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十年

合集下载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1. 引言1.1 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现状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现状,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乞巧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传统的乞巧技艺传承者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这一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也在逐渐淡化。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乞巧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影响。

乞巧文化传承的场所和资源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许多传统的乞巧技艺传承地点几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危险。

乞巧文化相关的活动和展览也相对较少,缺乏平台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促进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非遗乞巧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乞巧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乞巧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乞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心愿的追求。

通过乞巧活动,人们祈求心中所愿实现,传承了中国古代的祈福文化。

乞巧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俗传统。

保护和传承乞巧文化可以丰富中国的文化遗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乞巧文化传承对于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乞巧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乞巧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在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为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加强对乞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切实推动乞巧文化的传承工作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正文2.1 乞巧文化传承的挑战与困境乞巧文化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是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的问题。

由于乞巧文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然而现代社会节奏快、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导致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潮州“非遗”那些事 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潮州“非遗”那些事 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

潮州“非遗”那些事文 肖岳山 图 李艺爽 Yoki黄元琪 老山货 城市穿梭客Var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当匠心的潮,遇见工艺的旧Chaozhou以“钉金绣”而独步天下的潮绣,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潮州瓷,巧夺天工的翡翠玉雕,极具艺术张力的揭阳木雕……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是探寻潮州文化的一张藏宝图。

潮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北、赣南以及闽西人员往来、内外商贸货物的集散地。

潮商从这里出发,携带潮州瓷、潮绣、玉雕等“土特产”走南闯北,还引进多姿多彩的新式技术和西方工艺,传统与新潮、古典与西式,加上本地手艺人的创意,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潮州人不仅对新技术、外来工艺持开放包容态度,还改变了“女子绣花”的传统印象:早期的“潮绣”,多是男子精于绣功,晚清时期,甚至有24位男绣工因为作品夺得金奖而被誉为“刺绣状元”。

潮州匠人善于触类旁通,潮绣抽纱中的通花手艺,还被他们运用到瓷器制作上……古韵风流,灵活巧思,兼收并蓄,不畏尝试,这就是潮汕文化之大观,也是潮式工艺魅力所在。

穿金走银,绣出气派潮绣针下的大乾坤正如歌曲《潮州人》唱道:“脑海中那一双巧手,绣出另一个美丽的潮州。

”在老一代潮州人记忆深处,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场景:幽深的石板巷深处,庭院中,祖母、母亲、姐妹坐在花绷子前,对着一张空白的布帛,手持细针,牵引彩线上下翻飞,渐渐绣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代表,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秀”中的主要流派。

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饱汲了凤山韩水的精华。

乾隆年间,潮州妇女大多勤于纺织,女子到十一二岁,母亲便开始为她准备嫁衣,刺绣是潮州女子成年时必备的技艺,更是姑娘说亲的硬件和小小一根绣花针,却能在穿金走银、上下翻飞之间,绣出一幅精美绝伦的乾坤气派。

本页上方两张图,为潮绣工艺中的精品之作,下方小图,为博物馆中潮州女子刺绣的塑像。

夸耀的本钱。

毕业论文例文-地方节庆类民俗在“后非遗”时代的演变与发展

毕业论文例文-地方节庆类民俗在“后非遗”时代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中央节庆类平易近俗若何在从普查、申报转向后续保护和多样态开展的过程当中保持在中央文明中的继续生机是这类非遗项目在“后非遗”时代面对的关键后果。

以石塘小人节为调查对象,从传承主体,保护主体与受众主体三个角度查询拜访这一非遗项目在“后非遗”时代的生活近况,评论辩论这一中央跪拜类非遗项目在“后非遺”时代中央文明情境中的具体开展门路,并为中央节庆平易近俗类项目在“后非遗”时代的生活转型后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后非遗”时代;中央节庆平易近俗;石塘小人节自2006年5月20日宣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以来,我国的非遗事业曾经走过了十年过程。

十年来,我国的非遗项目不时增多,系统逐渐完美,但时至昔日,各地非遗申报的高潮较之前已有所削弱,特别在地市一层,非遗活动的重心曾经末尾由普查、申报向寻找多样态的保护与开展门路转移。

作为中央“非遗”系统的中间构成局部之一,节庆平易近俗随着非遗活动的逐渐深化而不时进入到大众视野。

但与其他非遗项目分歧的是,中央节庆平易近俗常常以特定的公共跪拜仪式为主体,而这一主体内容与特定中央文明语境的依存关系使其在“后非遗”时代的保护与开展转向中面对一系列特别的后果。

