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

壮族民居建筑特色壮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民居建筑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这个民族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本文将介绍壮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装饰元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壮族的建筑艺术。

1.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以“三进”式为主要类型。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由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每一堂都有特定的功能。

前堂通常是客厅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中堂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堂一般用来存放物品和养殖家禽。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见于“板楼”和“吊脚楼”等类型,这些建筑形式巧妙地融合了崇山峻岭的地势特点,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山地风貌。

2.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也很独特。

它们通常采用木材、竹子和土坯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而坚固。

屋顶多为斜坡状,以方便雨水的自然排放。

在建筑结构上,壮族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体现了他们对平和和谐的追求。

同时,壮族的民居建筑也注重通风和采光,以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3. 装饰元素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元素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壮族人常常在房屋的门窗、梁柱以及室内墙壁上进行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壮族的木雕工艺精湛,常以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为主题,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

此外,壮族的民居建筑还常常运用彩绘和壁画进行装饰,红、黄、黑等鲜明的色彩增添了建筑的艺术魅力。

4. 文化内涵壮族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壮族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建筑也承载着壮族人对家庭、部落和族群的认同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

总结:壮族民居建筑独具一格,既有与环境融合的特点,又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它们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家庭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欣赏壮族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同时也体味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无穷魄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材料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民居和建筑材料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建筑技艺。

本文将介绍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材料,并探讨其在壮族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特点与建筑风格壮族的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一般分为堂、居住区和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

整体建筑通常采用抬梁式构造,檐角翘起,屋顶呈翼型或拱形,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层楼房,通过板梯或梯子连接各个楼层,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墙壁一般用竹篾或木条编织而成,外墙则采用剪砖或夯土等技艺,使得建筑造型更加美观大方。

在建筑风格方面,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注重兼收并蓄。

壮族建筑融合了汉族、苗族、瑶族等邻近民族的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壮族风格。

例如,在屋顶布置方面,壮族建筑采用屋角木梁、砖墙勾缝等细节处理,展现出民族建筑的精细和独特之处。

同时,壮族的传统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资源,如竹子、木料、石头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壮族的传统民居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 木材:木材是壮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

壮族人熟练运用木材进行屋架、柱子、梁等建筑构件的搭建。

木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有效地消除声音和吸收湿气。

同时,木材还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温度的稳定,使得民居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

2. 石头: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使用石头来筑墙和铺地。

采用石头建筑,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石头还能抵御火灾和潮湿,使得民居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石头具有独特的纹理和质感,为建筑注入了一份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3. 彩绘:壮族的传统民居常常以壁画和彩绘作为装饰元素。

壁画常常以纹身和图案为主题,通过图形和颜色的运用,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彩绘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民居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民居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民居体现了丰富多样的建筑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壮族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在建筑样式、选材和功能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介绍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义为主线,深入探讨壮族民居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特色壮族民居的建筑特色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形式。

壮族民居多采用木结构,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

门楼是壮族民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常常用精美雕刻和彩绘来装饰。

同时,壮族民居注重屋顶的设计,以弯弓形的瓦片为主要材料,形成独特的“望骨屋”造型。

其次是空间布局。

壮族民居在空间布局上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形成四边开合的庭院,使得房屋内外相互贯通,增加了通风和采光效果。

厅堂作为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位于正中心位置,周围则是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域。

再次是装饰和图案。

壮族民居的装饰图案十分独特,通常采用竹木雕刻、彩绘和壁纸等方式进行装饰,寓意吉祥如意。

壁画是壮族民居的一大特色,常常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元素,以及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最后是色彩搭配。

壮族民居在色彩搭配上喜欢使用鲜艳的颜色,如红、黄、绿等,这些色彩不仅增添了居室的美感,也反映了壮族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

二、文化意义壮族民居的独特建筑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壮族民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

壮族民居通常建在山脚下或水边,利用山水之势,形成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

壮族人民相信山水具有灵性,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得到自然的保护和祝福。

其次,壮族民居彰显了壮族人民对家庭和睦的重视。

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以及厅堂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场所,体现了壮族人民家庭团结、和睦的价值观念。

壮族社会注重家族传统和亲情,民居的设计体现了这种观念。

再次,壮族民居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壮族民居的装饰和色彩搭配都寓意着吉祥、富足和幸福。

多族群杂居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以贺州大盘村为个案——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二

多族群杂居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以贺州大盘村为个案——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二

