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化论与移情说看待中西两种自然观

合集下载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

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

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

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

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中西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的比较对西方人来说,《圣经》是宇宙观的启示录,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记录。

自然和人类对立,一开始就占据了西方人的思想,变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促使西方人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的奥秘,试图征服自然。

东方人对宇宙、人类的观念不像西方人那样悲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宇宙的看法,浸透着乐天知命的豁达精神:人和自然是统一的。

这是中国人达观进取的人生观、超生死齐万物的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自然融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视为审美关系,这是东方人的特点。

这种审美关系常成为各种文化形态联结的纽带。

中国诗的境界不是纯粹客观景物,而和主体有直接联系。

主客、物我两相统一,景物和情感的融合,包含着人和自然的交往,也包含着人类文化道德、伦理观念。

西方人对生活的理性精神给予西方文明以强大的推动,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人世问题不得解的苦恼。

东方人似乎敏锐地直感到生命的短暂和玄奥而采取超凡脱俗的态度。

艺术本体论与宇宙观、自然观密切关联。

随着基督教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精神支柱,上帝是一切美和善的终极原因的艺术本体论,贯穿于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对近代西方美学思想也发生了影响。

美和艺术的和谐,暗示它们有某种秩序和自由度,是一种合目的性、道德性的对象,仍然没有超出本体象征主义的二元论。

古代中国美学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联系着。

万物生于“道”、“太一”,经过“两仪”、“阴阳”变化,有了形体、声音。

美和艺术也是从“道”和“太一”衍化来的。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是把美和善与人紧密统一在一起,把美和艺术视为维系人际关系和进行教化的重要方面,表现了中国美学在艺术本体论上的人本一元化思想。

悲观意识在西方人那里久驱不散。

在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中,对人生的忧虑和绝望的情绪弥漫着,变态心理常透露出怪诞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人没有西方人对死亡充满畏惧的心理,这种人生美学给人带来慰安和寄托。

何为“自然”?:“自然”的中西语境与海德格尔的审美自然观

何为“自然”?:“自然”的中西语境与海德格尔的审美自然观

何为“自然”?自然”的中西语境与海德格尔的审美自然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美学研究"(15 CZX062)① 陈嘉映:《人还会有自然的生活吗?》,《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32期。

② A. 0. Lovejoy ,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 Baltimore : John Hopkins Press, 1948, pp. 170 ~ 173.转引自罗钢:《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张海涛内容提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近代哲学强调内在自然的外化,中国庄禅哲学强调外在自然的内化。

两者都忽视了自然的“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则自始在历史时间内厘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自然的“存在”意义。

一度被技术所遮蔽 的自然的在世性和历史性在艺术的审美呈现中变得显豁。

审美世界的开启提供了重审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现象学视角。

由此,海德格尔的自然观可以称之为审美自然观。

关键词 自然 中西语境 海德格尔 审美自然观〔中图分类号J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0447 - 662X(2019)03 - 0084 - 06“自然”概念的现代释义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中 国古典的自然观,另一个是西方近代哲学的自然观。

中国古典的自然观侧重事情自生自发的样子,“自 然而然”;西方近代哲学的自然观以“nature ”为基础,"与表示规范的nomos ( * normality ')和表示人为 手段的techne(,art')是相对而言的,分别代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①在海德格尔看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的现代释义都还是一种对自然的 “现成”把握方式。

