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研究

合集下载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征研究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征研究

科学发展观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 , 充分了解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现状及其特征, 具有重要意义 。
在功能特征上 , 主体” “ 是指作为主体所能发挥
的作用 , 是指企业通过增加科研投入 、设立研发机
1 企业作 为技术创新主体 的特征 划分
从“ 主体” 概念出发 , 技术创新主体具有三个层 次的特征 : 制度特征 、 统计特征和功能特征 。
末, 企业在研发投入 、 专利产出等方面也逐步超过科 体 。 R D经费支出结构上 ,0 0 , 在 & 2 0 年 企业 R D经 &
研院所 、 高等院校等。 进入 2 世纪以来 , 1 国内外经济 形势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的高低已直接关系到我国技术进步和在国际
用主体 。从国外经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
立” 也有的观点认为相对于其它创新主体来说 , ; 企 看 ,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有其必然性 , 目 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 还有的提出“ 要坚持企 前在市场经济发达 国家中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基本都
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 等。当前 , 我国正处于落实 处 于 主体地 位 。
维普资讯
第 3期 (06 5月) 20 年
中 国 科 技 论 坛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 的特征研究
孙 福全 , 陈宝 明
( 中国科 学技 术 促 进 发 展 研 究 中一 , 京 10 3 ) , 北 1 2 0 0 8

要: 目前 , 对技 术创新主体 的内涵。 国企业是否 已经成为技 术创新主体等问题 认识并不一致。本文提 出。 我 应从制度特征 、
正在进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也是以形成企业为主 较 中具有数量上的相对优势。企业要成为这个层面 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但是 , 上 的技术创新主体 ,就要在 各个参与者对技术创新

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确立

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确立

条件还不完 善。园此 . 要从 内外两方面来创造条件使 国有企 业成为技 术创 新主体 一是深 化企 业改革. 立现代 企 业产 建 投 结捕. 充实企 业创 新^才, 立创新机制 ; 建 二是 围绕着企韭为创新主体. 强外部条件建设, 加 如完 善市场 机制. 转变政府 取 能. 完善法律 法规和融资环境 的建 设等。
【 稿 日 期l2 0 _1 收 0 l ・2一L 2
缀机关 实行有效监督 , 国家 实际很难 真正履行所有者的职 昭,
造成所 有者欣位。
【 作者简介l吴昌南( 9 1 . 江西永丰^. 1 7 一) 男, 妊济学项士 . 广东龆关学麓旅游摹讲师, 主要麒 事西方妊济学、 旅辨妊井 学、 杖丰创新 的研究。 2 5 2
【 键 词】 国有企 业; 关 技柬创 新主体 ; 现代企业产投 结捕 ; 外都条件建设 【 中囝分类号】F 6 . i 1 12 0 2 4 F 2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o —2 6 (0 2 0 —0 2— 0 0 4 7 82 o ) 3 2 5 2
剩余 索取权集 中在 国家手 中, 企业投 有剩余 索取权 , 企业就不可 能成 为独立的利益分配 主体 , 所以有 的国有企业锾 导人 虽然做
维普资讯
医塑塑匡垂重受 匣霪垂霆霪匾画
论 国有企业技 术创新 主体 的确立
吴 昌南
( 东 韶 关 学院 旅 游 系, 东 韶 关 5 20 ) 广 广 10 5
【 摘
要l 当前. 国有企韭还 不是 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 主要原 田是企 业还没有成为真 正的市场 竞争 主体 及 井部
家又委托下一级政府 来管理。从委托—— 代理关 系上分 析. 下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心得体会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心得体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创新单元,对市场发展方向、经济运作规律和资源配置逻辑等方面具有直接而深刻的感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创新成果直接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产业链联合创新攻关。

在新时代科技创新背景下,以往的单兵作战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产业创新发展需求。

着眼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对整个产业链具有重大支撑价值的核心技术,需要采取以产业链为单位的联合科研攻关方式。

坚持以链主企业主导、多方合力参与,由政府设立揭榜挂帅专项资金,与企业联合共建新型研发事业单位,引导企业协同建立投入共担、效益共享的产业链创新联合实验室,围绕创新需求实施多元化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和创新人才引育机制,集合全产业链企业创新力量开展集群攻关Q注重赋予创新团队自主权限Q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企业如果按传统的决策模式开展科研创新,可能难以把握创新发展形势。

要探索建立总师负责制,推进实施科研经费打捆注入和预算额度授权等制度为支撑的授权机制,进一步支持科研团队围绕创新方向开展自主决策。

同时,政府人才管理部门可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对重点企业创新团队给予专员服务,在其安居、健康及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保障,最大限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Q注重推动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面对地区企业的创新研发进程,探索建立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支持机制Q可由地方国资牵头,联动产业链联合创新实验室等企业创新单位和其他社会风投资本,共同组建研发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从创新项目设立起始即实施全程介入,一方面时刻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和创新改进建议,一方面同步匹配实验测验、小试中试到落地转化的资源支持,全力实现将研发成果在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基础上,推动创新成果对外转化运用、产生实质效益,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中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

