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10 俄罗斯的转型之路

合集下载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罗斯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努力。

然而,在苏维埃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自1990年代起,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苏维埃时代,俄罗斯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集中控制着经济资源,企业主要由国有部门控制和管理。

然而,由于中央计划和管理的缺乏效率,俄罗斯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萧条和滞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俄罗斯迅速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

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同时大量国有企业被私有化。

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剧烈的震荡,通货膨胀率飞速上升,失业率剧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然而,到了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开始逐渐走出困境。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通货膨胀,并实施了财政和金融改革。

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和外国投资的增加,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了可观的增长。

2000年后,俄罗斯的经济表现出了更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降低税率、改善商业环境、鼓励创新和提高教育水平。

此外,俄罗斯还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市场。

2014年至2015年,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影响。

2015年俄罗斯经济进入衰退,并在2016年经济开始复苏。

目前,俄罗斯经济正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18年俄罗斯的GDP增长了1.6%。

俄罗斯政府继续推动经济多元化,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全球经济合作。

总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俄罗斯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措施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和进步。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

俄罗斯缘何实行“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2013-10-27 11:14 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陆南泉我们在前八篇论述了苏联各历史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接下来将研究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在独立执政后的经济体制转型进程、成效、问题与趋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论述这个时期经济体制转型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以下问题作一个简要说明。

笔者在苏联解体前(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都用经济体制“改革”一词,但从叶利钦时期开始,用经济体制“转型”一词。

为何用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原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一些对原体制的改进、改良来对现有经济体制加以完善,而不以根本改变制度为目标。

与此相反,转型则意味着发生实质性的、制度性的变化,引入全新的制度安排。

按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的说法,在原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崩溃前,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其目的在于对旧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引入新制度。

”他进一步解释说:“应当将市场化改革与向市场经济转型区别开来。

改革的焦点是调整与完善现有制度,而转型是改变制度基础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只要目的在于现有制度的完善并通过使之完善而得以维系而不是完全抛弃该制度,那就是在对它进行改革。

而转型则是要通过完全的制度替换和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来废除以前的制度。

”([波兰]格译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34页)鉴于“改革”与“转型”上述内涵的划分,十分明显,叶利钦执政后所推行的是转型。

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谈到具体体制变革时,还是用“改革”一词。

苏联解体时,给俄罗斯留下的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因此,俄罗斯独立执政后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加速经济体制的转型。

现在俄罗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

我想,这不只是因为俄罗斯是个大国,还在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发源地,并且实施这一体制模式的时间最长。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改革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改革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与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国家的政治格局,也重塑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分析俄罗斯在此后的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变革。

首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转型期。

随着国家的解体,原来的中央计划经济崩溃,国有企业面临私有化的命运。

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国有企业的资源被恶意掠夺,导致经济的混乱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此外,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这些因素使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然而,苏联解体也为俄罗斯带来了一些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为俄罗斯开放了国际市场。

俄罗斯的资源丰富,包括天然气、石油和矿产等,成为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

俄罗斯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私有企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也尝试着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起了独立的法律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然而,尽管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这使得其对全球能源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

油价暴跌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加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俄罗斯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

资源富裕的地区和社会阶层获益更多,而农村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则陷入了贫困。

这种不平等状况导致了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加剧了社会矛盾。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俄罗斯开始进行改革。

首先,俄罗斯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降低国家对能源出口的依赖。

该政策包括发展其他产业,改善能源效率和提高科技创新等。

其次,俄罗斯政府加强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包括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俄罗斯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争取外国投资,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俄罗斯)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俄罗斯)

一、坎坷十年:俄罗斯转轨进程千禧新年前夕,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提前辞职。

这位行事常常出人意料的总统在大选刚刚取得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时自愿下台,不仅结束了人们关于他是否会老马恋栈的猜测,而且增加了他中意的接班人当选继任的可能,,为自己为之奋斗过的事业乃至自家的善后达成了现有条件下最有利的安排。

此举可以说是他在民主游戏规则下取得的最后一次、但决非最不重要的成功,也为他两年来麻烦不断的政务画上了一个难得的句号。

鲍里斯·叶利钦作为俄国政坛上的“改革明星”,从他1988年成为戈尔巴乔夫的反对派被逐出政治局起,已经11年了。

从1991年8·19事变后他实际主宰俄罗斯政局、同年年底苏联解体最终结束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而开创了叶利钦时代起,也已经8年有余。

他曾经辉煌过,但更多的却是坎坷;无论是好是坏,他留下了太多的遗产任后人评说。

无论是褒是贬,他无疑是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本世纪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成功既是俄国人民的选择,他的失败也很难说只是一己之罪孽。

