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失街亭》教学实录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2课《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12课《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失街亭教学目标: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一、导语历史上的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它是诸葛亮率军初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咽喉要道,成为蜀魏两军必争之地。

蜀军一路上士气高昂,接连获胜,不料,在战局的关键时刻,街亭一战,失去进取中原的据点和有利形势,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三绝〞形象,即“奸绝〞曹操,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所有的恶德、残暴和奸诈的紧密结合,构成了千古奸雄的独特性格;“义绝〞关羽,义和勇是他最突出的特征,这两者都走向极端,因而带来刚愎骄矜和以死度公的缺陷;“智绝〞诸葛亮,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道德上的典X,特别是那忠贞的品德更为感人。

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常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这次为什么失掉了如此重要的街亭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复述情节孔明点将:司马懿、X邰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

参军马谡愿前往防守,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

遂令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自统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取眉城。

马谡拒谏: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

双方激战,蜀失街亭: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水道路,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来救,陷入包围之后,王平来救,魏王二人回寨不成,来投高翔。

三将谋复夺街亭,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阳平关。

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撤军。

回某某后,赞赏赵云,挥泪斩马谡。

三、疑难指津本文的情节错综复杂,而作者把它写得紧然有序,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脉络分明而又结构紧凑?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

有蜀魏之间的矛盾。

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家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感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小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对事物充满关心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关心他人;2.掌握作家的表达意图,理解作品中的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人与物之间亲密的关系;2.认识名人事实并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阅读与理解法、分组活动法、小组探究法。

【教材准备】教材P45,52,多媒体装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放一张苏东坡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苏东坡。

3.提问:“苏东坡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有那样的成就?”Step 2 知识传授1.让学生翻开教材P47,“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故事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蛮有趣的,叫什么呢?”2.让学生自由阅读整个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里讲了什么事情?b.他们在挖掘泥炭时,挖到了什么?c.孩子们男女搭配吗?男孩搭配女孩,孩子搭配大人吗?孩子搭配大人。

3.让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出示在故事中的关键画面展示。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留意人物、场景、细节。

Step 3 知识拓展1.给学生进一步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主题,通过表达方式、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判断主题是什么。

Step 4 小组互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到两个关于故事中关键点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并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

Step 5 整合回顾1.小组代表分享所得结论,并进行总结。

2.教师分享启示,总结出故事的主题并鼓励学生做自我思考。

【教学延伸】1.生活中的名人:a.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苏东坡这个人,比较他和现代一位有名的文人。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2 失街亭》0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2 失街亭》0

教学设计课题:《失街亭》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级单位:连州市第二中学执教人:欧阳燕芳《失街亭》教学设计连州市第二中学欧阳燕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诸葛亮的优良作风、马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分享从故事中获得的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品读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要求:(详见“导学案·预习案”部分)【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人物剧照。

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讨论2、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呈现词作《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

3、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学生完成,教师补充)4、与本文相关的内容简介。

(学生完成,教师补充)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品读讨论)1、学生简要复述情节,理清线索。

2、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要求学生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示例:孔明调兵——马谡拒谏——街亭失守——挥泪执法三、赏析与品味(小组合作)一结合《导学案·阅读理解案》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找出原文中马谡的“三笑”的相关描写句子,借此分析马谡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性格特征+身份)2、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三嘱”,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斩马谡一节,诸葛亮有“三哭”,请分别分析诸葛亮的心理。

4、请概括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性格特征+身份)(二)师生互动讨论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在街亭失守这一过程以及之后的部署中,作者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小说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提示:从司马懿、马谡等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四、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结合《导学案·探究案》,讨论以下问题:1、失街亭,谁之过?(提示:可以从马谡,诸葛亮两方面各做分析,言之成理)2、通过学习《失街亭》一文,你得到什么启示?(提示:结合实际生活)五、课堂小结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得到的启示六、课后作业1、完成《全优课堂》与本文相关的练习。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失街亭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失街亭 学案2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失街亭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背诵《三国演义》开篇词。

2.读:分析马谡、诸葛亮的形象特征,认识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3.写:运用正反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

4.练: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代,一生很不得志,流落于江湖,据说曾和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有过来往,这就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获得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知识。

于是他在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博采正史、史记、传记、佚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斗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写出了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经过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的修改加工,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此外还撰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杂剧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失街亭》写的是公元228年蜀、魏两国以陇西街亭为中心的一次重要的战役。

蜀国经过数年的经营,“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于是蜀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北定中原”。

