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变革及特征
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变革及特征
医药 院校 则有 显 著 增 加 。15 9 3年综 合 大学 专 业 调 整后 ,哲学 只在 北京 大学 开设 ,法律学 只在 东北人 民大学 开 办 ,心 理 学 在 北 京 大 学 和 南 京 大 学 开 办
( 没得 到 教 育部 认 可 ) 。两 轮 院 系 调 整 形成 了 以发 展工科 院校 为 主 、压缩 综合 大学 的格局 。专科 性 院
目前 ,国 内对 人文学 科 的研 究 主要集 中于三个 方 面 :关 于人 文学科 方法 论 的思辨性 研究 、关 于人 文 精神传 统 的观念性 研究 、关 于人文 教育 与科学 教 育 分离与 融合 的教 育学研 究 。本 文从 人文学 科 的教 育 形态 ( 即人 文教育 ) 和学术形 态 ( 即人 文 学术 ) 两 个视角 ,考 察 了建 国后 5 0年 我 国大 学人 文 学科
第 三 ,人文 课程 的政治 化与 更替 。这 首先表现
( 一) 1 7年人 文教 育的 缩减
第一 ,新 大 学 建 立 中 人 文 教 育 的 缺 失 。 15 90
年1 0月成 立 的 中 国 人 民大 学 以苏 联 经 验 为样 板 ,
为公 修课 改革 中政治 课取 代 通 识课 。14 99年 1 O月
系 、财政 系 、工厂 管理 系 、外 交 系 、法 律 系 ,9个
教学 改革 ,15 9 2年 教 育 部 对 全 国高 等 学 校 政 治课
进行统 一规定 。统 一后 的政 治 课 由新 民主 主 义论 、
政治 经 济 学 、唯 物 论 三 门组 成 ,与 建 国前 包 含 理 科 、社会 科学 和人文 学科 基础理 论 的大通 识课程模 式截 然不 同 ,而 是一 种文理 不通 的政 治课程 模式 。 15 90年 8月 教育 部 发 布 《 于 实施 高 等学 校 关 课程 改 革 的决 定 》 和 《 等 学 校 课 程 草 案—— 文 高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高等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这段时间里,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分享,为中国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着一片废墟与破败。
面对困境,新中国的领导者们立即意识到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迅速采取措施恢复与发展高等教育。
1952年,国家启动了全面高等教育改革的计划,包括拓宽高等教育入口、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
同时,新中国还大力投资建设高等学府,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19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颁布了《中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面向全体劳动人民,取消了旧中国贵族教育的特权。
此外,新中国还开展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浪潮。
国家提出了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改造运动,旨在清除旧中国剥削阶级的影响,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办学模式。
同时,高校还推动了工学与理学的教育改革,加强了实践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再次进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并取消了政治考试的内容,确保了考试的公正与公平。
这一改革措施使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化程度大大提高,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质量提升的浪潮。
国家鼓励高等学府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此外,高校还加强了学科建设与研究能力建设,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继续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的目标,鼓励高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
1949~1978语文教育发展
1949~1978年间的语文教育1949~1978年的语文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可谓是一波三折,称为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期。
在这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语文教育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下面主要从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教育家、教材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进行简要概述。
一、思想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语文学科在新的政治条件下更新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大环境的要求,语文学科更致力构建一种与新的时代相契合的教育模式,彻底肃清个人主意,建立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崇高的、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宏大理想和志向。
这一时期的语文思想在具体的不同时段又有着些许不同:(一)、语文定名期(1949~1956)叶老曾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文。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语文课本,在《编辑大意》里说:“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汉语文课程正式更名为语文。
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思想教育为主,政治意味浓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指出:“无论那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显得更重要。
”同时还指出:“要通过语文课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凡小说、诗歌、历史故事、乃至自然科学的故事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些规定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的思想政治要求。
(2)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针对过去“国文”教学重“文”忽“语”即只重视文字的东西而忽视口头的的现象,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的1950年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中说:“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
我国大学文科发展阶段及其办学理念
我国大学文科发展阶段及其办学理念(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蔡曙山)我国大学文科的发展经历了从“没有文科照样办大学”到“没有文科办不成综合性大学”,再到“没有文科办不成一流大学”三个发展阶段,关于文科的办学理念在不断发展。
新时期,我们应该把培养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当作大学文科发展的真正动力,积极主动地建设文科,发展文科,这应该成为现阶段新的办学理念。
我国大学文科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它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同样,关于大学如何办文科的理念的发展也是一个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进程。
按照这样的理解,中国大学文科的发展和相应的办学理念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没有文科照样办大学”第一阶段是建国初至“文革”时期。
20世纪50年代前后,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摈弃欧美大学的综合性模式,采用前苏联的单科性办学模式。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是当时办学理念的普遍化。
经过这次调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182所。
在这些高校中,只有少数几所大学保留了综合性大学的建制。
