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峤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德行第一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

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

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è):官署。

⑧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

式,同"“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

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

闾:里巷的门。

「译文」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说:“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

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2.周子居①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注释」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

已复:竟然。

「译文」周子居(周乘)经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3.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e】③;诣【yi】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①郭林宗:郭太,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

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世说新语》俭啬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俭啬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俭啬原文及译文作者:刘义庆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

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

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

女归,戎色不说。

女遽还钱,乃释然。

卫江州在寻阳,有知旧人投之,都不料理,唯饷“王不留行”一斤。

此人得饷,便命驾。

李弘范闻之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

”王丞相俭节,帐下甘果,盈溢不散。

涉春烂败,都督白之,公令舍去。

曰:“慎不可令大郎知。

”苏峻之乱,庾太尉南奔见陶公。

陶公雅相赏重。

陶性俭吝,及食,啖薤,庾因留白。

陶问:“用此何为?”庾云:“故可种。

”于是大叹庾非唯风流,兼有治实。

郗公大聚歛,有钱数千万。

嘉宾意甚不同,常朝旦问讯。

郗家法:子弟不坐。

因倚语移时,遂及财货事。

郗公曰:“汝正当欲得吾钱耳!”迺开库一日,令任意用。

郗公始正谓损数百万许。

嘉宾遂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

郗公闻之,惊怪不能已已。

和峤本性极为吝啬,自己家有良种李树,王武子求他给些李子,只给了不过几十个。

王武子趁他去值班,带着一班喜欢吃李子的小伙子,拿着斧子到果园里去,大家一起尽情地吃饱以后,把李树砍掉了,给和峤送去一车树枝。

并且问道:“比你家的李树好不好?”和峤收下了树枝,只是笑一笑罢了。

王戎很吝啬,他的侄儿结婚,只送一件单衣,过后又要回去了。

司徒王戎,既显贵,又富有,房屋、仆役、良田、水碓之类,洛阳城里没有人能和他相等。

契约帐簿很多,他常常和妻子在烛光下摆开筹码来计算。

王戎家有良种李子,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再卖。

王戎的女儿嫁给裴,曾向王戎借了几万钱。

女儿回到娘家,王戎的脸色就很不高兴;女儿赶快把钱还给他,王戎这才心平气和了。

世说新语文言文十则

世说新语文言文十则

世说新语文言文十则0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寔(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到了中午,朋友没有来,陈寔于是独自出行了,走之后,朋友才赶到。

当时陈寔的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见您来,已经走了。

”那位朋友非常生气,说:“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走,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

”那位朋友听了十分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连看也不看一眼。

感悟:言而有信,是每一个人都该坚守的原则之一,就这一点而言,陈寔的朋友无疑是理亏的一方;当着对方的面指责对方的家人,这显然有失礼貌,何况指责本身就站不住脚,陈寔的这位朋友活脱脱一副无理取闹的模样,也难怪年幼的元方不想搭理他了。

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对方,对方自然也会尊重你;而如果你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就不要太期望别人把你摆在尊贵的位置上了。

很多人都责怪别人对自己无情、冷漠、无礼,但这时应该更多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如果自己不对,又怎能苛求别人呢?02原文: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

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

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译文: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广陵郡人陈本是好朋友。

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母面前喝酒,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径自进入厅堂之内。

夏侯玄于是站起身来说:“可以与人以礼相交,不可以违礼杂处。

”感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只有知节懂礼,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想要优雅和风度,首先要和蛮横与粗鲁断绝关系。

世说新语_德行第一(5)全文

世说新语_德行第一(5)全文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5)全文(1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

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②。

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③。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所得被④。

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是个孝子。

因为侍奉后母,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至太常、太保。

②好:美好;优良。

守:守护。

指防止风雨鸟雀糟蹋。

③时:有时。

④暗斫(zhu ):偷偷地砍杀。

私:小便。

【译文】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小心。

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

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着空被子。

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

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就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

(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①。

【注释】①阮嗣宗:阮籍,字嗣宗,魏代人,竹林七贤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大将军,晋文王司马昭辅政时,任大将军从事中郎。

步兵校尉。

对可马氏的黑暗统治抱消极抵抗的态度,谈玄学,纵酒,不议论别人,行为狂放,不拘礼法。

玄远:奥妙深远。

臧否(P1:)褒贬;评论。

【译文】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16 )王戎云:与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①。

