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理论探索与实证_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城市外环境景观气候设计探讨——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利用 ,对微气候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见图1。 )
~
…
…
一
气候设计 的提 出起源于 建筑 ,1 世纪2 年代建筑 理性 9 0 主义思潮兴起 ,设计师逐 渐从科学 角度注 重物力 因素 对建 筑环境和人 的影响 ,多数是 通过建筑 朝向、开窗 、通 风廊 市开场 空间的各种 “ 风效应”
3 2 辐 射 .
自然 界的任何物 体都能够产生 辐射 ,辐射是 最本质的 第一作者简介:张晓猛 (96 ) 18_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
风 景 园 林 理 论 与 设计 。
能量载体 ,室外环境 中的相关辐射 主要分为 太阳辐射和地 表辐射 ,地球所有能源主要来 自太 阳辐射( 光照) 。当太 阳辐 射 经过物体时 ,一部 分被反射 ,一 部分被 吸收 ,另有一部
C E E H R U T R A S R C S HI S O TI L U E B T A T N C
城市外环境景观气候设计探讨
以长江三角洲地 区为例
张晓猛 徐 文辉
( 浙江农林大 学,浙江 临安 5 10) 13 0
摘 要 : 气候是 人 们 生 产 、 生 活 最 直接 、 最 为 关 注 的 自然 条件 , 它 的 变化给 人 类 带 来 的 影 响 越 来 越 明 显
局 及 相 关 构 筑 物 ,以 营 造 满 足 使 用 人 群 舒 适 度 需 求 的 微 气
候环境为主要 目的的生态设计手段。
3 1 风 .
气候环境愈演 愈烈的同时 ,生 态设计成 了风景 园林发 展的 必然趋势 。结 合气候的设计方 法得到越来越 多专业人士 的 青睐 ,同时也为设计行业的发展提 供了更大 的发展空间。
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不管是导师还是读者,评判论文的第一感是先审核题目,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奠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优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农业生态学论文题目1、《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2、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3、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4、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研究——以湖南省为例5、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优化研究6、基于多中心治理与分类补偿的政府与市场机制协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新思路7、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陕甘宁青四地区为例8、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0、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研究1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199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12、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13、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14、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15、教学效果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评价探索——以农业生态学教学为例16、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与探索17、中国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18、产业扶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P县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情况为例19、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新20、城市化进程区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测算——以长安区为例21、中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22、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23、基于DEA-SBM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生态效率评价24、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25、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分位数回归26、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27、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献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8、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9、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0、基于DEA模型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整治项目为例31、湿地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市奉贤区“态生活”农业生态园为例32、农业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33、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34、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35、基于MOLA方法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研究——以神农架林区为例36、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37、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改善路径研究38、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系统诊断39、《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40、数学在农业、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浅析41、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生态学导向型、营养敏感型农业保障粮食与营养安全42、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43、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44、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分析45、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46、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47、《农业生态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48、《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9、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探索50、试论高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与《农作学》的关系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2、广西蚕业经济管理研究3、我国渔业发展供求分析及趋势研究4、基于沼气资源开发的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5、城市环境下银杏蒸腾耗水特性及其调节机制6、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7、甘肃省正宁县烤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8、农村饮用水取水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研究9、机翼形量水槽标准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10、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提高自净能力的应用研究11、渔业权视角下舟山沿岸渔场管理改革研究12、橡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一经济管理学院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13、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14、国有森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15、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16、油松侧柏元宝枫蒸腾耗水的空穴栓塞和水容调节机制17、河北林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研究18、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研究19、森林资源产权市场建设研究20、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21、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政府间合作管理模式构建研究23、定南县林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4、帽儿山林场林地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25、中国与马来西亚海洋渔业合作机制研究26、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27、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28、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29、虹吸式波涌管灌试验系统研究30、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31、黑龙江省林业市场化与民营资本投资机制研究32、小麦质量等级标准的比较研究33、广西水牛奶科技产业发展研究34、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35、旱作小麦产量形成及其对不同覆盖与耕作措施的响应36、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模式案例研究37、基于遥感和GIS的棉花面积提取和产量估测研究38、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39、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40、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21、农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及约束研究--基于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调查分析22、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23、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24、外部价值链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指标分析25、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26、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27、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28、范县现代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及重点工程29、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探讨30、