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同当研究者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研究方向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及研究方向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也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形式一改过去的教师讲解范画,学生临摹呆板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课堂生活。
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及其他因素,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视成绩,轻视美育美术课在初中阶段一周只有一节,有些家长、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就可以了,美术课上不上无关重要,即使上也不过是消遣消遣,打发一下时间。
这些想法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教师上课时十分尴尬,教师上面大讲,下面小讲,甚至有些同学把美术课当成了自习课,写作业、看课外书等。
教师课前准备的大量教具,课堂活动方案无人应答,无法实施。
2、学生不准备学习用具其实这也是学生不重视美术课的一种表现,但是,这里面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原因,首先,每节美术课的学具各不相同,并且种类繁多,携带起来不方便,时间长了学生就不爱带了。
其次,有些学具价格昂贵,使用次数不多,学生家庭情况不一,导致有些学生拿不全学具。
再次,学生不拿学具,教师毫无制约措施,导致有些课教师讲完后,需要学生利用学具完成课业时,却无法实施。
3、缺乏电教设备和资料新课改后,扩大了欣赏课的内容,欣赏课就是欣赏大量的图片,而课本中的图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如果通过电教手段加大信息量,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备课中教辅资料少、教具少,教师备课中的疑惑无从考证,上课时无教具可拿。
针对以上问题,简单的提出我的几点建议:1、提高美术课的地位,加大对美术教学的投资只有美术课的地位提高了,学生重视了美术,教师授课时心情愉悦了,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真实水平。
同时美术教师自己更应该重视自己的美术课,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课走向良性循环。
2、集体购买学具,并可循环使用。
一些可以多次利用的学具,学校可否集体购买(如颜料,毛笔,刻刀等),这些学具价格比较高,并且可以多次使用,买一个班使用的量,可供八个班循环使用。
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美术课程综合探索研究
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美术课程综合探索研究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美术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技能训练,而是更加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与拓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对美术课程综合探素的几点研究:一、跨学科内容的整合美术课程可以与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多个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引入诗词元素,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诗词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美术课程也可以与数学和科学课程相结合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示数学和科学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探索美术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自主探素和创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材料和技术进行创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美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多样化改革。
除了传统的作品评价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美术教师不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提高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紧密合作,共同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美术课程综合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美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艺术,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研究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和快乐。
美术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思考和表达,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三)强调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应该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不仅仅是研究技能和知识,更要学会运用这些技能和知识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实践和应用美术课程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美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课程目标美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获得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体验和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四、课程内容美术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美术史和文化、创作实践和应用等方面。
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美术研究的基础,包括素描、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研究;美术史和文化是美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作实践和应用是美术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让美术作品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课程实施美术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应用,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美术研究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同时,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方式美术课程的设计还需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美术课程的内容标准和研究活动方式也应该因年龄而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学习心得引言今年,我有幸研究了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进行教学的美术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从中体会到了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对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通过研究心得的方式,分享我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理解和感悟。
研究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是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研究目标和标准进行规定和说明的文件。
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提出了对学生美术研究的要求。
首先,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学生的美术研究目标。
美术并不仅仅是绘画技能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标准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逐步发展自己的审美观、理解艺术作品并能对其进行批评和欣赏。
其次,标准中规定了学生需要研究的内容和技能。
除了基本的绘画技能之外,标准还强调了对于艺术文化的研究和探究。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理解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并能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最后,标准中也明确了评价学生美术研究的要求和方式。
学生的美术研究不仅仅要看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和态度。
标准要求评价学生的美术研究要兼顾学科素养和个人行为惯的培养,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让学生能全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心得通过研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3年版)》,我意识到美术课程的研究不仅仅是画画,更是对人的思维、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中,我逐渐理解到美术创作是一种表达和沟通的方式,通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方式,可以让我们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传递给他人,同时也可以扩展自己的思维和观察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美术课程的研究不仅仅是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我逐渐了解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
这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讲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规律、内容,进而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成为专业化美术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学习者可以了解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原理与主要内容,进而为美术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课程也旨在使得学习者了解中学美术教学的特色与主要内容,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教学实践方面的准备。
教学任务:课程的教学任务为:系统地讲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性质的规定、对美术教育精神的阐述以及对不同美术学习领域的基本要求与评价建议、教学建议等。
此外,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为学生呈现中学美术教材的编排内容、设计特色、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等,这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一线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进而思考美术教学的微观技巧并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主要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学习者解读如下内容:美术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美术课程的目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美术课程的实施建议。
第二部分,讲解新美术课程观念指导下的中学美术教材编写与教学应用,主要呈现不同版本美术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特色、版式安排、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项目课程指出美术教材需要把握好的五对关系:教材结构与教学实际、理性建构与感性呈现、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美术内容与艺术方法、学习兴趣与知识综合。
