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
1 染色液
1.1 结晶紫溶液:结晶紫乙醇饱和溶液(取结晶紫约4~8g,溶于95%乙醇100ml中)20ml,1%草酸铵溶液80ml,将上述两溶液混合,过滤。
结晶紫不可用龙胆紫代替。
前者是纯品,后者不是单一成分,易出假阳性。
结晶紫溶液放置过久会产生沉淀,不能再用。
1.2 助染剂
碘1g
碘化钾2g
蒸馏水300ml
将碘与碘化钾先行混合,加入少许蒸馏水,充分振荡。
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其余的蒸馏水。
当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时应弃去。
为易于储备,可将上列碘与碘化钾溶于30ml蒸馏水中,用前稀释。
1.3 脱色剂
95%乙醇。
1.4 复染剂
沙黄0.25g
95%乙醇10ml
蒸馏水90ml
将沙黄溶于乙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蒸馏水。
2 染色步骤
2.1 将培养18~24h的培养物涂片,要涂得薄些。
2.2 将涂片在火焰上加温固定,待冷却后滴加结晶紫溶液,1min后水洗。
2.3 滴加助染剂,1min后水洗。
2.4 滴加脱色剂,摇动玻片,直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水洗。
2.5 滴加复染剂,1min后水洗,晾干,镜检。
呈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者为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
Ⅱ、革兰氏染色法一、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的主要步骤是先用结晶紫进行初染;再加媒染剂--碘液,以增加染料与细胞间的亲和力,使结晶紫和碘在细胞膜上形成分子量较大的复合物;然后用脱色剂(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凡细菌不被脱色而保留初染剂的颜色(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如被脱色后又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蕃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二、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一张载玻片上加两滴蒸馏水后,分别涂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
2、固定将制成的涂片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3、染色⑴初染将玻片置于玻片搁架上,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2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小心地冲洗。
⑵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1-2min,水洗。
《革兰氏染色法》课件
将脱色后的涂片用番红染液复染,时间约为1-2分钟。番红是 一种酸性染料,可以和蛋白质结合,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 。
番红复染的作用是使菌体或细胞呈现红色,使其更加明显, 有助于观察和鉴别。同时,番红还可以与结晶紫形成鲜明的 对比,使观察更加准确。
冲洗与干燥
• 将染色完成的涂片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水分。冲洗的目的是去除染色过程中残留的染料和媒染剂等物 质,以免对观察造成干扰。干燥的目的是使涂片固定,以便于 保存和观察。
背景
革兰氏染色法的发明对于细菌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用,为后续的细菌分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染色原理
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原理主要是通过 一系列的脱色处理和复染,使细菌着 色,从而根据颜色差异将细菌分为革 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操作流程
革兰氏染色法通常包括涂片、脱色、 媒染、染色和复染等步骤,通过这些 步骤的组合和调整,可以实现对不同 类型细菌的准确鉴别。
革兰氏染色法的结
03
果与意义
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的染色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
被染成紫色或蓝紫色,不易被酒 精脱色,有厚重的革兰氏染色反 应。
革兰氏阴性菌
被染成红色或淡红色,易被酒精 脱色,有较弱的革兰氏染色反应 。
染色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 治疗。
通过观察染色后细菌的形态和排列,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 致病性。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法对于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 帮助科学家和医生快速准确地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 防措施。
发展历程与背景
发展历程
革兰氏染色法由丹麦细菌学家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1884 年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该方法在操作流程和染料选择等方面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名词解释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显著的检测细菌生物技术,它是由柳氏革兰在1880年末发明的。