本文的野外评论辩论案例是温岭市石塘镇小人节。

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第一批台州市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浙江温岭的石塘七夕习俗作为“七夕节”项目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扩大项目名录。

温岭石塘地区的小人节平易近俗延续的是七夕节“祈福保生”的传统面貌。

节日习俗自身的汗青传承内容,与陆地文明、闽语文明所带来的中央特点的联合,使得这一节庆平易近俗内容具有了名贵的文明价值。

1、石塘七夕小人节习俗概略石塘七夕小人节习俗的传达地区主如果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南部箬山半岛的局部村。

这些村寓居的箬隐士大年夜都是1947年后来自福建惠安的迁徙者的后裔,至今,闽南语群体依然是小人节节庆习俗的主要传承群体。

小人节习俗传承以家庭为单位,在每年阴历的七月初七,家报答1岁至16岁的小孩子举办特定仪式,俗称“做七月七”。

“非遗”十年

“非遗”十年
口 玉 “ 遗 十 昆 摆 境 ? 解 峰 非 ” 年, 曲 脱困 否
H UNDRED CH00L N S S I ARTS
文章 编 号 :0 3— 14(0 1 0 10 9 0 2 1 )4—0 8 0 0 0— 4
“ 遗" 非 十年 , 曲摆脱 困境 否 ? 昆
解 玉峰

其 传 承 和 救 护 的 关 键 是 传 承 前 人 传 留 给 今 人 的 2 0 出 折 子 戏 , 今 日折 子 戏 的 传 承 似 面 0 而
临 更 大 的 危 机 。折 子 戏 的 传 承 , 待 建 立 有 效 的 传 承 机 制 , 主 要 的 资 金 、 力 也 宜 用 于 折 亟 最 精
已有 越 来 越 广 泛 的 知 名 度 。 与 十 年 前 的 冷 清 惨 淡 相 比 , 日昆 界 可 谓 非 常 “ 闹 ”, 至 成 为 “时 尚 ” 。 今 热 甚 我 们 也 可 以说 昆 曲 抢 救 与 保 护 已初 见 成 效 。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国家“ 8 95工程 汉语言文学与 民族认 同” 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资金项 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 哲 作者简介 : 玉峰( 9 9 ) 男, 山东 日照人 , 解 16 一 , 汉,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南京大学 中文 系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南京大 学中国语言 文学博士 后 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 南京大学优秀 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研 究方向: 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代音乐 文学。
省 昆剧 院 柯 军 、 鸿 良等 一 辈 演 员 ( 都 早 入 不 惑 之 李 大 年 ) 演 的折 子 戏 大 概 在 六 七 十 出 , 单 雯 、 晨 雪 常 而 罗 等青年 演员 常演 出的 折子 戏 大 概 在 二三 十 出。这 正 如俞 振飞 先生所 说 : 子戏 每传 一代便 去其 半 ! 折

非遗传承创新范文第5篇 (2)

非遗传承创新范文第5篇 (2)

非遗传承创新范文第5篇创新,并不意味着脱离传统非遗的创新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而继承的关键则是其继承的完整性。

不但要完整地继承非遗工艺,更要深刻地了解非遗的历史,包括非遗技艺发展演变的过程。

事实上,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表演的传承人在继承中又会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所创作的作品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和元素。

比如,唐代玉石摆件和当今的玉石摆件,其本身材质的年代和质地都是一样的,真正区分他们的只是工艺技术。

每一代传承人的创作一定会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特征,非遗的基因是不变的,但在这不变中,时代的倒影又会汇入非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非遗传承恒定性和流变性的统一。

在今天,活态流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特征。

过去的非遗是适合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今天要让非遗“活着”重新回到当代生活中,必然需要站在今天社会的审美和需求角度来创新地继承非遗技艺。

在我们的生活中,“非遗”总是以物质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而物质形态的东西,经过一定的时间,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要想让非遗永久传承,就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传人掌握其生产流程、制作工艺、储存技术,确保一批又一批新产品不断问世。

而且,为了让非遗充满魅力,被年轻人所喜爱,不致因面孔陈旧令人生厌,还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在非遗中注入新的元素,包括新的内容、形式、手法,或者新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对其材质和技术进行改良创新,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者,打造更多以非遗为原型的创新产品,让非遗文化更长久地留存并流传下去。

