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茶馆》的艺术特征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茶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茶馆》讲述的故事地点高度集中――裕泰茶馆,时间跨度很大,以维新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三个时代为背景,描摹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汇聚了各色人物,可以将裕泰茶馆看做三个时代的缩影。
老舍先生最精妙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茶馆》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主题的挖掘,又有独特的人物布局方式,还有台词的成功。
深入解析《茶馆》对于了解中国话剧发展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埋葬三个时代”的深刻主题《茶馆》的创作时间是1956年,整部话剧通过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以及一系列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穿插、叙述来表现时代这一宏大的主题。
正如老舍先生说过的那样,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诚然,老舍先生所选取的裕泰茶馆看似只是老北京若干茶馆中的一个,“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足见茶馆的普遍性。
然而,裕泰茶馆又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歇脚儿的、喝茶的、商议事情的、相面的、做买卖的人都混迹于此,所以作者说“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看做文化交流的所在”。
老舍先生抓住茶馆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加以创作,遂有了这样一部深刻的话剧。
要想正确解读一部话剧,自然要对整部剧的主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茶馆》这样一部三幕话剧,每一幕都切换了时代背景,高度浓缩且集中。
如第一幕:时间为“189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第二幕:“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三幕剧在一开头便标明了该幕剧发生的具体时间,使读者对这一幕剧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个不同的时代,变革运动、军阀混战、内战动乱,一样的萧索,一样的悲凉,不同的时代下蕴涵着相同的民生疾苦。
国之将亡,民不聊生。
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具体内容不限。
《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非常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用独特的
叙述方式、细腻心境,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纯粹普遍的意象。
此外,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故事的舆论力量表达与情感节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令人钦佩的艺术审美性。
从故事架构上来看,作者对所设计的剧情工艺有着精湛的执行,将天平客栈这
个历史深厚的景点融入到不同人物的缠绵故事中,以及众多令人唏嘘的景象,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心有灵犀的良好氛围,使艺术效果达到想象之外。
此外,主题贯穿全文,渗入到细节之中,重点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限探寻之情,也带给读者一种超乎寻常的回味。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使用了异国文学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效能,使情节既
能深刻抒发作者个人心境,又能够呈现出当时中国贫困而沉重的蒙昧状态。
他又通过穿行式的叙述加深艺术的情感色调,用禅意营造出理想的生活状态,并用等级分明的思想深入叙述中弥散出淡淡的思韵,用最深刻的方式展示了蒙昧时代中人性等情感解构。
总之,《茶馆》作为一部卓越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其独特而宏大的艺术表达,
无疑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对对当代社会的文化、思想以及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魂魄,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期。
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
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
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
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
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
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茶馆》鉴赏
《茶馆》鉴赏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年第16期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著作。
全剧以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戏剧冲突。
全剧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在第二幕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
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2.小中见大。
作者没有选取重大的社会题材,没有去描写中国戊戌变法以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人物,而是通过茶馆的兴衰来展现。
茶馆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就是一个小的社会。
全剧通过它的每况愈下,最终为黑暗所吞没的现状,展现出一个时代不如一个时代的历史事实,揭示出吃人的旧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
3.人像展览式结构。
即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深化作品的主题。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4.语言。
一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作者:边晨宇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04期《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的《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
