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价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一大:1. 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建立了重特大自然灾害 应急监测、灾情数据处理与综合灾害评估的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2. 完成了汶川 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损失评估,确定了直接经济损失的总量、构成和比例,被国 家所采纳。主要参加了《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的编制》。3. 主持建成了国家自然 灾害评估业务运行系统。完成 3 项国家标准。
史培军: 1. 发展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提出了区域自然灾害综合评估 的指标体系。制定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了重特大自然灾害评估技术和方法。 2. 提出了打通京珠高速郴州至韶关段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 急响应与恢复重建的对策,以及汶川地震应急与恢复重建的政策建议、战略规划。
3. 主持编制了《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汶川地震 灾害地图集》,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专著 3 部,地图集 3 本,申报国家发明专 利 1 项和软件著作权 10 项。
本项成果研发提出的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和应急响应关键技术,有力推 动了灾害学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减灾科学技术,提升了各级政府应对重特大自 然灾害的能力,引领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科技发展。22 年来,在本项成果的研发 过程中,相关内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 1 等奖 7 项。
研发提出的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区划与综合防范模式,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快 速集成处理和评估业务运行、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地理信息综合集成支撑技术系 统,综合灾害评估结果及相关咨询报告,成为国家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制定综 合防灾减灾和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主要完成单位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完成与本项成果相关的下列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 计划"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科技快速响应项目" "汶川地震巨灾灾情综合评估"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研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陆地表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地理样带"研究"、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 目"中奥合作项目-中国洞庭湖区水灾综合评估模型与减灾对策研究",民政部项目 "区域灾情速测速报及监测技术系统试验研究"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项目"中国自 然灾害地图集"编制。主要完成本项成果的如下内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与区 划,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综合防御范式,中国自然灾害(系统)
教育部推荐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 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 20 年,全国平均每年因灾造 成的遇难人口超过 8500 人,直接经济损失近 2400 亿元,占全国 GDP 的 2.21%。 重特大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仅汶川地震就使 87000 多人遇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8500 多亿元。针对我国严重的灾情和重特大 自然灾害应对的急需,本项目完成单位系统研发了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应 急响应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国际影响。 主要技术内容: (1)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2) 重特大自然灾害移动监测、数据快速融合技术和灾情快速评估模型 (3) 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快速集成处理和评估业务运行技术支撑系统 (4) 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地理信息综合集成技术支撑系统 (5) 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范式和应对关键技术应用 技术经济指标: (1) 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编制出版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 1: 400 万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区划、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和中 国自然灾害救助区划等系列图。 (2) 重特大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的时效为灾后 6-24 小时,精度为 85%-90%; 多源异构数据一体化集成快速规范处理速度为 100-150 幅/小时; 灾区影像地图 一体化规范制作速度为 4-5 幅/小时。 (3) 编制出版包括 4 级制图区以及 6 类要素组成的国家综合自然灾害地图集 2 本,共 803 幅图;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 1 本,共 214 幅图。 (4) 研发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监测、应急技术 8 套,集成支撑业务化运行 的技术系统 2 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软件著作权 22
地图集,汶川地震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和对 策,面向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灾情快速评估技术与模型。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4 项、 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合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2 项,软件著作权 22 项。合作完 成被国家采纳并获中央领导人批示的咨询报告 4 份。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 奖 6 项。作为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 主任单位和国家减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长单位,组织协调完成应 对 2008 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 年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海地地 震和 2011 年东日本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评估与咨询工作。
葛全胜:1. 提出了区域自然灾害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测定了承载能力和极重灾区人口转移安置的数量。2. 对 汶川地震巨灾应急与恢复重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阶段的一系 列政策建议与战略规划,部分被国家采纳并获得中央领导人的批示。3. 出版专著 1 部,主要参加编制《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
项目成果先后在国家主流媒体报道上千次,为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省市区) 做防灾减灾专题讲座和报告 50 次,听众近万人,有效地提升了各级政府及公 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主要完成人
史培军,葛全胜,范一大,陈 军,刘燕华,李 京,郭日生,王静爱,刘连 友,杨思全,赵勇,吴绍洪,周 庆,张春山,陈 薇
主要完成人贡献
