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第四册7 失街亭 教案1

高二语文第四册7 失街亭 教案1

《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目标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

而本文在人物形]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1.品读法。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讨论分析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教具准备1.多媒体;2.《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3.《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失街亭》的相关内容;(2)了解《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分析并评价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和马谡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的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人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3)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2)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策略和马谡的性格特点;(3)体会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对《失街亭》中古代军事术语的理解;(2)对诸葛亮用人策略的深入分析;(3)对马谡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原文;(2)要求学生掌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用人策略;(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4. 深入解读:(1)分析马谡的性格特点,探讨其悲剧原因;(2)引导学生从马谡身上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人才。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失街亭》原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2)理解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斗争;(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2)对作品中复杂人物关系的把握;(3)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和背景;(2)引发学生对战争、忠诚、智慧等话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赏析方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失街亭》进行赏析;(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练习作品。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3. 考试成绩:(1)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失街亭》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战争故事等;3. 工具书: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

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

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

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

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诸葛亮:智勇双全、严谨认真、善于用人。

2.分析马谡: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轻敌冒进。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诸葛亮的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2.马谡的人物描写:对比描写、讽刺手法。

三、分析课文表达技巧1.诸葛亮的语言表达:严谨、简练。

2.马谡的语言表达:狂妄、自大。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二、分析课文主题思想1.诸葛亮:忠诚、敬业、为国家利益着想。

2.马谡:狂妄、自大、不顾国家利益。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2.拓展练习:让学生以诸葛亮或马谡的视角,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课文的现实意义1.诸葛亮:敬业精神、忠诚为国家。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3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3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2.教学难点:诸葛亮与马谡的性格对比,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马谡的了解,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3.分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智慧、谨慎、忠诚、敬业、悲壮1.分析诸葛亮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派马谡守街亭、临别时的叮嘱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马谡:轻敌、自大、狂妄、悲剧1.分析马谡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拒绝王平的建议、轻敌冒进等。

2.引导学生思考马谡悲剧的原因,如:性格缺陷、诸葛亮用人不当等。

4.分析课文主旨(1)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中,理解课文主旨: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2)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或马谡的人物分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价值和品质追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加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失街亭》中体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谈谈。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能够欣赏和评价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通过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失街亭》的作者、成书背景、历史背景等;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物关系等;3. 情节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主题思想等;4.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文学风格、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5. 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作品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3)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2)作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3)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通过引入《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组织课堂讨论;3. 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艺术特色等,进行比较和思考;4. 文化内涵:通过讲解和比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5. 创作与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表达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水平。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战争术语的理解。

2. 作品历史背景对课文内容的影响。

3. 作品人物内心活动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马谡及其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谡会失街亭?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马谡失街亭的原因是什么?(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对比分析其他历史背景下的小说作品,探讨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优点和不足?3. 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如何?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失街亭》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失街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和解读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4.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通过阅读《失街亭》并进行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讲解《失街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2.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教授诗歌韵律和格律的基本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体会其中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细节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1.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启示。

第三课时:1.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阅读一篇与《失街亭》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感悟的文章,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小组讨论和分享对彼此作品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听课笔记和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记录课堂笔记。

2.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写的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目的要求1、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3、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正确处理原则:赏罚重明,死搬教重危害大二、教学重点:1、在理解基础上欣赏人物形象,继情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方法,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孔明任用马骏守街亭四、教学方法:1、分析研讨法:理解课文大意、结构、刻画人物方法。

2、知识潜移:分析人物形象3、辩论法:拓展思维五:教具准备:多媒体《三国演义》VCD光盘失街亭部分,主题曲录音带六: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插曲,让学生感觉歌词内容,说说自己有哪些想法。

(雄浑、苍净、时事变迁、感叹英雄……)众多英雄中,孔明是智慧代称,让我们学习《失街亭》更入地了解孔明(二)简介作者(出示、字幕)(三)关于《三国演义》:1、成书2、内容3、艺术成就(请细内容见字幕)(四)简介与课文相关内容街亭子之成以前情况。

孔明蜀国力强盛后,四面出击,要完成统一思统(五)在预习基础上,疏理课文内容、结构1、分组讲述故事,根据以下提示分为4组展开讨论,然后4位同学复述故事① 孔明是如何调兵遗将的?② 马谡是如何据守街亭的?③ 街亭之战的经过如何?④ 街亭失守后,孔明做了哪些工作?2、、根据以上复述,理解文章结构、思路(守——失——斩)(六)理解基础上因前两单元学习的方法分析欣赏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方法技巧、1、分析孔明的形象性格。

