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合集下载

阴阳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阴阳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阴阳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神秘莫测,引人入胜。

它呈现出超前现象,倒转现象,阴阳互补现象,灵感现象。

考其原因,盖以阴阳思维为本,而集阴阳思维之大成者,莫过于《周易》,是以《周易》被人们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国文化的源头”、“经邦济世之学”、“宇宙代数学”(universal algebra)、“第一号成功预测”(the no1.success formula)…。

《周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学术史上极为罕见。

它用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 (含人类的生命现象),用阴阳两种符号的不同排列组合(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来模拟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用深刻的哲理来启示天道(自然观、宇宙观),地道(客观物质世界),人道(政治、经济、伦理生活;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

其研究和论述的范畴很广,内容也十分复杂,如太极、乾坤、阴阳、三才,道器、理事、理气、形而上、形而下、象数、言意、神化等等。

它通过对宇宙万物的深入观察,将其高度概括为宇宙图式(抽象的卦象),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由观察、提炼、归纳到作卦,是从具体的物象出发,经过高度归纳、概括、抽象而为“卦象”。

而人们要分析、判断、预测某一事物,则是通过模拟该事物的最基本结构(阴阳结构)的演算而得出抽象的卦象,再按阴阳思维的准则与方法将抽象的卦象还原为具体的物象。

《周易》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主要在于它用阴阳思维的精深哲理来分析判断一切事物,对事物的演变过程及结果作出预测,其结果是令人惊奇地准确;人们从中发现它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因而使它由抽象的学术领域走向人类生活的实用领域,从哲学家的讲堂走向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所。

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宇宙及人生之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部辩证思维文化,周易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都是蕴含深刻的辩证哲理。

具体内容如下:一、周易文化辩证思维周易文化讲客观的,不是主观唯心的,它说的都是万物本身生灭变化过程,是有一定规律性,至于预测之类的,这是把周易大材小用。

如果太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是学不懂周易的,周易并没有说一切都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神呀,上帝等创了万物,而是承认万物客观为基础,来说明万物的变化规律。

所以,阴阳才是周易文化的根本,周易把万事万物都看作由阴和阳构成,而且阴和阳,这两种相反性质的代号,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一刚一柔、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一显一隐、一生一灭、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前一后......可以无穷无尽的列举。

用阴阳来作为这种矛盾的性质事物的代号。

阴阳,只是一个代号,而且是活的代号。

阴阳是相对而言,同一个事物,相对条件不同,属阴属阳也不同,具体都是由条件来决定,所以说要看成活的,而不是死的,条件一变,本来属阳的就立马属阴了,本身属阴的立马属阳了。

举个例子,在一年四季中,拿天气温度变化而言,春天属阳,冬天属阴,因为春天比冬天暖和,当春天相对夏天来说,春天属阴,夏天又属阳,因为夏天比春天温度更高。

你看,同样是春天,相对条件一变化,它的阴阳属性也就变化了,春天即属阳又属阴,所以它没有固定的性质,随着相对条件变化,到底属阳还是属阴也随着变化,它可能属阳,也可能属阴,即是阳也是阴。

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就是因为他们把阴阳看死了,忽略了阴阳划分事物性质要有参照条件。

以上说的这些就叫“阴阳辩证法”。

这是最简单的,最纯粹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易经从这个角度说来,就是一部辩证法的产物,只是这种辩证法带着朴素的性质,内容不够充实,为什么是朴素的呢?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里面充满了很多玄学内容,无法证实,只能靠人去悟,而现代辩证法内容,它有科学作为论据,有概率论、数理统计、物理学、数学推理、生物科学等各门科学为它提供论据做支撑,所以现在的辩证法内容就充实起来了,变的科学丰富起来了。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2. 阴阳思维:古代中国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互补的力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转化而来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3. 周易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并试图通过推演和预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4. 德治思维:古代中国人重视道德伦理的观念,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们相信通过德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

5.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但也鼓励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中,传统与创新并存,相互融合。

这些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_易经_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_易经_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2008/6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李宝玉摘要: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5易经6阴阳学说及整个和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哲学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为一种思维定势。