【注释】①嵇(j 1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与阮籍等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遭诬害,被司马昭处死。

【译文】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①。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②。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③?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④。

世说新语德行第17则启示

世说新语德行第17则启示

世说新语德行第17则启示《世说新语·德行》第17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王戎、和峤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德行,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这一则故事表现了孝道的重要性。

王戎和和峤虽然都遭遇了丧亲之痛,但他们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王戎悲痛欲绝,形销骨立,展现出他对亲情的深深眷恋和孝心。

而和峤虽然表面上遵守礼数,却未能真正表达出对亲人的感情。

这个对比告诉我们,孝心并不是简单地遵守礼仪,更是在感情上对父母的深深眷恋和敬爱。

我们应该像王戎一样,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亲人的爱和敬意。

其次,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失去。

人生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失去,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机会等。

面对这些失去,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现实,并从中走出来。

而不能像和峤一样,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

虽然悲痛是难免的,但我们不能让悲痛左右我们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在悲痛中寻找力量,让自己更加坚强。

此外,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担心别人的看法或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聪明,但却会让人失去真实的自我。

而像王戎一样坚守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德行》第17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它告诉我们孝道的重要性、如何正确面对失去以及保持真实的自我。

这些启示不仅对古代人具有指导意义,对我们现代人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王戎一样,用真挚的情感去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在面对失去时学会坚强;同时也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在我国文学界具有很高的地位,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

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

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

长文尚小,载箸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箸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5)全文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5)全文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5)全文(14)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

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②。

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③。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所得被④。

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释】①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是个孝子。

因为侍奉后母,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至太常、太保。

②好:美好;优良。

守:守护。

指防止风雨鸟雀糟蹋。

③时:有时。

④暗斫(zhu ):偷偷地砍杀。

私:小便。

【译文】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小心。

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

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着空被子。

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

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就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

(15)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①。

【注释】①阮嗣宗:阮籍,字嗣宗,魏代人,竹林七贤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大将军,晋文王司马昭辅政时,任大将军从事中郎。

步兵校尉。

对可马氏的黑暗统治抱消极抵抗的态度,谈玄学,纵酒,不议论别人,行为狂放,不拘礼法。

玄远:奥妙深远。

臧否(Pǐ):褒贬;评论。

【译文】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16)王戎云:与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①。

【注释】①嵇(jī)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与阮籍等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遭诬害,被司马昭处死。

【译文】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1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①。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②。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③?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④。

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

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导语:《世说新语》,中国古代志人小说集,题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实际是他组织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南朝梁刘孝标为其作注。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陈仲弓为太丘长①,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

事觉,收②之,令吏杀焉③。

主簿④请付狱,考⑤众奸⑥,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注释】①长:县的行政长官。

大县为令,小县为长。

陈寔是太丘县长。

②收:拘捕。

③焉:代词,此处指代诈称母病的小吏。

④主簿:官名。

⑤考:查究,拷问,审察。

⑥众奸:指诸多犯法的事。

【译文】陈寔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诈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觉,陈寔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处死他。

主簿请求交给狱吏查究他的其他犯罪事实,陈寔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

查究其他罪状,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2.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①杀财主②者,捕之。

未至发所③,道闻民有在草④不起子⑤者,回车往治之。

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⑥。

”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注释】①劫贼:强盗。

②财主:财货的主人,不是现代所说的有钱人家。

③发所:出事地点。

④在草:产妇分娩,也就是生孩子。

草,产蓐。

晋时分娩多用草垫着。

⑤不起子:生了孩子不养育,指溺杀婴儿。

⑥按讨:审察办理。

⑦“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句:属于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在草不起子者民”;另外,“到”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半道上”。

⑧骨肉相残:此处指父母溺杀婴儿事。

⑨“盗杀”句:意指母子相残,违逆天理人伦,要先处理,而杀人只是违反常理。

【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

陈仲弓前去处理,还没到出事地点,在半道上听说有家生下孩子不肯养育的老百姓,就掉转车头前去处理这件事。

主簿说:“强盗杀人的事大,应该先查办。

王戎和峤文言文翻译的省

王戎和峤文言文翻译的省

王戎和峤文言文翻译的省
原文:
"王戎、和峤(jiào)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 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翻译:
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

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

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

" 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

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

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的意思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的意思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的意思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几千年来,这句古谚一直传唱,意为礼尚往来,敬仰之心不可以金钱来衡量,即便对方没有任何物质好处,仍然可以以和善的态度来待之,这样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礼仪。