对“自然”的释义不应脱离生存时间及历史时间。

一、西方近代哲学中的“自然”以**nature"为基础,西方近代哲学的自然观可以细分为三种:原始主义的自然观、有机主义的自 然观和非理性主义的自然观。

中西自然宇宙观之异同——朱利安《唐君毅之中西自然宇宙观》读书札记

中西自然宇宙观之异同——朱利安《唐君毅之中西自然宇宙观》读书札记
乡, 而提 出的这篇论 文报告 , 又恰 好是关 于 法 国学 界第 一次介绍老师 的思想。 朱利安 在 1 9 7 8—1 9 8 1年间 , 曾担任 法 国汉 学
互相凝视 的迂 回进路 , 以思 索 其原 创 性 的基调 。 ” 事实 上 , “ 迂 回的进 路 ” 一 直是 朱 利安 透过 对 中国 文化思想 的探 索 , 而 引发 对西 方 自家文 化 中那未 思 之境所持 的方法 , 这 可 从他 1 3 后 多 年 的各 种 著
— —
朱利安《 唐君毅之 中西 自然宇宙观》 ①读 书札记
岑 咏 芳
( 法兰西学 院 汉学研究所 , 法 国)
摘要 : 朱利安撰 写 的《 唐君 毅之 中西 自然 宇 宙观 》 是 以 西方 人 的视 角 , 对 唐 先 生《中国文 化之 精 神 价 值》 第五 章 中西 自然观 的钩 玄撮 要 。朱利 安认 为 , 中国之 自然律 为 内在 , 与 西方 之 恒视 自然 律 为超 越 相 对 ; 中 国之 自然律 为 万物之 性 。 而性 则 能 随境 变化 而有 创造 生起 , 此 与 西方之 必 然的 自然律 相 对 ; 中国之 以物之 性 , 表现 于“ 与他
与 评 沦》 ( E s s a i d e p o 6 t i q u e c h i n o i s e e t c o m p a r d e ) , 和
为 法 国研 究该 领域揭 开 了序 幕 。 关键词 : 朱 利安 ; 唐君 毅 ; 中西 自然宇 宙观 ; 《中国文化 之精 神价 值》
中 图分类 号 : B 2 6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4 ) 1 1 — 0 0 1 5 — 0 6

从“移情说”探源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

从“移情说”探源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

从“移情说”探源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摘要】各个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审美观念的千差万别。

“移情说”在中西审美文化里均占有重要地位,从“移情说”不难看出,在哲学基础、天人关系、地理环境、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使得审美上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移情说;审美观念;差异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这就必然造成各个民族之间审美的差异性。

其中的差异性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心理等各方面有关系。

例如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中“物哀”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印度民族由于人口、宗教、历史等的复杂性也使得美学观念也相对复杂多样,而古代阿拉伯文化中则崇尚以自然为美,以俭朴为美、以纯净为美。

可见,各个民族之间的审美观念存在着差别,尤其是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更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探讨和交流,这里以移情说为例来分析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人的移情说中,由于中国古典审美讲究天人合一,认为自然是和人一样有感情、有生命、有精神的,例如中国短篇文言小说《聊斋志异》里花鸟虫鱼莫不是有生命和灵魂的个体,有人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鲜活感情。

所以,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中或审美欣赏中强调主体的消失,主客体浑然一体,‘物我两忘’。

” [1]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情境,“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而在西方的“移情说”中人是处于主动的中心地位,外界是空洞的、无生气的,因为有主体精神特质的注入,原本空洞、无生气的外在世界灌注了生气和活力,具有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移情过程呈现出由人及物的过程[2]。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西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不同。

比如中国古典审美中提出的“物感”,而在西方的审美中则强调反映。

物感说的哲学基础是感应论,讲究天人合一的感应,重心在“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反映论的哲学基础是反映与求真,以达到对“物”的认识,尽管不可排斥主体情感、心理等因素,但重心在于“物”。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古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系的领会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主客体二分。

以为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基分别的两个范畴,由此引发出主体何如领会客体,人类何如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题目。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全能论。

中国古代自然观点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但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

首先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只有适时耕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体二分。

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 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 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其次是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一为“直觉”,一为“理性中国古代自然观以充满空间的连续性物质即气作为自然界的本体,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运演化生而来的,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科技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甚至是非常有限的。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东西方自然观差异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东西方自然观差异

作业题目你好,作业如下:有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只需要对“人”负责,不必考虑“自然”本身。

也有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个成员,人类应该关心自然,要敬畏自然,不要冒犯自然。

联系相关理论,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作业要求:作业需要手写完成,字数在1500字左右。

用A4纸,可双面书写。

作业写清学号和姓名。

考试时与试卷一并交给监考教师。

浅谈东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人们对世界观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是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依据。

自然观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基本观点,而在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东西方自然观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式自然观自古以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强调两者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从而生生不息。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旨崇尚自然,反对干预自然,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

