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全文分析
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 (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 (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 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 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剧情(背景)介绍
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 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 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 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 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 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 ……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 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 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 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 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 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 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 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 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 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他的悲剧, 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 和特征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 段有:
(1)舞台说明:
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 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 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 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 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 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 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
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 场是小单位
3、戏剧分类:
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
二 、 《 馆 》的戏 剧冲 突结构 特 点— —形 势 别具 一格 。 茶
用巧 妙 的衔 接 与 穿插 安 排 分散 的人 物 。这 一幕 每
一
《 茶馆 》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 茶馆 》中
出场 的 人物 很 多 ,但他 们 之 间并 没 有 正 面 冲突 ,人 物 与 茶 馆 的 兴衰 也 没 有 直 接 关 系 。他 们 只 是 按 照 自己 的人 生 轨 迹
最高成就。
《茶馆 》老舍 戏 剧 的代 表作 ,老 舍调 动 了丰 富 的
生活资源 ,展 现出 了一 副北京社 会 的浮 世绘 ,通 过 “ 茶 馆 ”这样一 个小小 的角 落 ,描 绘 “ 戊戌 变法 ”后 、北洋
军 阀 的 时 期 ,抗 战 后 三 个 不 同 时 期 北 京 风 俗 的变 迁 ,通
【 关键词 】 《 茶馆 》 结构
语言 人 物形象
一
、
老舍及及其作品 《 茶馆 》简介
老 舍 r 8 9 I 6 ) 原 名 舒 庆 春 , 字 会 予 , 满 族 19 一 9 6 ,
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 ,巡警 的勒索 ,难 民的央告 , 等等 ,都表现 了帝国主义操纵 的军 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 乱 ,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 要展示的人民 与 旧时代 之间 的特 殊 的矛盾冲突 。这种看似 “ 无事 的悲 剧” ,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 ,是时代 的悲剧 ,更能 激起人们对 旧时代 的强烈憎恨。 《 茶馆 》的戏 剧结 构是独特 的。作 品没 有一个完 整 的情节线 索 ,没 有贯穿 始终的 矛盾 冲突 ,而 是 以众 多人 物的活动 带动情节 的发展 。对老舍 戏剧 《 茶馆 》的艺 术 结构历来 有两种概 括 :一个是 “ 态卷轴式 ” ,另一 个 世 是 “ 人物 展览式 ”。无论 是哪种形 式 ,都共 同显示 了老 舍 戏剧 写实型 的基 本体式 。从 “ 态画卷式 ”的角度来 世 看 ,老舍透 过几幅 影响 社会 历史进程 的典型 生活场景 , 表 达 出对人 类社会 历史发展 的完整理 解 ,使得 一部戏剧 在 艺术结构 上呈现 出一种 巨大的张 力和 韧性 :从 “ 人物 展 览 式 ” 的角度 来 看 ,诗 化 则体 现 在剧 中的每 一 个形 象 ,既是那样 的真 实具体 ,又都具 有高度 的概括 力和 象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
• 作者在“以主题选择人物、冲突”、“以人 物带动故事”的大前提下去写人物与人物之 间的冲突,甚至是人物与时代的冲突。 • 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便凑在一起反映了 时代的黑暗,共同地述说历史本身的命运和 变化。
• 作者不以贯串始终的戏剧冲突作为推行情节 的主干,而是以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 入,对于传统的戏剧结构是有所突破的。
语言特色
潜台词(语带双关、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 其能吧! ”-表面客气、剑拔弩张、嘲讽 2.吴祥子:“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 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 ”-特 务的无耻;换汤不换药 3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 意思吗?” –勒索、厚颜无耻、贪婪 4王利发:“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 回事! ” – 委曲求全
(二)题材上的特色
• 1 采用生活化的题材表现重大主题 • 反映了三个时代的内忧外患,却没有写重 要人物,而是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去窥视整 个社会,以各色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社 会的变迁,时代的黑暗。 • 写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悲剧和最琐 碎的日常生活。 • 如:王利发
• 2、“侧面透露”的写作手法
• 2) 有助于选取冲突,安排人物。 • 因为是社会横断面,剧情与上下之间可以没有联系。 人物也可以不受上下左右关系的牵连,这样作
者就可以根据他的创作意图或主题的要求,任 意择取他所需要的故事情节,安排他所需要的 人物。这也就是《茶馆》出场人物多和剧情头绪纷
繁的原因。(多、杂)
• 3) 《茶馆》在结构上的新尝试,还表现在大傻杨这个人物 的设置上,他在结构上起着把三个横断面串联为整体的作 用。 • 大傻杨的身份是双重的,他既是贯穿全剧的一个艺术形象 ,又是向观众介绍剧情和连接上下幕之间的人物. • 他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后一点上:《茶馆》由于前 后时间拉得长,人多事繁,观众不易弄清背景和头绪。大 傻杨就是帮助观众解决这个困难的。他在每一幕开幕前, 都以快板的形式将有关内容扼要地予以介绍。 • 因为他是以介绍者身份出现,所以说话比较自由和直接。 他既1)可以简述剧情,又2)可以介绍历史背景,还3) 可以穿插一些与剧情有关而又无法在剧本中表现的内容。 这样就使相对独立的三个幕次,有了承上启下的联系,被 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
