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语文衔接材料(汉语语法)
词语类型(从词性来看,可以分成):
①实词(共6个),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可能意愿及心理活动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示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示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有时量词:如天、年、秒、小时、分(钟)。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②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包括:
1.副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
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有时间副词:
如:已、刚、才、将、要等;
有范围副词:
如:都、全、总、只、仅等;
有情态副词:
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有语气副词:
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重复副词:
如:又、再、还、仍等。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并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汉语中
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
有时态助词:如着、了、过等;
有语气助词:如呢、吧、吗、哟、哩、呀、啥等。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
如啊、哎、哦、噢、哼、呸、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短语和短语的类型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
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
①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
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等。
②偏正短语
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
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③动宾短语
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
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④动补短语
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
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⑤主谓短语
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⑥介宾短语
由介词加上宾语组成的短语。
如从山中来、向沙漠进军、为人民服务、因下雨中止、在教室、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等。
⑦复指短语
由两个所指意思基本一致的词构成的短语。
如故乡四川、伟大领袖毛泽东、酒仙李白、智多星吴用、小明他们、天王刘德华等。
⑧连动短语
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
如踢球去、领书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买菜回来、打靶归来等。
⑨兼语短语
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构成的短语。
如叫你不要讲话、让他把话说完、引狼入室、请君入瓮、引人入胜、使羊将狼、放虎归山等。
⑩特殊短语
(1.“所”字短语。
如所讲的、所见、所想、所不愿看到的等;(2.“的”字短语。
如我们的、看见的、婆婆妈妈的、匪夷所思的等;(3.能愿短语。
如能看见、会说话、愿意听命、可以出发、宁可缺席等;数量短语,由数词和量词组合成的短语,如一群、一条、一箩筐、两趟、四十年。
按照语法功能,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
句子和句子分类: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出来。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
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词或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形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单句种类:
①主谓句(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今天‖星期五。
她‖身份特殊。
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等等。
②非主谓句(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如:呀!好漂亮的彩虹呀!快一点吧!禁止吸烟!去吧。
嘿!等等。
③特殊单句,句式特点比较特殊的句子。
主要是:
1.把字句:用“把”(或“将”)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之前的一种句型。
把字句在结构上有:“把+宾语”作状语。
语义上,把字句表示主动。
主语是施动者,发出动作,处置某一对象。
处置的对象是指定的或已知的事物。
如:
A 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B 你简直把我吓死了。
C 不要把自己做的坏事赖在别人身上。
2.被字句:用介词“被”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并且表达被动语义的句子。
被字句的典型格式是:主语+被+被的宾语+动词短语。
语义上,被动句表被动。
主语是还被动者,接受动作。
如:
A 凶手被警察抓住了。
B 小鸟被他们吓跑了。
C 玻璃杯被小王子打碎了。
3.连动句: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其主要特点是: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有先后、目的、方式或手段关系;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如:
A 他上街买书去了。
B 他拿了东西走了。
C 他们正下河游泳呢。
D 小李今天坐电车回家。
4.兼语句: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
其主要特点有:它的谓语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接而成;动宾短语中的动词通常是使令性动词。
如:“叫、让‘派、使、请、教、劝、命令、禁止、任命、号召、选举”等等。
有时还用“有”。
如:
A 我请周恩来同志来解释。
B 你让他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C 蔚蓝的天空中正有一群大雁飞过。
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也。
”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4、“……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
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
4、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
5、用“被”表被动。
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6、动词本身表被动。
戍卒叫,函谷举。
(《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倒装句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以上两句的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子之治东阿,甚善矣!”“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
未之有也。
(《孟子》)
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未有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无乃尔是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
如:
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
”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其形式有:(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段太尉逸事状》)
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陈涉世家》)
例中“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人”。
余例类推。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
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文采不表于后世。
(《报任安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
具告以事。
(《鸿门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
(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对话省。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
(《静女》)
2.省略谓语。
谓语一般不能省略。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
(《陈情表》)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
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理解时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如:
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
(《鸿门宴》)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
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如:
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
(《出师表》)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