5易经6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融道家、阴阳家,其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当然5易经6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结果在先民的心理底层沉积了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这是5易经6阴阳学说的内在缺陷。

关键词:5易经6;阴阳学说;和谐思想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8)6-057-03作者: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河南,南阳,473061一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溯源(一)5易经6学说的创立者之说一般认为,5易经6学说的创造者是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

汉代司马迁在5史记6云:/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0,可见,伏羲画卦的说法在汉代就流行了。

其次,周文王被认为为5易经6学说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周文王即姬昌,受商封为西伯,纣王把他囚禁期间,探研天人之理,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

孔子也是5易经6学说的创立者,孔子是5十翼6的作者,完成了易学体系。

5易经6成书于殷末周初,5易传6成书于战国时代。

5系辞6传说: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探索卦象起源,也就是探讨八卦的起源。

5周易6是我国最古老、最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聪明智慧的结晶。

是我国预测学,信息科学的起源与基础。

5周易6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不仅系统地记载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和医学方面反映出来的、潜藏的,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同时还有预测信息的宝贵方法。

(二)5易经6阴阳和谐思想的社会历史成因在阴与阳的关系中,尤其凸显和谐与统一的方面,是由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0观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观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观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在
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类本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即人和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创新思维不仅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更是一种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思维模式,强调在自然和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

2. 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套哲学体系,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 (金、木、水、火、土)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也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强调在创新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变量的影响。

3.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即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实践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创新思维,他们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不仅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创新也具有启示作用。

例如,在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
人合一、阴阳五行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因此,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征是什么?第一部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主要是由儒家奠定和陶冶的。

就整部中国历史来说,中国社会是四民(士农工商)社会,士为四民之首。

士的变动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动。

士代表、弘扬、实践、坚守了中国人的人文理想,担当着中国社会教育与政治之双重责任。

钱穆先生说:“此士之一流品,唯中国社会独有之,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皆不见有所谓士。

士流品之兴起,当始于孔子儒家,而大盛于战国,诸子百家皆士也。

汉以后,遂有士人政府之建立,以直迄于近代。

”他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很特殊的表现,就是不需要教堂牧师和法堂律师,而形成一种绵延长久、扩展广大的社会。

这靠什么呢?主要靠中国的人与人之道,靠“人”“人心”“人道”等观念,靠士在四民社会中的作用及士之一流品的精神影响。

“孔子之伟大,就因他是中国此下四民社会中坚的一流品之创始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乡村到城市乃至政府都有士。

“中国的历史指导精神寄在士的一流品。

而中国的士则由周公、孔、孟而形成。

我们即由他们对于历史的影响,可知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精神之所在。

”指导中国不断向前的精神被钱穆称为“历史的指导精神”。

他通过详考历史、对比中外,肯定地指出,士是中国社会的领导中心,一部中国历史的指导精神寄托在士的一流品,一部中国历史主要是由儒家精神——周公、孔子、孟子培育的传统维系下来的。

第二部分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

周公把远古宗教转移到了人生实务,主要是政治运用上;孔子进而完成了一种重人文的学术思想体系,并把周公的那一套政治和教育思想颠倒过来,根据理想的教育来建立理想的政治。

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教之本。

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 阴阳发散 变动自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富有 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清]金廷标:麻姑献寿图
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中华人文精神》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 展的动力。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 言,是士子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 人生情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 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就个体 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 言,则表现为志士仁人坚持正义, 不畏强暴,独善其身,面对挫
——《白虎通·天地》
【天人合一】
石涛:黄山八胜图
人们从敬崇自然、顺应自然,适时地耕作收获,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开 始,进而联想到有序地管理国家、整合人事,指导人们的实践和行为,具有积 极性的意义:一是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考虑了自然与人密切的同质关 系,具有有积极唯物的因素;二是考虑了自然与社会紧密的共生关系,明兴 替知得失,在集权程度高而民主意识淡的时代,不啻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依循 方式;三是从关注自然出发,将思索的触角伸向无边的宇宙和周遭的社会, 推动了古代天文、地质、物候、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 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 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导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庞大。