像清华大学这原来文科力量非常雄厚的学校,收缩或完全砍掉了文科。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单科性大学和遍布全国的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地质学院、化工学院、石油学院等单科性学院。
“没有文科照样办大学”是这一阶段的办学理念。
当时一些大学或学院仅仅保留了作为公共课的政治理论、写作等少数文科课程教学,所以,这些大学或学院都是没有文科的。
“文革”时期,中国的教育受到严重摧残。
从1966年起,全国高校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研究生停止招生达12年之久,有6年停止派遣留学生,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一代人科学、智慧上的荒芜。
这个时期,“没有文科照样办大学”的理念被推向登峰造极的程度。
从50年代照搬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到“文革”中基本上取消大学文科,笔者认为,这样的办学理念造成了重理轻文;学生知识褊狭;大学文科严重萎缩;人文精神缺失等方面的影响。
对近20多年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简单回顾
其中至少有五件影响高等教育全局的大事:院校合并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中国快速、低投入地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教育的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改革;“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持续推进;“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世纪教育质量工程”。
这些都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政府主导、强力推动的改革,主要还不是由大学自身发展引发的,但是对大学管理体制、大学内部结构、大学的办学理念等都带来重大影响。中国大学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界内外赞誉声、批评声不绝。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先生说,“中国大学的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按刘道玉先生话讲: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乱”。学界对这些变革的起因及给大学管理和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多年探索,大学发展也成为这一时期每年“两会”委员和代表热衷的话题。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庆幸中国大学发展终究平稳地度过了这一时期,大学的领导、管理者和广大教工功不可没。通常,教育理论家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教育批评家会告诉我们不该做什么,而大学领导和管理者,头脑想的是在现实条件下我们能做什么,这就是常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巨大变革时期给中国大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许多大学抓住机遇实现了浓缩历史的跨越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第一步,要求每个系(学科)都要瞄准和追踪国际同学科最好的参照对象,找差距、树目标;第二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估机制和人才信息库,目前存储人才已达7000之多;第三步,开辟“绿色通道”,设立“特别岗位”引进人才,并邀请世界各名校原校长担任顾问,成立高层次人才聘任委员会,专门负责引进人才的审核、评价和聘任,近5年已引进300多名优秀人才。同时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应的薪酬体系和终身教职体系,加快了“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带动了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现代大学教育》二○○八年总目录
— —
“ 在 四夷 ” 与 先 秦 的 学术 和思 想 学 “ 学之道” 的现代变迁 大
…… … …… … … 启 良 l一 9 3
… … … … … …… …… … … 王学 青 2— 8 3
文 化 的视 角 … … … … … …… … … 杜
瑛
戚业 国 4—1 7
庞 6 14 9 9—19 9 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变革及特征 ……… 振 超 6— 6
终身教育理念 的新解读 :多学科 的视角 … 李 爱萍
王晓宇 2 3 —2
新 世 纪 的大 学 之 道 … … …… … … … … … … … … …… … 姜 书 国 3—5
传统文化对 中国早期现代大学教育的影 响 大楼 、大师、“ 大”学 生 …………………………… 郝英奇 l 7 一1
… … … … … … … … … … … … … … … …
杨 天 平 刘 爱生 5—1 1
从 中国式大学到大学的中国模式 …………………… 王建华 l 1 一2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科学 与人文矛盾的统一 ……… 郭吴龙 l 8 一2 学科 、经验 、问题 :构成大学课程的三个相对起 点
… … … … … … … … … … … … … … … … … … … …
洪堡关于 国家与教育关系的思想研 究 …… 王燕晓 吴 练达 5—1 6 在信仰与理性之间
— —
论 中世纪大学学者 ………………………… 邢亚珍 5— l 2
欧 阳文 2—2 6
大学 院长角色 的性质转变 …………………………… 任初明 5— 5 2 刍论清末大学教育理念 … …………………………… 全 礼 6— 0 康 6
钢 l一1 0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变迁的历程一、文化革命时期的高等教育文化大革命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大学和学院被关闭,教育体制遭到摧毁。
文化大革命使得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大量教师和学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这段历史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7年,高考恢复,为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得高等教育得以快速扩张。
1999年,教育部提出了“211工程”,将部分重点高校列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自主招生改革,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同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型。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持续增加。
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和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学科涌现出来。
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
中国大学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提高国际化水平。
同时,高等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四、高等教育的挑战和问题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线城市的高校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校资源相对匮乏。
其次是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再者是高等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些学校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另外,高等教育的营销化问题也备受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院G40-09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2-5646渊2019冤05-0045-03
人文关怀这一概念袁在古代政治体系内即得 到应用遥 但在古代时期袁人文关怀主要作为政治 家的手段而存在袁重点在于关怀后产生的变动并 非人本身遥 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袁历经社会 性质尧政治权力等多个重大变革遥 在变革期间袁中 国教育事业起到核心思想引领作用袁不仅在大学 生们思想活动幅度较大的过程中起到稳定作用袁 更为大学生思想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遥 新中国 成立以来袁大学生教育思想中的人文关怀内涵不 断深化袁逐渐成形并在教育方针中体现遥 而在我 国越发强大尧思想越发坚定的发展背景下袁人文关 怀的思想教育价值正式得到认定遥
