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裹足的释义及成语故事
关于杜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关于杜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杜微慎防、剪发杜门、杜耳恶闻、杜门谢客、杜门面壁、防微杜渐、杜门自绝、杜渐除微、杜鹃啼血、杜渐防萌、杜口无言、杜门自绝、房谋杜断、防微杜衅、杜默为诗、杜门不出、杜口吞声、杜绝言路、杜门自守、杜绝后患、杜门屏迹、杜口裹足、杜门绝迹、杜口绝言、杜门却扫、截辕杜辔、杜绝人事、杜门绝迹、杜断房谋、防萌杜渐杜渐防萌杜:挡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可爱:原始社会。
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就预防。
杜渐防微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
错误或坏事刚入局就及时阻止,不想它发展。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暮,啼至血出来怨怼。
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杜绝后患杜绝:堵塞、断绝;患:祸害、祸患。
指彻底消除以后可能将产生的祸患。
杜绝人事杜绝:切断;人事:人与人的相处。
即断绝与别人的一切交往。
杜绝言路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
阻塞和切断一切进谏之路,指对纳谏言。
杜口裹足杜口:闭合住嘴;AG1209:止步不前。
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
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杜口吞声形容一句话也不说道。
杜门晦迹晦:藏身。
关上门,隐匿自己的踪迹。
指隐居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或动态。
杜门绝迹指归隐不出来。
杜门却扫杜:阻塞;却洗:不再扫径迎客。
关上大门,扫除车迹。
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杜门谢客杜门:闭门不出;谢客:婉拒宾客。
所指不与人往来。
杜门自绝杜门:关门不出;绝:断绝。
闭门不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防微杜渐fángwēidùjiàn杜鹃啼血dùjuāntíxuě房谋杜断fángmóudùduàn杜默为诗dùmòwéishī杜渐防微dùjiànfángwēi剪发杜门jiǎnfàdùmén杜绝后患dùjuéhòuhuàn杜门谢客dùménxièkè杜微慎防dùwēishènfáng防微杜衅fángwēidùxìn防萌杜渐fángméngdùjiàn杜门自守dùménzìshòu杜断房谋dùduànfángmóu杜门却扫dùménquèsǎo杜弊清源dùbìqīngyuán杜门不出dùménbùchū杜渐防萌dùjiànfángméng结舌杜口jiéshédùkǒu杜口吞声dùkǒutūnshēng杜门晦迹dùménhuìjì杜绝人事dùjuérénshì杜口绝言dùkǒujuéyán杜门绝客dùménjuékè杜耳恶闻dùěrèwén杜口无言dùkǒuwúyán杜渐除微dùjiànchúwēi杜门面壁dùménmianbì杜口结舌dùkǒujiéshé杜门屏迹dùménpíngjì杜门绝迹dùménjuéjì。
五下语文状元大课堂第四单元课文成语解释
五下语文状元大课堂第四单元课文成语解释
五下语文状元大课堂第四单元的课文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成语,这些成语的解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
下面是一些这些成语的解释以及拓展。
1. 洛阳纸贵:指在洛阳城中传唱流传的诗文。
这个成语源于唐代洛阳城的繁荣,当时洛阳是文化中心,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都在洛阳广泛流传,因此洛阳的诗文被称为'纸贵'。
2.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在画蛇时,觉得画得不够,于是又画了蛇的脚,结果画得更不像了。
3. 狡兔三窟:比喻有备而战,预先做好准备。
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策·魏策五》中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猎人追捕一只聪明的兔子,兔子在三个窟里轮流躲藏,最终成功逃脱。
4. 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小而自负,无法撼动强大的对手。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蚍蜉看到大树,自以为能够撼动它,但最终被大树压死。
5. 昙花一现: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快,但很快就消失了。
这个成语源
自佛经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佛陀曾经给昙花一样的人讲道,人们都被他的智慧所吸引,但不久后他又消失了。
通过学习这些成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成语,使作文更加地生动有趣。
100个成语故事锦集
100个成语故事锦集1、向平愿了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
向平的心愿已了。
指儿女都已婚嫁。
2、目不窥园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3、怀璧其罪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臣子张丑在燕国当人质,燕王要杀他,他乘机逃走,在燕国边境被守卫抓住。
张丑心生一计,说燕王要杀他是因为他藏有宝珠,燕王想占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说你吞下了宝珠,燕王会把你剖腹的,守卫只好放行.【释义】怀:怀藏。
身藏璧玉,因此获罪。
原指财能致祸。
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4、谈笑自若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
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
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
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
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
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
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
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
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