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肥东县农业机械年检现状及对策32、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武功古镇为例33、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创新34、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35、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6、甘孜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37、建湖县高作镇大成家庭农场发展经验38、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宿迁市农村电商的调查分析39、航空摄影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探讨40、南陵县特色水果与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发展优势41、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42、秀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43、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44、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和生态类比的干旱灾害应对分析45、基于城市总规的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调整研究46、农民农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47、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48、农地产权变迁呈现出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分析49、农村产权抵押物变现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50、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5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金融创新研究--福建屏南小额信贷促进会个案分析52、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对石台县现代生态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54、西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55、贺州市八步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56、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展确权的重要性分析57、临沂市蒙山区中幼林抚育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8、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59、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60、葫芦岛市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成效探析。
“2019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
《城乡规划》 《城市规划学刊》 《城市发展研究》
《城乡规划》 《城市发展研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城市发展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国际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
刊出期次
2018(1)
2018(4) 2018(6) 2018(5)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城市体系研究——基于国际友好城市的数据 全球城市目标下上海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考
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探索一重庆寸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
中国县域单元城镇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镇化陷阱、破局之路:论中国投资对非洲城镇化的影响
阶段与转型:走向质量型增长 供给侧改革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再探
一于长三角地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实证 文地系统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土地发展权与社会公平 韧性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更新生长性理论认识与实践 嵌入性治理:法团主义视角的中国新城空间开发研究
佳作奖
绿色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
全球化与中国开发区发展的互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 公共行政视角下的控规调整管理辨析——责任、困境与途径
总体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的“适度设计” “社区中国”:原理、地位与目标
赵民方辰昊 陈晨
赵燕菁
陈博文彭震伟
王树声 何明俊 沈清基 赵万民 冯灿芳张京祥陈浩 李迅董珂 谭静许阳 王兴平崔功豪高舒欣 衣霄翔吕飞
董珂张菁 林耿李锐文 宋佩瑾杨帆
杨俊宴 杨贵庆肖颖禾 马爽龙瀛
赵民 张尚武汪劲柏程大鸣
李东泉翁港源 吴燕
发达地区间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地方利益协调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 l 期 总 第 12期 O 9
20 0 7年 l O月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No 1 1 1 2 . 0 Vo . 9 Oc .2 0 t 07
J OURNAL OF B I S ON US NE S EC OM I CS
中国经济转 型过程 中的 区域一体 化 问题 一直受 到学 术界 与决策 层 的关 注 , 涌现 出一 系列 有价 值 的研 究
文献 , 区间发展 竞争与 区域一体化 成为 关 注 的焦点 。一 些学 者 关 注地 理优 势 对工 业 聚集 的影 响 , 一些 地 另
学者则认 为地 区之间 的发展竞 争可 以导致地方 保护 主义 与 区域市 场分 割_ 3 , 能够 促 进具 有 比较竞 争 优 1 也 IJ
要 的资本积 累来 源地 , 是制度创新 、 也 技术创 新与管 理创 新 的主要发 动 区域 与典 型试验 区域 , 中西部欠 发 是 达 区域改 革开放与 创新 的主 要推 动 者 、 范者 与 被 模 仿 者。 除 了地理 区位 、 源 禀赋 、 业 结 构 等 因素 以 示 资 产
外 , 区间 的发展 竞争 、 方政府政绩 显示及 相关制 度安排 也阻碍 了发达地 区市场一 体化发展 。 地 地
发 达 地 区 间 区域 一体 化 发 展 面 临 的 问题 与地 方 利 益协 调 分 析
以 长 江 三 角洲 和 珠 江 三 角 洲 为 例 保 建 云
( 中国人 民大 学 国际关 系学 院 , 北京 10 7 ) 0 8 2
摘 要 :以中国经 济转型为研 究背 景 , 文献 回顾 的基础上 , 在 以长 江三角 洲与珠江 三角洲之 间 的市场 一体 化为例 , 析发达 区域 间市场 一体 化发 展面 临 的制约 因素 与政 策选 择 问题 。认 为应 创 分 造 良好 的制度 与政策环境 , 促进发达 地 区间 的分 工合作和 市场 一体 化发 展 , 构建和 谐 的地 方利益 协 调机 制。 关 键词 :发达地 区; 江三 角洲 ; 江三角 洲 ; 长 珠 市场 一体化 中图分类 号 : 1 ,5 , 4 F3 F3 H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0 14 2 0 )0 08— 6 10 —25 (07 1 —0 5 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Introduction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的一个大型城市群,包括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
这个城市群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将继续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群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群所面临的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也不断增加,包括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
因此,在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由于城市群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措施,来减少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推广废弃物的分类回收,以减少废弃物的总量,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监测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行为,以确保环保政策的实施。
最后,我们还需要通过清洁能源等技术手段来减少大气污染和排放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Social Sustainability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在于环境问题,更需要考虑社会问题。
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发展对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改善城市群的公共设施,提高教育、医疗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便利性,以保障每个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此外,我们需要建立公平的市场机制,以促进城市群经济的公正和平等发展,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Economic Sustainability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增强城市群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的互动和合作。
最后,我们还需要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加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城市的优化布局,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5、产业集群论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32、高速公路经济论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44、基于B2C的网络团购模式研究45、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46、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47、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48、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49、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50、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51、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52、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53、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54、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55、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56、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5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58、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59、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60、