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性格的(大屏幕显示孔明调兵遗将片段和挥泪斩马谡片段)2、你认为马谡其人如何?(大屏幕显示马谡请命、守街亭、请罪片段)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形象的?(七)知识拓展:讨论如下问题,各抒已见1、失街亭,谁之过?2、学习本文后的感受?(八)抓主要方面归纳总结1、定好线索抓主要人物学习归纳课文组材方法:通过生动的情节语言侧面烘托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九)布置作业:1、写读后感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孔明街亭马谡开端调兵遗将…… 守……请缨守街亭发展高潮…………失……街亭交战结局撤兵奖罚分明… 斩……请罪丧命。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第七课《失街亭》教案教师:谭莎莎课程类型:语文教学对象:高中生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2.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感受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4.获取人生智慧。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背景知识,熟悉故事情节。

2.分析理解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1.理清情节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人物塑造方法。

3.如何正确评价“失街亭,谁之过?”四、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2.表演法3.讨论、问答法。

五、课时设计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知识,理清情节,概括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诸葛亮、马谡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课时:讨论“失街亭,谁之过?”总结学习本文所获得的启示及现实意义。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在本文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明确: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

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

二)情景表演,透析人物形象(35分钟)通过督促完成前一课时的课文改写成剧本及选择优秀的改写作品排演成话剧这一环节的准备,在本课时中配合人物分析,穿插表演,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思考。

1.请第一组同学表演《马谡拒谏》,并提醒学生思考马谡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马谡)2.表演完后,引导学生通过马谡言行举止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重点分析“三笑”,并对讨论中提到的人物形象特征及时板书。

)①请学生对表演进行点评。

②请表演者谈谈自己对角色的看法,如何把握这个角色的扮演。

(明确: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自以为是、狂妄自大、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等。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失街亭》【一】教学目的熟悉故事情节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解析教学过程一、点拨《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

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

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

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

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

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一、情节的开端再叮咛孔明遣将(1-2) 立誓言马谡领命二、情节的发展套兵书屯军山顶(3) 拒谏言留下隐患三、情节的高潮探虚实司马布阵(4-6) 被围困街亭尽失四、情节的结局想补救为时已晚(7) 回汉中前功尽弃五、情节的尾声明军纪泪斩马谡(8-9) 思先帝孔明责己。

优质课《失街亭》教案设计

优质课《失街亭》教案设计

优质课《失街亭》教案设计一、教前设想(一)教学重点难点《失街亭》描述的是《三国演义》中魏蜀两国围绕街亭展开的一场战争,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中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但课文节选部分,重点并不是写战争,而是着重刻画了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本单元学习古代小说的重点也恰是鉴赏小说的语言和人物形象。

鉴于此,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难点是探讨街亭失守的责任过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问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出发,力求把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故事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能适当借鉴怎样通过典型的情节语言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通过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引出如何全面看人待事的话题探讨。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

刘备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街亭失守,暴露了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的弱点;但诸葛亮又曾评价马谡为匡世奇才,七擒七纵孟获,离间曹魏君臣,马谡足智多谋,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好参谋:如何看待马谡这个人物?一生谨慎是诸葛亮性格素质的基本特征,文中无论是事前的再三嘱咐、细心部署,还是事后的妥善撤兵、严明军纪,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充分表现他的这一特点;但《失街亭》中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一面,他对马谡的弱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关键时刻委以重任,导致街亭失守,因而诸葛亮也难辞其咎:这是否有损孔明智慧的形象,如何看待三国中的诸葛亮?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概述故事,梳理情节的阅读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语言,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合作讨论、自主评价的效果。

3、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通过多方对比映衬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以提高今后写作中如何塑造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4、通过课外延伸拓展,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论人处事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师生准备《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通课文应不成问题,以学生预习整理和教师检查归纳的方式掌握故事情节,这是分析人物的基础。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失街亭》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失街亭》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设计示例《失街亭》自读设计陆精康《失街亭》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自读、图示、评点、讨论等方法实施本文的教学。

这一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战争与人”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领略《失街亭》渲染的历史情绪、战争情愫和英雄情结,使学生的视野不滞留于具体事件,而能全景鸟瞰战争风云。

