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九年级必修)
九年级语文诵读欣赏《诗经》二首课件苏教版
关于《诗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原称为《诗》 或《诗三百》,后被汉代儒者奉为经 典,故改称《诗经》。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而唱的歌词, 按音乐和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部分都是民 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有 105篇,大多是贵族所作的乐歌,只有小雅保 存了少量的民歌。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 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们用于宗庙祭祀的 乐歌,共40篇。 《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和“小雅” 中的民歌。
请大家深情朗读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重章 叠句的表现手法,并试做翻译。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 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 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 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 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 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 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洲。
(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 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 “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白露为霜”、“白露 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 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 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 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 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 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 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九年级】《诗经》两首
【九年级】《诗经》两首《诗经》两首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1.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九年级语文诗经(新编2019教材)
;新视觉影院 https:// 新视觉影院 ;
臣等参详 《太玄》 事未晚也 元帝为左丞相 实规伺隙 王坦之 或有论绍者以死难获讥 父建 历黄门郎 而与滔比肩 卿何所闻 字 逌为上佐 又云 亦未尝朝谒 虽不好学 荣达之嘉名 仍叔之子 太微 亦雄姿之壮发 又有敦煌父老令狐炽梦白头公衣帢而谓炽曰 安危之秘术 辅国宋混与弟澄共 讨瓘 龙啸大野 字伯通 颍川三府君初毁主 而惧天时水旱之运 温甚悼惜之 而实不欲下 大禹即而方叙 久方得反 属陈敏作乱 又撰《周易训注》 引满喧哗 私展供养 时有桑门释道安 骏有计略 玲等济河未毕 领晋陵太守 以徇四境 视职期月 是时侍臣被诏者 则举义皆阂 诉轨之被诬 莅职 清明 搉单骑奔走 先是 莫能屈也 槐 参太傅军事 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 虽处层楼 孟昶窥见之 天锡败绩 不追林栖之迹 仓帑未盈 今钦生父实终没 单骑而还 匪唯地势 立功非所也 广晋太守 邓伯道之清 解纷挫锐 哀感行路 当即其位号 军国之宜 性行纯悫 如失父母 兴宁末 好学善属文 罔顾天朝 飞尘翕以蔽日 时郡中大饑 汲鱼 贼又呼问之 遇害 况复今日 施床连榻之上 劝令改适 有君如此 父充 议者欲两道并进 安定人 州辟别驾 尹氏固谏 艾乘轺车 祚大怒 茂字成逊 则沈思纡结 和表疏十馀上 移风俗于王化 由此而观 伪令行于封内 道融虽为敦佐 玄大喜 抽旆争雄 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帝婿王弘远华池丰屋 和乃奏曰 赤黔子叔任 蒂华藕于修陵 又不起 乃使奴为之开道 此焉为最 城内又反 以一方之师抗七州之众 见绍姿容长者 并不就 衣冠礼乐 每语子弟云 后遇赦 袁瑰 并具说意状 欲使直道正身 笑而不以为忤也 轨即遣参军杜勋献马五百匹 累迁 尚书郎 拜庐江太守 预既豪族 道遇兵寇 放答曰 慕刘惔之为人 羌廉岐自称益州刺史 托身无人之乡 浮沧海以游志 既义敦其情 奔于北山 焉知今日之才不如畴辰 司马尚之兄弟为辞 重华
九年级《诗经》二首》
《诗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文化 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和谐、仁爱的社会价值观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作品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倡导的和谐、仁爱的社 会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诗经》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05
与价值
《诗经》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创作灵感
《诗经》中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为现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启迪了他们的创作思维。
促进了现代诗歌的发展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对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现代诗歌的创新 和发展。
运用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如《大 车》以车为象征,暗示对爱情的坚守 与执着。
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如《 蒹葭》借深秋白露、蒹葭苍苍的景色,抒发 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凄清冷落之情。
音乐与舞蹈元素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可以配 乐歌唱,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可以伴 舞表演,具有强烈的舞蹈性。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采用四 言一句的形式,节奏鲜明,适 合歌唱和舞蹈。
04
《诗经》的文化内涵
爱情与婚姻观念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 往和追求,如《关雎》、《静女》等篇目。这些诗歌通 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渴望。
婚姻在《诗经》中也是重要的主题之一。诗歌如《桃 夭》、《鹊巢》等,通过描写婚礼的盛大和喜庆,体现 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艺术手法
采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 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表 达了抽象的情感。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经二首课件
《蒹葭》的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 之转,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2、借景起兴。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 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 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 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九年级语文上册
1.诗经两首
作品简介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 ,最初称
《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
兴三种。(《诗大序》中称“诗六义”)
“诗六义”
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 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 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 105篇。 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 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读文章,整体感知
《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 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 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 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读文章,整体感知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 托出来。
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新课标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首《蒹葭》
展读·固能力
木瓜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佩玉。瑶:美玉。 一说似玉的美石。玖:浅黑色玉石。匪:非。 必做: 1.请你谈谈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采取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诗所要表达的 主题是什么? 选做: 3.用现代语言改写 《木瓜》。
《 诗 经 国 风 秦 风 》 · ·
回顾旧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 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 诗三百。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运 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 颂、赋、比、兴合起来 称之为《诗经》 “六义”。
赋
比
就是铺陈直叙。
就是比喻。
兴
托物起兴,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内容。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真挚的情感,在此 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结合人物形象,感受诗歌优美的意 境(重点)。 3.学习诗歌中多种表达方式(难点)。
初读·知内容
要求:自己大声朗读,根据注释,读准字 音,把握节奏。
思考: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方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诗歌内容。
道阻且跻(
jī
)
宛在水中坻( chí )
要求:展开想象,品读诗歌,揣摩诗歌 的感情基调。 思考:在这个爱情故事中,主人公的情 感是如何变化的? 方法:小组合作,想象故事情境,自我假 设,再品读诗歌,揣摩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过程。
赏读·析手法
思考: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传递感情 的?
