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80df8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3.png)
一、教案简介《失街亭》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寓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2. 人物分析3. 主题探讨4. 写作技巧分析5. 课后练习与拓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3. 课文主题的探讨。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用语的理解。
2. 写作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 实践法: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分析课文人物的表格4. 写作技巧案例库5. 课后练习题目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逐段解析文本内容,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3. 人物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分享看法。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5. 写作技巧分析: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6. 课后练习与拓展: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和练习中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课后练习和拓展活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作技巧应用:评估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以不断优化教学。
七、教学反思在每堂课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面。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63ab6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6.png)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解读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的主题思想;(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3)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 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和文化内涵;3. 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主题思想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古代战争策略和地理环境;2. 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3. 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失街亭》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有关《失街亭》的背景知识、人物分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如古代战争策略、地理环境等。
5. 欣赏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6. 拓展延伸:讲解与《失街亭》相关的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9.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失街亭》为例,讲解古代战争策略和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3. 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a74a2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a.png)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失街亭》;(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2)理解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斗争;(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言文阅读和赏析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理解;(2)对作品中复杂人物关系的把握;(3)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和背景;(2)引发学生对战争、忠诚、智慧等话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赏析方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失街亭》进行赏析;(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练习作品。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3. 考试成绩:(1)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2)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失街亭》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战争故事等;3. 工具书: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596a2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d.png)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中语文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人物语言分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
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京剧里就有《失空斩》(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经典曲目。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指明学生翻译课后练习二中出自《三国志》中的两则史料。
明确:译文1.诸葛亮出兵祈山。
魏主曹睿加封张郃特进的官职,派他统领各路军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
马谡依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
切断了马谡部队的取水道路,发动进攻,将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祈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
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
失街亭教案一等奖3篇
![失街亭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00de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d.png)
1、失街亭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
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详细见教师用书)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dd62b2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e.png)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6b5805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b.png)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失街亭》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解读《失街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失街亭》中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失街亭》全文2. 教学重点:理解《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 教学难点:文本中的古代战争策略和术语。
对文本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战争描写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古代战争策略。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探究,进行点评和讲解。
重点讲解文本中的战争描写和人物形象。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失街亭》的相关内容,辅助教学。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3. 课后练习: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51de7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1.png)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诸葛亮:智勇双全、严谨认真、善于用人。
2.分析马谡: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轻敌冒进。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诸葛亮的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2.马谡的人物描写:对比描写、讽刺手法。
三、分析课文表达技巧1.诸葛亮的语言表达:严谨、简练。
2.马谡的语言表达:狂妄、自大。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二、分析课文主题思想1.诸葛亮:忠诚、敬业、为国家利益着想。
2.马谡:狂妄、自大、不顾国家利益。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2.拓展练习:让学生以诸葛亮或马谡的视角,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课文的现实意义1.诸葛亮:敬业精神、忠诚为国家。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be845e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c.png)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教师将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失街亭》。
通过对文章的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失街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文章梗概在本章中,教师将带领学生对《失街亭》的文章梗概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字词解析2.2.1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2.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文中的难懂句式和词义,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2.3 内容分析2.3.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解读和分享。
第三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 感悟作者情感在本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2 价值观引导3.2.1 教师通过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拓展与提高4.1 相关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与《失街亭》相关的文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2 能力提升4.2.1 学生通过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2.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在本章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2 学生反思5.2.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5.2.2 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点评和指导,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建议。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ccdca2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09.png)
高中语文《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失街亭》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2.教学难点:诸葛亮与马谡的性格对比,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马谡的了解,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3.分析人物形象(1)诸葛亮:智慧、谨慎、忠诚、敬业、悲壮1.分析诸葛亮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派马谡守街亭、临别时的叮嘱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马谡:轻敌、自大、狂妄、悲剧1.分析马谡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拒绝王平的建议、轻敌冒进等。
2.引导学生思考马谡悲剧的原因,如:性格缺陷、诸葛亮用人不当等。
