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环境保护】 温室效应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环境保护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环境保护含答案

环境保护1.(2020四川成都二诊)黄河三角洲为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具有含盐度高、肥力低、透气性差、板结现象严重等特点。

1980年初,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始大规模营造人工林和种植耐盐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对滨海盐碱地起到了很好的改良作用。

简析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众多的自然原因以及植被对盐碱地的改良作用。

2.西溪湿地,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历史上,西溪是和西湖、西汾并称杭州“三西”的名胜之地,和西湖的热闹烟火气不同,其格调是“冷、野、淡、雅”。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扩张,大量房地产商在这里从事开发建设,以及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养猪业等,严重影响了西溪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作出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决策。

从符合西溪湿地的格调考虑,推测西溪湿地开展综合保护可采取的相关措施。

3.黄花刺茄(右图)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其鲜艳的黄色花朵和满身的刺而得名,是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

黄花刺茄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西南部,以抢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和水分作为生存的基础,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被世界各国列为入侵物种。

我国于1982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该物种,后续十几年间,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相继发现了该物种。

结合材料分析黄花刺茄入侵对当地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4.陕西在继秦岭生态带之后,再增加一条长521千米呈带状分布的渭河生态景观带,生态湿地及水面景观等15万亩,建成堤防工程630千米。

将形成秦岭、渭河南北相望的两大生态景观带。

同时,渭河生态区的建设将带动沿渭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

使渭河成为一条造福两岸群众的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前期治理目标。

说明河岸植被缓冲带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生态功能。

5.(2020安徽黄山质检)2020年初持续数月的澳大利亚山火,在熄灭过后不久,别的植被还没从大火的影响中恢复的时候,桉树就开始复苏(如图),展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环境保护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环境保护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1.影响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因素是( )
①盛行离岸风,降水少 ②石台高原,土层浅薄③地形平坦,西风强劲 ④纬度高,并受寒流影响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不属于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是( )
A.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B.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A.城市B.农田C.湖泊D.焚烧秸秆点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项目
孔度/%
含水量/%
有机质/g·kg-1
氨含量/g·kg-1
(1)简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优点。
(2)请你为如何解决“邻避”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元旦前后数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出现“水煮黄河”景观,每天一般在7时30分到9时30分之间,漂满冰碴的库区水面上,远远望去近水面上水汽蒸腾,像“煮饺子开了锅”,蔚为壮观,随着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水汽就会散去。乌梁素海位于河套平原最东端,地势低洼,早年曾是黄河的北支流故道,目前的乌梁素海主要由河套灌区退水汇集而成。下图示意河套灌区水利工程及乌梁素海分布。
(1)简析“水煮黄河”景观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鸟梁素海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17.[选修6:环境保护]
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指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无论哪种都涉及到蓄电池使用寿命 的问题。目前距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上市已有6~7年的时间,主流的蓄电池使用寿命在8~10年,电池回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退役的汽车电池约为20万吨,其中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约为14万吨,直接报废的约为6万吨。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气候类型判断和全球气候变化》考点训练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气候类型判断和全球气候变化》考点训练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气候类型的判断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为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该地气候类型是A. 地中海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D. 热带草原气候2. 下列有关该气候特点或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 7月温度高B.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C. 冬季温和D.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答案】1. A 2. C【解析】试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1. 图中气温差线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1月气温差为0℃,7月气温差为12℃,说明该地最热月为1月,最冷月为7月,该地位于南半球;图中1、2、3月累计降水不到100mm,说明夏季降水少,6、7、8累计降水增加较快,说明冬季降水多,该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A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均匀,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夏季降水较多。

2. 图中气温差线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1月气温差为0℃,7月气温差为12℃,说明该地最热月为1月,最冷月为7月,1月温度高;图中1、2、3月累计降水不到100mm,说明夏季降水少,6、7、8累计降水增加较快,说明冬季降水多,该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C正确。

地中海气候,又称作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

大致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读图回答3~4题。

3. 由上图可知,与世界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相比,在地中海北岸地区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远超40°N,而在东部其分布范围亦大大向东延伸,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阿尔卑斯山B.地中海C.北大西洋暖流D.盛行西风4. 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为地中海气候区三座城市:罗马(42°N)、突尼斯(37°N)、的黎波里(33°N),它们的冬雨率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罗马突尼斯的黎波里B.突尼斯的黎波里罗马C.的黎波里突尼斯罗马D.罗马的黎波里突尼斯【答案】3. B 4. C【解析】3. 夏季地中海水温比周边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的影响范围;冬季地中海的水温高于周边陆地,形成低压而吸引西风,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从而使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向东延伸。