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了他们对待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剖析其内涵,并对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和谐思维:追求整体平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念。

与西方哲学的对立思维相异,中国人注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强调相对性和相互依赖。

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整体和谐的维系,而非特定的个体。

二、辩证思维:看待事物的复杂性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习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事物的复杂性,并通过发现事物的矛盾与变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例如,道家哲学中的"至柔"和"至刚"的观念,认为事物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不断求得内外之道的平衡。

中国人通过辩证思维,尝试理解事物的多维度,融合矛盾之中寻求发展的契机。

三、中庸思维:追求中路之道中庸思维意味着寻求平衡和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的中和与身心的调和。

中庸思维也反映在中国人在价值观中的不激进、温和和稳定的倾向上。

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更加注重和平共处、稳定发展和团结合作,并对社会关系和个人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命运观:认同自然的力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蕴含了一种对宇宙、自然和命运的敬畏和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存在着一种有序的力量,而人应顺应这种力量,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并将自身融入其中。

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

五、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强调亲情和社交。

中国人以家庭、亲友和社会关系为核心,这种关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思维里,追求和谐人际关系是道德和修养的体现。

阴阳辩证思维

阴阳辩证思维

阴阳辩证思维阴阳辩证思维是有许多古老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为了理解现代文明和现代思想的进步,它是不可或缺的。

它反映了一种深刻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有其对立的面因素的结果。

这样的思维模式被称为“阴阳辩证”,它认为一切事物都受到“阴”与“阳”的影响和变化,因此,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控制和理解的。

“阴”和“阳”是一种思想上的对立,它们分别指的是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和实体。

每一种实体都是由阴与阳的结合组成的,它们组成了某种对立又互补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改变的可能性。

因此,阴阳辩证思维认为,只有通过对阴与阳的辩证思考和研究,才能够真正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阴阳辩证思维的实践,也就是在实际应用中,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思考视角放宽,考虑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现实中,以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

比如,在社会管理中,我们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需要在解决特定社会问题时,通过阴阳辩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例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尽量考虑各方的需求,即既考虑公众的需求,也要考虑政府的要求,从而开展一场双边的讨论,并从中获得最优解决方案。

阴阳辩证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它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阴阳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综合性思维,它把复杂而发展变化的问题归结为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结构,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把握现实问题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模式也激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力。

此外,阴阳辩证思维也被认为是一种“发散思维”,它在当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独立思考,挖掘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在当今英语教学领域,学生们经常被要求通过“阴阳辩证”的思维模式,探索不同的解决途径,从而开阔思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阴阳辩证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模式,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系统观与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系统观与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阴阳五行系统观与企业管理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其中阴阳五行系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的基本分类和描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企业管理中,借鉴阴阳五行系统观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管理知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阴阳五行系统观的基本概念1. 阴阳阴阳是阴阳五行系统观的核心概念,它们代表了宇宙中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面。

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础,企业管理中也需要平衡和调和各种对立面,如稳定与变革、内部与外部、短期与长期等。

2. 五行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力量和属性。

金代表坚强、稳定;木代表生长、创新;水代表流动、适应;火代表热情、激情;土代表稳定、秩序。

企业管理中,可以将五行的特点应用到不同的管理领域,如金属性的坚强可以应用于战略规划,木属性的生长可以应用于人才培养等。

三、阴阳五行系统观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1. 组织结构与文化根据阴阳五行系统观,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应该追求平衡和调和。

在组织结构上,可以通过建立灵活的横向沟通机制和垂直的决策层级,实现阴阳的平衡。

在组织文化上,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既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又注重团队的协作。

2. 领导与管理企业领导者应具备阴阳五行系统观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既要有坚定的决策能力,又要有灵活的变革能力。

在领导风格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风格,如金属性的坚定领导、木属性的创新领导等。