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61、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62、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63、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64、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65、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66、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67、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68、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69、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70、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71、品牌竞争力研究72、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73、企业价值研究74、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75、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76、区域产业链研究77、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78、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79、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80、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8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8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83、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8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85、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86、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87、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88、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89、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90、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9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92、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93、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94、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95、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研究96、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97、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98、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99、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100、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101、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102、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103、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104、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105、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06、我国保障住房供给问题的研究107、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10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109、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110、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111、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112、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113、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研究114、我国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及其生产率研究115、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116、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117、我国供热行业特性与政府规制研究118、我国国有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机制研究119、我国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120、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121、我国金融业投入产出关联及效率分析122、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12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24、我国民生科技发展问题研究125、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126、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127、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128、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129、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30、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1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13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133、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融资研究134、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135、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研究136、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37、我国碳市场构建的设想138、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运营模式分析及政策建议13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40、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141、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142、我国信托业效率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143、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44、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145、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146、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147、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148、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149、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150、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151、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152、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153、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机理与模式研究154、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155、新形势下中国应对反倾销问题研究15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研分析与绩效评价157、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158、引进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研究159、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60、优化开发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例161、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162、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163、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164、中国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165、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166、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研究167、中国产业政策效应研究168、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169、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效率研究170、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171、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17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173、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174、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175、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176、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研究177、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178、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经济分析179、中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度量与控制研究180、中国房地产业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181、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182、中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研究183、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84、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85、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186、