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群体
第六章 组织群体关系
一、群体概述
(四)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1、影响群体行为的环境因素
(1)群体规模:是指群体人数的多少,它对群体行为的制 约作用主要有:第一,群体规模会制约着成员相互作用关系的 性质;第二,具有亲密感的小群体容易形成一致意见适于决策, 但在大群体中成员间的意见分歧较大较适于信息的传播;第三,
四、组织内的非正式群体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产生
3、与非正式群体相关的问题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正式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不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关系;
(2)非正式领导:在非正式组织中领导者是从群体成员中
选拔出来的,没有领导权; (3)职权与权力:在非正式组织中,职权和权力是分离的, 即拥有职权的人不一定拥有权力,而没有职权的非正式领导却 可能享有支配权;
二、群体结构
(二)群体(部门)结构的评价
1、实现目标的能力 群体活动效率是指群体内部的资源转换能力,通常以群体的 工作目标为依据,由单位时间内群体的投入与产出加以测定。 以效率为标准,意味着所有的群体互动都应该以最低的代价通 过合理转换来高效地实现群体目标。 2、群体凝聚力 凝聚力是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亲密关系基础上的相互吸引力, 是使成员留在群体内而不是脱离群体的重要因素。若想提高一 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必须让群体成员有比较自由和充分的沟通机 会,给他们提供互动场所和时间。
(一)群体关系的制约因素
3、相互依赖性 (2)单向型:单向型依赖关系是指一个群体的输出项部分 地或全部地构成了另一个群体的输出项,即后者在实现自身目
标时依赖于前者的协作。
(3)双向型:双向型相互依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 间在行为及行为结果方面存在着对流交换式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即自己一方的输出部分或全部构成了另一方的输入项,同时对 方的输出也部分或全部构成自己一方的输入。
社会学:社会群体性质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笔下的鲁宾逊·克鲁索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人物。
现在你来想象自己就身处一个充满危险和陷阱、完全孤独、荒无人烟的岛上,长时期地与人类断绝了所有的交往接触,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可能一段时间你觉得很自由,没有他人打扰和要求你去做什么,想玩就玩,想睡多长时间就睡多长时间,无需担心别人是否喜欢;但也许你一刻都不能坚持,因为你恐惧。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会坚持很久,即使是最反社会的个体,不久也便会开始想要人来陪伴。
大家想一想,长期与人隔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标识事实上,长期被迫忍受与世隔绝的人,经常体验到深刻的迷惘,甚至可能因没人陪伴而发疯。
大家都知道关禁闭,可能传统监狱中大多数最严厉惩罚可能就是关禁闭。
还有在许多宗教社区群体中,可以实行的最强烈的惩罚性制裁就是“隔离”或者说强迫离开群体。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漂流者》(《CAST AWAY》,又名《荒岛余生》)中演绎了现代版的克鲁索。
这些例子都说明与他人接触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像人需要食物、空气和住所一样。
社会化就是与他人互动学习的过程,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也要依赖于他人。
大量的人类生活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
由于社会群体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我们意义重要,因而也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
本章将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性质在没有介绍社会群体之前,先把几个概念说明一下。
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类集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原因在于它们不具有社会结构。
例如,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们:比如男人或女人,大学生或高中生,已婚者或未婚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等等。
社会学家把这些集体叫做社会类属。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社会学》自学重点范围六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第一节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它展示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具体的社会结构。
2、群体的共同特征群体的共同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通过群体之间区分的标志如服装、说话的风格、行为作派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群体所属。
跟在多克后面出出入入的就是诺顿帮的成员,他们在群内得到认同,称自己为该群体成员,期望本群体成员做出某种行为;也有来自群体外的认同,他不期望本群体外的成员界入其行为中。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在诺顿帮看不出已婚男子与单身汉的区别,他们每周留一个晚上与妻子出去,或有一些机会一起外出,招待客人,除此之外,几乎可以一周内每个晚上在街角找到他们的踪迹,活动路线大致是:下班回家-→出去闲逛-→回家吃饭-→回街角-→去洗澡-→再闲逛,他们的交往不是临时性的,是比较长久的。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相互交往中形成彼此遵守且具有约束力的义务、规范,对领袖,对下属要求都很明确。
长期交往形成彼此很深的情感,通过一些特殊的意义和规范产生群体文化。
通过共享群体的意义和规范,群体中的人就产生了一种作为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感。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在内部活动以及与外界交往时,群体将按不同地位予以明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在群体意识与规范影响下,能够由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发起群体活动。
3、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可依据不同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类型。
一般而言,社会学界通常采用以下五组分类,它们分别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4、初级群体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社会学家很早就区分了群体的这两个基本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一、名词解释1.初级群体(河北大学2018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宁夏大学2018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社会群体(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研)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有:①成员有限;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③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⑤成员难以替代;⑥群体整合程度高;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2.次级群体(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答: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与初级群体相对,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次级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人们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次级群体的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等。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内群体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