据此以上课程内容的预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安排为: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模块1的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是:为学习者总体介绍一下课程改革的背景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以及课程改革的学科自身背景。
美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与研究
美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与研究1. 美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定义美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是一种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它旨在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过程性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估,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它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因此,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2. 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方式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
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基础,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发展情况。
记录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表现、创作过程、学习进度和发展情况,以及他们在美术课程中的表现,为进一步的分析和反馈提供依据。
分析是过程性评价的核心,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创作过程、学习进度和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最后,反馈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目标而定,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所设定的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应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仅仅对学生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估。
因此,评价标准应涵盖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此外,评价标准还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最后,评价标准还应考虑课程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
4. 过程性评价的效果评估过程性评价的效果评估是检验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在这里,研究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过程性评价的效果,比如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实地观察等方法。
首先,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在过程性评价中的反馈,以了解学生对过程性评价的满意程度。
幼儿园美术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美术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早的阶段,而美术课程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美术课程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孩子的身心发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侧重探讨幼儿园美术课程的特色实践与研究,旨在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 尊重孩子的个性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不应该过多地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和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尊重他们的审美选择,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通过情感的表达和艺术创作,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社会性格和品格。
2. 注重实践操作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通过实际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拓展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
3. 融入生活情境美术课程要融入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创作。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日常场景来引导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让他们在感受生活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讲解、示范、实践操作、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协作配合,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团队合作,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二、幼儿园美术课程的特色研究1. 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应该引导孩子们接触和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欣赏名画、雕塑、音乐等形式的艺术,让他们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
3. 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感表达美术课程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情感表达,引导孩子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美术(心得)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小学美术课中的探究教学
美术论文之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小学美术课中的探究教学“以学为主,当堂达标”一直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方针。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指导和引领者是教师。
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效果,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美术课堂教学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最能突出“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效果。
探究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天性。
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
“探索”的诠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
所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
美术课多是实践活动课。
从学习方式上讲多以探究式和实践式学习为主。
我上课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让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其次,我会围绕教学目标追求课堂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也就是当堂达标。
通过引导、探究、讲授、实践、展评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达到美术新课标中所要求我们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新《美术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它包含着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等特征。
传统美术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别是儿童身心特征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强行接受,他们会觉得无味、无趣。
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的。
我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研究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比较突出,所以,我尝试依靠学生自主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开展探究学习。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合作的研究课题报告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合作的研究课题报告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
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我们也对合作探究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如何在新的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充实完善合作探究课堂教育教学与活动内容体系,继续为合作探究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实践。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的小组合作探究,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合作探究”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合作探究”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的效益。
作为教师我想到了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
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
合作研究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合作研究美术课堂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运用交流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进行,体现在师生和生生的关系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作为一个班集体,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合作研究”,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在研究中追求更高效的课堂——小学美术课“同
阳二小李水芬老师则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讲述 自 习, 拓宽 自己的美术视野 , 并能对美术教材的内在体 系有一 能站在更高的平 台上俯 视教材 , 进而能将各 己的美丽故事 , 进 而运用本课 习得 的方法进行“ 画文” 创作。 个清晰的了解 ,
四 节课 相 同 的地方 是都 很 好地 把握 了 教学 的 重 点 : 引 导学 生 种有利于教学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 让我们 的课 堂教学更有
课堂聚焦 . 新教育
同 中存异 。 舁中术周 , 在 研 究 中 追术 更 高 教 的 课 堂
小学 美术课 “ 同课异 构”蔡建 良
同课异构 , 我们同在什么地方? 异在什么地方? 教材是相 情 , 有的重技 ; 有的开放 , 有的传统 , 各有千秋 。 同的 , 教 学 的 目标 是 相 同的 , 所有不同的“ 异” 是 指 对 教材 的 我们在 “ 同课异构” 的教 学研讨 中 , 要正确把握 好以下 处理 与把 握 不 一 样 、 教 学 所 采 用 的方 法 不一 样 、 教 学 的 程 序 几点 : 与环节不一样 、 教学的策略不一样。通过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