16 ・ 4
广西 民族 研究
20 第 2期 ( 09年 总第 9 ) 6期
多族 群 杂居 区壮族 与客 家 的互 动 : 以贺 州大 盘村 为 个案
壮 族 与客 家 关 系研 究之 二
袁 丽红
【 要】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与客 家的互动极为普遍,这种互动往往是双向的。由于不 摘
影响。
【 关键词】壮族 ; 家;族群互动 客 【 作 者】袁丽红,广 西民族研 究所助理研 究员。南宁 , 308 502 【 中图分类号】C 5 【 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5X ( 0 )0 —04 — 0 04 44 2 9 2 16 07 0
The i e c m m u i n o u n to lt n a ka nt r o n o f Zh a g na i na iy a d H k i m ulie h c c mm u t n t- t ni o niy: o t e c s f Da n v la e n h a e o pa il g o z o iy, Gu ng iZhu ng Au o m o s Re i n, Chi a f He h u c t a x a t no u g o n
Z u n n k a i v r o n ln, a d o t n b d r c in 1B c u e t e p p lt n a d t e s r c u eo h a g a d Ha k e y c F n o s n fe i i t a . e a s h o u a i h tu t r f e o o n n t n l isa ed fe e t t er it r o a i ai e r i r n , h i n e c mmu in r o x c l h a . n r l p a ig, ae h i o t f n o s a e n t a t t e s me Ge e a l s e k n e y y t nc g o p wi s p lt n i ci e e i a td b h t n cg o p wi r o u a in a d e sl r u t l s p u a i l s t b mp c e y t ee h i r u t mo e p p lt , n a i h e o o n n o h o y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民居形式,传统聚落既是壮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可以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传统聚落:阳朔聚落、苗寨-打玛聚落、龙脊梯田豪宅聚落、提鞋楼聚落、花山岩洞聚落、龙胜柒僮村、宜州杀马坡。

阳朔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是广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之一。

阳朔聚落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阳朔聚落中,壮族人民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石板或茅草,建筑结构简洁、实用。

同时,阳朔聚落还保留了传统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手工艺品制作、壮族歌舞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

苗寨-打玛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

这个聚落以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苗寨-打玛聚落中,苗族人民以木质、土坯和石块等天然材料建筑其民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而闻名。

在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中,民居多为木质和土坯砌筑,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建筑形式与梯田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提鞋楼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摩崖石”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提鞋楼聚落中,民居多为石质建筑,建筑形式简约、大气,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花山岩洞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岩洞建筑而闻名。

在花山岩洞聚落中,民居多为采用自然山洞石室和石质建筑结合的形式,建筑形态奇特、富有变化,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广西客家建筑聚落研究

广西客家建筑聚落研究
部分 的客家人分散 在其他 乡镇 中。广 西 四大客家 聚居地 分别 是
地和迁入地主要分别集 中在福建 闽西汀州府一 带和桂东 南地 区。 清代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 第 一次高峰是清 初 , 迁 出地 主要 为广东 、
福建 , 部分为 江西 、 湖南等地 ; 第 二次高潮 是清 中叶 , 数以 1 0万 计
阐述 , 为客家建筑聚落的研究奠定 了基础 。 关键词 : 客 家建筑 , 聚落 , 建筑形制
中图分类号 : T U 2 4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1 广 西客 家聚 落生态 现 状
1 . 1 广 西客 家 的“ 动 态” 文化 背景
广西是全国客家第 四大聚居 地 , 总 计人 口 5 6 0万 , 其总 体人 口是政 治性 移民 : 一是仕宦广 西 , 一 是躲避 战乱。客家人 在玉林 , 北海 、 防城港 、 钦 州和南宁 , 柳州 、 贵港 和贺州等地 聚集 , 占广 西客 家人 口绝 大部分 , 并且形 成 东南部 密集 、 西 北部稀 疏 的分 布。少
广 西 客 家 建 筑 聚 落 研 究★
胡雨孜

覃媛媛 吕 廖 宇航 术
(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 工程学院 ,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4 )
要: 对客 家聚落基本形制特点进行 了详细 的分析 , 并对广西客家的来源 、 迁徙 路线、 形成过程 以及最终 的分布情况做 了详细 的
其 中位于最 西端 的隆林 、 西林 两县 , 客 家人 所 占的 比例 也有 广西客家第一 、 二次 主要迁 徙路 线 由中原 迁 至湖北 等地 , 再 区, 2 %。这样 , 点面结合 的分布形成 了“ 小集 中, 大分散 ” “ 东南 稠密 、 由其 迁入长沙而后依次进入衡 阳 、 兴安 , 最后 抵达广 西 , 最先到达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阅读答案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阅读答案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阅读答案广西的客家传统民居特点,与湘赣式和广府式的传统汉族建筑相比,在建筑承重结构体系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客家式的传统建筑基本都以夯土或砌体实墙作为承重结构,起承重作用的木结构只是屋面檩条、部分联系梁和承托屋檐出挑的木挑手。

就现存的实例分析,广西客家民居并不重视祠堂和客厅空间的开敞程度,基本都只占据明间这单一开间的宽度,明间两侧墙体都为实墙。

一些地区为了突显中厅,两侧实墙做通透处理,但承重结构仍为砖砌体,如玉林朱砂垌围垅屋祠堂的中厅。

柳州凉水屯刘氏围屋的中厅是调研所见客家传统建筑中唯一采用木结构承重的实例,估计是受到广府式建筑的影响,其做法带有较为明显的插梁式特点。

以生土作为主要的承重和围护材料,是传统客家民居结构体系的最大特点。

生土是被人们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

夯土版筑坚固有余但灵活性不足,如将粘土事先预制成小块的土坏,施工时就可运用自如。

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坯在河南永城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

