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案一. 教材分析《遨游汉字王国》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综合性学习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汉字的发展历程,感受汉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一些有趣的汉字故事。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汉字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知识,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汉字学习枯燥无味。

此外,学生在汉字书写、字义理解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

2.难点: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汉字发展历程的PPT、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汉字故事素材,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演变过程。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汉字有什么认识?汉字是如何发展演变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

综合性学习的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的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

2.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体验综合性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1. 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2. 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包括小组讨论、调查访问、资料搜集、成果展示等。

3.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阅读、写作、演讲、表演等,全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

2. 课中实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调查访问、资料搜集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3. 课后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2. 成果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等。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文章、报告等。

2. 网络资源:与主题相关的网站、论坛、博客等。

3. 人力资源:邀请与主题相关的专家、学者、实践者等进行讲座或访谈。

4. 实物资源:与主题相关的展品、标本、模型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避免学生放任自流。

3.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八、教学案例:1. 小组讨论: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

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千古风流人物的相关知识,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成就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千古风流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立志成才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千古风流人物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千古风流人物产生兴趣。

2. 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五位千古风流人物,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成就等,如李白、杜甫、苏轼、王阳明、诸葛亮等。

3. 拓展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探讨他们成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千古风流人物,引发学生对千古风流人物的兴趣。

2. 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五位千古风流人物,包括他们的生平、事迹、成就等,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人物。

3. 拓展部分:引导学生了解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探讨他们成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原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关单元相匹配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千古风流人物的相关资料和视频,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

3. 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千古风流人物。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千古风流人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员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和背景。

2. 激发学员对自我提升和不断进步的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君子自强不息”的来源,即《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通过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让学员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员思考:什么是“君子自强不息”?2. 学员分享对“君子自强不息”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让学员更深入地理解“君子自强不息”。

第二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帮助学员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培养学员积极面对自我,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教授学员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反思,让学员写下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学员之间互相分享,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教师针对学员的分享,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三章:设定目标【教学目标】1. 帮助学员明确个人目标。

2. 培养学员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授学员如何设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的目标。

2. 引导学员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监督执行。

【教学过程】1. 教师教授学员如何设定目标,并让学员尝试设定个人目标。

2. 学员分享自己设定的目标,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3. 教师引导学员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并定期监督学员的执行情况。

第四章:持之以恒【教学目标】1. 培养学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依然能坚持自我,努力向前。

2. 教授学员如何保持自律,坚持执行计划。

【教学内容】1. 介绍坚持的重要性,让学员认识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

2. 教授学员如何保持自律,克服拖延等不良习惯。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让学员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

2. 学员分享自己在坚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

人教版语文七上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正是读书时》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综合性学习材料,主要通过名人的读书故事和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文内容丰富,既有名人的读书故事,也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还有对如何选择书籍的指导,非常适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可能存在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习惯不好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名人的读书故事和名言,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读书中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名人的读书故事和名言,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提前准备好课文《少年正是读书时》。

2.教学多媒体: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多媒体材料。

3.学习资料:收集一些名人的读书故事和名言,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觉得读书重要吗?为什么?”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名人的读书故事和名言,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2.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准备
1. 词汇
•和睦:和谐、平安相处。

•争吵:争执、吵闹、争斗。

•诚挚:真诚、真实。

•心平气和:内心安定,心平气和。

•解决:处理好、做好、完成。

2. 阅读
•《论语》: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孟子》:明哲保身,仁者无忧。

三、教学过程
1. 讲授
•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讨论课文中的案例:这是一则典型的和睦相处的案例,学生可分小组讨论,然后展开班级讨论。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2. 实践
•通过游戏等小组活动,让学生体会“以和为贵”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自行组织在班级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拓展
•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完相关书籍后,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此巩固所学知识点
•观察周围案例: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发现身边发生的许多和睦、和平相处的案例,并在课下汇报分享。

