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三焦

合集下载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原文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

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八段锦完整版

八段锦完整版

健身气功八段锦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八段锦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

八段锦的体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锻炼。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

二、站式八段锦

(一)站式八段锦口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臂单举,

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力气,

背后七颠百病消。

(二)站式八段锦练法

1、双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

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数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三焦中医藏象学说中一特有名词,上焦中焦和下焦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部位横膈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内经》首先提出三焦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并叙述了三焦的部位和功能。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不够明确,而且《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争论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有无实质形态的问题。此外,近来有人根据三焦概念应用的广泛性,而提出“脏腑三焦”、“部位三焦”、“经脉三焦”、“辨证三焦”之说。三焦与心包络有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如何划分人体三个区域及其所辖内脏器官,也存有不同观点。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内经》对上、中、下三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版】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版】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

天象

木火土金水

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东南中西北

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

春夏长夏秋冬

风热、火湿燥寒

生长化收藏

日旦日中日西日入午夜

震巽离坤艮干兑坎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寅卯巳午辰戌申酉子亥

三、七一、九五、五二、八四、六

地象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臭

腥焦香腥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气

(食物药物)

温热平凉寒

五谷麻麦稷(梗米) 黄黍(稻) 大豆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实核络肉壳濡

五畜犬羊牛鸡猪

五虫毛羽倮介鳞

五长麟凤人龟龙人象

五脏肝心(心包) 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

五体筋血(脉) 肉皮骨、髓

五藏血脉营气精

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智魂神意魄志

五指食指中指大拇指无名指小指

五性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

五变

握忧哕咳栗

五腧井(出) 荥(溜) 俞(注) 经(行) 合(入)

黄帝内经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之官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腑之官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心包络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脏象肝心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肺肾

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

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分为论脉、论经络、论脏腑、论病、论穴道和论针法六部分。其中,论脉部分包括了1-22难。

第一难中提到了“寸口”,即脉搏的大会聚点,是决定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的重要依据。人的脉搏每呼吸一次就会行走三寸,一天一夜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脉搏会在身体周围行走五十度。而寸口正好是五脏六腑的起始和终止点,因此用寸口来判断是很合理的。

第二难中提到了“尺寸”,这是脉搏的大要会聚点。从手腕到肘部是尺内,主要治疗阴性疾病;从手腕到食指根部是寸内,主要治疗阳性疾病。因此,将寸分为尺,将尺分为寸,以此来判断阴阳病情。

第三难中提到了脉搏的“太过”、“不及”、“覆溢”、“关格”

等现象。这是由于脉搏的阴阳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表现。阳脉在手腕前面,脉搏应该浮起来,但如果过于浮,就叫做太过,如果不够浮,就叫做不及。而阴脉在手腕后面,脉搏应该沉下

去,同样也有太过和不及的现象。如果阳脉过于浮,就会溢出来,形成外关内格的情况,阴脉过于沉,就会覆盖住阳脉,形成内关外格的情况。这些现象都是阴阳病情的表现。

第四难中提到了脉搏的阴阳之法,即呼吸过程中心肺浮起来,肾肝沉下去,而脾脉则在中间。如果脉搏浮起来又大又散,就表示是心脏的问题;如果浮起来但短而涩,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沉下去又长又牢,就是肝部的问题;如果按压的时候感觉湿润,就是肾部的问题。这些都是根据脉搏的阴阳特点来判断病情的。

第五难中提到了脉搏的轻重。初次测量脉搏时,如果像三颗豆子那么重,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像六颗豆子那么重,就是心脏的问题;如果像九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脾脏的问题;如果像十二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肝脏的问题;如果按压到骨头还感觉到脉搏,就表示是肾脏的问题。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

A、温补学派

B、易水学派

C、河间学派

D、丹溪学派

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

A、杂气说

B、内伤外感说

C、寒毒说

D、三邪说

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

A、吴有性

B、吴鞠通

C、薛雪

D、叶桂

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朱丹溪

C、赵献可

D、李中梓

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

A、刘河间

B、李杲

C、王好古

D、张从正

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

A、凉膈散

B、调味承气汤

C、防风通圣散

D、银翘散

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

B、麻杏石甘汤

C、补中益气汤

D、通圣散

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

A、《温疫论》

B、《温热论》

C、《疫疹一得》

D、《温热经纬》

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

A、散阴膏

B、金仙膏

C、桑菊饮

D、清阳膏

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

A、温病学派

B、温补学派

C、丹溪学派

D、攻邪学派

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

A、儿科

B、针灸

C、妇科

D、中药

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

(完整版)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完整版)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十四经络循行原文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