如今他以病夫之躯,在国内问题成堆、声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走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尽头。

虽然他的下台仍然堪称光彩,但告别讲话中的叶利钦还是向俄国人民道歉说:他没能实现他们的期望,把一个繁荣的俄国带入新世纪。

不管怎样,“叶利钦时代”已经落幕,是做总结的时候了。

俄罗斯转轨进程破旧有方,立新乏术做总结就有个价值基点的问题。

叶利钦结束了苏联帝国,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大功,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大罪。

功乎罪乎,未来的历史会作出判断。

我们不妨用一种中性的眼光看,不谈“姓资姓社”,只说他在瓦解了一种体制而建立一套新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取得了多大成功。

毕竟现在连俄共也指出:叶利钦不仅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生活,也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的制度――无论是西方式的规范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法治制度,他带来的只是一片混乱。

换言之,在叶的政敌看来,叶利钦最糟糕的一点是能破旧而不能立新,而叶利钦的拥护者则认为他在“立新”上成就巨大。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

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对于俄罗斯而言,尤其如此。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一段动荡和艰难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轨迹和现代化进程。

一、政治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包括: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实现政治多元化、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

然而,在斯大林式极权统治的背景下,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并不容易。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成为了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00年之后。

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政治制度逐渐稳定。

普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改革,同时重新建立了国家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

这样,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巩固,而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得到了维护。

二、经济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尝试了很多种经济制度模式,包括市场制度和计划经济。

最后,俄罗斯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使俄罗斯的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私有化改革。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和倒闭。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采取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将大量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通过优化市场结构和资源分配,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

在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俄罗斯的经济完全由国家掌控,市场资源配置十分低效。

市场化改革让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自由。

这种改革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加速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财政和税收改革。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推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开始进行财政和税收改革。

针对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类税收,俄罗斯多次进行了税收改革和减税。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引言随着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独立后的市场经济改革,俄罗斯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型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原因和过程,并剖析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转型的原因与过程1.1 市场经济改革的动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问题。

计划经济的体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率低下。

因此,转向市场经济成为必然选择。

1.2 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俄罗斯经济的改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经济的初期,政府宣布私有化并推动市场自由化。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期,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腐败问题的严重化。

第三阶段是市场经济的调整期,政府开始采取措施解决经济不平衡和社会问题。

二、面临的挑战2.1 资源依赖型经济俄罗斯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天然资源开采,如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资源依赖型经济使得俄罗斯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一旦油价下跌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2.2 结构问题俄罗斯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能源和原材料领域,其他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2.3 腐败和政府干预腐败问题严重制约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阻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未来的发展趋势3.1 扩大经济多元化为了摆脱对能源的依赖,俄罗斯需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鼓励创新和提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方向。

3.2 深化体制改革俄罗斯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

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3 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开放市场,吸引外资。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技术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推动经济的跨国发展。

结论俄罗斯经济的转型与挑战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虽然面临着众多挑战,但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多元化和加强国际合作,俄罗斯经济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现代俄国政治经济变迁与社会转型

现代俄国政治经济变迁与社会转型

现代俄国政治经济变迁与社会转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俄国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但是,在斯大林主义的统治下,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

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重新开启了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的重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现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

一、政治经济变革1.经济转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但却无法避免。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减少,企业可以自主决策,政府的经济管制也缩小了。

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开始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

在新的经济体制下,俄罗斯逐渐进入了全球化的经济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

这让俄罗斯经济有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俄罗斯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交流。

2.民主转型1991年时,俄罗斯就通过权力合法性的手段将共产党政权废除。

2000年,普京成为总统,此前,他曾出任过克林姆林宫秘书和联邦安全局负责人,建立了一种新的领导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以强势政策为主,俄罗斯政局逐渐走向了集权。

这里面部分人认为强权集中在总统手中广泛化是因为自1991以来俄罗斯的民主体制被牢牢地把握在了新生资产阶级以及金融寡头的手中。

这些人经营基本产业经颇级和政府机构,借由相互协助垄断了政治、经济资源,压制歧见。

因此,俄罗斯的民主体制转型远称为痛苦,值得讨论。

二、社会转型1.种族和宗教俄罗斯的人口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的影响。

近年来宗教信仰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争论的焦点。

俄罗斯东正教在该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2年12月,俄罗斯议会通过了一项新政策,规定世俗教育机构必须在学校内加入主要为东正教的宗教教育课程,即宗教课程。

在该国东正教的影响下发生了相当多的宗教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特别是在高加索地区,莫斯科地区、圣彼得堡市等地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新兴宗教等被禁止和打压,这种做法在俄罗斯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论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十个重大调整