同时,感受和记录下许多和睦的场景。

五、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更容易体会“以和为贵”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能自觉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教案第一章:走进综合性学习1.1 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解释综合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强调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1.2 探索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阐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期望成果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1.3 分析综合性学习的要素:讨论综合性学习的核心要素,如学科交叉、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引导学生理解综合性学习的构成和实施方法第二章:设计综合性学习计划2.1 确定学习主题:指导学生选择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主题强调主题的相关性和学生兴趣的重要性2.2 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与主题紧密联系起来2.3 规划学习活动:提供活动设计框架,包括研究、策划、实施和评价阶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参与性的活动第三章: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3.1 组织团队合作:指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和分工合作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2 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和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重要性3.3 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强调反思和评价在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改进和提高第四章:展示和评价综合性学习成果4.1 准备成果展示:指导学生准备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方式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4.2 进行成果展示:提供展示的指导和建议,包括展示技巧和表达方式强调学生在展示中的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培养4.3 评价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强调评价学习成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评价5.1 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顾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强调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反思和应用的价值5.3 提出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提出对综合性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改进建议强调学生主动改进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第六章:案例分析与启示6.1 分析典型案例:提供一系列综合性学习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和借鉴经验教训6.2 探讨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分析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如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资源利用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成功要素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6.3 提出启示和建议:根据案例分析,提出对综合性学习的启示和建议强调学生从案例中吸取经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第七章:策略与技巧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7.1 引入学习策略:介绍常用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信息整理、团队合作等强调学习策略在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性7.2 探讨学习技巧:探讨在综合性学习中常用的技巧,如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引导学生掌握和应用这些技巧,提高学习效果7.3 案例分析与实践:提供案例分析,展示学习策略和技巧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学习策略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跨学科综合性学习8.1 了解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解释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8.2 探索跨学科主题:引导学生选择和探索跨学科的主题强调跨学科主题的选择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义8.3 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提供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参与性的跨学科活动第九章:评估与反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9.1 理解评估的重要性:阐述评估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评估的目的和方法9.2 设计和实施评估:提供评估工具和指标的设计和实施指导强调学生参与评估的过程和自我评估的重要性9.3 反馈与改进: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反馈,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强调反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持续改进和发展10.1 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回顾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经历强调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的价值10.3 展望未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综合性学习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强调学生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准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了解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补充说明:综合性学习不仅涉及单一学科知识,还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1.2 教学内容(1)学习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2)分析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实践一组综合性学习案例;(4)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1.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实践操作的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学准备2.1 学具准备学生需准备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学习用品。

2.2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一组综合性学习案例,以及与案例相关的资料和素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综合性学习。

3.2 学习概念教师简要介绍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帮助学生树立对综合性学习的正确认识。

3.3 分析方法教师讲解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明确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3.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综合性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课后作业,内容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作业设计6.1 作业目的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6.2 作业内容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学习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6.3 作业要求(1)内容丰富,涵盖所选主题的多个方面;(2)设计合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3)展示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4)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协作良好。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意思。

3.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综合性学习》。

2.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型。

3.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讨论。

三、教学难点
1.协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准备
1.课本《语文》下册。

2.课文《综合性学习》分发资料。

3.测验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课文
1.学生依次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 操练
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

2.学生分组练习对话演练。

4. 深化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互相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5. 拓展
1.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应用课文中的内容。

2.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相关练习。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以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综合性学习》这篇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爱好;2.掌握一定数量的偏旁部首、常用字,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字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字观察能力,提高文学素养;4.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演变;2.掌握一定数量的偏旁部首、常用字;3.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与爱好。

三、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字能力,鼓励学生多写字多读书。

四、教学准备•纸笔、教材、课件、图片展示;•制作好的活动材料;•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汉字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故事引入,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好奇;2.学习偏旁部首:辅助教材展示,让学生认识常用的偏旁部首;3.学习常用字:通过互动教学、板书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字;4.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复习总结,激励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

第二课时:写汉字1.复习偏旁部首与常用字:通过游戏等活动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2.模仿书法:展示书法作品,讲解汉字的笔画结构和书写技巧;3.课堂练习:指导学生练习汉字书写,纠正错误,提高书写质量;4.作业布置:布置书写任务,要求学生在家练习书写,强化汉字功底。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围绕“我爱你汉字”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汉字知识,提高汉字识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字观察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书写能力。

七、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字,提高汉字识字水平;2.组织汉字书法比赛或展示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3.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对汉字的了解与应用。