时的广播体操动作对其学习有一定干扰 。 由于武术手型和步 伐掌 握 不 牢 固 , 基本功不扎实 , 学 生 练 习 中动 作 细 节 上 经常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初步发展的时期 , 在学 习技术动 出错。尤其在弓步动作时, 学生往往动作不够到位 , 很容易做 作的过程中 , 很容易出现动作的定式。一旦某个错误 的技术 成马步。针对这个容易出错的地方 , 我在 每次做弓步的动作 动作 形 成 定 式 , 或 不 当的 动作 方 法 养成 了 习惯 , 就 很难 再 改 时都会引出互动式的问题 : 你 的膝盖往前顶了吗?你的膝盖 正 。所 以 , 在 课 堂 提 问 的 同时 , 体 育教 师 一 定 要 明 确 学 生 的 超过 脚尖 了吗 ?这样 能 让学 生在 反复 互动 中 , 增强 意 识 , 提高 “ 易错点” , 特别在一些反复 出现错误 的技术动作上 , 要给 予 动作 的准 确性 。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中国古代人物画》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了解古代人物画的题材、技法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
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课程中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
一、同课异构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同课异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这门课程中,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以下几个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代人物画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人物画的审美水平。
二、同课异构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1.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与古代人物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名家作品赏析、历史背景介绍等,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扩展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物画。
2.教学手段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接触到古代人物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特点与内涵。
3.教学形式的创新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创新一些教学游戏,如《古代人物画知识竞赛》、《古代人物画观察比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通过竞赛的形式来加深对古代人物画的理解和记忆。
4.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在作业布置上,可以设计一些与古代人物画相关的绘画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和理解古代人物画的特点和技法。
美术课教学实践研究(3篇)
第1篇摘要:美术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美术课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美术课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课;教学实践;问题;改进措施一、引言美术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美术课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美术课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美术课教学实践中的问题1. 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 教学评价不合理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对学生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教学资源匮乏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资源匮乏,如教材、教具、场地等,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佳。
5.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教师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专业素养,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美术课教学改进措施1. 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合理评价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拓展教学资源学校应加大对美术教学资源的投入,完善教材、教具、场地等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5.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应积极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中国古代人物画自古就是一门重要的美术课程,同存异异曲同工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教学实现视觉指导、综合创新的有效教学研究方法。
“同存异异曲同工”的教学理念是把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象特征与历史文化背景有机化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与分析中国古代人物画,从而挖掘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深刻内涵。
首先,引导学生用视觉“临摹”的方式,用细腻、全面的视角解析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绘画技法和创作手法,咀嚼、思考不同时代作品的面貌特点、营造的情调、表现的效果和创作特色。
其次,引导学生联结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探究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神意蕴。
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对碰撞处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状态作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识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脉络。
最后,学生通过实践,形成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创作特色及其背景的全面把握,并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人物画那种深厚的文化内涵,从那古老虔诚的信仰意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优美情怀。
以上就是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侧重实践,又重视理论,既关注学习学科知识,又关注学科背景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描绘古代中国人物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物的生活、情感和个性。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绘画风格、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展开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求同存异,异曲同工。
一、同课异构教学理念同课异构教学是指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下,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同存异,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同课异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人物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同课异构教学策略1.观摩名家作品同课异构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观摩名家的古代人物画作品,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吴道子的《女史箴图》等。
通过观摩名家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了解古代人物画的绘画风格和传统技法。
2.分析绘画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古代人物画的绘画风格进行分析。
对于艺术细致、喜欢观察的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比较的方式来分析不同名家的绘画风格,让他们通过比较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用色、构图等方面的差异,深入理解不同名家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对于审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方式来分析绘画风格,帮助他们加深对古代人物画的理解和认识。
3.体验传统绘画技法古代人物画的绘画技法丰富多样,教师可以通过体验传统绘画技法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代人物画的独特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水墨人物画的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用水墨表现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线条运用和用色技法,让他们了解传统绘画技法对古代人物画的影响和作用。
4.拓展文化内涵古代人物画不仅是绘画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美术实践探究课教案范本研究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美术实践探究课教案范本研究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表达方式,每位艺术家都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中引入了实践探究课,通过研究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的内涵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
首先,探究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是实践探究课的重要环节。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以细腻的人物形象和气氛表达而著名,而梵高则以明亮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艺术家的独特魅力,从而拓宽自己的审美眼界。
其次,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技巧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创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例如,毕加索的立体派作品独特的构图方式和创新的透视法,使观者能够领略到他对物体形态的重新演绎;而莫奈则通过快速且敏锐的观察,运用明暗变化和色彩对比来捕捉光线的变化。
学生通过学习和模仿这些创作技巧,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此外,实践探究课还可以通过分析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含义和价值。
例如,梵高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他内心纷繁复杂的情感,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对学生来说,通过探究艺术家的背景,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与艺术家建立起情感的联系,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迪。
总之,美术实践探究课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的内涵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
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独立思考和创作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审美能力。
因此,美术实践探究课的教案范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