动乱状态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遥而思想与现实
具有关联关系袁当现实生活相对稳定时袁人们将对
生活以及社会产生全新的思想观点遥 在新中国成
立以前袁人们寻求个体解放袁要求在思想解放的同
时袁身体也要处于自由和健康的状态中遥新中国成
立后袁精神得到真正解放袁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价
046
值遥这一时间段被历史学家称为野启蒙阶段冶遥启蒙 阶段中袁人进入野发现冶思维逻辑中袁开始将社会现
象与人的行为进行对应袁 个体解放后个体价值凸
显遥新中国不再有野奴隶冶袁人们凭借名字或个体来
分辨对方袁辨别方式逐渐清晰袁个体价值将更加清
晰遥 而关注个体价值袁 事实上就是在进行人文关
怀袁只是这种关怀尚未落实到细致层面遥 因此袁人
们逐渐关注个体价值袁 成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演
变基础遥
渊二冤人们逐步重视生存状态
渊二冤社会性质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袁封建社会正式退离历史舞台袁 但封建社会倒台以及革命奋斗带来的冲击性影 响袁持续多年遥 首先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 尚未改革袁作为存活根本的土地资源袁仍然握在旧 社会野地主冶的手里遥 当时的中国袁各方面基础资 源均处于薄弱状态袁急需大力发展农业尧工业等基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创新
建国周年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创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天也被定为中国的建国日。
建国70年来,中国教育在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与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创新。
本文将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国后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从最初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开始,到如今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覆盖全国各个地区。
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也离不开教育改革的努力。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日益丰富,满足了不同行业的需求。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基础学科上,如文史哲、工科等。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学科也相应扩大和优化。
如今,工科、理科、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
其次,高校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更新和改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
而现如今,高校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入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如实验课、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学校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中国高校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不少中国学生也选择去国外留学,丰富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国际视野。
这一系列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二、职业教育的进步与创新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模式。
首先,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得到了提高。
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设了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类教材的发展历程——以中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为例
字化相结合 的新形 态教材编写模 式,探 索媒体 融合 时代下 高校 教材的发展路 径。
关键词 :高等教 育;中文专业 ;教 材出版
中图 分 类 号 :G6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章 编 号 : 1673—2219 (2018)06—0115—03
中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研发 的早期 阶段 ,也是我国高等 教 育工作 在调整 改革 的基 础上加速 发展普通 高等院校 以及 广播 电视 、函授教 育、夜大 学、职工大 学等 多种 办学形式的 阶段 。高 等教 育事业的调整 、改革和 发展 ,迫切 需要编写出 版与 之相 适应的、能够满足不 同办学形式需要 的教材 。如何 进一步编 写出版不同教 育层次、教育类型 以及不 同学科专业 的教材 ,成 为这一时期包括 中文学科在 内的文科教材 出版面 临的首要任务 。
(二 )配套数 字化资源的研 发 随着 网络化 时代 的到来 ,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也逐渐 由 传统 的 “黑板+粉笔”的授课模式 ,转变为课堂讲授与 网络 课程相 结合 的授课模 式 ,教材编写也应从单一纸质教材 的编 写 、出版 ,转为与数字化相结合 的课程资源建设 。随着面 向 21世纪课程教材逐步 占据高校教材 的主 流市场 ,为了使教 材 更 能 满 足 新 形 势 下教 学 的 需 要 ,大 部 分 教 材 都 研 发 了 相 关 的数字化资源 ,包括导学光盘、教学资源库 (学 习卡 )、试 题库等 。导 学光盘 是附在主教材 后面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进 入这 门课 的学习当中,包括教材 介绍、课程概述、教学重点、 练 习自测等 ,学 生在对这 门课程有 了全 面了解 以后,结合教 师 的课堂讲授就可 以很好地掌握专 业知识 了;教 学资源 库中 收入 的资源则远远大于导 学光盘 中的资源 ,主 要供教 师备课 或作科研来使用 的,也可作为 学生考研 的参考复 习资源 。丰 富 的数字化资源 、便利 的检索系统 ,大大方便 了教师 的备课、 授课和学生 的学 习,有效地满足 了信息 、网络 时代 下教 育教 学模 式的改变 ,并使 中文学科 的面 向 2l世 纪课程教材在 高
1949-1998年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变革及特征
体来看 , 革开放后 的 8 改 O年代 , 国大 学人 文 学 科 内部 逐 步 中 分 化 为 基 础 文 科 与 应 用 文 科 两 部 分 , 础 文 科 得 以恢 复 , 基 应
用文科迅速增长 。
第 二 , O 代 国 家文 科 基 地 建 设 。 经 过 8 9年 O年 代 应 用 文 科 与 基 础 文 科 的 分 化 ,9 0年 代 出 现 了哲 学 和 历 史 学 本 科 招
过 窄 的 专 业 教 育 , 重 的功 利 导 向 , 强 的 共 性 制 约 ” 问题 过 过 等 是 一 场 有 益 的 探 索 , 力 地 推 动 了我 国大 学 人 文 学 科 走 向 内 有 涵式发展的道路 。 5 O年 人 文 学 术 的 变 革 —— 以哲 学 为 主 线 哲 学 在 文 史 哲 三 大 学 科 中最 具 典 型 性 , 且 建 国后 我 国 而
教 育 科 学 文 摘
20 0 9年 第 2期
高等 教 育
14 19 年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变革及特征 99 98
庞 振 超
郑州 大学 教育 学 院 , 南 郑 州 , 50 1 河 4 0 0
《 现代 大 学教育  ̄ 0 8年 第 6期 , 7 0 20 约 0 0字
的是 “ 命 模 式 ” 革 。学 术 模 式 以 学 校 为 中心 , 命 模 式 以 社 会 革
5 O年 人 文 教 育 的变 革 11 . 7年 人 文教 育 的缩 减
为 中心 ; 术模 式是 知识 定 向 , 命 模 式 是 行 动 定 向 ; 术 模 学 革 学 式 的设 计 者 是 专 家 或 学 者 , 命 模 式 的设 计 者 则 是 激 进 派 、 革 政治家或“ 革命 战 士 ” “ 革 ” 间 的 文 科 教 育 把 “ 命 模 。 文 期 革
中国大学百年专业变迁
中国大学百年专业变迁从早期国家统一设置专业,到今天“冷热专业”如走马灯般的变换,高校专业的设置与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
效仿西方设置专业19 世纪末,中国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旧式私塾、书院向新式学堂转变,教学的内容也从文学、珠算类转向“分科立学”,吸收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内容。
