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蚕丝教学设计
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蚕丝(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蚕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
•掌握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
•掌握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
•了解蚕丝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进行蚕丝长度的计算。
•学生能够将蚕丝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食品来源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蚕丝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
•明确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
•掌握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蚕丝的复杂加工过程。
•让学生理解蚕丝纤维是如何被提取和制造的。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展示法和互动式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注重实践操作和对事物的探究。
五、教学过程1.引入讲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引导学生认识蚕丝。
通过展示蚕丝的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2.讲解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让学生观察三种蚕丝的颜色和特征,通过讲解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3.探究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蚕丝长度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亲自体验蚕丝长度的测量,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
4.引导学生应用蚕丝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案例分享和探究,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应用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蚕丝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及其用途。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前测试、课中测试和课后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教学工具与材料•粉笔、黑板。
•蚕丝实物。
•测量工具。
•相关案例资料。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应用了多种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探究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对其思维发展有利。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5课时-蚕丝|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5课时-蚕丝|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蚕丝的基本概念,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对蚕丝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蚕丝的特点和用途,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基本概念2. 蚕丝的生产过程3. 蚕丝的特点和用途4. 蚕丝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特点和用途。
2. 教学难点:蚕丝的特点和用途,以及蚕丝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丝制品,引导学生关注蚕丝,激发学生对蚕丝的兴趣。
2. 讲解蚕丝的基本概念介绍蚕丝是由蚕宝宝的唾液凝固而成的天然纤维,是一种珍贵的天然材料。
3. 讲解蚕丝的生产过程介绍蚕丝的生产过程,包括蚕宝宝的饲养、吐丝、结茧、缫丝等环节。
4. 讲解蚕丝的特点和用途介绍蚕丝的光泽、柔软、吸湿排汗等特点,以及蚕丝在服饰、家居、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5. 讨论蚕丝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蚕丝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珍惜和保护蚕丝资源。
6. 总结本课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蚕丝的重要性和蚕丝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蚕丝的资料,加深对蚕丝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蚕丝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特点和用途,培养了学生对蚕丝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蚕丝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注意事项:1. 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主要介绍了蚕丝的基本知识,包括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使学生掌握蚕丝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蚕丝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蚕丝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2.难点:如何将蚕丝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所需教具。
3.安排好课堂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蚕丝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关注蚕丝这一主题。
提问:“你们对蚕丝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等方式,使学生对蚕丝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蚕丝知识解决。
例如:“如果用蚕丝制作一件衣服,需要多少蚕丝?”等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巩固(10分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蚕丝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二次备课
2.不计算,你能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吗?与同伴交流。
3.书43页3,4题
4.实际应用,书中43页5题6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习并改正错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畅谈)
板
书
设
计
蚕丝
1.2*1.25=1.5(千米)
0.35*300=105(克)
2.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么?
(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
3.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与同桌交流你的算法。
(列式:1.2*1.25=()( )
生1:用竖式计算
生2:用脱式计算
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找出难点进行讨论)
4.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注意积的小数点位置在哪?结果是多少?)
课题
蚕丝
设计者
李佳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估算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2、小数乘法中乘数末位有0的计算。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激趣导入
自主学习
1.算出下面算式的积有几位小数?2.5*0.3 2.5*0.03
(独立完成并汇报)
2.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小数乘法的奥秘,一起走入这节课《蚕丝》。
(齐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一条秋蚕吐的丝长约1.2米千米,质量约0.35克,春蚕吐的丝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1.25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5蚕丝-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5蚕丝-北师大版一、教学背景3.5蚕丝是数学四年级下册内容之一,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对于后续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
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知道蚕丝的来源和蚕丝的特点。
•理解蚕丝的生物过程和生产过程。
•能够计算蚕丝的长度和重量。
•能够正确使用蚕丝进行物品测量和制作。
三、教学准备•教师应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例如饲养蚕虫的材料、蚕丝制品等。
•学生需要准备好纸笔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丝的来源、特点和计算蚕丝的长度和重量,以及使用蚕丝进行物品测量和制作。
本节课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展示、实验和小组探究等。