【2021高考地理】环境保护含答案

【2021高考地理】环境保护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环境保护专项练习(全国卷)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

自20世纪80年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

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有2700多头,但到了2018年7月,仅剩约1012头,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

有专家指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估计再过10-15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

简述江豚数量迅速减少的人为原因,并提出保护江豚的具体措施。

(10分)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基西米河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南部,1962年—1971年间被渠化为一条长90千米、深9米、宽仅100米的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组成的运河,河长缩短了38%,并沿河修建了6级水坝,形成系列河道型水库。

但1976年开始了基西米河渠道化河道的恢复工程,现在几乎恢复了河道的自然面貌。

图为基西米河区域示意图。

分析基西米河曾经渠道化的目的及现在恢复自然面貌的生态作用。

(10分)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快递可谓是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主要产业之一,但其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垃圾。

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从56亿件飙升至312亿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都要收发24个快递。

以2015年的快递量为例,如果每个包裹使用的胶带长度是1米,那么2015年中国快递行业使用的胶带长达169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420圈。

快递包装废弃物已经占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的近40%,而总体回收率不足10%!大部分胶带都是塑料材质的,这也意味着需要上百年才能在大自然中被完全降解。

简析我国快递垃圾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并为减少快递垃圾提出合理化建议。

(10分)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2019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钱塘江流域首次实施全流域禁渔,其间禁止除娱乐性游钓和休闲渔业之外的所有作业方式。

2021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训练题: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2021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训练题: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2021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A.升高,④减弱B.升高,③减弱C.降低,②增强D.降低,①增强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下图中甲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乙为宁波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甲图中A.①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B.②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C.③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D.④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4.照片拍摄季节,宁波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是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B.7—8月,削弱③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C.11—12月,增强②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D.12—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表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6.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煴:微火,无焰的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②“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8.“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雾霾是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

2021年高考地理(浙江卷)真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浙江卷)真题【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浙江卷)真题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点睛】流域综合开发是针对流域内的优势要素,使效益最大化,但流域问题往往直接影响流域开发的实施,因此流域综合开发应以问题治理为中心,以优势要素开发为重点,两者兼顾,实现全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流域的开发方向: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不同河段开发重点不同:上游河段注意水土流失情况,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发展旅游业;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可布局高耗能产业;中游河段同样保持水土,兴建水库,防洪;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发展航运,灌溉农业、养殖业的开发,注意水污染问题。
【点睛】
下图为我国2007~2017年石油消耗总量和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统计图。完成下列小题。
15.图示时段我国石油()
A.净进口量逐年攀升B.生产量大幅提升
C.净进口量逐年下降D.生产量大幅减少
16.为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①加强石油综合利用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积极寻求新的进口通道④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5. A 16. C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耗总量×100%,图中显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石油消耗总量也是逐年上升,故可得出我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攀升,A对,C不对。图中反映石油消耗总量、对外依存度的关系,不能直接反映生产量的变化,更不能反映石油生产量大幅提升或者减少,BD不对。故选A。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习题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习题

高考地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习题一、选择题1. 根据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推断出以下哪种现象可能会加剧?A. 干旱B. 暴雨C. 寒潮D. 雾霾2. 温室效应指的是:A. 温室内的温度升高B. 温室外的温度升高C. 温室内的温度下降D. 温室外的温度下降3. 下列哪个因素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A. 太阳黑子活动B. 火山喷发C. 人类活动D. 地壳运动4.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 极地冰川融化B. 热膨胀C. 河水入海D. 碳排放5. 下列哪个世界性组织致力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合作与协调?A. 联合国B. 世界卫生组织C. 世界贸易组织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

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模式的变化,而全球变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进而引起气候系统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暴雨、海平面上升等。

2. 请列举几种可能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等。

温度上升可能导致一些生物物种失去适居的环境,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水资源的变化可能导致湖泊干涸、河流干旱,进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依赖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3. 简要描述一下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和持续的努力。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人们采取行动,如节约能源、减少使用塑料等。

