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与长效机制分析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逐渐凸现。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非常突出。

从东部的各大经济中心城市到西部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

因此,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稳定经济和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东部地区拥有多数富裕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区域,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西部和中部地区经常陷入贫困的局面,这使得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

2.资源禀赋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比如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拥有海量的自然资源,而西部地区贫乏。

所以,在资源获取和利用方面,各地的差距也比较大。

3.人口流动不平衡。

许多年轻人在东部城市工作和生活,随着他们的离开,许多中西部城市变得更加贫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廉价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也成为了一种流动性问题,这种问题导致社会稳定性下降。

以上三个方面均表明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了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需要采取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中西部地区。

发展中西部地区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调整投资政策来支持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当地企业与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这样可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减轻人口流动的问题。

2.鼓励内部城市的协调发展。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一些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人才带回当地,支持内部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

这种做法可以丰富中西部城市的人才库、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3.加强资源整合。

地方政府应该精心规划,调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鼓励在当地投资的企业,包括当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之间的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愈发明显。

为了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1. 加强政策协调政策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扶持,规划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推动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同时,要加强不同地区政策的衔接,避免出现地区间政策冲突,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2. 优化资源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加强原材料的生产,而技术发达的地区则可以加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推动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3. 建立良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不同地区的产业链可以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链的互动,可以实现资源的流动和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和产品的流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依存度。

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经济效益,还可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要加强衔接和联通,提高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效率。

同时,要加大对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 推动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经验和技术的传播,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议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新时代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如何在新时代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就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浅议。

一、新时代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特点在新时代下,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注重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重视基于风险的宏观调控政策。

政府更加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注重在不同经济政策间的协调和一体化。

二、新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新时代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经济发达,而一些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一些地区产业发达,而一些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一些地区资源匮乏。

针对新时代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可以提出一些路径,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多元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

政府应该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应该促进各地区经济互补性的发展,鼓励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实践中,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新时代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

在珠三角地区,政府正在推动更广泛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以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政府正在加大对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支持力度,以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西部地区,政府正在加大对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升级支持力度,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区域的实践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避免两种倾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避免两种倾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避免两种倾向汪立峰【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41-43)【作者】汪立峰【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十分关心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使我国区域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向沿海地区倾斜的发展战略,并逐渐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大地带,东北地区、东部沿海、黄河中游等8大经济区域,以及具有不同特色的各种主体功能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兼顾,实现区域间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这对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当前,我国不同区域尤其是相邻区域在产业布局、国土开发等方面缺少统一规划,彼此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和互动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分割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一定程度仍然存在,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个别地区忽视本区域的要素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和经济结构,造成产业发展趋同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强调各区域的发展,也注重区域间的协调性。

要打破区域间的分隔和界限,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区域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层次,理顺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我国整体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的区域经济体系。

2.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由于地理条件、要素禀赋和扶持政策的差异,我国不同的经济带在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条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国家和地方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测算,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8887元、46508元和24183元,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6.4∶47.3∶46.3、12.5∶49.4∶38.1和12.8∶49.1∶38.1,显示中西部地区仍落后于东部地区。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测控132 严志豪201333595219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

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

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简述、特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体系,是完整的,子系统的不协调会限制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系统也要控制子系统,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当代人才能获得和后代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动态性:整个体系当中的子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统的协调;效率性:因为效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效率性作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个体系的运作当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调控来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进行;地域性: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域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前态势,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思路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考研政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考研政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考研政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 【单选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 )A.(江南博哥)推动高质量发展B. 深化供给侧改革C. 贯彻新发展理念D.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A正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

B错误。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重点。

D错误。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C错误。

2. 【单选题】共享不是不劳而获,需要我们共同奋斗。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每个人都应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梦想、讲担当、重奋斗,为国家为民族也为自己放射生命的光和热。

这体现了共享理念中的A. 全民共享B. 全面共享C. 共建共享D. 渐进共享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