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冲突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 的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
性或一致性利益关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
2022/1/9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组织程度、群体目标、控制手段、满足需
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1)在组织程度方面,非正式群 体较低,而正式群体较高;(2)在群体目标方面,非正式 群体是不明确的,是泛目标,而正式群体是明确而专一的; (3)在控制手段方面,非正式群体依靠的道德、习俗的力 量,而正式群体则主要是依靠纪律、制度的力量;(4)非 正式群体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而正式群体则只能满 足人们的部分需要。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五、基本群体的功能(《教程》p127)
1、社会化功能。 2、经济功能。 3、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4、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2200222/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形态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最早的原始人没有 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 一群女子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
份和边界线。 (2)冲突具有群体保护功能,或者说具有“安全阀”作用。
(3)群体内成员的关系亲密程度与冲突的后果有密切联系。 群体成员关系越紧密,群体内的冲突破坏性后果可能会越 强烈。
(4)与外群体的冲突会增强内部的团聚力。因此,寻找敌 人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手段。
第六章 社会群体
二、群体规范
• 1、含义:
• 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
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 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两种类型: • 正式规范 • 非正式规范
2、群体规范的形成:
(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 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影响。 (2.)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成 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使各成员 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 形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
群体规模(应用)
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
• 2人:既是友好的体现,又是 紧张之源; • 3人:如其中两个人意见一致, 第三个人可能心理失衡; • 5人:奇数成员使平衡成为可 能;如果分裂成了三人多数派 和两人少数派,也没有人会感 到被抛弃;群体的大小可以使 成员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 角色;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 一种位置。(最合适)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二)社会的需要
• 是社会整合的必要条件 • 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基本单位
思考题:
人类与动物 群体生活的不同?
人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不同:
•
• • •
动物 生物现象 遗传结果 靠本能控制
人类 社会现象 学习结果 靠规范控制
•三、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group)
一、涵义:
• 初级社会群体最早由库利提出 • 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是由面 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人际关系 的群体” •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指 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 础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二、基本特点:
• • • • • • • 规模小,成员有限 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成员难以替代 群体整合程度高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三)群体规范的形成 • 群体规范是在多种心理机制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1. 经验定型 • 人在生活中有一种将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经验格式化、
标准化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使经验逐渐地被定型。 定型的经验有助于人在重新遇到同类事物、同样问 题时能作出尽快而恰当的反应,对人的行为起着一 定的指导与制约作用。所以,群体活动的共同经验 可以经过格式化、标准化过程而形成定型,成为群 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准则。
• 群体有两种存在形式。它可以是具有社会实 在的群体,即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具体的群体, 如家庭、朋友圈、业余爱好组织、工作单位 等;也可以是存在于人们心理活动中的群体, 如外星人、祖先、未来人类、教师,学生等 等。心理群体比具体群体抽象,但心理群体 对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人们在人际交往中 如何思考和行动有很大的影响。
(三)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 隶属团体也叫成员群体,就是个体所实际参 加或隶属的群体。
• 参照群体也叫标准群体、榜样群体,是指个 人作为行为标准和指南,加以模仿和效法的 群体。参照群体往往是人们心中想要加入的 理想群体,所以,它对人的信仰、态度、价 值观和人格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大群体和小群体
2.次级群体
• 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明确社会结构的,按照一 定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的群体。
• 次级群体的特点:
(1)形成源于一定的社会需要
(2)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成员间的活 动要遵循明确的规范。 (3)成员间的联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所以成员之 间主要是角色关系。 (4)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较多。因此,群体成 员不能完全直接接触。
第二节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
一、群体规范 (一)定义 • 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所确立的,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 准则。 • 群体规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化、法律 法规、制度、道德、公约、规章、纪律、规则等等。 群体规范还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的区分。 • 群体规范是联结社会与个体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 社会往往借助于群体规范对个体施加影响。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群体理论
2、在问题1的群体中,哪些群体能够帮助实 现组织的目标?