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同时注重内部和外部的平衡。

3. 经营策略与创新根据阴阳五行系统观,企业的经营策略应该注重平衡和调和。

在市场定位上,可以选择稳定的市场和创新的市场之间进行平衡。

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可以注重传统与现代、稳定与变革之间的平衡。

同时,要注重与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资源的整合。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天给各位分享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4、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什么?6、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1四个基本精神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辫证思维4.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传统文化精神第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渗透着一种礼治精神。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基本精神有哪些?这个解释很全面1、中国文化的特征: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阴阳刚柔的概念

阴阳刚柔的概念

阴阳刚柔的概念阴阳刚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本范畴。

阴阳刚柔的概念源于《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阴阳是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自然观察,人们观察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白天和黑夜、寒冷和温暖等现象,从而形成了对阴阳的认识。

阴阳的特点是相对性、对立性和统一性。

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即阴阳互生互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阴阳的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阴性和阳性是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如阴性代表柔弱、消极、负面的特征,阳性代表刚强、积极、正面的特征。

阴阳的性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或阳,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具体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阴阳性质。

阴阳的概念也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所引起的。

阴阳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如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四季的更迭等。

阴阳的变化是相互转化的,当事物的阴性达到极限时,就会转化为阳性;当事物的阳性达到极限时,就会转化为阴性。

阴阳的变化是相互促进的,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刚柔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刚是指坚硬、坚强、有力的特征,柔是指柔软、柔弱、柔顺的特征。

刚柔的概念也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刚性和柔性是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如刚性代表坚强、固执、不变的特征,柔性代表柔软、灵活、变化的特征。

刚柔的性质是相对的,事物的性质是相对的,具体的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刚柔性质。

刚柔的概念也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刚柔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所引起的。

刚柔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刚性和柔性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刚柔的变化是相互转化的,当事物的刚性达到极限时,就会转化为柔性;当事物的柔性达到极限时,就会转化为刚性。

略论阴阳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略论阴阳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体 部 分 ,从 内到 外 郝 对 传的 起 源 . 学术 界 向来 众 说 纷 纭 ,传 统 说 法 大 致 有 如 下
潘 皓
几 类 :一 是 《 》 源 说 ,认 为阴 阳 观 念 起 源 于 《 易 》 易 周 ,持 此 说 者 多据 《 子 ・天 下 篇 》“ 以道 阴 阳 ” 和 《 传 》 中 “ 挥 于 刚 柔 而 生 爻 ,观 庄 易 易 发 变 于 阴 阳 而 立 卦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道 ” 的 说 法 ;第 二 是 认 为 其 源 起 于 生 、“
那 么 这 种最 初 的 阴 阳 观 念 究 竟 包 含 了 哪 些 内容 呢 ? 首 先 , 它 是 对事 物 矛 盾 的认 识 , 即认 为 几 乎 生 活 环境 中 一 切 现 象 都 体 现 着 普 遍 的 、相 互 对 立 的矛 盾 ,因 此 古 人把 宇 宙 间 变化 万 端 、 纷 繁 复 杂 的 事物 分 为 阴 、 阳 两 大 类 . 阳 代表 阳性 、 主 动 、热 、 明 、干 、剐 等 特 性 ,阴 代 表 阴 性 、 被 动 、冷 、湿 、 暗 、柔 等 特 性 。但 值得 注 意 的是 ,在 “ 阳 ”范 畴 里 矛 盾 的 双 方 并 不 是 阴 相 反 而 皆相 成也 。 ”他 对 此 进 行 了 改 造 和发 挥 :“ 句 话 是 辩 证 法 的 ,是 违 反 形 而 上学 的 。 ‘ 这 相 反 就 是 说 两 个 矛 盾 方 面 的 互 相 排 斥 .或 互 相 斗争 。 ‘ 相成 ’就 是说 在 一 定 条 件 下两 个 矛 盾方 面 互 相 联 结 起 来 ,获 得 了 同 一 性 。而斗 争 性 即 寓 于 同一 性 之 中 , 有 斗 争 性 就 没 有 同 一 性 。 没 《 子 ・经 说 上 》说 ,“ , 小 故 ,有 之 不必 然 ,无 之 必 不 然 。体 也 ,若 有 端 。大 故 ,有 之 必 墨 故 然 。 若 见 之 成 见 也 。 他 认 为这 不 仅 讲 了 事 物 的 因果 关 系 , “ 乎 可 以 说 同 时 即 是 必 然 性 和偶 ” 似 然 性 的关 系 。 辛 亥 革 命 的 必 然 性 ( 故 ) 必 定 因 另一 偶 然 性 ( 故 ) 而 爆 发 ,并 经 过 无数 … 大 小 偶 然 性 ( 故 )而 完 成 。 第 三 ,毛 泽 东 在 创 立 实 践 论 的 过 程 中 ,从 中 国 古 代 思 想 家 那 里 获得 小