茶馆的艺术特色
1.戏剧冲突。
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
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
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
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
也没有中心人物,王利发也只不过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象周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的作用。
2.戏剧中的人物。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
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松二爷自己挨饿却不能让鸟挨饿,行将就木的太监要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作老婆。
这都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让人物产生的变态行为。
3.戏剧语言。
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有意思的是两个剧本有一个相似点,同一个人物的在剧本中的语言是变化的。
4.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茶馆生动咱县小人物的处境,贴近生活。
(个人观点)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
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
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
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
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
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
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茶馆》“驰骋古今,综合中外”的戏剧艺术
《茶馆》:“驰骋古今,综合中外”的戏剧艺术———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杨迎平(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摘要: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重读《茶馆》,使我再次深感老舍是一位“驰骋古今,综合中外”的高超艺术家,他为我们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作品。
在《茶馆》里,老舍不仅仅运用了现实主义,而且进行了多种创作方法的尝试,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的继承,一方面是对西方超现实戏剧的借鉴,真正做到“驰骋古今,综合中外,自成一家。
”关键词:《茶馆》史诗剧人物的单粒感舞台假定性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重读《茶馆》,使我再次深感老舍是一位“驰骋古今,综合中外”的高超艺术家,他为我们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作品。
《茶馆》是老舍全部剧作中最有光彩的作品,也是有别于老舍的其他剧作的作品,陈白尘说:“这个剧本打破了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老舍同志写过很多剧本,不是不懂舞台,看来他是有意打破的。
”陈白尘说对了,老舍确实是有意为之,他要在《茶馆》进行了新的艺术尝试。
老舍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中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在《茶馆》里到底有怎样的新尝试?“老套子”又是指的什么?我以为,老舍的“新尝试”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的继承,对西方超现实戏剧的借鉴,真正做到“驰骋古今,综合中外,自成一家。
”老舍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也创作了不少话剧,但在《茶馆》里,老舍不仅仅运用了现实主义,而是将古今中外创作手法并用。
他说:“从形式上看,我大胆地把戏曲与曲艺的某些技巧运用到话剧中来。
”“要求自己以古典文字的神髓来创造新的民族风格,使我们的文字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的特色。
”老舍还受到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影响,追求“史诗剧”的表演方式,注重舞台的假定性,真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戏剧之路。
一、“史诗剧”及叙事特征老舍的“新尝试”首先是追求“史诗剧”写作方式,“史诗剧”写作方式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追求的戏剧形式,“这种戏剧应以辩证唯物思想作为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哲学基础,用叙事诗般自由开阔的戏剧形式和叙事手法,并采用新的演剧方法,把人类生活表现为可以认识、能够改变的;从而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现实的热情和愿望,投身改革社会的斗争。
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_职教论文
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张孝明——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凝练的笔法,娴熟的技巧;含蓄的语言,不朽的成就——浅谈《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摘要:三幕剧《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大力作,发表于1957年。
这部作品的发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将旧北京一个茶馆在旧中国所遭受的凄惨遭遇淋漓尽致的勾勒出来,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尽显无遗,取得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极大成就。
《茶馆》一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拨撒于人们的心田。
在人物的塑造上,老舍先生独具匠心,用较多的笔墨塑造出六七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各行各业,可谓是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社会。
在语言的锤炼上,老舍先生精心推敲,大胆创新,使人读后既觉得亲切熟悉,又觉得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老舍先生在批判讽刺旧事物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积极进取的或没落的小人物无限的赞美和同情,给了人民以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便是三幕话剧《茶馆》。
《茶馆》发表于1957年,老舍先生用他那一贯的凝练的笔法,含蓄独道的语言,巧妙的通过对北京一个茶馆——裕泰大茶馆在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解放之前所遭受的不同的压迫,结果却是相同命运的描写,使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都跃然眼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却又不能不为作者的精湛笔法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成就而倾倒。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
这部话剧以北京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变迁及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部戏剧的最大看点之一是老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
