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章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资料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二里头的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出更为 规整的庭院式建筑群,在夏代至商代早期,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 定型。
商代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程度,手工业 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 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 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西周时期,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 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 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 之一,小的九分之一。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原始社会建筑 奴隶社会建筑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 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缓慢的,我们的 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地 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 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 求。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

(东南风为主导风向)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一)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东周:春秋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建筑著作:《考工记》(三)封建社会的建筑:秦朝:高台建筑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南北大运河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

“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

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1,结构的方式:〈1〉抬梁式:梁瓜柱〈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2,木结构的优点:〈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全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全文】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B、建筑结构 强化柱、梁的 直接。
2、 民间建筑水 平提高
明代南方未经 过多战乱,未受 元朝阻断,建筑 中保留较多古老 作法,有“宋 风”,建筑水平 高于北方。
◆ 民间建筑技术 书: 《鲁般营 造正式》
3、建筑群布置 更为成熟 代表实例: ◆ 北京宫殿 ◆ 北京天坛 ◆ 明十三陵
4、砖普遍用 于民间建筑, 琉璃普及。
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前六七千年~前21世纪)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陶盘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六七千年前~前21世纪)
新石器时代: 是原始社会氏族 是由全盛到衰落 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以农耕和畜牧 的出现为划时代 的标志,表明已 由依赖自然的渔 猎经济跃进到改 造自然的生产经 济。磨制石器、 制陶和纺织出现, 也是这一时代的
建筑技术: 在砖石建筑结构上有 所发展。
建筑实例:砖木混合 结构,◆ 苏州云岩 寺虎丘塔
砖石塔 ◆ 杭州闸口白塔 ◆南京栖霞舍利塔
铁塔 ◆ 广州光孝寺铁塔
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
三、宋、辽、金
1、北宋 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既是建筑技术的进
步,但同时限制了之后建筑的发展。
A、 李诫《营造法式》是古代木构建筑的重大发展。 模数制: “以材为祖,材分八等”。
有排水管和暗沟,排院子里的水; B、平面中轴对称; C、布局前堂后室,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3、装饰与技术 ◆ 湖北蕲春西周干阑式建筑,反映了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
带的建筑类型。 ◆ 斗栱的雏形
◆ 西周时发明了瓦
◆ 春秋时期出现砖,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 ◆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 建筑装饰:有彩画。《论语》:“山节藻棁”。《春 秋》:“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色彩的等级制。

1原始社会建筑

1原始社会建筑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第一篇:原始社会的建 筑 第二篇:古代奴隶制国 家建筑 第三篇:中古封建制国 家建筑
原始社会的建筑
居住形式:巢居 穴居 地面居所 湖居 宗教纪念性: 整石柱:崇拜太阳
英格兰史前巨石门建筑
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与自然界作斗争, 在斗争过程中,创造了原始人建筑。 1、原始人最初或栖居于树上,如巢居,或住 在天然洞穴。 2、生产力发展,建筑中逐渐出现了人工竖, 在湖沼地区并出现了水上村落--湖居。
湖居,据考查,当时已有相当水平 的梁柱结构与造桥技术。 在原始人居住过的山洞中发现有涂 抹了 艳色彩的壁画,有些地方还有 雕刻。 建筑从诞生之日 孕育着艺术装饰的 萌发 。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同时也是走 向衰落的开始。 皇宫建筑规范严整,严格按古代礼制要求布局,“左祖右社”, “五门三朝”。北京故宫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明清宫殿建筑群,其中 重要建筑是太和殿 。
从国外传入的建筑形式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大盛,出现了以前 未有过的建筑类型——寺庙(Temple)和塔(Tower)。 塔由印度建筑形式演变而来,和中国传统的建筑相结合 形成新的形式。
1.1.4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建筑
欧洲文艺复兴建筑
(14世纪——19世纪)
14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随后遍及 全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 运动,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图 形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 期的建筑形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各种重叠的拱顶、券廊,特 别是各种柱式的巧妙运用。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上升,文 艺复兴建筑广泛流行于贵族府邸、王宫、教堂等建筑中 。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1.1.1 原始社会的建筑
旧石器时代
巢居 Nest
《韩非子· 五蠹》:“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穴居:
Troglodytism
天然洞穴
Savageness
Caanual Work Cave
新石器时代
在黄河流域地区 西安的半坡村氏族聚落遗址
人类进入了农业和畜牧业石器,开始用木材、 土坯等人工加工的材料来建造房屋,村落的雏 形开始出现。
当代建筑
罗伯特文丘里 费城母亲之家
新现代主义
高技派
解构主义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times