八、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价:针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书写质量等进行评价;2.作业及考查评价:通过书写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3.学期总结评价:结合课程要求,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综合性学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2.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4.利用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通过集中学习一段文学作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探究和拓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2.教学难点:如何将文学作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学习。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本和练习册;3.班级组织机构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回忆他们学过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对综合性学习进行预热。

2. 介绍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与意义向学生介绍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明确它与单一学科学习的区别,强调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要求他们共同思考如何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创造性地展示出来。

老师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场景或问题,如《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

4. 小组展示与讨论让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想法和创意,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总结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总结出综合性学习的优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六、巩固与拓展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综合性学习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或项目,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关的主题,并运用综合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

七、课后反思本次课程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了学科交叉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然而,时间安排上可能有些紧凑,需要进一步优化。

同时,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主动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

《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

《综合性学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

2. 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结合单元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价: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结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定期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安排:1. 每个学期安排两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每个主题学习时间为两周。

2. 每周安排一节综合性学习课,其余时间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

3.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课上,负责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主题导入:通过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任务分配:根据主题,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完成一项任务。

3.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收集相关资料。

4. 小组合作: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教师在旁听、观察,及时给予指导。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问。

七、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准备与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学习资料等。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教案

综合性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 使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词汇学习和语法练习(15分钟):-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提供相关的练习题。

可使用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3. 听力活动(2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对话或短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填写相关的信息或回答问题。

- 学生可以根据听到的内容进行合作讨论,以提高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4. 阅读活动(20分钟):- 学生阅读一篇或多篇文章,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可以设计多个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

-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阅读、讨论和分享答案,以促进合作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5. 写作练习(15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的文章或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包括写一篇短文、写一封信或写一篇小作文。

- 学生可以互相批改和修改对方的作文,以提高互助和写作能力。

6. 总结和反馈(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 学生可以互相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扩展活动:- 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制作一份简单的海报、演讲或组织一个小活动,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 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课文或阅读材料- 练习题和答案- 学生写作材料备注:- 教案中的时间只作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 学生分组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灵活安排,可以是小组合作、两人合作或个人完成。

继续写相关内容:导入活动(5分钟):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使用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入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一. 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古代诗文,也有现代的文章,涵盖了不同的文体和主题,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一些文言文和现代文也能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的理解,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课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相关内容,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讨论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 我爱我家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我爱我家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家庭环境、了解家庭成员,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家庭生活。

3. 培养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家庭环境观察:让学生观察家的布局、装饰等,了解家庭环境的特点。

2. 家庭成员了解:介绍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职业等。

3. 家庭生活描述:用语言描述家庭生活中的趣事、感人瞬间等。

4. 亲子活动设计: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5. 家庭文化传承:了解家族历史、家规家训等,传承家庭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设计等方式,让学生热爱家庭,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家庭生活,设计有效的亲子活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庭环境,了解家庭成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生活的趣事、感人瞬间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亲子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亲子活动。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家庭文化传承的探究,分享家族历史、家规家训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环境,了解家庭成员。

2. 家庭环境观察:让学生观察家的布局、装饰等,分享观察心得。

3. 家庭成员介绍:介绍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增进彼此了解。

4. 家庭生活描述:用语言描述家庭生活中的趣事、感人瞬间等。

5. 亲子活动设计:分析亲子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设计亲子活动。

6. 家庭文化传承:了解家族历史、家规家训等,传承家庭文化。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爱和责任,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用流利、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表现出对家庭的热爱。

3. 学生能够了解并传承家庭文化,体现出对家庭历史的尊重。

七、教学资源1. 家庭环境图片:用于观察和描述家庭环境。

2. 家庭成员信息表:用于了解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基本概念。这句话象征着天地间永恒的运动和力量,启示我们要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我们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越王勾践灭吴、司马迁完成《史记》等,这些事例展示了自强不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君子自强不息》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周易》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逐渐理解了这一古训的含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课堂上,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首先,当引导学生分析古籍《周易》时,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表述感到困惑。这说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
2.教学难点
-理解古籍《周易》中的文言文表述,尤其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解。
-将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实现知行合一。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举例说明:
-对文言文表述进行逐字逐句讲解,如“天行健”中的“健”字,解释其象征天地间永恒的运动和力量,帮助学生理解。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发言较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不够了解或者缺乏自信。为此,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通过今天的课程,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自强不息精神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将其与个人成长、学习等方面联系起来。但在联系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今后,我需要在课堂上增加一些与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践行自强不息。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数字化时代 教案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数字化时代 教案