中国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研究
CHEN l Ya i
( h n h i a t si t fC P, h n h i 0 2 3 S a g a ryI t ueo C S a g a 0 3 ) P n t 2
Abt c : h ae ar do s a t T epp r re n i r c i n—dph aayi t a lrea o n aeil a d d t et n l s o g m u tfm t as n aa,a dep u dte s a o r n on x h po r sa rb m hn r et ut ai n rre( h anat t h oo i l n v — r e n pol s fC i pe nl i clv t g t et pi L t m i c ro e n l c n a gs d e o a s yn i n h e e s se of c g a io t n.Wehp u yh v p s i e nn i ’ ne r e r tea cn l i ln oaino 一 i o o t s d a oiv m a igt C n et i a i n t h o c nv t e h t e e te oh a p r s pc c d e o g a i o f
经 济转 变 , 此 同 时 也 正 在 推 进 政 治 体 制 的 改 革 。 与
强 度 ( &DG P 在 整 个 9 R /N ) 0年 代 都 在 0 6 一0 7 .% .% 之 间徘 徊 , 相 当 于 美 国 4 仅 0年 代 初 期 、 日本 5 0年 代
中期 的 水 平 ( 图 1 。 见 )
主体 企 业 化 的 途 径 。
加快 , 当前 正 是 加 强对 该 问 题 重 视 的 关 键 时 期 。

