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6)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公开课PPT课件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 什么失败?
•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
“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 在身心上做。”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 应当怎样“格” ?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
作者主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 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 ”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 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 代提出希望。
阅读2-5自然段
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 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
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
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 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 需要毫无帮助。
阅读最后一段
朗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 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 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 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 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 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 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 力。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 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 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什么叫“格物”和“致 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 来 •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最新版)PPT
(1)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列举事例时,采 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列举 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 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的道理。作者用在大学念物理时, 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 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例论证的好处: 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2)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 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 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形成鲜 明对比。
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 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屠呦呦通过几十年的夜以继日的不停地 实验研究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 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 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 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 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 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 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 知”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
7.文章的结尾还说,和人类不同的是 ,我们 的主人 公毕竟 慧心未 泯。言 外之意 是肯定 白兔的 做法, 希望人 类也像 白兔一 样要学 会放弃 。
•
8.这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不论学 生的质 疑,还 是探究 ,都热 情高涨 ,高潮 迭起。 由于课 堂气氛 宽松、 和谐, 教学双 方对教 材有深 入的理 解,所 以能全 身心地 投入。
•
2.学 富 五 车 , 形容 读书多 ,知识 丰富。 学贯中 西:形 容学问 贯通了 中国和 西方的 种种知 识。语 段中所 举的钱 钟书、 林语堂 和胡适 的事例 都是说 明“他们 的国学 功底异 常深厚 ,他们 的英语 水准堪 称世界 一流”, 而非单 纯指他 们的学 问大, 故选“学 贯中 西”更合 适。
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0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 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1.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重点)
2.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 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
深切怀念——语调舒缓
语重心长——语调低沉
主旨归纳
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 作者自己为例,针对当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 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表达了对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精神的期望。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 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 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 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 应现代社会。
模拟演讲,感受演讲风采
丁肇中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怀抱对中国学生的殷
殷期盼,他是怎么完成这次演讲的?结合已掌握的朗读技巧
(重音、语速、语调、停连),揣摩神情姿态,以第一段为例
进行模拟演讲。
感激——高昂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
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
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1.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重点)
2.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 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
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科学。
深切怀念——语调舒缓
语重心长——语调低沉
主旨归纳
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 作者自己为例,针对当时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 阐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 义,表达了对中国学生培养实验精神的期望。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 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格物致 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 知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 应现代社会。
模拟演讲,感受演讲风采
丁肇中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怀抱对中国学生的殷
殷期盼,他是怎么完成这次演讲的?结合已掌握的朗读技巧
(重音、语速、语调、停连),揣摩神情姿态,以第一段为例
进行模拟演讲。
感激——高昂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
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
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三、总结、发出号召
层次清晰叙议结合
思维导图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拓展延伸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题写篇短文。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标题就是这篇演讲词要论述的问题。
文题研读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2015年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晚间播出纪录片《中国式教学》,讲述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引发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适应。纪录片播出之前,媒体披露的内容已经点燃舆论,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英国展开。中外教育各有千秋,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将获得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层次清晰叙议结合
思维导图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拓展延伸
你是怎么样看待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的?围绕这个话题写篇短文。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标题就是这篇演讲词要论述的问题。
文题研读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 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2015年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台晚间播出纪录片《中国式教学》,讲述5名中国教师用中国式教学法在英执教,引发老师和学生之间互不适应。纪录片播出之前,媒体披露的内容已经点燃舆论,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在英国展开。中外教育各有千秋,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将获得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PPT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 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2)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二部分(3—12)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 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5.文中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 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 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 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
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解 读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贰部分
2023/4/16
6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 字母“J”命名该粒子,因此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 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
)
多音字
( méi )没辙 没 ( mò )埋没
缅怀(
·
miǎn
)
·彷徨·( páng huáng )
( liáng )测量 量 ( liàng )胆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
堂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划分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 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2)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二部分(3—12)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 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5.文中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 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 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 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
文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解 读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贰部分
2023/4/16
6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文 字母“J”命名该粒子,因此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 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
)
多音字
( méi )没辙 没 ( mò )埋没
缅怀(
·
miǎn
)
·彷徨·( páng huáng )
( liáng )测量 量 ( liàng )胆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课
堂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学习目标
在自主阅读中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预习检测
瞭望(liào )
·
缅·怀(miǎn )
探察(chá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2:串联思路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 串联起来,帮助洋洋理清文章思路。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1:提炼观点
请大家帮助洋洋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 不超过八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应
提出问题(引论):
有
格
1: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
知
精
3:
神
解决问题(结论) :
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应
有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格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知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丁肇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学习目标
在自主阅读中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预习检测
瞭望(liào )
·
缅·怀(miǎn )
探察(chá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2:串联思路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 串联起来,帮助洋洋理清文章思路。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1:提炼观点
