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

合集下载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融合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乡融合带来了人口流动的加速、资源配置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社会治理模式也相对独立。

但如今,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要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应制定出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政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例如,在土地政策方面,应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公共服务政策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其次,创新治理理念是关键。

要从过去的管理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城乡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社区议事厅、村民理事会等形式,让居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社区和村庄发展中的问题。

再者,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这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城乡居民的需求和诉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可以加强对城乡公共安全的管理,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同时,要注重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和贴近群众的优势,可以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城乡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如养老服务、环境保护、扶贫助困等。

强化“顶层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社会治理作者:戴鸿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介绍了“顶层设计”的由来和实践,阐述了与时俱进推动“顶层设计”的意义,提出了加强科学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

指出,“顶层设计”要找准当前时局的精准定位,要有崇尚“道法自然”的理念,要坚持不断创新的管理思维。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顶层设计;思维一、“顶层设计”的由来和实践“顶层设计”是新近的时髦名词,首见于“十二五”规划,自从中央提出改革的“顶层设计”概念后,近来频频出现在各种工作会议和文件中,在各个层面上被广泛使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顶层设计”原是系统工程的专有词汇,这一概念指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

就是说,在完成一项大工程之初,就要从全局出发,以系统论的方法,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

通过设计,做到统一理念、协调部门、整合资源、信息共享,使得效益最大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逐步接受这一概念,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治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中央在改革的深化阶段,引进“顶层设计”的概念,实际就是提出了对未来改革要进行更完整、更科学的谋划。

也是站在国家的层面,从长治久安的角度,全面分析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对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判断,提出应对与解决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以此作为制定具体外交政策与国内施政方针的重要依据。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推进全面改革,“顶层设计”是个很好的意见。

他认为:“我们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去形成新的体制,而由政府来主持建立我们新的体制,这个设计不是像指令性计划那样把它弄得丝丝入扣,非常具体,但是一个框架性的设计是必须要有的,这就是最上面的一些设计。

顶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顶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顶层设计的认识与理解
顶层设计是指由政府、企业或组织等高层领导制定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总体规划,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方向、目标、任务、措施和保障条件。

其目的是为了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和有效性,加强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顶层设计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总体性:顶层设计考虑的是全面、系统、长远的问题,需要站在全局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谋划。

2. 战略性:顶层设计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地区或组织的发展方向,确定关键领域的战略重点和应对策略。

3. 科学性:顶层设计必须立足于客观、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并依靠严密的研究和分析来支持和指导决策。

4. 有效性:顶层设计必须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实现预期目标和效果。

顶层设计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如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

此外,顶层设计也需要不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完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

完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
为 主 的社 会管 理 行 为 , 化 为 全社会 共 同参 与的 共 对 成熟 的 _作制 度 、 作方 法和改 革 的方 向 、 转 丁 工 思路 反 治行 为 , 要 总 是 由政 府 唱 独 角戏 。政 府 购买 法 律 映在其 中, 出租屋 管理 、 大事 项社 会稳 定 风险 评 不 如 重 服务 就颇 值得 尝试 。
估制度 、 政府部分管理职能下移和推进义务教育、 医 社 会管 理 的核心 是要 在 法治 的框架 内妥 善处 理 疗卫生 、 住房保障、 交通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政府 、 市场 与社 会 三 者 之 间 的互 动关 系 , 成政 府 、 化 等 ; 对社 会 建设领 域 中国家 尚无法律 、 规专 门 形 并 法
最合理的模式 。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尊重法律 , 依法 底扭转 , 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也就无法有效提升。 管理、 依法创新。所谓社会管理创新的“ 创新”并不 , 社会管理创新必然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 改变 要 是突破现有法律的界限, 而是更 好地落实法律 。社 单 纯依靠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社会的方式方法 , 更加
市场 、 会 共 同 治理 的生 动局 面 , 善 党委 领导 、 社 完 政 规 定 的方 面进行 了研 究, 合 当前 社会 关 注 的 热点 , 结 府负责、 社会 协 同 、 众参 与 的社 会管理 格局 。正 如 如住 房 保 障 、 会 救助 、 殊 人群 管理 与 服 务 、 愿 公 社 特 志
会 管 理创 新 应 该在 尊 重 法律 的前 提之 下进 行 , 不能 注重 运用柔 性 的合 作式 管理手段 管理 社会 。 以法治 的名 义 突破法 治去 搞所 谓 的创 新 。社 会 管理
社会管理创 新必然要求摒弃运动式 的治理模