以企业研发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研究

以企业研发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研究
之 一。
D 6) 1 的阶段性研 究成 果 0
1 8
维普资讯
模 的扩大 ; 设备投 资 6%依靠进 口。另外 , o 全国发
断加大。 目 , 前 青岛大 中企业 的科技投入 已占社会
明专利授权 中 34 / 为国外所拥有 ; 国内申请专利数 量最多的 1 电子信息 企业 , 申请之 和仅 相 O家 5年 当于美 国 IM公司 1 申请 的专利数量 。发达国 B 年 家 8 %的科研工 作在大企业 中完成 , 0 但我 国企业
能力薄弱 , 已成 为制约我 国经济 和社 会发展 的瓶 尔达 4 , % 已经可 以与 国外 著名 品牌相媲 美 , 至 甚 颈 。自主创新是促进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 犹有过之。如此之高的创新研发费用 , 是海尔 、 海
转变的必然选择。强化企业在 国家 自主创新体 系 中的主体地位 , 由过去以科研 院所为主体 的创新体 系, 转化成以企业为主的 自主创新体 系 , 实际上是 我国自主创新体 系建设 的指导思想和观念的根本 性 与关键性转变 。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和 自主创新 , 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能力 , 从长远看 , 对我国企业 核心竞争力 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点企业的 自主创 新能力显著提 高, 创新 主体地位 日益突 出。 发体 系机制 更趋 完善 , 研 但也暴 露 出 自主创 新环境 尚不 完善 、 创 新链衔接 不畅等 一 系列突 出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 政府的引导作 用 , 强化企 业的 主体地位 , 从优 化创 新环境 、 完善 创新链 的 角度入手 , 建立健全政府 支持 、 企业主导的技 术创新体 系。 关键词 : 业研发 ; 企 国家创新体 系;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2 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5—7 1(06o —0 l —0 F7 A 10 10 20 )6 o8 5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科 技信息.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 理 论 研 讨 让 企 业 成 为 创 薪 主 傩
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的重 要 途 径
莱 芜职 业 学 院 孙 翠 菊 山 东师 范 大学心 理 学 院 张倩 妹
当 今 世 界 , 新 已 成 为 一 个 民族 进 步 的 灵 魂 , 个 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 创 一 不竭动力。以胡锦涛为核心 的党 的领 导集体 ,立足 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 创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事 业 新 局 面 的 战 略 高 度 , 面 分 析 国际 社 会 开 全 发 展 趋 势及 我 国社 会 所 处 历 史 阶 段 , 出 了 提 高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设 创 做 建 新 性 国 家 的 重 大 决 策 。 0 6年 1 9日 ,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全 国科 学 技 术 20 月 胡 大会上以“ 坚持走 中国特色 自主创新道路 , 为建设创新 型国家而努力奋 斗” 为题 作 了讲 话 。所 谓 创 新 型 国 家 , 指 国 家 把 科 技 创 新 作 为 国 家 发 是 展基本战略 , 大幅度 提高科 技创新能力 , 成 日益强大 的竞 争优势 。目 形 前世界公认 的创新 型国家有 2 0个左右 , 包括美 国 、 日本 、 兰 、 芬 韩国等 。 这些 国家 的共 同特征是 : 创新 综合指数 明显高 于其他 国家 , 科技 进步贡 献 率 在 7 %以 上 , 发 投 入 占 G 0 研 DP的 比 例 一 般 在 2 %以 上 , 外 技 术 依 对 存度指标一般在 3 %以下 ,这些创新型 国家 所拥 有 的发 明专利 数量 占 0 全 世 界总 数 的 9 %。目前 , 国科 技 创 新 能 力 较弱 , 关 研究 报 告 ,0 4 9 我 有 2 0 年 我 国科 技 创 新 能 力 在 4 主 要 国家 ( 9个 占世 界 GD P的 9 % ) 2 中位 居 第 2 4位 , 于 中 等 水 平 I 处 l 1 为 一个 科 学 技 术 相 对 落 后 的 国 家 , 革 开放 。作 改 2 0多年来我 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人力 、 物力 、 财力 的大量投入实 现 , 本 上 是 一 种 高 投 入 、 产 出 、 消 耗 、 效 益 的 粗 放 型 经 济 增 长模 基 低 高 低 式。这无论与我国的现实 国情还是 与全世界都在倡 导的可持续发展模 式都是极不协调的 , 同时也证 明我 国距离创新 型国家的标 准还很远。 然 而, 我国人 口多 、 自然资源人均 占有量 少的 国情决定 了我们必须选择创 新型发展道路 , 将科 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 内在 动力 , 以真正实现 我国经济增长方 式从粗放型 向集 约型的根本转变 ,实现经济社会 的协 调发展。对此 , 胡锦涛指出 : 当今 时代 , “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 新方面 占据 优势 , 就能够在发 展上掌握主动 。” 谁 同时 , 他还宣布 了中国未来 1 5年 科 技 发展 的 目标 :0 0年 建 成 创 新 型 国 家 , 科 技 发 展 成 为 经 济 社 会 发 22 使 展的有力支撑。 经济增长 的科技进 步贡献 率要从 3 %提 高到 6 %以上 , 9 0 全社 会 的研 发 投 人 占 C P 比重 要 从 1 5 D . %提 高 到 25 。党 中 央 提 出 3 .% 的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这 一 重 大 战 略 决 策 ,事 关 新 世 纪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全局 , 事关 中华 民族 的前 途和命运 , 也是 社会主 义现代 化建 设理论 的重 大创 新 。 总结发达 国家科技创新 的经验 , 中至关重 要的一条就是 : 极鼓 其 积 励企业参与科研创新 , 实现科研与企业 的“ 双赢 ” 科技革命 的蓬 勃发展 。 使得科学技术 的强大经济功能 日益 凸显 。为在激 烈的市场竞 争中取胜 , 原本对科研事业缺乏兴趣 的私 营企业 纷纷加大 对科 研的投资力度 。如 在美 国政府因势利导下 ,美 国的私营企业不仅 参与经营通信 、交通运 输、 钢铁 、 石油等大型工业 以及航 空航 天 、 半导体 与集成电路 、 计算 机与 软件 、 密仪表 、 物技术等新 兴工业 , 精 生 而且还 积极 承担这 些行业 的科 研开发活动。19 美国研发投入最多的 2 9 1年 O家 企 业 中 , 第 一 位 的通 居 用汽车公 司研发投 入达 5 . 88 美元 ,居第 二位的 I 7亿 BM公 司研发投人 为 5 .l亿美 元 , 00 位居第三 的福 特汽车公司研发投 人为 3 .8亿美元日 72 。 这种做法一方面使企业获得了竞争优势 , 继而获得 巨大 的经济效益 , 另 方 面 也 为美 国科 技 事业 的 发 展 注 入 了 无 限 的 生 机 与 活力 。 在 日本 的 科技发展中 , 民间企业 也 占据 了主体地位 。 日本全 国的科 研经费 中, 民 间企业 支出的部分 一直保 持着较高的 比例。 19 9 3年 民间企业科研经费 支 出 部分 占 7 .% , 府 支 出 部 分 占 2 .%。 日本 民 间企 业 支 出 的 科 研 84 政 1 6 经 费在 全 国科 研 经 费 中所 占 的 比例 约 为 欧 美 国 家 的 12~1 . . 。 市 4倍 在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 业 作 为 经 济 社 会 的 细 胞 , 为 市 场 的 投 资 主 体 、 益 企 作 利 主体 和风险承担 主体 , 在技术创 新中应发挥不 可替代的作用 , 而技术创 新理所 当然应该成为企业经 济活动中必不可 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 时代 , 业的创新能力就是 国家的创新力 。在发达国家 ,0 企 8 %的科 研工 作在大企业 中完成 , 国家科技实 力和竞争力 的提 高 , 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技术 开发与创新能力 不 足, 远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 缺乏参 与国际竞争 的能 力 。全 国规模 以上 工业企业研 究开发投入 占销售 额的比重仅为 07 %,拥有技 术开发 机 .8 构的企业仅 占 2 %, 5 大部分企业 没有 技术研 发活动Ⅲ 知识经济 时代 , 。 企 业竞争 已上升 到技术 、 管理 、 经营层 面的竞 争 , 过去那 种拼 资源 、 拼人 力 、 劳动力成本 、 拼 拼市场 的低 端做法 , 已经走 到尽头 。对 中国企业来 说, 这是很大的挑战 , 也是一个机遇 。 只有通过集 中优势力量 、 加大科技 研 发 投 入 、 高 技 术创 新 水 平 , 国 的企 业 才 能 在 知 识 经济 竞 争 中形 成 提 中 核心竞争力 , 否则就只能在现代产业链 的末端徘徊不前 , 而我国创新性 国家 的 目标 也 就 很 难 实 现 。 因此 , 建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 学 研 有 机 结 合 构 产 的 国 家 技术 创 新体 系 ,是 转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的 必 要 途 径 , 是 建设 创 新 型 国 家 的 当 务 之 急 。 也