论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十个重大调整

论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十个重大调整作者:王立新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10期编者的话本刊2013年4月(下)“俄罗斯的雄心”专题中,张树华、冯绍雷、左凤荣、薛福岐等专家学人,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政治逻辑、战略机遇以及未来走向等视角进行了广泛而理性的分析。

本期,我们又约请了三位著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这一议题作进一步探讨。

敬请读者垂注。

摘要俄罗斯在1990年代遭遇了重大挫折,进入新世纪后获得了很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叶利钦之后的俄罗斯领导人从国情和现实出发,对俄罗斯转型作了十个方面的重大调整,确立了新的转型思想、道路、战略、内容和重点,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转型。

这十个方面的调整,不仅使俄罗斯走上快速发展的通道,对别的国家的改革发言,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转型调整市场化改革民主集权1991年,在对原有社会制度和体制彻底失望以后,俄罗斯别了社会主义,踏上了转型之路。

纵览俄罗斯20多年来的转型历程,跌宕起伏,令人深思。

1990年代,走在转型道路上的俄罗斯一路下行,几近滑向深渊。

正如刚刚担任总统不久的普京所说,“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二流国家,甚至三流国家的危险。

”①但进入新世纪后,困难重重的俄罗斯出人意料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此后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交替担任总统,俄罗斯的发展势头一直未减,一跃成为“金砖国家”之一,创造了转型的奇迹。

从经济持续大幅下滑到持续高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

”②“在1999年~2009年间,俄罗斯GDP累计增长62.6%,年均增长6.9%,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年均4.7%的增长速度。

其中工业生产累计增长60%,农业生产累计增长33.4%。

最具转折意义的指标是,2007年名义GDP规模已达到1.25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了1989年的水平,是1991年的110%,这一指标标志着俄罗斯经济已经摆脱危机”。

经济转轨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探析

经济转轨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探析

经济转轨十年: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探析引言经济转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方式发生较大变革的过程。

在过去的十年里,俄罗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转变对其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背景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1. 经济转轨的背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道路。

这一转变意味着从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调节下的经济转变,为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俄罗斯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建设变得异常困难,而且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2.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转轨初期,俄罗斯经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

这种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和对外部因素的过度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逐渐意识到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并开始努力推动经济多元化。

俄罗斯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鼓励其他产业的发展,如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此外,俄罗斯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3. 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能够降低对特定产业和外部因素的依赖,提高经济的韧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经济多元化也为俄罗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俄罗斯带来了更多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也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消费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4. 经济转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俄罗斯经济转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多元化需要时间,痛点企业和部门的转型仍面临困难。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

陆南泉:俄罗斯转型之路(上)【对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来说,实现从集权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的转型,是其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决定性因素】□陆南泉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型进程俄罗斯政治民主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开始先从经济体制着手,把解决人的问题作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民主化的问题;后来,看到经济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政治体制,到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动经济改革,并达到塑造社会主义新形象的目的。

他把这一新形象归结为一种人道的和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召开的第三次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等决议,使党和国家的职权分开。

可以看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的政治体制改革,使苏联开始朝向类似西方“三权分立”式的政治体制转型——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总统领导下的部长会议作为政府行使执行权;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

虽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民主方面有了不少变化,但由于他的改革未取得成功,很快失去了执政地位。

1991年底苏联解体。

加上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民主化改革也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特别是没有通过新的宪法,因此,实际上,他的政治改革只是开了个头。

俄罗斯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是在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上台执政后。

俄罗斯民主派于1991年底上台执政后,首要任务是通过政治转型,从根本上改掉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已失去发展动力和人们不再信任的原苏联政治制度,使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93年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是保证俄罗斯广大人民民主与自由的根本法,是基础性条件。

但为了保证广大人民民主与自由权利得到具体实现,仍需要建立一些具体法律制度,如选举制度、司法制度与政党制度等。

经过20多年的政治体制转型,俄罗斯已基本上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司法制度体系。

浅析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浅析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沿革及启示

浅析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沿革及启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经历了“激进市场化”和“有控制的市场化”两大阶段,在此期间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化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俄罗斯两次经济转型所采取的主要政策,认为一个国家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转型模式和路径,必须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逐步推进,在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全盘规划和制订转型战略。

标签:俄罗斯;激进式经济转型;渐进式经济转型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自此,俄罗斯出现了国家与社会重建及改造问题。

一般来说,国际学术界大多将此问题界定为一种以实现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市民化为目标的综合性历史进程。

其中,经济领域的转型在这一进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地位。

俄罗斯经济转型就是一次从国家计划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向自由市场为中心的经济制度的变迁。

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激励结构、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结构的重新构建,从而提供比原有制度结构更大的潜在利润。