茶馆里的各色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代表了当时社会各个群体的命运。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话和交流,老舍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义务和家庭纽带等主题,令人深思。
《茶馆》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尤其是严重的社会不公和人民的困境。
话剧中所描绘的茶馆里贵妇、皇亲国戚、官员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各不相同,但共同的是他们的悲苦与无奈。
茶馆成为人们聚集和倾诉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对于时局的忧虑。
此外,老舍的剧作语言质朴而自然,富有北京方言特色,可谓名剧的表演并不需要夸张的动作和华丽的道具,而是以人物的情感和对话吸引观众。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老舍成功地抓住了当时中国社会普通百姓的关心与共鸣,使得《茶馆》成为了触及人心的经典之作。
从个人来看,这部话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通过情节和人物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使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老舍的坚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对于家乡的深情,也激励着我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总之,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真实展现近代中国社会的经典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时代背景的刻画,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反思和思考。
这部剧作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性的呈现,更在于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使观众体验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民的命运,令人不禁沉思。
结合作品论述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话剧《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艺术特点十分突出,体现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和舞台设计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话剧《茶馆》在剧本创作上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该剧以1900年至1940年间的京城一个小茶馆为背景,通过刻画茶馆内众多人物的命运和生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历史画卷。
作品集中展现了包括地主、官员、商人、流民、乞丐、农民等各个社会角色的形象与命运,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各异,且角色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多样性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人物关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代表性。
其次,话剧《茶馆》在表演艺术上具有鲜明的表现力。
该剧以一种独特的舞台呈现方式,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深层次意义。
演员以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命运和社会背景。
该剧着重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冲突,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同时,《茶馆》的演员要求能够表现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演员们通过语言和肢体的改变,以及角色的独特刻画,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塑造了丰富的形象。
此外,话剧《茶馆》在舞台设计上追求逼真与抽象的结合。
剧中的茶馆舞台布置庄重典雅,完美地再现了当时茶馆的真实形象。
舞台设计师巧妙运用灯光、布景、道具等元素,营造出逼真的环境,让人感受到剧中的时代氛围和生活场景。
同时,茶馆舞台的抽象设计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通过几根横梁和几张桌椅,以简洁的形式展现了对整个社会的寓意,突出了剧作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舞台设计既符合现实主义的要求,又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最后,话剧《茶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作为一部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的戏剧作品,《茶馆》在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语言等方面都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在剧中出现了古诗词、典故等,用以渲染人物的情感和氛围。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茶馆》全文分析解析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 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他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 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 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 艺术家。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 授予“人民艺术家”称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 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 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经败落不堪, 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招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 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 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 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要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 走投无路,把儿子,儿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 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为生的常四爷,一 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 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 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 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 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 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 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 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
老舍如是说