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
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
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
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老舍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艺术特色。
它通过几乎突破常规的展示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和创新,展示了现代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老舍茶馆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老舍茶馆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重时空”的舞台空间,使得观众可以在同一个时空里面感受到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物,而这些体验通过剧中所呈现的场景、音效、角色的不同化来实现。
例如,场景的走廊和茶馆之间的空间构成了不同角色的交会之处,使得这些角色的故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了更为紧密的关联和联系。
而在音效上,老舍茶馆的水龙头的滴水声、钟声和锣鼓声等,都成为了整个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场景中,不同的音效和场景元素配合,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观众对于这个舞台空间的感受和理解。
这种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这部戏剧的经典之处。
二、对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和创新老舍茶馆在对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和创新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老舍茶馆中的天桥上的表演、北京乐器和铜钹等旋律的运用,展示出了京剧艺术精湛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
同时,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老舍茶馆中的应用,也反映了现代戏剧对于京剧的延续和创新,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的创新。
另外,在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老舍茶馆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和创新。
例如,在徐四爷的角色塑造中,他的“情”和“义”两重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忠诚”等价值观。
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使得这部戏剧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启迪更加深刻和具有感染力。
三、现代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老舍茶馆所呈现的现代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也是它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剧中所呈现的人物,都是普通百姓,他们往往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受到历史和社会的极大影响,他们表现出的多重生存状态和现代生活的矛盾,使得观众对现代社会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茶馆艺术特色总结范文
一、独特的结构艺术《茶馆》的结构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而是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形式呈现。
剧作由三个几乎没有联系的小故事组成,表面上看情节较为分散,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
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使得剧作在展现丰富内容的同时,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老舍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独具匠心,他着重刻画了时代的、阶级的、职业的和气质的特点以及地方色彩,从而作出各种社会典型的艺术概括。
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秦二爷、王利发、常四爷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三、独特的喜剧样式《茶馆》中既有悲剧性的场面,也有喜剧性的情节。
然而,全剧的基调却是喜剧的,即使是悲惨的情节和细节也往往以幽默的笔法表现出来。
这种独特的喜剧样式,使得观众在欣赏悲剧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一丝欢乐,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荒诞和悲剧。
四、诱人的语言魅力《茶馆》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真实、形象、幽默、个性化等方面。
老舍运用丰富的北京口语,将人物的身份、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的对话简短而精炼,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茶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五、侧面透露的手法《茶馆》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采用了侧面透露的手法。
作者通过茶馆这一小小的空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这种手法使得剧作具有很高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总之,《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我国现代戏剧的瑰宝。
它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在今后的戏剧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茶馆》的艺术特色,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结合作品论述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
结合作品论述话剧茶馆的艺术特点话剧《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艺术特点十分突出,体现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和舞台设计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话剧《茶馆》在剧本创作上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该剧以1900年至1940年间的京城一个小茶馆为背景,通过刻画茶馆内众多人物的命运和生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历史画卷。