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总体来说,可分为由叶利钦主导的“激进市场化阶段”和由普京推动的“有控制的市场化”两大阶段,在此期间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化手段,结果迥异,反差极大,但两个阶段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结的,如果没有叶利钦的完全听命于市场的激进式变革便不会有普京渐进式国家主导的有控制的市场经济,没有叶利钦政府开辟的私有化大潮,俄罗斯经济也不会实现普京执政时期的平稳发展。

一、叶利钦时代的激进式经济转型(一)历史背景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赫鲁晓夫的“工业与建筑业大改组”、勃列日涅夫“完善计划指标体系改革”、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等,但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到体制内部的深层次问题,改革都以失败告终。

俄罗斯从苏联历史中得到教训:采取渐进的转轨方案很可能会重蹈苏联改革的覆辙。

只有通过与过去决裂、破釜沉舟,用激进改革来指引俄罗斯,敢于豁出去、孤注一掷,才能绝处逢生[1]。

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1).

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1).

俄罗斯体制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走向(1)【摘要】俄罗斯体制转型是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体制转型是在苏联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毕露及苏联解体的特殊背景之下,以大体上和平方式推进的一次复杂而内容深刻的社会进程。

俄罗斯体制转型以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为路径选择,却得到了一个权威主义与自由主义并存,寡头集团与平民主义兼容的混合型体制的结局,给其它转轨国家的改革以深刻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体制转型路径走向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一直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但在今天,显然有必要从一个更为宽广和更为深入的视角,重提俄罗斯体制转型的话题。

这里所说的“俄罗斯体制转型”,专指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与一党垄断的传统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制社会的历史性转换。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起自于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的俄罗斯体制转型迄今已有10年,这10年体制转型的实践无论为社会转型问题的横向比较,还是从历史延伸中作纵向剖析都提供了一定的积累。

十年的历史沉淀也多少使人们有了一个较为冷静的心态,对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作一番较为客观的评判。

近年来,无论是俄罗斯本身,还是国内国际学术界都有不少以这一内容为主题的重要著作与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问世,为研究转型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其次,就俄罗斯体制转型这一问题本身而言,在当前又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就俄罗斯自身来说,随着普京总统的执政,一个重新思考过去、重新定位未来的过程正在俄罗斯政界学界自然而然地展开;就国际社会而言,以苏联解体为最终标志的冷战体制瓦解迄今也有十年,后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变迁到了一个相当关键的时刻。

几乎在各大国,当然尤其突出地表现于美国,正在展开一场全面的外交政策大争论,其中在判断未来美俄关系及其它大国关系走向时,又不可避免地把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提了出来,需要对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最后,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的成功,并不等于我们不需要对俄罗斯体制转型问题作全面观照,尤其是当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向国际社会开放和深入考量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关键时刻,重新思考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发生、路径及其未来走向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态轨迹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态轨迹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态轨迹内容摘要:千年以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六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文章以国家定位、治理体制和社会结构三者的关系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分析,认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表现在:第一,治理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张力。

因此其社会转型具有“突变”性;第二,社会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的矛盾。

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体制的“东方化”和现代化实现路径的“西化”矛盾,二是文化的“西化”与社会结构的“东方化”矛盾,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摇摆不定性特征。

第三,在国家定位上存在着帝国意识膨胀与自身实力欠缺的冲突。

也就是通过国家资源的垄断而导致的形式上的强大缺乏社会后劲的支持,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间断性与跳跃性共存的特征。

关键词:俄罗斯社会转型历史动态轨迹任何一种类型的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一定的历史变迁轨迹。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形成和突变形式,既是一个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阶段,又是解释一个社会现状与未来的重要分析路径。

目前学界对“社会转型”的研究体现出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的自身定位分析范式。

这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又立足于各自对“社会转型”概念界定的不同认识。

[1]在本文的分析中,社会转型其实就是一种“质向突破”,是总体性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具有二种实现的形式:一是以阶级斗争为中轴的社会转型;一是以理性化的现代化过程为中轴的社会转型。

二者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相同之处。

其共同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第一,都是发轫于社会变迁过程中且具有世界性的历史客观态势;第二,都是社会结构、治理体制的全方位新旧变革;第三,转型的结果都将具有导致改变历史进程方向的社会变动;第四,它们都是具有特殊内容的社会变革。

二者的区别是,以阶级斗争为中轴的社会转型是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转变的重要形式,它主要通过阶级意识的觉醒并通过政治集团或党派斗争的实践来改变原有社会政权的性质;理性化为中轴的社会转型主要通过科技理性的力量和“精英”合理化决策导向,在不改变原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实行有计划、有步骤、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重结合的社会结构系统的转换[2]。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2012.11CONTEMPORARY WORLD59当代世界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郭晓琼/文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掀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

