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心理大纲详解-教心

合集下载

(完整)心理咨询入门课程教学大纲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心理咨询入门课程教学大纲汇总,推荐文档

《心理咨询入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心理咨询入门》课程是一门通识课程,旨在向学员推开一扇了解心理咨询的窗户。

心理咨询原本隶属于临床心理学的范畴,但随着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它本身的独立性日益显现,被社会的接纳程度也日益提高。

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员对心理咨询基本知识的了解,学习基本的咨询技术,并能将这些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和实践技术。

本课程选用郑希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方法》一书。

《心理咨询入门》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诊断、临床会谈和心理咨询的方法。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初步掌握心理诊断的基本方法,了解临床会谈的过程,学习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为学员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有效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基本的咨询技术,并能将这些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心理学。

三、教学方法建议1.为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在教学中启发引导、生动活泼。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要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有关心理咨询理论分析自己身边的各类问题,总结咨询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高标准、严要求,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3.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初步方案一、课时、学分《心理咨询入门》课内学时为36学时,学分为2学分。

MJ心理大纲详解 心统(改)

MJ心理大纲详解 心统(改)

MJ心理大纲详解心统(改)mj心理大纲详解-心统(改)统计是一种形式的交流手段,它用抽象的符号去代表概念、事件,并把他们按照有效的方式结合起来。

任何行为科学家都可以用统计学这门国际通用的语言来和他人交流他们研究的结果。

统计也是一位先知。

每当我们对自己辛辛苦苦做研究得到的数据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些结果翻译成先知能懂的国际语言,然后向他请教到底我们的结果能不能说明问题?能说明什么问题?先知会一如既往地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而这答案能令全世界的人心服口服。

最后,我们把统计定义为一个收集数据且对其进行组织、总结、描述并基于这些数据做出决定和推论的过程。

(1)基本概念总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测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样本:由于不能或没必要对整个总体进行研究,我们只能从总体中选择出一些个体代表总体,这些个体的集合叫样本。

变量:本身就是变化的或者对于相同个体存有相同应该特征或条件。

常量:本身维持不变且对相同的个体的值也相同。

参数:叙述总体的数值,它可以从一次测量中赢得,也可以从总体的一系列测量中推断获得。

比例:全组中值域为x的比例,p=f/n插值法:一种求两个已知数值之间中间值的方法,其假设所求解点附近数据呈线性变化。

统计量:描述样本的数值,与参数的获得方式相同。

随机取样:从总体提取样本的一种策略,建议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

采样误差:样本统计数据量与适当的总体参数之间的差距。

偏态分布:分数堆积在分布的一端,而另一端成为比较尖细的尾端,其与对称分布对应。

次数分布:一批数据在某一量度的每一个类目所出现的次数情况。

线性型变量:由拆分的、不可分割的范畴共同组成,即将来临范畴之间没值存有。

连续型变量:在任何两个观测值之间都存有无穷个可能将值,它可以被划分成无穷多个组成部分。

(2)学习建议①将特别注意放到概念上,心理统计数据必须就是一门概念性的科学,而非纯数学。

②一定必须将统计数据方法与心理学研究的情景融合出来自学。

MJ心理大纲详解-实心

MJ心理大纲详解-实心

实验心理学一、实验心理学概述科学: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并可自我矫正的事业,它是循环往复的科学通常始于分析,即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基本因素。

对思想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包括:描述、预测和解释,他们分别对应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观察、相关、实验研究,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就能通过改变现在从而对未来加以控制。

理论:把多个事件事实和概念组织成紧凑连贯的体系的一组相关的解释性表述理论有两大功能,一是能为科学家组织数据提供便利方法,二是让科学家在研究之前对事件做出预测在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上,数据和理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理论是永远不能够被证真的,只能被证伪。

评估理论好坏有明确的三条标准:简洁性、准确性、可验证性归纳与演绎:科学家强调经验观察,把科学的过程视为从数据到理论的过程,这就是归纳,用归纳法所进行的推理过程是从特定数据出发导出一般的结论,相反,强调从理论推出特定结果的方法是演绎。