具体如下:1.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蚕丝的来源和特点,并带领学生观察蚕丝的特殊之处;2.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饲养蚕虫和取蚕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蚕丝的生物过程和生产过程;3.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测量不同长度和数量的蚕丝,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4.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集体制作一些简单物品,例如造纸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流程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了解蚕丝和蚕丝制品的应用范围和价值;2.展示蚕的存放箱和蚕丝制品,并向学生介绍蚕的发育过程;3.带领学生观察蚕丝,并分组测量不同长度和数量的蚕丝;4.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蚕丝的计算,例如计算一定长度的蚕丝所需的蚕丝量;5.分组或小组讨论并制作物品,例如使用蚕丝制作纸张;6.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并记录下重要的表现和问题。
教学评估应该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计算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估的方式可以包括考试、测试、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等形式。
同时,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案
教案:《蚕丝》教学目标:1. 理解蚕丝的概念,知道蚕丝是由蚕吐丝制成的。
2. 学会计算蚕丝的长度,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蚕丝的概念和制作过程。
2. 学会计算蚕丝的长度。
教学难点:1. 单位换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蚕丝样本、蚕丝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尺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蚕丝样本,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外观和质地。
2. 学生分享对蚕丝的了解和观察结果。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蚕丝的制作过程,展示蚕丝制作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观看并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三、学习计算蚕丝长度(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蚕丝的长度。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并介绍常用的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发放蚕丝样本和尺子,引导学生测量蚕丝的长度。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五、单位换算(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2. 学生讨论并分享单位换算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并介绍常用的单位换算方法。
六、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蚕丝长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蚕丝的概念、制作过程和计算长度的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调查蚕丝的用途,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蚕丝制作工厂,深入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计算,让学生了解了蚕丝的概念和制作过程,学会了计算蚕丝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加强单位换算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蚕丝的认识,了解蚕丝的更多用途和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4《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蚕丝》这一节内容位于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认识分数》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蚕丝的分配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但对分数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容易与整数混淆。
在《蚕丝》这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分数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蚕丝的分配问题,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展示。
2.蚕丝素材: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关于蚕丝的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练习题: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蚕丝的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蚕丝分给一些小动物,你会怎么分?”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关于蚕丝分配的实际问题,例如:“有12根蚕丝,要分给3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分几根?”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案
课题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案1.在计算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比较乘数与积的大小,探索并觉察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目标2.能进一步把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重点把握小数乘法中乘数末位有“0”的计算方法。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肯定的根底,在引出问重点题后,直接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小组沟通,争论如何处突破理“0”的问题。
难点觉察并把握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难点在观看乘数大小变化的根底上,学生独立计算,再小组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觉察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突破组织引导法、谈话法。
在引导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授教法学问。
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小组沟通争论法。
通过独立计算,学法再小组沟通,学习学问。
课前教师预备学生课件。
草稿纸。
1.课件出示:先说说下面算式的积是几位小数,再列竖式计算。
过程引入2.6x0.12=1.4x8.7=2.32x4=0.31x1.8=让学生先说一说,再独立列式计算,最终全班汇报。
师引导学生回忆小数列竖式计算的留意事项:两个乘数的末位对齐;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位数不够的用“0”补足···2.揭题:本节课,我们将连续学习小数乘法的有关学问。
〔板书课题:蚕丝〕【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的学问储藏,为学习学问做好铺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 页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一条秋蚕吐丝长约1.2 千米,质量约0.35 克;春蚕吐的丝比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1.25 倍。
〔师可适当介绍春蚕和秋蚕的相关学问:春蚕和秋蚕的命名来源于蚕宝宝吃的桑叶不探同.春季的桑叶更嫩绿、更有养分,秋季的桑叶不如秋季,因此春蚕宝宝吐的蚕丝比秋蚕宝宝吐的蚕丝要长。
〕(2)师:依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桑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师依据学生答复整理板书,出示问题1: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引导学生从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列式:1.2x1.25。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蚕丝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竖式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1.能根据主题图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掌握积的小数末尾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导式的教学方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师:大家见过蚕吗?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
同学们,你知道关于春蚕和秋蚕的一些知识吗?请看情境图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3.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索1.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生1:一条春蚕吐出的丝长约多少千米?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长度约是1.2千米,春蚕丝长大约是秋蚕的1.25倍。