在历史上,土坯和夯土版筑的方法同时向前发展。

在奴隶社会,土坯的运用更加广泛。

西周时期,已经运用了大块土坯(据周原发掘资料),长47cm,宽17cm,厚为7.5cm。

不过那时只将土坯运用在砌筑台阶和整齐的边线部位。

由夯土打墙到砌筑土坯墙,是一项巨大的技术进步,也是建筑材料的一大革新,它为砖的出现作了准备。

土坯依然是位于广西山区的客家民居最常使用的建筑材料。

为了避免雨水对十坏墙体的侵蚀,客家传统建筑的屋面外挑,形成悬山的造型。

作为实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火砖也是传统客家民居常用的砌体材料。

由于建造成本较高,火砖通常用干结构上的重要部位和有防潮要求的位置,如墙体交接的转角处以及墙基等。

同时由干砖墙细腻美观,重要场所如祠堂、斤堂等处的墙体也多用砖砌体砌筑。

夯土、土坯、火砖这三种材料,根据其不同的物理性能和经济要求,被合理地安排在传统客家民居中。

客家传统民居因类型不同而形状不一,但其外形设计均浑然一体,内部间架整齐,秩序井然。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壮族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他们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的特点,从建筑结构、外观装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筑结构壮族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以适应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建筑采用抬高的高脚框架式结构,使房屋免受湿气的侵袭。

传统民居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是“鸟笼式”,即屋顶呈拱形,形似鸟笼;另一种是“天井式”,即建筑围绕中心庭院布置,形成一个天井。

这两种形式的建筑结构不仅增加了房屋的美观度,还能调节室内温度,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

二、外观装饰壮族传统民居注重外观的装饰,常常用彩色的画板装饰外墙,绘有各种图案,如花卉、动物和民俗文化元素等。

这些图案鲜艳而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示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此外,屋顶上还常常装饰着风车、铁锁、木雕等物品,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

三、文化内涵壮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建筑结构、装饰图案到屋顶装饰物,都蕴含着壮族民众的情感和价值观。

例如,屋顶上的风车象征着吉祥和幸福,铁锁寓意着安全和好运。

这些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四、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改变。

许多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使得壮族建筑呈现出新的面貌。

然而,尽管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逐渐增大,壮族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综上所述,壮族的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丰富的外观装饰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壮族人民居住的场所,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让它们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并与现代建筑风格形成对比,展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壮区里的客家:以广西上林为个案——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三

壮区里的客家:以广西上林为个案——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三

人 ,占总人 口的7 .% ; 84 汉族人 口 占 l. 1 约 5 O %,其他少数民族人 口约 占6 5 %。汉族按方言可 .9 分为西 南官话 、客话 、新 民话 ,其 中客话 属 于平话 ,新 民话 也就 是客 家话 。 上 林 自古 以来 就是 壮族 及其 先 民聚居之 地 ,全 县所 有 乡镇均 有壮 族分 布 ,是 壮族 聚居 地 区。瑶 族约 于宋元 之际 由桂西 北陆续 迁 入 ,散 居在 县 内东 部 和北部 石 山地 区 。 自唐 宋 时期开 始 ,有 少量 汉 人流寓上林 ,汉人大量人迁是在时清时期 。先迁入 的汉人主要居住在集市及其周围平沃地区,后迁
上林的客家人 口有 100多人 ,约占总人 V的 3 20 I %。操新民话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澄泰和 白圩 两个乡镇 ,其中又以澄泰最为集中。澄泰乡共辖 1 个社 区和 1 个村委会 ,总人 l4 1 1 Z . 万人 ,其 中 i 客家人 口约 1 万人 。客家人主要聚居在澄泰社区和高顶 、漫桥 、云龙 、圩底等 4 个村委 ,除漫桥村 为客 家村外 ,其他 3个村 委 和澄泰社 区均有 壮族 聚居 ,是 壮族 与客家 杂居 的村落 。 白圩镇 的客家 人 主要分布在覃黄村和高长村 ,有 20 00多人。澄泰乡和白圩镇的客家人聚居区基本上连成一片 ,这 大概是因为客家人喜欢聚族而居,因而迁移时也喜欢选择 已有客家人的地方。上林的客家人很多都 是先是 一两 个人 到一个地 方 ,觉 得条 件不错 ,然后 再告诉 其他族 人迁 来 。在 这些客 家聚居 区的周 围 都是壮 族 ,客家基 本上处 于壮族 的包 围之 中 。
Ha k k a’ sc l r a e b t rp e e v d d e t k a h v t n ef u t r lie t y a d t era v n u t e c n b et r s r e u o Ha k a e s o g s l —c l a n t n i d a — u e r u d i h