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
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
裹足不前成语的含义及近义词
裹足不前成语的含义及近义词裹足不前,汉语成语,拼音是guǒ zú bù qián,意思是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出自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裹足不前成语的含义及近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裹足不前成语的解释裹:缠。
停步不前,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
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裹足不前成语的近义词按兵不动[ àn bīng bù dòng ]《吕氏春秋·召类》:“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 原指作战时控制一部分力量暂不行动。
现比喻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按:控制。
停滞不前[ tíng zhì bù qián ]滞:滞留。
停止下来,不继续前进。
安于现状[ ān yú xiàn zhuàng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裹足不前成语的造句1、当抑郁患者发出疑问、覆考虑,且裹足不前时,躁狂患者则以充份的活力与信心勇往直前。
2、当人们在作出一个新的决定时,消极心态的人往往想到曾经遭受过的失败景象,于是忧虑、退缩,甚至裹足不前。
3、很多人在遇到困难的事情时,都不相信自己做得到,常常都还没实际去行动,就自己幻想失败的结果,导致裹足不前。
4、你别怪我裹足不前,前面的路途实在太危险了。
5、他也实在太没出息了,稍遇困难就裹足不前。
6、尽管过去一年许多楼盘的售价翻了一番,租金却裹足不前。
7、意大利企业之所以裹足不前,与许多家族企业主的习惯和畏惧心理不无关系,他们直到晚年还在坚持控制公司。
8、英国足球裹足不前的原因在于它缺乏培养年轻球员的基础。
9、接连几次的挫败,让他对这件工作失去信心而裹足不前。
10、可以想见已经被诸多限制裹足不前的私营部门的愤怒。
11、高峰时期,火车堵塞,乘客大幅增加,而投资却裹足不前。
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
出自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出处:《战国策燕策二》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
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
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
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
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
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
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
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
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
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南辕北辙出处:《战国策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包含-"足"-字的成语
序号成语拼音成语典故1挨肩并足āijiānbìngzú形容人群拥挤。
2安分知足ānfènzhīzú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3百足之虫,死而不僵bǎizúzhīchóng,sǐérbùjiāng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4卑谄足恭bēichǎnjǜgōng卑:低下;谄:巴结奉承;足:音“巨”,过分;恭:恭顺。
低声下气,阿谀逢迎,过分恭顺,取媚于人。
5比上不足,比下有余bǐshàngbùzú,bǐxiàyǒuyú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
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
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6不一而足bùyīérzú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7不足齿数bùzúchǐshǔ足:值得。
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8不足挂齿bùzúguàchǐ不足:不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讲。
表示不值得一提。
9不足介意bùzújièyì不值得放在心上。
10不足为据bùzúwéijù足:够得上;据:证据。
不能作为依据。
11不足为凭bùzúwéipíng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
12不足为奇bùzúwéiqí足:值得。
不值得奇怪。
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13不足为外人道bùzúwéiwàiréndào不必跟外面的人说。
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含口的成语128个,带解释例句
含口的成语128个,带解释例句闭口藏舌bì kǒu cáng shé成语解释:闭着嘴不说话。
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成语出处:五代·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
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百口莫辩bǎi kǒu mò biàn成语解释:莫:不能;辩:辩白。
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
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成语出处:宋·刘过《建康狱中上吴居父》:“虽有百口而莫辩其辜。
”例句:玉林和忠和醒悟了,一打便是祸事,若是李三顺身上有了伤,便百口莫辩,“官司”非输不可。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病从口入bìng cóng kǒu rù成语解释: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