26
二、影响群体发挥作用的外部环 境因素
42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 标准。
群体规范一旦被接受以后,它们就成为以最 少的外部控制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
群体规范一般要写进组织手册中,但是组织 中大部分的行为规范可能是非正式的。
43
(一)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
44
1、与群体绩效的活动有关规范
例如,群体通常会明确地告诉其成员如何进 行有效的工作等,这类规范对员工个体的绩 效有着巨大的影响。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 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改正自己的行为。
用美国心理学家米德的话来说,这种群体的标准、 目标会成为个人的“内在中心”。但应当指出,个 人所参加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个人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参加某个群体,而把另 一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
36
(一)正式领导
群体领导对于群体绩效具有巨大的影响,具 体分析的内容放在领导行为。
37
(二)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对于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 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大家每个人均选择一个角色并且长 期保持下去,那么我们对于角色行为的理解 就非常简单了,但是其实每个人均要扮演多 个不同的角色。
28
2、权力结构
每一个组织均有其固定的权力结构,例如向 谁汇报工作,哪些人具有决策权力等,这种 结构通常决定了一个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 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和群体之间 的正式关系。
社会学(杨刚)第6章 社会阶级与阶层
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做了系统的分析,反映了那个时代我国的社
会阶级和阶层结构。
(2)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在陆学艺等人的社会分层研究中有初步表现:在 指出中国社会有十大阶层后,研究者们又把它们分为五大社会 经济等级。除了少数阶层全体(如办事人员阶层,城乡无业、 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只属于一个等级之外,其他阶层的成员 都会分属于二至三个不同的社会经济等级。一些学者指出,改 革以前我国有“反分层化现象”,即社会在收入分配方面呈现 出平均主义特征。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十分明显, 不仅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而且在城市内部、农村内部社会流动 都相当显著。
(2)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内涵
历史的产物、 共同经济地位和利益(阶层)、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 的必然产物、 私有制的消亡是阶级消亡的
(3)20世纪80年代 “新中间阶层”
小业主
占有阶级
资产阶级
(是否雇工)
小资产阶级
→赖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观
(生产资料占有)
非占有阶级
(工资劳动者)(九类)
技能资格认证 组织资产能力
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2、社会分层的理论
经济标准---财富,财富不等于经济收入
(1)马克思·韦伯 政治标准---权力,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都存在权力,
权力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社会标准----声望,声望与身份、知识教 养、生活方式
(2)索金斯
社会分层是由社会等级造成的个人或家庭地位的垂 直分化的状态
出现,下层阶级在缩小,中间阶级在扩大
3、地位一致与地位相(P150)
(1)地位一致:一些社会群体或职业在不同的分层体系中 的位置排列顺序大体是一致的,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地位 一致。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3.按非正式群体的内部组合成信息沟通方式 划分
(1)明星式。群体中最有权威的“核心”、“明星 “式人物,和围绕在他周围的“卫星”式人物。这 样的群体结构,称为“明星”式结构。 (2)全通道式。非正式群体作为心理和情感的聚合体, 具有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传递快的特点。这与群体 内部依靠情感维系,成员之间更为“平等”是分不 开的。全通道式沟通反映了非正式群体内部的一种 “平等”的组合的方式。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4.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也称为实际群体或实属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自觉接受其规范准则并 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也称假设群体。 ——个体所参加的群体不一定是个人心目 中的参照群体。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三、群体的结构
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研究的实际意义。群体结构状况如何,对 于群体的心理气氛,团结状况和工作效率有 着深刻的影响。群体成员搭配得当,能使群 体协调一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会 使群体涣散,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 ※现代化的大型组织中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 ※现代化的大型组织中正式群体合理的结构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按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划分 (1)利益型。 (2)情感型。 (3)信仰型。 (4)“宗族亲朋”型。 (5)目的型。 (6)“压力组合型”。 (7)爱好型。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按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
(1)积极型。 (2)中间型。 (3)消极型。 (4)破坏型。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也称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人们 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 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 次级群体就是人们通过间接的社会联系 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很少甚至没有直接交 往,相互关系具有“匿名性”。
第六章社会组织
三、社会组织(zǔzhī)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环境:(1)封闭 组织观、开放组织观。
(2)定义: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 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3)组织的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组织、 相关制度和文化。
(4)现代组织环境带有扩展性的特点, 一些原来(yuánlái)并不重要的因素正在变 为组织的环境。(如环保问题。如麦当 劳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想望中的境界 。 这两个定义都有其合理性。
第十二页,共34页。
社会学 第六章
2、组织(zǔzhī)目标的功能
(1)组织存在(cúnzài)的合法化根据。 (2)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
准。 (3)组织参与者之间分工合作的基
