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科技产业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科技产业分析研究摘要: 从2000-200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科技产业的基础条件,科技投入总量和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均有增长,航空航天制造、电子、中药等科技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同时西部科技产业也存在着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地域分布高度集中、科技进步各级指标水平较低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增长缓慢等问题,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发挥科技中心地区的辐射作用,提高科技进步各级指标,增加科技产品附加值及科技产业的国际贸易能力。
关键词: 西部;科技产业;核心竞争力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15%、20.52%和19.12%,虽然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低于东、中部地区,但和2005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增幅下降,西部地区有所提高,西部与东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速差距继续缩小[1]。
同时,西部资源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还在恶化,过度农垦、放牧、樵柴导致的荒漠化给西部地区环境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西部地区沿用东南沿海地区的快速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环境危害日益显现,长期以来依托自然资源形成的资源型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科技产业的步伐变得十分必要。
一、西部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这里的“西部”是指我国于2000年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涵盖的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即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
科技产业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高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而来的高科技产业,如航空航天制造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二是运用高科技或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如绿色食品产业、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旅游业[2]。
目前,西部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为西部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布局的分析研究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布局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布局研究摘要高新区的发展布局对于高额区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有其独特的发展条件,那么高新区的发展布局也具有独特的规律,即高新区的生存和发展有其独特的环境。
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角进行探讨了高新区发展布局的规律,其主要结构如下。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高新区的基本问题,以便引出正文;第二章是高新区发展布局的理论探讨,分析了高新区发展布局的理论依据、发展布局的原则和机制、布局规划的基本内容,重点分析了高新区发展布局的宏观区位因素,如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风险资本、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因素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三章阐述了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带与高科技园区发展布局的经验借鉴,目的是借鉴成功高技术园区的经验;第四章是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布局现状的分析及评价,通过对我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找出了发展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提出了我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的对策,针对存在的布局问题,提出了适应我国的积极的布局方案和发展布局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区位£堕查堂堡圭堂垡堡苎壹堑垫查主些茎茎垦塑苎垦查旦堡塞NEWANDASTUDYONTHEDEVELoPINGLAYoUToFHIGHTECHNoLoGYINDUSTRIALDEVELoPMENTZONESABSTRACTThedevelopinglayoutofnewandhi曲technologyindustrialdevelopmentzones(thefollowingisshortened船NHZ)isofstrategicsignificanceto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NHZ.Thenewandhi【ghtechnologyindustryisSOuniqueindevelopingconditionsthatthedeveloping1ayoutofNHZisofthesamecharacteristics,inotherwords,theexistenceanddevelopmentofithasanuniqueenvironment.ThisthesisstudiesthelawofthedevelopinglayoutofNHZfromthetwoviewsoftheoryanddemonstrations,andthestructureofitisasfollows:Thethesisismadeupoffivechapters.Thefirstchapteristheguidingtheory.whichexpatiatesthebasicproblemstoeducethemaintext.T11esecondchapterdiscussesthetheoryofthedevelopinglayoutofNHZ.Itanalysesthetheoreticalbasisofthedevelopinglayout,theprincipleandmechanismofthelayoutandthebasiccontentoflayoutplannning.especiallyitpaysattentiontosuchmacroscopicallocationfactorsastheextentoftheintellectdenseness,thetechnologicalconditionsofexploitation,theriskcapital,theperfectinfrastructure,theadvantageousproductionandlifeenvironment.thepolicyadvantagesandthefavorablesocialandculturalenvironment.Thethirdchapterexamplesthefamoushi西_techindustrialbeltandhigh.techindustrialparkstoleamfromtheirsucceededexperience.ThefourthchapteriStheanalysisandappraisementofthecurrentsituationsofthedevelopinglayoutofNHz。