当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司长马文辉说:“我们要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非遗传承人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然后再进入市场。

”以部级非遗项目“内画”的实践为例,传统的“内画”艺术主要生产各类的鼻烟夭品,但鼻烟壶早已丧失了实用性。

“非遗”十年:兰花幽香今更浓

“非遗”十年:兰花幽香今更浓

昆青 年艺术 家传承 系列演 出, 为张 军 、谷好 好 、 双 、沈帙丽 、 安 、 吴 黎 余彬 、袁 国 良等青年 艺术 家举 行个 人专 场 。青年 演员 又向老 艺术 家学
习 了 太 白醉 写 、 题 曲 、 写本 》 、 酒楼 望 乡 、《 、 定情 赐盒 、 哭
次 “ 戏薪 传”的演 出活 动,把福 古
建 梨 园戏、山西上 党梆 子 、川剧这 三 个古老 的 “ 非遗 ”剧种 的 顶级艺 术 家请 到上海 来,和上 昆名 家一起 同台连 演三场 。川剧 醉 隶 思 、Ⅸ
凡》 ,梨 园戏 《 闷 、 裁衣 上 大 ,
党梆子 杀庙 惊疯 、《 ,昆曲 借
护 昆曲本体 、 l 累地在这 片寂寞 E积月 冷清 、乏人 问津 的园地里辛 勤耕耘
者, 就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尊重 。 因此, 上海戏剧学院教育高地建设 的重要组 成部分、 由上海戏剧 学院附属戏曲学
危的经典 剧 目得 以抢救 复生 。四本
代名 家 艺术 传 承 系列 专场 演 出 。在 各 专场 演 出 中,老 艺 术 家都 使 出 浑 身解 数 , 亲 自
定剧 目、 选弟 子、找搭
档 , 出演 最 拿手 的折
子 戏 … …这 件事 坚持
了五 年,锲而不 舍, 殊 为难 得 。 场演 出, 八 犹 ■ 昆曲 牡丹亭
的艺术 成就 和表 演经验 ,又 为青 年
演员 留下 了一笔 活的遗 产, 此事 惠
及后人 , 对于 昆 曲的传承功 德无量 。
( 牡 丹 亭》 邯 郸梦》 紫钗 记》 《 、《 、《 、 《 南柯 记》 )的集结上 演,在 传统剧 目的建设上 占领 了制高 点。上 昆还 复排 昆剧 名剧 亭 的上演 享 誉海 内外。精 华版 《 长生殿》 在 第 四届 中国 昆剧 艺术节 上夺得优 秀 剧 目奖, 0 0 2 1 年又 荣登 文化部文 华 大 奖 的榜 首 。汤显祖 “ 临川 四梦”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审美习俗、仪式和节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文化遗产。

它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对于维护和传承人类独特文化个性,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于推动北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与保护北京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地之一,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

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陆续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老北京胡同文化、皮影戏、京剧、皇家宫廷美食等,这些项目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积极响应。

2. 非遗活动的推广与传承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目标,北京市举办了一系列非遗活动,包括展览、演出、比赛等。

每年都会在首都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向公众展示非遗项目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三、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北京作为中国古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1. 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北京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如老北京胡同文化、京剧、皮影戏、民俗节庆等。

2.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的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一些非遗项目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如在数字化保护、线上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北京通过举办文化节、非遗展览等活动,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综述

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综述

2 O 1 3 年 第 9 期 ( 总 第 2 1 9 期 )
近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展综述
范春
( 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重庆 4 0 0 0 6 7 )
摘要 : 近十年 来 , 学者们基于概 念、 价值 属 性、 类型特征 等基 本认知 , 从保 护和 利用两个角度 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展 开研 究, 在保护 中利用, 在i f , 1 用中保 护是其研 究的基 本出发 点。 政府 、 个人、 群 体或 民间组 织是非物质文化遗
确理解和发掘保护、 利用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3 】 。 刘秀
峰等认 为非遗 内涵具 有所有者 多元性 、 领域 广泛 性、 存续状态活态性、 伴生l 生 特征[ 4 】 。 袁年兴则认 为非遗
类 型等 , 这 是指导 保护 和利用 非遗 的前 提 。 对 于 非遗概念 , 国内学者多数采用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0 4 作者简介 : 范春 ( 1 9 7 3 一 ) , 男, 重庆人 , 重庆工商大学旅 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 师。