魏国得知蜀军从汉中出祁山的消息,不得已起用司马懿。

司马懿接到孟达欲反的密报,不待奏知魏王,以八天一千二百里的急行军赶至新城,擒斩孟达,并立即回师长安,出关迎战蜀军,部署了攻、守、战兼备的围攻街亭的一场战斗。

这就是街亭战役前蜀、魏双方主要的军事活动。

2.文体知识演义演义,是一种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

它与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要求客观真实,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不能带有史学家的个人主观情感。

《12 失街亭》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12 失街亭》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12 《失街亭》教案一、设计理念:以启发、诱导、点拨、讨论等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探究人物的性格,并感悟马谡、孔明等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孔明、马谡的言行,把握孔明、马谡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三、教学亮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把孔明、马谡置于《失街亭》中来审视,还要把他们置于整部《三国演义》的视野下来审视;不仅把孔明、马谡置于古人的视野来审视,还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孔明、马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这是本文学习的亮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荡气回肠的气魄,一段段精彩的故事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失街亭》便是其中较为精彩的片段(板书)。

接着简介街亭的位置,出示地图,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事由此展开,众多人物登场,引出对两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讨论和探究。

(一)人物探讨:1、马谡:结合课文有关文段,学生朗读、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启发、引导、点拨,从三方面来分析:①②请缨:立军令状——挺身而出 勇敢无畏③自缚:帐前请罪——勇于自责 光明磊落2、孔明:课文出现的地方比较多,是文中关键性的人物。

提问:“三笑” 一笑孔明 二笑王平三笑司马 麻痹轻敌 闭目塞听 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狂妄自大 目中无人如何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这个人物?经过教师的引领点拨,学生进行整合提取,讨论探究,教师进而明确——重点把握两个方面:①②(二)话题探讨:在分析人物性格,尤其是马谡、孔明的性格后,结合有关故事情节,师生一起来探讨一个话题:失街亭,谁之过?观点不求统一,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2、孔明应负主要责任。

3、孔明北伐战略错误。

(三)借鉴探讨:主要由学生讨论、探究:从孔明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观点不求统一,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最后,教师明确为几个角度来借鉴,从中吸取教训:1、处理问题2、看问题3、领导者4、矛盾面前 小结:本节课主要探讨两个人物,一个话题和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目的是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及在看问题、处理事情时有所帮助,增强敏锐性和判断力,进而完善自己的人生。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失街亭》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学习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难点:1.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作品中的复杂情感。

2. 运用文中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解答学生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交流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收集与《失街亭》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拓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影视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失街亭》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发现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失街亭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失街亭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失街亭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 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他可能是XX省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

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详细见教师用书)三.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四. 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2 失街亭》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2 失街亭》

《失街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者: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汪玲玲【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要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加深对《失街亭》人物性格的理解。

2、通过探讨“该不该杀马谡”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通过陈述观点,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并发扬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

【教学重点】1、加深对作品的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2、分析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的原因。

3、辩证分析:失街亭,谁之过?4、深入探讨:该不该杀马谡?【教学难点】1、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2、由点到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总结阅读《三国演义》的方法。

【教学方法】1、品读法。

对于课文中的关键落段、语句仔细品读,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分析、讨论法。

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情境再现法。

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处在历史情境中处理实际问题。

【学情介绍】1、高一上学期学生已阅读过《三国演义》。

2、上节课理清了情节脉络,初步分析了马谡与诸葛亮的性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明确本节课任务。

PPT展示学生所提问题。

二、分析讨论(一)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街亭?(此问题质疑的同学最多,采取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1、马谡主动请命,诸葛亮碍于情面不好驳回他的请求。

2、二人关系很好,诸葛亮做个顺水人情。

3、马谡以谋略见长,立过功,诸葛亮信任。

4、诸葛亮很看重马谡,有意培养他成为蜀国顶大梁的人物,想让他在实战中历练。

5、军中人才有限,且各有安排。

赵云年事已高,作战能力下降,但声望犹在,以他做疑兵最为合适。

魏延求功心切,善于打仗,属于进攻性人才而不是防守型。

姜维是个人才,但有更重要的事,就是要作先锋,随诸葛亮兵出斜谷,直取长安。

王平是个认识字不超过十个的魏国降将,此前并未受重用。

所以只能做马谡的副手。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战争术语的理解。

2. 作品历史背景对课文内容的影响。

3. 作品人物内心活动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马谡及其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谡会失街亭?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马谡失街亭的原因是什么?(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对比分析其他历史背景下的小说作品,探讨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优点和不足?3. 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如何?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失街亭》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失街亭》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街亭失守的描写,反映出的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失街亭》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 课文中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的领会。