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 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 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 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 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 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 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茶馆》作为老舍先生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
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京味特色的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手法。
本文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白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空泛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功力非凡。
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用用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
李渔认为,戏剧语言可要符合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人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言与人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
“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
”[1]显然,老舍先生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将各种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言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言特色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
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老舍对人物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茶馆》的魅力所在。
[2]《茶馆》中出场角色的有几十个,老舍就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暴露自己的性格,达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3]”的效果。
《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物。
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人物。
[4]《茶馆》一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角而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
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整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自然是十分厌恶的。
但对于这种人,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口大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生”,甚至给唐铁嘴送了一壶茶。
王利发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入是非之中。
二是能够引来其它食客的好感。
探讨 《茶馆》的艺术特色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的《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
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
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
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
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
论述《茶馆》的主题内涵及戏剧结构方面的特点
论述《茶馆》的主题内涵及戏剧结构方面的特点《茶馆》是由勾股话剧团创作并首演于1981年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作品,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通过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平凡人民的生活遭遇,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变迁和封建制度的腐朽。
《茶馆》的主题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对历史发展的思考、封建社会的腐败以及人性的矛盾等。
首先,剧中通过一个茶馆的沧桑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巨变。
茶馆作为一个小景象被抽象地放大,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茶馆见证了社会的动荡,对历史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揭示作用。
其次,《茶馆》通过展现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贫困的底层人民的苦难,批判了封建制度以及统治者的愚昧与腐化。
戏剧中的各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痛苦和困惑,无论是袁帮官员的贪污腐败、茶馆老板的苦苦支撑,还是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都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此外,《茶馆》也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饱含着人性的各种表象。
从茶馆老板阿庆一方面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他坚守信仰,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痛苦和绝望。
袁帮官员则通过贪污腐败展示了人性的自私和无耻,相比之下,阿庆的善良越发显得珍贵。
其他角色如喜儿、财主也纷纷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面貌,使观众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在戏剧结构方面,《茶馆》采用了双线叙事和循环这两个主要手法。
剧中通过茶馆老板阿庆与茶馆的沧桑变迁以及袁帮的故事交织呈现,两条线索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通过茶馆这个场景,将中国巨大的历史变迁嵌入到个人命运和生活的细处,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联。
此外,循环也是该剧的重要手法,通过剧中定期的重复场景和对话,表达了剧中人物无论经历多少变迁,人性的矛盾与底层苦难似乎无法改变的命运。
循环和重复构成了剧中的节奏感,使观众对故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回味。
综上所述,《茶馆》在主题内涵和戏剧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茶馆读后感标准范本
茶馆读后感标准范本《茶馆》是由老舍创作的一部现实题材戏剧作品,于1956年首演。
该剧以北京一个老旧茶馆为背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展现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种种变迁和人性的苦难。
在我阅读《茶馆》之后,我对这部作品的感受非常深刻。
首先,这部戏剧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例如,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只想着赚钱,对待顾客和员工都很苛刻,他以利益至上的态度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商人形象。
而邹韬奋则代表了那些为了救国救民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先进分子。