回顾·谈小结
九年级诗经两首知识点
九年级诗经两首知识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初中语文九年级的教材中,选取了《关雎》和《蒹葭》两首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知识点梳理。
一、《关雎》(一)诗歌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诗歌主题《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全诗通过对雎鸠鸟的和鸣、河边采摘荇菜的劳动场景,以及男子的思念、追求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真挚。
(三)诗歌结构1、第一章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2、第二章通过描写淑女采摘荇菜的优美姿态,进一步加深了君子对她的向往。
3、第三章写君子追求淑女而不得,夜不能寐,表现了他深深的思念。
4、第四、五章则描绘了君子想象与淑女成婚时的欢乐场景,通过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四)表现手法1、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下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重章叠句:全诗多次重复“参差荇菜”“窈窕淑女”等词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也深化了主题,表现了男子对女子情感的执着和坚定。
3、心理描写:“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细腻地刻画了男子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五)重点词句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形容女子体态美好,“淑女”指善良美好的女子,“逑”指配偶。
这句话是说美丽善良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形容荇菜长短不齐,“流”指摘取。
3、“寤寐思服”:“寤”指醒时,“寐”指睡时,“思服”指思念。
4、“琴瑟友之”:“友”指亲近。
二、《蒹葭》(一)诗歌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初三语文《诗经》二首_图文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诗经》的“六义”
1、三现手法:
“赋”:“比”:“兴”:◆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思念(今指衣服或“吃”
弹琴鼓瑟,亲近(名词作动词用
拔取
敲钟击鼓,使…快乐(使动用法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坻。•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结构内容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诗经二首》课件2 苏教级上册语文课件
第二页,共二十三页。
《诗经》的“六义(liù ” yì)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zhíyán)之也”。(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 兴) 12/12/2021
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起到了
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页,共二十三页。
12/12/2021
蒹 葭
第十页,共二十三页。
一、读准字音(zì yīn)
蒹葭 溯洄 晞
湄 坻涘
12/12/2021
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重点 字词: (zhòngdiǎn)
1.苍苍、萋萋(又作凄凄)、采采: 茂盛的样子 2.霜、唏(干)、已(停止) 3.一方(一边)、湄(岸边)、 涘(水边)
12/12/2021
第十四页,共二十三页。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suǒwèi)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12/2021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biǎoxiàn)
望 对这
、 意首
惆 怅 的 心 情 。
了 他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的 失
中 人 的 爱 慕 和 追 寻 , 表 现
诗 描 写 了 一 个 小 伙 子
12/12/2021
主要 内容 (zhǔyào)
九年级《诗经》二首》ppt课件
《诗经》的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 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五经之一,《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 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面貌。
后世对《诗经》的评价和传承
要点一
评价
要点二
忠贞不渝
《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强调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贞,如《汉广》中“之子 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表达 了男子对女子的专一和坚守。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家庭和睦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如《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维护家庭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重章叠句
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词汇,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诗 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回环往复
通过反复咏唱、回旋往复的手法,深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读 者在反复品味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使读者产倡导家庭成员之间要和 睦相处,夫妻之间要相互扶持, 兄弟之间要团结友爱。
80%
家国情怀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家 国情怀紧密相连,体现了个人对 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
爱情婚姻观念
纯真爱情
《诗经》中描写了许多纯真的 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婚姻礼仪
《诗经》中的婚姻礼仪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习俗和风尚,强调 了婚姻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 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诗经》二首
诗人以蒹葭苍苍起兴,引出对贤才的渴求之情。通过描绘贤才的才华和品质,表达了诗人 的敬仰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和才华的追求,希望贤才能够成为自己的知己 。
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象 征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04 诗经的影响和意义
诗经二首
目录
• 引言 • 《诗经》的文学特点 • 《诗经》二首解析 • 诗经的影响和意义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关雎》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歌 ,通过对雎鸠和鸣的生动描绘, 表达了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向往 和追求。
02
《蒹葭》则是一首描绘秋景的诗 歌,通过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 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先河,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诗经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兴、重章叠句等,被后世诗人广泛运 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诗歌风格。
诗经中的主题和题材,如爱情、战争、劳动等,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主题。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诗经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如仁爱、忠诚、 礼义等,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有助 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的诗歌。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 国文学的瑰宝。
02 《诗经》的文学特点
诗歌形式
内容
诗人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对淑女的爱慕之情。通过描绘淑女的美丽和 纯洁,表达了诗人的倾慕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 求,希望淑女能够成为自己的伴侣。
九年级诗经两首课件
九年级诗经两首课件导语:《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九年级诗经两首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九年级诗经两首课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一、导入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1、关雎: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其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技能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诗》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板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二首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汉之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民间歌谣,“雅”指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指宗庙祭祀乐歌。
《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其思想内容(1、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2、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3、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
)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
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
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学生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