古人把礼仪看得很重,他们认为以礼相待才能发扬文明,以礼和谐相处,并弘扬友谊。

早在西汉,两国首脑就会互联互通,以便打开友好的大门,使两国友好互助。

到了汉朝,政府为了推行礼仪,便出台了《礼记》和《孝经》等著作,说明了礼仪的方方面面,使得礼仪日臻完善,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上各界人士的认可。

礼仪在礼节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那就是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

古代的大外官都会携带重量级的礼物前往外国,表达国家的尊重和友好,以及一个满满的礼貌。

而面对没有备礼、也没有做出任何礼貌表态的外国势力,古人仍然会以和善的态度和谐相处,以礼相待,这就是所谓“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的教诲。

另一方面,古人也以“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来反映内政。

在古代,礼仪被视为有助于维护秩序,使社会有条理可循。

因此,古代的历史诗中常常有“以礼节以谐,以法为主”的句子来表达对礼仪的重视。

而古人认为,如果没有礼仪,社会就会混乱,反映在古典文学中就是“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即如果不遵守礼仪,就会引发灾难,伤害到社会、家庭等关系。

礼仪是我们生活中维系友谊、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人的这句“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既着重表达了礼仪的重要性,又表达了友谊的可贵,也表达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复兴的理想。

礼仪对我们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更应当重视礼仪,努力去学习和实践礼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分辨善恶,区分彼此,保持社会秩序,从而使人们以友善的相处,共同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栋梁之材的小古文

栋梁之材的小古文

栋梁之材的小古文
栋梁之材,古文曰:“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晋朝时,颍川的太守叫和峤。

他十分钦慕舅父夏侯玄的为人,在朝臣中算得上是个气度不凡而很少与人交往的人。

当时有个颇有文人雅量的庾子嵩,一次,他在给和峤的题词中称颂和峤道:您象枝叶茂密的千丈大松,虽然它的树枝干上有些疙瘩,但用之于建造高楼大厦,可是个栋梁之材。

这则故事中的和峤被比喻为“栋梁之材”,形容其具有承担国家重任或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

程季子才子古文系列王武子伐李

程季子才子古文系列王武子伐李

程季子才子古文系列王武子伐李导读中外文学史上都不乏吝啬鬼的形象,一般说来,这种人都是比较猥琐卑下的人物。

不过,魏晋时期的几个吝啬鬼可都是大名鼎鼎的名士,譬如本文中的和峤,历史上是个著名的大臣,在治国平乱中都有巨大的贡献。

这篇文章中,治疗他这个小气病的,是他的妻舅,也是名士的王武子。

情节还是蛮有意思的,一起来看看。

二、原文及注释原文: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

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

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世说新语:俭啬》注释:和峤性至俭和峤本性极为吝啬。

和峤,峤音jiào,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有盛名于世,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晋武帝十分器重。

至俭:极为吝啬。

至:很,特别;俭:吝啬。

家有好李家里有良种的李树。

王武子求之王武子求他(给些李子)。

王武子:王济,字武子,太原晋阳人。

是司徒王浑次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

王济爱好弓马,勇力超人,文词俊茂,名于当世,与姐夫和峤齐名。

与不过数十(和峤)送给他也不过几十个。

与:给,送给。

王武子因其上直王武子趁他去值班。

因:趁着。

上直:值班。

直通“值”。

率将少年能食之者带着一班喜欢吃李子的小伙子。

率将:带领着。

少年能食之者:能食之(的)少年。

(定语后置)持斧诣园拿着斧子到果园里去。

诣:到。

饱共啖毕,伐之(大家)一起吃饱以后,砍掉了李树。

啖:吃。

伐:砍。

送一车枝与和公送去一车树枝给和峤。

和公:即和峤,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有盛名于世,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晋武帝十分器重。

问曰:“何如君李?”并且问道:“与你家李树比怎么样?”何如:与…比怎么样。

和既得,唯笑而已和峤收下了(树枝)之后,只是笑一笑罢了。

既:…之后,已经。

唯:只是。

而已:罢了。

三、题目第一遍阅读:猜读文章,了解大意,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项。

A 和峤特别吝啬,家里有好李子,连自己的妻舅都舍不得多给。

B 王武子带人先吃饱了李子,后来把树给砍了。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4

《世说新语 方正》故事1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说新语方正》故事14《方正》第14则:晋武帝的时候,荀勖是中书监,和峤是中书令。

