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多收了三五》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主备人:刘娟审核:九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3、分析小说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根源;4、渗透小说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2. 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 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 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 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一、导入由《悯农》二首导入:理解下面两首诗的含义(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勤劳的中国农民并不吝惜自己付出的心血,然而用自己的心血多收了粮食之后能够改善一下悲惨的命运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作品《多收了三五斗》里感受旧中国民情国运。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埠头占卜作梗粜斛子廒间褡裢窠沽执拗呷写意停泊船舷不屑嗤笑2、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1). 简单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2)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3)这篇小说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4).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是哪三个?3、故事写的是旧毡帽朋友的不幸,为什么用《多收了三五斗》作题目?4、文中为什么叫“旧毡帽朋友”?5、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6、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7、作者同情他们的原因是什么?8、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9、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如皋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多收了三五斗八《多收了三五斗》课堂学习活动单个性调整【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活动方案】活动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精彩语句,作简要点评.然后说说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默读课文,做适当的批注→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活动2: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问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自主研读并思考→小组讨论并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口头展示→组际评价并补正)活动3: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再次走进文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跟塑造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相比,有什么表达效果?课文抓住了他们的哪些特征进行刻画的?结合具体语句阐述.(2)从粜米的场景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找出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

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组长组织,大家讨论→组内交流整理→班级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家境清苦.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

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

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第一个场景 (第l一34段)米行粜米;第二个场景 (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 (第45—70段)船上议论。

2三、品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年级:九年级课型:课内自读课课时:二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语文备课组时间:2013–10-2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说出“丰收成灾”的原因。

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品味人物心理变化,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内容和主题,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概括人物独特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指出下列各句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2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3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在狭窄的街道上走。

()○4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回去,别的不说,几个白头发的老太公老太婆就要一阵阵地。

()二、合作探究研读1-34段,“米行粜米”这一部分。

1、这篇文章很多地方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米行先生的态度和农民的心情对照旧毡帽朋友--------对照--------米行先生问价冷淡愤激冷笑哀求厌烦想要现洋钱斥责想要中国银行的威胁对照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农民粜米前和粜米后的情绪对照粜米前--------对照-------粜米后因丰收而充满希望因米跌价而失望定出详细的购物计划大幅度削减原来的购物计划对照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万胜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

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

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着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第一个场景(第l一34段)米行粜米;第二个场景(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第45—70段)船上议论。

三、品析人物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2.自由朗读“船头议论”部分的对话,思考:旧毡帽朋友除了朴实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明确: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江苏省泗阳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泗阳县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典案一:教学案例(一)【导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性格命运的根源。

2.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启发关怀民生、乐观进取的精神。

【导学过程】一、通读课文1.字词复习。

2.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呈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明确:米行粜米、镇上购物、船头谈论。

二、自读思考1.在这几个场景中消灭的最主要的人物是谁?明确:旧毡帽伴侣们。

2.为什么将米农称为“旧毡帽伴侣”?明确:“旧毡帽伴侣”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夫。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将“旧毡帽伴侣”作为中国农夫的群像。

3.称他们为“伴侣”表明白作者的什么态度?明确:表达了对“旧毡帽伴侣”的怜悯。

4.作者怜悯他们的缘由是什么?明确: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伴侣”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

5.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伴侣却比往年更加不幸,这是为什么?明确:在旧社会中,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打算了他们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凄惨命运。

6.除旧毡帽伴侣之外,小说还着重描写了什么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说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他的?明确:米行先生。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

在与“旧毡帽伴侣”打交道时他们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由“冷笑”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表现出他们的骄横霸道。

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7.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反映旧毡帽伴侣的抵制与斗争精神的?明确:船头谈论的话语。

如:①“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②“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廉价,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有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

”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九年级语文上册8多收了三五斗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8多收了三五斗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明确:他们希望买的东西很多,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

1、提问: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呢?明确: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

他们有着很想买、但又不能买的心情。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

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明确: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

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

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二、学习“会饮”部分。

1、提问: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情?明确: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内容还是有重点的。

第一个重点文中用了“路路断绝”四个字作了小结,种田不成,做工也不成。

2、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愤怒,反抗。

3、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明确:不是。

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

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令人深思。

二、剧本表演,历史再现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2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2

