

淮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繁重,农村面源污染开始影响流域生态改善,工业污染也时有反弹;减排总量完成情况和控制排放总量少已直接影响项目布局;同时建设项目审批的环评程序将更趋严格,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等措施成为常态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缓解环境压力,成为实现环境优化发展的有力手段。

五是农村地区加快发展要求更加迫切。

我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的粮食主产区,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市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

必须改善农村农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发展高效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促使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推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必然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

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将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成为改善民生的切实举措。

六是国际环境经济形势下的绿色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人类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世界经济亟需转向保护消费者和环境、协调生态发展的经济模式,各国积极推行绿色新政,希望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保留和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全球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实现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

我市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承接和培育绿色产业,积极推行绿色标准、绿色制造,才能应对国际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

三、“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全面转型为核心,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