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论 企 业 的 技 术 创 新 主 体 地 位
胡 长 生
( 中共江 西省委 党校 , 西 南 昌 3 0 0 ) 江 3 0 3
【 摘
要 ] 业 作 为技 术 创 新 主 体地 位 的原 因在 于技 术 创 新是 一 个 经 济 学 范畴 , 业作 为 联 结技 术 与 市场 的 主 体 。 企 企 时刻 感受
第一 。 业 成 为 技 术创 新 经 费 的投 入 主 体 。 企 即企 业 应 当 成 为 国家 技 术 创新 经 费 的主 要投 入 者 。 要 体现 在 . 业 研 发 投 主 企
新 的 市 场 ,也 就 是 有 关 国 家 的 某 一 制 造 部 门 以前 不 曾进 入 的 入 占全 社 会 研 发 投入 、 企业 研发 投 入 占企 业 销 售 收入 ( 企业 研 市场 , 管 这 个 市 场 以前 是 否 存 在 过 。 ( ) 取 或 控 制 原 材 料 发投 入 强 度 )技 术 引进 与 消 化 吸 收 再 创新 的经 费 的 比 例要 达 不 4掠 、 或半 制 成 品 的 一 种新 的供 应 来 源 .也 不 问这 种 来 源 是 已 经存 到 相 当 的 程度 。 过 努 力 , 国企业 的上 述 三项 投 入 比例 逐 年 经 我 在的 , 还是 第 一 次 创 造 出来 的 。 () 5 实现 任 何 一 种 工 业 的新 的 均 有 不 同程 度 的提 高 , 与 发 达 国家 相 比仍 有 较 大差 距 。 国 但 我 组织 , 如造 成 一 种垄 断 地 位 , 比 或打 破 一 种 垄 断地 位 。”’ n2 企 业 研 发 投 入 占全 社 会 的 比例 现 己达 到5 % 以上 ,而 发 达 国 [P-) ] 7 ( _ 0 简而 言 之 ,创新 即创 造 一 种 新 产 品 ;采 用 一 种 新 方法 或 新 工 家 达 到 7% 以上 。研 究 开 发支 出 占企 业 销 售 收 入 的 比重 仅 占 0

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Yu a Ling—bi Lixh g—y al n, l u i
( ung n oy cn H a g agP l ehi t c
H ag ag u ng n
4 80 302
H bi ue)
Ab ta t A c r ig t h i u t c o e a d a ra ,t e5 h e n f h 6h e t l o f rn e o h P n e N t n l sr c : c o d n ot e c c ms n e h m n bo d h tme t g o te 1 t C nr nee c fte C C a d t a o a r a i ac h i c n ee o n teS in e a dT c n lg 0 6 idc l ta e t h i u ra o ei o t t a v r o e rs it n o d . o fr n  ̄o h ce c n e h oo yi 2 0 liae h t h c n q ece t n i t n r t e i s h mp r n y t o ec me t et c o f e a w o h ri v lp n n e l e tes san be d v lp n .T e d mia t oc f e h iu raini te e trrssr te a e rs ac nt e o me t d rai h u ti a l e eo me t h o n n re o c nq e ce t h nep e ah r h n t ee r his — a z f t o s i t h i tf n O o e n n .B s d o e te r e a d s c esu rc c f ec e t eC L t e ,w a e l e ted mia t ttso te t h u o rg v r me t a e n t o i n u c sflp a t e o t r i Ol t s ec l rai o n n a f c . i h h s i h av n i l z h s u h e nq e c e t n o te e t t o o t eve fte r n x mpe i u rai f h ne i o p r  ̄sb t f m iw o h oy a d e a l .He c ,w h ed p oe t n r mo e ce t e c mp tn h r h n e e s o r t d p o t t rai o ee c ca eh v e o hn s nep i sa t e fC ie ee tr r e c v l s i y. Ke r s E tr r e ;T c nq e ce t n y wo d : ne i s e h iu ra o ;D m n n tts p s i o at a i s u