4. 请简要介绍一种环境保护的措施。

减少使用塑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海洋生态系统。

人们可以减少购买塑料制品,使用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袋和塑料容器。

此外,还可以回收利用塑料制品,减少塑料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2021重庆卷文综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2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

图3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3答复1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斩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B【解析】考查大气保温作用即温室效应原理。

温室效应增强,即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选B。

(2021天津卷文综1)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答复下题。

2.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 a 增加B.b 增加C.c 减少D.d 减少【答案】:B【解析】考查大气热力原理及实际应用。

城市不透水地面和“可呼吸地面〞其热力性质不同。

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同时也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

3.(2021广东卷文综4.〕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以下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 B【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

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的关系。

〔2021安徽卷文综32〕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考点解析高考典型例题地理环境保护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解析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思维导图中的考点,并附上几个典型例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思维导图的架构。

地理环境保护的思维导图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支: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下面我们依次来解析这三个分支。

第一个分支是环境问题的类型。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和土地环境问题。

其中,水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大气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土地环境问题包括土地退化和土地资源浪费。

在解析水环境问题时,可以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两个方面展开。

水污染是因为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导致水体受到污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水资源短缺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人口增长和利用率低等因素引起的。

例如,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内陆地区水资源紧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大气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主要是由工业排放的废气、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因素导致的。

这些废气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引发雾霾等不良天气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这会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最后,我们来看土地环境问题。

土地退化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措施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引起的。

过度开垦会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浪费是指土地利用率低,大量土地被闲置或者用于低效的经济活动。

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第二个分支是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

人为因素包括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等。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和自然灾害等。

在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因分别列出,并进行详细解释和讨论。

2021年高考真题——地理(天津卷)(含答案)

2021年高考真题——地理(天津卷)(含答案)

2021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津蓟州北部山区四幅景观照片中,能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的是()A.翠屏湖B.中上元古界地层C.黄崖关长城D.八仙山天然次生林图1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文材料,回答2,3题。

2.图1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3.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A.水热条件较差B.岩石的可溶性低C.地表植被茂密D.地质构造较复杂2021年3月中旬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沙尘暴天气。

据气象专家分析,此次沙尘暴源于蒙古国。

图2是此次沙尘暴在我国过境时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图3表示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四个时刻沙尘天气的分布状况。

读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图3四幅图片中,沙尘天气的分布与图2天气形势相吻合的是()A.甲B.乙C.丙D.丁5.根据此次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判断推动此次沙尘暴快速移动的主要原因是()A.气旋西移B.反气旋东进C.冷锋南下D.暖锋北上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

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

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

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据图4判断,川藏铁路沿线()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7.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A.雪线低、林线低B.雪线高、林线高C.雪线低、林线高D.雪线高、林线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

2021年高考地理 试题汇编 N6单元 环境保护

2021年高考地理 试题汇编 N6单元 环境保护

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汇编 N6单元环境保护【文综地理卷·xx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模拟卷(一)(xx05)】N644.(10分)环境保护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市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不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成为城市雨水资源化的重要途径。

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内涝、地面下沉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提出实现上海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

(10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雨水资源化。

【答案解析】措施: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截的雨水回灌补给给地下水成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渗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控制污染源,避免水体交叉污染;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答出一项得3分,答出3项得满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得分)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实现上海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雨水的补给,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来分析。

工程措施主要是提高雨水量和雨水水质,具体措施为: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和拦截的雨水回灌补给给地下水成灌溉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渗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制定雨水资源化的法律法规。

【思路点拨】对于措施类题目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但答题时要思路清晰。

【文综地理卷·xx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xx05)】N644.(10分)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

某企业为确保盐产品外运道路不为沙漠所侵吞,采用资金补助牧民种树护路的方式,从而拉开了“库布齐治沙模式”的序幕,现如今,该企业硫化碱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结合材料,说明库布齐治沙模式是“生态、经济、民生”共赢的模式。

(10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沙漠治理。

【答案解析】植树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2分);发展盐业、药材和饮料加工、旅游等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2分);延长了产业链(2分),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牧民收入,(就业)(2分);社会可持续发展(2分)。

新高考地理狭管效应、温室效应

新高考地理狭管效应、温室效应

狭管效应、温室效应狭管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被称之为“狭管效应”。

如由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通过天山南北向的峡谷地区时,由于“狭管效应”,列车遭遇到13级狂风,列车被掀翻,造成车辆脱轨,大量人员伤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9小时。