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

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完整版)八段锦套路图解

(完整版)八段锦套路图解

八段锦套路图解

2011-10-24 12:00:03| 分类:【练八段锦】|字号订阅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而造成体质下降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本文向大家介绍八段锦健身气功,旨在为大家缓解压力,提高身心健康。

八段锦由八节动作组成,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度,其每节动作的设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其名最早见于宋代洪迈《夷坚志》中。《道枢·众妙篇》曾记述了具体练习方法:“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也记有:“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西通胃,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

八段锦在历代相传中得到不断发展,流派繁多,现代较为流行的练习方法和歌诀见于清代梁世昌《易筋经图说》所附《八段锦》(撰者不详)中。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八段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两手托天理三焦”法

图片:845.jpg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松垂身侧,然后徐徐自左右侧方上举至头顶,两手手指相叉,翻掌,掌心朝上如托天状,同时顺势踮两脚跟,再将两臂放下复原,同时两脚

跟轻轻着地。如此反复多遍。若配合呼吸,则上托时深吸气,复原时深呼气。

保健功效:“两手托天理三焦”法可吐故纳新,调理脏腑功能,消除疲劳,滑利关节(尤其是对上肢和腰背)。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完整版)叶天士《温热论》

叶天士《温热论》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

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

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偱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之慌张矣.

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篣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

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

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再论气病友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

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扁鹊心书之消渴》完整版原文全文

《扁鹊心书之消渴》完整版原文全文

《消渴》原文

此病由心肺气虚,多食生冷,冰脱肺气,或色欲过度,重伤于肾,致津不得上荣而成消渴。盖肾脉贯咽喉,系舌本,若肾水枯涸,不能上荣于口,令人多饮而小便反少,方书作热治之,损其肾元,误人甚多。正书,春灸气海三百壮,秋灸关元二百壮,日服延寿丹十丸,二月之后,肾气复生。若服降火药,临时有效,日久肺气渐损,肾气渐衰,变成虚劳而死矣。此证大忌酒色,生冷硬物。若脾气有余,肾气不足,则成消中病,脾实有火,故善食而消,肾气不足,故下部少力,或小便如疳。孙思邈作三焦积热而用凉药,损人不少。盖脾虽有热,而凉药泻之,热未去而脾先伤败。正法先灸关元二百壮,服金液丹一斤而愈。(消渴虽有上中下之分,总由于损耗津液所致,盖肾为津液之原,脾为津液之本,本原亏而消渴之证从此致矣。上消者,《素问》谓之鬲消,渴而多饮,小便频数。中消者《索问》谓之消中,消谷善饥,身体消瘦。下消者,《素问》谓之肺消,渴而便数有膏。饮一溲二;后人又谓之肾消,肾消之证则已重矣。若脉微而涩或细小,身体瘦瘁,溺出味甘者,皆不治之证也,大法以救津液,壮水火为生。)

【治验】

一人频饮水而渴不止,余曰∶君病是消渴也,乃脾肺气虚,非内热也。其人曰,前服凉药六剂,热虽退而渴不止,觉胸胁气痞而喘。余曰∶前证止伤脾肺,因凉药复损元气,故不能健运而水停心下也。急灸关元、气海各三百壮,服四神丹,六十日津液复生。方书皆作三焦猛热,下以凉药,杀人甚于刀剑,慎之。(津液受伤,不惟消渴,亦兼杂病,而误用寒凉者不少,时医以此杀人,而人不悟奈何。)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

A、温补学派

B、易水学派

C、河间学派

D、丹溪学派

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

A、杂气说

B、内伤外感说

C、寒毒说

D、三邪说

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

A、吴有性

B、吴鞠通

C、薛雪

D、叶桂

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朱丹溪

C、赵献可

D、李中梓

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

A、刘河间

B、李杲

C、王好古

D、张从正

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

A、凉膈散

B、调味承气汤

C、防风通圣散

D、银翘散

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

B、麻杏石甘汤

C、补中益气汤

D、通圣散

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

A、《温疫论》

B、《温热论》

C、《疫疹一得》

D、《温热经纬》

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

A、散阴膏

B、金仙膏

C、桑菊饮

D、清阳膏

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

A、温病学派

B、温补学派

C、丹溪学派

D、攻邪学派

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

A、儿科

B、针灸

C、妇科

D、中药

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含答案)

考研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含答案)

2016年研究生考试中医综合真题(完整版)

