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

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解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深刻的寓意。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广泛,而且贯穿于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来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一、《离骚》中的典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充满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篱把酒,对影成三人”这句诗。

这一典故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对着井中的倒影自娱自乐,形成了“对影成三人”的典故。

屈原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二、《静夜思》中的典故李白的《静夜思》被誉为古代诗词中的绝世佳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报任少卿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报任少卿在夜晚思念家乡,写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

李白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红楼梦》中的典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融入了许多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吟”这一段。

这一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曹雪芹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红楼梦的无奈和悲凉之情。

四、《水调歌头》中的典故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词中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典故来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魏其武安侯潘安因为爱慕王昭君,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苏轼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结起来,古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通过解析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他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古诗词的精神,让这些典故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中发扬光大。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使用了典故,说今天的朝廷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密 州 出 猎 苏 轼源自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功。
雁 门 太 守 行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南 乡 子 · 登 京 口 北 固 亭 有 怀
冠市中学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精选】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精选】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4、“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 年号。草草:轻率。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 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5、“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 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 十三年。 6、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 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 狸祠。 7、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多处用典。词人借 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 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 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 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 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 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 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 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 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 渊明的《桃花源记》。
古诗中的用典
所谓用典,指援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或引用、化用、改用别人的诗词名句(用事 和引用诗句),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 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歌的语言 言简意赅,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

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及常用典故解析一、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1. 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

2、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4.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

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总之,典故在古诗词中可以起到丰富内涵、增强表现力、表达情感和观点等多重作用。

二、古诗词中常用典故解析1.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中太守,匈奴远避,但因谎报获罪,后来文帝派冯唐持


节赦免魏尚。词人以魏尚自许,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送魏大从军_______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 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 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 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 驻军重地《送魏大从军》阅读附答案《送魏大从军》阅 读附答案。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 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返。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守 行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诗文典故及其作用

诗文典故及其作用

诗文典故及其作用一、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杜牧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1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9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10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怀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8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 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中学古诗词常见典故作用例析

中学古诗词常见典故作用例析

中学古诗词常见典故作用例析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为了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常常会使用一些典故来增强作品的意蕴。

如果能了解这些典故,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这类诗词的主题。

在诗词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复杂或不便直言的情感,囿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性,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来倾诉。

而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表达情感丰富,便赢得了诗人的青睐,他们便有意识地在诗作中采用典故,使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得到加强。

但在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又不尽相同,下面举例说明。

1 在写景抒情类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主要是拓宽意境,使文章起到典雅含蓄的效果。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东篱”,出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来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2 在咏物言志题材诗中,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例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作者借姜太公和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唐明皇所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 在即事感怀诗题材中,作者采用典故是为了加深怀亲、思乡、念友等的感情,或抒发自己遭遇情感等等。

例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规”,即杜鹃。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4 在怀古咏史题材诗中,作者借历史典故来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的感慨。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泊秦淮》)《后庭花》是借古讽今、感伤时代、批判统治者的有名典故。

九年级中考复习古诗词中的典故归纳

九年级中考复习古诗词中的典故归纳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
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 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 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 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略 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 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 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 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写出了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8、闲来垂钓碧溪①上,忽复乘舟梦日②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
破浪③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唐 白
典故 ①垂钓碧溪: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②乘舟梦日: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③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 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 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 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 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 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及其意义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生智慧的传承。

其中,典故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古代诗词中。

这些典故不仅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还包括了文人墨客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典故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一、典故的来源与意义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来源广泛,既有历史典故,如《离骚》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黄河泛滥的历史事件;又有神话典故,如《白日依山尽》中的“黄河入海流”,指的是神话中的“伏羲氏治水”故事;还有文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时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

这些典故在古代诗词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修辞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与读者共享这些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出一种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典故的引用,古代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的智慧相结合,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二、典故的意义与解读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典故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描写。

这里的“国破山河在”典故出自《左传》,用来形容一个国家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山河依然在,意味着国家的复兴和希望。

而后面的“城春草木深”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样的描写,杜甫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

这里的“床前明月光”典故出自《楚辞》,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后面的“疑是地上霜”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通过这样的描写,李白既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典故的传承与影响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影响。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
摘要:
1.引言
2.诗中典故的定义与作用
3.诗中典故的分类
4.诗中典故的运用技巧
5.诗中典故对后世的影响
6.结论
正文: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典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人们通过运用典故,能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同时也能传达出更加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对诗中的典故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诗中典故。

诗中典故,是指诗中引用古书中的故事、人物、事件等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典故在诗中的运用,能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同时也能够增强诗歌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诗中的典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历史典故、神话典故、文学典故等。

历史典故是指诗中引用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诗经》中的“周南”就是指周朝的南方地区。

