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改革史复习知识结构[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选修一改革史
梭伦改革专题二商鞅变法
历史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
①贵族与平民②与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2.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雅典社
会的复杂矛盾。

3.BC600年左右,萨拉米危机。

1)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
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秦国背景:“夷狄遇之”秦国落后于其
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政治理念既不主张对平民无限度地剥削,也不主张
彻底剥夺贵族财产
特点:革命性和中庸性
指导思想:“法治”的法家理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宗旨:富国强兵
改革措施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
2)发展工商业
政治领域:1)财产等级制度
(实质:富豪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2)国家权力机构改革。

A建立四百人会议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设立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

D废除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
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
3.奖励耕织
4.统一度量衡
军事:1.废除世卿世禄制
2.奖励军功严肃军纪
政治:1.普遍推行郡县制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习俗:1.“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2.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性质奴隶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
积极意义
1)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
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的独立,从而为
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2)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的措施扩大了
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
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

3)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
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
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
定社会基础。

总之:梭伦的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
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提供了
制度保证,为雅典民主政治建立提供了制
度保障。

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
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对秦国:“秦法未败”
1)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
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2)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
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
展,增强了国力。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形
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为秦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对后世: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
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
定了基础;而且促使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局限性“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1以基于财产的不公平取代基于出身的不
公平。

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氏族制度残
余3雅典民主仅仅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4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商鞅虽死”
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强权;
2)处于过渡时期-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
斗争异常激烈,不可避免;
3)商鞅作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认识判断成败依据: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历史背景一、改革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结束
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社会相
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改革的前提)
2、社会矛盾尖锐;(改革的必要性。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改革的可能性。


1)社会危机严重:政治危机、边疆危机和经
济危机。

(积贫积弱导致的结果)
①政治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②经济危机:土地兼并;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③边疆危机: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

2)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民族、统治阶级内
部矛盾(朋党之争)的激化。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
经验教训。

政治理念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改变鲜卑族
落后状态,促进魏社会发展。

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
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改革措施经济领域:推行均田制;
抑制了土地兼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政治领域: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
迁都洛阳;
①政治上②经济上
③军事上④地理上
文化领域:汉化政策、革除旧俗
(1)禁胡服,改穿汉服(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内容作用


青苗法、农田水
利法、免役法、
市易法、方田均
税法、均输法。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
负担,发展生产,增
加财政收入。



保甲法、保马
法、将兵法、设
军器监。

节省了政府开支,提
高了军队战斗力,增
加了武器装备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重视
官员选拔任用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
干,为变法起了舆论
作用。

性质孝文帝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运动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积极意义直接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
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北魏政
权,北方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繁荣景象。

2)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深远影响:
1)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3)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奠定基础,在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积极性: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1)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抑制了豪强地主兼并势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
收入,社会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繁荣景象。

2)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弊端,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
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3),选拔、培养和重用了一些有实用才能的
人,提高了行政效率。

4)王安石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
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
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
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1)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
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2)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没有从根
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可能消除北
宋政权面临的统治危机。

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
历史背景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1)经济因素: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天主教会统治成为其阻碍。

2)政治因素: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因素: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教阶森严、奢侈腐化、荒淫无度、迫害“异端”、贪婪敲诈)
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性质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改革德国马丁·路德瑞士日内瓦加尔文英国亨利八世
内容1)思想核心“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
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惟一依据是《圣经》
4、建立一个廉俭的教会,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
宗教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
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
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
会议。

6、生活中一切正当手艺
和职业都是善功;
1、信奉“因信称义,坚持《圣
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
民或弃民
4、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
主教会。

简化教会仪式,严禁偶
像崇拜,精简神职人员,反对铺
张浪费,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规定神职人员全部由选举产生,
长老会负责监督所有人的行为。

5、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
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6、主张发财致富。

(主张更激进)
1)宣布国王为英国教
会的最高首脑,拥有处理
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
2)成立专门机构,对
现行教规进行审查,凡与
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
除。

(英国教会与罗马教
廷继绝关系)
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
梏,巩固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
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
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
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
级手里,有利于资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
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
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后出现清教运动。

作用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
国定”的原则3、有利于
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
区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结果:经过长期的斗争,。

1555
年,德皇被迫签订了《奥格斯堡
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影响: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
权统治,推动了下层民众的反封
建斗争,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
道路。

影响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
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九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1)必然性——腐朽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阻碍日本资本
主义的发展;
①社会矛盾尖锐化,幕府封建统治动摇;
(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
②外患: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黑船事件。

2)可能性——倒幕运动的胜利为维新的开展提供了政治
保障;西方对中国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
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国际局势:19世纪下半叶起表资
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二)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列
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
危机。

(三)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过程1867-1868倒幕运动:
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
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东京。

1.维新派的形成(王薛郑)和发展(康严梁)
2. 1895.4.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3.1898.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纲领《五条誓文》1898年《应诏统筹全局折》
改革措施政

1、废藩置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
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
形成创造了条件。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为
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的劳动力。

3、制定宪法:作为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除旧布新
裁撤
闲散
衙门
和冗

准许臣民上
书言事,允许
创办报纸
进步:有利于
资产阶级参与
政治。

局限:没有涉
及实行君主立
宪政治主张。



“殖产兴业”
步骤:创官营企业→→创军事工业→→创模范工厂
→→劝业政策→→廉价转让
显著特点:
1国家创办示范工厂带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
业化,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裁撤
驿站

旧机

提倡和奖励
士民投资设
厂,开垦荒
地,修筑铁
路,开采矿产
进步:有利于
保护农工商
业,促进民族
资的发展。

局限:没有
触动到封建土
地所有制。



1)建立新式军队2)设立军事大学。

3)改革军事机构4)扶植军事工业
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
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
1894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1904年日俄战争,《朴次茅斯和约》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
裁汰
绿营
建立新式军
队,装备新式
武器,改用西
法训练
进步:有利
于加强军队战
斗力,抵抗外
来侵略,挽救
民族危亡。

局限:加强对
人民的统治。

文化文明开化:1)整顿旧的教育机构:近代化教育。

2)推行军国主义教育:1890《教育敕语》。

3)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明六社”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
主义,进行启蒙教育。

4)废除旧风俗和陈规陋习:实行
“断发”;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欧化运动。

废除
八股
将书院、祠庙
等改为中西
兼修的学校,
创办专业学
堂,选留学生
进步:有利于
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传播西
方先进科技文
化。

专题八明治维新专题九戊戌变法
目的巩固明治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振兴。

结束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振兴。

性质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不彻底)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

(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进步性(1)对日本: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近代
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①政治: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
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走上了独立富强
的道路。

②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
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迅速成为
先进工业国。

③文化: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
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亚洲: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亚洲
国家各国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某些经
验,鼓舞了人民的信心。

局限性(1)明治维新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

(2)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
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
帝国主义国家。

1)从方式上看:
采取早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成败原因1、内部条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
薄弱。

(2)准备过程:倒幕派实力较强。

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
的支持。

(3)内容:制定和实施了全面
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学的传播
与影响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2)袁世凯的出卖。

(3)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
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
想。

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外部条件: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客观环境:列强侵略严重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
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
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
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
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
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
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
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
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
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
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
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
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
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
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
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
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
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
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
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
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
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
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
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
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
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