按照旧例,中书监和中书令向来同乘一辆车。

和峤性格方正,常常痛恨荀勖谄媚柔佞。

后来官车来到,和峤便自己先登车,正面朝前端坐在中间,不再给荀勖留地方。

荀勖这才重新找车,然后才能出发进宫。

中书监、中书令分别给车就是从此开始的。

前面我们介绍过,和峤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

他的祖父和洽,在曹魏官居侍中、太常,从曹操时期就是名臣;父亲和逌,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和峤继承父亲的爵位上蔡伯,起家为太子舍人,后升任颖川太守。

在任清廉简洁,深得民心。

他仰慕舅舅夏侯玄的为人,所以也特别注重个人名声。

他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履历,作派也正符合一个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世家子弟的行事风格。

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见到他后感叹说:“和峤森然端正就像千丈高的青松一样,虽然树身上枝丫结节多,但用来建造大厦,却可以用来作栋梁。

”太傅贾充也很看重他,向晋武帝举荐,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后升任中书令,也深得武帝器重。

此时,荀勖任中书监。

和峤敢于在晋武帝面前直言太子愚笨,不能担负起天下重任,晋武帝因此让他去探视太子,并且交待说“人们都说太子近来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了”,而和峤去看过后却告诉武帝说“圣质如初”,正是他的这一表现被后人认为是敢说真话的“纯臣”,连唐太宗都对他评价很高。

和峤特别吝啬,爱钱成了一种病态,人们都说他有“钱癖”。

人们也称他为“孝子”,因为他父亲和逌去世的时候,他表现的极为哀伤,当时王戎也正在为父亲守丧,也悲伤过度,他们俩的孝亲行为在当时被传为美谈,连晋武帝都开始为他俩的身体担心,专们问刘毅说:“你是否多次去拜访王戎和和峤?我听说和峤哀伤超过了礼节,这真让人为他的身体担忧。

”刘毅回答说:“和峤虽然哀伤过礼,但精神和气色像常人一样;王戎虽然不怎么符合礼节,但瘦骨伶仃。

我认为和峤是生孝(活着尽孝),王戎是死孝(不顾生死)。

【晋朝历史】魏晋史上的王戎和峤遇大丧玩孝顺竟为博名

【晋朝历史】魏晋史上的王戎和峤遇大丧玩孝顺竟为博名

【晋朝历史】魏晋史上的王戎和峤遇大丧玩孝顺竟为博名【晋朝历史】魏晋史上的王戎和峤遇大丧玩孝顺竟为博名?晋时王戎和和峤同时遭遇大丧,而这二位都被称之为孝子,以能尽孝道而闻名。

琅琊王戎在豫州刺史任上时,他的老娘死了。

他生性十分的孝顺,所以老娘一过世,他就伤心地瘦骨伶仃,一把骨头了。

每天哀哀欲绝,人家来慰问的时候,他只能靠在床边回应人家,那样子十分可怜。

可这小子表面功夫做的太差:他没有按造礼节来守孝。

不忌荤腥,酒肉照吃不误,有时候就又和人下下棋搞搞娱乐活动,该大笑时不憋着,该忌口时不忌着,所以虽然伤心,憔悴得就象老了十岁,甚至要靠手杖才能步行,但人们还是无法原谅他的这种行为。

而汝南和峤这老儿就不一样了。

和老头也就是当时一个名士,最擅于的就是礼仪了。

他就是怎么做的呢?因为父亲死去了,所以他死守着居丧。

每天量定量的米下锅,人去了一一一桌,古代的火葬礼仪就是很变态的。

存有许多的规定,原则总的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客人去大哭孝子也得大哭,还得痛哭,连哭带跳地。

而和老头搞的都非常不好。

当然,去的客人太多,他还的泪水也多,每次都十分的资金投入,手舞足蹈大哭自己的老爹,不失任何礼数。

所以和老头也面目沧桑,疲惫苦不堪言。

表面的老化度绝对不下于孝子王戎。

表面看来,和峤的做法是规范的,也是合乎礼的,是真正的孝子所为,而王戎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所以晋武帝司马炎就对司录校尉刘毅说:“你是不是探望过王戎、和峤几次?听说和峤伤心过度,这真是让人担心的事情啊。