2010年,俄罗斯政府高调出台下阶段私有化计划,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并为“现代化计划”筹措资金,但计划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2012年普京总统重掌大权后,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再次强调了私有化计划,表明了俄罗斯进行私有化的决心。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一、第一时期:“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至1994年6月)在“证券私有化”时期,政府通过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的方式无偿转让国有资产。

该时期私有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为了使改革进程不可逆转,改革者过分强调速度(规定每年进行私有化企业的数量)而牺牲质量,为简化私有化程序,按账面残值进行资产评估,在恶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随着私有化的展开,国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彻底被推翻。

短短两年多,俄罗斯经济中国有制经济占比大幅缩减(1994年,国有制在就业人数、产值和固定资产的比重分别下降至44.7%、38%和42%),逐渐形成了国家所有制、地方市政所有制、社会及宗教组织所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此外,该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涌现,这种所有制形式大多为国有经济“证券私有化”后的产物。

同时,新建立的私有制经济在该时期内发展还比较缓慢。

二、第二时期:“货币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至1996年底)1994年7月至1996年底,俄罗斯的私有化以“货币私有化”的形式推进,从无偿转让国有资产过渡到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随着无偿私有化的结束,混合所有制的扩张明显放慢,该时期非国有制经济扩大的主要动因不仅包括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大量新成立的私有企业也起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到1997年,从就业、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国有制经济比例已下降至40%、16.6%和2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的转型对俄罗斯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瓦解,国家失去了对经济的控制,市场经济改革变得迫在眉睫。

俄罗斯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旨在引入市场机制,增加私有产权的保护,并吸引外国投资。

首先,俄罗斯采取了价格自由化的措施。

在计划经济时期,产品价格由政府设定,价格歪曲现象严重。

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使得产品的供求关系能够自由调节,价格能够反映真实的市场需求。

然而,价格自由化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明显上升,使得许多人陷入了贫困。

其次,俄罗斯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拥有几乎所有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都由政府控制和管理。

私有化政策旨在吸引外国投资,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贪污腐败、非法操纵和资源掠夺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此外,俄罗斯还进行了金融市场的改革。

俄罗斯政府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设立股票交易所和证券市场监管机构。

然而,金融市场的改革成效并不理想。

金融体系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投资者信心不足,这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

另外,俄罗斯还进行了税制改革,试图创造更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发展的税收环境。

降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出台,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活动。

然而,税制改革一直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包括税收逃避和漏洞等。

总体来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转型,旨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增加私有产权保护,并吸引外国投资。

然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通货膨胀、贪污腐败、金融不稳定和税收问题等。

这些问题使得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程受到了阻碍,经济发展步伐放缓。

未来,俄罗斯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解决现存问题,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九十年代至今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回顾及展望

九十年代至今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回顾及展望

九十年代至今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回顾及展望摘要:本文具体探讨了九十年代至今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回顾及展望,首先探讨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阶段概括分析,然后分析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阶段,最后提出了相关展望。

关键词:俄罗斯经济发展回顾一、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阶段概括分析前苏联解体后,俄全盘接受美等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改药方,采取“休克疗法”,推行以大规模私有化和全面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经济改革,在财政、货币、私有化等领域出现一系列政策失误,导致经济连年下滑。

2000年,普京推行社会经济稳定政策,拒绝搞“休克疗法”和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致力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加紧推行税制改革,简化税种,减轻税负,促进国内工业复苏和发展。

据测算,全年的gdp增长率可望达到 5.5%,居世界第三位。

二、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阶段具体分析(一)第一阶段的危机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当时的俄罗斯呈现出极为混乱的政治和经济局面。

当时的俄罗斯共有1万亿卢布内债和近1000亿美元外债。

普京上台时曾说:“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两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俄罗斯独立初期,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叶利钦任命年轻的自由改革派人物盖达尔为政府首脑,进行激进的“休克”式经济改革。

“休克”疗法也产生了严重的恶果,前苏联各国多年形成的经济贸易联系中断、俄罗斯各企业的传统协作关系被完全破坏。

1992~1996年,俄罗斯一直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1998年8月17日,俄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宣布卢布贬值,无力偿还国债。

在这段时期内,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出于政治考虑多次更换政府总理,在第二任期中将政府总理当成了手中的一张牌。

1997年~1999年两年内四次更换总理,从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直到1999年8月,普京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这导致了俄罗斯缺乏完整和战略性的经济振兴计划。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

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俄罗斯10年经济转轨:结果、趋势与启示一、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转轨的矛盾与结果俄罗斯10年的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国家的性质和制度以及所有的经济关系,可以说,如今的俄罗斯已经是另外一种国家了。

