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爆炸化学-着火与熄火-PPT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41张PPT)

7-1 燃烧和灭火 课件(共41张PPT)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④ 实验设计 a. 在500 mL 的烧杯中放一金属圆柱体,注入 400 mL 热水,在 圆柱体上放一小块白磷。 b. 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 小块用滤纸吸干水后的白磷。 c.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用一内壁沾有水的小烧杯罩在白磷上方。 d. 取下铜片后,用一支空试管向下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白 磷)。
结论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放易燃物
禁止吸烟
学习目标
燃烧和燃烧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易燃易爆的安全知识
燃烧和燃烧条件
1. 燃烧 燃烧是指可燃物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现象 是发光、发热并且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但发光发热未必 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 变化。 2. 着火点 着火点是指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不会随意改变。
燃烧和燃烧条件
⑤ 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红磷 不燃烧,水中白磷也不燃烧。用空试管罩住水中的金属圆柱体 (白磷)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⑥ 实验结论 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 所需的最低温度。
燃烧和燃烧条件
例题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 量不限)能规范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B )
实验
如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 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 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 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并分析原因。

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从而扑灭火焰。
E类火灾(带电物体火灾)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氟代烃等不导电的灭火器扑灭带电 物体火灾。
E类火灾通常由电气设备引起。对于此类火灾,最有效的灭 火方法是使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氟代烃等不导电的灭火器 ,因为这些灭火器可以迅速释放大量的非活性气体或化学 反应剂,从而扑灭火焰。同时,这些灭火器也具有绝缘性 能,可以保护使用者免受电击。
详细描述
B类火灾通常由石油、油脂或其他可燃性液 体引起。对于此类火灾,最有效的灭火方法 是使用泡沫灭火器,因为泡沫可以覆盖燃烧 的液体表面,隔绝氧气。如果液体对泡沫的 反应敏感或容易产生沸溢,可以使用干粉或 二氧化碳灭火器。
C类火灾(气体火灾)
总结词
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等灭火器扑灭气体火灾 。
详细描述
05
火灾的预防和安全措施
检查和维修电气设备
01
定期检查家中的电气设 备,确保电线和插头没 有破损或老化。
02
不要在电线上悬挂物品 ,避免造成电线短路。
03
使用电气设备时,应保 持干燥,避免水汽侵蚀 。
04
维修电气设备时,应遵 循安全操作规程,使用 合适的工具和防护措施 。
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01
02
它适用于关闭的环境,如服务器房间 、电子设备或高价值物品的存储地点 。
水灭火器
水灭火器主要通过水的冷却效果来降低火焰的温度,从而达到扑灭火灾 的效果。
它适用于扑灭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纸张或布料。
使用水灭火器时,应注意火源周围是否有可燃液体,以防止液体溅出引 起更大的火灾。同时,水灭火器不适用于电气火灾,因为水能导电。
04
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安全课件第3章着火和灭火理论课件

安全课件第3章着火和灭火理论课件
概 述
一、着火方式 1.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火源作用,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①热自燃:均匀加热,T↗,达某一温度着火. ②化学自燃:化学反应产热,T↗ 2.点燃(引燃): 可燃物局部受高温热源加热,T↗发生燃烧的现象。
防火措施:隔热、密闭、防潮
(二)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
赛璐璐
1.直接与空气中氧发生反应(1)黄磷(2)烷基铝(甚至可以与空气中水发生反应)
2.分解放出可燃气与氧气反应 硝化纤维及其制品
防火措施:隔热、密闭
一、易自燃的单质和化合物
(三)相互接触自燃的物质
强的氧化剂和强的还原剂相互接触
硫+氯酸钾红磷+氯酸钾
一、引燃与热自燃的区别(整体和局部加热 )
三、引燃条件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点火源
二、引燃过程 包括热量传递、物质形态变化和火焰传播等一系列过程
可燃物和助燃物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和浓度 火源具备足够的能量、温度高于可燃物的自燃点
谢谢大家
(四)摩擦撞击能自燃的物质
防火措施: 1.分储分运 2.防止撞击和摩擦
一、易自燃的单质和化合物
二、煤、植物、涂油物
共同特点: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积热不散
氧化、聚合过程不断进行,放出热量,温度达到自燃点就可着火
第三节 链锁反应着火理论
一、链锁反应
(2)若保持温度不变(W2不变),增大系统的压力,由于自由基发生气相销毁,压力越高,气相销毁速度越大,当压力高于某一值时,W2<W3系统由爆炸变为不爆炸。出现第二极限
(3)继续增大压力时,可能发生新的链锁反应,使得W2>W3,系统由不爆炸变为爆炸。出现第三极限
第四节 着火感应期
第二节 典型物质的自燃