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187、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软预算约束问题研究188、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研究189、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190、中国货币化进程的实证分析191、中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192、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193、中国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研究194、中国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195、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196、中国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构建与预警研究197、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数量分析198、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199、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200、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201、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研究202、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203、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204、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205、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6、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07、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208、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209、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210、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211、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研究212、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213、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214、中国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计量分析215、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16、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研究217、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18、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219、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20、中国社会保险费的就业效应研究22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222、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223、中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研究224、中国食品安全及其监管制度研究225、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际化成长战略研究226、中国特色的房地产市场与政府管制研究227、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228、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229、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230、中国新闻电视媒体跨国传播能力研究231、中国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232、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机制研究233、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234、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35、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研究236、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实证研究237、中国综合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研究238、中央企业国际战略定位与风险控制研究239、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风险原因研究240、珠海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241、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242、转型期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计量分析243、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研究244、资产证券化风险研究245、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246、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247、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研究248、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49、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250、组织的管理沟通研究。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态效率产生负 向影响,特别是煤炭消费占比高 的地区生态效率较低。
政策法规对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 向影响,特别是环保政策的实施 对提高生态效率作用显著。
04
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 率的对策建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 2 3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源勘查和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
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的评 价,可以了解该地区生态效率和影 响因素的现状和问题,为提高生态 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提高该地区生态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 考。
发展生态效率较高,但存在地区差 异。
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生态效率较高,而 周边城市相对较低。
生态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部分经济 发展较快的城市生态效率相对较低。
03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影 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类
经济发展水平
政策法规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 物排放等全方位、实时监控。
推动环境科技创新
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环保技术的创 新和应用,提高环境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 高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地 区,其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并不高,主 要是由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 模式所致。
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及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及耦合协调机制研究》2023-10-28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评价•城市水资源耦合协调机制研究•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城市化进程快速,水资源压力日益加大,水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城市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寻求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对城市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10203通过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包容性可持续力及耦合协调机制,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
有利于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01030202文献综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现状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水资源分布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水资源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城市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对水资源的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水资源管理研究进展水资源管理理念不断更新随着水资源问题的不断凸显,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最初的以开发为主,到现在的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主,城市水资源管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点一要点二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为了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各地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取水许可制度、用水计量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低年级经济学论文选题经济学论文选题