中国的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

中国的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

中国的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中国的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追求的是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阴阳五行观念则是古代中国思想的基石,它以阴阳二元论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核心,构成了中国人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就中国的道教和阴阳五行观念进行探讨。

1. 道教的起源与主要理念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思想是“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道是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

道家学说强调返璞归真和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以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此外,道教还注重内丹修炼和长生不老的追求,通过各种仪式和修炼方法,追求身体和灵魂的超凡境界。

2. 阴阳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基本原理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观念认为宇宙万物具有两种相对而言的对立面,分别是阴和阳,阴阳相生相克,寓意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观念则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基本要素,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以维持宇宙的动态平衡。

3. 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融合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首先,道教注重返璞归真和自然无为的理念与阴阳观念的动态平衡相契合。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以达到身心灵的和谐,而阴阳观念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同时,道教强调内丹修炼和长生不老,与阴阳五行观念中的“五行”有所联系。

内丹修炼追求的便是使身体与自然之间的阴阳五行达到和谐统一。

4. 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提供了一种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道教与阴阳五行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诸如中医、风水学、书画艺术等传统艺术和科学都受到了这些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阴阳概念的原因

阴阳概念的原因

阴阳概念的原因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阴阳哲学作为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演变而来。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自然观察和哲学思考等方面解释阴阳概念的起源。

首先,阴阳概念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察有关。

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们发现,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对立的力量存在,例如:白天与黑夜、寒冷与炎热、生与死等。

他们开始注意到这些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

他们发现,阳与阴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个存在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另一个。

其次,阴阳概念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关。

远古时期的中国人们崇拜自然力量,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神秘且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命运。

为了与这些力量相互协调,人们开始借助符咒、祭祀等方式与其沟通,并试图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界的变化来揭示这些力量的运行规律。

于是,阴阳概念作为一种表达这种自然力量相互作用的概念逐渐产生。

此外,阴阳概念的起源也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考有关。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有许多关于宇宙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思考。

一些哲学家试图从根本上理解宇宙的本质与人类的存在。

他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他们开始探索宇宙的运行法则和秩序,并试图通过观察和推理来揭示这些法则和秩序。

于是,阴阳概念被用来描述这种宇宙和人类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阴阳概念的起源是多方面的:自然观察、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考。

自然观察是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中阴阳对立力量相互作用的观察和总结;宗教信仰是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崇拜的表现,而阴阳概念被赋予一种神秘与超自然的属性;哲学思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与人类关系的深思熟虑,而阴阳概念成为他们描述这种关系的工具。

阴阳概念的起源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果,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西方近代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征服,特别是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殖民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之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西方文化。

西方人的服饰、饮食、习俗无一样同于中华,中西文化的分裂,不同文化的异质逐渐成为了一种公认。

东西方在哲学思想源流上各自有不同的来源。

体系(特别是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诸民族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

相对而言,西方的逻辑学承袭自格拉底以来的“三段论法”,因此西方的思维方式倾向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

因此,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思维呢?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为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要不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在实践理论方面,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

而西方呢?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方惯有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人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

故而有人感叹:中国有改变欧洲及至现代世界的四大“技术发明”,但没有能说明其原理和用途的理论科学。

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

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

例如:在教育上,中国会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能做,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规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规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规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对立统一规律,这些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以下是几个例子:
1.阴阳: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概念,指的是宇
宙万物中的两个相对、相互依存且相互转化的方面。

