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随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重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列强的瓜分。

3.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课件3.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4.图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氟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优秀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能力目标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简析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提高分析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设问导读1.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与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主要战役分别是什么?英雄人物是谁?1894—1895年。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英雄人物:邓世昌。

2.《马关条约》的签订《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主要代表、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

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瓜分中国狂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契机是什么?《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 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二、合作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学习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学习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1)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如何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探究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自然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甲午战争是什么吗?它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二、讲述甲午战争(15分钟)1.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发生了冲突。

2)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向中国宣战。

2. 甲午战争的经过1)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

2)中国军队在此战中战败,战争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3. 甲午战争的影响1)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2)甲午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

三、讲述列强瓜分中国(20分钟)1. 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1)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剥削。

2. 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1)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施加压力。

2)列强各自在中国设立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瓜分。

3. 列强瓜分中国的结果1)中华民族的狂潮被更加激发。

2)列强的瓜分并没有使中国完全亡国,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四、练习与检验(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黄海大战。

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导入) 《七子之歌•台湾》中唱到:“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导入2(温故式导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可谓多灾多难,饱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侵略中国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了怎样的侵略战争?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课堂探究板块一甲午中日战争(1)(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2)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

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战役。

(2)不同意。

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了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过渡语: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板块二《马关条约》的签订阅读材料:材料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兵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请回答:(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

上述材料出自哪个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展示课件)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清国朝鲜日本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展示大陆政策课件)。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从而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的民族危机。

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详细过程和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认识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准备PPT,展示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分组学生,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甲午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主要战役、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等。

通过呈现战争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损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民族危机、经济困境等。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关于甲午战争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原因(1)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2)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极影响。

1.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特点变化的认识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

这符合了帝国主义阶段向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

二是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选择共同瓜分中国的道路的。

帝国主义国家采用在中国输出资本和瓜分中国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国家扩张的需要;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领土,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并不妨碍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动,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

2.甲午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形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形式变化: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变化原因: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由于垄断组织的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民地掠夺更加剧烈。

②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影响:①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②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使他们不但能更大量地倾销他们的商品,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而且还便于运输军队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③取得设厂权,在中国开办许多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攫取了采矿权,从中国掠走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

造成中国重工业极端薄弱和落后。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细节知识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使学生了解列强在甲午战争后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及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列强在甲午战争后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及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战争过程,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通过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意义。

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人民反抗瓜分的斗争的艰辛和勇气。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事先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素材。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运用史料分析法,深入解读《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2)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历史,警醒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2. 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战争背后的一系列历史因果关系;(2)深刻领会《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3)剖析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 导入新课:(1)播放甲午战争相关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甲午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剖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4. 史料分析:(1)展示《马关条约》原文,让学生直观了解条约内容;(2)引导学生分析条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3)对比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5.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历史,警醒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

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

历史教案-瓜分中国的狂潮一、教学目标1.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

2.掌握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以及中国在此过程中的抗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状况,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的中国会成为列强的侵略目标?2.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包括:甲午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在华利益均沾。

俄国侵略东北:1900年,俄国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英国侵略西藏:1904年,英国发动侵藏战争,侵占西藏。

法国侵略云南:1908年,法国侵占云南。

3.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经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大量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政治: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导致清政府政治腐败,加剧了社会动荡。

文化:列强对中国文化的侵略,导致民族自尊心受损,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列强侵略加剧了民族矛盾,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

4.中国的抗争讲述中国在这场瓜分狂潮中的抗争,包括: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试图挽救民族危机。

东南互保:1900年,东南各省宣布自治,抵制列强侵略。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

5.小结6.作业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危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五、教学资源1.图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状况、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图片。

瓜分中国的狂潮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瓜分中国的狂潮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瓜分中国的狂潮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教案主题: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历史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中国瓜分的背景和原因;2. 分析近代中国瓜分的过程和影响;3. 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和概念;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或其他相关教材;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瓜分中国有关的图片,如《维也纳会议》、《辛丑条约》等,引起学生的注意。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1. 介绍近代中国的衰落和弱势原因,如百年军阀混战、西方列强的侵略等;2. 介绍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如列强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利益等;3. 讲解近代中国的瓜分过程,包括维也纳会议、辛丑条约等;4. 分析近代中国瓜分给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条约,分析该事件或条约对中国的影响;2. 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3. 分享和讨论:全班共同讨论各组的分析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拓展活动(15分钟)利用多媒体演示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分析近现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如中国在瓜分过程中的反抗和抵御、对外依赖经济的影响等。

步骤五:反思总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他们总结近代中国瓜分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加深对该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如阅读文章、写作报告等;3.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历史人物进行演讲或辩论。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这一重要阶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了解这段历史,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知道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以及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条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激情演讲: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甲午战争的相关片段。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做中国的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2.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学生认识到: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学习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高潮,在中国,同样掀起了瓜分狂潮;通过学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它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3.通过讲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这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正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先后引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抗击列强侵略的义和团农民运动。

重点分析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的重点。

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所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重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让学生回忆列强采矿权、办厂权何时取得,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通过利用动画《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区别“租借地”与“租界”的不同,使学生理解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难点分析
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

学生在学习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借款很容易和现今的国际贷款混为一谈,课本中只是给出来了丧失筑路权产生的危害的结论性描述,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疑惑。

此外,资本输出对华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强政治上控制,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二是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学生较难理解这种相反结果。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美国来讲是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对华来讲是危机加深了,对列强来讲是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

对此,学生较难理解。

因而,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让学生思考:“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确;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等问题,使学生全面理解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课内探究活动
在讲解列强争做中国债主时,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讨论这一问题。

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重点:资本输出;势力范围的划分和强占租借地。

难点: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讲解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教学用具:历史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所学的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以及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19世纪上半期以商品输出为主,1870年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1.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①资本家能在本国找到投资场所从而获利;②那时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很低。

③资本家不具备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条件,因此没意识到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能带来更多好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它是随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2.向垄断过渡时,垄断资本家认识到,在国内投资所得的利润远远低于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投资所得的利润,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因此,19世纪后半期,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

同样的,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以资本输出为主。

由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列强在华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争做中国债主
在讲解“争做中国债主”一目时,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讨论这一问题。

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

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借款的态度、目的、权利、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

2.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
在讲解“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一目时,应先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在中国筑路权的是哪个国家、它是如何获得的?
教师应相应的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列强获得筑路权,不仅使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经济掠夺、军事控制和势力向中国内地深入。

3.开采矿山
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采矿权的是哪个国家?强调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

4.开办工厂
让学生回忆外国可在华开办工厂始于何时?通过出示列强在华工厂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企业技术性、管理先进。

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有关表格,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在华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因而,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占垄断地位,这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讲完这一部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帝国主义直接的殖民统治――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利用动画《瓜分狂潮》,讲解这一部分内容。

区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学生认识到,列强在租借地实行殖民统治。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提问:在瓜分中国的列强中,缺少哪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这样?教师要强调美西战争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战争,并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

由此让学生认识到,美国不会放弃这一侵略时机
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内容,并思考:“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

应引导学生思考: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此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适当介绍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