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坚持共享发展,就要不断把“蛋糕”做大,又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3. 【单选题】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

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区域经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与对策建议许飞(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摘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

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及原因,并从主体战略、市场与政府关系、财政投入和承接产业转移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86-03作者简介:许飞(1982-),女,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目前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空间上看,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

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 水平最高,前三位上海80344.86元,北京76544.11元,天津71723.07元;后三位云南15628.01元,甘肃14403.71元,贵州11749.28元,均为西部省份。

最发达的上海人均GDP 是最贫困的贵州的近7倍,这个差距在2004年的时候高达13倍,虽然近几年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差距还是很大。

此外,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

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高达90%以上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不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也是如此。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16•【文号】发改地区[2016]1771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7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16日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区域无序开发情况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中小 型 的 丝 网 出 口企 业 来 讲 , 必 须 要建 部 门领 导 与 普 通 员 工 、 管理 层 与 普 通 员 普通 员工 之 间 的 多层 次 交 流 对 话 机 立一套具有高灵敏度 、 高运作效率的组 工 、 织机制 , 以便 应 对 瞬 息 万 变 的 市场 。在 制 , 这样员工就会产 生觉得被信任和被
逐步增大企业利润空 间。因此 , 品牌效 工 的个 体 差 异 ,实 行 差 别 激 励 的 原 则 , 应对 增强企业 的竞争力有着 不容忽视 做到 人 尽 其 才 , 尽 可 能提 高 每 个 员工 的
的作 用 。
工作积极性 。 在企业 内也要建立全方位
2 、 营销 能力要 不断推陈 出新 。 对于 的沟 通 机 制 ,形 成 管 理 层 与 部 门领 导 、
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 地 区发展 非常 不平
建设 的组 织体系 , 建立工 作制度 、 明确
1 、 品牌建设 势在 必行 。当前 , 虽然 工作责任 , 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 员工积
安平 县 的丝 网出 口企 业 众 多 , 丝 网 产 品 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的工作格局 , 以 齐 全 ,但 是 在 品 牌 建 设上 还 很 缺 乏 , 品 实现 本企 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牌 的 缺 乏 直 接 决 定 了企 业 在 国 际 上 的 4 、 要 形 成 人 才 激 励 的 长效 机 制 。 市 人 力 市场竞争力 , 进 而导致在面对 国内通胀 场 竞 争 归根 到 底 还 是 人 才 的竞 争 ,
当今的信息社会 , 高效的信息决定了企 尊重 的感 觉 。还 要 大 胆 提 高 企 业 薪 酬 , 业 的成败 。高运作效率 的营销机制 , 可 大 胆 用 人 , 建立健全 薪酬体 系 , 采 用 多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献虽多,但直接论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或内涵的文献却很少。

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张敦富,覃成林,2001)。

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区域间的相对平衡和动态协调的发展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和谐(张可云, 2007)。

第二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同区域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的特点,确定不同要素约束条件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时在政府的调控下,保持区域之间的发展条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状态下的发展状态(郝寿义, 2007)。

第三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彭荣胜, 2007)。

第四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适度增长,又要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达到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高志刚,2003)。

第五种观点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区域经济整体的高效增长,又能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各区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陈秀山,2006)。

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之间分工趋向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标志区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与良性互动前提目标图1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根据世界24个国家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理论。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作者:刘志彪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引入了国际贸易的因素,强调了出口导向贸易、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在形成地区发展差异中的决定性作用。

据此我们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内生性。

同时,我们根据中国新一轮以扩大内需为基点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分析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从全球价值链逐步走向国内价值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创新体制机制,塑造“强政府+强市场”的调节机制。

根据我国体制变迁趋势和政策选择的依据,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在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领域做了归类分析。