56 —
【 文化 遗产 保 护研 究】 具 有活态性 、 生活性 、 民间性 、 、 生态 性特点[ 5 ] 。
国 内学 者 大 多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其 进 行 深 入 归纳 和研
生分离 , 保 护主体就 由遗产持有者变为政府n “ 。 非 遗保护 主体是个多元命题 , 除政府作用外 , 代表性 传承人也是遗产保护主体之一。 传承人在传统文化 意识建 构、 非遗传 承等方面具 有重大作用, 其 具备 的条 件 以及 遴 选 过 程 的 公 正性 将 直 接 影 响 非 遗 保 护效果 。 对于传承人应具备 的条件, 祁庆福从 文化

龙灯责任书

龙灯责任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龙灯责任书篇一:非遗十年“非遗十年”——遂昌县非遗保护工(:龙灯责任书)作大事记20XX年2月,大柘举办车龙表演活动,活动由当地百姓自筹资金、自发组成。

20XX年2月,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成立普查工作小组,对全县各乡镇、村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普查。

4月12日,县委副书记李华、傅保国、县委宣传部长吴筱琳等领导赴石练镇就“昆曲十番”的抢救挖掘,以及新形势下我县民间艺术的弘扬和发展,进行认真调研。

石坑口村十番演出队进行了汇报演出。

4月14日,县委副书记傅保国、县委宣传部长吴筱琳、文化局副局长阙绍华一行9人到高坪乡湖莲和塘下两村,检查指导“茶灯戏”挖掘工作。

4月25日,妙高镇黄庄村汇报演出黄庄马灯传统节目“风阳歌、卖花线、看相、补缸、杨六郎告状”等,宣传部副部长胡志晋、文化局副局长张江平等领导观看了演出。

演出结束后,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与村两委、民间骨干进行座谈,为发扬黄庄马灯提出建设性意见。

8月17日,石练镇石坑口村举办民俗活动“七月会”,历时16天,活动内容包括昆曲十番、台阁、龙灯等,参观人数近万人。

8月,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结束。

9月29日,县民间文化大集活动拉开帷幕。

活动历时20日天,内容包括民间艺术灯展、民间艺术品展、民间艺术摄影展、腰鼓舞展演、农村业余剧团和木偶剧团演出、《祖国颂》文艺汇演、畲族婚嫁对歌表演、民间艺术踩街等。

10月17日,20XX年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在丽水举行,遂昌台阁参加了“古韵遗风”大型文艺踩街活动。

20XX年3月26日,在文化局会议室召开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会议,会期1天,各乡镇文化站长参加。

4月18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我局签订了丽水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责任书。

4月25日,省文化厅在丽水召开“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筹备工作座谈会。

我局张江平副局长参加。

中国十年非遗文化传承事例素材

中国十年非遗文化传承事例素材

中国十年非遗文化传承事例素材中国十年非遗文化传承事例素材一、概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代代相传、累积于民间的丰富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礼庆典等各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许多挑战,比如传承人口老化、传统技艺无人继承等问题。

探讨中国十年非遗文化传承事例素材对于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度:非遗文化的传承难题1. 传承人口老化在中国,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他们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但由于芳龄增长,他们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2. 传统技艺无人继承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许多年轻人放弃了非遗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这加剧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困难。

三、广度:中国十年非遗文化传承事例素材1. 苏州园林艺术苏州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苏州园林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重视,一批年轻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了新一代的园林艺术传承者。

2. 京剧艺术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内涵。

为了推动京剧的传承,许多文化机构和戏剧团体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和学习,为京剧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 折纸艺术折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通过纸张折叠成各种造型,展现无穷的艺术魅力。

一些非遗保护基地和学校开展了折纸艺术的传统教学,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参与,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四、总结与回顾中国十年非遗文化传承事例素材展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苏州园林艺术、京剧艺术和折纸艺术等事例的讨论,可以看到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和创新,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浙江非遗这些年

浙江非遗这些年

政府率先颁发非遗保护的地方法规、出台省级非遗保护发展规划,将非遗保护纳入了法治的轨道。

但是,仅仅这些不足以使浙江成为非遗保护的“排头兵”。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说,没有全省非遗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满腔情怀,没有广大群众蓬勃的文化创造力及参与热情,浙江非遗保护就不可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民歌”传承人、年近八旬的蓝陈契大妈曾在浙江非遗十年座谈会上,即兴创作了一曲敬茶歌—《全赖有你》:“曾在远处,白雪封天,孤身旅客,缩起肩……全赖有你。