神话典故是指诗中引用的神话故事或神话人物,如《离骚》中的“嫦娥奔月”。

文学典故是指诗中引用的文学作品或文学人物,如《将进酒》中的“陈王昔时宴平乐”。

在运用典故时,诗人需要注意一些技巧。

首先,诗人应该选择与诗歌主题
相关的典故,以便更好地表达诗歌的主题。

其次,诗人应该注意典故的运用方式,避免生搬硬套,应该将典故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相结合。

最后,诗人应该注意典故的出处和真实性,避免误用或滥用典故。

诗中的典故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诗中的典故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另一方面,诗中的典故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诗中的典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和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文阅读中的典故解读

古文阅读中的典故解读

古文阅读中的典故解读古文阅读是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而在古文中,典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者传说故事来突出表达的意义。

本文将从典故的定义、分类、以及解读的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古文阅读中准确理解典故的含义。

一、典故的定义和作用典故是指在作品中引用前人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内容来提升文章的意境、加强表达的力度。

典故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引用,使得文本更丰富、深刻,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前人经典的尊重和承继。

二、典故的分类典故可以按来源分为历史典故、文学典故、神话典故、谚语典故等。

历史典故是指引用历史事件的故事或人物,例如《左传》中的“鸟兽散”,意指群龙无首的状态。

文学典故则是对前人文学作品的引用,例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用来形容美女。

神话典故指的是引用神话传说的情节或人物,例如《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意指艰难险阻。

谚语典故是指引用民间谚语或格言,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三、解读典故的方法要准确理解典故的含义,需要从作品的上下文以及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读典故的方法:1. 正面推测法: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推测典故可能的意思。

例如在古文中出现了“飞黄腾达”这个典故,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测出它的含义是指一个人飞速发展,像黄马一样得到成功。

2. 对比分析法:将典故与其他相关典故进行对比,找出共性和区别。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被称为“贾宝玉”,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典故进行对比,可以理解“贾宝玉”应是一个有权势的人。

3. 查阅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学或文化典籍,了解典故的背景和来源,从而理解其含义。

例如在古文中出现了“闭月羞花”的典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它出自《后汉书·杨广传》中对貂蝉的赞美,表示女性之美动人心弦。

四、典故的重要性和意义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传承了文化的智慧。

解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典故与修辞手法

解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典故与修辞手法

解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典故与修辞手法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既有描述山水田园之美的作品,也有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诗篇。

这些诗作不仅仅是一首首优美的佳作,更是一扇扇了解古代文人士子思想与社会背景的窗口。

在唐诗三百首中,典故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将对这方面进行解读。

一、典故与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许多典故与历史事件都成为唐诗创作的源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提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这是对北方边疆壮丽景色的描绘,同时也折射出唐代边塞军旅的壮丽风貌。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战乱背景为背景,展现了杜甫对家庭离散、国家动荡的忧虑之情。

二、典故的巧妙运用唐诗三百首中的许多作品运用了典故,不仅能够增强意境,还能提供深刻的思考。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出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这是对古代祭祀习俗的引用,通过描绘草木的枯荣变迁,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

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的景象,借用了《庐山谣》中的描写,用以表达对江南山水的景仰之情。

三、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唐诗三百首中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它们将诗歌表达推向了极致。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将天空中星星点点的繁星比作村庄的灯火,以此来表达人们团圆的喜悦之情。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拟人手法,将床前明月光形容为“疑是地上霜”,以此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效果。

四、原文与注解要准确解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典故与修辞手法,读者还需要了解原文的含义。

针对这一需求,本文将列举一些经典的唐诗,并附上对应的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典故与修辞手法。

1.《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典故解读:这里描绘了北方边境壮丽的景象,同时折射出唐代边疆军旅的风貌。

- 修辞手法:以北方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比喻手法,表达对人生奋斗的劝勉。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
摘要:
一、诗歌中典故的概述
1.典故的定义
2.诗歌中典故的作用
二、诗歌中典故的分类
1.历史典故
2.神话传说典故
3.文学作品典故
三、诗歌中典故的运用
1.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2.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3.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
四、诗歌中典故的鉴赏
1.对典故的理解
2.对典故在诗歌中的运用
3.对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文:
诗歌中的典故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引用历史上、神话传说中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事件等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修辞手法。

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典故大致可分为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典故和文学作品典故。

历史典故是诗人在诗歌中引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神话传说典故则是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文学作品典故则是诗人在诗歌中引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来进行类比、象征等修辞手法。

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典故的引用,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历史、神话、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典故的运用也可以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通过典故的引用,诗人可以表达出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中典故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典故本身有所了解,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其次,需要理解典故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典故如何与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等结合。

诗词中的典故解读

诗词中的典故解读

诗词中的典故解读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意象,这些典故常常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出现在诗词中,给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典型的诗词典故入手,解读其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名篇《静夜思》,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其中,“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等词句都是常见的典故,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亮常常被赋予了思乡的象征意义,而“明月光”则代表着故乡的明亮和温暖。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给人一种恬静和宁静的感受。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写景手法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其中,“依山尽”、“入海流”等词句都是典故,暗喻了人生的追求和不断超越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和海都象征着广阔和辽远,而“更上一层楼”则代表了追求进步和突破的意愿。

