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万物互相依存第一课树木与地球的和谐共生教学目标:- 了解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 掌握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 培养保护环境、珍惜树木的意识教学重点:- 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 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教学准备:- PPT课件- 树木模型- 学生小组绘制的树木生长环境图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树木与地球的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2. 利用PPT课件介绍树木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并结合树木模型进行示范和解释,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纸和彩笔绘制树木生长环境图,鼓励他们合作交流。
4.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树木生长环境要求的理解。
5.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地球的重要关系,并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6. 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保护环境、珍惜树木的意义和责任,并给予正面观点的奖励。
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树木,并写一篇观察报告,包括树木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对树木的感受和保护意识。
第二单元动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三课哺乳动物教学目标:-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掌握常见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和食性- 培养对动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认识教学重点:- 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和食性教学准备:- PPT课件- 图片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兴趣和思考。
2. 利用PPT课件介绍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并结合图片资料进行示范和解释。
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身边常见的哺乳动物和它们的生活性和食性,促进互动和讨论。
4. 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5. 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并强调动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哺乳动物,写一篇短文描述它的特点、生活性和食性,并说明它如何适应所处的环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带三维
目标)
导入环节
目标任务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大气成分的组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体系,能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需要通过导入环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过程
目标任务
1. 研究了解大气中的组分;
2. 知道大气的主要组分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了解它们在大气中的比例;
3. 掌握三种气体的颜色和气味特征;
4. 能够用简易仪器进行测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学法建议
通过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到大气成分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拓展应用
目标任务
1. 研究如何避免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知道人类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知识守护地球家园。
学法建议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看小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大气
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简单仪器进行测定;
3. 情感目标: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惯。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大气的组成和测定方法有了进一
步的了解,并且了解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学习中,希
望可以进一步深入科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
物质的变化:固液气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作用:力的概念,作用点和作用效果。
力的测量和计算:力的单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力的应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应用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评估学生对力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学生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教案第三章:能量的转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定义和类型。
让学生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能量的定义和类型:能量的概念,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换原理,如摩擦生热、能量的传递等。
能量的守恒: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或传递。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能量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定义。
讲解:讲解能量的类型和转化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能量的转化过程。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上学期的科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安排
第一课:天气与气象观测
-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 研究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 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验
第二课:力的作用
- 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 进行简单的力的实验和观察
第三课:光的传播
- 研究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 进行简单的光的实验和观察
第四课:生态保护
-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 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措施
第五课:水的循环
- 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原理
- 研究水的净化和资源利用
- 进行简单的水循环模拟实验
第六课:物质的性质
- 掌握物质的固定和可变性质
- 研究物质的常见变化和反应
- 进行简单的物质实验和观察
教学方法
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注
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将进行日常课堂观察、实验报告评定和小测验等形式的评估。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将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详细的教案
将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进行编写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有效性和学
生的学习效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导语】地球⾚道半径6378.137千⽶,极半径6356.752千⽶,平均半径约6371千⽶,⾚道周长⼤约为40076千⽶,呈两极稍扁⾚道略⿎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地球表⾯积5.1亿平⽅公⾥,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表⾯的地形 【教学⽬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原、⾼⼭、盆地、湖泊、峡⾕、平原等。
地球表⾯有河流、海洋、⼭脉、⾼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是⾼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原、平原、⾕地、⼭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事先准备⼀些⾃⼰去过的地⽅的风景照⽚,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准备⼀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引⼊ 1、教师⽤课件展⽰⾃⼰到外地旅游的照⽚,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吗?从照⽚上,你可以感受到那⾥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呢?能不能拿出照⽚来介绍⼀下呢?你可以说说那⾥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初步交流展⽰。
要求:出⽰照⽚,向⼤家介绍该地⽅,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照⽚上的地形,出⽰相关图⽚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平坦,起伏很⼩; 丘陵:⾼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丘组成; ⾼原:⾯积很⼤,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地势较⾼,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 天平-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本、水果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台天平。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重量的物体。
3. 学生将物体放在天平上,观察并记录物体的重量。
4. 小组成员交换物体,再次测量重量并记录。
5.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重量,并能够使用天平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二:水的沸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沸点,探究加热对水的影响。
实验材料- 烧杯- 温度计- 水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烧杯和一支温度计。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3.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室温下的水温并记录。
4. 将烧杯放在加热器上,加热水。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6.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水的温度。
7. 关闭加热器,观察水的冷却过程,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并了解到加热能使水的温度升高,冷却能使水的温度降低。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材料- 水培植物(如豆芽或小麦苗)- 透明塑料袋- 太阳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培植物。
