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传染病学课件病毒性肝炎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 病毒性肝炎
2017年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要考点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传染病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考生需要认真复习的一部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病原学:1. 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能感染人的血清型仅一个,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但对福尔马林、氯等消毒剂及紫外线敏感。
2. 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 颗粒,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2)小球形颗粒3)丝状或核状颗粒。
后二者仅由HBsAg构成。
血清中一般以2)最多,1)最少。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其中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C基因编码HBcAg;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X 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注意: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及HBsAg阴性的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的乙型肝炎,C区突变可致抗HBc阴性的乙型肝炎,P区突变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结果: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HCC的发生等。
HBV抵抗力很强,对0.2%新洁尔灭及0.5%过氧乙酸敏感。
病理学课件: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 (Clinic features: viral hepatitis)
全身症状: 乏力,全身不适,低热,黄疸 消化道症状:厌油,食欲↓,腹胀,稀便,腹泻 肝区症状: 疼痛,不适, 压痛, 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 GPT↑, 胆红素↑, A/G↓ 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查: HBsAg,HCV (+)
凋亡(Apoptosis)
(2)溶解性坏死 (lytic necrosis)
高度气球样变发 展而来
胞核固缩、溶解、 消失→细胞解体
各型肝炎
a.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
小叶内单个或数 个肝细胞坏死
累及1至几个肝细 胞,小灶性分布
伴灶性炎性细胞 浸润
急性普通型肝炎
b.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有时可见双核,胞浆略呈嗜碱性
➢若坏死严重,网状支架塌陷,再生的肝
细胞呈团块状(结节状再生)
5. 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小胆管、Kupffer、成纤维细胞增生
6. 毛玻璃样肝细胞
(Ground-glass hepatocyte)
肝细胞充满嗜酸性 细颗粒物质,半透明 呈毛玻璃样改变
病毒性肝炎基本病理特点 General features: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 肝实质变质性炎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病因明确:6种肝炎病毒
HAV(甲), HBV(乙), HCV(丙), HDV(丁), HEV(戊), HGV(庚)
各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致病特点
1. 肝细胞变性
( degeneration)
(1)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和气球 样变(Rarefaction and ballooning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乙 肝
5.HBV感染的常用研究模型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HBV基因转染细胞株:G2.2.15细胞
●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鼠 ●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丙 肝
三、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
丙 肝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戊 肝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 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戊 肝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
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持续时间在不同病例差异较大,
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阴转
● HEV RNA:
2.HBV基因组结构
pre-S1 编码 pre-S1蛋白 pre-S2蛋白 HBsAg HBeAg HBcAg DNAP HBxAg
HBsAg
P
pre-S2 S pre-C C P X
正链
负链3.2 kb
HBVDNA C
pre-c X
pre-S2 pre-S1
乙 肝
3.HBV血清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前、30~40y
丙 肝
(三)丙型肝炎
1. 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
丙 肝
2.传播途径:
血液、血制品(主要) 注射毒品及不洁的注射(其次) 密切接触 性传播 围生期传播
丙 肝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已感染者仍可感染其他亚型或变异株
(1)HBsAg ●出现时间: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抗-HBs
1~5个月 数年
1.恢复期 2.保护作用 3.疫苗接种有效
精选ppt
7
项目 HBcAg
出现时间 稍后于 HBsAg
持续时间 不定
临床意义 HBV复制
抗-HBc
HBsAg 出现后 3~5周
长期
1.既往感染 2·无保护性
精选ppt
8
项 目 出现时间 持续时间 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癌。
精选ppt
2
一、病原学
己确定的有5型: HAV、HBV、HCV、HDV、HEV
最近发现2型: HGV、T T V
精选ppt
3
几种肝炎病毒的共同特点:
➢ 1. 除HBV和TTV属DNA病毒外,其余均 属RNA病毒;
➢ 2.除HBV有3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外,其 余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 3.HAV和HEV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 从粪便排出
精选ppt
12
HBsA HBeA 抗- 抗- 抗-
g
g HBs HBe HBc
结果分析
+-
-
-
- HBV 急 慢 性 感 染 或 无 症
状携带者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传染性强,“大三
阳”)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
三阳)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精选ppt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9
二、HBV
1963年Blumberg
• 三种病毒颗粒:小球形、柱形、
大球形(Dane)—完整HBV。
• 42 nm,有囊膜(HBsAg),核心
pre-S1
pre-S1蛋白
pre-S2
pre-S2蛋白
S
HBsAg
pre-C
HBeAg
C
HBcAg
P
DNAP
X
HBxAg
pre-c X
HBsAg
pre-S2 pre-S1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1
2、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HBeAg HBcAg Pre S1 Pre S2