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成语出处: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例句:我们要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闭口不言bì kǒu bù yán成语解释: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黄口小儿huáng kǒu xiǎo ér成语解释: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
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成语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例句:其中自然有古典,为“黄口小儿”所不知。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顿口拙腮dùn kǒu zhuō sāi成语解释: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例句:好妹妹,我是顿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回)空口说白话kōng kǒu shuō bái huà成语解释:形容只说不实行,或只说而没有事实证明。
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10篇)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10篇)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着它独特的故事,下面请欣赏以下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生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小学生成语故事2病入膏(gāo)肓(huāng)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
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
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
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
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故事——杜口裹足
成语故事——杜口裹足
【成语】:杜口裹足
【拼音】: dùkǒu guǒ zú
【解释】: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
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
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成语故事】:
武帝在位期间,朝中有几位最有势力的大臣另武帝焦头烂额。
此四位大臣均是先王在位时的股肱大臣。
所以武帝也奈何不了他们。
武帝这时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赵王,就写了封信给到昭王,要求面谈。
昭王如约来到武帝宫中。
武帝把事情原由告诉了昭王,问昭王如何是好。
可是武帝一连问了几次昭王都没给予回答。
武帝很是不解的说:“昭兄,难道不肯为我排忧解难?”此时的昭王才开了口:“不是我不肯为你排忧解难,只是你问的问题关乎到你的国本,如果我今天和你说了,导致四位大臣有损,他们肯定会是我如眼中钉,肉中刺。
肯定会联手把我除掉。
这样的话,别人就会想,我在你面前给你出谋划策,最终结果就是被除掉。
那以后从此恐怕就不会再有人敢言语了。
在你面前他们只能“杜口裹足”了。
”
第 1 页共1 页。
描写顾虑的词语
描写顾虑的词语含糊其辞: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
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含糊其词: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词:话语。
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噤若寒蝉:噤:不作声;寒蝉:深秋的蝉。
例如深秋的蝉那样不作声。
形容有所疑虑而不敢发表议论。
欲言又止:想说又停止不说。
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
形容说话有顾虑。
闪烁其词:言语感到恐惧,吞吞吐吐。
支支吾吾:亦作“支支梧梧”。
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谨言慎语顾虑重重gùlǜchóngchóng重重的:一层又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疑虑。
形容疑虑极多,难于认输行事。
迟疑不定犹言迟疑不决。
迟疑不决形容搞不清楚主意。
迟疑未决形容拿不定主意。
东走西顾比喻疑虑多。
含糊其辞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
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毫不讳言直言:存有疑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道出。
丝毫也没隐晦不说道的。
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进退两端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举棋不定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
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内顾之忧内顾:在外边而顾念家事或国事。
旧时形容没妻子,身出外又必须疑虑家事。
现形容存有内部的担忧。
前瞻后顾看看前再看看后。
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同“瞻前顾后”。
金人三缄比喻因有疑虑而闭口不骂人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
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东走西顾比喻疑虑多。
杜口裹足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
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
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顾虑重重重重的:一层又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疑虑。
形容疑虑极多,难于认输行事。
毫不讳言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
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
比喻因惧怕有所疑虑而不敢骂人。
金人之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内顾之忧旧时形容没妻子,身出外又必须疑虑家事。
现形容存有内部的担忧。
包含-”足”-字的成语