这10年当中,经济转轨的目标和任务与实现机制经常发生矛盾。

1.经济转轨目标与实现手段的矛盾。

关于经济改革的目标,“休克疗法”的设计者和拥护者们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以私有制和竞争为基础的自由市场”。

直到现在俄罗斯部导人为了取悦于西方仍要求使“经济进一步自由化”。

这种提法本身就混淆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经济绩效,在现有的生产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最多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对任何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

尽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证明了它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但也不能由此认为市场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目标。

此外,“休克疗法”的实质是反危机,并非单纯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措施,这是导致俄罗斯1990年代经济灾难的主要原因。

2.价格自由化的矛盾。

把价格从各种形式的计划管制当中解放出来被认为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奠基石,所以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全面的自由化。

自由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素,但这一要素是与另一要素——竞争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完善的竞争制度下的自由价格才能不依赖于市场交易主体的意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看不见的手”。

而在俄罗斯普遍存在垄断,没有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之时,价格自由化实际上只是变成了生产者对自己商品任意规定价格的自由,结果使俄罗斯人民饱尝物价飞涨和生产崩溃的恶果。

3.反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矛盾。

按照弗里德曼的说法,“通货膨胀一般总是货币现象”,所以反通胀措施一般总是货币政策问题。

实际上,控制货币量远不能解决问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远比货币主义者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俄罗斯经济转轨为什么这么难

俄罗斯经济转轨为什么这么难

俄罗斯经济转轨为什么这么难关于俄罗斯经济转轨为什么这么难一、概念解释1.1 经济转轨的定义1.2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二、政治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2.1 历史遗留问题对俄罗斯转型的影响2.2 政治体制对俄罗斯转型的限制三、社会经济体系转型问题3.1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3.2 金融体系改革引发的问题四、外部环境影响4.1 经济制裁的影响4.2 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五、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前景5.1 可能的发展路径5.2 前景评估及应对策略案例分析:1. 俄罗斯粮食危机2. 俄罗斯汽车制造业的困境3. 俄罗斯能源行业转型的尝试4. 俄罗斯改革金融体系的困难5.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中的腐败问题经济转轨的定义1989年中欧剧变后,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亦面临经济和政治的大转型,俄罗斯经济转轨(Economic Reform in Russia)是苏联解体后向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私有化、金融自由化、去除计划经济体系等方面。

这与苏联时期计划经济有了本质的不同,而政治、社会和文化转型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

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国家的需求,需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趋势。

俄罗斯政府一开始通过引进西方市场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的私有化途径来加速经济制度和企业产权的转变。

政治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2.1 历史遗留问题对俄罗斯转型的影响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但俄罗斯经济体系中依然存在苏联时期的许多制度和习惯。

特别是对于产权的问题,苏联时期国有制在经济体系的基础和产权上都得到了实际实施和充分的肯定。

而苏联时期的许多工业和资源企业拥有巨大的掌握水平和技术实力,但它们也面临着长期没有更新和现代化的问题。

2.2 政治体制对俄罗斯转型的限制俄罗斯在史上的政治背景非常特殊,曾经历过沙皇、苏联模式和民主体制三种政治结构,既缺乏宪法保证,也缺乏社会的诉求机构。

这样,政府难以推行诸如诉求法律、强化公民权利“尊重法律”等急需的活动来推进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v class="article_tit"> 1991-2010 俄罗斯的转型之路 </div> <span>作者&nbsp;:&nbsp; 姚望</span> <p> 俄罗斯的民主道路在4位国家政治领袖的带动下,形成了“起承转”的连接。

但是何时能“合”,以怎样的方式“合”,则可能要15到20年才能尘埃落定――这是普京定下的“手动档”治国的界限 <br/> <br/> 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完全认清楚的。

对于戈尔巴乔夫,或许我们应当把他放入俄罗斯民主化的进程中,才能对他的历史作用有所观察。

<br/> 自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推进民主化开始,后继的俄罗斯总统们都为民主化的大戏设置了不同的场景。

如果说戈尔巴乔夫是“起”,叶利钦是“承”,那么普京、梅德韦杰夫就是“转”。

至于“合”在哪里,目前人们寄希望于未来。

<br/> <br/> 戈氏民主的先行者,启动民主化道路 <br/> 对于缅怀苏联的左翼人士来说,戈尔巴乔夫实在不可原谅,在他们的意识中,戈尔巴乔夫要承担苏联解体的责任。