低年级经济学论文选题经济学论文选题低年级经济学论文选题(一)1.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2.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3.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4.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5.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6.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7.高速公路经济论8.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9.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10.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11.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2.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13.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14.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15.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16.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17.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18.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19.基于B2C的网络团购模式研究20.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低年级经济学论文选题(二)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5、产业集群论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低年级经济学论文选题(三)1.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3.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4.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5.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6.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7.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8.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9.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10.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11.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12.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13.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14.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15.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16.品牌竞争力研究17.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18.企业价值研究19.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20.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创新已经从工程和机械创新系统发展到生态和有机创新系统。
长三角地区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区域内资源更大程度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产业协同创新!新颖互补,激发更多创意。
文章采用理论推演、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厘清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战略布局。
三角洲地区,包括管理体制的“立体一体化”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五步走”。
本研究将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路径、机制、生态一、简介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
创新生态圈的建设,可以实现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国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和社会。
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资源,助力长三角地区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形成优化的发展体系。
创新生态。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各类创新主体的耦合与互动、良性合作与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
该研究也进一步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地区拓展。
集聚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和转化,使长三角地区形成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提供借鉴。
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为高层次创新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理论基础1.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关注。
国家创新体系于1987年首次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高校、中介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最新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最新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论文选题参考方向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实证计量分析;金融方向;企业行业区域方面;新农村建设方向;国际贸易方向;三农;证券市场;产权制度改革等等二、论文参考题目1.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2.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再认识3.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启示4.资本增殖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5.马克思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创新6.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完善7.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现状趋势及政策调整8.论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9.论文代写口口舞依依漆久吧漆久叁1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化的矛盾分析11.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改革举措12.中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道路发展13.“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发展14.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三农”问题15.从经济增长模式到经济发展模式16.农民增收问题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7.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建设18.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绩效分析19.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之路的选择与政策支持20.论创业与就业和创意经济的关系21.城市化工业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2.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调查23.农村居民医疗制度改革探讨24.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分析25.企业整体上市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26.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理论分析27.政府失灵与有效的政府职能28.市场失灵与政府宏观调控29.区域统筹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0.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及改革举措31.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32.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及政策分析33.中国市场化程度测量研究34.中国经济民营化进程与趋势35.对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分析36.三鹿奶粉食品安全实践对我国食品产业的影响37.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38.试论矿难事件与煤炭生产的相关关系39.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进出口变动关系分析40.某省(市县)区经济发展水平数量分析41.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4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研究43.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44.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45.发展混合所有制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研究46.经济新常态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研究47.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方式创新研究48.“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与国内外产业的转移研究49.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50.经济增长动力从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的研究51.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与消费需求增长关系研究52.过剩产能的市场性退出与政策性退出比较研究53.城市群形态演化规律与都市圈经济研究54.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55.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户籍制度同步改革问题研究5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反贫困研究57.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58.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59.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60.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61.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62.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6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64.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65.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66.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67.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68.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69.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70.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71.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72.