包含-”足”-字的成语.txt什么叫神话?请听男人向你表达爱意;什么叫传说?请听男人对你的承诺;什么叫梦境?请看你自己听到前两者时的反应。
1▲挨肩并足△āijiānbìngzú△典故:形容人群拥挤。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那山中远近人家,都晓得高家新女婿才貌双全,竟来观看,挨肩并足,如看神会故事的一般热闹。
”2▲安分知足△ānfânzhīzú△典故: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出处:xx·xx《xx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例子:这吴推官若是~的人,这也尽叫是快活的了。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3▲百足之虫,死而不僵△bǎizúzhīchïng,sǐãrbùjiāng △典故: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
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出处:xxxx·xx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例子:古人有言:“~”,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清·xx《红楼梦》第二回)4▲卑谄足恭△bēichǎnjǜgōng △典故:卑:低下;谄:xx奉承;足:音“xx”,过分;恭:恭顺。
低声下气,阿谀逢迎,过分恭顺,取媚于人。
△出处:《史记·五宗世家》:“xx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5▲比上不足,比下有余△bǐshàngbùzú,bǐxiàyǒuyú△典故: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
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
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出处:汉·xx《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
幼儿成语知识裹足不前成语故事
幼儿成语知识裹足不前成语故事
成语例子: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英语翻译:put down one s feet
日语翻译:二の足(あし)を踏む,ひるむ
俄语翻译:топт ться на м сте
成语谜语:包满为止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因受到诬陷而改名张禄逃到秦国。
他征对秦国四人专权问题去拜见秦昭王。
他说自己冒死晋见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如果被
杀就会让天下有志于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国的现状头头是道,秦王拜他为相。
成语寓言故事《裹足不前》
成语寓言故事《裹足不前》
成语寓言故事《裹足不前》
【成语】:裹足不前
【拼音】:guǒ zú bù qián
【解释】:裹:缠。
停步不前,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
【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
【举例造句】: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近义词】:作茧自缚、故步自封
【反义词】:义无返顾、一往无前
【英文】: drag one's feet
【成语故事】:
李斯是战国末年的楚国人,他很有学问,到秦国后为秦始皇出了不少主意,秦王任命他为长史,后来又拜他为客卿。
可是不久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对秦始皇说:“凡是各诸侯国来到秦国做事的人,大多数是来分裂离间秦国的,赶快把
他们赶走吧!”因为李斯也不是秦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他赶忙给秦始皇写一封信,劝他不要这样做。
李斯在信中说:“不问这种事情可不可以,也不管对错,就把所有来秦国的.客人都赶走,是不对的。
我听说地广才能粟多,国大才能人众,兵强才能出勇。
泰山不舍弃细微的泥土,才能那样的大;河海不拒绝细流,才能那样的深;帝王不断吸收广大的人才,才能获得成功。
今天把宾客都赶跑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敢朝秦国看,裹住双脚不敢进入秦国,必定会损害自己而有利于仇敌,到头来弄得国家内空虚而软弱,国外仇人更多而且强盛,秦国的危机就要到来了。
”
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话,废止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后来又任命他为秦国的丞相。
裹足不前的意思_裹足不前的成语解释
裹足不前
成语解释裹足:包缠住了脚。
好像脚被裹住了一样;不能前进。
大多指有所顾虑;停步不前。
成语出处战国楚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
成语简拼GZBQ
成语注音ㄍㄨㄛˇㄗㄨˊㄅㄨˋㄑ一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裹足不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辨形裹,不能写作“果”。
近义词作茧自缚、故步自封
反义词义无返顾、一往无前
成语例子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
英语翻译put down one's feet
日语翻译二の足(あし)を踏む,ひるむ
俄语翻译топтáтьсянамéсте
成语谜语包满为止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因受到诬陷而改名张禄逃到秦国。
他征对秦国四人专权问题去拜见秦昭王。
他说自己冒死晋见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如果被杀就会让天下有志于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国的现状头头是道,秦王拜他为相。
裹足不前【四字成语】出处解释用法相近词同韵词成语故事
裹足不前【四字成语】出处|解释|用法|相近词|同韵词|成语故事【注音】guǒ zú bù qián【释义】裹:缠。
停步不前,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结构】偏正式【典故】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秦·李斯《谏逐客书》【相近词】作茧自缚、故步自封【相反词】义无返顾、一往无前【同韵词】正色敢言、讨流溯源、有例可援、日角龙颜、水中着盐、事宽即圆、问舍求田、日试万言、古稀之年、踵武前贤。
【谜语】包满为止【邂逅语】小脚老太太缠足【英文】dragone'sfeet【日语】二の足(あし)を踏む,ひるむ【俄文】топтáтьсянамéсте【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因受到诬陷而改名张禄逃到秦国。
他征对秦国四人专权问题去拜见秦昭王。