项,制定发布国家标准 7 项;获得中央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 7 份、国务院采纳 的灾害综合评估报告 3 份、咨询报告及政策建议 33 份;发表核心论文 95 篇, 出版专著 16 部。 (5) 初步建立了灾害科学与应急技术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批综合防灾减灾领域急 需的骨干人才及硕、博士研究生 280 余名。 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
史培军: 1. 发展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提出了区域自然灾害综合评估 的指标体系。制定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了重特大自然灾害评估技术和方法。 2. 提出了打通京珠高速郴州至韶关段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 急响应与恢复重建的对策,以及汶川地震应急与恢复重建的政策建议、战略规划。
3. 主持编制了《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汶川地震 灾害地图集》,发表论文 100 余篇,专著 3 部,地图集 3 本,申报国家发明专 利 1 项和软件著作权 10 项。
本项成果研发提出的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和应急响应关键技术,有力推 动了灾害学科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减灾科学技术,提升了各级政府应对重特大自 然灾害的能力,引领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科技发展。22 年来,在本项成果的研发 过程中,相关内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 1 等奖 7 项。
研发提出的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区划与综合防范模式,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快 速集成处理和评估业务运行、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地理信息综合集成支撑技术系 统,综合灾害评估结果及相关咨询报告,成为国家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制定综 合防灾减灾和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主要完成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 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主要完成单位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主持完成与本项成果相关的下列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 计划"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科技快速响应项目" "汶川地震巨灾灾情综合评估"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研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陆地表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地理样带"研究"、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 目"中奥合作项目-中国洞庭湖区水灾综合评估模型与减灾对策研究",民政部项目 "区域灾情速测速报及监测技术系统试验研究"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项目"中国自 然灾害地图集"编制。主要完成本项成果的如下内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与区 划,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综合防御范式,中国自然灾害(系统)
教育部推荐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应急响应关键技术 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 20 年,全国平均每年因灾造 成的遇难人口超过 8500 人,直接经济损失近 2400 亿元,占全国 GDP 的 2.21%。 重特大灾害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仅汶川地震就使 87000 多人遇难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8500 多亿元。针对我国严重的灾情和重特大 自然灾害应对的急需,本项目完成单位系统研发了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应 急响应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国际影响。 主要技术内容: (1)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及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2) 重特大自然灾害移动监测、数据快速融合技术和灾情快速评估模型 (3) 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快速集成处理和评估业务运行技术支撑系统 (4) 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地理信息综合集成技术支撑系统 (5) 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防御范式和应对关键技术应用 技术经济指标: (1) 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编制出版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 1: 400 万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区划、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和中 国自然灾害救助区划等系列图。 (2) 重特大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的时效为灾后 6-24 小时,精度为 85%-90%; 多源异构数据一体化集成快速规范处理速度为 100-150 幅/小时; 灾区影像地图 一体化规范制作速度为 4-5 幅/小时。 (3) 编制出版包括 4 级制图区以及 6 类要素组成的国家综合自然灾害地图集 2 本,共 803 幅图;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 1 本,共 214 幅图。 (4) 研发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监测、应急技术 8 套,集成支撑业务化运行 的技术系统 2 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软件著作权 22
地图集,汶川地震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和对 策,面向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灾情快速评估技术与模型。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4 项、 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合作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2 项,软件著作权 22 项。合作完 成被国家采纳并获中央领导人批示的咨询报告 4 份。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一等 奖 6 项。作为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 主任单位和国家减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长单位,组织协调完成应 对 2008 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 年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海地地 震和 2011 年东日本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评估与咨询工作。
葛全胜:1. 提出了区域自然灾害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测定了承载能力和极重灾区人口转移安置的数量。2. 对 汶川地震巨灾应急与恢复重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阶段的一系 列政策建议与战略规划,部分被国家采纳并获得中央领导人的批示。3. 出版专著 1 部,主要参加编制《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
项目成果先后在国家主流媒体报道上千次,为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省市区) 做防灾减灾专题讲座和报告 50 次,听众近万人,有效地提升了各级政府及公 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主要完成人
史培军,葛全胜,范一大,陈 军,刘燕华,李 京,郭日生,王静爱,刘连 友,杨思全,赵勇,吴绍洪,周 庆,张春山,陈 薇
主要完成人贡献
项,制定发布国家标准 7 项;获得中央领导批示的咨询报告 7 份、国务院采纳 的灾害综合评估报告 3 份、咨询报告及政策建议 33 份;发表核心论文 95 篇, 出版专著 16 部。 (5) 初步建立了灾害科学与应急技术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批综合防灾减灾领域急 需的骨干人才及硕、博士研究生 280 余名。 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