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 (0 6年 以来) 20 以来 , 项工作取 得 了很 大 这
进展 。 从总体上看 , 但 目前 我 国企 业 的 创 新 主 体 地 位 尚 未
续发挥政府主 导作用 的同时,注意调动社会各方 的积极
性 , 中也包括发挥企业 团体的作用。 其 各级企业联合会、 行 业协会等 企业 团体 ,可 以利用和企业联系广泛的优势, 在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加强与政府部 门沟通,反映 问题 , 争取政策支持 ; 可以开展 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经验 与信 息
交流 ; 可以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 、 高等 院校的合作, 密切产
学研关系。 自 19 9 0年原国务院生产办组织开展全 国企业 管理现代 化创新成果审定和推广活动 以来,到 目前历 经 2 O年 , 本建立起 了一个 国家 级、 区和行业级 、 基 地 企业 级 的企业管理创 新成 果审定推广体系, 每年全国有上万家企 业积极参与成果总结和 申报活动 ,省市相关政府部 门、 企
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 , 推动技术创新 、 发挥企业在 技术
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官产学协作 , 共 同打造推进平 台。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这 项工作 , 需要在继
的主体地位 , 是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 只有不断增 强现有市场 需求, 今后 , 要鼓励更 多的企业 进行
面 向未来 的技术 开发和储备 ,产品既要满足现有 市场 需 求, 又要 以超前的远见捕捉潜在的市场机遇 。
积极探索提 高 自主创新能力 的方法和途径 。 多年来 , 一些
领先企业 已经进行 了积极探索, 积累 了一些好 的经验和 做
制。 ■
体作用 , 必须进一步深化 改革 , 消除影响企业技术创 新的 体制性障碍 ,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 在去年的专题调研 中, 不 少企业就完善 创新环境和政策提 出了一些值得重 视的建

我国企业创新政策走向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我国企业创新政策走向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我国企业创新政策走向:注自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3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

),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科技体制改革措施以及政策保障等。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同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

党的十七大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要更加重视和推进自主■本刊专访中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胡志坚创新,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t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中国科学技术部作为我国科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部门,目前,我国企业创新政策的进展情况如何?未来走向将是怎样?本刊专访了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胡志坚。

胡司长首先强调了创新的概念,即创新是指企业家对诸生产要素一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进行新的组合。

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创新的目的就是谋利。

创新是企业家组织的,他们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参与。

“公共研究机构(包括大学)主要从事发现和发明活动,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是重要的参与者。

而知识能够变为财富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这项活动只有企业来从事,所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的执行者和组织者。

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义

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义

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义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不断重视,各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企业仅仅是作为研发的执行者,在科技创新中起到了相对次要的角色。

但是,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有助于企业走出现有困境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是每个企业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就要求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抢占先机,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流于表面化的技术改进,只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好的效果。

但是,缺乏长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最终只会深陷到与其他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中,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

因此,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借助自身优势,进行更加深入的创新,进行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

这样的科技创新是根基性的创新,其技术的独创性和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

可以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引进、攻克技术瓶颈等手段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效地避免与其他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加速企业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让企业摆脱现有的困境。

二、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助于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建设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之一。

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密不可分,品牌这个名词早已不只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表了。

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市场,他们都着眼于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寄望于企业在市场上的实力和获得市场掌声的推力,希望能够与自己的品牌形成更好的印象和共鸣。

而具备自主创新的企业,通常都能够在创新过程中秉持创新精神,重视技术的质量和创新的价值,最终形成品牌的硬实力,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在企业营销和对外交流中具有先发优势。

三、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可以增加企业增值税申报额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落实可以有效地增加注重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转化。

政府在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也会借鉴企业科技创新的经验教训,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创新科技研发的资金扶持,营造智力支持积极、创新丰富的研发环境。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专栏COLUMN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从表述上看,此次关于“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表述,大方向上和过去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可以看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是催生经济新动能的关键,而哪些技术是颠覆性、前沿技术呢?会议中有三个方向性举例:“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

这的确是当前最有潜力的三个方向。

其实,我国一直在政策层面支持人工智能发展,不过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步骤可能调整为“先发展,后规范”。