“他上了美国人当”、“他以为美国的都是好东西”,在一次莫斯科的“五一”游行中,一位中年左翼愤愤地说。

<br/> 而戈尔巴乔夫本人在2008年5月6日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有类似的反思:“美国人承诺,在‘冷战’结束后,北约的边界不会超过德国,而现在中欧和东欧的一半国家都是北约成员国,美国当初的承诺到哪里去了?” <br/> 对戈尔巴乔夫来说,苏联的解体也不是他想见到的。

<br/>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掌舵人。

他担任了总书记的职位,也继承了总书记的权力,他很希望苏联这艘大船能在他的带领下破浪远航。

他用计划的手段,在苏共的主导下推进改革。

当形势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又希望按照自己设定的步骤推动民主化,但是局势最终超出了他的预期。

<br/> 在苏联酗酒的人很多,戈发动了反酗酒运动,以“整顿国民精神秩序”。

他决定逐年减少烈性酒生产,至1988年完全停止生产以水果为原料的酒类,商店限量供应酒类。

可惜事与愿违。

一方面限制使酒类工业的上游――水果产业几乎破产,另一方面私酿酒风行。

结果这一运动不了了之。

<br/> 戈氏起初使用计划手段推行社会经济改革,推行“加速战略”,全面改革经济管理模式,给企业放权,大搞劳动竞赛。

但由于经济改革者的经验还停留在计划思维阶段,对于市场理解不深,再加上政府内部官僚体制的惯性比较大,经济改革的步子也不协调,碰到了阻力。

1985年前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是3.2%,1986年后下降到2.8%。

“加速战略”没有达到原来的预期。

<br/> 这时候,他把政治改革提上了日程。

想以此吸引人们积极参与改革,同时监督苏共的干部队伍。

由此,他终于开启了一扇门,一扇他无法掌握的民主化的大门。

<br/> 民主化的起点是提出了“公开性”的口号,放开了舆论环境,自由言论纷纷出台。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上开始重新评价和反思苏共的历史,并形成了种种和民主有关的概念。

<br/> 楼管员丽达大婶回忆这一段时的感觉是:“当时不清楚怎么回事,突然有些乱。

”她记忆中的黄金时代是安德罗波夫(1982年到1984年任苏共总书记)时代,“那个时候很有秩序。

” <br/> 那时的苏联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理解都很直观。

人们希望舆论开放,希望多党制,希望亲自选择国家领导人。

人们也开始相信,全人类具有普世的价值体系,那就是人道主义。

其中还包括,加盟苏联的各个民族可以自由讨论民族自决权,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由。

<br/> 五十多岁的政治学者安德烈对笔者说:“在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前,人们的行动自由度没那么高,尤其在找工作方面有限制,有些人比如犹太人,虽然有较高的知识水准,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公开化后他们拥有了自由找工作的权利。

” <br/> 但安德烈对“公开化”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公开化’之后,自由泛滥了。

人们对过去采取批评的态度,不但批评不好的,也批评一些好的东西,破坏了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的伦理规则。

比如社会主义式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以及爱国主义等。

”他总结道:“自由化给人带来了自由,但是没有带来规范,自由扩大了人的选择范围,但是丢失了理想。

” <br/> 伴随着涌动的多元社会思潮,戈尔巴乔夫主导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分权的尝试。

首先是修改党纲,放弃苏共“是苏联政治体制核心”的提法,把党的权力转到最高苏维埃,并推动修改苏联宪法,通过竞选召开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

在1990年第三次人代会议上,进一步取消了宪法中规定的“苏共党对国家领导作用”的条款,并规定了公民有结党的权利。

还在苏联设置了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第一届总统。

<br/>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似乎推动了民意、顺应了民意,并且似乎是推翻官僚制的先锋,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br/> 但是,有3个因素影响了他获得“苏联民主之父”的殊荣: <br/> 各个加盟共和国在“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下,自波罗的海三国始,纷纷欲摆脱苏联的控制,连俄罗斯也打算独立。

这就消解了苏联整个国家的权威。

<br/> 叶利钦通过公开批判戈尔巴乔夫,“改革计划和政策不彻底,进展缓慢,没取得什么成绩”,以及从体制中脱离,成了反体制的英雄。

而他的形象一改苏共官僚们的沉闷之气,在选举时代很能挣得选票,并尽收这样的光环,掌握了当时的民心。

<br/> “八一九事件”给了戈尔巴乔夫最沉重一击,一些还打算维护苏共体制的官员期望通过政变结束政治改革,挽救苏联。

但是民心已经不向着他们了,连军心也不能收复。

这一事件中,叶利钦成了反政变英雄,并在政变后实际掌握了原苏联中央所掌握的权力。

<br/> 最后,当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签订新《独联体条约》的时候,苏联就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则无奈地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