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现状判读与机制解析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现状判读与机制解析胡嘉佩,高慧智,陈川摘要:在“梯度理论”的指引下,国家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构建起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并在2000年开始实施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政策,旨在对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行优化调整。
本文在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整体判读的基础上,选择了食品制造及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化学制品、金属材料等6个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行重点产业门类的转移分析。
研究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正逐步西移,但劳动密集型仍高度集聚在东部地区的转移现象,且由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截留能力低,故并未能转化为中西部地区等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动力,目前的“产业转移”战略并未有效发挥调整国家经济格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关键字:产业转移梯度理论国家经济格局区域平衡1.引言西方国家的梯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并开始应用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分析中。
在梯度理论的指引下,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七五”计划并明确了“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质的飞跃、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情况下,国家于2000年后又适时地陆续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并开始实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政策思路,不仅以期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远大部署,还成为了解决东部城市密集区发展问题、拉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正进入“白热化”阶段,近年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城镇化”发展目标,中西部地区成为这一轮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平台与空间抓手,引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对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特征、机制、政策等多方面的研究热点。
笔者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发现,当我们谈及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产、城、人”时,产业发展往往被视为实现健康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因此“东中西部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及其效应的检验应该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宏观背景与研究重点。
我国高新区扩散功能不足的表征、原因及对策研究
关键 词 : 高新 区 ; 长 极 ; 散 功 能 增 扩
DOI 1 . 9 9 j is . 0 - 3 8 2 1 . 7 0 8 :0 3 6 /.s n 1 017 4 . 0 1 0 . 0
产 品创 新 的关 系 , 出 研 发 溢 出 对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和 产 提
品创 新 具 有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 ] P r 。 ak等 以 韩 国 为 例 , 就 信 息 技 术 对 人 力 资 本 和 产 品成 本 的 溢 出效 应 问题 进 行 了实 证 研 究 。实 证 结 果 显 示 , 息 技 术 的 广 泛 采 用 信 对 区 域 人 力 资 本 的 增 加 和 产 品 成 本 的 降 低 具 有 明 显 的
大部分 高新 区的扩 散效应 不 明显 、 辐射 带动 能力较 弱 , 主要表 现为 “ 岛经 济” “ 制回 归” “ 孤 、体 和 边界 阴影” 等 现 象大量存在 。分析 认 为 , 其根 本 原 因是 高新 区经 济位 势不 高 、 扩散 渠道 不畅 和 高新 区周 边地 区承接 能 力
刘 京 , 伟 周 仲
( . 安 交 通 大 学 经 济 与金 融 学 院 , 西 西 安 7 0 6 ; .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西 西 安 7 0 7 ) 1西 陕 1012 西 陕 1 0 1 摘 要 : 过 高 新 区的 率 先 发 展 带 动 周 边 地 区 的 发 展 ,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战 略 之 一 。但 目前 我 国 通 是
第2 卷 第 7 8 期 2 1 年4 01 月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和外部范围经济。
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效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第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
第三是群体效应。
集群内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其集合效应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
第四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产业组织的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竞争力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探究——基于28个省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实证分析
力 与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 关 系 具 有 一 定 的 现 实
近年来 , 国高 新 区 实 现 高 速 增 长 , 量 规 模 迅 速 我 总 扩大 。20 0 8年 ,4个 国家级 高新 区 的企业 个数 达 到 5 5 3 262家 , 业 总 产值 、 工 营业 总 收 入 、 工业 增 加 值 分 别 达到 5 8 . 、59 5 7 1 0 . 264 7 6 8 . 、257 0亿 元 , 口创 出 汇 达到 205 2亿 美 元 , 业 增 加 值 占到所 在 城 市 1. 工 比重达 到 3 % 以上 的有 1 0 9个 , 当地 城 市 生 产 总 占