2. 将植物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3. 使用透明塑料袋将植物完全包裹住,确保没有空气进入袋内。
4. 观察植物在袋内的变化并记录。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并且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四:磁力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力的作用和基本性质。
实验材料- 磁铁-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夹、塑料片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磁铁。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走进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验证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科学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学的特点。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的过程。
第二章:探索物质世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常见物质,让学生分析其组成。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2.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措施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章: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对机械世界的探究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简单机械的原理:杠杆、滑轮、斜面2. 简单机械的应用:工具、机械装置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让学生了解其原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简单机械的特点。
3. 开展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
第五章:人体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对人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2024年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可燃性、 氧化性、还原性等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如单质、化合 物等。
3
物质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利用物质的颜色进行染色、利用物质的硬度制 作工具等。
13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现象
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现象和溶解规律。
01
02
03
04
结构清晰,按照主题单元组织 内容,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
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实 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
学原理。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科 学现象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配套资源丰富,包括实验器材 、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等, 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6
02 生命科学:植物 生长与繁殖 7
现象。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 侧来回移动,引起四季变化。
时差
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看到太阳的 时间不同,形成时差。
16
月相变化和日食、月食现象
月相变化
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自身也在 自转,使得我们从地球上看到月 球被照亮的部分在不断变化,形
成月相变化。
日食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 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月 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
控制变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注意 安全,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
10
03 物质科学:物质 变化与性质 11
物质状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三态
01
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条件和过程。
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02
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5篇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上册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
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温度较高上温度较低)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书:《五年级科学上册》Unit 1:生物与环境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界的分类;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掌握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
教学内容:1. 生物的特征和生物界的分类a. 使用特征词语描述生物b. 认识生物的五大界c. 认识人类将动植物分在不同界的原因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a. 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空气、水、土壤)b.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3.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与适应a. 生物的对空气、水、土壤的依赖与适应b. 生物对光线、温度、湿度的依赖与适应教学步骤:课时一:导入: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描述生物的特征。
步骤:1.学生观察图片,描述生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特征词语。
课时二: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五大界。
步骤:1.以动物群落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分类。
2.介绍生物的五大界,并解释为什么人类将生物分在不同界中。
3.活动: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归类生物为不同界。
课时三:导入:通过实验与观察,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步骤:1.通过实验展示生物对空气、水、土壤的依赖。
2.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课时四: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步骤:1.提供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案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生物的适应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光线、温度、湿度的依赖与适应。
3.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生物的适应特征。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2.检查学生对课堂案例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身边生物的调查报告。
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全套】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特征,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能描述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内容:物体的特征,物体的形状,物体的颜色,物体的大小,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外观特征。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特点,并讨论物体的用途。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对物体用途的理解程度。
第二单元:物体的材料与用途*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物体的材料和用途,学生能够区分物体的材料,了解材料与物体用途的关系。
* 教学内容:物体的材料,物体的用途,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体,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材料和用途。
- 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物体,并推测它们的用途。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的用途,并讨论材料与用途的关系。
- 拓展: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研究它们的材料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物体材料的辨别和用途的理解能力。
(以下类似,省略其他单元的内容)第六单元:昆虫的生长*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内容:昆虫的生命周期,昆虫的生长变化。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 探究:通过观察昆虫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昆虫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拓展:让学生研究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变化。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昆虫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总结本文档为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的全套内容。
教案以观察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材料和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篇一: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
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
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2024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探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 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和时间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二
实验三
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 准备不同土壤类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 植物的生长状况。