深入分析高一美术课的学习情况
深入分析高一美术课的学习情况1. 引言美术课作为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意表达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高一美术课的研究情况,探讨学生在该课程中的研究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为优化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数据统计、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对高一美术课的研究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数据来源于学生作业、考试、课堂表现和教师评价等,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研究情况分析3.1 研究成效通过分析学生作业、考试和课堂表现,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1. 审美能力: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对美术作品有独立的审美判断。
2. 创意表达: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发挥想象,运用多种技法和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3. 艺术鉴赏:学生了解美术史的基本脉络,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
3.2 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 基础技能:部分学生对美术基本技法掌握不熟练,影响作品质量。
2. 研究动机:少数学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研究积极性不高。
3. 课堂参与: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度较低,影响了研究效果。
4. 提升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提升策略:1. 强化基础技能训练: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加强学生美术基本技法的训练。
2. 激发研究兴趣: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应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参与度。
5. 结论总体来看,高一学生在美术课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实施提升策略,有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研究效果,促进全面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现代青年贡献力量。
美术拓展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探索
美术拓展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美术拓展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介绍了美术拓展课程的特点,然后提出了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方法探索。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使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作、开展实践性项目等策略。
结论部分强调了美术拓展课程教学对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提升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美术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美术拓展课程、教学、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方法探索、跨学科教学、独立思考、创作、实践性项目、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案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术拓展课程是指在传统美术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审美情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教育的不断提升,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拓展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传统美术课程主要注重学生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而美术拓展课程则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和项目,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培养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美术拓展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展平台,更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说明美术拓展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续的探索和讨论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美术拓展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度学习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美术拓展课程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培养深度学习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逐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
求同存异异曲同工——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一、引言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特色,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鉴赏,了解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研究此课题,探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教学研究。
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1.目标定位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鉴赏,了解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同时提高其绘画鉴赏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2.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的鉴赏、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方法采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实地写生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教学图书、名家作品展览、实地写生等。
三、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下的具体教学策略1.前期准备工作在开展课程之前,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2.引入课题教师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引入本课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3.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
4.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他们就某一幅具体的古代人物画展开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共同探究这幅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5.实地写生在教学的后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美术馆或者画室进行实地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的魅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和文化鉴赏能力。
四、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实地写生等活动,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指导和反馈。
“同课异构”用于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研究
“同课异构”用于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的研究“同课异构”是指在同一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以便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
在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同质性教学难免单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会出现同质化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只是单一地依靠讲解和讲解,学生则是负责听讲和记忆。
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并不是很有效。
二、同课异构实现多元化探究在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探究。
例如,教师可以分别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的工具和形式进行教学,以便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感受艺术质感。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览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同课异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课异构教学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目标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个案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支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四、同课异构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同课异构教学除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外,还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
例如,通过邀请学生参观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与艺术互动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美术文化,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探究。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多元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将来进一步深度学习和研究美术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在高一美术鉴赏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中师生同当研究者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美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它比其它学科更能有效地传承文化,更能陶冶情感,提高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创新精神、技术意识的形成,也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它贴近生活,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操作性、实用性。
而研究性学习,它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研究的同时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有着特殊的优势。