<br/> “戈尔巴乔夫是个好人,但是选择了不明智的方法。

”这是丽达大婶的评价。

不过当时对戈尔巴乔夫的离职,她并没什么遗憾。

如今的她则期望能改善生活。

她抱怨,以前很多东西是免费的。

赫鲁晓夫式的房间虽然小,但毕竟是自己的。

但现在什么都没有。

<br/> 在前代总理盖达尔出版的著作《帝国的消亡》中,他对苏联的解体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一方面苏联的经济很困难,希望得到援助,另一方面波罗的海国家独立呼声很高,1990年底至1991年初的几个月中,苏联领导人处于两难之中:不使用武力就无法保护整个国家,而只要动用军队就无法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

戈尔巴乔夫选择了经济援助。

<br/> 当“八一九政变”的领导人试图劝服戈尔巴乔夫和他们一起,对国家实行紧急状态的时候,戈尔巴乔夫断然拒绝。

<br/> 不采用武力,符合他所提倡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念,也许这是成长于揭批斯大林大清洗的赫鲁晓夫时代的青年干部的共同印记。

<br/> <br/> 叶利钦民主发展,承上启下 <br/> 1991年底,随着苏联国旗的飘落,叶利钦成了俄罗斯联邦的建国元勋。

他要大展拳脚,为俄罗斯的民主之路打下框架。

<br/> 选民也给予了相应的预期。

独立初期的俄罗斯,人们很朴素地想,万恶的官僚体制结束后,这些被自己选出的民主精英能够为自己办事。

逻辑线很简单:民主意味着民选,意味着三权分立,民选的官员会为选民谋利益,而权力的制衡可以防止某些官员为恶。

所以他们很真切地希望,新的俄罗斯能很快给自己带来利益。

<br/> 叶利钦成了这样的化身,可以把他们带到更好的道路上去。

即使叶利钦通过非民主的方式,如1993年以炮打白宫的方式,瓦解了对手的对抗,人民也认了。

<br/> 可惜事与愿违。

<br/> 刚独立时推行的“休克疗法”,并没有给俄罗斯百姓带来实际的利益。

人民对新的体制失望,他们对经济迅速恢复的幻想破碎了。

<br/> 第二届杜马选举,表现了这种愿望。

象征“休克疗法”的盖达尔的政党遭到了打击,左翼政党有向上的趋势。

这表达了人民经过比较后的失望。

<br/> 1993年第一届杜马选举,盖达尔领导的自由派政党“俄罗斯选择”在450席中占了96席,成了议会第一大党,俄共获65票是第三大党。

而两年后的第二届杜马选举,“俄罗斯选择”连进入杜马的门槛都没达到。

而俄共获得157席成了杜马第一大党。

<br/> 但这一时期,民主思想获得了普遍的传播。

1993年,叶利钦希望通过武力去攻占议会时,特种部队的指挥官不想执行这样的命令。

只是在一颗子弹意外打死“阿尔法”(俄罗斯特种部队)的一位军官后,部队产生了愤慨情绪,促使他们进攻议会大厦。

叶利钦在自己的自传《总统笔记》中对此作了描述。

<br/> 叶利钦也基本遵守了民主政体。

1996年大选之前,民调很不看好叶利钦,以致总统安全局长科尔扎科夫建议取消总统大选。

不过叶利钦本人没采纳这个建议。

其后利用执政的条件和传媒指责俄共想要回到苏联时期,在寡头帮助下,叶利钦险胜共产党的候选人久加诺夫。

不少观察家认为,把俄共和苏联时期的消极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获取选票,这是从叶利钦直到现在的俄罗斯总统获胜的秘诀。

<br/> “苏联时期人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人们并不想回到那个时代。

”政治学家安德烈说,“因为现在人们有了自己的资产,能够送自己的孩子到国外读书。

” <br/> 女商人薇拉说:“当然不愿意回到苏联时期。

那时还不错,哪像现在国力变弱。

不过幸运的是,现在开始复兴了。

苏联体制只适合那个时期,只适合那个时期的人们,尤其是反抗纳粹德国,但是不适合国家的发展。

以前我的父母住在封闭的国家,有许多限制。

那个体制早就该被淘汰了。

<br/> 人们也对这一时期的准民主状况进行了反思。

<br/> “叶利钦有积极的一面,他打碎了原有的极权主义模式,初步地,只是初步地建立了民主的基础。

”政治学者安德烈这样说。

“但是当时人们滥用了自由,人们用这个口号不遵守秩序,犯罪率上升。

” <br/>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六十多岁的让娜向笔者表示。

相比较3个总统,她最喜欢叶利钦,因为叶利钦给国家打下了基础,但因为战争,他没有精力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