)小组内互相讨论。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1.2×1.252)尝试计算。
师巡视指导列竖式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汇报交流。
板书:1.2×1.25=1.5(千米))1.2 51.22 5 01 2 5__________1.5 0 0重点解决小数的位数问题,使学生明确第一个乘数有2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有1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就有3位小数。
2.师: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已知信息:一条秋蚕吐丝的质量大约是0.35克)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0.35×3002)用竖式计算。
让学生自己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与同桌交流,互相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5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5 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3.5 蚕丝年级: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蚕丝的章节。
具体内容有: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学会识别蚕丝制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能深入探究蚕丝的奥秘,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难点:蚕丝的生产过程和蚕丝制品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丝绸图片,引发学生对蚕丝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蚕丝的来源:讲解蚕丝的来源,介绍蚕的生长过程,展示实物标本,使学生了解蚕丝的生产过程。
3. 蚕丝的特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触摸蚕丝和其它纤维材料,对比分析蚕丝的特点。
4. 蚕丝的用途:讲解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示各种蚕丝制品,使学生了解蚕丝的重要性和价值。
5. 课堂练习:发放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几种常见纤维是否为蚕丝。
六、板书设计蚕丝来源:蚕的生长过程特点:柔软、光滑、透气、保暖用途:服装、家居、装饰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蚕的生长过程。
2. 列举几种蚕丝制品,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3. 调查身边的纤维制品,分析其是否为蚕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蚕丝的来源、特点和用途。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蚕丝的兴趣。
但在讲解蚕丝的生产过程时,部分学生对于蚕的养殖技术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
拓展延伸:邀请丝织厂的工人或专家,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蚕丝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蚕丝》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四章,主要内容是讲述蚕丝的制作和计算。
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蚕丝的采集、制作蚕丝和计算蚕丝的长度。
1.2 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蚕丝的采集:介绍蚕丝的来源和采集方法;2.制作蚕丝:介绍蚕丝的制作过程,包括蚕的吐丝、蚕蛹的吐丝和蚕茧的加工;3.计算蚕丝的长度:通过观察蚕茧的大小和重量,计算出蚕丝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能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采集方法;2.能够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包括蚕的吐丝、蚕蛹的吐丝和蚕茧的加工;3.能够通过观察蚕茧的大小和重量,计算出蚕丝的长度。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蚕丝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计算蚕丝长度的实验。
2.3 情感目标1.发扬求知的精神,积极探究和了解生活中的常识;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奇妙与伟大。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蚕丝的制作过程和计算方法;2.分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蚕茧的大小和重量,计算出蚕丝的长度;2.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采集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流程4.1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解和展示教具,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计算蚕丝长度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蚕丝的计算方法,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4.2 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讲解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讲解,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制作过程;3.实验环节:分组完成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蚕茧的大小和重量,计算蚕丝的长度;4.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蚕丝的计算方法,通过讨论得出结论;5.归纳总结环节:归纳学习内容,概括重点难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蚕丝》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2.难点: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究等活动,自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准备练习纸、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蚕丝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蚕丝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对蚕丝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蚕丝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蚕丝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蚕丝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蚕丝是中国特产的高档纤维之一,早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制造蚕丝了。
蚕丝经过多道工序后,成为了我们使用的丝绸。
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蚕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学习蚕丝制造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蚕丝制造的基本过程,并且学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蚕丝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学生认识到蚕丝的重要性,并能够说明蚕丝制造的基本过程;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3.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3.1 蚕丝制造的基本过程本课程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蚕丝制造的基本过程:蚕吐丝、丝绕茧、茧剥丝、丝条加工、织造等。
老师可以使用图片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蚕丝制造的过程。
同时,老师还可以用锡纸或其他简单材料,让学生模拟蚕吐丝的情景,了解蚕吐丝的基本原理。
3.2 蚕丝实验在学习蚕丝制造过程后,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蚕丝实验。
比如:1.蚕丝捻成绳:让孩子们领悟蚕丝如何进行加工,以及蚕丝加工的重要性;2.确定蚕丝中的丝蛋白:让孩子们了解丝蛋白在蚕丝制造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使用实验室设备;3.其他有趣的实验:比如“蚕丝的变形”等,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玩耍。
3.3 制作蚕丝艺术品学习蚕丝制造过程后,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蚕丝艺术品的制作。
比如,制作简单的蚕丝画、蚕丝玩具等。
通过这些制作,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蚕丝的魅力和文化的独特性。