作品集中展现了包括地主、官员、商人、流民、乞丐、农民等各个社会角色的形象与命运,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各异,且角色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多样性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人物关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作品更具真实感和代表性。
其次,话剧《茶馆》在表演艺术上具有鲜明的表现力。
该剧以一种独特的舞台呈现方式,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深层次意义。
演员以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命运和社会背景。
该剧着重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以及与外界环境的冲突,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同时,《茶馆》的演员要求能够表现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演员们通过语言和肢体的改变,以及角色的独特刻画,使人物更加鲜活生动,塑造了丰富的形象。
此外,话剧《茶馆》在舞台设计上追求逼真与抽象的结合。
剧中的茶馆舞台布置庄重典雅,完美地再现了当时茶馆的真实形象。
舞台设计师巧妙运用灯光、布景、道具等元素,营造出逼真的环境,让人感受到剧中的时代氛围和生活场景。
同时,茶馆舞台的抽象设计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通过几根横梁和几张桌椅,以简洁的形式展现了对整个社会的寓意,突出了剧作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舞台设计既符合现实主义的要求,又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最后,话剧《茶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作为一部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的戏剧作品,《茶馆》在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和语言等方面都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在剧中出现了古诗词、典故等,用以渲染人物的情感和氛围。
对老舍的茶馆评价
对老舍的茶馆评价引言老舍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北京茶馆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沉沦和人性的矛盾。
本文将对《茶馆》进行评价,探讨其艺术之美、社会之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艺术之美1. 文学风格独特《茶馆》以老舍独特的文学风格展现了茶馆内外的生动画面:茶馆里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对话饱含生活气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茶馆的热闹和喧嚣。
2. 物象的象征意义老舍善于运用物象的象征意义,例如茶馆和茶水的象征,茶馆象征着庸碌、沉沦的社会现象,茶水则象征着人们的心灵寄托和温暖。
这些象征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思考的空间。
3. 独特的叙事结构《茶馆》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通过不同角色的故事交织展开,使得故事更加丰满而有层次感。
老舍通过这种叙事方式,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社会之象1. 社会底层的生活写照《茶馆》真实地描绘了茶馆里的农民、工人和小商贩等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2. 封建旧秩序的束缚作品中茶馆里的买卖茶水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茶馆代表着封建旧秩序的束缚。
不同地位的人聚在茶馆,彼此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个小空间中得以展示,从而反映出整个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和腐朽。
3. 表现压迫与剥削茶馆里的人物多为受到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阶层,他们被迫出卖劳动力谋生,他们的生活艰难而辛酸。
老舍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对人性的摧残。
4. 反映时代变迁《茶馆》是一部具有时代标志的作品,它揭示了清末民初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茶馆的衰败与茶馆里人物的命运背离不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
人性的深刻揭示1. 人性的善良与偏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偏见。
有的人热心帮助别人,有的人却对别人充满敌意。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读者深思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2. 生存与自尊的矛盾茶馆里的人物生活拮据,他们为了生存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压力和胁迫,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尊和尊严。
茶馆的艺术结构特点
茶馆的艺术结构特点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是由著名作家老舍所创作的。
茶馆的艺术结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多线索交织,故事情节丰富茶馆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主要围绕着茶馆老板王四爷、茶客们以及茶馆周围的人们展开。
在这个故事中,老舍巧妙地将多条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有些是善良的,有些是贪婪的,有些是懦弱的,有些是勇敢的,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也是茶馆的一个特点。
二、历史背景浓厚,社会风貌真实茶馆的故事背景是清末民初的北京城,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非常真实。
老舍通过茶馆这个场所,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如官场腐败、商人的利益斗争、民间的疾苦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茶馆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三、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茶馆的语言生动,充满了北京方言的特色。
老舍通过茶馆里的人物对话,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描写也非常细腻,如王四爷的慈祥、儒雅、从容,张小二的贪婪、狡猾、阴险等等,这些形象描写的细腻性也是茶馆的一个特点。