关键词:协调发展;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中国区域经济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扩大内需条件下提高长三角对外开放水平研究”(11JJD790036);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长三角第二波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与对策”作者简介:刘志彪,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江苏南京21009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江苏南京 210013)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1-0004-07 收稿日期:2012-12-11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又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之所以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体内容之一,是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空间结构中,如果没有在特定空间中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产业体系,没有形成有利于全球经济竞争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就不可能奠定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在这方面,中国独特的东中西产业梯度体系,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但是也是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体现。

中国发展中的地区问题协调发展与区域规划

中国发展中的地区问题协调发展与区域规划

中国发展中的地区问题:协调发展与区域规划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经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先进和落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仍十分明显。

目前,解决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中央政府政策的一个关注点。

1.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构成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关键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导向等重大问题,抓好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我国目前的区域发展,仍然是以四大区域开发行动的深入实施为标志,形成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并以此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1.1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范围包括12省、市、区,面积占全国国土的71.4% ,人口占全国28% ,而地区生产总值仅占17%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全国平均值的59% ,不足东部地区平均值的一半。

2西部地区尽管不乏经济科技较发达的大城市,但从广域上考察,属欠发达地区。

在开发领域上,主要是突出4个重点,①从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生态环境方面,重在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立和完善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长效机制。

推进“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四大工程开工建设,使西部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②围绕着“新农村”建设,加强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降低青壮年文盲率。

③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以减少因病致贫、返贫。

④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能源、矿业、机械制造、农果业、中药材及加工、特色旅游等。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02真情 教育探索291(三)增强国民消费疫情期间人们以少出门,不出门为常态,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餐饮企业纷纷倒闭,中小企业亦受影响,因此,在疫情得到缓和以后,国家采取措施刺激国民消费,例如进一步扩展消费空间、实施和完善并且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推广、推出消费券等。

重视新科技的发展,致力于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条件,进而进一步增强国民消费。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全球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之间的对外贸易断增加,也由此连成了一个经济整体。

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可取,会导致国家与国际脱轨、经济落后。

改革开放之初,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功说明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家应当提升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改善对外贸易的条件,提升区域合作力度,促进国内国外贸易经济互相促进。

此外国家还要重视企业的良性发展,致力于构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真正成为有实力担当的经济支柱。

四、结束语基于我国与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密切交流,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的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全球供应链短缺、全球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融资困难、经济贸易问题严峻等问题,造成中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易量下滑,以及经济市场的不稳定。

但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的很好,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完善有关加强疫情防控的法律,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处罚制度等措施;中国政府始终对与疫情有关的信息,秉承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回应各方人士的关切,并努力加深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通国际社会同舟共济、一起抗击新冠疫情。