3. 课文中的句子、段落的分析、解读。

4. 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军事术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句子、段落的深入分析、解读。

3. 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古代战争的话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失街亭》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失街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三、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对课文《失街亭》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术语,分析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领会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

四、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继续对课文《失街亭》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领会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doc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doc

失街号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和“失街亭”的背景2、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3、分析课文中“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讨论“街亭失守谁知过” 了解“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听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教师导入: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相关知识、背景情况1、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

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夕卜,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

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二国历史为题材,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基础上,运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写成。

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前人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3、战争形势,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

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

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了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word教案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word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一、导语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

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

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

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

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

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失街亭》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失街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和解读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4.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通过阅读《失街亭》并进行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讲解《失街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2.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教授诗歌韵律和格律的基本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体会其中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细节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1.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启示。

第三课时:1.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阅读一篇与《失街亭》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感悟的文章,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小组讨论和分享对彼此作品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听课笔记和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记录课堂笔记。

2.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写的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教学实录
一、导入
方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失街亭》
二、释题
1、失--标题中体现的作者(编者)情感倾向:拥刘反曹(《三》全书的倾向)
--可怕的“血统论”(非“唯贤是用”)
2、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
蜀----街亭----魏
进退咽喉反攻要地
必争之地: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守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

三、学生分组研讨
☆话题:失街亭,谁之过?(或:街亭,缘何失?)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研讨中适时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1)情节:孔明派将点兵(开端)--马谡拒谏(发展)--双方激战,蜀失街亭(高潮)--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结局)
(2)人物形象(没有完美的人)
a、诸葛亮--失败的英雄!
b、马谡--也是条汉子!
题外话:
(1)当年关云长也曾立下军令状,但刘玄德不杀--杀关即杀刘(桃园结义),呵呵!
(2)读书不化:要有自己的头脑(有同学捧着学案回答问题,更有笑话,照抄答案--“略”“根据本人情况作答”)
☆马谡有没有谋略? (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说明:诸葛亮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

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

--不是全能之神。

c、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言行)+侧面描写(衬托)
△蒋琬“留人”
a、非“史实”(时间提前)--作用?
b、孙武“用法明也”--吴宫练兵(《史记》)
c、岂不可惜乎?--曹操“不杀”幸甚(举例)
(3)三个“三”
马谡三笑(笑到最后的才是英雄--二哭)、诸葛亮三哭、街亭三“夺'。

四、小结
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

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局应有的明智。

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师:我们分析一下人物形象,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找出依据来。

另外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生:自骄自傲、目中无人。

主要是马谡的三“笑”:“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运用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

师:不错,还有吗?
生:还有间接描写。

师:找出依据来?
生:课本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生: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反衬马谡的无能。

生:课本99页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拍案大惊,跌足长叹)沉着(吩咐后撤)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师: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生:马谡后悔了,勇于承担责任。

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不听良言
相劝导致如此。

生: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我们分析诸葛亮其人,看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生:由马谡的笑想到诸葛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直接描写。

生:还有直接描写: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生:衬托手法: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今观此山,乃绝地也。

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生:本文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不能改变历史事实,是马谡的过错。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剧,象关云长死于义气,张飞死于急噪,那么马谡死于骄傲。

生:诸葛亮想锻炼马谡,对他比较偏爱,诸葛亮想赌一把。

生:诸葛亮没料到马谡的心理变化,平常马谡回答问题还可以,诸葛向他请教,培养了他的骄大思想。

生:马谡没打过仗,只是个谋士,诸葛忽视了这一点。

生:正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难道说是诸葛亮是用人不当吗?是马谡本身使然。

生:我认为失街亭非个人之过,是形势使然。

原因是:1、诸葛亮此举并非全因不识人,更重要的是帐下无人。

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夺长安,抽不得大将。

而马谡在历次战争中表现尚可。

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悬殊。

虽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的谋臣良将,可后备人才培养都近乎零。

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反观魏,后备人才培养层出不穷,直到后期还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物。

而蜀一出祁山,无论人才、物力、兵力的补充皆无法与魏相比,单凭近乎妖人的诸葛亮,可创一时神话,却无法定万代之祚业!(鼓掌)师:大家分析不错,很精彩。

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借鉴的地方吗?(讨论)生: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生: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生: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生: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师:直面现实,反思历史,我们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就是我们的
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