该技术是基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对dyes(染料)的特异性反应,根据它们对染色剂的不同反应,把它们从其他细菌和真菌区分开来。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于染色剂对细菌细胞表面分子特异性反应的
原因而产生的。
细菌细胞表面的分子具有某种特定的电性,因此,染色剂可以在表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的细菌上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这种构型的变化会导致细菌的表面被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是由染色剂特异性反应结合上形态鉴定原理而发
展而来的,可以根据染色后细菌细胞外形、大小、色泽等特征,将不同类型的细菌区分开来。
此外,染色后的细菌也可以作理化特性的分析,如氧化酵素的产生和酸碱反应的快慢等,以便于确定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方法是将染色剂溶解在抗原的溶液中,当接触到细菌细胞表面时,染色剂就会形成不同的立体构型,产生出特定的颜色,从而可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细菌。
由于有不太抗原细菌也能够被染色,这就使得革兰氏染色法能够较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落实到实际应用的显著细菌鉴定技术,它能够精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这种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生物化学和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
总之,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定技术,它的发展及应
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细菌研究及人类健康服务。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染色方法。
该方法由丹麦细菌学家克里斯汀·革兰发现并发展起来,于1884年首次发布。
革兰氏染色法能够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验室应用价值。
染色:将待检测的细菌接种于玻璃片上,用火焰烘烤杀灭细菌并固定在玻璃片上。
接着,将玻璃片放入甲醇中,用火焰加热将甲醇蒸发。
然后,将玻璃片浸泡在革兰之前的染色液中,染色液由紫色的亚甲基紫和碘化钾组成。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紫色染料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洗涤:将玻璃片放入碘化钾溶液中洗涤。
碘化钾能与细菌细胞壁上的一些成分形成复合物,使细菌呈现蓝色。
固定:将玻璃片放入醇中洗涤。
醇有助于将紫色染料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中洗去。
显微观察:将玻璃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革兰阳性菌呈现紫色,而革兰阴性菌呈现红色。
根据这一特征,可以进行细菌的初步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菌细胞壁,由于其壁中含有较多的肽聚糖和穿过壁的肽聚糖横向支链,革兰阳性菌在染色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固定紫色染料,显示为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具有较薄的细菌细胞壁,壁中的肽聚糖和肽聚糖支链较少,使得革兰阴性菌无法固定紫色染料,而显示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还与染色液中紫色染料的结构有关。
紫色染料中的亚甲基紫分子带有正电荷,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较多的负电荷物质使其对亚甲基紫具有亲和力,从而固定了紫色染料。
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负电荷物质相对较少,因此无法固定紫色染料,而被酒精洗去,再经过后续的红色染料染色,显示为红色。
然而,革兰氏染色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一些细菌可能失去一些特性,导致染色结果不准确。
此外,一些细菌在真菌的单位时间染色效果不佳,也需要进行其他进一步的鉴定方法。
因此,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革兰氏染色法常常与其他染色方法和生化试验相结合使用,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步骤及原理革兰氏染色法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
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基本原理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 年由丹麦医师Gr 二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需用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basic dye )初染液;媒染剂(mordant ) ;脱色剂( decolorising agent )和复染液(counter stain )。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象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crystal violet )。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附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碘(iodine ) 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将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 %的酒精(ethanol )。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