一、A型题:1~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

A、张从正

B、李杲

C、朱丹溪

D、刘完素

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

A、阴阳互藏

B、阴阳消长

C、阴阳平衡

D、阴阳交感

3、“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

A、肾阳虚损证

B、心肾阳虚证

C、心脾两虚证

D、脾胃阳虚证

4、五脏化五液,心在液为()。

A、泪

B、唾

C、汗

D、涎

5、肺主一身之气基于( )。

A、肺的肃降功能

B、肺的呼吸功能

C、肺的百脉功能

D、肺的宣发功能

6、具有助心行血作用的是()。

A、宗气

B、营气

C、卫气

D、元气

7、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是()。

A、经络

B、腠理

C、三焦

D、脉道

8、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为()。

A、手少阴心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太阴肺经

9、劳力过度对身体的主要损害是()。

A、伤神

B、耗血

C、伤精

D、耗气

10、《素问·五脏生成篇》中“皮槁而毛拔”的原因是()。

A、多食苦

B、多食甘

C、多食辛

D、多食咸

11、脏腑气滞多见于()。

A、肺、肝、脾、胃

B、肺、肾、肝、胆

C、心、肾、肝、胆

D、心、肝、脾、胃

12、《伤寒论》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其病机是()。

A、津亏气耗

B、津随气脱

C、气随其脱

D、津伤液脱

1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病治阴

C、阴病治阳

D、阳中求阴

14、治未病强调“法于阴阳”的含义是()。

A、养性调神

健身气功《八段锦》(完整版)

健身气功《八段锦》(完整版)

健身气功《八段锦》

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导引术.4000~5000年前,中国中原大地洪水泛滥,百姓深受雨水潮湿的侵害,筋骨多瑟缩而不达,气血多郁滞而不行。有贤能者发明了“舞",用来摆脱这些病痛。这种祛病健身的“舞”后来就演变成导引术。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就是通过自身的特殊锻炼方式,使机体气机流畅,骨正筋柔;可以很好的激发自身调理能力,消除病痛,增进健康,延缓衰老。

健身气功八段锦当初是由一些治病保健的单式动作发展组合起来的,因此八段锦每一式都有其独自的功效,既可选择单式或几式练习,也可以整套练习。

功法特点: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蒹;神形融合,气寓其中。

习练要领:松静自然;准确灵活;练养相蒹;循序前进。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八段锦各式的动作要点、健身功效。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

(1 )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

(2 )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同进配以缓缓呼气.

如此两掌上托下落,练习四至八次.另一种练习法,不同之处是每次上托时两臂徐徐自体侧上举,且同时抬起足跟,眼须平视,头极力上顶,亦不可紧张。然后两手分开,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随之下落,气随手按而缓缓下沉于丹田。如此托按4 ~8 次。

这一式由动作上看,主要是四肢和躯干的伸展运动,但实际上是四肢、躯干和诸内脏器官的同时性全身运动。

(完整版)八段锦动作详细解说-精校版

(完整版)八段锦动作详细解说-精校版

八段锦动作详细解说

一、内容:

连同预备式,收势共十式,每一式我们从分解动作解说、动作要点、易犯错误、正确做法、功法作用,呼吸方法,意念功法,音乐口令等几个方面解说。

二、重点:

正确掌握各式动作要点。

三、难点:

第五式与第六式是教学难点。

四、了解几个专用名词的概念:

1、内旋:右手掌掌心朝下水平放置,拇指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叫掌或臂内旋,左手反之。

2、外旋:右手掌掌心朝下水平放置,拇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叫掌或臂外旋,左手反之。

3、三焦:把人的上体三等分,下面一部分叫下焦,中间部分叫中焦,上边部分叫上焦,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简称,实际指人体髋上部分包括五腑六脏和大小肠。

4、丹田:脐下三指处为人的下丹田。

5、命门:下丹田对应的后背处为命门。

6、马步:两脚分开略宽于肩,屈膝半蹲为马步。

7、人字步:两脚分开,挺直膝盖站立为人字步。

8、八字掌: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曲,拇指外展食指与拇指呈八字形叫八字掌。

9、髋:组成骨盆的大骨头。

10、抓固:拇指尖压在无名指根上其余四指自然弯曲握拳叫抓固。

11、五劳:指心、肝、脾、肺、肾五劳损伤。

12、七伤:指喜、怒、悲、忧、惊、恐、思七情伤害。

13、百会穴:头顶正中间,两耳尖连线与人体前后中线相交点。

14、涌泉穴:位于人的足底前脚掌凹陷处。

15、劳宫穴:位于人手掌掌心,握拳时中指尖处。

16、商阳穴:位于人体食指内侧指甲角约0.1寸处。

17、任脉: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交于足阳明经。

(完整版)中医临床“三基”题目汇总

(完整版)中医临床“三基”题目汇总

基础篇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完整版)十四经分寸歌

(完整版)十四经分寸歌

十四经分寸歌

任脉(ren)