科学的观察都是在一定情景中进行的,因此所归纳的理论或规律必然有其局限性,以至不同的情景下的誓言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相反,演绎的立场是用一个理论能预测并被所有实验证实,但事实是任何理论迟早会被推翻或更新。

正是这种不断变化说明了科学的自我校正的性质。

通过归纳和演绎的结合,科学的理解会越来越透彻。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实验心理学: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在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第二阶段的开始。

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使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今天,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了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离不开以往众多研究者的贡献:(1)费希纳1860年,费希纳出版了第一部系统的心理物理学专著《心理物理学纲要》,这部纲要的出版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MJ心理大纲详解-发心

MJ心理大纲详解-发心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斯芬达克斯问:“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到了中午是两条腿,当太阳落山时又变为三条腿?”(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命全程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各年龄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换句话说,它关注人从受孕到死亡这一生中发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变化。

广义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包括两部分:①认知过程特征: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思维、语言(言语) ②社会性发展特征:动机、情绪(情感)、能力、人格个体心理因素的发展还另外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生理因素:身体器官以及由器官决定的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②社会背景:家庭、社会、教育(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包括: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时间 女孩年龄 纵向研究 横断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我们想了解随着时间推移个体如何发生变化以及成长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颇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里介绍四种主要的用于发展研究的方法。

1.横断研究横断研究: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样本可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

通过研究,对与年龄或生理成熟度有关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得出变化和差异的规律。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连续观察和研究也较追踪研究。

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3.聚合交叉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心理咨询考试师大纲

心理咨询考试师大纲

心理咨询考试师大纲第一章:导论1.1 心理咨询考试师的定义和职责1.2 心理咨询考试师的职业素养要求第二章:心理理论和知识2.1 学习理论2.1.1 经典条件作用2.1.2 操作条件作用2.1.3 社会学习理论2.2 人格理论2.2.1 心理动力学理论2.2.2 行为主义理论2.2.3 人本主义理论2.3 发展心理学2.3.1 神经发育2.3.2 认知发展2.3.3 社会情感发展2.4 心理病理学2.4.1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2.4.2 精神病理机制2.4.3 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特征第三章:心理咨询基本概念和技术3.1 心理咨询的定义和基本原则3.2 咨询关系建立和维护3.3 心理咨询过程与技术3.3.1 倾听与积极回应3.3.2 反馈与共情3.3.3 问询与澄清3.3.4 探索与解释3.4 心理咨询中的沟通技巧和技术第四章: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4.1 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4.2 保障客户权益的法律法规4.3 信息保密与知情同意4.4 心理咨询中的道德困境与处理第五章:专业实践技能5.1 心理测量与评估5.1.1 心理测量方法与工具5.1.2 测量与评估的步骤5.1.3 测量与评估结果的解释与应用5.2 心理咨询中的危机干预与处理5.3 心理咨询中的团体辅导与治疗5.4 心理咨询中的家庭与夫妻关系辅导第六章:心理咨询实践与案例分析6.1 心理咨询的实践模式与技巧6.2 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6.3 心理咨询实践的个案管理第七章:心理咨询研究与创新7.1 心理咨询的科学研究方法7.2 心理咨询研究的领域和方向7.3 心理咨询创新与发展第八章:心理咨询教育与培训8.1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提升8.2 心理咨询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和方式8.3 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与资质认证结语心理咨询考试师大纲中包含的内容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考试师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考生能够具备扎实的心理理论和知识基础,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技术,了解伦理和法律问题,培养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个人发展和创新能力。

教心知识点总结

教心知识点总结

教心知识点总结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学习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视为信息处理的心理活动,主要研究人类的感知、认知能力,探讨人的思维如何进行信息的加工、分析、存储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如感知的基本原理、注意力的调控、记忆的特点与遗忘规律、语言的结构与习得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点都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1.感知的基本原理感知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在认知心理学中,感知的基本原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感知的基本原理包括感觉的门槛、感觉的适应、感觉的错觉、感觉的差异阈等,这些原理在感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些原理对我们理解感知过程、感觉的特点有很大帮助。

2.注意力的调控注意力是指人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性地对某些信息进行关注和加工,而对其他信息进行忽视。

在认知心理学中,注意力的调控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注意力的调控包括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的转移等,这些都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重要的注意力机制。