综合性学习:我们的数字化时代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应对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综合性研究的方式,学生将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并发挥数字化时代的潜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字化时代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特征。

- 探讨数字化时代对社会、经济、环境和个人的影响。

-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索、筛选和评估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和应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 教学内容3.1 数字化时代简介- 数字化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 数字化时代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2 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带来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数字化时代对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挑战3.3 数字化时代的机遇- 数字化时代提供的研究和教育机会- 数字化时代对创新和创业的促进- 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的便利3.4 发展信息素养- 信息搜索和筛选的方法和技巧- 信息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信息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3.5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实践-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基于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的创新和问题解决实践案例3.6 应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 基本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方法- 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4.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群体展示和反思讨论- 信息搜索和评估实践- 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实践5. 评估方式- 项目作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数字化时代的项目,包括研究报告、展示和实践成果。

- 个人反思:学生撰写一份个人反思报告,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6. 参考资源- 数字化时代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案例- 相关网站和在线资源7. 总结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和应对数字化时代的能力,包括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数字化工具的应用。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认识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自强不息的精神。

2. 案例分享:介绍古今中外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如岳飞、张海迪、马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自强不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4. 实践活动:开展“自强不息”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认识到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实现自我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君子自强不息”的含义,分享案例。

2. 讨论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心得。

3. 实践法: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岳飞、张海迪、马云等人物的事迹。

2. 准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的评分标准和奖励措施。

3. 准备课堂所需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自强不息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分享一则关于自强不息的故事,如杨澜、李连杰等,引导学生思考自强不息的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应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4. 实践活动:开展“自强不息”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强不息的精神。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自强不息,不断提升自己。

七、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教案)一、教学内容《奋斗的历程》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以党的奋斗历程为主线,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材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奋斗的历程》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学习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学习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奋斗的历程》的相关材料、PPT课件、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预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奋斗的历程》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3.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课堂讲解:教师对《奋斗的历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奋斗的历程》2. 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等。

初中综合性教案

初中综合性教案

初中综合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本课所学的词语、句式,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语文:学习古诗文,理解课文内容,赏析诗歌意境,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认同。

3. 道德与法治:学习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过程1. 语文教学:(1)导入:通过讲解古诗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词语、句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4)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

2. 历史教学:(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成就。

(2)新课教授:讲解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3. 道德与法治教学:(1)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2)新课教授:讲解社会规范,让学生了解遵守规范的意义。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道德经历和感悟。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语文: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历史: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道德与法治: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总结本教案将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学科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也要为灌河举行葬礼吗?
——“调查环境”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因此,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整合、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浓厚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本次的学习内容是关于“我们与周围环境”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特点。

题目来源于学生的质疑——“我们也要为灌河举行葬礼吗?”孩子们生于此、长于此,对灌河充满了热爱之情,她的变化是孩子们关注的聚焦点。

当孩子们触及到“我们与周围环境”话题时,就自然想到今年夏季发生的7、24水灾,遭受重创的灌河。

孩子们发出沉痛的感慨:我们的灌河还有生机吗?当他们联系到《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时,不禁质疑:“难道,我们也要为灌河举行葬礼吗?”要,还是不要?孩子们争论不休,痛惜之情溢于言表!看到孩子们无比沉重的表情,听到孩子们激烈的争论,我灵感泉涌,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我们与周围环境”的活动主题吗?情感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空前高涨,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好时机!我决心利用这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亲身体验,主动发现,通过观察、走访、调查、借助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研究水污染的问题,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整合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究,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等综合实践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对环保的认识,强化环保意识。

2、学会对日常生活事物进行观察与探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

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亲身参与体验中获得丰富经验,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和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培养合作、积极参与的精神以及协调交往的能力。

4、体会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初步掌握课程资源整合利用的本领,养成好问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
以生为本,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发现,为自己的观点(看法)寻找有力的
依据。

活动难点
学生未能很好地区分研究性与资料性问题;很难找到灌河以前的旧照片;难以准确分析污水处理方面的数据资料;保护水资源的社会复杂性等。

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确立主题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与周围环境”。