阴阳
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和阳两个方面,并
且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这样的观
念贯穿了许多方面,如天地、男女、黑白等。

2.道法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法自然
的思想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的规律生
活。

传统文化中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认为大道至简、自然无为是生活的原则,即在自然中找到适应与和谐的平
衡点。

3.仁义礼智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
值观念,这四个字体现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
和社会秩序的重要。

仁者爱人,义者做事公正,礼者注重
社会规范,智者追求知识,信者是诚实守信。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认为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关联。

人是自然的一部
分,与自然共同存在于宇宙之中。

这种观念强调人作为宇
宙的一部分应当与宇宙保持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些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对中国社会以及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

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

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

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地特征作者:蓝允恭中国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神秘莫测,引人入胜.它呈现出超前现象,倒转现象,阴阳互补现象,灵感现象.考其原因,盖以阴阳思维为本,而集阴阳思维之大成者,莫过于《周易》,是以《周易》被人们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国文化地源头”、“经邦济世之学”、“宇宙代数学”( )、“第一号成功预测”(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周易》是世界上最古老地哲学典籍,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学术史上极为罕见.它用阴阳地对立统一,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来说明宇宙万物地一切现象(含人类地生命现象),用阴阳两种符号地不同排列组合( )来模拟各种事物地特征及变化规律,用深刻地哲理来启示天道(自然观、宇宙观),地道(客观物质世界),人道(政治、经济、伦理生活;意识形态)地相互关系.其研究和论述地范畴很广,内容也十分复杂,如太极、乾坤、阴阳、三才,道器、理事、理气、形而上、形而下、象数、言意、神化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它通过对宇宙万物地深入观察,将其高度概括为宇宙图式(抽象地卦象),这是一个归纳地过程.由观察、提炼、归纳到作卦,是从具体地物象出发,经过高度归纳、概括、抽象而为“卦象”.而人们要分析、判断、预测某一事物,则是通过模拟该事物地最基本结构(阴阳结构)地演算而得出抽象地卦象,再按阴阳思维地准则与方法将抽象地卦象还原为具体地物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周易》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地极大关注,主要在于它用阴阳思维地精深哲理来分析判断一切事物,对事物地演变过程及结果作出预测,其结果是令人惊奇地准确;人们从中发现它与自己地生活紧密相关,因而使它由抽象地学术领域走向人类生活地实用领域,从哲学家地讲堂走向了人们日常生活地各种场所.它包括地内容十分广泛,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宇宙及人生之必变、所变、不变地大原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地大法则.“阴阳”是—对既对立又统一地哲学范畴,它是从对具体事物认识地深化中抽象出地概念,宇宙间地万事万物都可归入阴阳地范畴,譬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就是山水亦有向阳与背阴之分;物理学中地正电负电;化学中地正离子负离子;数学中地正负数.在同一事物中亦有阴阳两个方面,如人体地躯壳为阳,内脏为阴,但躯壳地上部面部为阳,下部背部为阴,内脏地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故阳中有阴阳,阴中亦有阴阳,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这就是阴阳地对立统一.阴阳不是固定不变地,都要向自己地对立面转化,但不管如何转化,仍然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不会只剩一方.因为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阳就没有阴,失去一方,它方即不存在.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地文学艺术等范畴亦存在着阴阳地对立统一,譬如“真、善、美”地定义,在不同学派;不同国家中,有不同地观点.