3.记忆的特点与遗忘规律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进行信息的存储、保留和再现的心理活动,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了解记忆的特点和遗忘规律对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记忆的特点包括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而遗忘规律则包括遗忘的原因和防止记忆衰退的方法。

4.语言的结构与习得规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结构和习得规律一直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语言的结构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而语言的习得规律研究主要包括母语的习得、第二语言的习得、语言障碍的产生和治疗等。

了解语言的结构和习得规律对我们提高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认知心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主要研究人类如何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教心名词解释

教心名词解释

教心名词解释◎教心- 名詞解釋◎一、預備性評量(preparative evaluation)又稱安置性評量或教學前評量。

在教學前,為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知識與技能)所做的評量。

若學生未具備學習新單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則教師需提供預備性的經驗,再進行新單元的解說;反之,則實施預定的教學。

常見的預備性評量有智力測驗與入學測驗,課堂前的預備性評量實際並不常見。

二、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evaluation)又稱為教學中的評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解學生學習的情形,透過晤談、觀察或文字….等方法,來評量學生學習的情形,以便隨時發現問題,提供學生和教師校正及回饋的機會。

根據形成性評量,教師可隨時修正自己的教學策略;學生可獲知自己的學習表現,來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後的學習方式,如小考或期中考。

三、診斷性評量(diagnostic evaluation)在形成性評量實施後,發現學生有學習困難的情形,教師尌必頇給予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改善學習模式。

在輔導之後若是學生學習困難情形依舊,則實施診斷性評量,以確認學習困難的關鍵處,或造成學習困難之生理、心理或其他因素。

實施診斷評量時,除需要特別設計的診斷測驗外,尚頇專家協助鑑定及輔導,不過台灣教育對此類評量仍頇努力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制度。

四、總結性評量(summative evaluation)在教學結束後,為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是否已經達成教學目標,以確認整體學習結果或教學成效而進行的學習評量。

若學生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則教師需提供另外的學習經驗;若已達到教學效果,則評量成績或認定精熟程度。

又稱為教學後評量,如期末考或聯考。

五、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關鍵期的研究始於Lorenz對動物行為的觀察研究。

關鍵期係指個體在發展過程中,最適宜某種行為或身心特質出現與成熟的階段,亦即影響最大的特定時段。

若過了該階段,以後學習則會阻礙較大。

教師應認知個體行為與身心特質的出現時機,提供適當的教學方法與教育環境來增進學習效果。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1.1 目标1.2 教学方法1.3 考核方式2. 课程目标2.1 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2.2 培养学生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2.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4 提升学生自我提升和心理成长的意识3. 课程内容3.1 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3.1.1 心理健康的定义3.1.2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3.2 压力管理3.2.1 压力的类型和来源3.2.2 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3.2.3 压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3.3 情绪管理3.3.1 情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3.2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3.3.3 情绪管理的策略和技巧3.4 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3.4.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4.2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3.4.3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5 自我认知与心理成长3.5.1 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意义3.5.2 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技巧3.5.3 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和途径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1.1 授课内容要点的讲解和解读 4.1.2 使用案例和实例进行教学4.1.3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4.2 互动讨论4.2.1 设计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4.2.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4.2.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分享经验4.3 角色扮演4.3.1 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让学生实践应对技巧 4.3.2 提供实际案例和情境进行模拟演练4.3.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角色扮演中的经验5. 考核方式5.1 平时表现5.1.1 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的表现5.1.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5.1.3 个人学习笔记的整理和总结5.2 课程项目5.2.1 团队合作项目的执行和成果5.2.2 个人报告或研究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内容5.2.3 技能实践类项目的成效和表现5.3 期末考试5.3.1 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3.2 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3.3 综合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6. 教材和参考资料6.1 主教材:[教材名称],[作者]6.2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1][参考资料2][参考资料3]通过设计详细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可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心理咨询师培训大纲(三级)

心理咨询师培训大纲(三级)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第一章基础心理学一、教学目标:基础心理学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既是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入门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章教学目标为:(1)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体系。