中国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特征
漫长的封建社会我国经历了十几个主要封建王朝,历时 2000多年。 中国建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大量的都城、 宫殿、坛庙、衙署、寺观、宅第、园囿、陵寝、桥梁、堰 坝等建筑和工程。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
首先是古代工匠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创造出一些新的建筑类 型,如书院、场、文庙等儒家建筑,佛寺、石窟、塔、天主 教堂等宗教建筑,城防建筑工程有了许多创新,长城便是突 出的例子。 其他各种建筑物如住宅、园林、宫殿、陵寝等,其形式结构 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演化和发展。
随着封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不仅帝王们的宫殿、园林、 王府雕梁画栋,大加装饰美化,就是地方官府、地主乡绅 们也大兴土木,装饰宅第,美化园圃。 建筑物的艺术造型从早期简单的外轮廓发展成为各式各样 的亭台楼阁,形制多样的屋顶和平面,优美的轮廓和曲折 的变化成为东方建筑形象的特色。 此外,建筑色彩、彩画装饰和雕刻装饰的发展也随着时代 的要求崇尚而不断变化,从简单质朴向繁复精细发展演化, 并确立了严格的做法和等级制度。
龙山文化遗址
从巢穴居住发展到地面建筑,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 简陋的原始房屋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的贡献。 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形成了“人”字形 的基本架构,但尚无人工建材的加工和使用,仅限于对自然 建材的直接利用。
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南方地区有一种白蚂蚁,专喜好蛀食木料,可以把立柱 与横梁蛀成空壳。
破坏自然生态
六 王 毕 , 四 海 一 ; 蜀 山 兀 , 阿 房 杜 出 牧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并开始大 建宫室。二百多座宫室甬道全都是木结构的房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又继续营建皇宫。
事隔15年,项羽引兵至咸阳,放火烧毁秦皇宫,大火 三月不灭。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代表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 宫殿遗址: 面积
比一号小,同样也是 门、堂、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 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 的常规布局方式,中 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3、斗拱的演进


柱枋规格化
人字拱盛行

昂的出现
太原天龙山石窟,北齐

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581年~1279年)

一、 隋、唐
(581年~907年)
1、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的城市
◆都城:隋大兴 城
(唐长安 城)
采用里坊制, 严整宏大的繁荣大 都市。日本的平城 京、平安京规划都 受到唐长安的影响。
新型建材----瓦的出现和使用;
出现四合院建筑
代表实例: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陕西扶凤召陈遗址(复原)
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实现了建筑的升级; 瓦保护了屋顶,同时也助推了木构架的发展。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前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二、细石器时代---巨石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三、聚落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防御观念——城市孕育萌生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建筑: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隋→唐→宋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1、旧石器时代:(1)、打制石器时代(800万年前——6000~7000年前)80万年前——陕西蓝田人——直立行走——旧石器时代初期;1.7万年前——山顶洞人——细小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旧石器中晚期出现氏族(2)、建筑形式:穴居、巢居;史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

1.2、新石器时代(6、7000年前—-21世纪)一、古史传说的时代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神农氏——农业时代轩辕氏——黄帝,炎黄子孙《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即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

在黄河流域,即使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凡具备黄土地带条件,总是采取穴居的方式。

“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是古代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说明远古曾经存在过巢居。

但是,真正发明巢居的应不是个别人,而是氏族集体,是世世代代营造经验积累的结果。

巢居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早期。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

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

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

1。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文化面貌:母系氏族原始农业烧制陶器定居的村落集中的葬地以一个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活动情况穴居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大房子2)陕西半坡村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场南:居住区2)陕西半坡村遗址中期: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围护结构:木骨泥墙;2)陕西半坡村遗址晚期: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3)郑州大河村F1-4—木骨泥墙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地上的关键。