从当前看,人工智能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所在,算法、算力、数据、AI 大模型应用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人工智能既可形成新的产业,也能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最优解,实现赋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创新的主力攻坚任务将由企业承担,政策也将更多地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到创新中,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盘和林文/盘和林基因编辑、基因数据库、基因靶点药物等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

数字技术正在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

比如基因对应蛋白质特性预测,AI 就能够比人类科学家更高效:比如大数据技术和基因库结合,在寻找癌症靶点方面效率更高;比如机器人技术、内窥镜技术在手术领域的应用,就大幅度提高了内窥镜手术的技术水平。

低空经济涵盖多个技术内涵。

如果是低空飞行器,比如无人机,未来可以在无人机配送、无人机巡检、无人机救援等方面形成广泛应用,结合未来6G 网络,将形成丰富的低空应用生态。

如果将低空经济的概念延伸到太空低轨道,那么卫星互联网将是低空经济中另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卫星基站来解决偏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而要降低卫星基站的成本,则又需要实现火箭回收这一前沿技术。

技术创新的大众主体分析

技术创新的大众主体分析
c mp n e — o g n z t n — p o l ,a d tk s t e 1 6 e h oo n v t n i u o n r o x mp e t i u s te o a is r a iai s o e p e n a e h 9 0 tc n lg i o ai n o rc u t fre a l o d s s h y n o y c
S N h o a g U Z ag n
( hnzo ntueo e nu cl n ut n gm n, hnzo 5 05 hn ) Z eghuIstt f r at a Id syMaae et Z eghu4 0 1 ,C i i A o i r a
Abtat hs ae nlzs h as i f h ujc o cnlg nvtnf m tep ol — nrpeer — s c :T ip pr aye et nio o tesbet feh o yi oao o h epe —e t rnus ・ r a t r tn t o n i r e
术 创 新 大众 主 体 地 位 的 对 策 和 措 施 。 关键词 :技 术创新 ;大众主体 ;历 史考 察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 7 . 23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0—79 (0 1 7— 15— 4 6 5 2 1 )1 0 5 0
A ayi o eP bi u jc f eh oo yI n v t n n ls n t u l S bet c n lg n o ai s h c oT o
jc o c nl nvt niid iu n vt n tegle g ,n oao ni n et invt nm ca i , c et feh o g i oao i d a i oai ,h o nae invtnevr m n,n oao ehns t o n y i sn v l n o d i o i ms si —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当然也就要求企业同时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江泽民同志不仅多次强调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明确指出:“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是客观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立足之本,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经济体制转型和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影响经济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即在国家宏观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将会占主导地位。

因此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即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体、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的主体、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主体和获取相应利益的主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以下特点: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和投入主体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寻求技术机会,自主决策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项目,付诸实施。

决策之后,就要围绕目标,进行全面规划、制定组织实施措施。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筹资。

企业自主决策,当然就要自行投资,自主决定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统筹考虑投入的分配和步骤。

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从而保证其决策主体地位的落实。

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就在其本国和中国建立微软研究院,并从公司的收入部分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新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之上,使其软件产品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像中国的海尔集团和中国的联想集团等也都学习国外的经验,开始重视自主研究与开发活动。

建立类似国际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进行研发,并在企业的发展方面取得成效。

企业是研究开发的主体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围绕市场搞开发是其优势,通过研究市场获得的信息是保证研究工作有成效的前提。

研究开发工作只有落实在企业进行,才能更好地和市场需求结合到一起,并通过承担创新活动的风险强化其责任,这一点,是其它研究机构无法做到的。

论企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体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论企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体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54《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总第464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在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

然而企业要真正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还要克服许多障碍和困难。

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必要性1.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投入的主体、利益的主体和风险承担的主体,当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必然要求企业同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最贴近市场,既了解市场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又有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而收回研发成本,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只有企业通过市场才能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

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大利润。

这点也恰恰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所在。

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的根本体现。

这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具有一定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企业自身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立足之本,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源。

2.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据统计,目前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

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

如通讯领域中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航空领域中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中的IBM、英特尔、微软等,都是自主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

只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个国家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创新国家。