(2)掌握心理过程及人格各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二、教学内容:(1)基础心理学绪论(识记)(2)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识记)(3)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4)记忆(掌握)(5)思维、言语及想象(重点掌握)(6)意识和注意(掌握)(7)动机与需要(掌握)(8)情绪、情感和意志(重点掌握)(9)人格(重点掌握)三、教学方法:(1)概念准确,注意相近概念的区分,结合日常生活适当举例。

(2)分阶段完成练习,对题目答案进行分析。

(3)注意事项:注意学科的体系化和基础心理学在心理学学习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一、教学目标: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来解释人的心态与行为的一门科学。

本章教学目标为:(1)掌握社会心理学各流派理论及基本概念。

(2)掌握人际关系概念及相关理论。

二、教学内容:(1)社会心理学概述(识记)(2)社会化与自我(重点掌握)(3)社会知觉与归因(掌握)(4)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重点掌握)(5)态度(重点掌握)(6)沟通与人际关系(重点掌握)(7)社会影响(识记)(8)爱情、婚姻和家庭(识记)三、教学方法:(1) 讲解为主,结合日常生活适当举例,适当结合心理咨询中的人际互动关系、社会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举例讲解。

(2)分阶段完成练习,对题目答案进行分析。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3) 注意事项:注意引导学员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内容,注意人际关系及社会功能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学科。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2024年修订版)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2024年修订版)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2024年修订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及内容要求(2024年修订版)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本课程适用于各专业学生,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 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提高心理防范意识。

-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 学会运用心理调适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 能对他人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2. 教学内容2.1 心理健康基本概念-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2 心理素质培养- 自我认识与接纳- 情绪管理- 压力应对- 人际沟通与交往2.3 心理调适方法- 放松训练- 积极心理疗法- 心理排解技巧- 心理咨询与辅导2.4 心理疾病识别与预防- 常见心理疾病类型及表现- 心理疾病的成因与预防- 心理疾病的支持与康复2.5 心理素质拓展- 创新思维与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与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素质与团队合作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讲解心理健康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应用。

-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 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 心理测试:了解自身心理状况,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课程考核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50%)+ 平时成绩(50%)的方式进行。

4.2 考试内容期末考试包括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心理素质培养、心理调适方法、心理疾病识别与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4.3 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材。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心理学教学大纲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关于心理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深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心理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支。

2. 掌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流派。

3. 熟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4. 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应用领域2. 行为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强化和惩罚的原理3. 认知心理学- 定义和基本原理- 认知发展和思维过程- 研究和记忆的认知过程4. 发展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成年人发展和衰老5. 人格心理学- 定义和主要理论- 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6. 社会心理学- 定义和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 社会行为和群体心理7. 心理评估- 评估方法和工具- 个体和群体心理评估- 应用和限制8. 心理治疗- 主要治疗方法和理论- 心理治疗的应用范围- 心理治疗的效果评估四、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框架。

2. 讨论:安排案例分析和主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开展实验、观察和调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小组项目:分组完成心理学课题研究或实践项目,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

五、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的表现。

2. 作业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和实践报告。

3. 期中考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论文: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撰写一篇心理学研究报告。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成人认知发展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成人认知发展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成人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同《MJ心理大纲详解-普心》P54)卡特尔根据水平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水平与天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水平(智力)分为液体水平和晶体水平。

液体水平: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如认知、类比、归纳、演绎等一般人20岁以后,液体水平达顶峰,30岁后开始下降晶体水平: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水平,它决定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晶体水平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2)智力双重过程理论巴尔特斯(P.B.Baltes)等人提出的成人智力的双重过程概念和伴随选择的补偿的智力模型,这个模型是与卡特尔的关于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的理论相对应的。

这种模型认为智力发展可区分为两种过程:基础过程——与思维的基本形式密切相关,主要功能在于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得组织,所以又叫智力技能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以第一过程为主。

应用过程——智力技能的情景、知识相联系的应用,所以又叫实用智力它主导成年智力的发展。

如果有联系的机会,它能在后半生继续增长乃至超过成年早期。

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液态智力会逐渐下降,但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个体会选择适当的晶态智力来补偿,他将这种在成功地解决很多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之后获得的,来自于对现实丰富经验的整合而成的成人的水平称为智慧(wisdom),他认为,构成智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熟悉性,老年人并不存有智力降低的问题。