四、艺术手法独特,意境深远茶馆的艺术手法独特,如把茶馆作为故事的主要场所,通过茶馆里的人物和事件来展现社会的各种问题。
同时,茶馆的故事情节也是非常巧妙的,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茶馆的意境也非常深远,如茶馆里的人物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人生的感悟等等,这些意境的深远性也是茶馆的一个特点。
总之,茶馆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它的艺术结构特点非常丰富,通过多线索交织、历史背景浓厚、语言生动、艺术手法独特等等,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毕业论文《茶馆》艺术谈
《茶馆》艺术谈《茶馆》是老舍建国后话剧创作的代表作,是当代中国话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在国内外戏剧界享誉甚隆,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到此为止几个方面:一、作品构思巧妙。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是,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摘自老舍《茶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一九五八年五月号)老舍的这一番话解答了他为何选择“茶馆”作为契入点,从而生动形象地展开了对从一八年戊戌政变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五十多年的社会变迁的描述。
这种写法取得了以小见大,窥豹一斑的艺术效果。
剧本通过裕泰大茶馆掌柜王利发一生的遭遇,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把那些冷酷无情的血淋淋的社会现实,一幅幅地扒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而一切又同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茶馆这个“小社会”正是那个大社会的缩影。
作者把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帮事,立足于今天来观察和描写过去的历史生活,结合当时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绝不是单纯为了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而是通过新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的同时,自然引起思考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在中国发生的必然性,从而点明了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的主题。
“茶馆”成了一面镜子,照出“过去”,照出现在,照出“将来”。
二、作品结构独特。
《茶馆》并不是用一个故事贯穿全剧,而是一出以人物为中心的话剧,采用“人物展览式”的结构,10多个主要人物和几十个次要人物穿插在一起,而在人物安排上,作家又巧妙的把主要人物自壮至老,全剧次要人物,父于相承,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因此,人物虽多但活动有序,事件虽繁,但情节不乱,时间虽长,但线索明晰,充分体现了老舍驾驭戏剧艺术的娴熟技巧。
第一幕时,茶馆正是生意兴隆、高朋满座的时候,在这样一家大茶馆的茶客是当时的有闲阶级,他们过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逸生活,他们不爱动脑筋,但嘴不停,没话找话,废话甚多。
探讨 《茶馆》的艺术特色
探讨《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是老舍先生在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所创作的。
《茶馆》是一部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讲述晚清时期、民国初年军阀混乱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的故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
而这部话剧也展现了诸多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老舍先生的《茶馆》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受制与三一律规则的限制,采用超长的时间线,描绘了半个世纪近五十年发生的故事,同时又没有贯穿整部剧的戏剧矛盾冲突,仅仅靠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超长的时间跨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戏剧是行动的模仿,而且是对一个行动的模仿。
西方的戏剧结构理论也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因为话剧是一个舞台作品,因此,戏剧的各个方面都要受舞台的限制,同时也一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然而老舍先生的《茶馆》却打破了这种规律,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国民党胜利,描绘了三个历史时期,近五十年的变化。
在剧中,老舍先生通过茶馆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变化、还有曲艺的快板来向观众和读者交代时间的变化。
首先,老舍先生通过茶馆内的摆设来交代时间的流逝,像是茶馆内的桌椅变成藤椅,墙上莫谈国事的字条越来越多,甚至是茶馆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公寓,这些变化都在告诉观众,时间的流逝。
其次,老舍先生还通过人物的形象变化来告诉观众,人事的变更和岁月的变迁。
以常四爷为例,第一幕的常四爷身穿的大段子、川绸提着鸟笼,是标准晚清旗人的形象,到第二幕身穿布衣,手提腌萝卜和笨鸡的农民的形象,再到第三幕,胡子头发花白手提着小篮子的常四爷,都反映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同样第一幕被刘麻子卖给太监当老婆的康顺子,从一个穿着破烂不明社会黑暗的大姑娘,到第二幕牵着自己的儿子康大力又回到茶馆,再到第三幕康顺子态度明确的拒绝当假太后,断绝与太监侄子们的关系等等,这些人物形象性格的转变都在向观众诉说着时间的进程。
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浅谈《茶馆》艺术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爱国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出身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
二十多岁开始写作,写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许多部小说,也写了不少部话剧。
他以善于描写北京市民与下层人民的生活而著称。
《茶馆》写于一九五七年。
剧本通过北京一家大茶馆的盛衰,截取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建国前夕三个断面,反映了旧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旧社会行将灭亡,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作者以他擅长的精湛的北京话,浓厚的北京味,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使这个话剧独具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