但从阴阳思维地角度来看,可以表述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阴阳地对立转化曰“真”宇市间地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地所有事物.都是阴阳对立转化地产物,这是永恒不变地真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可证明这一点,故称曰“真”.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阴阳地相互补充曰“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地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有时以相互排斥地形式出现,有时又以相互补充地形式出现.其中,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补充地形式是事物地最佳结果,故称曰“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阴阳地和谐统一曰“美”事物所包含地阴阳两个方面,千变万化,呈现出繁多地组合形式,如这两个方面表现出和谐统一地组合形式,则给人以愉悦地感受,是美好地象征,故称曰“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关于“善”和“美”二者都是从阴阳两个方面地相互关系及组合效果来衡量,不过,前者(善)更偏重于社会意识:后者(美)更偏重于生物本性,不仅人类有美地感受,其它动物亦有美地感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地阴阳思维现以中国地传统医学、传统建筑、传统文学艺术为例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地阴阳思维.、中国地传统医学中国地传统医学(中医)用阴阳思维地基本观点进行辩证施治,形成自己独特地理论和风格.根据“阳者刚而和,阴者柔而顺”地特征,则人体地躯壳为阳,内脏为阴.再根据季节气候特征,冬病多在阴,夏病多在阳,春病多在阴,秋病多在阳.阴阳平衡是判别人体是否正常地依据,阴盛则阳损,阳盛则阴损,阳盛生热,阴盛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这就是“物极必反”地原理.寒邪伤人形体,热邪伤人气分,气分受伤则气脉阻滞而生疼痛,形体受伤则肌肉窒滞而生肿胀.人体地内藏与外在表现(阴与阳)是紧密相关地,根据外在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判别内藏情况;如心是生命地根本,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功用是充实血脉,与夏气相应;肺是气地根本,是藏魄地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功用是充实肤衰,与秋气相应;肾是封藏地根本,藏精地所在,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功用是充实骨髓,为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地根本,是藏魂地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功用是充实精力,与春气相应:脾是储藏水谷地根本,是营气产生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功用是充实肌肉.无论内藏和外表,本身又可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构成了人体复杂地生命现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国地传统建筑学中国地传统建筑独具一格,所呈现出地自然性、秩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包容性等都体现出阴阳思维地内涵.无论相地立基、风水勘舆、动静互释、负阴抱阳、对称限定,正负空间、虚实有无……等都包含了阴阳对立统一地哲理.这种阴阳思维多寄托于建筑地总体环境与布局上,侧重在宏观把握,不在于局部地雕琢趣味,而在于整体地神韵气度.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星辰居四方而中虚,八卦分八方而中虚,不中虚不足以妙万物”,是从虚实地相互依存来体现阴阳思维,故中国地古代建筑十分重视“虚空”和“聚气”.如建筑中地院落经久不衰,是因其虚中有实,实中透虚,与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地“同构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地一大特色.阳刚与阴柔地有机结合增添了建筑物地风彩.高台橱,美宫室,千门万户,美伦美奂,反映了阳刚之美.而园林雅致,诗情画意则体现了阴柔之美.阴阳调和是某种条件下地暂时平衡,反映着一定地时空观念.建筑物包围环境成为封闭型地“院”;环境包围建筑物则成开放型地“园林”,这种空间地包围与反包围交替延续,便出现了庞大地院落结构,如山东曲阜、北京故宫,都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地空间拓朴变换,虚实交织,是阴阳思维地反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事物地发展是不断变化着地,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静互释标志着事物地延纽与发展变化.在历史长河中,建筑物也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从汉宫、唐寺、宋塔、元都、明殿、清苑地更替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反映在意境幽深上是打破死地沉寂,如凿井、叠山、挖池、流光、疏影等都是为了达此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国传统建筑中地牌坊、山门是一种导引地标志,有“似门非门,非门亦门”之感,是建筑模糊性地反映.