一、自读:了解相关情节及节选部分内容。

1.课前泛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

2.课内精读“街亭争夺战”、“挥泪斩马谡”两部分,在课本上作勾画圈点。

二、图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注)把握战争全局形势。

1.读图,弄清街亭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战略地位。

(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长安大路)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

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

故诸葛亮未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

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

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

三是西略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

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

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北陇城镇)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

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

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2.读图,叙述蜀魏街亭之战前后过程。

(注意“蜀魏军事部署”)司马懿、张邰率二十万人马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

参军马谡立下军令状,愿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防守。

诸葛亮嘱马谡“当道”下寨,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为救援。

遂令姜维为先锋拟攻陈仓,令赵云出箕谷佯攻郿城。

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_1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_1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失街亭一、教学目标1. 鉴赏马谡、诸葛亮的的语言。

2. 分析并把握马谡、诸葛亮的形象。

3. 了解并掌握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马谡为戒,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解决办法: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分析诸葛亮“三嘱”、马谡“三笑”、诸葛亮“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补充经典语言,揣摩人物性格。

五、教学思考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

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六、学生活动1.分析讨论,归纳文章主人公孔明、马谡的性格特征。

2.小组合作,讨论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让学生进入氛围。

听着这首《西江月》,看着那江水东去,同学们有没有想到我们上学期学的词?(学生的答案不一,可抓住其中和课文内容相近的内容学习)是啊,江水东去,带走了英雄事无限,可是江水带不走后人的评论与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街亭,走近英雄。

(二)释题《失街亭》1、谁失街亭?(只要相关即可)2、街亭为何而失?(学生的答案很多,可适当放开)同学们找的很准,具体地说,街亭是在马谡手中丢失的。

(三)分析语言,归纳人物形象1、(1)马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并归纳其形象特点。

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三笑”。

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第四册《失街亭》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目标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古代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

而本文在人物形]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1.品读法。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讨论分析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教具准备1.多媒体;2.《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3.《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flash,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同名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三国故事,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失街亭》。

二、教学过程(一)、大屏幕投影(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这是史料中关于这次战役的记载,通过与课文的比较,同学们不难发现,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我们的课文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生动,那么小说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其中的人物形象虽有较多的生活真实,但最终还是艺术形象,属于艺术真实。

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了解小说是有虚构和加工的,经常通过设计对话、描写情态来丰富人物形象,引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通过语言、动作和情态分析马谡、诸葛亮形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国演义》与数字“三”很有缘,比如说“桃园三结义”,“三分归晋”,“三绝”(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孔明的“智绝”)等等,你能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东西吗?(此题以“三”切入,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另外可能有一定难度,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点拨,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的情态等等。

)1、诸葛亮——抓住“三嘱”和“三哭”(1)“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

”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

★二嘱马谡:“司马懿非。

敌之。

”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

★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戒之,戒之。

”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生归纳: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过渡: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

那么,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2)“三哭”:这个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呢?———(“三哭”)★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

’”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

(伤心之泪)——有情有义。

★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

合当斩之。

’”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无奈之泪)(“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诸葛亮悲痛伤心)(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

”(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悔恨之泪)师: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

“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

——(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

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2、马谡——抓住“三笑”★第一次:第一次是“马谡笑曰:‘。

’”。

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麻痹轻敌。

)★第二次: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

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

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

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师: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应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三)、当堂练习1、在分析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后,我们一起来探讨“失街亭,谁之过?”(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街亭失守,马谡罪责难逃,可诸葛亮也有责任,用人不当;为使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

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2、学生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本文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四)、拓展训练★三国论坛:同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可能多种多样,设计这道题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从文本中走出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而悟出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或叫对比分析法)。

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布置作业(研究性学习)本文是从《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中节选的。

选文在“失街亭”和“斩马谡”这两件事之间,还有“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一节。

课后阅读原著,然后比较分析选文和原文的异同,想一想,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一节课,我试图从研究性学习方面布置作业: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就是有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附:板书设计:《失街亭》(《三国演义〉》-虚构情节\设计对话\描写情态马谡“三笑”: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纸上谈兵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狂妄自大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麻痹轻敌孔明“三嘱”: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审时度势说对手:司马懿非等闲之辈知己知彼说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用兵谨慎诸葛“三哭”:挥泪斩谡—义同兄弟执法严明流涕而答—用法制胜忠于蜀汉大哭不已—恨己不明严于自责附:课后小结:这节课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通过语言神态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应该不难掌握,对”三”的巧妙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但还是觉得本课的知识容量似乎不够大,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的不是那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