在《茶馆》中,老舍成功地实践了他一向为自己规定的三个方面的艺术追求: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熟悉笔下“人物的全部生活”;写作时眼睛要老盯住笔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人物的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充满“京味”风格的《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
其艺术特色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接下来本人就重点从几方面出发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茶馆》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
手法独一无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剧只有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表现剧情干净简洁,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冲突和中心事件,只是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段,不仅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更是表现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几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
全剧篇幅不长(三万多字),老舍却运用了个性化语言刻画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唐铁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
这种个性化语言不要求具有激化冲突、展开动作、推进情节的作用,只要求它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浅谈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三幕话剧,是其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老舍先生精心选取了维新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以及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这三个历史横断面,展现了中国社会近五十年的发展变迁。
并且,他巧妙地安排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出场,汇聚于“裕泰茶馆”,各做各的事,各说各的话,同时又与时代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表现出“埋葬三个时代”的宏大主题。
标签: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话剧《茶馆》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常演不衰。
它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源自多方面,既包含老舍先生对深刻主题的挖掘,更包含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
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以及源自生活的京味语言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茶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浅析。
三个截面的写作方式话剧《茶馆》截取了三个历史截面,通过众多的人物命运及事件组成多个戏剧片段,再汇成不同时代的众多剪影,从而反映复杂的社会及人生,这就是所谓横断面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在谈及采用这种写作方式的原因时曾说到,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
但他认为,那么一来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
“抱住一件事情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如此看来,想要达到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首先要充分反映一个时代,展现其腐败没落的本质,才能够使人们从触目惊心的事实中看出这样的社会必然要被埋葬的道理。
但这仅仅依靠一人一事是难以办到的。
因为,人物少线索单纯,在短短一个剧本里无法容纳表现三个时代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结果既写不出时代气氛,也无法揭露社会本质。
但若采用横断面的结构,在这方面则可以扬长避短,从多个角度侧面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于是,为了广泛地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特征,能够充分体现作者要“埋葬三个黑暗时代”的创作意图,老舍先生在《茶馆》的创作中,恰到好处地选取了三个横断面,集中笔墨予以描写,充分展示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
茶馆作品特点
茶馆作品特点首先,茶馆作品具有时代感和社会关怀。
茶馆作品的背景通常设定在民国时期或者旧中国社会,这个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辛,社会风气沉重、封建残酷的时期。
作者通过对茶馆生活的描写,往往表现出对时代的痛苦和挣扎,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悲剧。
作品中常常出现各种社会角色,譬如小贩、地痞、文人、商人、官员等,这些人物通过在茶馆中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形态和人们的命运,使读者更为真实地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其次,茶馆作品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本土色彩。
茶馆作品往往以小人物生活为主题,通过对其生活琐事的描写和对话交锋的刻画,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感。
茶馆作品中出现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情也成为其独特魅力所在。
作者通过对茶馆的布置、装饰、风味小吃的描写,勾勒出茶馆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
作品还常常通过一些俗语、成语、谚语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使作品充满了本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再次,茶馆作品具有多元的文学性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
茶馆作品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架构和人物形象种类繁多,多为小说、短篇小说、剧本等形式,且各具个性、特色鲜明。