3.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地位的特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地位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充分体现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并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二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将社会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自己企业的定型商品推向市场;三是能主动快速地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再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评价指标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评价指标研究
I 6 4) 9 6l
水 稻的 雄 性 不孕 性 [] 科 学通 报 . J
8 袁 隆卓 9 谢 长江
育 种 掌 ・ [] 杂 交 水稻 .9 8 5 0得 J I9 ( 1 功 勋 科 学 家袁 罄平 [ 川 北京 : 中国
4 袁 兽平
素 交 水 稻 制 斗 与 高t Y a o g ig tef n e f y r i ujc, i asini i r h rci l h rc r - bt c: u nL n p . h u d r bi r esbet s c tt t bi t a t a c aat i r n o oh d c e sw h g p c es
遍 的启 迪 作 用 和指 导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表1 北 京 : 民 出版 社 9 4 人 1 6
2 毛 泽 东 矛 盾论 [ M] 毛 泽 末选 票 ( 订 一 毒 奇
盎 、 北 京 : 置 出版 社 , 9 4 人 I6
稻 , 9 7f 1 9 6)
3 袁隆平
略 ,有 效地指 导 了各项 关键 技术 的突 破 ; 19 9 7年提 出超级杂交稻选育 的新理念 ,为 术稻超 高产 育种 指 明了方 向和技 术路 线 ; 19 年 提炼形态改 良与杂种优势利 用相结 98 合 种家心得” 不仅是水稻育种科研的理 育 . 性结 晶, 而且对其 他农作物育种研究具有普
农 业 出版 社 . 9 6 19
[] J.遗 传与 育 种 ,97 I 17 t ) 5 袁 隆 正 杂 交水 稻 育 种 的 战略 设 想 [] 杂 交 J
水 稻 . 9 7f l I 8 I
( 任编辑 责

焱1
1 毛 泽 东 .宾践 论 【 M] 毛泽 东选 集 f 鲁订 一誊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
目录
01 开放式创新:内涵、 框架与中国情境
02
一、开放式创新的内 涵
03
二、开放式创新的框 架
04 三、中国情境
05 参考内容
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 情境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和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保持竞争力并推动创新发展,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本次 演示将探讨开放式创新的内涵、框架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和发展。
2、国内经济形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全国范围内,各 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创新 型国家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地位。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的内涵
1、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义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不断地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方式,对产 品、服务、生产过程等进行改进或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 过程。
2、协作性
协作性是开放式创新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框架中,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 利益相关者等共同参与创新过程,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此外,框架还鼓 励跨界合作,通过多学科交叉,拓展创新思路和视野。
3、创新性
开放式创新框架注重创新和探索。在框架中,企业鼓励员工进行发散性思考, 挑战传统观念和做法,以推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突破。同时,框架还 鼓励尝试和容忍失败,从而营造出一种敢于冒险和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
2、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往往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等困难,限制了其技术创新的步伐。为了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出 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设 科技园区,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聚集;推行产学研合作,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 创新能力等。

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例子

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例子

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例子1. 引言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

本文将以中国为例,介绍一些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具体案例。

2. 中国高铁中国高铁是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网络之一,被誉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高铁项目从设计、建设到运营都凭借自主创新走在了世界前列。

首先,在设计阶段,中国高铁采用了许多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

例如,在动车组设计上,中国高铁引入了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该动车组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中国还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

其次,在建设阶段,中国高铁充分发挥了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高铁的建设项目大多由中国企业承担,这些企业凭借自主创新能力,在高铁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企业自主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钢轨连接技术,使得高铁线路更加平稳和耐久。

最后,在运营阶段,中国高铁通过不断创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中国高铁引入了自助售票、电子支付等先进技术,提供了更便捷的购票和乘车体验。

同时,中国高铁还通过不断优化列车运行图、提升列车时速等方式,提高了运输效率。

总之,中国高铁项目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

通过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借助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中国高铁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并对全球高速铁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 5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是当前全球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在5G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首先,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并推动了自主研发的5G标准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

中国企业华为、中兴等在5G通信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研究2013年04月16日14:17 来源:《中国软科学》2012年9期作者:汪锦孙玉涛刘凤朝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1【内容提要】本研究从市场化和全球化两个层面,阐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双重主体地位的内涵,并从规模和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难以通过“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来解决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创新尚没有成为国有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驱动;私营企业研发活动发展较快,研发效率较高,但是发展空间受限制;外资企业研发活动市场化导向强、效率高。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双重主体规模-效率一、引言2006年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学术界和管理层使用频次最高的“策略性”用语之一。

2011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又提出“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市场关系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面向2020年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探讨中国情景下的企业主体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研究经历了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阶段。

规范研究主要回答谁是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

国内学术界对技术创新的主体问题,存在企业家主体、企业主体和多元组合主体等不同的观点[1],代表性学者包括连燕华[2]、陈士俊和关海涛[3]、郭树东等[4]。

经验研究主要回答企业是否已经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相关学者从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专利申请授权量等方面对我国技术创新主体问题进行了考察,代表性学者包括吴忠泽[5]、刘新同[6]、孙玉涛和刘凤朝等[7]。

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和“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政策导向,已经回答了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二,在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是全球创新的领导者,掌握着全球创新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权,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依赖外部技术引入,本土企业逐步失去了技术自生能力,沦为发达国家装备产品的车间、排放污染的场地、提供人才的技校和倾销商品的市场,跨国公司逐步成为发展中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①。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内涵是什么?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实践情况如何?是中国自主创新实践亟需破解的重要理论命题。