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也是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寻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

总的来说,东方哲学思想对自然始终保持一份神秘感,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相对忽视人对自然的改造,方便了封建阶级长期思想统治,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不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式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强调自然与人的不同,习惯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

西方自然观一方面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从人本身出发,发现并证明肯定了人的价值,突出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使“自然与人关系”逐渐由人所主导。

另一方面西方自然观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征服自然,注重了人对自然的探索,试图通过对自然领域的探索找出万物的本质,探究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移情说”之中西比较

“移情说”之中西比较
还, 心亦吐 纳 。 春 日迟 迟 , 秋 风飒飒 。 情往似 赠 , 兴 来
文章中, 立 普斯 说 , 移情 作 用 的要 义在 于 : 美 的东 西
之所 以是 美 的 , 并不是 因为它 “ 表现” 出美 , 而是 因为
审 美 主体 “ 观照” 到 了美 , 所 以美 在 于 象征 , 而 非 联
作用, 内模仿 和器 官感觉 》 和《 再 论移 情作 用》 两篇 文
章 中 。在第一 篇文 章 中 , 立普斯 表达 了这 样 的观点 :
审美欣 赏 的对 象 同时也 就是 审美欣 赏 的根 由。这个
对 象 具有 双 重性 质 : 这个 对 象是 强 壮 、 自豪 、 自由 的
自我 , 对象化 _ r的 自我 ; 这个 对象也 是 自我感受 体验 到 的 自我 。因此 审 美欣 赏 是 以对象 化 了的 、 感受 体 验 到 的 自我 为对 象 的 。在 审美 欣 赏 中 , 自我 和对 象 的对立 消失 了 . 或 者说 . 并不 曾存在 。立 普斯 以对人 的动作 的审美观 照为例 , 得 出这样 的结论 : 模仿 分 为 两种 : 一种是“ 出 于意 志 的模仿 ” , 一种 是 “ 审 美 的模 仿” , 二者 的 区别在于 , 前者存 在着 主客对 立 , 后者 则
系 在一 起 的东 西都 不 属于 纯粹 审美 的对 象 。” 立 普 斯 以虚 荣心和 自豪感 为例 , 说 到移情作 用 , 有正 面和 负 面两 种 。但 是 对 于这一 点 , 立 普 斯说 得 不是 很 清
楚。
竹化 , 无穷 出清新 。 庄周 世尢 有 , 谁知 此凝 神” ( 《 人间
将 自我 “ 感” 到审美对 象里 面去 , 自我 的对象化 过程 、 主体情感 对 客体 的移人或外 射 、 内模仿 的过程 等等 . 、 观照着 的 自我对对 象化 了的 、感 受体 验到 的 自我 的

移情与物我同一

移情与物我同一

“移情”与“物化”摘要:“移情”与“物化”在美学体系上有着相通之处,在很多情况下也被人们混用,二者分属于中西文化领域的两个范畴,有相似也有不同,二者的相似之处是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即心与物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而不同之处则是二者发生的背景及文化氛围的不同,其各自所包含的美学内涵和实质不同。

关键词:移情物化审美比较正文:一、移情说移情说是西方美学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由于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在西方,移情说盛行于19 世纪,探究其社会历史根源,“它是浪漫运动时期文艺思想的余波。

浪漫运动是上升资产阶级要求自我解放与自我无限伸张的结果。

它要冲破封建古典文化所宣扬的那种理性的狭窄局限,把想象和情感提到首位。

凭想象和情感的指使,人把自我伸张到外界自然里,从而冲破人与自然的隔阂。

”可以看到,西方美学家研究移情的出发点是“扩张自我”。

虽然各代表人物对于移情说的阐释各有差异,但是移情说的基本含义是确定的。

“移情是指人们在观照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是有生命,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身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共鸣。