导学案班级 _姓名 __ 科目语文主备教师_ 协作教师课题多收了三五斗第 1 课时●导学卡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人物,揭示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根源;2、渗透小说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任务一、介绍作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见导学方案)二、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三、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在这几个场景中出现的最主要的人物是谁?①为什么叫“旧毡帽朋友”?②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③作者同情他们的原因是什么?④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四、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名称有什么不同?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五、概括课文主题学习疑点●训练卡基础题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8分)bù()头 tiào()米作gěng()不xiè()呷()窠()沽()拗()二、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希望的肥皂泡()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总得粜出;()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既然也而且 B.不但却或者C.因为所以或者 D.虽然却而且三、文学常识填空。

(4分)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作家,教育家。

原名,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和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四、说说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上的作用。

(分)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答:。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答: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答:。

五、“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多收了三五斗》学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多收了三五斗》学案 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了解记述的线索。

2、揣摩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感情心理的变化。

3、探究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原因。

【资料链接】叶圣陶: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苏州人。

早期作品主要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潘先生在难中》),后出现了与时代相关的重大主题(《倪焕之》《夜》),九一八事变后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短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稻草人》)。

建国后,致力于文化教育领导工作,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课前预习】1、注音河埠.头()作梗.()粜.米()短髭.()拗.不过()道行.()一沓.()殷.红()鄙夷不屑.()将.信将疑()2、文学常识填空《多收了三五斗》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写的,他原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他还是我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如《》。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几个场面。

【课堂探究】4、旧毡帽朋友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中国20年代江南农村的旧毡帽朋友为什么在多收了三五斗后却成灾了,读了课文你知道有那些原因?(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①○2○3○4【课堂反馈】一个走运的人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

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

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

”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主备:孙丽华备课时间:2010年9月22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检查预习导学1——3题内容;听写词语二、整体感知小说内容通过预习导学第4题的交流讨论明确:旧毡帽朋友米行街头购物船上议论旧毡帽朋友忠厚老实朴实善良三、合作探究,通过三个场景的欣赏,理解小说主旨,体会作者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

1.小组交流探究第1题,明确:场景一:米行粜米——交代环境和人物洋米洋面大量倾销;投机商人勾结压价;苛捐杂税;要交租生活(“三座大山”的压迫)旧毡帽朋友:希望——愤激——哀求——失望米行先生:冷漠——冷笑——厌烦——鄙夷——吓唬2.小组交流探究第2题,明确:表现了旧毡帽朋友内心的悲苦,生活水平的下降,丰收带给他们的灾难。

3.小组交流探究第3题,明确:忠厚老实也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斗争精神。

(两者不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些忠厚老实的农民也产生了抗争意识。

)4.以探究第4题为切入口,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四、拓展迁移根据学案拓展延伸两题,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水平。

五、总结全课板书设计: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封建地租丰收成灾苛捐杂税投机商人勾结教后反思:《多收了三五斗》教案(二次备课)备课教师:范胜荣备课时间:2010年9月22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学习指南班级:姓名:学号:等第:【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的情节,了解记述的线索。

2、揣摩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感情心理的变化。

3、探究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原因。

【课前预习】1、注音河埠.头()作梗.()粜.米()短髭.()拗.不过()道行.()一沓.()殷.红()鄙夷不屑.()将.信将疑()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3个场面(每个场面用4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朗读并圈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

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或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二)自由朗读“船头议论”部分的对话,思考:旧毡帽朋友除了朴实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中国30年代江南农村的旧毡帽朋友为什么在多收了三五斗后却成灾了,读了课文你知道有那些原因?(概括原因并写在下面)4、主题探究1)如果课文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塑造一群人)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2)有人说,删去文章最后一段可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5、划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思考: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作者善于运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请你仿照示例,找出你认为凝练的语句或词,并作赏析(不少于5处)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下升.上来……(赏析:一个“升”字,我们好象看到了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阶往上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同为农民的闰土和旧毡帽朋友有何异同?1、他(闰土)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2、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多收了三五斗【学习目标】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

2、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3、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重点】1、学习并体会运用人物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塑造农民群体形象的手法。

2、品味小说鲜明的对照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难点】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知识】“多收了三五斗”是指稻农丰收,多收了三五斗稻米,但没有卖个好价钱,反而赔的更惨了。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多方面写出了“多收了三五斗”是农民只能更加不幸与无奈的原因,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掺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2.走近作者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某某某某人。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埠.()头作gěng()粜.()米沽.()酒呷.()酒斛.()子占bǔ()拗.()不过松xiè()捻.()着懊.()丧踌chú()2、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2)、“退了租逃荒去吧。