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社会建筑

⒉仰韶文化晚期建筑遗迹:与早期比较, 建筑技术

筑 改进极大。
与 ⑴.陕县庙底沟房屋基址,室内柱洞下用扁平砾
室 石作基础。

⑵.河南洛阳王湾的墙基,先挖沟槽,内填烧红土
设 块,或铺一层块砾石为基础,再作墙;室内有炕,炕面

的草泥上用白灰面作成坚硬、光滑的居住面,入口

: 处也是白灰地坪,清洁、美观、干燥、耐用。

第 轴对称和院落式群体组合等基本特征。


二、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 300mm─800 mm的夯土台,
与 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 108m,南北深101m ,近于
室 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
内 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

军事统制的城市。





战国期间流传的《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的都城制度:“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 社,前朝后寝。”汉以后营建王城皆以这种规划思想为基础。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建 筑 与 室 内 设 计 史 : 第 二 讲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室 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
内 例。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
设 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外墙
计 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

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

中国古建

中国古建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中国建筑史 ppt

中国建筑史 ppt

唐朝宫殿
唐朝斗拱
宋:(960年—1279年)
• 城市经济发达,手工业分工细化,科技生产工具更进步,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整个社会前进。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 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 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 殿、台、楼、阁。 • 宋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 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 《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 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 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原始建筑河姆渡遗址干阑式
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奴隶社会的建筑
•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 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 发现。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 •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 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建筑技术明显提高。著名遗址有:① 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 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毫的遗址。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 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 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③黄陂盘 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 国的宫殿。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 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中国考古界 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 较清楚的认识。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 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 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一、原始社会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

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二、奴隶社会建筑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

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

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

,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

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

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

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

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建筑匠师建造了无数的建筑物,许多古代建筑遗存至今,具有优秀的技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发展的专门著作。

书中对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作了阐述,还对建筑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全书共分十五章,按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土工建筑技术、土构建筑技术、砖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产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防护技术;少数民族建筑技术;城市建设工程;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技术著作和著名匠师的评价等方面。

最后附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大事年表。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文物考古、建筑专业教学及科技史、文化史研究工作者参考。

前言绪论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技术(公元前2100年以前)第一节建筑技术的萌芽第二节巢居和干阑建筑第三节黄土地带穴居建筑的发展——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第四节母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建筑经营第五节母系氏族公社的聚落规划第六节氏族公社蜕变阶段——父系氏族社会的聚落布局与建筑技术的发展第二章奴隶社会时期的建筑技术(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475年)第一节建筑技术的发展概况第二节夯土筑城技术的发展第三节土木结构建筑第四节建筑工具与材料第三章封建社会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概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第四章土工建筑技术概说第一节夯土版筑工程技术第二节土坯工程技术第三节土窑洞工程第四节民间房屋土工技术第五章木结构建筑技术概说第一节战国至西汉的木结构第二节东汉至南北朝的木结构第三节隋唐五代的木结构第四节辽代木结构第五节宋代木结构第六节金代木结构第七节元代木结构第八节明清木结构第九节木装修技术第十节木结构建筑的基础第十一节附竹结构建筑技术第六章砖结构建筑技术概说第一节墙体砌筑技术第二节砖顶结构技术第三节砖铺地和砖贴面第四节铺瓦工程第五节高层砖结构——砖塔第七章石结构建筑技术概说第一节石窟工程第二节石结构建筑第三节石桥第四节石海塘第五节木构建筑的石构件第八章建筑材料的加工和制作概说第一节木材的采伐和加工第二节石材的开采和加工第三节砖的制作技术第四节瓦的制作技术第五节琉璃砖瓦的制作技术第六节石灰及胶泥第九章建筑装饰技术概说第一节历代建筑色彩和彩画第二节明清建筑彩画技术第三节建筑油漆第四节建筑雕刻技术第五节建筑镏金技术第十章建筑防护技术概说第一节古代建筑的通风和采光第二节古代建筑的防腐和防蚁第三节古代建筑的防火第四节古代建筑的采暖和防寒第五节古代建筑的抗震第六节古代建筑的防潮与防碱第十一章少数民族建筑技术概说第一节藏族建筑(附四川羌族建筑)第二节蒙古族建筑第三节新疆少数民族建筑第四节回族建筑第五节朝鲜族建筑第六节云南少数民族建筑(附贵州苗族建筑)第十二章城市建设工程第十三章园林建筑技术第十四章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第十五章建筑著作和匠师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大事年表编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中论”
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 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 “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因势论”



