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祖国的河山;(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过大孤山小孤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评价(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歌创作或欣赏其他相关诗歌;(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3)了解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生词、句子和语法。

2. 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一些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 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观念的阐述。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以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词和句子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词、句子和语法,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小组活动: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如过大孤山和小孤山的传说、民间习俗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调查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朗读、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之间的游历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1.2.2 作品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等,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1.2 分析法: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2.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拓展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3 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1.4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亮点和意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讨论:15分钟3.2.4 总结: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体味诗人对家国、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人心境与情感的把握;(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2)剖析诗人心境与情感。

5. 欣赏与借鉴:(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2)选取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欣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诗歌鉴赏essay: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4. 创作诗歌:欣赏学生的创作成果,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1.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准备1.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1.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标记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1.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和同情,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准备2.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2.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过大孤山小孤山 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 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教案标题:过大孤山小孤山教案目标:1. 了解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学习大孤山和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1. 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大孤山和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3. 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和文化的深入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文化意识。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展示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大孤山和小孤山的相关资料和文化遗产介绍。

3. 视频或幻灯片展示大孤山和小孤山的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5分钟)-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 引发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兴趣。

Step 2: 探索大孤山 (15分钟)- 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展示。

-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并记录重要信息。

Step 3: 探索小孤山 (15分钟)- 学生重新组成新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展示。

-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并记录重要信息。

Step 4: 学生展示 (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选择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并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信息。

Step 5: 总结和评价 (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特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 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展示,并讨论他们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感受和观点。

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地区进行类似的研究和展示,比较不同地方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遗产。

评估方式:- 学生展示的内容和准确性。

- 学生对大孤山和小孤山的地理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 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的积极度。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全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过大孤山小孤山》。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短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相关知识。

(2)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

(2)查阅资料,了解过大孤山小孤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过大孤山小孤山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历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 学历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情感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领略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独特景色,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如“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中的“干”“拟”等实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对小孤山和大孤山景色的描写,感受其雄伟、奇特之美。

2、难点(1)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如对山河壮丽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分析作者写景的手法,如动静结合、远近交替、虚实相生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自主学习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讨文中的写景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背景介绍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主和派排挤,罢归山阴。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在八月一日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的通过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使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案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阅读与解析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2.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2.3 内容解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

2.2.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本材料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教案设计共需5个课时完成。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教案概述与教学内容介绍第二课时:全文阅读与理解第三课时:内容解析与小组讨论第五课时:教学评价与反馈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小孤山”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象征手法和寓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6.2 活动目标通过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七章:作业设计与辅导7.1 作业设计布置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完美版

最新《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完美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完美版------------------------------------------作者xxxx------------------------------------------日期xxxx《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编者:宜章一中高二语文组留素华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

1.3 教学时间本章节预计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章背景介绍介绍作者Background以及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2 文章主要内容概述概述《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论点和论据等。

2.3 重点词汇和短语列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话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阅读文章做好准备。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并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某个观点或段落,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4.2 小组展示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重要观点或论据,进行展示和解释,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5.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深入分析文章结构6.1 文章结构解析详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和结尾等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

6.2 重要段落解读重点解读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分析段落的主题句、支持句和结论句,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七章:作者观点和态度分析7.1 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立场和写作目的。

7.2 评价作者观点学生就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八章:应用练习8.1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短文或日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导语】《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是水浒108将中最为惊险刺激的一场大战,为了掌握这一段经典故事,编制了该教案,以供教师参考。

【教学目标】1.了解《水浒传》中的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

2.理解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对经典名著《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包括《水浒传》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水浒传》:通过观看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导入小孤山大战的背景: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呈现小孤山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情节。

【讲授】1.介绍小孤山大战的背景:讲述宋江起义、梁山泊的形成,以及梁山泊与宋江首战失利后的迁徙过程。

2.分析小孤山大战的战略意义:讲解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地形以及沿途地区的民众的反响,指出小孤山对于梁山泊的意义。

3.分析小孤山大战的人物形象:重点介绍宋江、晁盖和卢俊义,通过课件展示他们的形象画像。

4.解读小孤山大战的情节:通过课件呈现小孤山大战的整个过程,包括晁盖身陷困境、卢俊义杀敌救援、宋江奇计救晁盖等情节。

【讨论】1.分组讨论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并呈现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