了解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通过给植物 施加不同浓度的肥料,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并分析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REPORTING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周 期为24小时,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公转
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二 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昼 夜和季节变化。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 365.25天,形成四季变化。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
01
02
03
生物与环境
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生 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物质的变化
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物 质的变化过程以及物质的 分类和性质。
地球与宇宙
学习地球的基本特征、地 球的运动和地球的构造, 以及宇宙的基本知识和探 索宇宙的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明确问题
识别实际需求,明确设计目标。
设计制作
根据选定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并制作模型 或原型。
制定方案
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
测试与优化
对模型或原型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 优化改进。
工程实例分析与制作
实例分析 选择典型的工程实例,分析其设计思 路、方法和技术特点。
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教 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理解相关知识点之间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篇)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过程与方法: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物质变化的应用实例
01
生活中的物理变化
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制作温度计;利用物质的导电性质制作电线等
。
02
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燃烧提供热量和光照;酸碱中和用于清洁和去污;金属生锈需要防护等
。
03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例如,氢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气球;铜具有导
电性可用于制作电线;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炼钢和焊接等。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不断变化,从而形成昼夜交 替。
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南北半球接受 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四季变化。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变化
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宇宙探索的历程和成果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现代宇宙观的形成。
04
物质变化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过程
物理变化
物质在形状、状态等方面发生变化,但化学组成不变。例如,水 的三态变化、金属热胀冷缩等。
化学变化
物质在化学组成上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例如,燃烧、生锈、 酸碱中和等。
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质与分类
植物长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形成花芽 ,进而开花、结果,完成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茎 和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 断生长壮大。
植物生长的条件
光照
温度
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的需要 强光,有的需要弱光。
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酶的活性。不 同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的喜温,有 的耐寒。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测试题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及测试题全册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1)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讲解: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课堂实践: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4)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课堂实践: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4.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测试题:通过测试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
2.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科学知识资料、教学案例等。
六、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命与健康
课时一:生命来自哪里
教学目标:
-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
- 认识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 什么是生命;
- 生命的基本特征;
- 生命的起源;
- 生命的发展过程;
- 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难点:
- 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概念理解;
- 生命的发展过程的探究。
教学准备:
- 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 视频素材:展示生命的发展过程及地球上生命的分布情况。
教学活动: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探究和
思考。
2. 提问:通过问答形式,了解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
理解。
3. 讲解:使用课件,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的知识点,并
解释相关概念。
4. 探究:观看视频素材,探究生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的关系。
5. 讨论:小组讨论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并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对于生命发展的重要性。
课时二:人体呼吸系统
(省略其余课时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篇一: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五年级第五册科学全册备课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
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使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的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初步感受自然界事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初步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解决问题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
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科学午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兴趣,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认识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的基本性质重点:1. 生物的多样性2.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3. 物质与材料的分类与用途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多样性图片、动物和植物标本2. 物质与材料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等)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植物生长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教学新课:(1)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让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2)介绍动物世界,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生存与适应。
(3)讲解植物王国,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特征、生长与繁殖。
(4)讲解物质与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动物和植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兔子、猴子、玫瑰、小草等。
特征:蝴蝶和蜻蜓属于昆虫,有翅膀、六条腿等;兔子是哺乳动物,有毛发、四条腿等;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有尾巴、手等;玫瑰是植物,有根、茎、叶、花等;小草是植物,有根、茎、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自然界里许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图片:
1、比较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叶有哪些不同。
2、并回答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自己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事例.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4、蚯蚓的选择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五本堂小结:
节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宜,植物会生长得茁壮。当环境改变后, 植
物会努力适应环境变化而生长. 如松树; 仙人掌的根很发达, 它的叶是针状, 可使水分不很快流失, 所以它能够
够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
1你知道哪些植物能够在环境改变后, 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填表后再讨论)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自已的。
3、教师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3一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适植物会生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教学预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3 (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改变了条件对绿豆芽的生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并交流。
4、交实验记录表前,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了水的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