研究还发现60岁老年人的智慧有明显的增加。

(3)新皮亚杰主义佩里(William Perry)等人研究了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

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种水平:(1)二元论水平;(2)相对论水平;(3)约定性水平。

教心

教心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学习的概念: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认知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3)人本主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非制导教学理论4)行为理论: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5)折中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研究:研究取向:1)量的研究:结果用数字说明;2)质的研究:结果用语言表达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性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2)发展期(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弗洛伊德3)成熟期(60年代到80年代):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赞可夫4)深化拓展期(80年代以后)第二章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概述:S-R1)产生背景:垄断资本主义和实证主义2)主要观点:心理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3)学习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4)学习过程: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5)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刺激:刺激是可观察到的环境条件,它拥有控制行为反应的潜力。

二、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说适用于简单的事实学习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的基本观点:1)强调进步但不追求完美,让学习知道错误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2)给学生重做难题的机会;3)保持一种有序的、可预测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知道你的预期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说——斯金纳箱强化:提高行为反应概率的过程惩罚:减弱或压抑行为的过程正强化: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应频率(负:去掉)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的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机会强化形式:1)连续式;2)间隔式(a 时间式;b 比率式)消退:如果移去学习的环境支持,那么业已习得的行为往往会消退泛化和辨别:指学生能够决定应该在何时做出或不做出某个特定的反应塑造:指先强化与目标行为稍有相似的行为,再强化与目标行为更相似一点的行为,最后逐步引向目标行为第三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S-O-R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1)学习结果:学习是形成反映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S-O-R3)学习规律与条件: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主动性、内部动机、过去经验、智力等代表: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从形式上看仍采用S-R说,兼而取之)二、格塔式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2.基本观点:1)学习的结果是知觉的重组、构造一种完形;2)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大猩猩叠箱实验)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1)强调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重视已有的认知结构2)将认知学习理论付诸于教学实际,为教改提供了理论基础,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教材编写等方面观念上的变革,影响较大3)所倡导的发现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和认可4)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削弱四、奥苏伯尔认知——接受理论学习的分类:1)根据学习的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的性质: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教学观点:1)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度”2)呈现“先行组织者”3)以“渐进分化”原则呈现教材4)辨别异同以促进融会贯通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和需要掌握的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包括陈述性和比较性先行组织者信息加工理论:表征类型: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有关“是什么”的问题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有关“怎么办”的问题陈述性知识组织成图式或知识网络;程序性知识组织成产生式系统元认知策略: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陈述性知识的编码和提取:1.精细加工策略2.组织策略编辑编辑过程包括:1.程序化:是指将工作记忆中激活的陈述性知识创建为新的产生式这一认知过程2.组合:是将两个或更多的产生式合成为一个代表了更为复杂技能的更有效的产生式过程经典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加涅1.动机阶段:诱因动机、操作动机和成就动机2.了解阶段——选择性注意1)保持阶段2)回忆阶段3)概括阶段4)作业阶段5)反馈阶段第四章理解社会认知理论学习:是指获得了指导行为的某些心理模型表现:是指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做了什么替代性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也称观察性学习榜样:是种种有序的一系列刺激,借此观察者可以提取环境事件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并照其行动,但无需一开始就公开地表现出来榜样的特征:1)卓越:在竞争中显得很突出的榜样2)受人喜欢或尊敬:榜样受人喜欢,被别人尊重3)类似:个体认为榜样与自己很相似是关键的4)强化: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的结果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想主观推测第五章认知发展理论及建构主义一、皮亚杰学派的理论皮亚杰的智力观:1.知识结构2.认知机能组织:是指个体在处理其周围事物时,能统合运用其身体与心智的各种功能,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身心活动历程适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因环境限制而主动改变的心理历程,它涉及到形成并精致图式以适应环境所采取的过程同化:以现有的图式来理解环境事件的行为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3.自我调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前运算阶段(2岁~7岁)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运算:是一种对其体验进行逻辑推理的内化的认知行为,由于受到“知觉集中倾向”、“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的限制,运算常常不合逻辑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最近发展区:学习者自发达到的发展水平或目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在外界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间的差距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同伴合作模式;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三、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1)动作表征:即通过运动反应对知识进行的表征2)形象表征:即以心理表象来表征知识3)符号表征:指用语词或其他符号来表征实际事物或情况四、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1)知识观:知识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2)基本假设:不能对学生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不能对学生掌握知识作典型的、结构化的、非情境化的假设3)学习观:学习实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围绕关键概念形成网络化的认知结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4)教学观:支架式教学①最近发展区②暂时性③温暖性④互动性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引发动机:是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引起、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倒U形;任务越简单,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动机的来源内在动机: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通过寻求外在奖赏或诱因而获得的动机德西效应: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有削弱的作用【问题】:如何降低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削弱作用?1)非必然的外在奖励会产生促进作用;2)未预料到的奖励比预料到的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3)无形的外在奖励较有形的奖励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4)为个体提供明显的胜任与能力感的外部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积极的效果;5)被期待的有形奖励会削弱高初始兴趣活动中被试的内在动机,而对很少或无兴趣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不产生影响1)马斯罗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重要的,其他各种需要都是次要的手段性质,自我实现才是人生存在的目的人本主义理论情绪与课堂动机的引发好奇心: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它能使我们投入到探究行为之中。