”这儿的“你”,指的不仅仅是500多位兢兢业业奋斗在非遗第一线的工作者,23万挨家挨户地走访、记录的普查大军,更是坚守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级非遗传承人。

十多年来,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走访基层非遗单位和非遗保护基地,聆听群众的文化需求;牵头组织各县市文化工作者编写“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举办“中国梦想·美丽浙江”非遗电视春晚、传统手工艺主题创作展览,为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提供越来越广阔的舞台……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非遗工作者们忘我工作,不断进取。

23万普查大军中,最多的是基层志愿者。

这些老艺人、老工匠、老教师、老文化工作者、老干部,怀着对传统的热爱,奔走在浙江大地上,从尘封的往事中打捞起一段唱腔戏文、一篇传说故事、一帖治病良方、一个身姿把式、一段祭祀流程……他们用时间和情怀守望着人类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家园,试图挽留那些悠远的乡愁,留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涓涓细流,终于汇成大海。

1000多万字的调查文字记录、3000多册的汇编普查资料,将浙江的文化脉络细细梳理,为非遗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流芳》《风生水起》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等陆续出版,图文并茂地展现了非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微记录》将56个浙江戏剧的代表人物、经典剧目,以影像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者的一颦一笑、一个唱腔、一个手势、一个身姿,如在眼前。

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这些手工艺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非遗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发展背景、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手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问题,旨在促进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首先,我们将介绍发展背景,即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这些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日渐减少的传承人数和失去市场的压力。

这背后隐藏着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问题。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

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创作技术、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深入探讨非遗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我们将借助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具体的发展情况,了解非遗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在总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将展望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未来发展。

通过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包括培养传统技艺人才、推动市场营销以及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期望能促进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总之,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其发展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为其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重视,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以下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地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定义和重要性。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大省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山东省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开展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开展非遗工艺品制作和市场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首先,山东省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山东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等内容,同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管。

这些法规文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法制教育水平,对于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山东省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把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山东省多次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和调查,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数量,积极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

此外,山东省还通过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旅游开发进行宣传和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振兴本地文化产业的效果。

第三,山东省政府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弘扬地方文化的精髓。

山东省广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培训工作,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对于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如剪纸、泥人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政府通过开展传承人招募、培训、保险、后继人培养等工作,切实保障了传承人的权益和兴趣,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引入现代技术,为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

对非遗十年之后乞巧文化传承的再观察和思考非遗,即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风俗习惯以及有关的民间手工艺。

乞巧文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文化,乞巧节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举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传统祈福的重要节日,通过此节日民众可以祈福增智,促进感情,祈求美满姻缘。

乞巧节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情人节,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乞巧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的非遗项目之一,对我们的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遗乞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非遗乞巧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再观察和思考,找到更好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十年之后的乞巧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十分值得关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乞巧文化在大城市中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年轻一代对此类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度也在下降。

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虽然乞巧文化仍然有所保留,但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其传承也面临许多困难。

乞巧文化在传承中的口口相传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失传。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乞巧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更加积极的传承方法和策略。

乞巧文化传承的困境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节日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浮躁的社会氛围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重视和传承乞巧文化。

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对于乞巧文化并不熟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的心中也逐渐淡去。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乞巧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重视乞巧文化,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非遗乞巧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包括资源保护和传承人才问题。

乞巧文化本身是一个需要长期传承和发展的项目,其背后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传统技艺,但是由于现代社会进程的影响,这些传统的技艺和手艺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以滩上乡小学引入跑竹马项目为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以滩上乡小学引入跑竹马项目为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现状及建议——以滩上乡小学引入跑竹马项目为例李勇【摘要】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已经十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通过文献梳理,以问题为调研导向,深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传承人、教师等都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家长鼓励、支持学生参加非遗活动;学生也喜欢,乐意参加活动.但是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常规的教学活动,仍有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组织形式、师资力量、授课形式、课程内容、服装道具、场地经费等.非遗进校园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以赛促学、成立非遗项目俱乐部等途径,完成非遗在初等教育阶段的传承任务.【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29)001【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跑竹马项目【作者】李勇【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体育部,江苏苏州 2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1 研究背景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始,中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走上正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地完善。