业 、 业 聚集 在 自己 的周 围 , 成 各 具 特 色 的 产 业 企 形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 目—— “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项 目编号 2 0 XK 0 4~1 项 目负责人 : ( 09 43 ; 谢瑾岚 ) 成果之 一。 作者简介 :陶庆先, 经济学硕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室实习研究员, 研究方向: 工业理论与工业政策 、 高新技术产业。 3 5
第2 3卷
总 第 1 5期 3
21 0 0年 6月
第 3期
集群 , 同时 , 又通 过 自身 的增 长 以及乘 数 效 应 , 动 带 周 围的产业 群 , 资金 和 技术 辐射 、 散 出去 , 动 把 扩 带 地 区的经 济增 长 。
值 达到 2 % 以上 的有 1 0 2个 , 新 区 已成 为地 方 经 高 济 增长 的重 要一 极 。且 高 新 区通 过 把相 关 产 业 、 行
意义 。 库 兹涅 茨 ( 99 认 为 经 济 不 断 增 长 的 能 力 是 18 ) 建 立在 先进 技 术 以及 所 需 要 的 制 度 和 思 想 意识 相 应调 整 的基 础上 , 萨缪 尔 森 (98 认 为可 以用 一 国 14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地方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回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起步阶段到如今的成熟阶段所经历的重大变革。
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产业集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分析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还将关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创新阶段。
在起步阶段,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
这些园区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态势。
在这一阶段,园区的主要任务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优化以及企业引进。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政府加大了对园区的支持力度,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同时,园区开始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案例研究
01
CHAPTER
产业转移概述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这种转移可以是跨国的,也可以是跨地区的。
产业转移通常伴随着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资源优化配置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转出地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有助于提升当地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推动
01
产业转移能够为承接地带来新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02
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完善当地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
03
通过与转移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承接地的技术水平也能得到提高。
我国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如纺织、服装、鞋业等。
制造业为主
我国产业转移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的转移趋势明显,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
东部地区为主要转出地
东部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
03
02
01
05
CHAPTER
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制定产业转移政策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开始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
21世纪初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开始更多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近年来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转型发展型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将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更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地区。
产业集聚与技术扩散效应——以上海ICT产业为例
3 0 .9 8 10 5 3 .4
19 99
2 6. 3 4 4
4l 8. 3 8 7 5, 8 8
2o Oo
3 8 l 3 、8
4 7 .7 7 1 1 70 ,9
的空间、 组织、 行为特征:Pzr R lad (98 则强调产业 oe 和 o l t 19 ) t en 集聚有助于技术互补 、 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 、 降低成本。
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因此 . 知识刨新活动在地理上的临近
年 防 l9 19 19 2 o 2O1 2 o 2 O 2 ( 2o 9 7 9 8 9 9 o 0 O o2 O 3 0) 4 o5
信息产业制造业 47 2 . 1 6O 1. 8 l .0 2 9 3 1 4 5 . 4 4 7 4 8 .5 3 8 7 9 82 32 1 7 信息产业服务业 20 .2 .o 6 3 7 8 7 6 7 l 34 9 4 3 2 6 5 o .9 . .4 O .4 . 8
以上 海 IT 产 业 为 例 C
许 非
( 旦大学 复 社 会发展 与公共 政 策学 院 , 上海 203 ) 043