麦克拜提出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麦克拜提出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

麦克拜提出的四种自我控制活动在心理学领域,麦克拜( William M. McGeachie)提出了一种有趣且引人深思的概念:自我控制活动。

麦克拜认为,通过特定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并调节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

这四种自我控制活动是:意向引导、目标设定、自我监测和反馈。

一、意向引导意向引导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通过引导自己的注意力、思维和感受,来达到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在自我控制中,意向引导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激发自律和决心的关键。

当我们感到压力和紧张时,可以通过意向引导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告诉自己“我可以克服困难”、“我有能力完成任务”。

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使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应对挑战。

二、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指明确而具体地设定自己的目标,从而激发自我控制的行为。

当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时,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实现它。

通过设定目标,我们可以将雄心壮志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逐步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

举个例子,在学习方面,我们可以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坚持学习30分钟。

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三、自我监测自我监测是指持续关注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自我监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在管理自己的时间时,我们可以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使用情况,并对照预设的时间规划进行比较。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哪里,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自我控制。

四、反馈反馈是指通过外界或内在的信息来评价自己的表现,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自我控制的动力和信心,而消极的反馈则可以促使我们重新评估自己的行为并进行改进。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或是通过自我评价来获得反馈。

这些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总结回顾:自我控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临床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王伟

临床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王伟

临床心理学第二版教学大纲王伟【最新版】目录1.教学大纲简介2.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4.临床心理学的定义与作用5.医学心理学的定义与作用6.临床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正文一、教学大纲简介《临床心理学》教学大纲是由王伟编写的,旨在指导学生学习临床异常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评估、诊断和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以便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神病学、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方面。

具体的学时安排如下:1.精神病学:10 学时2.心理评估:15 学时3.心理治疗:10 学时4.心理咨询:10 学时5.实践操作:15 学时三、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临床异常心理与行为的发生、发展、评估、诊断和治疗。

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四、临床心理学的定义与作用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通过心理咨询指导和培养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有创造力。

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并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对个体进行分析,以支持其所得的有关结论。

五、医学心理学的定义与作用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

它既具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又具有医学的实践和应用。

医学心理学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病痛,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六、临床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在很多方面有所区别,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临床心理学主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强调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而医学心理学则更注重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尽管两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教心

教心

心理学: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教学测评: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搜集教学信息,描述,分析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关键期:2岁是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