如何进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进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进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行为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德州建设,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并且通过健全网络,可以及时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科学预测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1.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形成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对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并不一致。

一些政府部门的同志认为,现在社会问题突出,加强社会管理主要是要强化政府的权力,否则政府在社会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软的措施不管用,硬的措施又不敢用。

而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国家现在的特点是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重要的是制衡权力、驾驭市场,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来发育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不能走把管理权力都集中到政府、政府包管一切社会事务的老路,也不可能走一些西方国家倡导的完全依赖民间组织发育社会的道路。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引导和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一批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发展壮大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把社区改造成新的社会管理基础。

要特别注重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些机构有自下而上的完备组织系统,有一支具有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它们不仅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能够在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2.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协调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以及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治理结构创新治理结构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

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推进治理结构创新,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应注重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必须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整合。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会动态的监测与分析,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深化社区管理改革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深化社区管理改革对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强社区自治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管理与引导,推动社区共治共享,提升社区整体治理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

同时,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强化应急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和风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强化应急管理能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的专业化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民众的应急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应借鉴国际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和方法,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提升我国社会管理的整体水平。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社会问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顶层设计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顶层设计

增 多 ,利 益主体 日益 多元 ,社 会矛 盾 日益复杂 ,群 众 需求 日益 多样 。 解决这 些 问题 , 不仅 需 要创 新社 会 管理 ,更 需 要 强化社 会服 务 。在 服务 中创 新 管理 ,在 管理 中体 现服
务。但如何推进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在体制上相结合、在机制上相融合 ,还需要从理
制,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像经济体制改革那样,不断 向纵深发展。在这方面,社会
管理 创新3 个 试 点城 市 已经探 索和 创造 出很 多的好经验 。 比如 ,北京 市朝 阳区全模 式服 5 务 管理 系统建 设 、 山东省 泰安 市平 安 协会 建设 、江 苏省 南通 市大调 解体 系建设 和 淮安
事 ,让 富人过得好,让穷人过得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
因素 ,最大 限度 地减 少不和 谐 因素。 三是 通过 顶 层 设 计 ,推 进 社会 公 共 治理 和 社 会体 制 改革 相结 合 。社 会 管 理创 新 的核 心是 社会 公共 治理 。社会 公共 治理 的关键 是 构建 以社会公 正 为导 向的现 代社会 治 理 模 式 ,最 根本 的是 推 动政府 转 型。从发 展趋 势看 ,这 种 转型有 三个基 本导 向:一是 从 “ 善政 ” 向 “ 治” 转变 ,就是 从 一个好 的政府 转 变为 一个好 的 治理 模 式。通 过政 善 府 、市场 、社 会 的 良性 互动 ,特别 是发 挥 市场组 织 的作 用 ,完善 “ 党委领 导 、政 府 负
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建设等等。但在实践 中我们还面临很 多问题 ,特别是体制、 机制上的难 点。解决这些 问题和难点,更需要顶层的制度安排。从顶层设计看社会管 理创新 ,重点要在推进三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工夫。

创新社会治理PPT课件

创新社会治理PPT课件
第15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2、时空压缩效应带来的挑战
第16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3、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 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突破 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17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 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 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 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 法终结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 1、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
第10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1、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
人口结构
流动性强
第11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1、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
阶层结构
分化明显பைடு நூலகம்
第12页/共42页
三、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 1、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
社会心理结构
• “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 理体制”--十八大报告
第2页/共42页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背景

2013年11月9日-
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上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中第13部分,
分九个段落,1004个
字,首次提出“创新
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 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 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 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 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 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 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 罪活动。