还有茶馆老板娘陈淑贤、教书先生傅全福等等,每个角色形象都鲜明而丰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方面,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让我们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对话和思想表达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追求和矛盾。
另一方面,这些角色也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动,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阶级在面对社会变革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此外,《茶馆》也对中国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的建立,整个剧本贯穿了近百年的时间跨度。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生活状态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无论是清朝末年的封建统治、民国时期的政治混乱还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问题。
而这些问题正是推动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动力所在。
此外,我还注意到《茶馆》对于人性的细腻触摸。
虽然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立场和行为,但他们都是人性的缩影。
他们都有善良和可爱之处,也有自私和复杂之处。
正是这些细腻描绘的人性,让我们触摸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也使得《茶馆》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让人产生共鸣和共鸣。
总的来说,《茶馆》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戏剧作品。
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革和人性的矛盾与追求。
茶馆语言艺术特色【《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
茶馆语言艺术特色【《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话剧《茶馆》的选词择句是以平易朴实为标准的,基本上都直接选用有生命的、活在口语中的词语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没有什么古雅深奥、晦涩难懂的词语。
《茶馆》中北京口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词重叠式在《茶馆》中的使用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是人们在日常口语对话中经常使用的形式,《茶馆》中这两种形式的使用情况也比较有特色。
本文对《茶馆》中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的词例使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发现“AA”式动词重叠词为40个,用例为99例,使用频率为892%,是使用面最宽的动词重叠形式;“A一A”式动词重叠词为2个,用例为2例,使用频率为1.8%,使用面较窄。
在具有口语特色的《茶馆》中,“AA”式无论是词例数量还是用词数量都远远大于“A一A”式,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语言现象。
比较“A一A”和“AA”格式时发现,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用上,认为在语用价值上,“A一A”和“AA”的区别在于“AA”是自由式,有随意性,而“A一A”是郑重式,不具有随意性。
如: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踏踏吧!句中使用“踏踏”显得很自由、随意,比使用“踏一踏”适合当时的语境,这说明在人物对话中要求受话人做某事时,用“AA”式比用“A一A”式更能显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融洽、和睦。
《茶馆》正是一部通过描写老百姓日常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的话剧,运用口语对话这一形式是其特色,口语中词语的表达应该自然、随意、亲切,因此,“AA”式的使用频率会比“A一A”式高得多。
“A一A”式礼貌性更强些,用于下对上或卑对尊,表委婉的请求,显示对位高者、尊长者的尊重。
二、儿化词在《茶馆》中的使用儿化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一般来说,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极个别量词可以儿化,大多数是单音节词语和双音节词语,多音节词语比较少。
这与《茶馆》中的儿化词现象基本相符,《茶馆》中的儿化词语词例共有52个,其中名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词数量最多,为36例,动词、形容词和量词也可以儿化;数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词数量最少,为例;与一般情况不同,《茶馆》中还有代词、量词儿化的现象;名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词产生新色彩意义的词例数目最多,为19例;动词、形容词和量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词无法产牛新的色彩意义;数词和代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词只能是既不改变理性意义也不能产生新的色彩意义的儿化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摘要】老舍的戏剧《茶馆》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结构形势别具一格,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关键词】《茶馆》结构语言人物形象一、老舍及及其作品《茶馆》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
“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
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
戏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茶馆》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老舍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北京社会的浮世绘,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描绘“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的时期,抗战后三个不同时期北京风俗的变迁,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塑造出一个个形形色色、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形象;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
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二、《茶馆》的戏剧冲突结构特点——形势别具一格。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
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对老舍戏剧《茶馆》的艺术结构历来有两种概括:一个是“世态卷轴式”,另一个是“人物展览式”。
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共同显示了老舍戏剧写实型的基本体式。
从“世态画卷式”的角度来看,老舍透过几幅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典型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理解,使得一部戏剧在艺术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张力和韧性;从“人物展览式”的角度来看,诗化则体现在剧中的每一个形象,既是那样的真实具体,又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象征意义,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超越了。