4.分析课文主旨(1)引导学生从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中,理解课文主旨: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2)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忠诚、敬业、谨慎、勇敢等品质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或马谡的人物分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思考人生价值和品质追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加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失街亭》中体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来谈谈。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fbb06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f.png)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3)能够欣赏和评价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通过创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失街亭》的作者、成书背景、历史背景等;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人物关系等;3. 情节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主题思想等;4.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文学风格、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5. 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作品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3)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2)作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3)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通过引入《失街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阅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等,组织课堂讨论;3. 分析与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艺术特色等,进行比较和思考;4. 文化内涵:通过讲解和比较,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5. 创作与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表达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水平。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失街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0743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4.png)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罗贯中的相关知识。
o掌握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及文言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o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性格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o鉴赏文中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刻画等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三国时期的英雄气概和智谋较量,增强对智慧和勇气的向往。
o感受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选择和命运,培养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影响。
•难点:鉴赏文中的战争描写、人物对话等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原著节选、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o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吗?他有哪些经典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o介绍罗贯中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o简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o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o教师纠正发音,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成语。
4.情节梳理o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包括诸葛亮派兵镇守街亭、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主要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
5.人物分析(诸葛亮、马谡)o诸葛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智谋和决策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o马谡▪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马谡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军事才能和决策失误。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o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在失街亭事件中的表现如何?2.战争描写分析o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语句,分析战争的规模、战术和结果。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dd548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4.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失街亭》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失街亭》情节的把握。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 古文语言美的欣赏。
教学难点:1. 古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 文中典故、意象的解读。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
2. 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
2. 教师辅导:针对学生遇到的生字词、语句进行讲解,解析文本。
环节三:合作学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前发布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讨论。
2.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环节四:课堂讲解1. 分析情节:讲解《失街亭》的基本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 人物剖析: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 语言欣赏:讲解古文的语言美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
环节五: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
2. 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六: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失街亭》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失街亭》全文。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失街亭》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等,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30549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06.png)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失街亭》的故事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战争术语的理解。
2. 作品历史背景对课文内容的影响。
3. 作品人物内心活动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作者马谡及其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马谡会失街亭?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马谡失街亭的原因是什么?(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对比分析其他历史背景下的小说作品,探讨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反思现实,提高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哪些优点和不足?3. 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如何?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a42d9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a.png)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失街亭》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讲述了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攻打街亭,因用错了将才导致战败的故事。
本章节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概括《失街亭》的故事情节。
能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主要特点。
能够领悟故事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正确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失街亭》故事情节的概括与理解。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复杂的性格特点分析。
故事情节中隐含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及《失街亭》的故事情节。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失街亭》相关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人物。
5.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师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水浒传》其他章节,了解梁山好汉的故事。
3. 思考《失街亭》主题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阅读量、思考深度和写作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6803a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0.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失街亭》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失街亭》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街亭失守的描写,反映出的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失街亭》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 课文中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的领会。
3. 课文中的句子、段落的分析、解读。
4. 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军事术语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句子、段落的深入分析、解读。
3. 课文中的词汇、句式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古代战争的话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失街亭》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失街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三、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对课文《失街亭》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术语,分析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领会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
四、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继续对课文《失街亭》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领会忠诚、担当、责任等品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解读,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cb43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0.png)
