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人本八下《十五从军征》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原文+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野的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贻(yí):送,赠送沾:渗入【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15从军征译文
15从军征译文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
(1)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 的官署。西汉设乐府令,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 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 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 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 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 诗体名称。
诗歌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 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送别地点的转换:
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 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 二句写雪:“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 飘舞的形象。“即”说明雪来得早,下得大, 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 风狂雪早。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了对 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痛恨之情。
(1)作者介绍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 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 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 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 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 刺史,故世称“岑嘉州”。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连 举三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乐器,渲染悲凉的气氛, 委婉地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1)白 雪与红旗相映,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既写出了边 地的奇寒,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坚贞不屈的 英雄气概。 (2)一个“掣”字,运用拟人,描绘了红旗被冻 住,被风吹着也不翻动的情景,写出了边地的奇寒, 又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十五从军征》古诗词鉴赏(含答案)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十五从军征》阅读【主旨情感】1.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练字】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写作手法】1.“十五”“八十”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3.本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2分)描写了松柏冢累累、兔、稚、旅谷、旅葵等景,渲染凄凉、悲伤的心情。
【选择题】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5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十五从军征
全文解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 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 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 问:“我家里还有什么 人?”
全文解释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 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 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 从狗洞里进出,野鸡 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名句积累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 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 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 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 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 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 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 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 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 的士卒;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 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 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 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始:才 。
道逢:在路上遇到。 冢:坟墓。 狗窦:狗洞 。 中庭:庭院中间。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 羹:汤 。
重点字词解释
阿:语气词,无实义。 累累:形容坟丘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雉:野鸡。 旅谷,野生的稻谷。旅,野生 持:拿来。 贻:送给 。 作:当作。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刘舒洋,鲁诗语,朱晨佳,潘哲彤制作
中心思想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 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 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 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 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 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十五从军征》 诗词鉴赏
《十五从军征》诗词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十五从军征》全文与赏析
《十五从军征》全文与赏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痛苦心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开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
十五岁就被征去当兵,直到八十岁才得以归来。
六十五年的漫长岁月,这期间的艰辛与思念可想而知。
诗人以简洁而沉重的笔触,揭示了老兵一生的悲惨命运。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了同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得到的回答却是那远远望去的松柏丛中,一座座坟墓。
这几句对话,犹如一把利剑,刺痛了读者的心。
曾经温暖的家,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墓地,这巨大的反差让人难以承受。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是对老兵家中景象的描写。
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里通过对动物的活动和野生植物的生长,展现出房屋的破败和无人居住的凄凉。
曾经的家园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和荒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老兵自己动手舂谷做饭,采摘葵菜做汤。
饭和汤很快就做好了,但是却不知道该送给谁吃。
这一幕让人感到无比的心酸,老兵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中,却没有亲人可以与之分享这片刻的温暖。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最后,老兵走出家门,向东望去,泪水不停地流淌,打湿了他的衣裳。
他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痛苦。
这最后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老兵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痕,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八年级下册24课诗词赏析
八年级下册24课诗词赏析1、《十五从军征》【赏析指导】这首诗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老百姓的深重灾难。
【评价练习】1、这首诗选自宋朝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乐府本是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本诗就是一首乐府诗。
2、理解“十五”“八十”在句中的含义。
答:十五、八十可以理解为实数,也可是虚数,是一种夸张手法,目的是极言从军之久,是从时间上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3、从军归家后所见到的家是什么样的?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答:①远望近看到处是一派凄凉破败的景象。
家中空无一人,举目无亲。
回家做好饭,却不知道和谁一起分享,因此,出门只能怆(chuàng)然泪下!②抒发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情感。
2、《诉衷情》(南宋陆游)【赏析指导】此词回顾作者当年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愤之情和爱国情怀。
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评价练习】1、“觅封侯”,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
“觅”字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一典故,用意何在?答:“觅”写出了词人当年自许、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
这一典故,意在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2、赏析“暗”字运用之妙。
答: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词人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3、下阕“未”“先”“空”三字蕴含了怎样的情感?答:此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既写出了内心的失望和沉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
4、“谁料”含有什么情感?你怎样理解最后两句?答:“谁料”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暗含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
生动地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后两句流露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此词哪几句用了典故?答:“当年万里觅封侯”和“尘暗旧貂裘”这两句用了典故。
《十五从军征》阅读理解及全诗翻译赏析
《十五从军征》阅读理解及全诗翻译赏析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①阿谁:谁。
阿,语气助词。
②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析:从诗歌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看,主人公是一个八十岁才回来的征夫。
据此,可以概括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战争,据此,可以判断诗歌的手法。
参考答案: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二:15.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2分)16.“乡里人”的回答说明了什么?(2分)17.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2分)18. 全诗通过描写老兵的遭遇,揭露了什么?(2分)19. 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参考答案15.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诗人似乎没有批评什么,但“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却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
16.“乡里人”的`回答,是一个无情的事实:家中的亲人早已尽入黄泉。
17.本诗在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战争,据此,可以判断诗歌的手法。
中考文言文《十五从军征》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十五从军征》全文详细翻译导读:十五从军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十五从军征》赏析
《十五从军征》赏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即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
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
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
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
"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
"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十五从军行》鉴赏
《十五从军行》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
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初中语文 文言文《十五从军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十五从军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
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中庭:屋前的院子生:长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
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羹(gēng):菜。
糊状的一时:一会儿就贻(yí):送,赠送沾:渗入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浅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饭),采葵持作羹。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作品简介】《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创作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作者简介】佚名,亦称无名氏,意指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的人,也指不愿透露姓名的人。
由于创作时间久远或来自民间等原因,有些文学、音乐作品作者的真实姓名无法考察,就会用佚名作为作者名称。
有些集体创作的作品也会把作者标为佚名。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头两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直言老兵“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和赏析
十五从军征【作者】佚名【朝代】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创作背景《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作品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开篇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
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一去就是数十年。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八十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的繁重。
乐府简介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23 备课组张提香、李芳、周功元班级姓名
编
号
课
第24课《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审阅
题
★学前抽测★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的主旨。
★新知探究★
一、了解乐府诗
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初即已出现,汉武帝时扩充为专司歌舞的机关,并兼有采诗的职能。
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后来就叫做“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素自然。
宋朝人郭茂倩将自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并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横吹曲辞、鼓角曲辞、相和歌辞、杂曲谣辞……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角、杂曲”三类中。
二、创作背景
汉朝时,北部边境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几乎一生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三、朗读诗歌
1、读准下列生字
冢()竇()雉()舂()羹()贻()
2、朗读诗时,根据诗句意思浮想生活画面,领悟诗的意境。
3、想一想,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才恰当。
4、小组内部朗诵展示。
★演练提升★
四、“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诗中所运用的这两个数词?
五、描写老兵家中情景的诗句是哪几句?这几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六、“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是谁流泪?他又是因什么而流泪?
七、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所叙述的内容。
★梳理巩固★
★达标检测★
八、有感情的朗读《十五从军征》。
九、有感情的背诵《十五从军征》。
十、默写《十五从军征》。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冲破家庭牢笼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