请大家帮助洋洋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 不超过八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应
提出问题(引论):
有
格
1: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
知
精
3:
神
解决问题(结论) :
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应
有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格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知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0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正值战乱,到处颠沛流离。12岁时,随家迁往台湾,才有机会读书。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一位在瑞典皇家学院讲 中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驻瑞典大使找到丁肇中说,你是美国出生的,不应用中文致辞,而且 在场的大多数人听不懂。丁肇中回答:“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在场的 听不懂没关系,这是全球广播,我希望占全球1/4的中国人听到。” 他说,“任何科学研究,最 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凭着这种事业 心,他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不知疲倦地进行着自己的实验。 也就是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和他的助手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捕捉住了J粒子。丁肇 中说:“我选择院校不一定看谁名气大,最重要的是看它对实验是否真有兴趣。”丁肇中还强调: “为拿诺贝尔奖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从事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吃苦精神。”
(6-12段):实验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希望对于 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观点
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自然科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 度是把探察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第四段反面事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 最后,又从学术研究的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 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
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
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 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
---《礼记·大学》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 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 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重点突破
➢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 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答:《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
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语言特色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 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 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 索的重要意义。语言严谨准确。
语言特色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分析问题 第二部分(2~12)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 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13)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整体感知
➢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1)观点: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
本课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 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 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 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 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
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
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 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
---《礼记·大学》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 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 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重点突破
➢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 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答:《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
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语言特色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 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 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 索的重要意义。语言严谨准确。
语言特色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分析问题 第二部分(2~12)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 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13)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整体感知
➢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1)观点: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
本课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 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 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 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 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 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 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 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 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 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 经验,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 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狄德罗
下
课
啦
!
新课导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 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 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 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我们 能从中找到答案。
第十四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素养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 2.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理解演讲词中事例的作用。 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 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 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 理学。
要分析。
举例论证: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传 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在第 12段举作者个人经历的事实,阐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 性。 道理论证: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话阐明了什么是"格物 致知";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1 段从理论上论述了实验 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第 13段用讲道理的方式论 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 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 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
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 学奖金。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问题共探讨?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第
二 部 分
正面解释
反面论证传统 的中国教育并
“格物致知” 不重视真正的
的含义。
“格物”和
“致知”。
正反两方面分 析实验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 性。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 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 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 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 现事物的真相。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精选)PPT文档16页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 知精神》PPT课件(精选)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 知精神》PPT课件(精选)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 得到新知识。
5、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 明了什么?
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 “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 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 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6、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会读书 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 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 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 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 大的启发。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 要格物致知。 读提纲。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 提示:可从提出问 会根源。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 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 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这一代提出希望。
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 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 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 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做《初中语文》练习
丁肇中
教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 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 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 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 端正心思。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修身: 齐家: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抽象: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一帆风顺:
2、提问:“格物致知”出 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 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 样不一样?
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 意义是什么?
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 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 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 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 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 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 大学》原文:“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 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 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 证明光“用功”埋头读 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 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7、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 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 学的观察。 8、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 好不会做研究。 9、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 么?这是什么论证?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 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 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 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 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 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 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 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