壮族地居式干栏建筑空间构成特色探析——以广西天等县壮族传统地

壮族地居式干栏建筑空间构成特色探析——以广西天等县壮族传统地
情独特的建筑 , 是城 市感情 和精灵 的化身 , 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 创造 , 是它特有的历史 生活 的纪念碑 。 ” 在天 等县 , 壮族 人 口 占 9 8 % 以上 , 厚重、 朴实 的地居式干栏建筑外 观静默 的融人这 一片水土 , 呵护 这一方人民。无 需华丽的外表 , 古朴 的夯土 墙 , 暗红 的陶瓦 、 厚 重的条 石台阶 、 原生态的平板 木门等 , 无 一不 为了人们 居住 与生活需 要而 存
在。
火塘 、 寝室、 储 存室等。一般厅堂较 宽大 , 从正 门至 中堂 神龛下不设 置 任何隔离物 , 连成 一体 即为大厅 中堂 , 占用一个开间的宽度。 正屋侧边会分 布有石磨 、 纺织机 等 , 也有 留出空 间堆 放各类 马料 、 猪菜等杂物。大厅 中堂最末端从神 龛下隔墙往 后 , 由土夯 的平 台形 成 后室与火塘 , 火塘放置在房 间左侧 , 后室与火塘 家人亲 密接触 、 交 流情 感的场所。中堂里头 为神 台, 卧室设 在神龛 的后面和左 右两侧 。这 一 层大门的外边 还紧连着也 用木板辅设 而成 的 阳台过道 , 俗称“ 外 山”, 与房屋宽度齐 长, 三面设有防护栏杆 。此处人们可存 放一些 闲置 物件 , 也供 人们 聚集聊天 。第三层 即上层为放粮食 、 豆类的地方 , 一般在左 右 两 开 间 上 约 2—3米 高 有 大 梁 处 铺 上 横 条 和 木 板 而 成 , 除放 粮 食 之 外 , 还可放置箩筐 、 竹垫 、 犁、 刀等杂物 。另外在厅堂 上第三层 上空 间横 起

要: 以广西天等县壮族人 口传统聚居的多个 自然村屯为例 , 通过分析 当地人 文地理环境 , 对壮族地居式干栏建筑 的平面布局 、 立 面结构 、 建筑 材料等 方面建筑空间构成与装饰艺术特色 了论述。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一、引言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区,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

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涵。

本文旨在对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其历史沿革、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二、广西壮族传统聚落的历史沿革广西壮族传统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影响后,广西壮族聚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其中,元、明、清三个朝代对广西壮族传统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元代是广西壮族聚落发展的重要时期,壮族文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这个时期的壮族聚落以山地农耕聚落为主,多以村落形式存在,集中于交通便利的山间地势较高的地方,为壮族群体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

明代是广西壮族聚落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明朝的统治下,广西壮族聚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明代的壮族聚落以木质结构的民居为主体,建筑多采用悬山式、石雕和彩绘等装饰方式,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在社会组织方面,明代壮族聚落在为村民提供居住空间的同时,也注重社区生活的组织与规划。

清代是广西壮族聚落发展的最后一个重要时期。

在清朝的统治下,广西壮族聚落继续繁荣发展,并形成了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壮族传统民居群落。

这个时期的壮族聚落以“坤地有屯,乾地居宇”为基本原则,以合理地利人和的方式布局,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空间结构。

三、广西壮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广西壮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具有明显的层次感。

壮族民居一般由厅堂、正房、厢房和侧院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式结构。

厅堂是整个民居的核心区域,通常用于接待客人和举办重要活动。

正房是主人居住的区域,布置有床榻、柜子等生活用品。

厢房用于起居,是家庭成员休憩和聚会的场所。

侧院则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区域,如做饭、晾晒衣物等。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少数民族的民居更是具有浓厚的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某少数民族的民居为例,探讨其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

以壮族为例,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民居以“三间两堂”为主要形式,即由三间房屋和两个天井组成。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

三间房屋分别用于起居、睡眠和储物,而两个天井则用于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壮族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瓦片覆盖。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而实用,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另一个例子是藏族的民居。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等地。

藏族的民居以“堆秀”为主要形式,即由多层建筑组成的独特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又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藏族的民居通常采用土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石板覆盖。

建筑的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底层用于养牲畜,中层用于居住,顶层用于储藏。

此外,藏族的民居还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彩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除了壮族和藏族,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也各具特色。

例如,哈萨克族的民居以“毡房”为主要形式,即由毡子和木材构成的圆顶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毡房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能够抵御严寒和风沙。

此外,毡房还常常装饰有哈萨克族的传统图案和绣花,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的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们融合了民族的历史、信仰、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这些民居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之地。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民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广西客家围屋建筑美学研究

广西客家围屋建筑美学研究

广西客家围屋建筑美学研究客家民居包括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三大类,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保存最多最全的一类。

客家围屋和一棵印、窑洞、四合院、杆栏式共同组成了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客家围屋是远居他乡的客家人在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的明末至清末之间,为防御外侵和野兽侵袭而建立起来的封闭堡垒式集体性建筑。

客家围屋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客家围屋的美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自然和谐之美——“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风水,讲究“天人合一”。

一是讲究选址方位,一般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

二是讲究地形,傍山而建,背靠大山树林。

三是注重房屋局势,信奉“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在屋后、屋旁大量培植树林,用以藏风得水。

四是注重发挥水对围屋环境和风水的引导作用,在屋前设置一口半圆形的池塘,既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又景致迷人,更为重要的是象征着母体的下腹,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完善了“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的宅基地阴阳格局。

蕴含了阴阳和德、天圆地方的文化意象客家围屋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风水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形式之美——“东方的古罗马城堡”客家围屋的封闭性很强,只有一个大门进出,整个村庄通过周围的房子围建起来,每个房子都是独立的防御单位,通过走廊把房屋连通起来,有利于内部的协调统一和防御功能,从加强安全防备的角度,有些村庄还在险要的位置设置坚固的炮楼,在炮楼设置枪眼,以便向外观察和开枪。

通过这种建筑形式,有效地遏制入侵群体的欺凌和有效地保护家族的人身安全,使客家人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扎根生存下来。

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寻求封闭独立和防御外界干扰的意识形态,也形成了客家人内敛的性格。