1、独特的“卷轴式”平面结构《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2、“人物展览式”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
这一幕每一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衔接,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报怨不长工钱,活儿却越来越多;王利发的妻子同情李三,又引出了她与王利发之间的口角;李三报怨时说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的戏做了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
老舍还善于利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
如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做人口交易这见不得人的事,使他在有人出现时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在这时出现,对茶馆生意说来是完全正常的,于是打断了刘麻子的戏;崔久峰下场后,两个老牌特务又上场敲诈逃兵。
这样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
在戏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
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集中完整的戏剧冲突,只靠地点、人物的集中和内在情绪的统一,以“送葬三个旧时代”的基本观念作为潜在的线索,围绕着茶馆的变化,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做到了形散神聚。
三幕戏,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犹如三幅市井风俗画,有人称为“图卷戏”,也有人称为“横断面连缀式”,由于是老舍的独创,又称为“老舍式戏剧结构”。
三、《茶馆》的语言特色----简洁凝炼1、语言简洁凝炼、生动性格化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简洁凝炼的语言是老舍戏剧语言风格的重要特色。
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他所熟悉的北京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他的戏剧语言是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
同时,他的戏剧语言也是朴素的,没有什么浓烈的色彩,以“白描”见长。
老舍的语言风格对于他的戏剧创作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2、语言的幽默风格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文中,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老舍不愧是语言大师,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以其独特的幽默和民族色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雅俗共赏,读了让人回味悠久。
这个特点在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以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京腔、京调、着的土气,细细品味却又韵味十足,其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特别是能灵活吸取运用民间口头语,幽默之中有生活辛酸,讽刺之中有思想的深度。
如在第一幕康六与刘麻子的一段对话,“……刘麻子,卖到窑子去,你也许多拿一两个八钱的,可是我不肯!康六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第三幕中小唐铁嘴和刘麻子的对白,“刘麻子,我要组织一个,‘拖拉斯’。
这是个美国字,也许你不懂,翻成北京话就是‘包圆儿’。
小唐铁嘴我懂!就是说,所有姑娘全由你包办。
”这些对白中有许多语言如“窑子”、“包圆儿”恐怕只有地道的北京人才能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寓意。
4、老舍具有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幽默诙谐老舍写东西从无虚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
他能一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人物的灵魂。
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了,你看……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的勾画出来了。
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的接一句“我该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哄然大笑。
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的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的“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料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老舍作为一位语言大师,有极强的语言驾驽能力,他的戏剧语言来源于自己熟练的北京话,是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具有精炼简洁而又含蓄生动,朴素干练而又幽默诙谐的特点。
他可以言简意骇地三笔两笔画出个人物来,而且具有个性,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只有什么人说,闻其声如见其人。
独具魅力的京味语言充分表现了老舍对语言趣味的倚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力求叫人听着有点滋味。
《茶馆》显示了质朴幽默、鲜活诙谐的“京味”语言风韵,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集中体现了老舍的多重艺术才华,同时他也为我国戏剧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茶馆》人物神韵——生动形象《茶馆》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在短短的三幕剧中,共塑造出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清明上河图”式的民间众生相。
全剧共70多人,有台词的就有50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余(下转第125页)人,除主要人物外,大多如“走马灯”一样,但他们的台词都极富个性。
作者根据这些人物在剧中的不同,大致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处理:一是主要人物从始至终。
如茶馆掌柜王利发、旗人后代常四爷、茶馆房东秦二爷(秦仲义)等。
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三个人物的结局相同,但性格各异。
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王利发是一个旧式商人的典型,聪明能干,精明圆滑,善良而又自私;常四爷虽然已经沦落到社会底层,但仍然保持着耿介刚毅的性格,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秦二爷是一个财大气粗、血气方刚的阔少爷,对“实业救国”充满热情和幻想。
王利发的性格和命运,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第一幕时,青年王利发继承着父亲息事宁人的处世哲学,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茶馆的生意;到第二幕时,为了挽救茶馆破产的命运,不得不进行改良,连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香烟广告,到第三幕时,甚至已经用了“女招待”,“莫谈国事”的字条旁,又再加上了“茶钱先付”的字样,可仍然无法改变茶馆被官僚和骗子联手抢走的命运。
剧本的结尾以三个老人以“撒纸钱”的方式奠祭自己,是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结局,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哀悼,也是对旧时代行将就木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