80%
环境科学的应用
革兰染色法也可用于环境科学中 ,对水样、土壤等环境样品中的 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05
革兰染色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临床标本中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细菌种类的鉴别
革兰染色法可用于区分革兰阳 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帮助医生 快速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
细菌数量的评估
通过观察革兰染色后细菌的形 态和数量,医生可以评估感染 的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观察
将染色后的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进 行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记录
记录观察到的细菌形态、颜色以 及分布情况等信息,以便后续分 析和研究。
03
革兰染色法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准备
01
02
细菌样品
待检测的细菌样品,可以是纯 培养物或混合培养物。
革兰染色液
包括结晶紫染液、碘液、 95%乙醇和番红染液。
耐药性的监测
革兰染色法可用于监测细菌耐药性 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控制耐药菌株 的传播。
医学研究中革兰染色法的意义
细菌分类学的研究
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分类学的基础之一, 通过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和形态观察, 可以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染色法可用于新药研发过程中的 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价,为新药的开发 提供实验依据。
革兰染色法发展历程
革兰染色法最初由丹麦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于 1884年发明,当时他使用了一种简单的染色方法将 细菌分为紫色和红色两大类。
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革兰染色法逐渐成为一 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别方法,并在医学、生物学 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革兰染色法也在不断改 进和完善。例如,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自动化革兰染 色仪器和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使得革兰染色法更 加准确、快速和便捷。
革兰氏染色法
初染:將製備好之玻片樣本置於染色架上, 以1~2滴結晶紫染液染1.5分鐘,之後將染色 塗抹面向下,以蒸餾水緩慢沖洗掉多餘的染 液(圖4-2)。 媒染:將玻片上多餘的水分用濾紙吸乾,再 加入碘液,靜置2分鐘後,將染色塗抹面向下, 以蒸餾水緩慢沖洗掉多餘的碘液(圖4-3)。 脫色:將玻片上多餘的水分用濾紙吸乾,接 著以95%之酒精進行清洗脫色,直至沖洗液 之顏色由紫色轉變至無色為止(30秒),然後 再一次進行水洗(圖4-4)。此步驟為關鍵步 驟,易影響實驗的結果。
微生物實驗 李丹昂 編著
Vibrio
Bacillus
微生物實驗 李丹昂 編著源自微生物實驗 李丹昂 編著革蘭氏陽性菌因其細胞壁厚度較厚且具高度交 聯化,富含胜聚醣 (peptidoglycan),及台口酸 (teichoic acid)故當初染後進行酒精脫色時,不 易將初染的染劑顏色脫去,因此最終染色結果 為依然保留初染劑的顏色-藍紫色;
微生物實驗 李丹昂 編著
革蘭氏陰性菌因細胞壁較薄、交聯度低且含 較多的脂質成分,當進行酒精脫色時,細胞 通透性增加,加上酒精溶解脂質的作用,使 得初染劑易滲出,而後再經復染劑的染色後, 革蘭氏陰性菌最終之結果則呈現復染劑之顏 色-粉紅色。(Less peptidoglycan, more phosphate lipid)
光學顯微鏡觀察辨別其菌體型態:將玻片上 之水分以濾紙吸乾,以光學顯微鏡進行鏡檢, 並加以記錄顏色辨別菌體為革蘭氏陰性菌 (紅色)或是革蘭氏陽性菌(紫色)。
微生物實驗 李丹昂 編著
微生物實驗 李丹昂 編著
實驗注意事項
革蘭氏染色過程需進行三次染色及一次脫色 步驟,每個步驟如稍有疏忽,皆可能會影響 最終之實驗結果。 革蘭氏染色步驟中酒精脫色部分因對實驗結 果有重大影響,故實驗進行時應特別注意。 每項染色步驟中,染劑用量需控制得當不宜 過少,且應注意勿使染劑乾枯,當使用蒸餾 水沖洗多餘染色液體後,應將殘留在玻片上 之水滴吸去,再進行下一染色步驟。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由19世纪德国医学家威廉革兰发展的一种医学染色方法,是一种利用化学特性显示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常用技术。
1882年,威廉革兰开创了这种技术,被公认为医学染色的先驱。
革兰氏染色法也称革兰染色法,简称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化学反应技术,通过配制特定的染料与植物、细菌细胞或血液中的其他活体物质发生反应,其反应结果是使得特定的染料在物体表面形成明亮的染色,从而可以简单准确地观察、分类和研究植物、细菌、血液、病毒等活体结构的特性。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活体的细胞结构具有固有的电荷,当染料与活体细胞发生反应时,染料就会因为电荷的作用而在活体细胞表面结合,产生染色。
根据染料结合细胞表面的类型和强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浅程度和颜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抗药性,以及病毒、血液中抗原和抗体的存在。