一座围屋就是一座东方的古罗马城堡。

三、空间之美——向心有序的空间布局客家围屋在平面布局上以方形造型为主,中轴对称,以祠堂为轴心。

祠堂、横屋和围屋,一起组合成结构严谨统一的空间整体。

基本建筑单位是“四扇三间”,也就是一明二暗的三间房。

壮族建筑设计说明

壮族建筑设计说明

壮族建筑设计说明
1. 建筑布局:壮族建筑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大堂或主楼为中心,两侧对称分布厢房或附属建筑。

这种布局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2. 建筑材料:壮族建筑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木材、竹子、石头等。

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用于构架房屋的主体结构。

竹子常用于制作篱笆、墙板和屋顶。

石头则用于基础、台阶和围墙的建造。

3. 屋顶形式:壮族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歇山顶、硬山顶和悬山顶。

屋顶通常覆盖着青瓦或茅草,以阻挡雨水和保护房屋。

4. 装饰艺术:壮族建筑注重装饰艺术,常常运用雕刻、彩绘和壁画等手法来装饰房屋。

门窗、梁柱、栏杆等部位通常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5. 空间利用:壮族建筑充分利用空间,常常在房屋内部设置天井、回廊和楼梯等,以增加通风和采光。

同时,建筑内部的布局也注重功能分区,以满足居住、储物和活动的需求。

总之,壮族建筑设计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这些设计特点使得壮族建筑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一*袁丽红[摘要]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

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壮族;客家;杂居;空间结构广义的空间结构即地域结构,是指某一区域之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结合。

狭义的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以及地区的相对平衡关系等。

[1]本文用空间结构的概念考察壮族与客家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具体地说就是壮族与客家的人口、分布及杂居情况,所考察的地域为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

一、壮族与客家的空间分布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华南地区。

在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从江县一带、西南与越南接壤这个地域内聚居着全国99.7%的壮族人口,而广西的壮族人口又占全国壮族人口总数的93.7%。

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时也是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地区,因此,本文考察的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地区主要为广西各市县,同时涉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客家人在广西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除了桂北的全州、兴安、资源和桂西北的凤山4个县外,其它市县都有客家人分布。

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的人口及分布情况见下表:*本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互动中走向和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批准号:07CMZ004)的阶段性成果。

广西民居建筑详解

广西民居建筑详解
苗居住 居住
瑶家米仓
储藏
侗族风雨 桥
交通
建筑地 选址
立柱
等长
前长 后短 前长 后短
等长
构件和局部特征:
屋檐
屋檐
屋顶
柱础
门窗
斗拱
广西民族文物苑
干栏式建筑朴 素实用,美观大方, 以舒适宽敞为特点。 这种建筑为杉木结 构,分上层、下层 与阁楼3个部分。 上层住人,下层圈 养牲畜,堆放杂物, 阁楼主要存放粮食。
侗族历史悠久,文化古朴灿烂,民
族风情浓郁。侗族的寨子,别具一 格,与众不同。大多数的侗寨修在 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凡侗 族人聚居中地区,有河必有桥,桥 上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 雨,故称风雨桥。
真武阁
真武阁在广西玉林 市容县城东绣江北岸一 座石台上,被誉为“天 南杰构”,与岳阳楼、 黄鹤楼、滕王阁合称江 南四大名楼,是唯一一 座没有进行重建而完整 保留至今的四大名楼。
云天宫 位于玉林市区江滨路,玉林市重点景区之一。是一个仿古
式建筑,占地4.6公顷,广场面积1.7万平方米,主体楼21层,高108米 。共有房间1100多间。展现我国历史文化,规模庞大,建筑宏伟,雕 塑精美,气魄雄伟。可谓全国单体建筑第一。牌楼、单体结构、华表高 度谓全国之最;精雕麒麟、凤凰、景泰蓝工艺五龙托葫芦等高大居世界 之冠;壁雕飞龙,精雕细琢堪称世界一绝;56个民族文化文物总汇一 处创全国先河。
广西民族文物苑
侗族风雨桥 瑶族谷仓
苗族吊脚楼 壮族木楼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苗族住宅以吊脚木楼 最具民族特色。楼分 二层,底层架空无围 护,二楼为居住层。 每个柱头都雕刻花果, 门窗装饰美丽的图案, 檐柱上悬挂牛角。敞 厅设在火塘间的前部, 跨在水塘上,这是整 个苗楼最具有特色的 部分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

k一|}兰|{||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JiJf究牛姓名李燕吁师姓名韩巍教授中lA学俺级剐——虽—±——一学科p业托科:—盅赶芏苤兰一论史提交H圳三塑卫生垒L邑呈Q旦沦史斡辩H圳上鲤王生—』L旦_学位授rII加』鲤王望——且——旦学位授F单恤—亩直盖盎呈睦一替^陋员会主晰——.——口目^——————2007年04月20日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民居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

壮族民居作为民族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建筑形制发展完善而且成熟,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然而,壮族民居在当代发展中正面临着全面汉化的趋势。