”从心理学角度看,移情论认为事物本身没有情感,物之所以看上去有情感,是由于人在观照事物时把自己的情感射入对象的缘故。

二、物化论物化论则更多的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庄子,在传统的学术体系中存在着多种解释。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比老子晚一百多年,当时社会处在大转变中,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取种种极端虚伪残暴的手段,庄子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中仁义之道不可能实现,就否定了“仁者爱人”的思想,确立其哲学的核心——反对对人的异化以及人自身的异化,追求人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境界的达到必须消除物对于人的支配,对人世的是非得失采取超功利的态度,那么物与我就能达到统一,我就能达到一种物化的状态,享受到纯粹的精神的自由和美。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1)儒家自然观
《易》,开始是卜筮的书。形成于殷周之际, 传为伏羲氏始做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 四卦。 有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前者 形成于周,后者说为孔子(前551-前479) 所作,又言是战国以来解易作品的总结。 它是成为儒家自然观的主要依据,是儒家 的最高典籍。
《易》和儒家的主要观点
三、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2、中西自然观的同一之处
1、古代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 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 • 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的联系;
• 自然观是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为社会行为 作实用基础方面;
• 社会中自由与王权的关系在自然观中的反 映差别:天文与人文; • 天象、星宿:神话中秩序,中央集权还是 自由城邦——其社会性。
1、神话与巫术自然观
(1)神话: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
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 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 的故事。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 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
(2)创世神话: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主
要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诞生、 文化开端等。也是神话的主体部分。 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 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神话以及创世神 话;其中中国的创世神话,主要有如下来 源:
4、理性猜测体系的自然观
•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前 322)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 集大成者。认为: • 宇宙系统是球形多层次的,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 月上与月下世界:月上世界 由纯净的“以太”元素组成, 月下世界,“四因论”。 • 自然运动与强迫运动,自然 位置。
5、古希腊自然观特点

浅析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造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本文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由自然观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中西方自然观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自然自然观中西方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于景阳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于景阳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于景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100191)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2012年7月第30卷增刊July 2012Vol.30supp.一、导论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

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我看中西自然观

我看中西自然观

我看中西自然观【内容摘要】中国、西方文化差异显著,特别是看待自然的观念上。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西方人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类能够通过智慧来征服自然,按人类的意志来改造自然,享用自然。

正确看待中医不同的自然观,有助于我们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西文化;自然观;文化交流;和谐;对立引言大凡学习、研究中西比较文学等涉及中西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科,我们常会倍感中西在精神世界上各个方面的差异,一般的,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文化内敛、含蓄;西方文化开放、外向。

比如,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西差异就很明显。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试图来探讨这问题。

概述关于中西在自然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笔者认为,首先是地理环境在起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与西方各国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相对隔绝的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然后中西不同的自然观又反作用于各自人民的人生观。

梳清中西对待自然的不同观念,对我们进行研究、比较中西文化有莫大帮助。

一、地理环境因素我们知道,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文明深深地根植于二希文化的土壤中。

古希腊由于海域大于陆地,山区多于平原,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这种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希腊人不得不将获得财富的途径求之于海上渔猎和海外贸易。

古希腊的史诗中已有不少地方描写海外经商和海外冒险,表现出古希腊人向外争取生存空间的迫切要求。

较之古希腊,我国的自然环境就优越得多了,中华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在远古时代,这片地区气候宜人,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为我国先民提供了充足的生存条件。

考古发现证明,智慧的我国先民早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就已经掌握了谷子、水稻种植技术。

我国世代传颂的神农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的远古传说也道出了我国先民对土地、对自然的依赖和诚挚热爱。

二、社会历史因素在国家组成方面看,古希腊是由一个个分布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小岛上的,相对独立的城邦组合而成的,各城邦与统一的中国比起来,无不显得土地狭小。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摘要】元自然观对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天”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

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天人合一”]1[的思想。

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主张自然是各种事物相互充足利用、为人所造的高效经济共同体。

纵观中西文化,不难发现中西传统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由人类支配的,可以随意掠夺。

关键字:元自然观、天人合一、机械论、支配、掠夺一、自然观及元自然观综述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人与大自然是平等关系还是附属关系;其次则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所采取的态度,是欣赏还是排斥。