为此,本文阐述了中国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双重主体地位的内涵,提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指标和标准,从规模和效率视角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实践情况,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创新体系政策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二、企业技术创新双重主体地位的内涵目前,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相对于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也就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问题。

随着全球化日益增强,跨国公司逐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群体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关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所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结构中的位置,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的创新实际。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门议题。

以OECD国家为主体的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②,试图从系统的视角理解创新过程,其实践背景是日本、美国和欧洲等成熟市场经济体。

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追赶,发展中国家引入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试图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1999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其实践背景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转轨的混合经济体制。

国家创新体系实践背景的中西差异,造就了创新体系研究的中国情境[8]。

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理论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不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过程,企业自然就是市场经济活动和创新活动的主体。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发达国家政府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和创业氛围,加强公共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完全行政化;研发和生产力量相互分离,创新资源集中在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

企业作为政府所有和所属的生产单位,既没有创新资源投入的主动权和积极性,也没有实施创新的技术能力。

中国的创新体系建立在转轨时期的混合经济体制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企业尚没有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主导的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市场化进程中,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主体、创新组织实施主体、创新产权的占有主体和市场价值分配的决定主体,需要实现的是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职能的合理定位和运行的整体协同。

为了加强科技和经济的融合,中国从1985开始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1987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1988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改革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研究与开发机构转制、建设技术市场、促进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主旨,均为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降低R&D成本、扩展新兴市场、利用东道国人力资本优势等方面因素[9],很多跨国经营的公司开始进行R&D国际化。

从东道国的角度而言,外资公司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者,FDI的大量流入对于本国产业部门产生巨大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创新体系中企业、大学、政府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

而就国家地域范围而言,国家创新体系包含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新体系,Tang和Hussler[10]将其定义为基于FDI的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战略是中国应对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争取全球价值分配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国家战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主体地位是全球化进程中本国企业的创新地位。

后发国家的企业要嵌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创新网络,可以选择向内嵌入或者向外嵌入的方式。

中国主要采用向内嵌入的方法,通过FDI、技术引进、并购等方法,本土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切入全球生产、研发和营销网络,外资企业以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创新体系、进入国内市场。

高技术产业发展就是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缩影。

中国绝大部分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与本土企业无关,外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中的份额高居不下③。

外资企业凭借其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赚取了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形成的主要利润,中国只是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初级劳工,同时还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虽然向内嵌入使中国本土企业进入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和研发体系,然而本土企业仍然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锁定状态,徘徊在全球创新网络的边缘。

企业相对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但是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外资企业通过技术和品牌等渠道控制了本国市场,所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考虑企业所有制结构。

三、企业技术创新双重主体地位衡量指标和标准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过程,其中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产权的形成和市场利润的获取及占有等是关键环节。

本研究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投入-产出”框架,从创新价值链三个环节入手,提出技术创新衡量指标体系(见表1)。

从表1可知,技术创新投入指标选择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包括产权指标和收益指标,其中产权指标选择科技论文和有效发明专利,收益指标选择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

科技论文主要衡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产出,而有效发明专利既包括了专利的数量又包括了专利质量,主要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标准。

目前,学术界和管理层主要关注规模标准,即采用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规模在创新体系中所占比重,判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实际上,企业创新不仅体现在创新活动的规模,还需要考虑将投入转化成产出的效率。

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创新规模已经远远超过高校、科研机构,但是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尚没有确立其主体地位。

实际上,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创新规模还体现在创新效率上。

本研究在规模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效率标准,即“投入-产出”效率。

综合考虑规模和效率,更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本研究相关数据来自2009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

四、规模视角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规模的主体地位“十一五”期间中国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2010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98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达到了12.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长13%,2010年达到255万人年④。

中国的研发资源投入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全社会的71.9%和73.23%(表2)。

由此可以认为,研发资源投入不足已经不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企业已经成为研发活动的投入主体,那就理所应当成为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体。

内资企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占企业的比例为74.98%,R&D经费内部支出占企业的比例为73.86%,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简称“外资”)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经费占企业的比例已经在25%~30%之间。

从经费和人员的匹配情况来看,外资企业的研发人员增长明显快于研发经费增长,而内资企业人员下降快于研发经费下降,也就是说外资企业相对于内资企业的人均研发经费优势正在逐步被侵蚀,但是外资企业在文化、管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仍然吸引了很多研发人员。

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研发人员的整体比例为11.79%,研发经费的比例为11.94%。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成为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研发人员比重达到62.78%,研发经费比重达到61.39%,当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很大一部分也是国有控股的企业。

2004年以后,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将很多国有企业转变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二)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规模的主体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国际科学论文总量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2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3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