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学习专用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更相为命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沛公不胜杯杓余观夫巴陵胜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以故其后名之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重点内容积累
名言: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字词积累
1、重点词语: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活用)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活用)
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活用)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活用)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通用5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__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__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__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__结构。
思考“__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__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新10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在作文课上集中练习了“感受生活—描写生活”这一专题,其实在古文中不乏这样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所以世人称为“王荆公”。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
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划线词注音释义是否正确?请在括号里作判断。
A 褒禅山(bōushán,即华山)亦谓之华山()B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ong,坟墓)也()C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远幽暗)然()D 既其出,则或咎(jiu,责怪)其欲出者()E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ang,帮助)之()F 何可胜(sheng ,完全,尽)道也哉()[1][2][3][4][5]下一页[1]教学重点篇二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篇三二课时《游褒禅山记》教案篇四A.课时安排:三教时。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十分、观、谬”。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研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诗中的那一句你最有感触?明确:“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内含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文学常识1.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山花斑斓,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主景观,洞深1600米,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
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用心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
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他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①作者一行游山一共几人?(五人)②“游褒禅山记”,那么这篇文章中有关于记游的部分,集中在文中哪些段?(1、2节)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④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4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篇11【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境导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一)音谬之思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1.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①古人观自然有得。
(例证)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三.拓展延伸1.王安石写作缘由: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游褒禅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篇优秀作品,游褒禅山记通过叙述作者旅游褒禅山的经历,起到了旅游和教育双重作用。
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此,将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文学教材来教授,不仅完全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本篇教案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探究如何教学《游褒禅山记》这篇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学习过程中深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增进文学素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意思维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适用范围为中国中学高年级的语文和文学课程。
一、教学背景这是一节中学语文或文学课程。
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游褒禅山记》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文学背景、文化背景和它所表达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1. 学习文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2. 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意义,了解文章细节和主题。
3. 文化意识:学生可以理解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意识。
4. 语言表达:学生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来描述文章和自己的想法,提升语文表达和创意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四五人,让他们独立阅读《游褒禅山记》。
2. 教师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以及该文章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展开与学生的交流。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思想,并提出相关问题。
4. 教师展示古代文学文字,让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汉字的发音和意义。
让学生体验古代汉字和文化的神奇和魅力。
5. 组织学生写作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文章,通过文章来描述自己对《游褒禅山记》的理解和感受。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1【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
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
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导入齐背课文。
二、鉴赏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根底,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局部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局部对应记叙局部,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局部,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局部,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游褒禅山记》教案7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游褒禅山记》教案7篇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 》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三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
其散文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三、背景资料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2、《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5篇)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 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 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__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一、启——导入课题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
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
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体会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程序设计:
(一)课题导入及解题
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
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
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
解题:(展示课件)
[]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
(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
(课件展示字的读音)
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研读第一、二段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
C.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研读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
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
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
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
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2.研读第四节段
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
(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二)讲析第五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三)指导背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巩固练习题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记叙记山 (山院洞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 (前洞后洞) 后洞 (2节)
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 (3节)
(3、4节) 漫灭谬传深思慎取 (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