如我国的台湾海峡、松辽平原等地两侧都是山岭,地形像喇叭管,当气流直灌管口时,经常会出现大风。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两座毗邻的高楼之间,也会出现“狭管效应”。

科学家实验发现:平地3—4级风,通过高楼之间,经过“狭管效应”可放大达10级以上。

温室效应近代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热量截留在温室气体内,同时大气自身气温也在升高,又以大气辐射射向地面,因而对地面有类似于温室玻璃所起的保温作用,所以叫“温室效应”。

有的学者认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时,地表气温将相应升高 2.3℃左右。

目前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争取使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为此我国将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甘肃省玉门市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启动地和主战场,及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玉门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口”。

从该地卫星图信息可推知,玉门地区成为“世界风口”的重要原因是()A.位于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B.位于季风区,多大风天气C.地形狭长,形成“狭管效应”D.地形平坦,风力受阻力小2.玉门是我国较老的石油产区,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玉门市转型的支柱产业。

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利用技术不成熟B.产业转型起步晚C.生态环境限制大D.远离市场,输电难【答案】1.C 2.D【分析】1.甘肃省玉门市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从该地卫星图信息及高度数据可推知,玉门地区成为“世界风口”的重要原因是该地南北高、中间低,地形狭长,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劲,D错误,C正确;甘肃省玉门市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但不是位于冬季风源地,A错误;甘肃省玉门市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叙述错误。

【地理】地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2月16日)

【地理】地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解析(2月16日)

1.温室效应将引起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生态恶化。

引起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的气体是()。

A.氮氧化合物B.二氧化碳C.臭氧D.氟利昂2.下列关于北半球二十四个节气中“夏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是“夏至”节气B.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C.夏至,指夏天即将到来D.夏至时南半球正值隆冬3.我国的天然气主要分布于。

A.塔里木盆地B.云贵高原C.渤海湾D.四川盆地4.当在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逃生过程中,不应该()。

A.一直朝着有亮光的方向逃生B.通过天窗爬上屋顶C.利用建筑物的落水管等竖直管线下滑至地面D.利用阳台、毗邻平台逃生5.世界大河中,与长江流向大致相同的是()。

A.尼罗河B.印度河C.亚马逊河D.伏尔加河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 B解析: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2.答案: C解析: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是“夏至”节气,A 项正确。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B 项也正确。

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而不是即将到来,C 项错误。

夏至时北半球炎热,而南半球正值隆冬,D 项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ACD解析:我国天然气资源量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西盆地。

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

故正确答案为A、C、D项。

4.答案: A解析: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人出于本能总是会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但这是错误的逃生方法,因为发生火灾的时候,很大可能是电源已经被切断或者已经造成短路、跳闸等,这个时候,光亮之地反而是大火肆虐的地方,因此往光亮之处逃生是很危险的,是错误的逃生方法。

2021年高考地理测评卷3套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测评卷3套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测评卷(一)一.选择题岱崮地貌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地区。

鲁中南地区岩层主要由巨厚的石灰岩、砂质页岩等组成,部分岩层含有大量海生生物化石。

岱崮地貌多发育低山,地形切割深度大,多沟谷且裂隙发育。

大多数崮顶部较平坦,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部分崮顶被岩洞贯穿,形成“透明山”,下部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质地较软,上部临空面较大,形成桌状山或方山,外形似崮(如图1)。

1.鲁中南地区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A.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岩层弯曲B.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岩层断裂C.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岩层断裂D.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岩层弯曲【解析】鲁中南地区岩层主要由巨厚的石灰岩、砂质页岩等组成,且含有大量海生生物化石,表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地壳下降,受海水入侵影响,有大量碎屑物质沉积;现在岱崮地貌多发育低山,且沟谷发育,表明该地区后来发生地壳抬升,受外力侵蚀作用较强;受断裂的影响,岩层裂隙发育,形成大量的断块山。

答案B2.崮顶形成“透明山”的主要原因是A.地质时期海浪侵蚀B.地质时期冰川侵蚀C.长时间的流水溶蚀D.地质时期风力侵蚀【解析】大多数崮顶部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长时间的流水作用使石灰岩溶蚀,逐渐形成贯穿崮顶的岩洞。