四、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上述课程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同步展示多媒体资料:多媒体资料能够在视觉上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也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激活学生的情感参与:在引导孩子们模拟蚕吐丝的过程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蚕丝制造的过程,启发他们对蚕丝的兴趣和爱好;3.自主学习和实践:在进行蚕丝实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体验蚕丝制造的过程;4.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活动,比如制作简单的蚕丝艺术品;5.让孩子们自主分享:在课程结束时,建议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制作的蚕丝艺术品和心得体验,让他们在分享中收获成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蚕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蚕丝》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蚕丝的产生过程、用途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讲解蚕丝的生产、加工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实际应用题的解决能力较弱,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用途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产业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蚕丝的产生过程、用途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蚕丝生产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知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蚕丝样品、图片、视频等。
2.教学材料:教材、练习题、黑板等。
3.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蚕丝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蚕丝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蚕丝的产生过程。
2.呈现(10分钟)讲解蚕丝的产生过程,介绍蚕丝的用途,如服装、床上用品等。
同时,展示相关的计算方法,如计算蚕丝的重量、长度等。
3.操练(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总结学生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再次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提问:“你们学会怎么计算蚕丝的重量和长度了吗?”5.拓展(10分钟)设置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蚕丝》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丝的基本概念、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蚕丝的用途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蚕丝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蚕丝这一主题,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逐步建立对蚕丝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丝的基本概念,知道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特产的认识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蚕丝的基本概念、产生过程和用途。
2.难点:蚕丝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正确操作实践。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图片和实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蚕丝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蚕丝的图片、实物、视频等。
2.学具:每人一份蚕丝实验材料,包括蚕卵、桑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蚕丝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蚕丝的基本概念、产生过程和用途。
通过讲解和展示,使学生对蚕丝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体验蚕丝的产生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成果,分享心得。
教师点评,总结正确的操作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制作蚕丝,我们还可以用蚕丝制作哪些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5蚕丝 (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5 蚕丝(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特性,知道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软、最保暖的天然纤维之一。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计算蚕丝的产量,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蚕丝的来源和特性2. 蚕丝的产量计算3. 蚕丝的加工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蚕丝的来源和特性,蚕丝的产量计算2. 教学难点:蚕丝的产量计算,理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视频、蚕丝样本、计算器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蚕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蚕丝的来源和特性。
2. 讲解蚕丝的来源和特性通过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蚕丝是由蚕宝宝吐丝结茧形成的,具有轻、柔、暖的特性。
3. 蚕丝的产量计算a. 引导学生观察蚕丝样本,了解蚕丝的长度和重量。
b. 讲解如何计算蚕丝的产量,即:产量 = 蚕丝长度× 蚕丝重量。
c.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乘除法计算蚕丝的产量。
d. 教师点评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强调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蚕丝的加工与应用a. 通过课件展示蚕丝的加工过程,让学生了解蚕丝是如何变成丝绸的。
b. 讲解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衣物、家居用品等。
5.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蚕丝的了解。
6. 课后作业设计与蚕丝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除法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蚕丝的来源、特性、产量计算和加工应用,让学生了解了蚕丝这一自然界中的天然纤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除法。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蚕 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蚕丝教案:蚕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章,主要包括蚕丝的产生过程、蚕丝的特性以及蚕丝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掌握蚕丝的特性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蚕丝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丝的产生过程,蚕丝的特性及应用。
难点:理解蚕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自然资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实物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精美的丝绸制品,引发学生对蚕丝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的新课:介绍蚕丝的产生过程,讲解蚕丝的特性及应用。
3.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蚕丝的特点,如柔韧性、光泽等。
4. 案例分析:分析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家纺等,让学生认识到蚕丝的重要性。
5.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蚕丝在环保方面的意义。
7. 布置作业:(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蚕丝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蚕丝的替代品,提出环保建议。
六、板书设计蚕丝的产生过程、特性与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蚕丝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答案:蚕丝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蚕丝象征着富贵、吉祥、美好。
2. 蚕丝的替代品及环保建议。
答案:蚕丝的替代品有棉、麻、毛等天然纤维。
在选购衣物时,可以选择这些替代品,减少对蚕丝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提倡回收利用废旧蚕丝制品,提高资源利用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蚕丝的产生过程、特性及应用,使学生了解了蚕丝的基本知识,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保,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蚕丝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教材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蚕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笔算的方法,知道在确定了积的小数位数(或积的最小的计数单位)的条件下,小数乘法可以转化为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算法多样化都可以迁移到小数乘法。