为了使壮族民居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本论文以壮族民居的建筑空间形态为切入点,通过对壮族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对其中典型民居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壮族民居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与功能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壮族民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有机再生的方法,增加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以期为壮族民居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壮族民居形态和功能有机再生壮族民居建筑的形态研究Thefolkhouseistheextremelyimportantconstructiontype.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笛allessentialpart舔theconstructiontype.hasperfectandmatureconstructiondevelopment,thenationalcharacteristicandtheterritorialcharacteristic.However,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isfacingatendencyinthecontemporarydevelopment,whichisassimilatedbytheHartNationality.Inordertocause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oglowthenewvigorandthevitalityinthenewhistoricalperiod,thespaceshapeoftheconstruction舔thespotisbetakentotheresearch.Thro.19hcarryingonlotsofinvestigationandstudy,analysisandcomparisonandthemappingtothetypical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heconstructionformandthefunctioncharacteristicinthedifferenthistoricalperiodissummarized.Basedoninvestigationandsmdyandtheexistencequestionto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theorganicregenerationmethodisadvised.Thismethodincreaseditscontinualdevelopmentpossibility.Througllthepaper,ithopesthatthereferencefor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developmentcanbeprovided.Keywords:ThefolkhouseofZhuangNationalityFunctionandformOrganicregenerationⅡ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壮族民居的现状与研究状况1.1.1壮族民居的现状壮族民居是广西民居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为了获得对壮族民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对壮族民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作了调研,并对其中一些典型民居进行了测绘、分析。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我国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都是十分有特色的,那么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怎样的
壮家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

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

在从江、黎平等地,壮家多与侗族杂处,房屋结构外观基本上与当地侗族相同。

其楼房全系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顶上盖瓦或杉皮,有三间五间不等。

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

楼梯设于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走廊,较宽敞,围以栏干或半节板壁,光线充足,壮家人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

进大门是堂屋,一头设火塘,后屋和侧屋为卧室。

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一排高约丈许的挂禾架,名叫禾廊,作为秋收晾晒禾把,待干后堆入粮仓。

独山、荔波一带的壮家房屋,则与邻近广西壮家相同。

其楼房有三间五间至八九间不等,一般不搭偏厦,楼梯设于屋前正中,有砌石梯或木梯。

楼上住人,分前中后三隔,后边为卧室,中间为过厅,正中设香火堂,前边为年青子女卧室、书房、客房和纺织间,一头设火塘、火灶,其地基填实土石。

磨坊、舂碓、粮仓等,设于屋内或另立厢房安置。

楼下只是关养牲畜和家禽。

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

居住市镇附近和交通沿钱的,因受外界影响,有的新建房屋多改为平房或普通楼房。

壮族民居设计方案

壮族民居设计方案

壮族民居设计方案1. 引言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

壮族民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融合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建筑技术。

本文档将介绍壮族民居的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

2. 建筑形式壮族民居通常采用集体建筑形式,即建筑群集中在一起,由多个建筑单元组成。

每个建筑单元通常包括多个房间,供不同的家庭成员居住。

整个建筑群的总体形式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体现了壮族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

3. 结构特点壮族民居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建筑材料壮族民居主要采用木材和土坯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材作为结构的主要承重材料,可以有效地抵御地震和风灾。

土坯砖在墙体和地面的构造中广泛使用,具有保温、隔热和吸湿等特点。

3.2 屋顶结构壮族民居的屋顶通常采用翘角瓦顶或翘角筒瓦顶。

翘角瓦顶由数块瓦片组成,中间有一条脊檩将其连接起来,形成特殊的屋脊形状。

翘角筒瓦顶则是将瓦片卷起来形成圆筒状,以适应房屋的长方形形式。

3.3 空间分布壮族民居通常采用多进院落式布局,即多个院落依次排列。

每个院落的前面通常有一个平台或者过厅,用于家庭活动和社交。

院落内部通常分为前厅、正厅和后厅,前厅用于家庭起居,正厅用于款待客人,后厅用于居住。

这种布局形式既满足了居住的基本需求,又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室内外环境的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4. 设计原则壮族民居的设计受到了许多原则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尊重自然壮族人民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敬畏之情,他们的民居设计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筑群通常以山体为背景,并且尽可能地保留周围的树木和植被,以创造一个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

4.2 精细工艺壮族民居的建筑工艺非常精细,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工艺美术的追求。

建筑中的木雕、彩绘和瓦片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广泛应用,为整个建筑增添了艺术的氛围。

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壮族布洛陀文化是中国壮族民族的独特文化形式之一,对其民居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壮族布洛陀文化中,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体现壮族人民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载体。

以下将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展开阐述。

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的结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壮族民居建筑一般呈“凤凰型”,即由厅堂、怀室、正房、配房和走廊组成,且多为木质结构。

这种建筑结构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壮族人民对居住环境的需要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厅堂作为家庭活动和招待客人的场所,被设计在建筑的中心位置,具有很大的空间,用来举办壮族传统的庆典活动。

怀室则作为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一般设在厅堂后面。

壮族人民重视家庭的团聚和日常生活的交流,怀室的设计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结构设计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家庭的重视和家庭观念的体现。

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的材料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壮族民居建筑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竹木结合的方式,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这是因为壮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适宜木材的生长,木材不仅易于获取,而且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和减震效果。

壮族布洛陀文化对木材的运用体现在其对木材的精心雕刻和装饰上。

壮族人民崇尚自然,热爱生活,他们通过木材的雕刻和装饰,将自然界的山水、动物、花鸟等元素融入建筑艺术中,使建筑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壮族特色。