为此,我国成为第一个走出疫情危机的国家,但国际经济与贸易还需加大力度提升交易量。

本文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存在问题,研讨出一系列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策略,制定防止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战略,并不断完善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国民消费支出,从而促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逐步提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与优势。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附件二大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选题指南(注:本指南只作选题指南的参考方案,课题申报方向不受限制)经济类:1.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研究2.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研究3.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4.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5.当前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研究6.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7.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趋势研究8.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研究9.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11.我国国际大通道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12.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源泉与模式研究1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14.扩大内需与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15.近两年实施扩大消费政策跟踪研究16.稳定和促进外需对策研究17.当前民间投资状况与鼓励对策研究18.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研究19.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问题研究20.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1.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约束问题研究22.“十二五”时期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难点和对策研究23.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校准和改进方法研究2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与风险控制研究25.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规制研究26.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2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28.农业标准化战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2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30.新型农业职业需求问题研究31.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32.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3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研究3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35.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36.农村危房改造问题与对策研究37.农村发展中的水环境管理研究38.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39.国际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问题研究40.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进城的体制与政策研究41.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42.农业发展与组织结构创新研究43.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问题研究44.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4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46.支持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研究47.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48.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49.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研究50.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研究51.新形势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52.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对策研究5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54.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问题研究55.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研究56.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研究57.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58.保障我国消费品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59.当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查研究60.垄断性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61.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研究6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研究63.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64.中国旅游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研究6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66.旅游景区无形资产评价研究67.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和环境政策研究6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研究69.气候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0.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71.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72.我国重要能源资源需求峰值预测与分析研究73.我国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74.海外能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75.新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76.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77.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管理问题研究78.物业税(不动产税)改革研究79.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研究80.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81.我国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82.中国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证研究83.防范股市暴涨暴跌问题研究84.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功能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85.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86.我国汇率变动趋势与外汇储备战略研究87.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88.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特征研究89.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90.创业环境评估与创业效果分析91.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9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究93.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94.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95.城乡社会保障接续问题跟踪研究96.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与对策研究9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实施跟踪研究98.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者收入相关性研究99.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和政策研究100.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研究10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2.城镇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3.留守农民低素质化问题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的政策研究104.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105.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研究106.科学发展观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研究107.“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研究108.“十二五”和2020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与特征分析研究109.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110.金融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111.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12.中国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演变关系研究113.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研究114.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研究115.自主创新、发展方式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1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证研究117.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间的平衡理论与政策研究118.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理论政策研究119.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20.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121.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122.资源节约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2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24.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研究125.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6.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问题研究127.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128.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129.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0.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1.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32.世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管理类: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究2.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研究3.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思想研究4.管理学科学化和方法论问题研究5.管理行为与机制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6.行为决策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研究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9.企业虚拟组织管理研究10.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11.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12.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13.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1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15.区域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仿真实验系统建设研究17.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18.中国特色消费行为研究19.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企业的出路研究20.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2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4.信息化驱动下新兴产业形成模式研究25.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26.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27.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28.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29.商务模式与企业创新研究30.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31.旅游公共服务与政府监管研究32.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33.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34.国内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研究35.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创新管理研究36.我国资本市场审计监管机制研究37.反洗钱中的审计策略与方法研究38.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39.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管理研究40.