此外,由于革兰氏染色法反应和结果都很明显,也常常用于活体组织学研究,如病理检查、局部病原学研究和病理病理学研究。
在革兰氏染色法中,染料是细胞杂质检测的关键因素,它们必须是安全、可以长期存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可溶性,能够在活体组织中稳定存在,同时能够与活体细胞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以达到染色的效果。
常用的染料包括绿唑酮(Gram)、南方染料(Safranin)、血蛋白(Haematoxylin)和紫色素(Purple)等。
革兰氏染色法在19世纪被发明出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医学研究和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有助于研究细胞结构特性,进一步提高活性物质的筛选,提高疾病的检测效率,也有助于解决很多医疗难题,为现代医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革兰氏染色
2)革兰氏染色法鉴定(普通生物显微镜)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如下:(初染:草酸结晶紫;脱色:95%乙醇;媒染:革氏碘液;复染:蕃红。
菌太浓可用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100倍后,进行观察)(a)涂片:用枪头直接吸一滴SRB纯培养菌液于载玻片上,在载玻片右侧标记SRB,轻轻晃动使菌液均匀铺开(液体菌液:直接吸取,固体菌种:先将纯水滴一滴到载玻片上,再挑一块菌落于上面融一下,轻抹)。
(b)固定(菌为死菌):涂片自然干燥后,将有菌膜的一面朝上,火焰上微火通过3次,使蛋白质凝固,冷却后进行染色(着急的话可用打火机在载玻片下方稍微加热或用吹风机在玻片上面小风吹)。
(c)染色:初染: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轻晃,均匀铺开,覆盖涂面1min后倾去染液,用纯水冲洗,将载玻片一边抬起,另一边用滤纸吸取多余的水分和结晶紫。
媒染:滴一滴革式碘液与载玻片中央,覆盖媒染1分钟后,用纯水冲洗,用滤纸吸干。
脱色:为了衬以白色背景,滴几滴(流滴更好)95%乙醇溶液脱色,摇动载玻片使乙醇分布均匀即用滤纸吸干乙醇,重复2~3次,立即纯水洗,以终止脱色,用滤纸吸干多余纯水;复染:滴加一到两滴蕃红在载玻片中央,轻晃,均匀铺开,染色1min,纯水冲洗,滤纸吸除玻片水分(d)镜检:用常规镜鉴法观察细菌形态,并通过观察涂片颜色来判定细菌为阳性菌或阴性菌。
(紫色或蓝色是阳性菌,菌壁较厚;红色是阴性菌,菌壁较薄。
若蕃红没用纯水冲洗干净,阳性菌在显微镜下呈现绿色。
在显微镜下,紫色或蓝色的大圆点一般为染料,特大的为气泡或水滴,小圆点一般为脏东西,如滤纸或杂质等。
油镜观察需要在盖玻片上滴一滴松柏油,待显微镜用完后,将二甲苯滴到擦镜纸上,擦拭油镜镜头,只有100倍的物镜是油镜,其它倍数的不是油镜不能用松柏油和二甲苯。
观察软件为MIE中文版)。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方法,由丹麦医师汉斯·克里斯蒂安·格拉姆(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开发。
革兰氏染色仍是细菌鉴定和分类学划分的基础。
这种差异染色程序根据细胞壁组成将大多数细菌分为两组:1.革兰氏阳性细菌(厚的肽聚糖层-细胞壁的90%)- 染成紫色2.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薄层占细胞壁的10%,脂质含量高)–染成红色/粉红色革兰氏染色法几乎可以检测/显示所有具有临床意义的细菌,唯一的例外是那些生物。
1.那几乎只存在于宿主细胞内,即细胞内细菌(例如衣原体)2.缺乏细胞壁的人(例如支原体)3.那些尺寸不足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解决的样品(例如,螺旋针)染色的步骤经典革兰氏染色技术涉及以下步骤:1.通过加热或使用甲醇将临床材料固定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上。
(#甲醇固定保留了宿主细胞以及细菌的形态,对检查血样材料特别有用)。
2.施加第一色(结晶紫)。
结晶紫将所有细胞染成蓝色/紫色3.媒染剂的应用:加入碘溶液(媒染剂)以形成结晶紫-碘(CV-1)配合物;所有单元格继续显示为蓝色。
4.脱色步骤:脱色步骤将革兰氏阳性细胞与革兰氏阴性细胞区分开。
5.有机溶剂(例如丙酮或乙醇)从富含脂质的薄壁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提取蓝色染料复合物的程度比从缺乏脂质的厚壁革兰氏阳性细菌中提取的程度更大。
革兰氏阴性细菌显示为无色,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6.复染剂(藏红素)的应用:藏红素红色染料将脱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胞染成红色/粉红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保持蓝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组成的差异是革兰氏染色差异的原因。
革兰氏阳性细胞壁含有厚厚的肽聚糖层,其具有许多抗脱色的邻苯二酸交联。
在水溶液中,结晶紫分解为CV +和Cl-离子,这些离子穿透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胞的壁和膜。
CV +与细菌细胞带负电荷的成分相互作用,将细胞染成紫色。
添加时,碘(I-或I3-)与CV +相互作用,在细胞质和细胞外层内形成大结晶紫碘(CV-1)复合物。
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学中鉴别染色法
01 染色原理
03 常见种类
目录
02 操作流程 04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是指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属于复染法。这种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革 兰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伯肺炎菌。革兰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 四个步骤。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区别。经染色后,阳性菌呈 紫色,阴性菌呈红色,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从而用以分类鉴定。染色原理:通 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再用95%乙醇脱色。Fra bibliotek常见种类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及 脑膜炎双球菌等。