答案C3.鲁中南地区虽发育有石灰岩但并未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主要原因是A.石灰岩发育面积小B.年降水量较少C.地表土壤瘠薄D.石灰岩发育厚度小【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鲁中南地区石灰岩层下部发育有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说明石灰岩发育厚度不大,不利于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D对;该区域石灰岩发育面积并不小,且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与石灰岩发育面积关系不大,A错;鲁中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并不小,B错;地表土壤状况与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不大C错。

答案D人类活动(如抽水)、气象、地下水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区域湖泊面积(水量)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效应1.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海洋可以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影响气候特征;大气运动可以带动海水运动,产生风海流等,当海水结冰时,风与洋流的关系会被切断。

资料表明,2010-2019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下图所示海域对此反应明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反映到甲海域有( )A.海水盐度降低,洋流加速B.海水盐度降低,洋流减速C.海水盐度升高,洋流加速D.海水盐度升高,洋流减速(2)专家预测,全球气候再持续变暖,可能会使图示海区海水积累过多,进而可能异变而流出到北大西洋。

一旦该入海洋永冻界假设出现,欧洲西部能( )A.气温升高,降水增加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C.气温升高,降水减少D.气温降低.降水增加2.冈底斯山脉横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喜马拉雅山脉大致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为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

冈底斯山现代冰川规模较小,主要分布于高山地区。

下图是2015—2016年冈底斯山不同面积等级冰川数量与面积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冈底斯山冰川以小冰川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A.雪线海拔低B.山体整体坡度小C.宽广山谷多D.山体破碎陡峭(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冈底斯山冰川数量、面积及冰储量的变化( )A.与气温相比,降水量变化影响更大B.海拔越高,冰川退缩面积越大C.冰湖溃决使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加剧D.直接影响太平洋流域的水量平衡3.天山山区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差异显著。

下图示意天山山区不同海拔地带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山不同海拔积雪变化规律为( )A.海拔越高,夏季积雪覆盖率越高B.海拔越高,积雪的面积越大C.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变化越大D.积雪覆盖率年际变化大(2)影响天山海拔>5000米地区积雪覆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植被D.地形(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天山山区( )A.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均减小B.低海拔处积雪面积减小C.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变大D.高海拔处积雪面积增大4.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

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题。

(1)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 )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2)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3)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 )A.生物多样性减少B.气候变暖加速C.农业生长期延长D.岛屿数量增加5.研究发现,南极洲封冻是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以来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

中生代时期(距今2.52亿年—0.66亿年),二氧化碳浓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全球气候普遍温暖。

当新生代造山运动发生时,山体岩石中的硅酸盐与降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固定到沉积物中,引发“冰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冷。

此外,西风漂流的出现、加强,使得南极进一步变冷。

2019年11月7日,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从霍巴特港附近海域出发,于2019年11月23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

下图为南极大陆及部分海域洋流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题。

(1)南极洲封冻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全球海平面下降B.板块运动更剧烈C.南极地区上升气流加强D.南极冰川更新周期变短(2)“冰室效应”的产生( )A.是因为西风漂流促进水热交换B.是由于造山运动消耗地球内能C.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增大D.使南极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增多(3)“雪龙2号”从霍巴特港到中山站附近海域的航程中( )A.跨越东西半球B.船上国旗常常飘向东北C.横穿了大西洋D.船上日出的地方时渐早6.2018年2月26日,全球种子库迎来启用10周年庆典。

该种子库位于斯匹次卑尔根岛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高于海平面约130米。

其储存的种子样本已超过100万份,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

下图示意斯匹次卑尔根岛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种子库远离“天灾人祸”。

“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指( )①地理位置偏僻②寒流流经③纬度高④北极熊的故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2)全球变暖对该种子库的威胁主要是( )A.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地震频发,破坏种子库C.降水增加,湿度增加D.冻土融化,融水渗入(3)在全球种子库的建设工作中,有多个国家参与。

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合作性原则7.按照我国集中供暖有关设计规范,当每年的连续5天平均气温≤5℃时,第一天作为供暖开始日期,称作供暖初日。