我看逃荒的倒是蛮写意..的。

”(3)、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4)、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合作探究】3、小说从开始到结尾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结合文中的语言分析。

4、本文的对话语言描写精彩,试结合具体描写加以分析。

5、小说的对照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

有人物的语言对照、表情对照、心理对照,还有场面对照。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苏教版

8.多收了三五斗.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条理的进行整理。

(2)对主要人物——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结合本文,联系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减免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多收了三五斗》课前先学1.bù cāo zhì xián tiāo á o bèng zī jiè niù yān gěng课堂探究1.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2.场景:贱价粜米街头购物船上议论线索:旧毡帽朋友的活动,3.愤激-哀求-失望厌烦-鄙视-威吓4.(1)主要性格特征是忠厚老实。

船头的议论反映了他们身上也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2)不是。

一是洋米、洋面大量倾销。

二是米行同行共议。

三是到别处卖还要捐钱。

四是要交租、吃饭、种地。

五是路路断绝,逃荒、打工无出路。

5.(1)社会原因:奸商勾结、苛捐杂税、地主盘剥、高利贷剥削…(2)课文中的好,“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达标检测:1.D 2.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共同的悲惨遭遇对乡村、农民真挚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1)这样写既渲染了丰收景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又渲染暗淡的色彩,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不佳,创造了悲剧的气氛。

(2)写出河埠头的脏和乱,为大批农民进镇粜米渲染了悲剧气氛,埋下了悲剧结局的伏笔。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多收了三五斗(第二课时)年级:九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预备:分别找出小说中人物描写对话部分与环境描写部分,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模块一:学习目标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2、分析环境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模块二: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找出文中的肖像描写:“戴旧毡帽的”,“破布袄”;“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这些描绘,着力表现了农民终年拼死拼活劳动,经济上处于绝境,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的情况,刻画了他们内心的愤恨不满。

(1)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截取富于特征的事物,深入发掘。

肖像描写笔墨也十分省俭,采用了我国小说中传统的描绘人物的手法,不是集中描绘,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逐步完整。

农民们最典型的穿戴是“戴旧毡帽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破布袄”;当听到“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时,他们的神色是“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当他们满怀希望找出路,却路路断绝,被逼上绝境时,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当说到“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时,他们的眼睛是“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八多收了三五斗教案(2)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八多收了三五斗教案(2)

八*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主问题设计:1,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

自由朗读课文,明确三要素。

明确:人物: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环境:20世纪30年代多灾多难的江南农村故事情节:旧毡帽朋友粜米、购物、会饮2、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叙述了旧社会江南吴地农民在“丰收”以后的什么故事(丰收给农民带来了什么)?请概括成三个画面。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故事,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3、讨论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作品对“众多”农民的称呼有什么特点?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

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4、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明确:这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5、感受丰收以后的民情。

再读课文思考旧毡帽朋友粜米、购物、会饮时的心理或行为变化,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其心情。

(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

-----失望多;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哀求多;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愤恨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反思测评
小说的主题
九、作业
1、资源与评价2、完成导学案3、课课精练
课后反思:
A.既然也而且B.不但却或者C.因为所以或者D.虽然却而且
四、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明确:他们希望买的东西很多,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
1、提问: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呢?
明确: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他们有着很想买、但又不能买的心情。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学习
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学习
难点
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学法
指导
自主学习探讨研究交流合作展示
导学
内容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占卜()小囝()祟米()斛子()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主备人
王志超
节数
2
备课
时间
2011.9.5
授课时间
学习
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明确: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五、学习“会饮”部分
1、提问: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情?
明确: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内容还是有重点的。第一个重点文中用了“路路断绝”四个字作了小结,种田不成,做工也不成。
喇嘛甸中学导学案
年级:初三学科:语文
课题
8.多收三五斗课型Fra bibliotek预习廒间()当差()沽酒()写意()白腻()
松懈()呷一口()拗不过()鄙夷不屑()
二、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吆喝踌躇发泄作埂
B.蓦然焦躁瘸子垃圾
C.贮满既使脸颊蹒跚
D.愤激辩认腭下褡裢
三、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希望的肥皂泡()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总得粜出;()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六、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
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七、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2、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愤怒,反抗。
3、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明确: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令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