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人格;可以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处理、运用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对发现问题,耐心、细致、坚毅的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整个学习的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将孩子们善于想象的天性和活泼好动的特点得到应有的保护、调动和应有的发挥。
本文就我在本学期小学美术第三册教学中师生如何同当研究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经验和体会。
一、在情境体验中引导研究,提高审美能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而美术课程对此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充分钻研、体会美术新课程标准。
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正体现了美术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它更突出地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的过程。
倡导学生从亲身实践中获取真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狭隘走向宽广,向实践求知。
比如:在进行《我们来跳舞》一课时,由教师领舞,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参与一些生动活泼的、力所能及的舞蹈表演,使他们体会舞蹈的活力、动感及美妙。
并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学习、了解舞蹈的各个门类。
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舞蹈的兴趣。
并给予学生自由表述想法、想象的机会和氛围。
在这样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感受舞蹈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及美丽。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参与者,也是促进者,更是协作者。
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鼓励、赞赏,会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更大的激发。
与此同时,你会意外发现学生们的出色表现,精妙的意见,大胆的想象,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已超越了结果。
又如:在中、高年级开展写绘画日记的活动。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感受生活,感受真、善、美。
使学生逐渐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的习惯,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学习,同时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在收集中尝试研究,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那么,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的研究,促进感知觉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呢?我认为设立成长记录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每个成长记录袋,让学生自己起个好听的名字,袋子里我不仅让学生搜集美术的试卷、作业、自己的照片,还记录袋里设计了“我的小珍宝”、“我的收藏卡”等内容,以此让学生养成主动收集资料、主动学习的习惯。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美术学习上的优势和弱势,及需要补充的知识。
同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感受、心得以及收获装在成长袋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不仅学会自己收集资料,而且学会了解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想办法解决或向老师请教,让老师引导、促进。
随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收集在美术学习的预习中也特别重要。
如:《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研究”又让我尝到了甜头。
我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收集身边的各种痕迹,让他们用平时玩铅笔拓印硬币的方法把它们拓印下来。
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对信息的收,再让学生学会分析、整理、处理素材,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坚强的后盾。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问题中学会研究,促进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
新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培养善于发现,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并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会变的小手套》一课中,我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由小手套变出来的有趣的玩意儿。
让学生欣赏,分小组研究它们是怎样变出来的,给他们充分表述见解的机会。
而后,教师让他们根据老师事先准备的手套、彩带、彩纸、扣子等材料进行设计,美化。
因为,有前一个环节作铺垫,学生对手套的美化已不再陌生。
即使是同样的手套,孩子们设计出来的造型也决不会相同。
当然,问题总是会存在的。
有的孩子对材料的使用不够大胆,总是停留在手套翻转的层面上;有的孩子设计思路不够开阔,会停留在小人、小鸟的范围上。
而这时候教师不仅要做好一个指导者,也要做好一个参与者。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对设计、操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甚至鼓励、激发学生推翻原有的设计,用这些材料重新设计、制作。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可于学生共同讨论,以聊天的形式与学生同步研究,协同共进。
在增进情感交流的同时,及时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将一些建议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免学生延误研究过程。
当然,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不仅要把握好“度”和“时机”,而且,应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学得主动,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作业展示的环节,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前后两次设计哪一次更好,并且,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或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促进、深化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和稳定。
四、在协作中研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研究学习的方法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到重新回到了起跑线,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不会因成绩的好坏而产生学习的压力。
大家都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协作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合理分工之后,大家各展所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才华。
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小组是一个有机体,只有大家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掌握知识。
比如:在《演电视》一课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合理分工。
这样,有的孩子想象丰富,可以负责设计、构思;有的孩子绘画能力强,可以负责画画;有的孩子色彩感受能力强,可以负责色彩的搭配;有的孩子手工操作能力不错,可以负责“电视机”的制作。
让每个孩子的才能都有了用武之地。
由此设计、制作出来的作品一定会非常出色。
而画龙点睛之笔则在于作业展示完后,教师问:我们今天的作业为什么会完成的如此出色呢?让大家自由发言,各抒几见。
学生们会发现“演电视”的作业优点很多。
于是,想到设计、制作它的每个同学。
教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从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因此产生积极上进的决心和动力。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五、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起研究的动力,使之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
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到资料的获得,到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出社会。
那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没有这样的必要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是完全有必要的。
小学生的年龄小,从安全方面考虑,不太适合开展面很广的调查活动,完全指望家长带领去开展这样的活动并不实际,甚至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
因此,我认为让他们从身边开始学习、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查活动还是非常好的。
教师的有的放矢,让学生边学边参与研究,或先研究后学习,将是学生乐学、善学、学会学习的前提。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活动,由学生自己决定研究的主题。
如:我们城市“塔”的历史;我在生活中看到的植物、动物;家乡的建筑特点;有关我校学生学习美术的情况调查等等。
其实,最了解学生的还是他们自己。
可以说:这些活动的意义是开天辟地的,是有其独特的见解和价值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学生们可将调查所了解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将他们研究出来的好点子告诉我们,使老师和家长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对学生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更有效的成果。
可以采用问卷方式收集资料,和采用与同龄孩子交谈的方式或访问的方式获取资料,在同学中开讨论会进行探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因为,通过这些问题可迅速、准确地找出学生美术学习上的问题,这样才能找出好的应对措施,使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顺利完成美术学习。
在美术课的教学中,也应从“学以致用”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教学《漂亮的小钟表》、《小花饰》、《新颖的泥名片》、《小扇子》、等等内容。
都必须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注重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情境中,在教师富有情趣和启发性的教学里,推动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物,学会主动思考研究问题,并用孩子特有的思维和超乎成人的想象力去设计、去美化、去创造。
由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法和学法来说,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自主学习、善于思考、探索体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让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帮助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而在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而教师的研究带动学生的研究对美术学习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定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发生令人惊喜的新局面,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改革增添新的出色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