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壮族人民善于利用自然界的材料进行建筑装饰,如竹子、树皮、鱼鳞、木雕等。

这些装饰材料通过精雕细琢和组合搭配,构成了壮族布洛陀文化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

在壮族民居建筑的装饰中,常见的图案有壮家花纹、鸟纹、兽首纹、凤凰纹等,这些图案富有动感和韵律感,展现了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审美观念。

壮族人民还善于运用彩绘、绣花、竹编等工艺技巧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空间结构分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一*袁丽红[摘要]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

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

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壮族;客家;杂居;空间结构广义的空间结构即地域结构,是指某一区域之内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空间结合。

狭义的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它反映了区域经济系统中各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以及地区的相对平衡关系等。

[1]本文用空间结构的概念考察壮族与客家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集聚程度和集聚规模,具体地说就是壮族与客家的人口、分布及杂居情况,所考察的地域为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

一、壮族与客家的空间分布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华南地区。

在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从江县一带、西南与越南接壤这个地域内聚居着全国99.7%的壮族人口,而广西的壮族人口又占全国壮族人口总数的93.7%。

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时也是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地区,因此,本文考察的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地区主要为广西各市县,同时涉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客家人在广西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除了桂北的全州、兴安、资源和桂西北的凤山4个县外,其它市县都有客家人分布。

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的人口及分布情况见下表:*本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互动中走向和谐——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批准号:07CMZ004)的阶段性成果。

说明:表中所列广东省各市县为壮族人口在1万以上的市县;南宁市区人口包括原来的邕宁县(现已并入南宁市)。

各市县总人口和壮族人口比例根据《2000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第60~68页,《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719~723页统计。

客家人口为概数,广西客家人口引自钟文典著:《广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83页,人口数及比例根据199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市县概况》统计;广东客家人口为2003年数据,引自。

由上表可见,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桂东、桂东南最少。

其中桂西南的靖西、德保、隆安、天等、大新、龙州等县的壮族人口比例在90%以上;桂中忻城的壮族人口比例也超过90%;桂东南的玉林市所属各县以及岑溪、藤县的壮族人口比例均不超过2%。

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

其中桂东南的陆川、博白客家人口超过总人口的60%,玉林、合浦、浦北、贵港以及防城港的客家人口也占当地总人口的20%以上;桂东的贺州、昭平的客家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1%和28.7%,也是客家人口较集中的地区;桂中的武宣、来宾、柳城的客家人口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桂东北和桂西客家人分布比较稀疏,人口较少。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壮族人口较为集中,客家人口也占一定比例,同属于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地区。

二、壮族与客家杂居的特点壮族的分布由桂西南、桂西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由桂东南往西逐渐递减,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主要是在桂东、桂东南、桂南、桂西南、桂中,其中以桂中的柳州、来宾和桂东南的贵港最为普遍。

桂东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其中贺州、昭平的客家人尤为集中。

这一地区壮族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除了贺州市南乡镇基本上是壮族外,其他地方的壮族都比较分散,夹杂在客家和其他族群之间。

桂东南地区是广西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博白、陆川两县以客家人为最多,玉林、兴业、北流也有较多客家人聚居;除贵港的壮族与客家人数相当外,其他各县壮族人口均比较少,处于客家的包围之中。

桂南地区是客家人主要分布区之一,防城港、合浦、浦北、钦州客家人较多,防城港和钦州同时也有较多壮族聚居,是壮族与客家杂居较明显的地区。

桂西南地区是壮族主要聚居区,有部分客家人分布其中,客家聚居区多处在壮族的包围之中。

桂西和桂西北地区是壮族主要聚居区,有少数客家人零星分布,客家处于壮族的包围之中。

桂东北地区壮族和客家人口都比较少,只有荔浦县的壮族与客家稍多一些,因此杂居情况也比较少。

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普遍的地区,壮族人口相对较多,但客家人口总量也不少。

广东省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壮族主要聚居于粤西北,壮族与客家杂居主要是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其他地方很少。

壮族与客家的杂居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壮族与客家共同居住在一个村子,桂东、桂南、桂西南、桂中都有这种情况,有些村子是客家人口占多数,壮族占少数,有些则是壮族人口占多数,客家占少数。

二是壮族处在客家的包围之中,但人口相对集中,如贺州市的客家人口占41%,壮族人口只占4.7%,但大部分集中在南乡镇,其他乡镇的壮族均比较分散。

三是壮族与客家各自独立成村,杂居在同一地区,有些地方客家人占多数,有些则是壮族人占多数,这种情况在桂中地区比较普遍。

四是客家人散居于壮族聚居区,处于壮族的包围之中,这种情况在桂西南、桂西、桂西北比较普遍。

五是少数壮族散居于客家聚居区,桂东南的情况即为如此。

三、壮族与客家杂居格局的形成先秦时期,岭南为西瓯、骆越和南越等土著居民的聚居区,现在的壮族即是当时西瓯、骆越的后裔。

壮族先民是岭南最早的开拓者,他们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岭南的广大地区,创造了许多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化成就。

到秦代,西瓯、骆越的社会发展虽然相对缓慢,但已经有了较强的实力。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调集50万大军统一岭南,遇到了西瓯人的顽强抵抗,造成“伏尸流血数十万”[2]的严重损失。