燃烧、火灾、爆炸理论

燃烧、火灾、爆炸理论

火灾的级别 • 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 灾四个等级。 • 特别重大火灾: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 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重大火灾: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较大火灾: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 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 一般火灾: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 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S C2H6O CH4 (C6H10O5)n
氧化剂 • 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 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 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 的氧化剂。
O2
CL2
KMnO4
NaClO
氯的氧化性 • 有效氯就是指含氯化合物中所含有的氧化 态氯。化合价为0、+1、+3、+4、+5、+7 的氧化态氯,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都能释放 其氧化性而被还原成化合价为-1的还原态氯 【自然稳定态】,这一反应过程正好可被 人类所利用,比如用于漂白、消毒等,所 以这些氧化态氯就是能够发挥效用的氯, 顾名思义,称其为有效氯。 • 有效氯含量的实质就是指,单位质量的含 氯化合物中所含氧化态氯的氧化能力相当 于多少纯净氯的氧化能力
预防火灾的主要措施 • 从破坏燃烧条件入手: 1、控制可燃物:设备密闭、作业场所通风、杜绝跑 冒滴漏、泄漏可燃物及时清理、工作现场粉尘及时 清理、可燃气体检测。 2、控制氧化剂:制氮机、CO2日常保护、次氯酸钠的 合理添加 3、控制引火源:设备防雷防静电跨接、人员着装、 转动设备的检查维护、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工 具、作业 4、控制链式反应:阻火器

燃烧爆炸化学-着火与熄火

燃烧爆炸化学-着火与熄火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特性: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特性:
当n=2(二级反应)时,
谢苗诺夫方程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的浓度界限: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当混气由初始状态达 到温度急速上升所经历的 时间。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在着火感应期内,反应物的浓度 :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
将燃料和氧化剂混合物迅速而均匀地加热,当混合物被 加热到某一温度出现火焰
点燃(强迫着火):
用电火花、电弧、热板等高温源使混合气局部受到强烈 地加热而先着火,然后火焰传播到整个空间。
概述
着火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链锁自燃与热自燃均为整个空间的着火过程,链锁 自燃基于链锁反应机理,热自燃基于热活化机理,但 前者也有热的作用,后者也有活性中间产物的作用。 热自燃与点燃的区别在于整体加热与局部加热,着 火机理均基于热活化。
一、着火条件
着火、熄火条件的分析方法:
着火是一个非稳态过程,考察 非稳态分析法 过程随时间变化,确定着火条件
稳态分析法
着火前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如 果达到着火条件,则这种稳定态就 不可能存在,在数学上表现为方程 的解不存在。
§5-1 热自燃理论
二、非稳态分析法
分析对象:闭口系统 分析理论:热自燃理论
§5-3 熄火
二、均匀搅拌反应器熄火理论
G YOX∞ T∞ YF∞
YOX T V
G YOXP Tm YFP
Longwell认为可燃混合气进入燃烧器后被强烈地搅拌, 迅速进行反应,并与已燃的燃烧产物快速混合,使反应器内 的温度、浓度均匀分布。
§5-3 熄火

点火 可燃性和熄火PPT课件

点火 可燃性和熄火PPT课件
第30页/共62页
如 果 取 Tu 为 常 数 , 可 以 得 到 P u 与 混 合 气 体 成 分的关系(左下);若取Pu为常数,可以得到着 火温度与混合气成分的关系(右下)
燃料/氧化剂混合物中温度与压力可燃极限随当量比变化的典型曲线
第31页/共62页
由图可知,只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可燃混 合气才可能着火。将可燃物含量的最大值称 为上限(或富限),可燃物含量的最小值称为下 限(或贫限)。即着火或自燃的浓度界限