2、通过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增进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感悟,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掌握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教学过程:课题蚕丝(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二)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引入新课出示情景图。
让生齐读资料小朋友,你知道吗?一条秋蚕吐的丝长约1.2千米,质量约0.35克。
春蚕吐的丝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 1.25倍。
看图,齐读资料情景引入新课。
了解蚕丝的资料活动二:探索新知1、根据刚才的资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问题: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是多少千米?你能列式解决吗?估计计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1.2×1.25=1.5(千米)末尾的0可以怎么办?还有别的方法?(如果没有,出示书上的方法让学生看,看能不能看明白)提问: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是多少千米?独立列式计算:1.2×1.25=估计同桌说计算过程抽生板演把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看方法二,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算法。
2、出示问题: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你能自己解决吗?汇报后相应板书:0.35×300=1 05(克)0.35× 3 00 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在1 05.00 哪?结果是多少?3、小结: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同伴互助,解决疑问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指名回答:积是一个两位小数。
结果应该是105.00口答:一条丝巾的质量约是105克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小数位数,积就有几个小数位数。
3.5《蚕丝》(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蚕丝》(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1. 理解蚕丝的计量单位“两”和“斤”,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够根据蚕丝的重量和长度,计算出蚕丝的价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蚕丝的计量单位“两”和“斤”的换算。
2. 蚕丝价格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蚕丝的计量单位“两”和“斤”的换算。
2. 蚕丝价格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蚕丝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蚕丝样品,了解蚕丝的来源和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蚕丝的计量单位吗?它有哪些计量单位?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蚕丝的计量单位“两”和“斤”,并进行换算。
2. 引导学生观察蚕丝的价格标签,了解蚕丝的价格计算方法。
三、课堂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蚕丝样品和价格标签。
2. 学生根据蚕丝的重量和长度,计算出蚕丝的价格。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蚕丝的计量单位和价格计算方法。
2.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计量单位是“两”和“斤”?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使用“两”和“斤”作为计量单位的物品。
2. 让学生尝试计算这些物品的价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蚕丝样品,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和特点。
通过讲解蚕丝的计量单位和价格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计算出蚕丝的价格。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两”和“斤”的换算还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和“斤”的应用。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蚕丝的计量单位“两”和“斤”的换算以及蚕丝价格的计算方法。
补充和说明:蚕丝的计量单位“两”和“斤”的换算:在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中,“两”和“斤”是常用的计量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教材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蚕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笔算的方法,知道在确定了积的小数位数(或积的最小的计数单位)的条件下,小数乘法可以转化为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算法多样化都可以迁移到小数乘法。
2、通过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增进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感悟,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掌握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课题蚕丝(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引入新课出示情景图。
让生齐读资料
小朋友,你知道吗?一条秋蚕吐的丝
长约1.2千米,质量约0.35克。
春蚕
吐的丝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 1.25
倍。
看图,齐读资料情景引入新课。
了
解蚕丝的资料
活动二:探索新知1、根据刚才的资料,你能提出什么问
题?
板书问题:
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是多少千米?
你能列式解决吗?估计
计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
1.2×1.25=1.5(千米)
末尾的0可以怎么办?
还有别的方法?(如果没有,出示书
上的方法让学生看,看能不能看明白)
提问:一条春蚕吐的丝长
约是多少千米?
独立列式计算:
1.2×1.25=
估计
同桌说计算过程
抽生板演
把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
大小不变
看方法二,有不明白的地
方提出来。
根据情景提出问
题,进而解决问题
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理解算法。
2、出示问题: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你能自己解决吗?
汇报后相应板书:
0.35×300=1 05(克)
0.35
× 3 00 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在
1 05.00 哪?结果是多少?
3、小结: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
同伴互助,解决疑问
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指名回答:积是一个两位
小数。
结果应该是105.00
口答:一条丝巾的质量约
是105克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看
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小
数位数,积就有几个小数
位数。
再从右到左数几个
数字,再打上小数点
为增强挑战性,激
发学生的兴趣,先
呈现第一行,让学
生判断这样计算
是否正确,并尝试
说明其中的道理。
有了初步判断后,
再呈现直观图,鼓
励学生将小数乘
法与直观图建立
起联系。
活动三:巩固练习1、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
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展示,
问:为什么会算错呢?可以怎样提高
我们的计算的准确率呢?
2、你能根据刚才的发现来做下面的题
吗?
0.12×20O0.12 0.08×20O20
9.8×0.8O9.8 3.5×1.8O3.5
3、独立完成43页第2、3题。
独立计算
同桌说说找到的规律
全班汇报:
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
乘数从上到下越来越小,
积也越来越小。
进一步思考
当乘1时,积就等于2.3,
当乘比1大的数时,积就
比2.3大,当乘比1小的
数时,积就比2.3小。
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独立完成。
根据规律,让学生
体验成功的乐趣。
练习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蚕丝
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是多少千米?
1.2×1.25=1.5(千米)
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等于1时,积和第一个乘数相等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0.35×300=1 05(克)乘数大于1时,积大于第一个乘数
0.35
× 3 00 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第一个乘数
1 05.00
课堂练习设计教材43页练一练及相关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