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73.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74.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75.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76.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77.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78.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7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8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8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8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83.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84.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85.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86.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87.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8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89.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90.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91.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92.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93.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94.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95.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96.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97.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98.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99.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100.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施机制研究101.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102.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103.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10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105.人口城镇化背景下的户籍制度变迁研究106.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和养老金账户研究107.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108.山东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109.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1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的实证研究111.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112.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113.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14.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115.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116.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镇化进程研究117.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118.网络游戏产业之经济学分析119.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120.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121.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122.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123.我国地区旅游业效率和生产率的动态演化研究124.我国供热行业特性与政府规制研究125.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126.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127.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融资研究128.互联网金融监管创新研究129.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130.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行业为例131.新常态下产业政策方向作用机制调整研究132.新常态下财政政策促进产业升级研究133.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研究134.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研究13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36.营改增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研究137.城镇出租车市场新业态研究138.全球价值链与对外投资结构研究139.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40.推进我国自贸区战略与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研究141.某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浙江省为例142.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某产业分析——以浙江省为例143.浙江省鼓励创新的制度供给研究144.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难点与对策研究145.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与一体化研究146.浙江民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空间分布与政策研究147.新常态下货币传导途径的演变特征及其管制策略148.高速铁路网络对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149.休闲农业产业市场需求及对策研究150.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公共投入的关系研究151.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特征152.浙江省农村居民增收与消费结构变动的关系153.民营资本在浙江的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154.产业类型与创新性关系研究155.某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156.某市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研究15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某市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研究158.某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59.浙台生产性服务业文创产业跨境电商金融产业等产业对接合作的研究160.提升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研究16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研究16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163.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64.试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措施------从安徽市场看扩大内需的途径165.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166.拓宽消费领域和优化消费结构研究167.现阶段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研究168.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分析与研究169.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改革探讨170.论优化消费结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意义171.论“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172.论当前能源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173.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174.对我国银行业控制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理性思考175.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及解决的对策176.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77.初探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178.计算机软件业反垄断的经济学研究179.论市场机制对我国医疗行业体制改革的意义180.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181.论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182.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理论差异分析183.论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风险184.我国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185.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影响分析186.论如何避免城市流动人口低收入的代际传递187.论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188.安徽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原因与对策分析189.安徽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布局研究190.安徽省城市能源消费问题及对策191.城市化对经济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以安徽省为例192.安徽省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现状与对策分析193.粮食种植面积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194.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比较分析——以安徽、江苏两个样本为例195.安徽省各地区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分析196.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发展战略197.和谐社会的分配体制设想198.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199.如何实现公司治理的中国化改造200.西部开发如何实现资源整合20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202.我国国资管理的现状与出路20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思。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策略研究——基于杭绍甬、苏锡常、广佛肇等城市群的实证测度