点燃(强迫点火)
外界施加能量使混合物局部受到加热 而着火。然后火焰向混合物的其余部 分传播,使整个反应体系燃烧
第4页/共62页
热自燃与点燃的区别与联系
热自燃:整个混合气的温度较高,反应和着火是在容器 的整个空间进行的; 点燃:混合气的温度较低,混合气的部分气体受到高温 点火源的加热而反应,在混合气的大部分空间其化学反 应为零,其着火是在局部地区首先发生,然后向空间传 播 点火=局部点燃(着火)+火焰传播
热自燃与点燃的差别在于整体加热与局部加热的不同, 着火机理相同
第5页/共62页
第二节 点火机理
1、链锁机理(电离理论)
由于链的分支使活化中心迅速增加,从而使反应速 率剧烈升高而导致着火。此时,即使在等温情况下,也 会由于活化中心浓度的迅速增大而造成自发着火。
流程如下: 电火花
靠近火花的气体电离
活化中心
第6页/共62页
链锁着火
2、热机理
火花放电能量 (高温热源)
对较小的混气团 加热至着火温度 而着火燃烧
混气团火焰向周 围混气传播
总容量燃烧
第7页/共62页
实际的燃烧过程中热机理与锁链机理一般同时存在, 互相促进。

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燃烧与灭火PPT课件
泡沫即可喷出。
水灭火器
适用于扑灭固体物质火灾。使用 时,应先拔掉安全别针,然后对 准火源,按下压把,水即可喷出。
不同火源的灭火方法
木材、纸张、布料等固体物质火灾
01
可使用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扑灭。
液体或气体火灾
02
可使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扑灭。
电气设备火灾
03
应先切断电源,然后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安全疏散与逃生的方法
熟悉疏散路线
在公共场所和家庭中, 熟悉紧急疏散路线和安
全出口的位置。
保持冷静
在火灾发生时,保持冷 静,不惊慌失措,迅速 判断火势和烟雾方向。
低姿势行进
贴近地面,避免吸入有 毒烟雾和高温气体,用
湿布捂住口鼻。
关闭门窗和电器
在逃生过程中,关闭门 窗和电器,避免火势蔓
延和触电事故。
04
03
燃烧的危害与预防
火灾的危害
01
02
03
04
人员伤亡
火灾可能导致人员烧伤、吸入 有毒烟雾或窒息,甚至死亡。
财产损失
火灾会烧毁房屋、家具、电器 、车辆等财产,造成经济损失

环境破坏
火灾可能破坏自然环境,如森 林、草原等,对生态平衡造成
影响。
社会影响
火灾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混乱 ,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
燃烧的条件
总结词
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点火源三个条件同时满足。
详细描述
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是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可燃物是能 够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氧气是反应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点火源是指能够提供足够能量的热源,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着火点。
燃烧的过程
总结词

初中化学课件燃烧及灭火-文档资料39页

初中化学课件燃烧及灭火-文档资料39页

09.11.2019
34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09.11.2019
35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的原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
1、爆炸
剧的燃烧,聚集大量的热 常见易燃、易爆物:如天燃气、煤气、
2、安全常识:
氢气、液化石油气、硫、磷
(1)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和易爆物时,必须严 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燃烧需要可燃物,减 少可燃物不利于燃烧
09.11.2019
11
火灾自救
09.11.2019
12
归纳总结
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
09.11.2019
灭火原理
1、清除(隔离) 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至 可燃物的着火点 以下
13
课堂反馈 回顾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领百万水师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 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09.11.2019
17
4.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 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6
二、燃烧的条件:
1、有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一般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09.11.2019
7
火——善用之为福 不善用之则为祸
大兴安岭火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当混气由初始状态达 到温度急速上升所经历的 时间。
0CV ddTtq1q2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感应期i :
在着火感应期内,反应物的浓度:0y00yB i 0(y0yB)/W 0
W 0k0( 0y0)neE/R0T
y0 yB TB T0 y0 0 Tm T0 Q (y0yB )C v(T B T 0)
结果是在的容器温内度形和成浓了度温是度梯均度匀和的浓,度它梯们度,即在容器中心, 混气的温只度较随高时、间浓变度化较。低;在器壁附近,混气的浓度较高、
温度较低。
计算单位容积 内的放热速率
温度分布 浓度分布
导热微分方程 扩散微分方程
二、非稳态分析法
简化:
(1)容器体积为V,表面积为A,内
部充满了温度为 T0 ,浓度为 0 的可
第五章 着火与熄火
要求:掌握不同着火方式的特点及影响着 火、熄火的因素与规律,理解热自燃理论、 强迫着火理论及熄火理论。
概述
研究着火与熄火的意义:
迅速、可靠地点火 稳定的燃烧 防火、防爆
着火
从无化学反应向稳定强烈的放热反应的过渡过程。
熄火
从稳定强烈的放热反应向无化学反应的过渡过程。
燃混气。
(2)开始时,混气的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一样为 T0 ,反应过 程中,混气的温度为T,并且随时间而变化。这时容器内的温度 和浓度仍是均匀的。
(3)外界和容器壁之间有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系数为 ,它
不随温度变化。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平衡方程:
V0C vd dT tVQ W A(TT0) 0 C vd d T tQ W V A (T T 0) q 1 q 2
二、非稳态分析法
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温度:

q
1

q2
dq 1 dT

dq 2 dT
K0(0yi)nexpE ( /RTB)QVA(TBT0) K0(0yi)nexpE ( /RTB)Q(E/RTB2)VA
TBT0RB T 2/E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温度:
TB
E E 2R 2R
14RT0 E
TB
EE 2R 2R
1E
T BE2R E2R (12R0/T E 2R 2 T 0 2/E 2) T 0R0 2/T E
若:E=167200 kJ / kmol, T0=1000K, 则:
TBT050 T 0
概述
着火方式
链锁(化学)自燃:
不需要外界加热,在常温条件下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发 生的着火过程。
热自燃:
将燃料和氧化剂混合物迅速而均匀地加热,当混合物被 加热到某一温度出现火焰
点燃(强迫着火):
用电火花、电弧、热板等高温源使混合气局部受到强烈 地加热而先着火,然后火焰传播到整个空间。
TB T0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特性:

TB T0
0 p0 / RT0

K0(0yi
)n
e
xp(E/
RTB)Q(E/
RTB2)
A
V
A V0 2 R E QT 0(p K 0yi/R0)n T ex E p /R(0)T 1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特性:
当n=2(二级反应)时,
概述
着火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链锁自燃与热自燃均为整个空间的着火过程,链锁 自燃基于链锁反应机理,热自燃基于热活化机理,但 前者也有热的作用,后者也有活性中间产物的作用。 热自燃与点燃的区别在于整体加热与局部加热,着 火机理均基于热活化。
概述
影响着火与熄火的因素
化学动力学因素:燃料性质、混气成分、环境温度 流体力学因素:气流速度、燃烧室结构尺寸
V A3 E R T 0 204p Q0K y0 2exp E/(R0T )1
p0 2 T04EA V0 3Q R y0 2eKxE p/R (0T )1
lnTp002 12lnEV AQ R 03y02K 2R E0T
谢苗诺夫方程
二、非稳态分析法
热自燃的浓度界限:
lnTp002 12lnEV AQ R 03y02K 2R E0T
着火成败取决于放热量与散热量的相互关系及其随 温度而增长的性质。分析q1和q2随温度的变化,就可以 得出系统的着火特点,并导出着火的临界条件。
二、非稳态分析法
着火临界点:
A点:稳定点,对应 于一个反应速率很小 的缓慢氧化工况。
C点:非稳定点,两 种发展方向,对热自 燃而言不可能出现的 工况。
B点:临界工况。
§5-1 热自燃理论
一、着火条件
着火、熄火条件的分析方法:
着火是一个非稳态过程,考察 非稳态分析法 过程随时间变化,确定着火条件
稳态分析法
着火前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如 果达到着火条件,则这种稳定态就 不可能存在,在数学上表现为方程 的解不存在。
§5-1 热自燃理论
二、非稳态分析法
分析对象:闭口系统 分析理论:热自燃理论
闭口系统: f(T0, ,P 0,d,u)0
开口系统: f(xi,T 0, ,P 0,d,u )0
§5-1 热自燃理论
一、着火条件
着火、熄火的本质:
利于着火的因素:反应放热(放热量与放热速率) 不利于着火的因素:散热
着火、熄火就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在某一系统中反应放热 占优势,则着火容易发生(或熄火不易发生), 反之,则着火不易,熄火容易。
热自燃理论: (范特-霍夫、利-恰及利耶、谢苗诺夫)
基本思想: 当反应系统与周围介质间热平衡被破坏时就发生着火。
着火临界条件: 反应放热曲线与系统向环境散热曲线相切。
二、非稳态分析法
分析模型:
在密闭容器中储存 着具有一定初始温度的 可燃混合气,在进行化
学反应的同时,也谢通苗过诺夫提出了一种简化 容器向外界散的热热。理论,他认为容器内混气
§5-1 热自燃理论
一、着火条件
在一定的初始条件(闭口系统)或边界条件(开口系统) 下,由于化学反应的剧烈加速,使反应系统在某个瞬间或空 间的某部分达到高温反应态(即燃烧态),那么实现这个过 渡的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为“着火条件”。着火条件不是一 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化学动力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 合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