税收管理成本与效率研究41.证券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42.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和管理研究4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4.农村流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45.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创新研究46.农业多功能化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4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4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9.工业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机制研究50.能源战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51.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52.资源税制度设计研究53.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研究54.大型能源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55.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56.《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研究57.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研究5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研究59.规范政府行为研究60.行政效率评估管理研究61.公共事业部门绩效管理和实践研究6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63.大型公共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研究64.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65.公共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66.公共危机处理的运作机制研究67.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68.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69.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研究7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7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73.新医改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研究7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研究75.地方发展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研究76.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77.社区信息网络与基层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78.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理论与方法研究79.基于3G的移动商务发展模式研究80.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和安全监管研究81.当代信息社会个人隐私保护策略与技术研究82.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研究83.区域发展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研究84.城市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8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践研究86.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87.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88.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制度研究89.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90.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监管体制创新研究91.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信誉分析研究92.媒体类网络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93.出版市场管理研究94.中国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管理研究95.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研究96.构建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97.“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预测研究98.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99.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信息科学类:1.VB与MA TLab混合编程讨论2.计算机模拟在建模中的应用3.Matlab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4.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研究5.信息化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6.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绩效评估调查7.“信息孤岛”的危害8.银行IT与操作风险调查9.可视化电子地图的应用10.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问题11.网络服务与资源统一处理的研究12.电子文献网络互传应用13.青少年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绿色上网”14.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发展趋势研究15.计算机多核系统主题研究16.现代应用并行算法研究17.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初步实践18.计算机动漫探索与研究19.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20.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研究21.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模式研究22.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3.现代信息服务价值体系构建研究24.大规模中文Web用户查询日志挖掘及其应用研究25.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组织研究26.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研究27.全球化竞争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研究28.重大事件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问题研究29.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30.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法律类: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科学发展观与民主法治建设研究3.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5.中国宪法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6.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研究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实证研究8.网络条件下的民主与法治研究9.中国城市法治建设实证研究10.民主决策法治化研究11.中国传统法的价值基础研究12.传统中国的情理法研究13.法学教育改革研究14.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15.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研究16.涉诉涉法上访实证与对策研究17.房地产开发中腐败行为预防与惩治法律制度研究18.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19.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0.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21.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22.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设定与实施研究23.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统一解释制度研究24.人权法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25.维护治安与保护人权研究26.人格权体系及保护制度研究27.平等发展权法律保障研究28.制度性歧视研究29.公民参与法律制度研究30.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31.中国民族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32.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研究33.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研究34.宗教法律问题研究35.行政组织法研究36.行政问责法治化研究37.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研究38.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39.海外利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40.网络安全监控法律对策研究41.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42.公共治理法律问题研究43.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4.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5.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研究46.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47.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48.群体性法律事件的刑法应对研究49.中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50.经济纠纷中的罪与非罪研究51.贿赂犯罪研究52.现代交通安全的刑法治理研究53.网络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4.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5.当代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研究56.中国民法典制定研究57.小产权房实证调查与法律对策研究58.民事主体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59.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60.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财产权利与利益保护问题研究61.意外事故人身伤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62.侵权的法律对策研究63.两岸四地民法比较研究64.网络侵权研究65.继承法修改完善研究66.商法总则制度研究67.海商法修改研究68.金融稳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69.垄断行业改革法律问题研究70.政府特许专营法律制度研究71.中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2.房地产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3.开发区法律制度研究74.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75.国家财政投入监管问题研究76.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研究77.科技创新投入与激励法律制度研究78.反映市场基础作用的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研究7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80.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研究81.特许经营权法律制度研究8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法律保障研究83.传媒(网络)与司法的关系研究84.公益诉讼制度研究85.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86.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研究87.法律推理中的直觉和逻辑研究88.刑事证据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研究89.电子证据问题研究90.反腐案件证据制度研究91.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92.刑事犯罪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93.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研究94.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研究95.商标注册与商标使用研究96.专利许可合同研究97.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98.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研究99.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100.生态改善法律问题研究101.气候变化应对法制定研究102.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103.统筹城乡发展法律问题研究104.水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5.稀有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6.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107.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108.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研究109.国际条约对国内影响的评估机制研究110.刑事司法协助法研究111.国际人权法新问题研究112.国际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113.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制定研究11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115.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6.双边投资协定核心条款研究117.WTO多哈回合谈判未决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118.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119.国外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120.社会公众信息获取保障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外语类:1.英语与就业关系研究2.英语俚语与中文俗语研究3.英语习得研究4.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究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7.汉外词典编纂研究8.中国人和西方人话语方式比较研究对外汉语类:1.面向外国学生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正音系统研究2.中国各地方言研究3.欧美学生汉语语法习得与认知专题研究4.对外汉语语法分级教学系统研究。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建议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是关键。