我国社会管理存在十大问题

我国社会管理存在十大问题
第五,地方和基层社会管理的责大权小问题。好多属地管理的社会问题跟本地社会关系不大。比如一些高铁项目的实施并不是本地问题,但土地征用等引起的矛盾却要本地解决,而本地又没有能力解决。另外,基层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非常重要,但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如何和人事体制改革有机结合。
我国社会管理存在十大问题
我国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存在十大问题:
第一,从整体来讲,中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利益格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们现在很多矛盾和冲突跟这个格局有关系。同时,我国东西部地区、各个地区的发展存在差异性,这决定了中西部地区在资源使用、劳资关系等方面遇到的社会问题不一样。
第六,涉及到群众根本利益的解决方式。现在一些地方矛盾不断增加,群众更多向政府反应,很少有法律诉讼,导致政府压力较大,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表现在当前的拆迁等问题上。
第七,个别部门和地区的形式主义问题。
第八,一些地区不能充分理解制度建设,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非市场经济因素,包括社会凝聚力、体制机制等缺乏理解。当前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建设。
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需要理论界、学者跳出简单的一般社会理论,制定一些具体的社会政策、社会项目和社会工程,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中国需要培养一批社会企业家。
第三,理解当前社会发展创新、失业、劳资关系紧张,产业升级带来土地征用问题,比如东部地区有的地区已经没有土地可征等。
第四,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问题。首先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这涉及到三个层面,其中如何通过政府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确保利益合理性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其次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问题。第三是社会管理组织架构。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如何设置社会组织的管理架构,各地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机构,比如社会工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如何实现更高的组织架构设计,如何把维护社会秩序与民生事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是很大的问题。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提案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提案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767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民政部会同财政部,中央组织部办理提案人:致公党中央主题词:社会团体提案形式:党派提案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已成为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在推进技术创新、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道德、服务市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社会组织作用愈重要;政府职能转变愈完备,社会组织可作为的天地愈广阔。

当前,各种社会组织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工作正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政策缺乏顶层设计;二是包括社工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三是社会组织自身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四是社会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浓厚和组织活动松散两种现象并存,普遍缺乏规范、协调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着力优化对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顶层设计”1、有关方面要把分散在方方面面的涉及社会工作的力量有效整合、凝聚起来,形成合力。

建议由组织部门牵头、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多部门密切配合,通过会议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成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形成常态化的社会工作发展沟通协调机制。

2、厘清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职责、清晰定位。

要把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及配套法规,规范社会组织的设立、职能、组织机构等各项功能。

同时,有关部门要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根据不同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规律,制定针对某一领域的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标准。

价值与手段: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路径探析

价值与手段: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路径探析

价值与手段: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路径探析作者:陈兴林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形成更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社会管理的内涵出发,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需求以及路径设计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对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有效地处理和化解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一、正确理解社会管理的主体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首先、社会管理主体具有多元性。

社会管理创新包括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广义上理解,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除政府部门之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具有社会事物管理职能的单位或行业、中介机构。

社会管理也包括其他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目的在于规范秩序。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刻把握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困难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粗暴执法和暴力抗法问题、农民和工人非正常方式维权问题以及社会泄愤问题。

站在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管理创新

站在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管理创新

站在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管理创新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日期:2011-08-02浏览次数: 3349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战略任务,提出三个“事关”,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这是新形势下对社会管理新的定位,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

社会管理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我们应该站在现代化的高度,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意义,内涵、重点与抓手。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遵循现代化规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现代化有其自身的推进规律,先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经历政治建设与政治现代化、经济建设与经济现代化、社会建设与社会现代化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

早发的现代化国家大多经历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

例如,英国先是经历了以资产阶级革命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建立议会民主制度,然后经历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实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包括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劳动条件恶劣、剥削程度提高、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由于经济发展建立在压抑社会发展和民生发展的基础上,民生发展滞后,导致有效需求严重不足,1788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次危机,英国采取了一系列解决的办法:在经济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扩大国内需求;在军事上侵略中国,打开中国市场;在社会和民生领域,就是建立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儿童补助等方面的福利制度。

