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ML:NAMESPACE PREFIX = O />河南省灵宝市第五初级中学张克林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各科课程标准。其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作为一名七年级数学教师,一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感受颇深,受益非浅。接下来便谈谈我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一、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empirenews.page--]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使教材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通过教材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工具作用和人文精神),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重视中学数学在数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中的基础作用。突出算术到代数、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等重大转折,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现这些转折中的作用。返璞归真,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内部的联系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注意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体验如何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在他们的心灵中播撒“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种子,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教材的组织安排,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重要资源。内容的呈现努力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等。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empirenews.page--] 3、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精心设计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方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科普小品等)呈现教材内容,安排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教材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产
生的深远影响,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意识地引入计算机(器)、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快速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机交互等),设置“信息技术应用”专栏(选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empirenews.page--]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还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人评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两强、两弱”,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弱。我们要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3、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的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教师要努力去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广泛的学习兴趣,经常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