但是,体育非遗保护仍然存在挖掘不深、资料零散、传承后继无人,资金依赖型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非遗进校园”一直备受政府、社会的关注。

2006年,紧随“非遗日”的确定,教育部把每年9月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月”,在青少年中普及“非遗”的宣传教育。

学界专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全球,除了将其列入奥运会和全民健身项目,最好的途径就是将其进入学校[1]。

目前校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部分学校也将体育非遗作为校园“一校一品”建设的重点项目。

满天星项目计划书

满天星项目计划书

一、关于"因为"
1.2 我们因为什么存在?——西部支教政策背景
西部计划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 社会发展。“满天星”希望能为为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一、关于"因为"
2.1 因为什么被需要?——社会背景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年代,可以说是积困已久 而非遗的产生与历史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关。然而,现代文明冲击和城市化进程导致非 遗技艺无人传承。有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 综上所述, 西部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既涉及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也涉及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可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的目标,同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
扣好前行路上“每一粒扣子”
一、关于"因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 学第七批新疆职教支 教团师生抵达策勒, 即将开始在策勒中等 职业学校为期三个半 月的职教支教工作
一、关于"因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 学第七批新疆职教支 教团民丰支教团共计 11人抵达民丰县职业 技术学校,开始承担 语文、英语和汽修专 业课的课程教学工作
精美的技艺,在一个“银匠之家”中,往往是“只 传男不传女”。而出生于在银匠工坊环境的张谨怀 揣着对技艺的热爱去向前辈们学习技艺
身为打破传统传承规矩的“女银匠”不被许多人看 好,但是她十年来不断走访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云 南、湖南等当地少数民族的村落不断进行调研学习
一、关于"因为"
用女性有独特的审美 视觉、细致耐心的设 计与雕刻以及敏感的 市场需求洞察力研发 出一系列代表性的产 品

以壮锦的为例浅谈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不足和解决的可能

以壮锦的为例浅谈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不足和解决的可能

以壮锦的为例浅谈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不足和解决的可能非遗保护在我国开展己经有十年了,在开始阶段注重以抢救性记录的方式来保存对祖先的记忆,后期针对传统手工艺等类非遗,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策略。

此说一出,引起了众多学人的响应,大家纷纷对其概念内涵、适用范围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并结合各地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论述。

总体看来其理论和实践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2012年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这种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已形成共识。

那么,在实际中,这种保护能否克服文化遗产商品化带来的真实性困境和传承人断代的问题?其保护效果如何呢?本文围绕广西壮族织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做相关讨论。

一、壮锦的发展历史作为壮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壮锦,是与云锦、蜀锦、宋锦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锦之一,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

郑超雄等人指出,壮锦最早起源于汉代,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

明代,壮锦逐渐流行并且工艺日益精湛,从纯白色发展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己成为名贵的朝廷贡品,后来在民间也开始流行。

清代沈日霖的《粤西琐记》曰:壮妇手艺颇工,染丝织锦,五彩斑斓,与缂丝无异,可为裀褥,凡贵官富商,莫不购之。

这大概是壮锦最兴盛的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洋纱、洋布充斥,壮锦产量锐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保护民族民间工艺,大力支持壮锦的生产。

1954年起,广西多地在政府领导下,成立织锦生产小组,后又发展手工合作社、壮锦厂,壮锦生产由家庭手工编织进入到现代工厂生产。

此后,织锦不再是妇女闲暇时的手工活计,而成为了一种职业。

1987年,政府投资购进半机械化的提花机代替大部分老式竹笼机,生产规模和产量都大大提高。

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壮锦的销路越来越广,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十年”——遂昌县非遗保护工作大事记2003年2月,大柘举办车龙表演活动,活动由当地百姓自筹资金、自发组成。

2004年2月,启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成立普查工作小组,对全县各乡镇、村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普查。

4月12日,县委副书记李华、傅保国、县委宣传部长吴筱琳等领导赴石练镇就“昆曲十番”的抢救挖掘,以及新形势下我县民间艺术的弘扬和发展,进行认真调研。

石坑口村十番演出队进行了汇报演出。

4月14日,县委副书记傅保国、县委宣传部长吴筱琳、文化局副局长阙绍华一行9人到高坪乡湖莲和塘下两村,检查指导“茶灯戏”挖掘工作。

4月25日,妙高镇黄庄村汇报演出黄庄马灯传统节目“风阳歌、卖花线、看相、补缸、杨六郎告状”等,宣传部副部长胡志晋、文化局副局长张江平等领导观看了演出。

演出结束后,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与村两委、民间骨干进行座谈,为发扬黄庄马灯提出建设性意见。