1948年,工党政府宣布英国已经构建普遍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成为福利国家,成为一个社会现代化国家。

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进程。

从独立战争到1776年独立,是美国的政治发展时期,此后,美国开始推进以工业革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

随即出现社会乱象。

一是腐败,二是假冒伪劣盛行,三是劳动者劳动条件恶化。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论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涉及到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调节等多个领域,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包括: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治理,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以下是对这三个重点内容的详细论述。

首先,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

这包括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和推动、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应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政府自身的学习、创新和协同能力,健全和完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执行的效果和社会满意度。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的实践。

另外,市场调节在社会治理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要加强市场调节机制的建设,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其次,加强基层治理,建设服务型政府。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基本利益。

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加强社区治理,构建社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信任建设。

最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主体的作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社会治理中,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和分工,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

要注重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治理创新和实践。

同时,要注重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手段,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框架

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框架

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框架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顶层设计框架通常由政府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顶层设计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战略规划和定位:制定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

确定国家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定位和角色,提出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定位。

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包括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

资金支持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研发、创新项目和科技企业发展。

包括政府投资、科研项目资助、创新创业基金等。

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重点支持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科技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研机构建设:加强科研机构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改革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衔接,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经验。

参与国际科技组织、联盟和项目,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政策执行和效果评估。

加强对科技创新项目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

以上是国家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框架的一般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会根据各国的国情、发展阶段和政策需求而有所不同。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顶层设计亮点有哪些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顶层设计亮点有哪些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顶层设计亮点有哪些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其中的顶层设计更是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顶层设计究竟有哪些亮点呢?其一,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以往的社会治理往往是政府单方面主导,而在新时代,顶层设计注重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在发挥作用,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都被视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这种理念的转变,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治理的强大合力。

例如,在一些社区治理中,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的治理效能。

其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治理创新。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的治理平台。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

比如,在交通管理方面,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设置,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其三,注重源头治理。

顶层设计不再仅仅是针对问题出现后的应对和解决,而是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问题的产生。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环境等措施,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源。

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其四,强化法治保障。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新时代的顶层设计高度重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确保社会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同时,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这使得社会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顶层设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社会管理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改革

社会管理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改革

社会管理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改革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社会管理和治理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

为了推进社会管理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改革,必须积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制,加强专业化和创新,打造全新的社会管理和治理模式。

一、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改革面临多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社会管理和治理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机制不够灵活、社会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服务对象需求与服务内容不匹配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二、推进现代化和改革的路径针对这些问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改革。

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强化顶层设计。

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可持续的决策体系,推进治理理念和方式创新;(二)完善机制体制。

进一步优化机构职能和编制结构,完善制度机制和法律法规,促进社会管理和治理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和配合,提高决策效率;(三)加强专业化和创新。

注重培养社会治理创新人才,强化专业化服务,构建科学规范、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四)打造全新的社会管理和治理模式。

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推进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三、推进现代化和改革的保障措施在落实以上路径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一些保障措施,以确保推进现代化和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完善社会管理和治理法规。

要制定出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法规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决策中;(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增加信息化投入,建立适宜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快速更新、收集和汇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加强制度建设。

提出新的顶层设计理念

提出新的顶层设计理念

提出新的顶层设计理念在提出新的顶层设计理念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些目标和原则,以确保该理念能够有效实施和带来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新的顶层设计理念,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和创新。

1. 持续创新和研发:我们将致力于不断推动创新和研发,以保持竞争优势和未来可持续性。

我们将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意,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实现这些创新的转化和商业化。

2. 客户导向:我们将把客户作为我们的中心,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体验。

我们将积极听取客户的反馈和意见,并加以改进,以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3. 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将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我们将遵守道德和伦理准则,关注员工的福祉,并与社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4. 数据驱动决策:我们将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和技术工具,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支持决策和战略制定。