[ 摘要] IT Ifr a o n o mui t nT cnlg) C nom t nadC m n ai ehooy 产业是 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 分支 , i c o 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 区发展 水平的重要 标志 在上海 IT产 飞速高速发展 的背景 下, C k 文章致 力于研 究上海 I T产业 中的集聚效应和技 术扩散 效应 并发现上海 C IT产业技术的提 升依 赖于跨 国企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扩散 , 增强 I T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 , C 要 C 必须提 高 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涵盖了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份,这一区域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理解和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和溢出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首先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进行梳理,明确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随后,本文将详细分析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包括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空间互动。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和区域合作机制优化,促进京津冀地区内部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区域间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而且对于指导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空间溢出效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这一效应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起步较早,理论体系和实证方法相对成熟。
他们普遍认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源于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和互动。
例如,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过程,指出这种过程会导致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
一些学者还从技术创新、资本流动、人口迁移等角度分析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
国内学者在京津冀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则更加注重与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等议题的结合。
例如,有学者指出,京津冀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资源的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方面。
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该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愈发显著,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
北京与河北、上海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选取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北京与河北地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上海和江苏地区,结合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析了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对策与建议一、绪论(一)选题的原因与背景区域经济均衡与协调发展一直都是国家区域战略的核心。
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利用增长极的经济优势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成功实现极化效应到扩散效应的过渡,对于区域经济协调与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也逐渐进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范围。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差距产生的原因这两方面。
Bjom等(2001)选取1988年~1995年期间中国10个省份的城市收入进行研究,发现这些样本城市的收入差距都在急剧扩大。
Aguighier(1988)和Yang(1990)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与中国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区域经济状况的研究则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的经济圈的状况来进行研究,当然也有从全国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张桂芳(2008)等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科研教育状况等五个指标对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问题是既然这一问题如此严重,为什么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当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措施,其中,区域产业转移可谓是大家的共识。
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区域产业转移为何步履蹒跚?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区域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本文试图就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因素作些浅显的探讨,以期能找到一条顺利进行区域产业转移的路径。
一、区域产业转移的实现条件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如日本学者赤松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雁行形态论”理论,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许多论文将产业转移归纳为产业由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
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样存在。
目前比较认同的看法是,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空间移1/ 9动,它既可以是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的转移,也可以是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
不过,本文的区域产业转移是指我国的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既是转出地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入地区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如日本曾以直接投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四小龙”,促进了“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后来“四小龙”又以直接投资形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东盟国家,也带动了东盟经济的迅速增长。
产业之所以从一个地区转入另一个地区,其根本的动力在于利润的驱使,追求最大化的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会引导资本从利润较低的地区流向利润较高的地区,从而实现产业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