”刘毅是个正直清廉方正的好官,只要他看到的不平事,他肯定会照实评论,所以当时很多的王公大臣都怕了他那张嘴。

而此时,刘毅的毛病又发作了,他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备,但是精神未受伤损;王戎虽然礼数不到,但是他太过伤心,以至于只剩下皮包骨了。

我认为和峤是有节制地尽孝道,而王戎则是不要命地去尽孝道。

陛下应该为王戎担心啊。

”你瞧这张嘴,和别人说的就是不一样。

和老头听到,估计想把他杀了的心都有。

武帝语和峤曰 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_《世说新语》_原文_注释_翻译_点评

武帝语和峤曰 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_《世说新语》_原文_注释_翻译_点评

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

”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

”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

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原文】11.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①,然后爵之。

”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

”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②,常为陛下耻之。

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注释】①王武子:即王济。

按:和峤是王济的姐夫,所以武帝对和峤说这样的话。

②尺布斗粟之谣:比喻兄弟不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汉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后来有首民歌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翻译】晋武帝司马炎对和峤说:“我打算先痛骂王济一顿,然后再封给他爵位。

”和峤说:“王济俊杰豪爽,这样恐怕并不会让他屈服于圣上。

”晋武帝于是召见了王济,一顿严苛批评为难他,然后问:“你感到惭愧不?”王济说:“我一想起‘尺布斗粟’的民谣,经常为陛下感到羞耻。

有些人可以让关系疏远的变得亲近,臣却不能使亲近的变得疏远。

对此我觉得有愧于陛下啊。

”【点评】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他弟弟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武帝有所忌惮,故而放逐弟弟远离京城。

王济极力劝谏,触怒了武帝,因此被责,并降职。

这里王济引用“尺布斗粟”之谣来讽刺晋武帝不听劝诫,疏远兄弟。

其实这里涉及封建王朝的帝位传承问题,很麻烦。

晋武帝宁可传位给白痴太子司马衷,也不愿意传给弟弟——聪慧贤德的司马攸,也难怪西晋会灭亡。

共读《世说新语》第四期

共读《世说新语》第四期

共读《世说新语》第四期(一)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①。

【注释】①阮嗣宗:阮籍,字嗣宗,魏代人,竹林七贤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大将军,晋文王司马昭辅政时,任大将军从事中郎。

步兵校尉。

对可马氏的黑暗统治抱消极抵抗的态度,谈玄学,纵酒,不议论别人,行为狂放,不拘礼法。

玄远:奥妙深远。

臧否(Pǐ):褒贬;评论。

【译文】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二)王戎云:“与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①。

”【注释】①嵇(jī)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与阮籍等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遭诬害,被司马昭处死。

【译文】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三)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①。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②。

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③?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④。

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⑤。

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①王戎:字濬冲,晋代人。

受命征伐吴国,吴国平定后,封爵安丰侯。

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

服丧期间,不拘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

和峤(qiáo):字长舆,任中书令、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

服丧期间,谨守礼法,量米而食,不多吃饭,但不如王戎憔悴。

大丧:父母之丧。

②鸡骨支床:指骨瘦如柴,意同下文的哀毁骨立。

③刘仲雄:名毅,字仲雄,为人刚直,任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

卿:君称臣为卿。

数(shuò):屡次;经常。

省(Xǐng):探望。

不:同否。

④哀毁骨立:形容悲哀过度,瘦弱不堪,剩个骨架立着。

⑤生孝:指遵守丧礼而能注意不伤身体的孝行。

死孝:对父母尽哀悼之情而至于死的孝行。

【译文】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尽孝得到赞扬。

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峤
目录[隐藏]
简介
生平
趣谈
典故
八王之乱
评价
[编辑本段]
简介
和峤,(?—292),字长舆,西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

祖父和洽曾任魏国尚书令。

父和逌是魏国吏部尚书。

峤少有风格,慕舅夏侯玄的为人,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袭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

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见到他赞叹说:“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后任给事黄门侍郎,迁中书令,武帝十分器重。

当时荀勖为中书监,晋朝中书监与中书令常同乘一车入朝,中书令峤鄙视荀勖的为人,遂乘坐专车,与之抗衡,这是【和峤专车】的典故。

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民发古冢,得书言穆王游幸之事,武帝下诏荀勖、和峤等以隶字写之,书成为《竹书纪年》。