临淄齐城遗址 燕下都遗址 邯郸赵城遗址
临淄齐城遗址
燕下都遗址
邯郸赵城遗址
第二节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一、茅茨土阶 二、瓦屋 三、高台建筑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一、茅茨土阶
—华夏文明第一殿 表明: 1)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2) 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 后室”的空间划分 3) 庭院构成形成廊院式布 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二、瓦屋
1.
两个实例: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
2. 3. 4.
瓦的出现 瓦出现的意义 瓦的演变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
4. 5.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穴居的形态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穴居的发展过程
1. 仰韶文化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号之 “有巢氏” 《墨子· 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家语· 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
黄河流域—土文化 长江流域—水文化 1) 它们都朝向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 展的主要渊源 2) 它们又各自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
穴居—窑洞建筑 巢居—干阑建筑
三、北方古文化
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是国内至今发现的 最早的祭祀建筑
干栏式建筑
第七章 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郭沫若) 奴隶社会出现了: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
2. 龙山文化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淅川下王岗排房遗址
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建筑形态变化:
1) 出现吕字型半穴居 2) 大房子消失 3) 大型排房式住居
2.
3.
出现了私有的窖藏 技术发展
3. 技术发展
1) 2)
3)
4)
2. 瓦的出现
有各式板瓦、筒瓦,有的带柱状瓦钉,有的 带瓦环 根据瓦的式样可推断当时的屋顶形式: 1) 保温屋面 2) 不保温屋面
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
3. 瓦出现的意义
1) 2)
3)
4)
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
4. 瓦的演变
1) 2)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
1.
2.
3. 4.
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 体量的台榭建筑 在木构技术方面,已开始运用斗拱,已能制作带边挺、 抹头的板门,连接木构件的节点—榫卯已做得很精巧 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 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
3)
4)
由大到小 由精致到粗糙 由雕饰到上釉 由多种规格到少数规格
三高台建筑
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 流 • 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筑之, 数年乃成。 • 《孟子· 尽心篇》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1) 阶级 2)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3) 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
第一节 《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 思想 第二节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第一节 《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 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第二篇 原始社会建筑与 奴隶社会建筑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 第七章 奴隶社会建筑
第六章 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00年)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特点: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 土层 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 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2) 3) 4)
5. 穴居的发展过程

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 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种主要构 筑方式
一、南方古文化(巢居) 二、中原古文化(穴居) 三、北方古文化
一、南方古文化
青铜器上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中的“京”字 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 ——巢居发展的序列(杨鸿勋)

二、中原古文化
1. 2.
3.
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 白灰面的推广 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 夯土
3. 穴居的形态
1)
原始横穴
深袋穴 半穴居
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
2)
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
3)
I. 圆形 洛阳孙旗屯遗址
II. 方形、长方形 西安半坡 遗址F21
III.吕字形 西安客省庄龙山 文化半穴居遗址
4.
1)
宋人聂崇义在《三礼图》中据 《考工记》所画的王城示意图
1. 2.
反映了奴隶社会后期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 反映了为奴隶主服务的规划思想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3.
反映出规划中的“择中”的思想意识
《荀子》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吕氏春秋》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高台建筑的特点 2. 产生高台建筑的原因: 防卫上和审美上的需要 3. 到汉代以后被淘汰掉的原因:
1.
1) 大量奴隶劳动的中止
2) 木构技术的进步
1. 高台建筑的特点
1) 2)
3) 4) 5) 6)
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 果感觉很大 夯土工作量很大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 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
1. 2. 3. 4. 5.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 洞内较为干燥 洞口背寒风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包括三支古文化
1. 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2. 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河南渑池仰韶村 山东历城龙山镇
3.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 内蒙古
西周青铜器
战国方案
西周青铜器兽足方鬲
战国木构榫卯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偶方彝
绍兴战国墓出土的小铜屋
殷墟出土虎首人身大理石雕像
凤翔出土的春秋铜构件—金
战国半瓦当
商、战国时的家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