中部六省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分析
s…aT c n。 i d 麓 e
e h n 眦 l R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0 1 0 9 0 0— 65 2 1 ) 4— 0 3—0 4
中部六省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分析
苏喜 军
( 华北水利水 电学院 ,河南郑 州 4 0 1 ) 5 0 1
A n yss o h i u i n Efe to al i n t e D f so f c f
Hi h —t e nd t y i he Ce r lRe i n g e h I usr n t nt a g O
S in U Xj u
( o hC i nvr t o t osrac n l tcP w r hnzo 50 ,H nn N a hn U i s y f e C nevnyadEe r o e 。Z egh u40 1 a e i Wa r ci 1 ea )
Ab ta t Hih—tc d sr ,w ih i te man d v ro c n lgc lp o rs ,h s ad c sv oe i h r g e so sr c : g e hi u t n y h c s h i r e f e h oo ia r ge s a e iie r l te p o r s f i t n tc n lg d afcs t en t n lo go a c n mi go t .I d s il i u i ne e t S o eo e man e e t whc e h oo y a f t ai a r e in e o o c rw h n u t a f so f c n f h i f cs ih n e h o r l r df i t h i h—tc n u t e r mo e e o o c g o t . I r e o u g a e r go a c n mi rw h,t i p p r a ay e tehg e h id sr s p o t c n mi r w h n o d r t p d e i n e o o c go i r l t h s a e l zd n t e d t f e e n a i r vn e d d sg e ed so h a ao e  ̄ sx p o i c s a e i n d t i in— a c p a c d l f ih—tc n u t h c ay e h t l n h c e t n e mo e g oh e h i d sr w ih a l z d y n
中国地区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进 口总额 ,n 表示地 区数 。一般认 为,T CI 值在 1 05之间表示该地 区具有很强的竞 — 争实力 ;05 0之 间表示该地 区有较强 的 .— 竞争实力 ,一 .— 05 0之 间表 示该地 区竞争 实力弱 ,一 .—1之 间表 示地区竞争 实力 05 很 弱。
( )竞 争 实 力 的衡 量 一
一
的竞争潜 力的变化 ,E 表示效率 变化 ,即 一
由于研发 活动 中研发效率 的增加而 引起 的
个 国家或地 区的某一产业在商 品贸
竞 争 潜 力 两 个 方 面 对 我 国 各 地 区 高 科 技 产 业 的 竞 争 力 进 行 了 实 证 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我 国 高 科 技 产 业 的 竞 争 力 水
进 出 口数 据 ,同 时 又 能 很 好 地 表 现 出某 一
替代 ,两种投入可 以反 映投 入的质量和数
量 ;产出指标上我们选 用了高技术产业规 模 以上企业增加值 、专利 申请 受理量 、发 明专利受理量和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 , 多种指标可 以充分反映高科技产 业的各种
产 出状 态 。
品进出口总额 占商品进 出口总额的2 l%, 92
高技 术 产业 在我 国经济 中已 占有 重要 地
位 。国家对 高科 技产业越 来越重视 ,但是 对于该产业 的经 济学研究 明显不足 。现有
文献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往往侧 重于讨论 高科技 产业 的地位 、作用 和发展战略 ,对 高 科技产业竞争 力的研究 则较 少 。为此本 文对这一课题做 出一点努 力 , 构建 了一个
中美高技术产业间技术扩散模式比较分析——基于投入产出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
21 0 0年 4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 . 1 27NO. 7 Ap . 01 r2 0
Sce c in e& T c nolg P o r s ndPo iy eh o y r g e sa lc
中美 高技术产业 间技术扩散模式 比较分 析
— —
基 于投人产 出与社 会 网络方法 的分析
吕新 军 ,胡 晓 绵 ,张 熹
( 中科 技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7 ) 华 3 0 4
摘 要 :基 于投入 产 出和社 会 网络 分析 法 ,对 中关 两国 2 0 0 0年 和 2 0 0 5年 高技 术产 业 间技 术扩散 模 式进行 了分析 。从 扩散效 应 、扩散 结构和 演化 趋势 3个 方面揭 示 了 中关两 国高技 术产业技 术扩散模 式 的异 同,并 指 出我 国高技 术产 业发展 的 薄弱环 节及 的发展 方 向。
作 ;② 对政府 具有 重要 战略意 义 ;③ 产 品与工艺 老化快 ;
为 当今 世界高技 术产 业 的超 级强 国 ,我 国与美 国的高 技术
产业发展模 式有 何异 同?美 国的高技 术产业 发展 能为我们
④资本投入风险大 、数额高。上述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
普 遍重视 研发投 入密 度在 高技术 产业 中的地位 ,因此本文
关 键 词 :技 术 扩 散 ;投 入 产 出 法 ; 网络 分 析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F 7 .4 2 6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 3 82 1 )7 0 5 — 6 0 1 7 4 (0 00 — 0 1 0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研究(一)摘要: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来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通过区域内产业关联的带动和经济环境改善的推动。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短期内产生的扩散效应并不明显,长期内将会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
大力发展外围地区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开拓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可以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产生的扩散效应。
关键词:扩散效应;增长极;哈大齐工业走廊增长极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区纷纷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
学术界对极化效应的著述较为丰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较少。