目前,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缺乏长效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约束十分明显。

应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江苏省情,确立调控目标,形成产业协同倒逼机制;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机制,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南北共建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建立区域战略联盟,形成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区域格局。

南京财经大学宣烨教授承担省社科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政策研究”,分析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协同是指区域内各产业协调发展和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分工。

它既包括区域内产业部门的协同,也包括区域间产业空间(地域)的协同。

区域内产业部门协同,要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表现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第一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撑和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与融合。

区域间产业空间协同,要求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寻求产业功能的互补和互动,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产业格局。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对我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苏南“转型升级”、苏北“加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利于江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区域产业协同现状、问题和原因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表现为5个特征:1.三次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趋于优化。

我省三次产业占比从1995年的16.80/52.67/30.53,调整为2010年的6.13/52.51/41.35,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不断提升。

2.三次产业间协同成熟度均处于“较成熟”阶段,但存在行业与区域差异。

从2005-2010年灰色关联度平均值来看,全省第一、二产业间的协同成熟度数值较高,在0.65-0.71之间,其中苏南最高(0.71),苏中(0.65)与苏北(0.66)较为接近。

“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笪陈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38)眼摘要演“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先富帮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区域版。

它有效解决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动力、途径和根本目标等重大问题。

在“第一个大局”思想指导下,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区位优势以及内陆中西部腹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迅速崛起,带动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在“第二个大局”思想指导下,我国形成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通过投资倾斜、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对口支援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未来一个时期内,须坚持以“两个大局”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制度化保障机制、系统的政策体系以及市场化手段方面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系统性保障。

眼关键词演两个大局;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4)12-0072-072014年12月第36卷第12期Dec.2014Vol.36No.12“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战略思想深刻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的格局。

一、“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先富帮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的区域版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受着前苏联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布局理论”的影响和支配,片面追求平衡发展目标,过度强调生产力的平衡布局和缩小地区差别。

这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效率。

(一)“先富帮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理论界、中央决策层开始反思建国后30年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

1978年9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第一次明确而响亮地提出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重要思想。

同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先富帮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战略:“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年级会考地理计划

年级会考地理计划

年级会考地理计划一、会考目标。

明确地理会考的考试大纲要求,争取在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提高地理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学习资料准备。

1. 教材。

- 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1、必修2、必修3),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

- 教材配套的地图册,地理学科离不开地图,地图册有助于直观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形地貌等。

2. 辅导资料。

- 会考复习指导书,这类书籍通常会对会考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并且包含一些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

三、学习进度安排。

(一)基础知识梳理阶段([开始时间1]-[结束时间1])1. 自然地理(必修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复习太阳系的组成,重点关注八大行星的顺序、特征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

- 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 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学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明确各层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深入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能够解释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 大气运动。

- 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图,并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 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能够判断不同情况下风向的变化。