至于廊、榭、厅、堂、四面开敞,内外渗透,亦内亦外,亦阴亦阳,仍体现了这种模糊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中国传统地文学艺术中国传统地文学艺术十分强调阴阳地和谐统一、相互补充.一切优秀地文艺作品都体现了阳刚与阴柔地有机结合.如一幅山东画,其中有体现阳刚之美地奇峰峻岭,必然也有柔和地流水与秀丽地花草林木,交相辉映,阴阳互补,相映成趣.一首诗词更是十分重视阳刚与阴柔地和谐统一,即使是钢筋铁骨地岳飞在气壮山河地《满江红》一词里,虽然充满了慷慨激昂地悲壮佳句,但其中仍有“潇潇雨歇抬望眼”、“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富有阴柔之美地词句对映,更显艺术地魅办.又如素以阴柔之美地风格著称地女词人李清照也写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地富有阳刚之美地佳句.唐代大诗人张若虚地名篇《春江花月夜》,全诗从题目到诗中各句都体现了阴阳地和谐统一,感人至深,对后世影响较大.五四以来地优秀歌曲《夜半歌声》地歌辞充满了哀怨而生悲愤地情感,阳刚与阴柔巧妙地结合成水乳交融之态,歌词开始用“空庭飞着流萤,高台走着狸狲,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哀怨地词句展现阴矛之美,点出了悲剧地主题,随着叙述地深入,笔锋一转“我形儿是鬼似地狰狞,心儿似铁似地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地魔王抗争”,表现出阴柔与阳刚地自然转化,最后以“用甚么来解我地愤怒?唯有那江涛地奔腾!”来达到高峰,结尾又以“用甚么来慰您地寂寞?唯有这夜色半歌声!”地悲怨情调再度表现悲剧地主题(注:悲剧是把善良地东西毁灭给人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生命地奥秘生命地奥秘在于它把精神与物质巧妙结合在一起成为矛盾地统一体.《周易》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异之中.宇宙是一个大物理场,也是一个大化学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复杂地物理化学变化,在漫长地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由最普遍地具有生命之源地碳水化合物成为有机物,形成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再经长期演化不定形地蛋白质有了核和膜而成为细胞,产生了原生物,原生物发展成为动物与植物,各自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地门、纲、目、科、属、种等系统.动物经长期进化后,由脊索动物演化成复杂地脊椎动物,最后出现了人类,北宋学者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说明人类与其他地动物地区别在于人类有思维活动.无论人或天都是阴阳地对立统一体,是阴阳在不同地时空点上相结合而产生地复性物质.因为人类诞生之始就与自然力运行、变化、发展协调一致,同宇宙进行着能量与信息地交换,形成了“天人合一”地模式,故人们把人体称为小宇宙.因而生命地运行是与宇宙地运转规律合拍地,宇宙地奥秘就是生命地奥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因此,生命地奥秘在于:、宇宙地物质运动及其发展变化有两个飞跃现象:一是由无机物发展变化为生物.这是通过碳水化合物这个生命之源经长期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有机地生物分子,逐渐演化为原生生物;二是由低级生物发展变化为高级生物.由于这两个飞跃,使生命地奥秘有了破译之码.在地球形成地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无论是“太阳甩出说”,“星体吸出说”,“星云凝聚说”……都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初是没有生命存在地,但是碳水化合物是始终存在着地,它在宇宙各种能量地作用下,促成了自身由无机向有机转化,而是高低并存地多方向演化,因为高等生物代替不了低等生物,低等生物地生命力更强,环境适应性更强,而高等生物必须要在一定地生活条件下才能生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地球无论在遭受何种灾难性变化中,碳水化合物是始终存在地,故生命之源是始终存在着地.、生物都是自我否定地,因此才有物种地进化和发展.如果生物都按原有地模式代代相传,便不能适应客观条件地变化与生存竞争,必然不断衰亡以灭绝.但是,这种进化和发展是高低并存地,并不是只有高等生物才具有地特性,单细胞生物、低等生物一样地具有进化和发展地能力,是多方向地进化,而不是单向地由低等向高等进化,是各自按照自身地门类和特征发展与进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命是蛋白质存在地一种形成,是生物体所独具地活动能力,其基本特征是蛋白质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特质交换.如新陈代谢停止,生命也就停止,蛋白质便分解为无生命地物质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自我否定与特质不灭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自我否定地,都在向不断否定自己原有存在地方向转化.对一个人来说,由出生、成长到死亡,最后否定了自己地存在;对一件事来说,由发生、发展演变到结束,最后亦否定了自己地存在.“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有地在极短时间内就自我否定了自身地存在.这种否定是物质存在形式地变化;事物地发展演化,并不是灭了物质(或事物)地本身,故物质总体是不灭地,生命虽在不断产生与消灭,但构成生命之源地碳水化合物在总体上是保持平衡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