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秦军才征服岭南。

秦统一岭南后,汉人开始逐渐进入壮族地区,自宋至清,进入壮族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增多。

随着汉人大量南迁,壮族的聚居区域随之逐渐缩小,桂东北、桂东、桂东南逐渐成为了以汉族为主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壮族逐渐被融合到汉族当中。

明代,为了镇压瑶民起义,明政府从桂西地区调集了很多亻良兵到桂东和桂东南地区,现在这些地区的壮族即是明代亻良兵的后裔。

汉人入迁岭南始于秦代。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大量将士留戍岭南,为了解决留居岭南士卒的婚配,赵佗上书秦始皇,“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

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3],这是中原人南迁之始。

西汉武帝时期,派路博德、杨仆率20余万军队平南越,后设九郡,其中的郁林郡和苍梧、合浦二郡大部皆在今广西境内。

东汉初年,交趾二征起义,马援奉命率军南下平叛,后来很多士兵留居广西,被称为“马留人”。

此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均有汉人迁入广西,但数量不是很多。

唐代,在今广西境内设有桂管、邕管和容管,由于少数民族不断发动起义以及南诏政权攻占中央政府羁縻下的桂西地区,朝廷派出大批军队前来征讨和戍守,一些中原汉人因而迁居广西。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后,又有大量中原人因避难而迁居广西。

在这些南迁的汉人当中就有一些客家人的祖先。

博白县庞氏客家人即是唐代迁入的,“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庞孝泰为保卫边疆而屡建军功,受封为卫将军,龙朔中(661~663年),以左骑为辽东道行军总管,与苏定方、程名振等率岭南兵征高丽”。

经千余年繁衍,至20世纪40年代,庞氏“丁口二万五千有奇”,分居各地,而以“西乡族最大”。

[4]博白云飞嶂有庞孝泰墓,自唐至今,每逢清明、重阳,庞氏及其他姓氏拜墓者甚众。

博白“梁氏之族,次于庞氏,丁口二万有奇。

原籍闽,唐时迁来。

”[5]平乐陶氏,乃邑中大姓,始祖陶英,唐代青州人,累官太尉。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上书言事,触怒权相朱全忠,拜征南将军,统兵8万征昭州(治今平乐)。

二年后朱全忠篡唐,陶英被解除兵权,从此隐居平乐阳安一带凡20余年,死葬平乐县城东南张家乡乐加村长山下,子孙落籍平乐。

[6]两宋时期,更多汉族人口进入广西,其中有一部分是客家人,其迁入地以桂东、桂东南为主,并有少数客家人进入桂北和桂西南地区。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余靖领兵3万余人镇压。

侬智高兵败后,随征士卒分派各地戍守,仅邕州城内即“留兵千五百人,皆襄汉子弟”[7]。

在桂东南陆川县南部的清湖、良田、乌石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些被称为“老地丁”的客家人,他们即是狄青率军南下镇压侬智高起义,后来落籍地方的官兵后裔。

他们迁入的时间早,居地多处避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但语言和生活习惯与当地客家完全相同。

[8]熙宁年间(1068~1077年),郭逵率官兵民夫30余万到广西抗击交趾,事后许多人留在广西各地。

除军事移民外,还有一些人为躲避战乱而迁入广西。

地处桂北的怀远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客家人迁入多而且早:宋大观元年(1107年)为避金兵侵扰,有曹、荣、龙、李、潘、杨、欧、马、蓝、侯、龚、谢十二姓人家,从福建汀州府逃难,经广东,达柳州而至古宜。

[9]南宋时期,因中原和江南战乱,当时“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10]。

桂东的富川县,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即有杨氏之族从广东迁入,其后子孙繁衍,“散居上田、大田、来田各村,有‘杨氏三田’之谚”。

宋咸淳九年(1273年),又有广东梅州人杨文昌“游宦来桂,隐居邑之竹母桥,丁口亦众”[11],散居县南各地。

元朝末年,文昌玄孙杨道生由富川迁贺县,居于公会杨会村,今公会、鹅塘及钟山燕塘等地杨姓人家,皆其后裔。

[12]宋人五象之说容州自“渡江以来北客避地留家者众,俗化一变,今衣冠礼度并同中州”[13]。

因为客家移民日多,南宋时客家话已成为广西的重要方言之一。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方言,古人有之,乃若广西之萎语。

……早曰朝时,晚曰晡时;以竹器盛饭如箧曰箪,以瓦瓶盛水曰罂。

……谓慵惰为不事产业。

谓人仇记曰彼其待我。

力作而手贱曰指穷,贫困无力曰力匮。

令人先行曰行前。

”[14]元代,有一些客家人为躲避战乱迁入广西,也有少数人因做官迁入广西。

元初,广东兴宁人刘贵魁(字汉远)任桂林镇抚使,卸任后即定居桂林。

[15]元代,有杨文成、杨文昌兄弟从广东梅州移居柳城。

[16]元代中叶,有广东嘉应州人邹德宏、邹德俊之子孙分别迁广西平乐与北流县。

[17]据博白县文地镇黄永霖提供的《黄氏宗族谱序》载:“溯我上县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佑五年戊辰(1318年)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来任石城县尹,于天历元年戊辰(1328年)迁治新和驿(即廉江县址),公致仕后即奠基县之旧治黄村(即今之上县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