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的向往和勇气。

3. 《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描绘了一幅离别的场景。

其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词句都是典故,寄托了作者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雨被赋予了离别的意象,而“青青柳色新”则代表了离别后的新生和希望。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谊的珍重。

4.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杜甫的《登高》,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的无常。

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词句都是典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之情。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猿被赋予了哀怨和离别的象征意义,而鸟则代表了自由和归宿。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

诗中的典故【原创实用版】目录1.诗中典故的概念与作用2.典故的来源与分类3.典故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4.典故对诗歌意境和深度的影响5.典故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正文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抒情、叙事、写景等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创作中,典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深刻。

那么,什么是诗中的典故?典故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呢?诗中的典故指的是诗歌中引用的历史、神话、传说、名著等素材。

这些素材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丰富诗歌的内涵,增加诗歌的韵味。

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典故可以拓宽诗歌的表现领域。

通过引用历史、神话等素材,诗歌可以表现更为丰富的主题和情感,使诗歌内容更加充实。

其次,典故可以增强诗歌的意境。

诗歌中的典故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们能够为诗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再次,典故可以提高诗歌的审美价值。

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使诗歌语言更为精炼、含蓄,增加诗歌的韵味。

典故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历史、神话、传说、名著等。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典故。

典故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引用,有的化用,有的则仅仅是一种暗示。

然而,运用典故并非易事。

诗人需要在充分理解典故内涵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其融入诗歌中,使之与诗歌内容浑然一体。

典故的运用不当,反而会使诗歌显得生硬、晦涩。

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典故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古典诗歌中的典故,将其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诗歌。

总之,诗中的典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能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深刻。

诗词典故解析技巧

诗词典故解析技巧

诗词典故解析技巧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和情感。

而诗词典故则是诗词中常见的典故故事,它们的背后寓意深远,值得我们去解析和欣赏。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词典故解析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

一、背景解析在解析诗词典故时,首先要了解典故的背景。

典故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其他文化现象,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用意。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提到的“戍鼓断人行”典故,其背后是唐代长安城外的戍鼓声,描绘了离乡别井的苦难与思乡之情。

二、意象比喻诗词常常使用意象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感情。

在解析诗词典故时,我们可以关注其中的意象比喻,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比喻所要传达的含义。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可以理解为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转的思考。

三、修辞手法诗词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等,来增强艺术效果和表达深意。

在解析诗词典故时,我们可以关注其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为何选择这些手法,它们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运用了借景抒怀的手法,通过描绘秋夜的清凉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郁闷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

四、音韵格律中文诗词以其音韵格律而著称,每个字都有特定的音调和押韵规律。

在解析诗词典故时,我们可以关注诗词的音韵格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韵律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运用了五言绝句的格律,通过平淡自然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对比与取舍解析诗词典故时,我们可以注意其中的对比与取舍。

诗词往往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和情感,通过取舍来表达价值观和立场。

在解析中,我们可以思考作者为何做出这样的对比与取舍,这种反差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苏轼的《定风波》通过对比北风惨凉与南风温暖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动荡的愤怒和对安定和谐的向往。

在解析诗词典故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几点技巧,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悟诗词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 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守 行
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使用了典故,说今天的朝廷

·
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




表现表现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


露出他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
节赦免魏尚。词人以魏尚自许,

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急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雄心
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送魏大从军_______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 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 边患了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 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 驻军重地《送魏大从军》阅读附答案《送魏大从军》阅 读附答案。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 山。东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 刻石记功而返。

怀
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爱国情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 翻是烂柯人”,使用“闻笛赋”表现作者悼念王叔文等被政 治迫害的故人;“烂柯人”暗示自己贬谪到时间很长,抒 发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之情。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做云

中太守,匈奴远避,但因谎报获罪,后来文帝派冯唐持
古诗词中典故及其作用分析
《诉衷情》中典故的作用。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中“觅封侯” ,借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词人年轻时也有班超一样的壮志,希望报国杀敌之志,单 枪匹马驰骋万里疆场,为国效力,想要通过建立一番不朽的功业以 “觅封侯”。
典 故
(2)、“尘暗旧貂裘”的典故。指苏秦游说秦王不成,贫穷 潦倒,所穿貂裘破旧不堪。
18.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 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 转入分手时的儿 女缠绵、凄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 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 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这里比喻作者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封尘,不能立功边 陲。
典 故 (3)、“心在天山”,天山就是指祁连山,汉代名将霍
去病曾在此立功。
(这里指作者虽然老了,受到排挤仍然天天梦想奔赴边 地奋勇杀敌。

《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