RN任脉二四呈,起于会阴承浆停。强壮为主次分段,泌尿生殖作用宏。会阴两阴中间取,曲骨耻骨联合从。中极关元石门穴,每穴相距一寸均。气海脐下一寸半,脐下一寸阴交明。肚脐中央名神阙,脐上诸穴一寸匀。水分下脘与建里,中脘上脘巨阙行。鸠尾歧骨下一寸,中庭膻下寸六凭。膻中正在两乳间,玉堂紫宫华盖重。再上一肋璇玑穴,胸骨上缘天突通。廉泉颌下结喉上,承浆唇下宛宛中。

督脉(du)

DU二八督脉良,起长强止龈交上。脑病为主次分段,急救热病及肛肠。尾骨之端是长强,骶管裂孔取腰俞。十六阳关平髋量,命门十四三悬枢。十一椎下脊中藏,十椎中枢九筋缩。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台五神道穴。三椎之下身柱藏,陶道一椎之下取。大椎就在一椎上,哑门入发五分处。

风府一寸宛中当,粗隆上缘寻脑户。强间户上寸半量,后顶再上一寸半。百会七寸顶中央,前顶囟会距寸五。上星入发一寸量,神庭五分入发际。素髎鼻尖准头乡,水沟鼻唇沟上取。兑端唇上尖端藏,龈交上唇系带底。经行背头居中行。

肺经(lung)

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掌后横纹上,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拇指根外角,经穴十一左右同。