数据将成为我们决策的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趋势、客户需求和业务表现,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5. 协同合作:我们将鼓励和促进跨部门和跨团队的协同合作,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创新。

我们将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并建立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分享知识、经验和资源。

6. 持续学习和提升:我们将鼓励员工进行持续学习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我们将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知识,并与他们共同成长和进步。

7. 风险管理和适应能力:我们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识别和评估可能影响企业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和减轻这些风险。

我们也需要建立强大的适应能力,不断调整和改变我们的策略和行动,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市场。

这个新的顶层设计理念将通过在公司内部进行有效沟通和培训来实施。

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一套指标和评估体系,来跟踪和评估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的进展和成果。

通过这个新的顶层设计理念,我们相信我们能够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持续的增长和成功。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

论“顶层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顶层设计”到底指什么?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语境中认识这一来自中央的战略性提法?我们有必要沿着四个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梳理,澄清并厘定其内涵,构建对这一关键词以及衍生理论和制度设计的科学认知。

问题一:为什么要引入“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作为一种战略思路被引入到改革话语体系中是有其宏观背景和具体情境的。

关于当前要进一步深化的改革,其中有三点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的:第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渐进式的改革已经遭遇挑战。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的改革已经涉入“深水”区,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推进改革其根本目的固然在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还在于重点领域目前的利益格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

这些问题已经不是“渐进式”和“修补式”措施能够解决得了的。

第二,伴随着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建设和运行模式已经逐渐明朗,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整体布局已经日渐清晰,制度建设积累的结果以及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都表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需要,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已经迫在眉睫。

第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到今天,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体制运行和要素互动已经系统化和网络化,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接下来的改革就越来越像一项系统的“网络工程”,要实现整体的良性运行,必须要有能够贯彻总体战略价值和理念的“蓝图”,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的整体的、系统的、把控全局的设计,用以指导实践,这就是“顶层设计”之所以被引入高端战略构思的主要原因。

从中央的视角来看,“顶层设计”意味着一种态度和理念:从态度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改革势在必行,政府责无旁贷,要担负起“总设计师”的角色;从理念上讲,“顶层设计”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呈现,那就是在尊重基层创新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改革的蓝图要高瞻远瞩并从全局着眼。

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的认识社会治理是指社会在各个层面和领域中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平正义。

而制度创新则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本文将以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探讨其重要性、内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制度创新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制度创新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变化,旧有制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

其次,制度创新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通过对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最后,制度创新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制度创新可以激发社会创新和活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制度创新的内涵制度创新是指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制度创新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度创新要注重顶层设计。

只有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才能为社会治理提供稳定的框架和依据。

其次,制度创新要突出问题导向。

通过研究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找出制约发展和稳定的瓶颈,从而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方案。

再次,制度创新要强调包容性。

社会治理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制度创新要兼顾各方利益,并提供公正、公平的解决方案。

最后,制度创新要注重实施和监督。

制度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进行实施,并进行相应的监督和评估。

三、制度创新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制度创新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政府治理中,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优化政府部门的职能和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在企业治理中,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股东权益,促进企业发展。

再次,在社会组织治理中,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规范组织行为,提升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此外,在社会服务治理中,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
2012年07月24日16:07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7月24日作者:姜绍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阶级阶层结构发生变化。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十分简单,主要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构成。

现在的阶级阶层结构则复杂多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外,还有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的高管、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各种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其中有些是从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队伍中分离出来的。

即便是同一社会阶层中,经济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也有了很大差异,我们面对的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和协调这一复杂问题。

农村改革带来的是大量农民伴随着“产业转移”而出现的“空间转移”,农民职业的转变,大规模的迁徙和社会流动,面临着如何把农民融入新体制和城市生活问题,面临着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制和机制问题。

二是我国收入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按生产要素分配替代了均等化分配,收入差距明显拉开,存在着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确保收入分配秩序公平合理问题。

我国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呈现明显的老龄化和小型化的变化趋势,传统的代际养老模式有些难以为继。

三是社会生活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人们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是我国社会生活组织方式最大的变化和最明显的特征,城镇就业总人口中“单位人”的比重已由过去的九成下降到三成。