元自然观就是人类对自然的最根本、最原始的看法。

在认识论上,元自然观确定了科学认识的核心对象,提出了基本的科学范畴,形成了基本的科学范式;在方法论上,元自然观所形成的思维范式、认知方法逐渐演变成人类研究自然、社会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知识论上,元自然观是人类宇宙论、知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元自然观的知识域展开的过程;在文化上,元自然观的基本精神在发展中逐渐渗透到人类基本的人文精神中。

东西方的元自然观分别是“元气说”和“原子说”,这两个学说分别演绎了东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可以看出东西方元自然观对东西方思维的影响。

二、东西方不同的元自然观原子说与元气说都是人类最初对世界本原的一种探求,原子说产生于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在总结前人对世界本原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它们在宇宙中处于涡旋运动之中”]2[,因此,形成各种复合物:火、水、气、土,并且事物的“各种性都是约定的,只有原子和虚空是自然的”]3[。

中西自然审美观论析

中西自然审美观论析

中西自然审美观论析
中西自然审美观,就是两种文化中一些关于自然美的认知理念,以及不同文化对
自然美的看法。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艺史,形成了深厚的中国自然审美观。

中国林林总总有着淡雅清新、格调高雅、精细优美的审美情趣,这就是中国式自然审美观。

而美式审美则带有夸张的色彩,浓烈的情绪,华丽的文艺性,是一种具有强烈审美色彩的表现手法。

中国式自然审美观是由中国古代文化而形成的,其审美理念以轻吟古风体现最
为出色,追求自然平和,温润安谧,独有文明淡雅之气。

中国古代以自然为衬托,以求得“精神之美”的无穷游走、优雅的自留意境,形成了中国文人独有的审美习惯。

典型的中国式自然审美观就是画家们常常用如字面上的“一笔一墨”、另外一种抽象的表现技巧,以及主要以意思观念为中心的书法艺术,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功利性。

相比之下,美式自然审美观则有着更多张力,与大自然特别亲近,表现技巧相
对于中国式自然审美观更多一些。

如美国对背景及细节的处理式深刻夸张,但又能够有效地表达自然之美与向往。

以梦幻般的气氛营造,一如美国木偶剧中无比浪漫的景色,植物、花草、动物都是美国自然审美观的表现着以及象征。

总的来说,中西自然审美观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每种审美观均存在不同的特点,每种审美观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内涵,可以激发更多的想象力,让我们得以触及最深处的审美情结。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本方简述了中国在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意义以及其相同之外与不同之处。

一.自然观的概念1.自然观的定义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有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八卦学说以及元气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五行说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且五个物质元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阴阳学说用阴阳二气来解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原因,把自然界有规则的变化称作“阴阳有序”,把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叫做“阴阳失调”。

一切事物都是在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的发展变化的。

八卦说把天、地雷、火、风、泽、山、水八种常见的实物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用八卦的错综配合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八种符号为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

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弥漫的“元气”所构成。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在元气之外,别无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从而否定了神的存在。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中西移情

中西移情

审美观照下的中西移情说2007-12-24 00:33:50| 分类:古代文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摘要移情理论在中西的文学发展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西方“移情说”的产生时间和观念虽与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有着不谋而合的某种契合,但还是有差异的。

从移情的基本含义来看,中西都认为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构成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

西方的移情说,强调的是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将感情移入客体,作对象化观照,从而使审美欣赏成为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中国的“移情”在审美观照下有其独特的共感体验。

由于东西方的思想根源,审美的观点、立场不同,最终在对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上也产生了分歧。

关键词:对象观照共感移情天人合一AbstractMoves the sentiment theory to have the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China and the West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he west " empathy " the production time and the ideal though some kind of conjunction which has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 esthetics theory agrees without prior consultation happen to hold the same view, but or has the difference. From moves the sentiment basic meaning to look that, center Burma thought is between the main body and the object constitutes one kind of harmonious esthetic relations; The west empathy, emphasizes is in the esthetic appreciation activity, the esthetic main body moves in the sentiment the object, makes the object contemplation, thus causes esthetically to appreciate into one kind objectively oneself enjoys. China" empathy " to have under the esthetic contemplation it is unique altogether feels the experience. As a result of East and West's thought root, the esthetic viewpoint, the standpoint are different, finally in to the heart and the thing, the sentiment and in the scenery relations has also had the difference.Key words:Object Contemplation Altogether feels empathy The beauty gathersone赵立光2003 级本一学号:039010141073自从朱光潜先生把移情理论介绍到中国来,就有很多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移情的问题。