虽然打造区域增长极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一)增长极概述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理论,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大城市进行聚集而形成的产业之间密切协作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企业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运输、服务和决策等多种功能,就像一个“磁极”,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既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又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佩鲁将这样的“磁极”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别指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
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后者使得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
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扩散效应占主导。
关于生产要素,笔者认为,不应仅包括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还应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更广义的范围,它们共同作为扩散效应的载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身 口以迅 速 增 长 。 且 通 过 乘 数效 应 推 动 其 J 而
它 经 济 部 门 的增 长 。 增 长 极 具 有 正 、 两 种 负
效 应 ,扩 散 效 应 ” 于高 新 区 企 业 与 周 边 地 “ 基 区 在生 产 过 程 中 的 购 买 原 材 料 、 收 剩 余 劳 吸
高 , 以 他 们 倾 向 于 分 散 ; 运 输 成 本 降 低 所 1
于 新 加 入 群 聚 的 高 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技 企业 的 存 活 率 有 很
大帮助 。主要原因是邻近的科研机构可以提
供 技 术 来 源 与优 秀 的 高科 技 人 才 , 可 以 协 并 助 拓展 与上 游 供 应商 和下 游 { 者 的 关 系 , 肖费
相 近 企 业 也 可 建 立 合 作 的 网络 关 系 。 高 ②
0 前 言
解 释 牛 产 和 创 新 活 动 在 空 间 和 局 卜出 现 集 聚 的理 论 有很 多 。生 产要 素 的 自然 禀 赋
不 同是 产 业 集 聚 的 原 冈 之 … ( hi 。9 3 。 O l 13 ) n
看 。 方 保 护 主 义 可 分 为 两 种 ,一 各 地 方 地 -是 - 政 府 都 采 取 积 聚 的 措 施 保 护 某 产 业 ( 重 白 恩 , 04 。 时 。 方 保 护 主 义势 越 强 , 20 ) 此 地 各 产业 就越 倾 向 于分 散 。 一 种 是 部 分 地 方 另 政 府 对 某 些 产业 支持 , 另 - 分 地 方 政 府 而 部 则 对 这 些 产 业 给 予 较 少 的 扶 持 那 么 , 种 这 非 均 等 的 地 方 保 护 主 义越 强 , 即地 方 保 护 _ 主 义 程 度 差 异 越 大 , 业 就 越 倾 向于 集 聚 。 产 地 方 市 场 需 求 的 大 小 , 样 是 产 、集 聚 的一 个 同 I 影 响 因 素 , 当 某 地 对 某 种 产 晶 有 异 质 需 求
《2024年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范文
《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产业转移不仅对于当地经济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对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具有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寻求、市场扩张、成本考虑或政策引导等因素,产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重新布局。
产业转移对于接收地而言,可以带来资本、技术和人才的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于转出地而言,则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
在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不仅涉及到制造业的迁移,还涉及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区域内的产业转移伴随着技术扩散、人才流动、产业链重构等综合协同效应。
这些协同效应不仅影响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还对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三、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京津冀三地近十年的统计数据,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对产业转移的规模、结构、速度等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
2. 产业转移的现状与特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制造业向河北等周边地区转移;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京津冀区域内实现深度融合;三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
这些特点反映了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3. 综合协同效应分析综合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效应,产业转移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二是技术扩散效应,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三是人才流动效应,产业转移带动了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四是环境改善效应,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四、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业企业从北京转移到河北为例,分析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并存论
以为梯度转移同步存在着 梯度推移、跳跃式推移、 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 在不同旳国家,不同旳发 展水平阶段,它们旳作用 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 平低旳国家或者时期,跳 跃式推移比较多。而在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旳国家或 者地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
(陈寿山)
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要旳形式依然
是以高梯度区域旳发展来带动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旳生命周期情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旳行业一般是盈利旳,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旳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假如是长久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旳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旳关系