人们面对着的是住房自有化、保障社会化、就业市场化和社会流动趋快的现实,大量新的就业组织采取的是“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作为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重要单元——“单位组织”,有些已解体,有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大大弱化,有些管理存在着明显的空白或断层现象。

原有的社会事务“自上而下”的落实与“自下而上”的解决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效了。

社会变迁带来整个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重大变化,它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内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和形式整体上要随之适应、改变或调整。

社会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它作为最大的民生管理和民生服务,是对“社会层面”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协调,涉及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大量民生问题,涉及到党委、政府、社会和民众等各个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格局。

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政府由过去单纯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变,需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顶层设计和思路创新。

第一,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社会的发展需要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相协调,同时,社会内部也需要有协调的结构和完备的功能;需要正确看待社会管理的艰巨性、复杂性,社会管理属于“社会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管理和民生服务,既有应时应急的“随机性”和“紧迫性”,又有复杂多样的“系统性”和“战略性”,是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各方面在内的整体联动的“社会行动”,政府不应当也无法包办一切。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发展和管理以及幸福指数的要求就越高;需要正确看待社会管理的创新,它是社会管理整体的创新,包括制度的创新、机制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以及方式的创新等;需要辩证地看待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寓社会管理于社会服务之中,在社会服务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管理。

第二,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明确了不同主体——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当前,需要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注重培育城乡居民的自治能力、社会组织的中介服务能力、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承接社会服务和担当公共服务为己任的各类社会组织。

包括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经济类行业协会和社区类社会组织。

这是强化公民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有些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政府也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各种社会组织承担和参与更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使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政府需要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简化社会组织成立审批登记程序,降低进入门槛,对社会组织更多地实行“过程式”的指导和监管,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功能的有机部分和重要补充。

二要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统筹社会管理方方面面的力量,对社会管理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整合,把“组织内”的管理和“组织外”的管理结合起来。

比如,建立“大调解体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整合在一起,使调解资源由政法综治为主转向社会资源有机整合的方向。

同时,需要研究如何利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特定的管理资源参与管理,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有更多的担当。

三要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规则。

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导功能,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适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像“新城市人”和“农民工二代”,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受尊重的程度,以及长期的生存状况和未来的前途。

作为政府,有责任创造条件让他们享有与其他城市人均等的公共服务机会。

在承认现有城乡身份差别的基础上,尽快从制度设计上解决这种差别。

第三,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

一要开辟利用新的民意渠道。

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呈现的网络化、扁平化、市场化特征,需要建立各阶层各类群体民意与利益诉求正常反映渠道和情绪释放渠道。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新生”的民意渠道,如何把网络建设好、利用好,发挥好网络的力量,通过网络了解民生民情民意,使之成为民众反映诉求的新的渠道,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有新的办法和新的思路。

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接受和掌握信息,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和判断,进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处置,向当事人、向社会作出有说服力的答复。

二要实行社会管理关口前置和重心下移。

建立源头治理机制,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治理转向源头治理。

实行管理下沉,强化作为基层的城乡社区的社会管理功能和责任。

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担负着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任务,包括税收、治安、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卫生、防疫、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需要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的功能。

从对信访案件的调查看,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市场导向改革的推进,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会带来围绕权益保护而产生的一系列权益纠纷,客观上需要从社区入手,使社区工作逐步专门化和专业化,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起“把关口前置和重心下移”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新机制。

这中间,需要重点研究如何理顺和规范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基层自治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建设和管理工作,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第四,建立社会管理决策咨询制度。

搞好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对政策和制度设计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有必要建立由各方面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制度,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通过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决策咨询和研究,定期对社会管理问题进行会诊、咨询和提出意见建议,把专家咨询纳入政府的决策机制,使专家咨询成为社会管理重大决策程序的必备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使社会管理专家咨询制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同时,还应注重建立与社会管理专家咨询制度密切配套的社会管理协商对话制度、社会管理决策论证制度等,确保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的规范合理。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