他说自己冒死晋见是为了秦国的将来,如果被杀就会让天下有志于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国的现状头头是道,秦王拜他为相。
【示例】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九章【成语例句】◎ 但人类又不能因此就谈"人"色变,裹足不前,禁止研究和创造有益于人类的新的物种。
◎ 防止浅尝辄止,囿于一书之见,"划地为牢"使自己裹足不前。
◎ 其次缫丝业因丝价暴跌纷纷停业,而农民因育蚕利率之低落,故有铲除桑园之举,且近来因经济界之不安,投资者裹足不前之时,复兴蚕丝业之策略,必须根据澈底合作缫丝之原则,以挽救吾国蚕丝业衰落之悲运。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口手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
口手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口字:口出狂言,意思是: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
指说话狂妄、放肆。
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成语故事:隋朝时期,杨广谋取太子之位,在宇文述的鼓动下,借机陷害姓李的人,于是天下姓李的人纷纷逃避。
惟独李靖不信邪,他到庙宇求卜,他当众口出狂言想有成为天子的非分之想,可惜卦象显现他只是一个辅臣而已,他只有待时而动了。
手字:妙手回春,意思是:比喻将接近死亡的人救活。
形容医术高明;能使生命垂危的病人痊愈。
妙:绝妙;妙手:指技能高超的人;回春:使春天又重新回来.出自: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神医扁鹊经过虢国听说虢太子猝死,就问中庶子太子的症状,认为虢太子只是假死可以救活。
就叫弟子子阳磨好针,在太子的穴位上扎了几针,太子就苏醒过来,再经汤药调解,20天后就完全康复,扁鹊赢得妙手回春的称号。
笔字: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笔法或文笔。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载: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
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
也讽刺写作时夸大其辞,胡编乱造。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
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当时著名的文人陆陲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
纪少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
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
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深受当时读书人的钦佩,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十字路口、心直口快、脱口而出、目瞪口呆、口是心非、矢口否认、有口皆碑、异口同声、口若悬河、脍炙人口、金口玉言、口干舌燥、众口铄金、口诛笔伐、赞不绝口、有口无心、口不择言、口出狂言、心服口服、信口开河、虎口拔牙、空口无凭、风口浪尖、信口雌黄、哑口无言、出口成章、琅琅上口、血口喷人、众口难调、口口声声1、聱牙戟口成语拼音:áo yá jǐ kǒu成语解释:聱牙:不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口裹足的释义及成语故事
【成语】:
杜口裹足
【拼音】:
[dù kǒu guǒ zú]
【解释】:
形容胆小恐惧,不敢向前。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
【举例造句】:
这杜口裹足,莫肯向秦耳。
【成语典故】:
战国时代,策士说客之风很盛,他们凭仗口才,巧言善辩,以博取统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权。
范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范雎(或作范睢)本是魏国人,起初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些差使,没有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顿冤枉,几乎伤了性命。
后来,改姓换名,辗转到了秦国。
那时,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国政治上最有势力的人有四个:穰侯、华阳君,都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宠爱的儿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
穰侯是宰相,把持国政,其余三人也轮流主持军事;他们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权力很大,并且拥有广大的封邑,家财之富,在国王之上。
范睢针对秦国当时的这一情况,先写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
昭王便派车子去把范睢接来相见。
范睢进宫,故意乱走,内侍们吆喝道:“王来了!”范睢说:“秦国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恰巧出来,隐约听到了,心中不免一动,当即表示欢迎,特别隆重地接待范睢。
旁边看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睢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睢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睢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
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
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睢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
后来,昭王就拜范睢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还让宣太后告老,不许她再过问朝政;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也都住到关外去了。
范睢当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史记》和《战国策》都有关于范睢的这段记载。
上述的“杜口裹足”那句话,由此成为一句成语,形容心中有顾虑或者反感意见,也不愿走到一起来。
“杜口”,即“闭口不言”;“裹足”,即“止足不前”或“裹足不前”。
(杜,堵塞;杜口,好比塞住了嘴,不说话了。
裹,缠扎;裹足,好比绑住了脚,不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