- 气压带和风带。

- 熟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 常见的天气系统。

- 掌握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特点和天气变化,能够根据天气图判断锋面类型。

- 了解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的气流运动特点和天气状况,能够识别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整企业所承担的价格与税费等ꎬ 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 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赶超型国家ꎬ 在经济发展中都会存在
终目的ꎮ 这些政策ꎬ 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 不平衡的问题ꎬ 因此国家应按照各个区域经济的现实情况制
若想构建区域经济税收政策与制度ꎬ 应立足于经济发展
2018������ 4 期 ( 总第 989 期)
的现状ꎬ 建立健全资源税费制度ꎬ 以此保证西部地区资源与 理制定调整政策ꎬ 提出相关措施ꎬ 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ꎬ
经济优势合理转换ꎮ 按照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实情ꎬ 应合理 进而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ꎮ 客观来说ꎬ 不
其二ꎬ 当前阶段ꎬ 我国制定并实施的是一低三高区域协 调发展战略ꎬ 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ꎬ 对东部沿海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ꎬ 例如应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带动作用ꎬ 提高中部地区 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ꎬ 以实现各地区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新 局面ꎮ
其三ꎬ 基于前几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 显下降的趋势ꎬ 我国按照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制定出西部大 开发经济战略ꎮ 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推动了西部经济 发展ꎬ 另一方面缩小了西部地区内部各县市之间的发展差 距ꎮ 但是由于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的制约与影响ꎬ 当前我国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ꎮ
其二ꎬ 由于我国财政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区域ꎬ 因 此东南部区域的财政预算往往比西部地区高ꎮ 随着国家资金 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ꎬ 我国南部与东部地区逐渐完成了经济 特区的有效建设ꎬ 并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ꎬ 也因此形 成了一套经济圈带动发展体系ꎮ 1������2 地理层面的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差距ꎬ 地理位置是 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ꎮ 我国东南沿海区域ꎬ 地势平坦ꎬ 交通便利ꎬ 土壤肥沃ꎬ 气候适宜ꎬ 并且具有丰富的石油、 农 作物、 矿产、 水产品等资源ꎮ 因此ꎬ 我国东部与南部沿海地 区经济发展欣欣向荣ꎬ 集中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人员以及优 质的劳动力资源ꎬ 并且由于近海交通发达ꎬ 与发达国家交往 较为便利ꎬ 因此潜在市场相对广阔ꎬ 这一地区也逐渐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的宝地ꎮ 而反观西北地区ꎬ 气候条件恶劣ꎬ 戈壁 化、 沙漠化较为严重ꎬ 土地贫瘠ꎬ 资源匮乏ꎬ 交通不便ꎬ 留 不住高学历、 高技术性人才ꎬ 劳动力短缺ꎮ 既不具备经济发 展的先天条件ꎬ 也缺乏后期的基础设施建设ꎬ 导致短时间内 难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ꎮ
[关键词] 区域经济ꎻ 协调发展特征ꎻ 长效机制 [ DOI] 10������ 13939 / j������ cnki������ zgsc������ 2018������ 34������ 029
我国作为后发赶超型国家ꎬ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ꎮ 然而ꎬ 区域经济发展过 程中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ꎬ 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长足发 展ꎮ 就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言ꎬ 应积极探索解 决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的有益方法ꎬ 以此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ꎮ
2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按照我国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现状来说ꎬ 我国实施诸多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之后ꎬ 极大地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ꎮ 经过实地调查以及深入探究了解后发现ꎬ 我国各个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具备的实际特征有:
其一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ꎬ 我国提高了对区 域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ꎮ 特别是近几年来ꎬ 政府有关部门结 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ꎬ 合理制定出了推动区域经济快 速、 全面发展的政策与战略ꎮ 与此同时ꎬ 实施这些政策ꎬ 既 为南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夯实基础ꎬ 又为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ꎬ 有效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 中存在的差距ꎮ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1������ 1 政策层面的原因 其一ꎬ 自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ꎬ 我国东部沿海的
一些区域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投资的第一选择ꎬ 并且诸多 的外资企业开始陆续入驻沿海区域ꎮ 一方面为沿海区域带来 了先进思想理念、 现代管理实践以及专业的技术与设备等ꎬ 另一方面由于不断涌入大量的资本ꎬ 城市建设开始进入不断 拓展的新阶段ꎮ 基于投资环境的日渐改善ꎬ 不但明确了我国 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向ꎬ 而且加快了我国产业国际化的速度ꎮ
张蕾蕾: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与长效机制分析
区域与城市经济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与长效机制分析
张蕾蕾
( 山东省临沂市公路局 206 国道沂河大桥收费处ꎬ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 要] 风云变幻的经济新时代ꎬ 诸多风险挑战交织叠加ꎬ 国内外形势前所未有ꎮ 置身于这种新形势背景下ꎬ 我国经 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ꎮ 但是针对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说ꎬ 却相对不容乐观ꎮ 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越发不平衡的趋势ꎬ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面积相对较为广阔ꎬ 地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 大ꎮ 即使我国已经针对四大经济区域的不平衡状况进行了政策扶持与经济扶持ꎬ 但是在短时间以内仍旧无法实现平衡发展的 目标ꎮ
3������ 1 结合现实情况ꎬ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制度 我国四大经济地域应按照本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ꎬ 合理
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制度ꎮ 我国制定并实施的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策略ꎬ 主要作用是充分发挥经济基础以及定位 主体功能ꎮ 因此ꎬ 在对财政政策制定与设计时ꎬ 应强化对专 项转移支付项目的有效管理ꎬ 并制定较为完善的转移支付系 统ꎬ 确保财政政策的正常实施ꎮ 3������2 合理构建区域经济税收制度与政策
其四ꎬ 由于前几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大爆发ꎬ 导致我国四 大经济区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ꎬ 并出现经济明显下滑的趋 势ꎮ 就这一问题ꎬ 我国制定并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经济战略与 政策ꎬ 并强化了政策实施的力度ꎬ 有效降低了国际金融危机 爆发对我国区域经济造成的恶劣影响ꎮ
3 建立健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