础。 (4)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成效
的标尺。
第十三页,共34页。
21
第二十三页,共34页。
社会学 第六章
第三节社会(shèhuì)组织的管理
家长制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组织(zǔzhī)文化 组织(zǔzhī)管理中的参与 中国的单位组织(zǔzhī)
第二十四页,共34页。
社会学 第六章
一、家长制
1、家长制的特征:建立在下级对上 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的基础 上
3、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职位分层、权 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
社会学 第六章
第二十六页,共34页。
三、行为科学(xínɡ wéi kē xué)的管理 理论
1、霍桑实验的发现:(1)工人是社会人;(2) 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3)通过提高士气来提 高工作(gōngzuò)效率。结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 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1、社会组织的类型。(1)帕森斯:按 职能分经济(jīngjì)生产组织、政治目标 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2,群体转移
•
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 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在某些 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是在 大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 脑力震荡法(头脑风暴法)、 • 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 • 名义群体法、 • 电子会议法 。
四、关于凝聚力
二、群体发展的阶段
1、5阶段模型:
• 形成、震荡、 • 规范化、 • 执行任务、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 • • • • 第一次会议、 阶段1、 飞越、 阶段2、 结束。
• 3、两种模型的特点及启示:
• 对群体寿命期望及社会涵义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本节内容框图
群体 成员 资源
施加于 群体的 外部条件
•
关于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两周、6天)。
• 2,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略)
• 3,规范的形成(略)
• • • • • •
阿希实验
4,规范的作用(略) 5,地位 (略) 6,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 (略) 7,群体互动过程 (略) 8,群体任务(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主要内容
• • • •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二、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四、关于凝聚力
群体 任务
群体 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群体 结构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 条件
• 1,组织战略 • • • • • • • • 利德尔· 哈特:战略是分配和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艺术。(科学)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群体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 血缘群体: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合成的群体,是最
早产生的一种群体类型。 地缘群体:长期居住在相近的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
基本形式是邻居。 业缘群体: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工厂机关等。 趣缘群体:因人们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体。 志缘群体:因人们的志向、信仰而结合成的群体。如
次级群体强调非个人、非情感的人际关系,要求成员 在群体活动中必须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次级群体成员的成员以间接互动为主。互动不频繁, 一般时间比较短。
内群体和外群体(ingroups and outgroups)
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创造了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词 语来分别描述成员对自己群体和别的群体的感受。
野餐桌旁聚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社会群体。也许是一 个家庭或者亲密朋友的星期日郊游活动。
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以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为标准)
内群体和外群体(以群体的个体对该群体的关系和态 度为标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否存在 严格规定为标准)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以群体成员的实际归属和内在 愿望为标准)
库利最早使用这个词,primary=first,初级的意义是多 方面的,表示“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 是最基本的”。
后来的学者把这个词扩大到用于有类似家庭纽带关系 的所有群体。例如,家庭、邻里、少儿伙伴、朋友圈 子、某些运动队、班级、政治上或经济上的亲密团体、 以及复杂社会组织内部的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等。
领导风格的不同特点 专制型领导:领导是唯一可以决定群体政策和任务
分配的人。对成员的批评常有个人色彩。 民主型领导:政策的决定和任务的分配通过了群体
社会学第六章
社会学
第六章
初级社会群体
5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维持 1、经常性的交往 2、保持适当人际距离 2 3、非利己的动机 4、互助互惠 5、宽容的态度
社会学
第六章 初级社会群体
8
第三节
二、家庭的功能
家庭
1、生物功能: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 2、经济功能:组织家体收入与消费
即通常所说的家庭“开源与节流”问题
3、抚育功能:养育与教育子女 4、赡养功能:赡养老人 5、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
社会学
第六章
初级社会群体
9
第三节
家庭
四 、几对重要的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 2 2、父子关系 3、母子关系 4、婆媳关系 5、翁媳关系
四、社会群体形成的一般原因
1、共同对付外在压力 2、合作的需要 3、寻求安全感
五、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 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①群体目标 ②群体规范 ③ 群体意识 ④人际吸引 ⑤ 群体利益 ⑥ 群体中的权力
社会学
第六章 初级社会群体
4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社会学
第六章
初级社会群体
6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五、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5、初级社会群体也有负功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第六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因素-社会群体、社会阶层
(3)社会阶层的层级性:即社会各阶层是一个 地位的连续性,不会断层。 (4)社会阶层的同质性:同一阶层的消费观念、 消费模式具有相似性。 (5)社会阶层的动态性:一个人所处的阶层由 于个人的原因或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所处阶层也 会变化。可进入更高层,也可跌入更低层。 (6)对行为产生一定的限制性:
课堂小结
(3)社会互动 诚如前面所指出的,大多数人习惯于与具 有类似价值观和行为的人交往。在社会学 里,强调社会互动的分析思路被称为“谁 邀请谁进餐”学派。这一派的学者认为, 群体资格和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一 个人所处社会阶层的基本力量。
(4)拥有的财物 财物是一种社会标记,它向人们传递有关其所有 者处于何种社会阶层的信息。拥有财物的多寡、 财物的性质决定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对财物应作广义的理解,它不仅指汽车、土地、 股票、银行存款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财物,它也 包括受过何种教育、在何处受教育、在哪里居住 等“软性”的财物。名牌大学文凭、名车、豪宅、 时尚服饰,无疑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记。然而,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对它们特别有兴趣的恰恰是 缺乏这些财物或对其缺乏了解的人。
(6)阶层意识 阶层意识是指某一社会阶层的人,意识到 自己属于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的独特群体的程度。人们越具有阶层或群 体意识,就越可能组织政治团体、工会来 推进和维护其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一 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是与他在多大程度上 认为他属于此一阶层所决定。
四、社会阶层与消费者行为
(一)社会阶层对消费者心 2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方式 的不同选择。 3影响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消费信息及其传播 方式的选择不同。 4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消费目标、产品和档 次需求不同。
1社会阶层的含义。 2社会阶层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孩封闭式学习8 小孩封闭式学习8年患病 已成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河南长葛市的王正刚刚8岁就被送进 河南长葛市的王正刚刚 岁就被送进 了封闭式小学,小学毕业后, 了封闭式小学,小学毕业后,又进了封闭 式武术学校就读, 式武术学校就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 爱及亲情沟通, 岁的王正经常出现问话 爱及亲情沟通,16岁的王正经常出现问话 不知道答、用剪子铰被子, 不知道答、用剪子铰被子,现在已被家人 送进了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据医生诊断, 送进了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据医生诊断, 王正已从幻听幻觉发展到狂躁症, 王正已从幻听幻觉发展到狂躁症,现在患 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 形成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 形成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既包括代际 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 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 来的统一形式。 来的统一形式。
家庭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夫妇家庭,父母+未婚子女( 1.核心家庭:夫妇家庭,父母+未婚子女(共同居 核心家庭 住生活)具体形式( 夫妻;( ;(2 夫妻+ 住生活)具体形式(1)夫妻;(2)夫妻+未婚 子女(含领养);(3)单亲家庭 子女(含领养);(3 );( 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 一对已婚子女( 2. 主干家庭:父母(或一方)+一对已婚子女(或 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共同居住生活 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 多对已婚子女( 3. 联合家庭:父母(或一方)+多对已婚子女(或 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共同居住生活 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 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 现在人们选择, 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 在转型期, 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 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衰落。 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初级群体日益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从初级群体日益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本节内容完
(四)当代婚姻家庭问题
中国婚姻家庭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恋三潮 中国婚姻家庭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恋三潮
• 早恋、同性恋、婚外恋 早恋、同性恋、 • 试婚潮、情人潮、离婚潮 试婚潮、情人潮、
此外,还有不愿生穷二代、穷三代, 此外,还有不愿生穷二代、穷三代,以 及性别比例、家庭暴力、家庭养老问题、 及性别比例、家庭暴力、家庭养老问题、 独生子女问题等。 独生子女问题等。 80、90的不同婚姻家庭观 、 的不同婚姻家庭观
3.性生活和感情交流功能 4.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抚育是对子女生活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 们的教育。 们的教育。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5.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家庭娱乐对 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家庭所具有的功能并不是固定不便的。 家庭所具有的功能并不是固定不便的。随着 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现代社会分化加剧, 现代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 外移。 生产、教育、 外移。如:生产、教育、福利等都已转移给 专门化的社会组织。 专门化的社会组织。 例如:传统社会→ 例如:传统社会→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 育 现代社会→儿童在托儿所、 现代社会→儿童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学 校受教育 负面影响:小孩封闭式学习8年患病 负面影响:小孩封闭式学习 年患病 已成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四)家庭生命周期 P·C·格里克1947念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 P·C·格里克1947念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 格里克1947 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比较完整的反映了家庭从形成 到解体的循环运动过程。 到解体的循环运动过程。 具体的家庭模式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结 构,而是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的。
第六章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概念、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念、类型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