1901 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第一次提出了分设经学、史学、格致学( 科学)、政治学、兵学、农学、工学等科目的“七科分立”方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设置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学科专业。
1904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大学学科专业及课程分为经学、政法、文学、医学、格致、农学、工学、商学八个学科门类共46 种专业。
当时,高等教育刚刚起步,专业设置也处在探索阶段,故而很多方面并不成熟。
重学术,轻职业民国初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教育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对旧式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于1912 年10 月颁布了《大学令》,将大学学科专业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个学科门类。
次年正月,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详细的规定,大学分7 科47 学门1105 科目,绝大部分都是必修课。
删除了部分有悖于时代进步的学科,增加了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精神的科目(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以及反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科目(物理、化学、工程学等)。
专业体系日趋完善,设置上也全面地向欧美看齐。
此后数十年里,高校专业屡经调整。
直到1949 年,高校专业设置大体仍以学术为导向,职业的色彩较弱。
“苏联模式”的影响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专业设置的调整也同步进行。
此后的几年里,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效法“苏联模式”,国家以培养“专才”为目的,设置了大量农科、工科等专业,文科、政法、财经类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1957 年,“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中央决定突破“苏联模式”,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了第二次大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变革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变革及特点[摘要]人文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变革的重中之重,人文学科的变革又最终落实在其课程的变革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变革,一方面表现为大学公修课由原来的通识课转变为纯粹的政治课,另一方面表现人文学科专业课的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走向了窄口径、专门化的培养模式。
这一转变大大削弱了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基础。
[关键词]人文课程;政治化;专门化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human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humanity is finally embodied in curriculu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humanistic discipline, onone hand, embodies in changing common curriculum into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broad and thick cultivating model into the narrow and special model. The transformation weakens the integral strength and academic base of discipline of humanity.Key words:humanistic curriculum; political tendency; specialization 课程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高等教育的变革最终要落实在课程的变革中。
新中国初期高校人文关怀的历史变迁研究
识 形 态紧密 相连 ,并 作为 统治者 巩 固权力 的工 具 ,在一 定 程度 上促 进 了社 会 的进 步 。 同时 ,“ 仁 义礼智信 ”等儒家思想在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一 直被 强调 ,这是 人文 关怀 在特 定 时期 的具 体表 现 。人文关 怀延 续 至今 ,表现 为一 种人 文精神 ( 也 即人 作 为 主体 ) ,关 注 人 的个 体 生 存 与价 值 , 注重人的生命 和命运 的人文精神 ,要求把人放在 首位 ,以爱 、自由 、平等 为基 本特 征 的人 文情 怀 ,追求 人 的发 现 和 解 放 是 它 的 目标 。人 文关 怀 强调关注个体 的存在 、价值 ,是对人 的生存与发 展 的终 极关 怀 ,新 中 国初 期 , 中国共 产 党 执 政 前 后就已在多方面充分体现这一 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觉悟1951年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旨在更深层次的认识自我是以提高自己的思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想意识为宗旨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次整风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运动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和改造大学相对于五四时期而言三四十年代在中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人不断被发现和觉醒的同时人们面临的是战综上所述建国初期人文关怀关注的不再争是个体真实的生存问题战争环境中的是五四时期的人的发现和解放前的人的解人受到了关注此时不仅仅是对人的思想的解脱而是为人民服务以及人的全面发展3放更是要从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解脱出来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许多大都市3新中国初期高校人文关怀的变迁相继沦陷同时108所国内高校都相继遭到严重过程破坏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开辟了根据新中国初期高校人文关怀历史变迁大致经历地并相继建立了一些大学旨在培养党团干部了五四时期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以及建国或军事干部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我党就初期等三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文关怀都具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将马克思主有深刻的历史痕迹义理论列入到敌后根据地的大学里作为武装干31根据地解放区的大学教育及人文关怀部思想的有力武器人文主义得以实施纵观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始就创建了具有自己特史和战争史我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大学传播马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克思主义实施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根据极大丰富了五四时期和三四十年代的人文主义精地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陆续办起了培养革命干神在发现人和解放思想从残酷现实中部的大学用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例如1921解脱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人的解放而且彰年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是第一所传播马克思主义显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学说培养党团干部的革命大学该大学在其展解放全人类这为建国后人文关怀的研究奠组织大纲中明确表示培养较高阶级斗争觉定了扎实的基础悟和具有一定水平的革命干部1933年在江西瑞第5期姚春林刘红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收稿日期:2019-09-02 作者简介: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硕士;张忠华,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