我们生活的社区范围很广,大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都满意吗?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请同学们自由交换意见。

2、课前,老师带领部分学生代表实地考察了我们的社区环境,对有代表性的地方还拍摄了录像,请大家认真观赏,交流观后感受。

(录像内容:崭新而宽敞的农民公寓、宽阔而平坦的社区马路、五彩缤纷的社区公园、自娱自乐的老人,污水横流的卫生死角、被破坏的灌河、掩鼻匆匆而行的人们……这一切形成了鲜明对比)
3、看到同学们时而自豪欣喜,时而凝重叹息,老师知道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敞开你的心扉,跟同学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吧!
4、学生交流(热烈)。

(老师发现不少学生在争论不休,还举手要求发言。


5、学生说出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都过上了日子,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越来越美丽了。

可是,我们的灌河却变得越来越糟糕了,河水越来越黑,越来越臭,这是为什么呢?灌河还有生机吗?难道我们也要像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那样,为我们的灌河举行葬礼吗?
6、“举行与否”——尖锐的问题引发激烈争论。

7、讨论,确立调查研究的主题——我们到底要不要为灌河举行葬礼?
8、老师提出调查要求:
⑴根据相同观点,组成调查小组,制定调查计划,自主设计调查登记表;
⑵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到有关部门采访、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充分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有力证据和理由;
⑶小组分工合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可选择调查报告、电子演示文稿、小报、话剧表演、建议书、习作等多种形式之一反映调查成果。

9、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登记表。

第二阶段实地调查,联系走访,研究问题
1、请家长协助,学生利用节假日实地考察灌河水质情况、污染源,到有关部门了解灌河的目前治理情况。

2、走访群众,了解灌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情况,了解百姓心声;
3、共同研究问题,积累调查体会,充实理由。

(老师参与学生的调查行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出建议。


4、调查时间为期两周,成果展示准备工作一周。

第三阶段反馈信息,积极辩论,展示成果
1、以辩论的形式反馈信息,展示调查成果。

就“要”与“不要”为灌河举行葬礼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以多种形式展开辩论。

2、正方——“要为灌河举行葬礼”:
⑴组长(或主辩手)明确提出观点,汇报调查情况,简要说明理由。

⑵小组①展示调查报告,详细阐述要为灌河举行葬礼的理由:灌河受污染的时间长大十几年;灌河目前的水质差,河底有淤泥,鱼虾少的迹象;经过采访,得知群众对此意见纷纷。

部分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状况说明,灌河需要治理。

⑶小组②表演:《我与灌河的对话》,以童话的形式,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设想灌河的心声,将心比心,感受灌河的痛楚,以对话的形式谈自己深刻的调查体会。

⑷小组③诵读哀悼辞,以深情的语调,回忆灌河曾经给西峡人民带来的骄傲与欢乐,呼吁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3、反方——“不要为灌河举行葬礼”:
⑴组长(或主辩手)明确提出观点,汇报调查情况,扼要说明理由。

⑵小组①展示调查报告,详细阐述不要为灌河举行葬礼的理由:灌河受污染的时间虽长,但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坚持不懈地整治,仍有希望回复昔日清流;目前,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加快了灌河的清淤进程;政府部门出台了一整套完善的整治措施,如加快修理冲坏的拦河大坝,工厂排污设备更新,加强卫生督查力度等,给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得到积极的回应,让我们信心百倍。

⑶小组②展示电子演示文稿:《希望的曙光》,以强有力的证据展示灌河的希望以及经过综合治理后的美好前景。

《灌河的过去与未来》,回顾灌河的过去,设想灌河未来,表达自己对灌河的祝福。

(图文并茂)
⑷小组③表演快板:《我们为你们加油》,为夜以继日奋战在环保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鼓劲加油,以叔叔阿姨为榜样,决心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4、总结交流,达成共识:我们不要为灌河举行葬礼。

第四阶段编办墙报,巩固成果,宣传环保,推广经验
1、总结学习情况,关注调查研究过程,积累调查经验,反思调查方法的得失。

2、根据收集的材料,围绕一个意思,完成一篇习作。

3、与学校少先队部合作,办一期专题调查成果展示墙报,宣传环保知识,推广实践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