管理论坛
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治理策略研究
——基于杭绍甬、苏锡常、广佛肇等城市群的实证测度
付达院,刘义圣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生态一体化是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等 指标,采用改进的炳权法来确定生态一体化指标权重,对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程度进行评价。杭绍甬、苏锡常 与广佛肇生态一体化发展的总态势对比显示:杭绍甬生态一体化水平明显落后于苏锡常生态一体化,但都显 著高于广佛肇生态一体化。杭绍甬生态一体化的特征及问题分析显示:节能减排三项指标呈现明显收敛趋 势,但仍是阻碍杭绍甬生态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单位GDP能耗趋同态势明显,杭绍甬污染治理水平上的差距 逐步缩小;细微颗粒(PM25)均值的差异引致环境质量差距,杭绍甬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有待加强。基于此,长 三角地区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一体化顶层设计和合作平台,探索联防联控联治一体化生态治理模式,完善生态 综合补偿及生态分级保护机制,构建生态一体化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
二、区现较早,但宜至近现代工业化加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推动 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随着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区域生态 治理必将由以行政区为单位的单一治理走向跨区域联合的一体化治理,但在实践中会面临区域生态 治理的“公共困境”。“公地悲剧”概念首次由人口学家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 Forster Lloyd)提 出之后,生态经济学家加雷特•哈丁 (Garrett Hardin)加以延伸并提出公用地困境模型,揭示了个体追 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能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不良结果(Sinsel等,2020)⑶。近年来,西方学术 界逐渐关注能源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资源环境估值等多样化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 品,生态环境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供应的关联性(Paudyal等,2018)⑷,因此生态消费行为具有很强 的负外部性。理性人的逐利行为导致资源利用的个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不相等(Costanza等, 2014)⑸,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公地悲剧” (Mehring等,2018)⑹。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资源压力的日益加剧,城市综合承载力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能够持续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了解和研究城市综合承载力,可以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一、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构成城市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要素。
其中,经济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承载力是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环境承载力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1. 经济承载力经济承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性、劳动力资源供给、技术创新能力等。
一个具有较高经济承载力的城市,能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空间。
2. 社会承载力社会承载力是城市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保障。
它包括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和居民的满意度等。
一个具有较高社会承载力的城市,能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 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水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
一个具有较高环境承载力的城市,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准确评价城市的综合承载力,需要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
根据前文所述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构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城市GDP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创新能力等。
社会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居条件、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环境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资源利用率、能源消耗强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准确评估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水平,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毕东苏;李咏梅;顾国维;郭小品
【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学报》
【年(卷),期】2005(5)1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探讨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尝试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扩展到城市生态系统 ,以分析其内部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提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水桶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定量评估模型 ,并以长江三角洲具有代表性的八城市为操作对象进行了研究。
案例结果表明 ,长三角八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 :无锡、南京、杭州、上海、常州、宁波、苏州、扬州。
【总页数】4页(P68-71)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长江三角洲【作者】毕东苏;李咏梅;顾国维;郭小品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海域资源承载力定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徐雪
2.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以武汉为例 [J], 康馨;姜哲
3.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理论探索与实证——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J], 毕东苏;郑广宏;顾国维;郭小品
4.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初步研究 [J], 王燕枫;钱春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_顾康康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2): 389-39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66)作者简介:顾康康(1982年生),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E-mail: kangkanggu@ 收稿日期:2011-11-17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顾康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摘要: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完善。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生态承载力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概念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
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分为3类,第1类是指标体系评价法,第2类是以能量、物质流为基础的产品周期评价,第3类是综合性评价。
上述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采用互补的方式对方法进行集成,加强综合集成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最后,结合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生态承载力中主动因子与被动因子、生态承载力预测及其与区域规划的结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生态承载力方法改进等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可持续发展;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2)02-0389-08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增大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超常规地利用而削弱或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功能,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徐桂民;刘青勇;徐征和;李吉林【摘要】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某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水资源短缺地区能否满足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水资源的短缺已经制约了许多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资源相对承载指数分别为1.06,1.05,1.05,水资源承载力均会出现轻度超载现象,不利于整个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10.3724/SP.J.1201.2012.06115【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115-117,162)【关键词】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人口规模;GDP;轻度超载;措施【作者】徐桂民;刘青勇;徐征和;李吉林【作者单位】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22;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3;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3;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22;青岛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水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1-3]。