科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硕士。(江苏徐州 /22101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1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史” (AOA180016) 的研erEducationExploration
新中国成立 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张典兵 张忠华
摘 要:新中国成立 7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稚嫩到成熟的不平 凡发展之路,大致可分为学科思想孕育、学科初步创立、学科体系形成、学科反思深化四个不同时期,表现出 鲜明的主题嬗变和时代特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站在新时代,面对 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未来高质量发展必须聚合彰显高等教育学学科核心价值,优化完善高等 教育学学科内外建制,均衡架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培植提升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学科自信,着力打造 高等教育学学科鲜明的中国特色。
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新中国成立 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 展回顾
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产物,学科不是一个静态 的结果,而是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实践深化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离不开学科的自然演化 与逐步积淀,也需要学科研究者凝心聚力和积极作 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亦是如此。“理论建设总是 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科学到比较科学,其过 程具有阶段性。”[1] “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 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 并根据 它 的 这 种 发 展 去 考 察 这 一 事 物 现 在 是 怎 样 的。”[2]回顾与梳理新中国成立 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 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学科思想孕育、学科初 步创立、 学 科 体 系 形 成、 学 科 反 思 深 化 四 个 时 期, 每个时期均表现出鲜明的主题嬗变和时代特征,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一) 学科思想孕育时期 (1949-1977年)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社会及其行为、思维、价值观念等为对象,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研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
我国学者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理论研究的短板,需要加强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解读和理论创新,引导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现实问题。
二、学科建设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日益完善。
在学术机构建设方面,我国有众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为学者们提供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
各级政府和高校也加大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支持力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才。
然而,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
三、学术交流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交流与国际接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并能与世界一流学术平台进行交流与合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际合作项目相对较少、国外优秀学者在我国学术机构的兼职情况较少等,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四、面临的挑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其次,要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推动理论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此外,要加强对年轻学者的培养和引进,推动学术创新的传承和发展。
中文系历史发展
中文系历史发展一、引言中文系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培养着大量的文学、语言学和文化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文系所涵盖的学科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比较文学、文艺学和文化产业管理等。
二、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主要研究古代中国的文学现象和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古代文学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另一重要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包括现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现代文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又一重要学科。
它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当代文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它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
古代汉语在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六、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又一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包括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现代汉语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七、语言学语言学是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主要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演变和发展等方面,包括语音学、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等。
语言学在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语言研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八、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中文系历史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之一。
它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中外文学比较、跨文化比较等。
比较文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还表现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将推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科之间的创新融合,使高等教育学学科在新时代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体现在其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实现。