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也多种多样,有以地方方言为主的,也有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还有以台湾生活为题材的……这些作品以丰富多样的文学形态和艺术手法,透过茶馆这一特殊的载体,展现了作家独到的艺术见解和表现技巧。
通过细腻的笔墨、深刻的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等,展现出中国文学作品的多重魅力和丰富内涵。
最后,茶馆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精神追求。
茶馆作品往往以现实主义为创作风格,关注社会百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作家往往通过茶馆中的对话、行为来探索人性与道德、利益与权力的矛盾,体现作者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和人文关注。
茶馆作品中还常常融入了人生哲理、道德感悟等内容,在揭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的同时,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出向往自由、向往人性本真、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茶馆》的艺术特征
《茶馆》旳艺术特性《茶馆》一部仅有三幕旳戏剧,三个不同旳时代,但是在同样旳地点。
这样奇特旳构思,给戏剧《茶馆》增添了不少吸引人眼球旳亮点。
三个时间段了发生旳事情也是在变化,这个《茶馆》旳面貌、生意都在变化,坐在里面旳人也在变化,经历过一种朝代旳灭亡,一种朝代旳兴起,最后还是萧条,尚有无好转旳穷苦百姓旳生活。
在构造上,它旳构思十分新颖,三幕旳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不同旳时代,但都是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过得很艰苦旳时代。
第一幕: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旳晚清末年,到处抓谭嗣同旳余党;第二幕:军阀混战后旳民国初年,“张大帅打李大帅”旳时代;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黑暗旳时代。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旧社会旳最黑暗旳时代,在不是共产党旳领导下旳旧中国体现出旳那些黑暗,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旳艰苦。
作家在体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旳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干救中国,在这个最落魄旳中国社会中切取了三个时代旳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旳盛衰把前后近30年旳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种浑然旳整体,虽然有时间旳间隔,但就是这十几年旳时间更加展示杰出多旳人物和漫长旳历史。
这种三个不同旳时间旳连接旳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旳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旳矛盾,并且也突破了老式话剧作品旳陈旧模式,充足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旳高超巧妙。
特别是在每一幕结束旳时候,让人可以有十几年时间旳想象,这些想象来自上一幕旳未完结,如:第一幕旳最后,康顺子晕倒了,接下去康顺子旳生活需要我们自己旳想象,一种十五岁旳小姑娘被卖给觉得年老旳太监为妻,在第二幕中又浮现,此时旳她带着一种不是自己亲生旳儿子出来谋生,这十数年旳生活,她是怎么过来旳,这会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象,常四爷被捕,但是在背面旳两幕中又浮现了,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旳,与下两幕中常四爷自己旳描述相结合起来想象;第二幕裕泰茶馆准备好一切准备重新开张,但是这乱世,虽然在不断地改良,但是还是躲但是败落,在第三幕中裕泰已经不像本来那样高档次了,生意也不怎么好,王利发甚至有找女招待旳想法,这十数年里,裕泰经历了什么又会引起我们旳思考。
茶馆的艺术特色
1.戏剧冲突。
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
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
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
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
也没有中心人物,王利发也只不过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象周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的作用。
2.戏剧中的人物。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
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松二爷自己挨饿却不能让鸟挨饿,行将就木的太监要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作老婆。
这都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让人物产生的变态行为。
3.戏剧语言。
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有意思的是两个剧本有一个相似点,同一个人物的在剧本中的语言是变化的。
4.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
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茶馆生动咱县小人物的处境,贴近生活。
(个人观点)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
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
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
论茶馆的艺术特征
小茶馆,大世界——之浅析《茶馆》的艺术特征2011021126 乔丽婷《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精品,老舍将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精炼地淘洗出三个典型的时代和与之相对应的典型社会形态: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在一个集中的茶馆里,演绎出这三个混乱年代的本质,以小人物的生活琐碎来反映出整体社会所面临的生存现状,以小见大地抓住社会本质的劣性,给以国民重重的警醒。
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茶馆》仅用3万字就囊括了50多年的历史,典型概括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的生活情状与反响,聚拢70多个三教九流的市民在这一个几十年前的老茶馆内,“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
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1]老舍正是在以对小人物生活的浓缩来放大整个社会的内在属性。
(一)浓缩的社会本质茶馆,旧北京一个热闹的活动场所。