最新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最新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中西方自然观差异在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十全十美的。

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成立了一个完全分别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

弗兰西斯·培根竭力煽动成长自然科学。

他提议:“人的知识和人的气力合而为一”煽惑人们成长科学技能, 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 创建人对自然的统治。

在康德的哲学中,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联系被视为一种立法联系:“人为自然立法”,他以为人对外部自然界的联系是自主的、能动的,纵然唯物主义论者以为认识是无法决定物质的。

黑格尔则以无比乐观的笔调写道:“自然对人无论发挥和动用怎样的气力——严寒、凶横的野兽、火、水,人总会找到应付这些气力的方法,而且是从自然界自己得到这些方法, 使用自然界来应付自然界自己。

”。

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共器械,也许得到人所必要的任何产业。

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经济思想,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在当时日益发展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是儒家早期的富国思想。

以后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政策,他是法家富国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

中国古代的经书、史籍如《尚书》、《周礼》、《国语》等,常有关于田地分级和贡赋分等的论述。

这些都表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公元前就有了朴素的级差地租观点。

精品好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又存 在 差 异 。“ 化 ” 主 张主 体 灵 性 与 对 象物 化 为 一 、 人 合 一 而“ 情 ” 偏 重 主 体 感 情 转 移 到 客 物 论 天 移 说
体, 客体 包蕴主体 的思想感情的差异。从这 两种差异我们可以见证两种不 同 自然观即“ 物化” 体现 尊重 论
自然 而 “ 情 ” 流 露 的 利 用 自然 两种 观 念 。 移 说 关键 词 :物 化 ” ;移 情 ” ; “ 论 “ 说 比较 ; 自然 观
庄 子追求“ 天地 与 我 共 生 , 万 物 与 我 为 一 ” 天 人 合 一 而 即
的境界 , 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物化论 的哲学基础 。在庄子《 齐物
论 》 ,不 知 周 之 梦 为 蝴蝶 , 蝶 之 梦 为 周 也 ” 与 人 处 于平 中 “ 蝴 物
移情 理论囊括 了物化论 , 而在此文 中所 指西方“ 移情 ” 说仅指 它的狭义 , 即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 , 设身处 地在事物 的境 地 , 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作有 生命 的东 西 , 仿佛它也有感觉 、 思想 、 情感 、 意志和 活动 , 同时人们 也受到对事物 的这种错觉
性上处 于一种相依 、 相存的状态。 此时的人类对包括天地在 内
的 自然 既持 有 恐 惧 、 畏 的崇 拜 之 心 又怀 着 亲 切 、 赖 的体 贴 敬 依 之 情 。 正 是这 一 时 期 自然 才 成 为人 类 自觉 观 照 的 审美 对 象 , 也
的环境 ,伴 随着 高科技 而来 的生态环境不免也遭到一定的破
说也 即中国古代物化移情 和西方审美移情。 然而 ,物化 ” 与 “ 论 “ 移情 ” 说这两种理论却 与 自然 、 与人类生态有 着某种不可避 免的联系 , “ 从 物化 ” 论与 “ 移情 ” 说的差异 中我 们可以感受 到
历史 上 东 西 方 不 同 自然 观 。

对象的 自然 的被人推崇 ,他特别注重对 自然景物的尊重和关 注 。他认为 自然是有意志情感 的同时又肯定天与人 的统一。
的影 响 , 少 和事 物 发 生 同 情 和 共 鸣 。 此 “ 化 ” 与 “ 情 ” 多 在 物 论 移
等地位 , 在此庄子将 对象看作一种主体存在 。 在庄子的思想中
可以看 出他从来就没有把物和主体分开过 ,在他的物化思想
中 有浓 厚 的尊 重 自然 的 意 味 。 董 仲舒 作 为 中 国古 代 物 化 移 情 理 论 的又 一 开 拓 者 ,他 主 张 天 人 感应 , 调 万 物 的 情感 触 动 人 的 情感 , 强 即指 出作 为 物化
( ) 情说 二 移