1.2 本文内容介绍本文将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展开详细探讨,从历史回顾到未来展望,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通过回顾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总结里程碑事件和主要成就,探讨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探讨。
本文旨在揭示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启示进行探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成果,展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学科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学学科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7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经历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学科设置到学科体系的构建,再到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不断调整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此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人文科学五十年
摘要:五十年来,我国人文科学经历了从“废名”到“正名”、从“革命性认同”到“现代性认同”、从“师法”到“创新”的一条相当曲折的道路。
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前30年归趋于革命性、革命人,后20年归趋于现代性、现代人。
进人九十年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文科学的发展主题。
关键词:人文科学;正名;现代性;创新能力人文科学通常被认为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又非社会科学的各种学科的总和,它包含现代与古代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美学等广泛的领域,即包含着关于人的人文追求、人文素养、人类价值及其精神表现的各种学科。
五十年来,所有这些学科,在我国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又都经历了一条相当曲折的道路。
一从“废名”到“正名”二十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差不多整整三十年,人文学科一词从我国消失了。
人文科学所涵盖的各学科,全部被纳人“哲学社会科学”中。
中国科学院建立时,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各省建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种学会联合会时,定名为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甚至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时,也只用社会科学,而不提人文科学。
当然,并不是中外各种古代与现代语言研究、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等等研究因此便不复存在。
但是,它们统归之于社会科学,正表明,它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特殊性或独特性已不复被重视,或根本不予承认。
它们已被视为同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一样,在其性质上,属于意识形态,为一定经济基础及一定社会阶段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在方法论上,不再象先前那样注重人类精神现象的独特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创造性,而转向专门研究人类精神现象多样性中的一致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复杂性中的统一性、变化创新中的规律性。
不承认人文科学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质,给人文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一影响,集中地表现为:极度地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以及公式化、概念化与庸俗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风起云涌的改革举措,也经历了不少探索和挑战。
回顾过去,我们应当总结经验,继续完善体制,努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70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体制过于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正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也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伊始,高等教育华丽的起步依然难掩历史的沧桑,众多高校连基础设施都十分简陋。
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在综合发展之初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压力较大的局面,但在迎头赶超超的意识引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高校在国际科学技术上展现出的速度较快。
改革开放之初,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仍然是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内推进行的,主要集中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未触及学校管理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
1998年中国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也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2012年国家新一轮教育改革涉及的学校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重点高校,并通过建立全日制学前教育体系,设立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夯实中国重大战略的服务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招生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学科结构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凸显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未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展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949-1998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变革及特征
作者:庞振超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郑州,450001
刊名:
现代大学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年,卷(期):2008(6)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1999
2.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2003
3.郭建宁当代中国哲学纲要 1996
4.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 1999(06)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基地建设文集 2003
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9 1989
7.程晋宽"教育革命"的历史考察:1966-1976 2001
8.大塚丰;黄福涛现代高等教育的形成 1998
9.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 2001
1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9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dxjy200806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