假如一种区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于创新阶段旳新兴产业所构成,就阐明 这个地域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域。
假如这个地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旳衰退 产业构成,则地域经济必然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动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域。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来自创新阶段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旳几种阶段 ,在市场机制旳 作用下,它们必然循环周转,进而产生区域经济 梯度旳转移。
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旳特点。
(1)梯度转移是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旳运 动,即由高梯度区旳中心地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 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旳现 象。
(2)转移基本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旳 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原则化旳一般技术,或 是劳动密集型旳项目。
(3)梯度转移旳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即市场旳 转移涉及对新兴市场旳开发和饱和市场旳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比重都在增加 , 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 比还有一 定差距 。西 方主要发达 国家 的高技术 产业增 加值 占制造 业增 加值 都在 2 %左 右 , 0 而我 国还徘 徊在 1%左 右 , 中比例最 大 的韩 国 0 其
在 20 04年就 已达到了 2 . % , 5 3 占到 当年制 造业 的 14还 多。 /
2 1 年( 0 1 总第 8 期 第 5期 9月 1 5 )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 a fZ o gh u a e cJun lo h n z o
S p.. 01 e 2 l No. 5
【 济理论与实践 】 经
我 国不 同区域 高 技 术产 业 扩 散效 应 分 析
在社会各类 资源集聚和创新企业孵化 达到一定 的程度后 , 反
哺区域 经济发展 的一种 重要 的功 能。高技 术产业 扩散 效应 能 否发 挥以及 发 挥大 小 取决 于 扩散 方 和接 受方 两 大主 体。
以上。环渤海湾地 区呈 现出先增后 降的走 向, 总体百 分 比徘 徊在 1 %—2 %之 间, 0 0 中西部 两地 区高技 术 产业 十分落 后 ,
始终在 5 %之下 。所有 的五个地 区基本 走 向都 比较 平缓 , 没
有 太 大 的起 伏 。
其中, 从接受方来讲 , 接受方 的能力 大小 、 级差 以及 其产业 匹
配是主要影响 因素 , 而从 扩 散方来 讲 , 主要 取决 于扩散 方 的
映 的是生产 总成 果。产值 作为衡 量 高技术 产业 的主要 经济
指标 , 一定 程度 上可以反映不 同经济 区域高技术 产业 的发 从 展状况 。我们对不 同经济 区域 间 的高技术 产业产 值进 行 比 较分析 , 通过对不同 区域 的数据统 计分 析 , 同经济 区域不 不
( ) 一 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 国民经 济 的战略性 、 导性 产业 , 先 已成 为
接关系到 区域经济 的发展 和 国家竞 争力 的提高 , 因此 , 究 研
高技术产业扩散效应意义重 大。
一
地 区(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等五个 区域 。 1 产值 比较 。工业总产值是 以货 币形式表 现的 , . 工业企
业 在 一 定 时 期 内生 产 的 工 业 最 终 产 品 或 提 供 工 业 性 劳 务 活
由此可 以看 出我 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 步伐 还需 加快。 ( ) 二 我国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 比较分析
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本文按照 国 内大 区域划分
收稿 日期 :0 1 2 1— 5 l 一 0
图 1 不 同 区域 高技 术 产 业产 值 百 分 比 变化 图。
从 图 1中可以看出 , 国不 同经济 区域之间 的高技术 产 我 业 产值存 在严 重 的不平衡 。 长江 三角 洲 和珠 江三 角洲 地 区
方法进行划分 , 每个 区域选 取高技术产业 具有代表 性的三个 省份进行 比较研究 , 主要包 括环 渤海湾 地 区 ( 京 、 北 天津 、 河 北 ) 长江三角洲地 区( 海 、 江 、 、 上 浙 江苏 ) 珠 江三 角洲 地 区 、 ( 广东 、 福建 、 西 ) 中部 地 区 ( 广 、 河南 、 徽 、 安 湖北 ) 以及 西部
徐 文 洪
摘
要: 高技术产 业是 国民经济 的战略性 、 导性产 业, 为科技进 步的 主要动力 , 先 作 对技 术进 步具有 重要 的推 动作
用, 对其他产业 的发展具有较 强的扩 散效 应, 已成为 我 国经济和 社会 发展 、 济结构 战略 性调整 的重要力 量。所 经 以, 分析 目前我 国及主要 区域 的高技术产 业发展现状 , 从理论 角度探 讨高技 术产 业扩散 效应 的作 用机理 和影 响 因 素, 并提 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 对提 高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效应 、 升区域乃 至于国家竞争力具 有重要意义。 提
关 键 词 : 技 术 产 业 ; 散 效: 14 3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7 1 2 1 )5 o6 3 10 -0 5 (0 1 0 —0 6 —0 -
高技术产业作 为科技进步 的主要 动力 , 对科技进 步具有 重要 的推动作用 , 对其他产业尤其是传统产 业的发展 具有较 强的扩散和辐射效 应 。扩 散效应 能否 产生 以及效 应大 小直
、
我 国高 技术产 业 比较分 析
高技术产业是 以高新技 术 为核心形 成 的一种 同传统 的
动 的总价值量 , 表明工 业企 业工业 生产 总规模 和 总水平 , 反
农业和制造业相 区别 的新型产业 , 是依靠 高技术研究 开发成
果进行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 的产业 部门 , 它的基本 特征是 具有明显 的战略性 、 风险性 、 增值性 、 渗透性。
作者简介 : 文洪, , 徐 男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学博士 生( 上海
6 6
20 3 ) 04 3 。
我 国不 同区域高技术 产业 扩散 效应分析 占据我 国高技术产业 的领 先地 位 ; 地区 的产 值之 和每年都 两
在 5 %以上 ,0 4年 之后 这一趋势更加 明显 , 0 20 一度 达到 7 % 0 术 的溢 出和扩散 , 它是 高技术 产业 凭借其 具有 的 比较优 势 ,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的重要 力量 。我
国“ 6 ” 划 和 “ 炬 计 划 ” 施 至 今 已 有 2 83计 火 实 0多 年 的 历 史 ,
同年份高技术产业产 值 占全 国高技术 行业 总产 值 的 比例见
图 1 。
在这 2 0多年 里我 国的高技术 产业得 到 了空前 的发展 , 取得 了极大 的进 步和 改进 , 是 与发 达 国家 相 比还存 在 很 多不 但 足, 仍处 于较低 水平 。从 高技 术产业 增加 值来 看 , 然 每年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