2.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进一步解答。

【总结】1.对小孤山大战的背景和情节进行总结。

2.回答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提出的问题。

【巩固】1.小组活动:学生按小组分角色扮演小孤山大战的情景,包括宋江、晁盖、卢俊义等角色。

2.针对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彰。

【拓展】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相关章节,了解梁山泊的形成和小孤山大战的更多细节。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小孤山大战的影响和历史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关注自然景观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攀登高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和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景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 邀请当地导游或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学生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品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启示

《品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启示

《品读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启示小孤山大孤山,一篇由《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作的抒情小品,它不长,却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品读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文学作品,揭示其中的人生启示。

第一篇:小孤山小孤山,这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山,它不是因为什么珍贵的物质或奇特的风景而知名,也没有人在这里寻求过荣华富贵。

它是一个孤独的存在,却有着无尽的神秘和美丽。

小孤山并不追求名利,它只在静默的长存中沉淀自身的美丽。

在小孤山的示范下,我们更应该培养一份内敛的美感,不必插上翅膀高飞,随遇而安,珍惜当下的平凡日子,守护心中的宁静。

第二篇:大孤山大孤山,是指一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有人问津的高山。

这里,没有权利、利益、美丽的诱惑,只有荒山秃树的孤独。

大孤山的隐逸生活,除了其自身知性的力量外,无外力可以威胁到她的独立和尊严。

众人忙碌于场外,而像大孤山这样的人,就像森林中的野花,成长得更为坚韧、富有生命力,也更能抵御世俗命运的摧残。

本文认为,抵御挫折,勇于面对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品质,而企鹅们隐居在大孤山的生活态度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小孤山大孤山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生哲理的象征,它们现实中的意义深远。

作者通过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写法,向我们讲述了人们生命中的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启示。

第三篇:孤山孤山,人们既有看不见的,也有看得见的孤独。

在孤山中得到独看的人是最为自由、积极、坚定的,而那些默默无闻的,暗自庆幸自己并不孤独的人,则注定要怀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然而,隐居于孤山中的人,却有着一种澄澈和深沉,极其珍贵的独立意识。

本文认为,孤独是一个人独立的必备条件,它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被外界的干扰影响,真正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曹雪芹的小孤山大孤山并没有透露太多秘密,它们是用纯净、静默的方式,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挑战时,应该时刻保持自身的独立态度,保持自己的清醒、自然、坚强;同时,我们要学会享受属于自己的孤独,去发掘生命中更多的美好,因为这才是我们的人生与生俱来的意义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
1、释题:
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
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
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船的行程。

三、具体研读:
1、阅读第一自然段,感悟烽火矶的形象。

2、问题1 :烽火矶的形象特点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3、诗人如遇此情如见此景该当如何评价?
明确:“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可初步感知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6、问题2:在作者笔下,小孤山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你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绘小孤山的美景吗?
明确: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引导学生具体展开阐述。

7、那么澎浪屿呢?(问题3:澎浪屿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
8、问题4:第2段除了写小孤山、澎浪屿,还写了别的内容吗?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诗句典故和晚泊沙夹所见(如有学生答及前半部分的传闻轶事、地形防戍也可)。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贾客:商人。

漫狂:胡思乱想。

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人举止不要轻狂,美丽的小姑早已嫁给彭郎了。

小姑:江中的小孤山。

彭郎:澎浪矶,在小孤山对岸。

民间将小孤山传作“小姑山”,将澎浪矶谐音为“彭郎”,说彭郎是小姑的夫婿。

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

此处引用诗文典故,与本段首句“二山东西相望”照应,引发读者对景致美妙的联想,使景物似乎也带有诗的灵气,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有了思想深度。

沙夹所见
重点写水,此处距小孤山仅一里,空蒙壮观的背景衬托小孤山。

更增添景致之美。

并用细节表达观感。

9、齐读第3自然段。

10、问题5:写大孤山突出了大孤山的什么形象特点?
明确: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11、问题6:第3段在写法上与第2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找出来之后,要求学生划记课后赏析的第4自然段,感悟借鉴游记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