8月17日,石练镇石坑口村举办民俗活动“七月会”,历时16天,活动内容包括昆曲十番、台阁、龙灯等,参观人数近万人。

8月,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结束。

9月29日,县民间文化大集活动拉开帷幕。

活动历时20日天,内容包括民间艺术灯展、民间艺术品展、民间艺术摄影展、腰鼓舞展演、农村业余剧团和木偶剧团演出、《祖国颂》文艺汇演、畲族婚嫁对歌表演、民间艺术踩街等。

10月17日,2004年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在丽水举行,遂昌台阁参加了“古韵遗风”大型文艺踩街活动。

2005年3月26日,在文化局会议室召开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会议,会期1天,各乡镇文化站长参加。

4月18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我局签订了丽水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责任书。

4月25日,省文化厅在丽水召开“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暨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筹备工作座谈会。

我局张江平副局长参加。

2006年2月27-28日,张江平副局长参加了由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群艺馆承办的全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验收工作交流会暨讲评会。

7月,遂昌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关于同意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的批复》(遂编【2006】33号),同意设立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设工作人员3人,人员编制内部调剂。

8月28日,遂昌县政府发文公布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遂政发【2006】42号),昆曲十番等10个项目入选。

9月26日,举办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昆曲十番、台阁、车龙等民间艺术精彩亮相。

2007年1月12日,丽水市人民政府第一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县昆曲十番、黑陶烧制技艺、茶灯戏、遂昌台阁四个项目入选。

6月3日上午,遂昌县“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平昌广场举办。

活动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由民间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制作展示,民俗物品展览和授牌、颁证仪式四部分组成。

省文化厅副厅长金庚初出席讲话,并为遂昌县首批4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授牌。

县领导尹建中、梅伟建、张建伟、马翔华等为遂昌县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10位民间艺术家颁发荣誉证书。

6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县有昆曲十番、茶灯戏、黑陶烧制技艺3个项目入选。

7月3日,全面启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我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参加培训人员有全县各乡镇村级骨干5名、全县乡镇文化员和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关及下属全体工作人员,共180余人。

省非遗办专家陈顺水授课。

10月30日晚7时,“绿谷之声”遂昌昆曲十番音乐会在丽水市莲都会议中心举行。

遂昌昆曲十番音乐会由丽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遂昌县委、遂昌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市领导楼阳生、焦光华、虞红鸣、陈瑞商、张春法、陈建波、吴永水等及近千余昆曲爱好者观看了演出。

12月20日,遂昌县政府发文公布第二批县级非遗名录(遂政发【2007】117号),岙头八宝灯等18个项目入选。

12月20日,遂昌县人民政府公布赖喜能等10人为第一批民间艺人(遂政发【2007】118号)。

2008年1月9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在我县遂昌宾馆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志伟和市群艺馆领导,各县市文广新局分管局和群文科科长、遂昌全体普查指导员等共35人。

与会期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景宁县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县遂昌县两位局长结合本县工作情况作了相互交流。

3月3日,丽水电视台“走遍丽水”栏目组来龙洋乡,对茶园拳棍武术、翻“十三楼”等非遗项目进行了拍摄,并针对这些项目的历史沿革、传承状况等方面情况采访了当地老人。

3月27日,县委宣传部部长尹建中在县文广新局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石练镇石坑口村看望慰问了石坑口村昆曲十番老艺人赖喜能等人,并给赖喜能老人送上了遂昌县第一批“民间艺人”补助款600元。

4月7日,县文化馆汪文龙同志带队参加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族民歌节》演唱决赛,三仁乡畲族中心小学《畲族继歌》节目荣获《中国畲族民歌》演唱优秀奖及《中国畲族民歌》最佳风格奖称号。

该次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群艺馆、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

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我县的昆曲十番入选。

6月11日,丽水市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在遂昌举行。

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农办、市农业局、丽水广电总台、市群艺馆、处州晚报、“绿谷风”文化大篷车演出团共同主办。