老舍利用这一点汇聚了各阶层人物,汇集各类奇闻异事。
通过对生活真实地提炼再现旧社会背景,利用小人物之间的杂碎矛盾纠葛或荒唐行径,为观众铺现一幅旧社会百态,在人物的发展走向中揭示社会世态的丑恶。
清末社会中太监买老婆可谓是第一幕中最为精炼出奇之事,太监与娶妻、200两与10两间的悬殊对比更是将荒谬可笑放大在观众面前,又在嘲笑鄙夷之中凸显出清末社会的没落。
第二幕则是发生在民国,两个逃兵同娶一妻的怪异之事,也让人惊讶于世态的丑恶竟逼人至此,此外这一过程中误抓刘麻子也更佐证了民国时期军阀统治的混乱政治现象。
第三幕中,录用女招待的幽默改良之策,三位老人重逢自撒纸钱自悼的自嘲画面,更是一步步揭开旧社会政府剥夺人性欲求的本质。
(二)典型舞台说明环境描述对于舞台说明的设置,作者一改传统大篇幅的文字描述,而只用简单的家具增减来构建一个大众所熟知的下层社会中的茶馆,并贯穿于三幕剧始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浅论《茶馆》的艺术特征摘要 (1)引言 (2)一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2)二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3)三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4)四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5)五地道的京味语言 (7)结束语 (9)参考文献 (9)总结与体会 (10)致谢辞 (10)摘要《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7年写的一部三幕话剧。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
《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
[1]《茶馆》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人像展览式结构,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地道的京味语言。
【关键词】老舍《茶馆》艺术特征AbstractThe Teahouse is a three-act modern drama written by Laoshe in 1957. With skillful artistic tactics and with the teahouse as a window, Laoshe deeply shows the nature of social life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from which the three-act play were extracted from respectively. Due to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he Teahouse, honored as “the oriental miracle”, enjo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drama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has the following artistic features: the side-revealing technique, comedy pattern of the overall features, image- exhibiting structure, the art of plot combining fantasy with inspiration, genuine Beijing dialect.Keywords: Laoshe;The Teahouse;artistic feature引言在星汉灿烂的戏剧文学中,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耀使老舍的文学业绩大放异彩。
然而,《茶馆》的命运却是多灾多难的:在它诞生的上世纪50年代,即受到众多非议;十年浩劫中,更是“大批判”的对象,以致于连它的作者——一位可敬可爱可贵的文学巨人,也葬身碧波。
法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说过:“当戏剧,当所有艺术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时候,也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益处,一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艺术,将能干预社会的发展。
”[2]一个戏剧家要突破根深蒂固的戏剧陈规,创立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戏剧,是极其艰难的事业。
布莱希特和老舍都曾几遭冷遇,但是只要他的创造深入地干预了社会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无可估量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
《茶馆》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
今天,这个剧本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话剧运动史上的突出地位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它像一株巨松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今天我想谈的是,老舍《茶馆》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一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茶馆》要把旧中国的社会变迁演给观众看,但是作者不太熟悉政治,于是就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的变迁,这就是所谓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诚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不太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3] 老舍先生真是大手笔,他仅仅用了三万余字的一部三幕剧,就给我们描绘出了旧中国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他刻画了: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晚清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反动政治时期,那三个可诅咒的时代。
作者用形象化的历史图卷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念:旧中国已经病入膏肓,腐败已极,不仅下层贫民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就连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主们也无法生活,中国是非进行彻底革命不可了。
作家不仅揭露批判了黑暗的旧时代,也在作品中透露出了光明的信息,虽然含蓄但也切实地指明了中国应走的道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代表社会斗争诸方面的大人物,而是让人们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去窥视整个社会,通过茶馆所可能容纳的各色人物的生活变迁,带出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反映时代的本质。