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结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焦的第二个功能是“通行元气”,指三焦为元 气升降之道路。《难经·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 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指出三焦 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所以, 三焦正常,则气道通畅,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反之,三焦失常,气道壅滞,则必致气滞胀满。《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 坚……留则为胀。”足见三焦乃气机运动的空间和通 道。
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 治水乱二便 。 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
根据历代各医家的论述和考证,结合对三 焦功能的认识(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三焦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而是指机体内存在的各种空隙,包括组织间隙、 脏腑间隙、细胞间隙、乃至分子间隙所构成的 空间和通道。
“腠理”一词,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 传》,其云:“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内经》中多处提及,但所指为何,则历代医 家各抒己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 出:“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 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据此,我们可以 把腠理理解为是皮肤肌肉之间隙。它是元真之 气和液态物质运行的通道。也是人体物质运动 变化的重要场所。
耐人寻味的是,三焦、气门、腠理、玄府, 从形态结构上说,都是指存在于人体中的空隙, 功能上都是气液流通的通道,是气化的场所。
正是因为体内存在着这样的空隙并构成了 周密的通路系统,内外相通,上下相贯,使得 机体内气机畅达,津液流通,一系列生命活动 的气化运动得以在此完成。脏腑之间也与这些 空间为中介而密切相连。它阐明了人体的整体 性、协和性及其相互转化性的生命特征。
其实三焦的这两个功能又是密切相关的。 水液的输布与代谢,离不开气的推动,气行则 水行,而气的运行又以水液为载体。所以,这 两个功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三焦是机体 内客观存在的空间和通道,所以,三焦既是运 行水液的道路,也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其二,从文字考证来说
焦,古也作“ ”,《辞海》解释为 “肉不满壳”。
所谓“气化”,是指伴随着生命运动机体内产生的 各种变化,其实质乃是指物质的新陈代谢和物质之间 的相互转化。而这种反映生命本质的气化运动,是必 须以一定的空间为前提条件的。失去了这个空间,就 谈不上脏腑的运动,更谈不上各层次上物质的新陈代 谢。
把空间作为一个脏腑,足见中医学对生命本质认 识的独到。
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古代气一元论的
其功能是:运行水液、通行元气。
理由如下:
首先,从功能把握其概念
历代医家虽然对三焦形态虽然认识不一,但对三 焦的功能认识,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三焦主要有两 大生理功能:运行水液和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指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素 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 焉。”“渎”者,沟渠之意。明确指出三焦有疏通水 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人体水液升降布散及浊液排 泄的通道。人体水液代谢主要依靠肺、脾、肾、膀胱 等脏腑的共同作用和相互配合。但是,水液在体内的 布散和向体外的排泄,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 所以,三焦水道通利,则水液运行通畅;三焦功能障 碍,水道不畅,则水液运行受阻,浊液不能外排,而 致水停肿满之症产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 “三焦病者,……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 胀。”可见,三焦乃一通道也。
教材认为:“三焦作为六腑之一,…… 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 组织。……其功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对此观点,本人不能苟同。
(一)六腑之三焦:孤腑
1.通行元气:元气之别使 2.运行水液: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决渎之官。 生理: 三焦气化,相关脏腑功能正常,水液代谢协调平衡 病理:三焦气化失司——
(二)部位之三焦
上焦
中焦
下焦
部位
膈以上 膈以下,脐以上 脐以下
主要脏腑 心、肺 脾、胃、肝、胆、小肠 肾、膀胱、
大肠、女子胞
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用药特点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非轻不举
非平不安
百度文库
非重不沉
总之:三焦是一个多层面使用的复杂概念, 即脏腑之三焦、部位之三焦、辨证体系之三焦。 不同层面的三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教材 上的表述含混不清,逻辑混乱,眉毛、胡子一 把抓。不利于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客 观上又给我们的学术争鸣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有趣的是,在中医学中,类似三焦的 空间概念还有“气门”、“玄府”、“腠 理”。
“玄府” 即“气门”,《内经》也称汗孔,因 其能“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是荣、卫之气流通往 来的通道。另外,气门是皮毛的组成部分,肺与皮 毛相表里,汗孔(即气门),还有“助肺呼吸,供 气出入”的作用。此外,还是汗液外排的通道,从 而还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总之,是清浊气体 交换、津液代谢的场所。
所以,把三焦定义为“是上焦、中焦、 下焦的合称”似有欠妥。
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孤腑 (二)部位之三焦:部位 (三)辨证之三焦:辨证体系
(一)六腑之三焦
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有些具体问题尚 未完全明确,主要是对三焦的形态结构认识 不清。因为在《内经》中,只论其功能,未 提及其形态和结构。而《难经》在《二十五 难》和《三十八难》中又提出“有名而无形” 的说法,引起了后世医家的长期争议,到底 三焦是什么?至今仍无取得统一的认识。
影响。中医学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活动必须遵行 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而物质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 “有形”和“无形”。所以,在中医学看来,“无形” 不等于无,“虚空”乃是物质特殊的一种存在形式。 正因为有此空间,才有运动,也才有生命。因为不运 动的生命是不存在的。而没有空间就无从运动。正因 为三焦是脏腑之间的空间,所以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 了必要的空间条件,成为机体内物质交换、物质运动 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即是“气化”的场所。而气化 运动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所以,三焦通利与否,直接 关系到脏腑气机能否条畅、脏腑功能能否正常发挥、 气化运动能否正常进行。
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定义为: “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作为 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功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 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功 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问题:既已定义“三 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其概念的 外延就难以涵盖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在内。
我们顺着古人这条准确的思路往下延伸: 限于当时观察手段和工具的限制,古代医家只 发现了脏腑之间存在着空隙。随着对生命认识 的深化,我们知道细胞之间、乃至分子也存在 着空间。而这些空间是细胞内外、分子内外运 动的必要的条件。因为没有空间就无法运动。
显然,如我们把三焦狭隘地理解为“腹腔 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不能完整地 解释三焦的功能,形态与功能将不统一,就难 以完整、准确地把握脏腑之三焦,将使深刻而 丰富的中医学理论丧失原有的神貌。
中医学的这种认识,与西方医学有一定的 差异。西方医学受还原论的自然观的影响,着 重研究人体的“实体”特征和结构特点,而忽 略了对生命“场”的深入研究。中医学这种独 特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为我们研究生命的“实 体”和“场”极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这对现代医学乃至对生命科学的研究都有 重要的启示作用。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三焦者, 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 表达得更为明确:三焦即“脏腑之外,躯体 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
可见,言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 腔隙,这与“ ”字相符。也正因为三焦是 “一腔之大府”,因其大而称为“孤腑”。
可见,先贤们已认识到在机体内,脏腑、组织之 间有间隙,这些间隙又构成了腔隙,体内正因为有了 这个空间和这些空间所构成的通道,脏腑功能才有活 动的空间和可能,才有脏腑的功能活动而产生的“气 化”运动。这个空间也才成为“元气之别使”而能通 行元气和成为运行水液的通道,我们才可以理解“三 焦是气化运动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