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已经制约了许多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水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我国学者施雅风先生提出来的[4-7],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有重要作用[8-9]。
此次研究通过计算和分析青岛市大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得出了未来若干年内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况,探讨和提出了提高青岛市大沽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率 、系统对外依存程度等要素 ;约束能力层里应有
环境质量 、城乡生态 、污染防治 、经济循环程度等要
素 。然后 ,依据科学性 、代表性 、可操作性 、可比性等
原则[6 ,7] ,选取了评价指标 ,共 35 项 ,具体如表 1 所
示。
2. 2 评价模型
2. 2. 1 数据标准化 由于具体指标各具内涵 ,取值
1 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理论
1. 1 承载机制概念 从承载力的发展可知 ,承载力在自然生态系统
中是客观存在的 ,但对于城市这样独特的人工化生 态系统是如何的呢 ?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城市复杂 的社会经济活动是系统的核心 ,在系统发展过程中 , 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向城市生态环境索取必要的 生存空间 、载体以及物质供应 。因此 ,城市社会经济 活动表现为主动性 ,城市生态环境表现为被动性 ,两 者界面之间则表现为压与支撑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 称之为“承载机制”。
为主成分的因子负荷阵 ; Y 3
= MX3
,
Y
3 i
便为第 i
个主成分 , 其权重对应于 di ; 至此 , 我们便可计算各
分目标层的水平得分 H = d Y 3 ,式中 H 为 n 维行向
受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理论启发 ,笔者探讨 了城市生态系统内部资源 、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的承载机制 ,并以长三角具有代表性的 8 个城市 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与太平洋 的交汇处和我国两大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与长江 流域经济带的 T 型结合部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被 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经济的腾飞 ,人口的密 集 ,致使这一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 日益突出 ,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瓶颈”之一 ,对这一区 域开展承载机制研究更具代表意义 。
承
19. 电话普及率
载
水 平
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
20. 人均水资源 21. 人均耕地面积
开放程度
22. 外贸依存度 23. 外资开放度
经济效率
24. GDP 土地产出率 25. 固定资产产出率
% %
m2 m2 %
m3 hm2/ 人
% % 元/ km2 元/ 元
环境质量
26. 大气综合质量 27. 水环境质量指数 28. 噪声达标区盖率
反向指标 : 1
x i ≤ ai
X i = ( x i - bi ) / ( ai - bi ) bi < x i < ai
0
x i ≥ bi
式中 X i 为第 x i 指标的标准值 ; ai 、bi 分别为各
指标的最大与最小值 。
2. 2. 2 主成份分析[8] 若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 X 3 的相关矩阵为 R ,其特征值为λ1 >λ2 >λ2 …>λm > 0 ( m < p) , 其对应的正交单位化特征向量为 e1 ,
安全保障
12. 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 13. 社会保障覆盖率 14. 城镇失业率
单位 元/ 人 元/ 人
% %
% 人/ km2 m2/ 人 度/ 人
L/ 天
% % 人 % %
城 市 生
科技支撑
15. 科技进步贡献率 16. 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值比
态
17. 人均道路面积
系 统
基础设施
18. 人均公用绿地面积
支撑能力层及约束能力层 ;第三层为要素层 ,这一层
设置的目的是不使重要的指标发生重复或遗漏 ,并
且有利于深入地分析 。从上述承载机制水桶模型分
析可知 :压力水平层里应有经济水平 、发展速度 、人
口规模 、生活质量 、文化教育 、安全体系等要素 ;支撑
能力层里应有自然资源 、科技资源 、基础设施 、经济
为形象体现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支持与环境约 束系统的承载机制 ,我们试图提出了系统承载机制
宏观表现模型 ———水桶模型 ,由于资源支持系统对 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有直接的支撑作用 ,我们可将其 看作为水桶的桶底 ,而环境约束系统对城市社会经 济活动具有约束作用 ,我们将其看作为桶壁 ,而城市 的社会经济活动则可视为桶中的水 。城市生态系统 要想持续 、稳定地发展 ,必须有持续 、稳定的资源支 持 ,还必须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消纳社会经济活动 中所排放的污染物质 。由此可以看出 ,城市生态系 统的承载机制所反映的是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生态 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是研究资源支持系统 、环 境约束系统与社会经济活动三者协调性以及城市生 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活动供容能力的一个判据 。
e2 , e3 , …, ep 。可按 di =λi / ∑λi 确定因子贡献率 (即
权重) 。若累积到 λk 时累积贡献超过 85 % ( k <
m) ,前 k 个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为 M = ( e1 , e2 , e3
…) , 则有 : N = [ e1 3 (λ1 ) 1/ 2 , e2 3 (λ2 ) 1/ 2 , e3 3 (λ3 ) 1/ 2 …]
2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评价模型
2. 1 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涉及因子极多 ,对它开展生态Biblioteka 评价首要工作就是指标体系构建 。为方便
指标选择 ,我们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 ,共分为 3 层 :
第一层为总目标层 ,即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水平
层 ;第二层为分目标层 ,有 3 项 ,分别为压力水平层 、
A层
B层
C层
D 层 (具体指标)
经济水平
1. 人均 GDP 2.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发展速度
3. GDP 增长率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人口规模
5. 城市化水平 6. 人口密度
压力水平
生活质量
7. 人均居住面积 8. 人均生活用电 9. 人均生活用水
文化教育
10. 科教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11. 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比例
466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 14 卷
1. 2 承载机制微观作用模型 ———承载递阶模型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四大基本功能 ,即物质循环 、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与价值转换 ,它们是逐层分级进 行的 :系统原始物质资料 (包括外部输入) 首先进入 工厂加工 ,转化为产品 ,这些产品价值经过人们利用 后流入到人类社会活动中 。同时 ,此过程的各个环 节要不断地产生废弃物质 ,它们要经过废物处理设 施后 ,最终排入系统环境 。按照城市生态系统各要 素执行这些功能的先后顺序 ,我们可绘出城市生态 系统承载机制的微观作用模型 ———承载递阶模型 , 如图 1 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 制最基本的承载媒体是由水 、气 、土地等组成的非生 物环境 ,人类及其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是最终的承载 对象 ,两者之间并非直接相互发生作用的 ,要经过一 些中间环节 ,这些中间环节即是承载媒体 ,同时又是 承载对象 。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 承载机制 ; 承载递阶模型 ; 水桶模型 ; 长江三角洲 文献标识码 :A
承载力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用以衡量特定区域 、 特定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 应的承载力理论 。如针对环境问题 ,人们提出了环 境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 ;针对资源短缺问题 ,人们提 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1] 。随着各种生态问 题日益突出 ,单一要素承载力的缺陷日渐明显 ,于是 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系统论的“生态承载力”的概 念 。Millignto n 等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从各种 资源对人口的限值出发研究了澳大利亚土地资源对 人口的承载量 ; Slesser 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 ECCO ( 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 y Optio ns ) 模 型[2] ;童玉芬等运用系统动力学在中国西北地区进 行了土地承载力研究与城市人口承载量研究[3] ;惠 泱河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模 型 ,并以典型缺水的关中地区为例进行了研究 ,得到 了关中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满意方案[4] ;余丹 林等运用状态空间法研究了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承载 力[5] 。
mg/ m3 % %
城乡生态
29. 建成区绿地覆盖率
%
30.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
约束能力
污染防治
31. 环保投资指数 32.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
循环程度
33. 单位 GDP 能耗 34. 单位 GDP 水耗 35.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t/ 万元 t/ 万元
%
部分指标解释 :社会保障覆盖率指参加医疗 、养老 、失业保险总人数占 3 倍总人口的百分比 ; 外贸依存度是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 ( GDP) 的比值 ,用于衡量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外资开放度是指实际利用外资与 GDP 的比值 ,用于衡量对外部投资的开放程度.
x i ≥ ai
X i = ( xi - bi ) / ( ai - bi ) 0
bi > x i > ai
x i ≤ bi
第 4 期 毕东苏等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理论探索与实证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467
表 1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指标体系
Tab. 1 Index System for Carrying Relationship of U rban Eco2system
范围也各不相同 ,要想将它们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 ,
首先应将其标准化 。从各指标的特性看 ,可将指标
分为两类 :正向指标 ,这类指标越高 ,分目标层的水
平就越高 ;另一类反向指标 ,这类指标越高 ,分目标
层的水平就越低 。对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指标 ,我们
分别采用不同的隶属函数将其标准化 。
正向指标 :
1
第 14 卷第 4 期 2005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