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长城》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的构造,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字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制作PPT课件网上下载长城视频
生:熟读课文,了解长城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初步游览了长城,大家想一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长城的内容呢?
二、细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视屏感召,感悟“逶迤的长城”
1、播放长城视频
2、学生谈感受。

A、远看长城,它是什么样子?
B、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的长。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一万三千里”有多长?
3、小结说明方法。

4、齐读第一段。

(二)对话“设计”,感悟“智慧的长城”
1、PPT出示图片,这回作者怎样看长城的?你从哪句话知道作者的观察点发生了变化?
2、学生默读读第二段,汇报。

3、近看长城,有什么特点呢?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高大坚固。

(1)、比较句子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很平,也很宽。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了解长城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4)学习先整体再部分的观察方法
5、让我们一起敬佩地、赞叹地、激动地、自豪地,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我们内心的感动。

(三)斟词酌句,感悟“血汗的长城”
1、PPT出示第一句。

A、找出本句话中的动词。

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B、齐读这句话。

师:由长城而想到修建长城的劳动人民,这样由某个事物而引起其它相关的事物,我们一般把它称作“联想”。

过渡:长城横贯七个省、市、自治区,总长一万三千多里,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光需要智慧,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血汗!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本段,边读边画出体现“血汗”的词句。

2、品读重点句子: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1)学生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无数”“多少”等词去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

(2)PPT出示视频,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3)指导朗读。

3、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放飞想像,赞颂“世界的长城”
1、此情此景,假如此时你就在长城上,你会想些什么呢?
2、目睹这样的伟大杰作,你们想用什么词来赞美长城?
3、齐读末段。

三、总结延伸,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了吗?
2、教师小结本段的观察方法?
四、展示台
两千多年过去了,长城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让我们沿着长城的足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长城情吧!
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许多外国人都慕名前来参观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长城?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2、出一期以“长城”或“世界遗产”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通多多媒体教学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

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

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

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

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

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

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
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

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

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
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