惠帝时,官太子少傅。

家富性吝,杜预称其为“钱癖”。

[编辑本段]
生平
和峤的家族中,祖孙三代均为高官。

和峤的爷爷和洽先后辅佐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名声显赫,先后官居侍中、太常。

和峤的父亲和适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和峤的弟弟和郁,西晋太康(280年)、永嘉(311年)年间,先后任尚书左右仆射、征北将军、中书令、尚书令等职,参与军国大事。

和峤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华。

按照当时的封建制度,他世袭父亲的爵位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

和峤为政清廉,享盛名于朝野,深得百姓颂赞,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见到他赞叹说:“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向晋武帝推荐和峤。

晋武帝根据群臣的推荐,将和峤调入朝中,任黄门侍郎,后迁升中书令,很受晋武帝器重。

荀勖为中书监,晋朝中书监与中书令常同乘一车入朝,中书令峤鄙视荀勖的为人,遂乘坐专车,与之抗衡,这是和峤专车的典故。

当时,和峤向晋武帝献策灭吴,晋武帝采纳了和峤的灭吴计划,于太康元年(280年)灭了东吴。

和峤因参谋有功,朝廷赐封和峤的弟弟和郁为汝南亭侯,和峤的官职也由原来的中书令迁升至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成为皇帝的亲近大臣。

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民发古冢,得书言穆王游幸之事,武帝下诏荀勖、和峤等以隶字写之,书成为《竹书纪年》。

至太康末年(289年),升为尚书,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和峤向皇帝谏言上策直言不讳,并且能够切中要害。

当时,他看到皇太子司马衷不够聪明,就直接向晋武帝提出:…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

‟帝默然不答。

立太子事关国家社稷兴衰,太子司马衷难以承担继承皇帝大业的重任,应该更换,另外挑选有才能、品行好的皇子立为太子。

晋武帝理解和峤的一片忠心,但是,对于和峤的意见并不采纳。

后来,晋武帝不知出于什么想法,把和峤废太子的建议讲给了贾皇妃。

太子司马衷最终还是继承了皇位,这对于和峤实在是非常不利,当时他已是太子少师,加散骑常侍、光禄大夫。

一天,太子,也是当朝皇帝去朝拜太后,命和峤随之。

到了那里之后,贾妃让惠帝问和峤,卿昔日说我不能承担国事,现在你又该如何说。

和峤并不慌张,坦诚地答道,臣过去事先帝,的确说过这样的话。

我的话没有实现,实在是国家的福分,臣怎敢逃脱自己的罪责呢。

但惠帝并不是一个记旧仇的皇帝,听了这番话,对和峤更加敬重了。

作为太子的母亲,贾皇妃对和峤怀恨在心。

永熙元年(290年)惠帝(司马衷)即位,拜和峤为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官名)、光禄大夫。

元康二年和峤(292年)和峤病死任上。

惠帝赐赠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缓,本位如前。

永平初年,策谥曰简。

和峤虽然是晋朝一代名臣,也曾有过清政之绩,但他和他的祖父和洽有些不同。

和洽一生清廉,死时家财尽散,而和峤在位时家产丰实胜于王者。

最让人不解的是,和峤一生吝啬异常,爱钱如命,杜预曾经认为他有钱癖。

也许是因为这一点,使晋朝和峤最终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污点。

[编辑本段]
趣谈
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王济)求之,与不过数十。

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
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

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见《世说新语》。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

”还,问何如。

答曰:“皇太子圣质如初。

”见《世说新
语》。

[编辑本段]
典故
和峤专车:荀勖为中书监,晋朝中书监与中书令常同乘一车入朝,中书令峤鄙视荀勖的为人,遂乘坐专车,与之抗衡,这是和峤专车的典故。

哀毁骨立、生孝、死孝: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

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见《世说新语》。

一木难支:任恺既失权势,不复自检括。

或谓和峤曰:卿何以坐视元裒败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

见《世说新语》。

[编辑本段]
八王之乱
和峤更换太子的意见未被采纳,导致惠帝(司马衷)即位后的贾后(西宫太后)、“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

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

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

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编辑本段]
评价
庾顗赞叹说:“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唐太宗赞曰:“和峤预识惠帝不胜重任,力主易储,非古所谓社稷之臣而何?向使武帝毅然听从,择贤而立,则贾后、八王之祸能消弭——惜峤议不行,晋末再传而乱斯矣!邦之兴衰,基于一言。

有国者其知所鉴戒哉!”《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