两 种 理论
西方移情说产生 于十九世纪 ,工业革命使西方的现代化 已取得巨大成就 。然而与这成就相伴 随的却是他们对 自然忽
视。 随着 工 业 革命 的展 开 , 人类 的生 活 环 境 渐 渐变 成 一 种 人 造
( ) 一 物化 论
“ 化 ” 产 生 于 中 国 农 业 社 会 时 期 , 时 人 与 自然 在 感 物 论 此
2 1年 1 00 2月
De 201 c. 0
文 海 苑 艺
L T ER A RY G A LLER Y I
从物化论 与移 情说看待 中。 西两种 自然观
许 虹
( 福建师 范大学 文学院 , 福建 福 州 3 00 ) 50 7
摘 要 :物化 ” “ 论与“ 移情” 说作 为中西文化 中的两种 审美理论 学源 , 它们在探 讨物我关 系相 同一 面的同
中 图分 类 号 : O G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5 1 ( 0 0)4 0 8 — 2 10 — 3 2 2 1 2 — 1 6 0
在古今 中外卷秩浩繁的文学作 品和论述 中 ,对 自然 的阐
述是 个无边无际的话题 , 如从 中国“ 化 ” 与西方 “ 情 ” 譬 物 论 移
到 了顶 点 。 古人 对 自然 的重 视 还 不 仅 于 此 ,哪 怕 是 在 表 达 主 观情 感 的作 品 他 们也 倾 向于 借 自然 之 物 来 加 以表 现 ,也 即 古 人 喜 欢
性 的结果 。 西方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美学家劳伯特 ・ 肖 费
尔 指 出 , 觉 到 的外 物 的形 式 组 织 , 他 的分 析 , 不是 空 洞 视 据 并
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在诗 中诗人将其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国破 ” 家亡 的凄凉心境物化入溅泪 的花 、 惊心的鸟 , 这对 自然 中的花 与鸟不仅作过细微 的观 察而且诗人对 自然也赋予 了无限 的情 感 ,只有把花和鸟也 当作具有 和人一样悲喜情绪 的有生命的 物体才能把那种悲的情 愫表现得 淋漓尽致 。在此 自然是经过 人情 浸染 的 自然 , 人情是弥漫于 自然 中的人情 , 整个诗篇交响 着 自然与人情 的共鸣。 中国古代“ 物化 ” 论始于老庄 。老子从其道 的哲学理念 出 发, 倡导 “ 为而无不 为” 认为 这是 “ 无 , 万物将 自化 ” 的前提条 件。万物 白化就是物化 , 它的精 义在 于 自然 , 即物化是 自然 亦 而然发生的 , 不是人为推动 的。在此 , 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子的
无 意义的 , 它们就是 “ 自己身体组织 的象征 , 我 我像 穿衣一样
。 美 把主观情感注人外在 的物上 ,而在这个注入的过程 中又体现 把 那 形 式 的 轮 廓 穿 到 我 自己 身 上来 ” 同时 认 为 , 感 的始 因 了其对 自然的尊重 。诚如杜甫 的《 春望》 国破 山河 在 , “ 城春草 不在乎对象而在对象所引起的主观情感 ,是一种源于 自身 的
坏 。 少 这 时 期 这 种无 视 自然 的 独 立 , 张 利 用 自然 的普 遍 观 至 主
点在文学方面的西方 “ 移情 ” 说中多少得到一定的体现 。
盛 行 于 十 九 世 纪 末 ,是上 升 资产 阶级 解 放 自我 和 张 扬 个
自然作为文学艺术作 品中的主题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
物化就是追求 自然 , 老子在说 “ 万物将 自化” 的时候 , 我们甚至
察 觉不 到 主观 介 入 的 痕 迹 , 是 人 与物 的 自然 相 融 。 而
说这两个美学观点来 看也 正体 现两种不 同 自然观 。所谓 “ 物
化” 即物 我 界 限 的消 解 。而 “ 情 ” 有 广 狭 之 分 , 广 义 上 说 移 说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