由遂昌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

省文化厅副厅长金庚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副市长庄志清、市政协副主席李江波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遂昌车龙、遂昌昆曲十番、龙泉原生态山歌、松阳高腔、青田鱼灯等民间传统文化节目进行了展演。

石练台阁、桂洋花灯、予同竹编画、好川根艺、遂昌黑陶等13项遂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在现场展示。

7月24日上午,局领导前往石练镇石坑口村探望年过八旬的昆曲十番老艺人赖喜能。

局领导向老人颁发了省文化厅下拨的4000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贴。

7月25 日至30日,“遂昌昆曲龙谷丽人茶艺表演”作为丽水市唯一的非遗文化类手工艺展示项目,应邀进京参加“北京2008”城市奥运文化广场活动。

三天来,“遂昌昆曲龙谷丽人茶艺表演”在北京石景山区国际雕塑公园共演出30多场。

8月6日,“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京隆重开幕,我县龙谷丽人昆曲茶艺在首场表演中精彩亮相,备受首都观众欢迎。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全国政协文史委、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国家多部委有关领导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龙谷丽人昆曲茶艺表演,并品尝了龙谷丽人茶。

8月15-16日晚由县文广新局举办、县文化馆承办的“遂昌县首届戏曲票友演唱大赛”在平昌广场举行。

此次大赛分乡村组和社区组进行,共有32人报名参加,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有86岁高龄。

越剧、京剧、婺剧、黄梅戏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戏种一一登台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县戏曲票友的整体水平。

报名参加比赛的有32位戏曲爱好者,经过紧张角逐,分别产生最佳风采奖2名、一等奖四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5名。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尹建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梅伟建,县政协副主席王凤琴观看了比赛并担任颁奖嘉宾。

9月9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县石练七月会、予同竹编画、桂洋花灯、竹炭烧制技艺、茶园传统武术5个项目入选。

10月,遂昌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关于同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更名的批复》(遂编办【2008】24号),将“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更名为“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月,成立遂昌县昆曲十番古乐坊有限公司,非遗中心主任陈敏民任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为十万元整,单位地址为东街75号影剧院旁。

2009年2月7日至9日,石练台阁赴上海参加了由上海市世博会世博协调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徐汇区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承办的长三角民俗文化灯会展演。

4月,省电视台《流动大舞台》栏目来我县拍摄“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艺节目,我县精心准备了两场节目,将昆曲十番、茶灯戏、车龙和茶园武术等民间艺术非遗文化向省内外观众推介。

6月8日,遂昌县政府发文公布第三批县级非遗名录(遂政发【2009】50号),独山传说等13个项目入选。

在6月13日非遗保护日,遂昌茶灯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加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文化厅主办,在杭州钱江新城市民广场举办“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全国传统舞蹈大赛”比赛,并获得银奖。

6月2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我县班春劝农、竹炭烧制技艺、豆腐制作技艺、茶园武术4个项目入选。

6月22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丽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县白曲酒酿造技艺、车龙、丝绣等7个项目入选。

10月20日,由县文广新局、县婺剧促进会组织人员将汤显祖名作《牡丹亭》首次改编成婺剧,在遂昌县影剧院成功举行了首场公演。

11月在上海旅游精品文化推介会期间,我县昆曲十番、《牡丹亭·惊梦》、昆曲茶艺表演等节目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上演,进一步对外展示多姿多彩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1月5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县赖喜能等14人入选。

3月24——26日,“班春劝农”典礼于在石练镇淤头村隆重举行。

活动期间,首届浙江省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研讨会在我县召开。

3月25日,我县婺剧促进会在婺剧版《牡丹亭》基础上,今年再次修改,并壮大演员阵容,于“汤显祖文化·劝农节”期间在遂昌县影剧院再次上演,获得了参加节庆活动的全体来宾、县领导、有关部门领导一致好评。

4——5月遂昌婺剧版《牡丹亭》到各乡镇巡回演出20多场,并应邀参加缙云演出。

5月10日,我县程琳菲被浙江省文化厅聘任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

6月,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发文《关于公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的通知》(浙文非遗[2010]31号),公布了85所学校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

我县实验小学(昆曲十番)入选。

6月12日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上午9:30,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昆曲·牡丹亭》特种邮票。

经遂昌县政府申请,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批复,首发式在遂昌举行。

接着举办文化遗产日踩街活动,热烈庆祝“班春劝农”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