HBsAb (抗-HBs) HBeAb (抗-HBe) HBcAb (抗-HBc ) 抗Pre S1 抗Pre S2
1、基因组: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 HDV-RNA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2、核衣壳:HDVAg。 3、包膜:HBsAg。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22
4、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 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才能复制、 表达及引起肝损害。
5、HDV抗原抗体系统:
(1)HDVAg是唯一的一种抗原成分, 为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ppt课件
18
• 2、HCV抗原抗体系统:HCVAg阳性表示
HCV感染,抗-HCV阳性不是保护性抗体, 是感染标志。
• 3、HCV基因型:目前分为6个基因型,中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学教学医学PPT
精品课件
6
乙型肝炎病毒
精品课件
7
丙肝病毒HCV
• 单股正链RNA病毒
• HCV感染浓度很低,未检到病毒性颗 粒及血清抗原。
• 抗HCV与HCVRNA检出特点、意义。
精品课件
8
丁肝病毒HDV
• 缺陷RNA病毒,需HBV等存在才能 成熟。
• HDAg,抗HDIgM,IgG,HDVRNA均 为感染指标。
疸型轻。
发病率则远多于黄疸型。
精品课件
18
慢性肝炎
见于乙、丙、丁型,病程超过半年。
轻度:全身及消化系表现和肝功能 反复而轻。
中度:症状及体征明显,肝功能实 质性改变,活动受限。
重度:表现重于中度,不能胜任日
常活动。
精品课件
19
重型肝炎
死亡率高
1. 急性:常有诱因,10d内肝衰表现: 急性肝炎症状加重、黄疸迅速加深、 肝缩小、肝臭,多个并发症。病程 常低于3w。
演变而成。
精品课件
15
丁肝: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 为主
精品课件
16
急性肝炎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急起,乏力,食欲不振。
5~7d。
黄疸期:症状好转,深色尿,黄疸,
2w内达高峰,大.2~6w。
恢复期:症状体征渐退,2w~4m。
各型间表现略有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临床表现、肝功能损害均较黄
现症状感染标志有:
乙型:HBsAg、HBeAg、HBcAg、
HBVDNA(P)。“二对半” 的 意
义。
精品课件
23
丙肝:抗HCVIgM、IgG。HCVRNA。 丁肝:HDAg、抗HDVIgM、IgG、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6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
甲型肝炎病毒(HAV)
▪ HAV属于微小RNA病毒(Picornavirus)科的嗜肝RNA病毒 属(Heparnavirus),HAV是该属仅有的一个种。
▪ HAV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20面体对称 ▪ 单股正链线状RNA,约7.5kb。 ▪ 7个基因型,我国为I型。
戊型肝炎病毒(HEV)
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属。 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直径27~34nm,20面体。 单股正链RNA,全长约7.5kb,3个ORF。 抗原抗体系统:
抗HEV-IgM:急性或近期感染,3个月阴转 抗HEV-IgG: 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
RNA (1.7) 单股环状负链
RNA (7.5) (同HAV) 编码区三个
ORF
28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
五种肝炎病毒的共同特点:
除HBV属DNA病毒外,其余均属RNA病毒; 除HBV有3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外,其余只有一个
抗原抗体系统;
HAV和HEV无包膜,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从 粪便排出;
高滴度提示HBV复制 单独阳性见于窗口期;水平HBV感染
19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
乙肝抗原抗体系统
▪ HBeAg: 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HBeAg转阴,HBV-DNA阳性,为前C区1896 位点突变
▪ 抗-HBe: 疾病恢复期;传染性降低;
20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
Dr. Blumberg (USA) 1925-2011 1976年诺贝尔奖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
(5)HBcAg
乙肝
●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DANE颗粒 核心中,到血液中即被降解为HBeAg。
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HBcAg,而只能检测到抗-HBc, 出现于HBsAg出现后的3~5周
(6)抗-HBc
持续时间:6~18个月
抗HBc-IgM:是HBV近期感染或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 最早的抗体,第1周出现,多在6个月内消失。
S区:前S1、前S2和S三个编码区
(前S蛋白决定HBV的嗜肝性)
大分子蛋白:Pre-S1蛋白, Pre-S2蛋白和HBsAg 中分子蛋白: Pre-S2蛋白和HBsAg 小分子蛋白:HBsAg
C区分:前C区----HBeAg; C区---- HBcAg
(第1896位核苷酸最常见的变异位点)
P区----参与病毒的复制(功能蛋白,DNAP)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8-12周)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病毒的基因型:
HAV基因组单股正链的RNA, 7478个核苷酸 三个编码区:P1(结构蛋白)、
P2、P3(非结构蛋白) 7个基因型:Ⅰ(我国)Ⅱ Ⅲ Ⅶ----人类
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
●HBsAg 有抗原性而无传染性
HBV S 基因
整合
肝细胞 DNA
持续表达
乙肝
HBsAg “空心汤团”
●HBsAg 的亚型 长江以北
(HBsAg抗原性复杂 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a”和 至少两个亚型的决定簇“d/y”
长江以南
和”w/r”
10个亚型)
传染病学:肝炎1
大球形 颗粒
管形 颗粒 小球形 颗粒
图
HBV三种颗粒,电镜,负染×120000
乙肝病毒
HBV DNA
核心抗原 HBcAg
表面抗原 HBsAg
DNA 聚合酶
e抗原 HBeAg
病
原
学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 独特而精密由不完全环状双链DNA组成, 长的为负链,含3200个碱基(bp) 短的为正链,50%~80%负链 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负链 S区、C区、P区、X区
流行病学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 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 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 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 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 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病
原
学
形态结构 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 HAV基因组:单股线状RNA,7478核苷酸 三个编码区(P1、P2、P3) P1—编码结构蛋白 P2、p3---非结构蛋白 基因型:7个,我国Ⅰ型 血清型:1个, 1个抗原抗体系统:抗-HAVIgM 抗-HAVIgG
HAV
全球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地理分布
HBsAg 流行率
7% - 高 2-7% - 中 <2% - 低
甲型
传染源
急性病人 隐性感染者
乙型
急性病人 慢性病人 慢性病毒携带者
丙型
(同乙型)
丁型
(同乙型)
戊型
(同甲型)
传播 途径
粪 -口
血液体液(水平): 输血/血制品 注射器/针制品/手术 性接触 母婴(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