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4]请看:出入“茶馆”的70多个人物,既有西太后的宠奴太监,说媒拉线的人口贩子,吃洋教的恶霸,特务打手和兵痞流氓,也有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失去“铁杆庄稼的旗人,破产的农民,失业的艺人……等等。
真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杂然纷呈。
作者既写了鹰犬走狗的心狠手辣、反动无耻;也写了善良人们的穷愁潦倒、命途多怪;还写了正直人民的投身革命、奔向光明。
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这许许多多小人物的生活,却从侧面透露出了50年间旧中国的政治消息,使我们看到一部由封建的老大帝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得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的结论。
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很有创造性。
因为这样写对作者来说,可以扬长避短,写他最熟悉的人和事,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感情诚挚真切。
这一避生就熟的选材构思,表现了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
二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喜剧样式是这部作品的又一特点,是正确理解这部作品的又一关键。
马克思说:“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5] 《茶馆》描述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灭亡前的最后三个片段,这是一个充斥着黑暗、荒诞、病态的社会。
新生了的中国人民回顾它们,愉快地埋葬它们,与旧人物告别,庆幸自己的新生,形象地显示这种历史的必然。
作者这种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剧本的喜剧性。
例如,对庞太监、刘麻子等反动分子和人类渣滓,作者是用“把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的喜剧态度,揭露他们,嘲弄他们,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争议。
问题在于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些人物身上。
有的人把《茶馆》看作是一首怀念旧人物,怀念旧时代的低沉的“挽歌”,但从作品的总倾向来看,我还是比较赞同它是喜剧的说法。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些人物,诚然是值得同情的,他们以自身的全部生活史换来对真理的认识——对旧社会的控诉,也是深刻感人的。
作者的高明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停留于对他们的同情之中而不能自拔,成为感情的俘虏。
作者有清醒的理智,他在同情中有分析,有批判,而且准确地把他们放在大时代潮流中的恰当位置上,这三个人物的结局——撒纸钱,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多么巧妙、准确的结局呀!为什么这些“正面人物”到头来会落得为自己送葬的悲惨命运?作者给出了原因:因为他们都是旧人物,都没找到新的生活,新的方向,他们便不能随着那个旧时代一齐消亡了。
老舍先生如此处理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人物,说明了他世界观的进步,说明了思想上达到的新的高度。
作者站在解放了的新中国的今天,回顾过去,看出了这些人物跳不出旧人物的范畴,正确地分析他们,准确地再现了他们在历史潮流中的位置。
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崭新的人物,作品使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并也具体地指出到达光明境界的道路,预感到旧的就要逝去,新的即将来临。
所以我们认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个人的命运是一个悲剧是准确的,他们的悲剧是旧社会造成的。
但若把《茶馆》总体概括成悲剧,则不妥当。
因为新社会埋葬旧社会是一件喜事,该剧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人民,“愉快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这当然属于喜剧。
三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众所周知,《茶馆》是一部结构特殊的戏剧,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它展览了70多个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风貌和性格特点,揭示了社会的一角。
这又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老舍的创新精神。
老舍为了表现葬送三个旧时代的主题要求,在结构形式上大胆地进行“新的尝试”,[6]突破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剧情的“老套子”,[7]在中国的话剧史上,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化的结构形式,博得了中外观众的高度评价。
用传统的戏剧观看《茶馆》,它没有连贯的情节,时间跳跃大,三幕戏囊括了50年的三个不同时代的旧中国社会的历史状况。
戏剧通过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点——茶馆,展示了三个时代的真实画面,叙说了50年间发生在这里的不同事件。
这些事件由登场的70多个人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组成,没有绝对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矛盾冲突随上场的人物的变换而变换。
这种结构特点,就像当今的一场时装表演会,通过一系列模特儿上场表演,将全剧组构为一个整体。
这一结构特征在第一幕尤为典型。
清末时期的茶馆正是兴盛时期,上至太监、资本家、洋教徒、旗人,下至特务、地痞、市民、农民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在这里进进出出。
这些人在茶馆里各干各的事,各说各的话,互相之间又不断发生摩擦。
一个茶馆就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的风俗画,使人想到了《清明上河图》。
这幅著名的古典长卷风俗画,运用散点透视法表现清明节北宋京城人民的活动。
老舍吸取了中国古典画散点透视的技法,把它巧妙地运用到戏剧中,让众多的人物展现到舞台上,采用流动的横向调度来组合人们从事的各种不相干的活动,使之汇合起来,组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舞台风俗画,时代风貌一览无疑。
《茶馆》的第二、三幕的结构稍有变化,第二幕较多运用人物特写,第三幕则趋于旋涡式的冲突发展。
其实,这三幕戏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它们之间有一条连贯的线索,那就是王利发为了生存、为了茶馆的发展,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挣扎的过程。
这是一条主线,其他人物和有关他们的小故事,都是依附在这条主线上的。
从整体看,作者用茶馆兴衰的线索串起三个历史横断面,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勾勒出来。
说到《茶馆》的结构,还得谈谈它的开头和结尾。
《茶馆》以一幅热闹的风俗画开头,简明生动并富有戏剧性。
幕启,从唐铁嘴出场到刘麻子上场,是一个只有二十几句对话的场面,却交代了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