下图示意1961-2015年我国三个地区平均集中供暖初日日序(年内第n日)变化。

根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1)甲乙丙三个区域最有可能是( )A.东北、西北、华北B.西北、华北、东北C.华北、东北、西北D.东北、华北、西北(2)甲乙两地年际间供暖初日变化高度相关,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地形B.植被C.大气环流D.海陆位置(3)从图中可以看出( )A.冬季气温年际间的变幅较小B.集中供暖时间呈现下降趋势C.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D.集中供暖用能呈现增长趋势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湿指数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反映了人体与环境的热量交换,是评价人类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实验表明:高温高湿影响人体汗液蒸发.使机体热平衡受到破坏,人体感到闷热不适;天气阴冷潮湿时,空气相对湿度高,机体散热加速,使人体感到寒冷不适;当温湿指数在55〜75时,人体舒适度表现为舒适或非常舒适,过高或过低均表现为不舒适。

第一个图为辽宁省1984〜2013年夏季温湿指数年际变化图,第二个图为辽宁省8月平均温湿数空间分布图。

(1)指出第一个图中1984〜2013年夏季温湿指数的变化特点。

(2)结合第二个图说明辽宁省8月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有人推断,全球变暖促使辽宁省全年人体舒适度增加。

请表明你对此说法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 (2)B解析:(1)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读图分析,图示地区为北冰洋海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冰融化,该海域海水盐度下降,同时受到极地东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面结冰面积和时间的缩短,导致极地东风可直接作用于海水,使得洋流加速。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和洋流的相关知识。

读题分析,北冰洋海水温度低,异变而流出到北大西洋会导致大西洋部分水域温度降低,因此会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减弱,对沿岸增温增湿的作用减弱,导致欧洲西部温度降低、降水减少。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答案:(1)D;(2)C解析:(1)冈底斯山的冰川以小冰川为主,并不能推断出冈底斯山的雪线高度;山体整体坡度小、宽广山谷多等有利于大型冰川发育,不利于小冰川发育;山地破碎陡峭有利于小冰川发育。

(2)水(降水)热(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因素,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气温则决定冰川的消融。

试题要求的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所以应该是冰川的进退受气温影响较显著,A错;气温是决定冰川消融的主要因素,所以海拔越高,冰川退缩面积越小,B错;冰川消融,增加了冰湖溃决引起的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C对;冈底斯山是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不可能影响到太平洋流域的水量平衡。

3.答案:(1)A;(2)B;(3)B解析:(1)由图可知,海拔越高,夏季积雪覆盖率越高;从图中仅能看出天山不同海拔带年内积雪覆盖率的变化,并不能看出不同海拔带积雪面积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并不是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变化越大;图示为积雪覆盖率的多年平均变化情况,并不能据此判断积雪覆盖率的年际变化。

(2)在天山海拔>5000米的地区,气温常年在0℃以下,因此气温对积雪的影响较小;天山海拔>5000米的地区夏季降水量多,形成的积雪较多;海拔>5000米的地区以冰雪景观为主,植被稀少;地形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即使全球气候变暖,但高海拔地带气温仍可能在0℃以下,因此并不会导致不同海拔地带积雪覆盖率均减小;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低海拔处积雪融化量会增加,积雪面积会减小;气温升高,低海拔处冬季积雪量减少,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变小,高海拔处积雪量变化不大,积雪覆盖率季节变化与气候变暖前相差不大;高海拔处积雪面积取决于降水量。

4.答案:(1)B; (2)C; (3)A解析:(1)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1995-2010年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的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A错;而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所以总体来看,从1995-2010年,该气象站的年际冰川物质平衡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C、D错,故选项B正确。

(2)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使得夏季呈负平衡,C对;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B错;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B 错;冬季降水多,其冰川物质平衡才能是正平衡,D错。

故选项C正确。

(3)读图,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A对;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B错;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C错;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D错,故选项A正确。

5.答案:(1)A; (2)C; (3)D解析:(1)本题考查南极地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A项,结合材料中“南极洲封冻是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以来全球‘冰室效应’的缩影”可知,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南极洲海水大量结冰、全球气候变冷,最终导致全球海平面下降。

故A项正确;B项,南极洲封冻、全球气候变冷对于板块运动的影响能力较小。

故B项错误;C项,南极洲封冻会导致气温降低,下沉气流增强,近地面形成冷高压。

故C项错误;D项,南极洲封冻会导致气温降低、降水减少,由于冰川的封冻,冰川更新周期会变长。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C项,结合材料可知,“冰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冷、海区封冻,全球海洋面积减少、陆地面积增大,气候的大陆性会越来越明显,进而导致昼夜温差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