《失街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失街亭》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失街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2. 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和解读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4.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通过阅读《失街亭》并进行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讲解《失街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分析创作背景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2.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解析:–教授诗歌韵律和格律的基本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体会其中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细节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1.诗歌情感和思想的理解:–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学生练习:–阅读《失街亭》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启示。
第三课时:1.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阅读一篇与《失街亭》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人生感悟的文章,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小组讨论和分享对彼此作品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听课笔记和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记录课堂笔记。
2.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写的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c8ab5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03.png)
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活动:向学生简单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失街亭》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学生活动: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学生提出与《失街亭》相关的问题。
1.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失街亭》的背景和作者。
使学生认识到《失街亭》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情节梳理2.1 教师活动:详细讲解《失街亭》的情节,包括主要人物、事件和冲突。
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中的转折点和高潮。
2.2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理解情节内容。
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情节中的关键点。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失街亭》的基本情节。
使学生能够分析情节中的转折点和高潮。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师活动:对《失街亭》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和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3.2 学生活动:学生听讲并记录人物信息和关系。
学生参与讨论,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动机。
3.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失街亭》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失街亭》所探讨的主题,如忠诚、背叛、权力等。
教师分享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4.2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主题的看法。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3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思考《失街亭》中的主题。
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教师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5.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接受教师的评价和建议。
5.3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失街亭》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使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评价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活动:分析《失街亭》中的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文学技巧表达人物情感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材分析
《失街亭》是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语文读本》“名著导读”就有《三国演义》。
整合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展示自读提纲: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
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
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双基练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
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
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
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
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3、下列对画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撤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二)探究小说情节线索
思考讨论:
1、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文章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线索:街亭的守失
情节结构
开端孔明点将马谡请命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发展马谡拒谏据山扎营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高潮双方激战街亭失守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结局布置退兵挥泪执法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三)、探究小说人物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1、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点(学生点评)
诸葛亮性格分析
深谋远虑,小心谨慎,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部署兵力,安排拒敌,安排撤退)
赏罚分明。
(奖励赵云,斩马谡)
体恤部属,忠于蜀汉,严于自责。
(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
马谡性格分析(反面评价)
轻敌自恃,狂妄自大,死守教条,违令拒谏。
⑴、谡曰:“休道司马懿……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
⑵、马谡的三次大笑。
⑶、盲目使用“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教条,不懂变通。
⑷、违反诸葛亮的部署、不听王平的正确建议。
马谡性格分析(正面评价)
有勇气,敢于担当重任;不逃脱,不推诿,敢作敢当。
⑴、有敢于承担守卫街亭这一重要地点的勇气。
⑵、街亭失守后承认是自己的过错,不为自己辩解。
2、塑造人物的方法(练习检测)
⑴、直接描写以言传神以行绘人
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
如:军中议战,诸葛亮叮咛再四;马、王引兵而去,又作运筹,足见其,。
马谡狂言不休,贸然处事,其,一望而知。
王平据理力争,苦苦规劝,战争爆发后又多方解围,冲锋陷阵,可见其谨慎小心、骁勇顽强。
司马懿亲自巡哨,尽掌蜀方部署,相机设计破之,稳持左券,不能不谓老谋善算,精明练达。
神机妙算谨慎周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⑵、侧面描写多方映衬对比鲜明
这里既有诸葛亮和马谡的与的对比,也有王平和马谡的与的对比。
同时,作者又以司马懿的惊叹自愧弗如,映衬出诸葛亮超众的预谋;以魏延等人的驰援,使蜀方不致败得过惨,映衬出诸葛亮运思的绵密。
人物描写,处处注意映衬,时时着力对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鲜明。
深细轻狂谨慎骄矜
(四)、深入探究,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讨论题:失街亭,谁之过?
补充:街亭的重要意义
蜀魏以秦岭为界,相互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
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谷,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
故诸葛亮未采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
二是中路的斜谷,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郿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
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
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
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
街亭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
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
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
参考观点:
观点A: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谡马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诸葛亮对马谡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观点B: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
司马懿评曰:
诸葛亮自己也承认“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观点C: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
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
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中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绝非诸葛亮对手,则长安指日可下。
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
“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观点D:街亭失守,并非人为,实为天意。
蜀汉智穷力竭之际,诸葛亮即便有回天之力也难以挽回失败的命运,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先凭借诸葛亮的天赋提升蜀汉国力,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又秉承“天不灭曹”的意旨,使蜀汉衰弱以致消亡。
五、拓展延伸
思考: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国演义》是智谋之书。
我们从课文中可以获取人生智慧──
A、处理事情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B、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C、在难事面前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还要敢作敢当。
D、认识事物、选用人才都应尽可能的全面而准确。
E、与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这就是《失街亭》可资借鉴之处——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二,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2、以“《失街亭》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诸葛、马)→人物性格(塑造方法)→决定处事方法→获取人生智慧
200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