主要作用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 兰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选择青霉素族,头孢曲松钠等。
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而革兰氏阴性菌 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 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也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 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革兰染色法复染染料
革兰染色法复染染料一、引言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分类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而复染染料则是在革兰染色法中用于染色的一种特殊染料。
二、革兰染色法1. 静置法静置法是最常用的革兰染色方法。
首先将涂片在火上烘烤,使其固定;然后将甲醇或酒精浸泡涂片1分钟左右,使其变干;接着将涂片放入碘液中浸泡2分钟;再用水冲洗去碘液;最后将复染染料滴在涂片上,再用水冲洗干净即可观察。
2. 滴式法滴式法相对于静置法更为简单。
只需将复染染料滴在未固定的涂片上,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即可观察。
3. 快速方法快速方法适用于需要快速进行大量样品检测的情况。
该方法使用了加热器和微波炉等设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染色过程。
三、复染染料1. 原理复染染料是一种双重染色剂,可以同时染色细菌的细胞壁和胞质。
它由两种颜色不同的染料组成,一种为靛蓝色的甲基苏丹素,用于染色细菌的细胞壁;另一种为粉红色的碘化物脱色苏丹素O,用于染色细菌的胞质。
2. 应用复染染料广泛应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分。
革兰氏阳性菌因其厚重的细胞壁而能够吸附甲基苏丹素,呈现出紫色或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因其较薄的细胞壁无法吸附甲基苏丹素,但能够吸附碘化物脱色苏丹素O,呈现出红粉色。
3. 注意事项使用复染染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复染染料易挥发和变质,需保存在阴凉干燥处;(2)使用复染染料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口腔;(3)染色后需用水彻底清洗涂片,以免残留染料影响观察结果。
四、结论革兰染色法和复染染料是细菌学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革兰染色法可以快速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而复染染料则是革兰染色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染料。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技术四革兰氏染色法
干燥
镜检 菌体被染成兰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被染Βιβλιοθήκη 红色的是革兰氏阴性菌思考题
1. 制作革兰氏染色涂片为什么不能过于浓 厚?其染色成败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2. 当你对一株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 怎样能确定你的染色技术操作正确,结 果可靠?
实验技术四 革兰氏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 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 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 C.Gram创立的。用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 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 区分为两大类:G+—— 菌体反应呈深紫 色;G-——菌体反应呈红色。
乙色涂醇后片的,作细要涂用胞用片包透活不括性干跃宜脱 进燥生过水一与长厚和步固期,溶降的以定脂低幼免作,培脱用结养色,晶物不紫G草晶做完+—菌酸紫革全碘脱兰造铵1m氏成结in染假色阳,性 复复处水合染理洗物后后火不仍,焰易呈脂固滴阳被现类定加性抽初被碘 染不结菌提 染 溶宜晶、液1出的解m过紫阴助i来深加n热,性,紫大,以菌而色了以刚均保;孔玻好着留径G片水将上-在和菌不菌结洗细通经烫膜晶胞透乙手覆紫内性醇为盖的, ,宜为颜9色宜色52%,0乙此-醇 2时5脱s, 碘分结就液子晶着的量紫上助较-了碘染大蕃水复,的红合洗使复的物结合红容晶物色易紫,。被和不蕃1抽-碘易红2提在透m出复i细出n来染胞细,内胞复形壁染成。后,水洗
二、基本原理
为什么通过革兰氏染色会出现这两种不 同反应的细菌呢?这是由这两类细菌的 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成份的不同决定的
三、实验器材
或枯草杆菌
➢ 菌种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 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 、碘液、蕃红、95% 酒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