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
荀子曰: 荀子曰:“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 力不如牛,走不如马, 牛马为其用,何也?曰 人能群, 牛马为其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 群也。 群也。” 荀子: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荀子: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 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群体概念、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念、类型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 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 社会互动 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与偶然群体、统计群体不同,其特征: 与偶然群体、统计群体不同,其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主要是目标)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主要是目标)和群体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4.其他类型: 4.其他类型:指上述各种类型外的其他情况的 其他类型 家庭,包括扩大家庭、单亲家庭和残缺家庭、 家庭,包括扩大家庭、单亲家庭和残缺家庭、 丁克家庭、单身家庭、非婚同居家庭以及同性 丁克家庭、单身家庭、 恋家庭等等。 恋家庭等等。
(二)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各 种活动的展开。 种活动的展开。 (1)婚姻关系 (2)血缘关系
家庭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
形成: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 形成: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 扩展:从第一个孩子和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扩展:从第一个孩子和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 稳定: 稳定: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 家庭; 家庭; 收缩: 收缩: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庭到最后一个孩子 离开父母家庭; 离开父母家庭; 空巢: 空巢: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庭到配偶一方死 亡; 解体: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 解体: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
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再婚家庭、 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再婚家庭、一人独 居家庭等都有增多趋势 等都有增多趋势。 居家庭等都有增多趋势。家庭形式向多样化趋 势发展。 势发展。
(二)家庭关系的变化
纵向和横向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 纵向和横向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1.夫妻将从两性结合的经济合作共同体向感情伦理实体转变 夫妻将从两性结合的经济合作共同体向感情伦理实体转变, 1.夫妻将从两性结合的经济合作共同体向感情伦理实体转变,爱 情在调解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将加大。 情在调解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将加大。 2.平等自主意识将成为处理夫妻关系的主导思想, 平等自主意识将成为处理夫妻关系的主导思想 2.平等自主意识将成为处理夫妻关系的主导思想,主从型夫妻和 依附型夫妻逐渐减少。 依附型夫妻逐渐减少。 3.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将彻底打破。 男主外、 分工模式将彻底打破 3.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将彻底打破。 4.夫妻间的责任义务意识将经历淡化 重构一再强化的过程。 夫妻间的责任义务意识将经历淡化4.夫妻间的责任义务意识将经历淡化-重构一再强化的过程。 5.家庭关系将从亲子本位逐步转向夫妻本位 家庭关系将从亲子本位逐步转向夫妻本位。 5.家庭关系将从亲子本位逐步转向夫妻本位。 6.子女在维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减弱 子女在维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减弱; 6.子女在维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减弱;丁克家庭将在大城市逐渐 增多。 增多。 7.离婚率在继续上升一段时期后逐渐走向正常 离婚率在继续上升一段时期后逐渐走向正常。 7.离婚率在继续上升一段时期后逐渐走向正常。 8.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 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 8.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在下降。
思考
家庭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家庭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本章内容完
初级群体的衰落主要表现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 社会分化加剧, 社会分化加剧 发生外移 2.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 初级群体成员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解体 一些初级群体已解体
返回
变迁1 变迁1 初级群体功能转移
1909年,库利在其所著的《社会组织》 年 库利在其所著的《社会组织》 一书中正式提出“初级群体”概念。 一书中正式提出“初级群体”概念。
(家庭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养育所 ) 家庭是人性、
概念:初级群体是亲密的、 概念: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 和合作的群体。 和合作的群体。 类型:主要包括家庭、 类型: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和伙伴群
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不同社会中的亲子关系有何差异? 不同社会中的亲子关系有何差异?
(三)家庭的功能
所谓家庭功能, 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 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讲家 庭具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庭具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2.生育和社会化功能 生育和社会化功能 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 殖两个方面。 殖两个方面。
二、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影像: 影像:从婚姻法看中国社会变迁
• 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巫昌祯
(一)家庭结构的变动
规模缩小,核心家庭 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
• 三口之家 • 4 +2 +1 • 8 +4 +2 +1
家庭类型多样化
• 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空巢家庭、非婚生育的 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空巢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