心教

心教

读书笔记
一直想等到听完李崇建老师讲的这本书的课再写关于这本书的感想,就拖到了这么多天以后。这一刻我才发 现,原来不是宝宝又哭又闹的调皮,而是大人的态度和方法出了问题,强硬和打骂并不能改变孩子,反而会把他 推得越来越远。
一年级开学第二周孩子没有按计划执行,我发脾气,甚至摔东西,事后我心里又很难受,孩子也说我的蜗牛 壳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子,他自己的状态也是迷迷糊糊。
《心教》给我方法和孩子相处也同时治愈了我。
<心教>是台湾李崇建老师早期的一部作品。
心教,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心灵书。这本书不仅可以育儿,疏导孩子的情绪,还可以疗愈成年人烦躁的 心。书中的:姿态语气,联结渴望感受,停顿,这几点我都切身的去体验过、去使用过了,效果相当的好,孩子 也非常喜欢我用这种模式去与他沟通遇到的问题,总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目录分析
让孩子接收到支持 信息
拥抱孩子的坏情绪
避免以爱的名义等 价交换
千万不能以满 足期待的方式
证明爱
再多一点耐心 也无妨
觉察自己的姿态 五种常见的沟通姿态
用角色扮演帮孩子面 对问题
与孩子沟通时的自我 准备
1
从感受切入问 题
2
为何你的鼓励 与安慰无效
3
善待孩子的情 绪
4 大人如何才能
做到控制自己 的情绪
‘爱’和‘期待’并不一样,并不是期待被满足,就是被爱了,也不是期待未被满足,就是不被爱。” 滋养人的内在情感,让一个人更有价值、意义、自由,懂得爱与接纳,这是我常看重的目标。 5A(觉知、承认、允许接纳、转化、自我欣赏) 只有诚恳直接的沟通,才能表达我的信息,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者本身就是策略的一部分,言行一致的展 现,便是最好的教育策略。 同理孩子的内在,觉察自己的姿态,不高高在上,不口是心非,是你与孩子的沟通最真诚的开始。 因为孩子一旦违反承诺,内心往往复杂而敏感,一则内在潜藏着对自己的批判,一则又想在师长面前维持尊 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

作为心理学科——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使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纵深发展作为教育学科——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去设计、改革、优化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人才培养(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柏拉图的思想:知识即回忆亚里士多德:记忆三定律(相似律、相对律、邻近律)洛克:白板说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心命名的专著,这时期形成了学习理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2)发展时期(1920—196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3)成熟时期(1960—1980)西方教育心理重视为学校教育服务,认知学习理论发展并兴盛,发展出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思潮出现(4)深化拓展时期(1980—)教育心理体系发展越发完善,研究越发深入,视角越发综合,建构主义作为人质学习理论的心发展影响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①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②在研究领域上日益纵深发展③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④研究国际化、本土化⑤越发综合化和跨学科化二、学习及其类型学习和减肥是人类自虐的两种基本方式。

——加菲猫(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二)学习的作用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学习是人类社会或个体进化和发展的推进器;(三)学习的分类1.学习主体分类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可将学习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2.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简繁程度提出八类学习,而后又修整为六类:①信号学习:学习对于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也即经典条件反射②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③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连锁学习④言语联想学习:以语言为单位的连锁学习⑤辨别学习: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具体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了解概念之间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定义概念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组合去解决问题3.奥苏泊尔的学习性质分类奥苏泊尔根据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①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的——发现的②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的——有意义的4.学习结果分类(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存在不受学科限制的五种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五种)、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2)我国的学习结果分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道德和习惯学习三、学习的主要理论巴甫洛夫的狗狗、桑代克的猫猫、斯金纳的老鼠、苛勒的猩猩、班杜拉的宝宝、盲人的大象,学习理论是互补的而不是竞争的,他们是人类依靠本能或思维处理不同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时间建立直接的联结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就能自动出现习惯反应。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实验中,如果将肉末放在一条狗狗口中或嘴附近,肉末可自动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在此,肉末被称为无条件刺激(US),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被称为无条件反应(UR)。

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铃声被称做中型刺激(NS)。

如果将中型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型刺激就能成为条件刺(CS),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反应,这种反应叫条件反应(CR)。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消退现象: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反映强度会逐渐降低以致消失自然恢复:消退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如果此时在条件刺激后紧跟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得到最大限度恢复泛化: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的条件反应最易泛化分化: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能导致对非常特定的刺激反应(不见兔子不撒鹰)健康的心理也就是在泛化和分化间把握到合适的平衡点(——MJ注)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与另一个中型刺激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两个凡是: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得物理性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3)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通过小阿尔波特的实验,华生认为有机体的学习是指上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

人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S —R联结形成的。

(4)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①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②帮助学生克服不利的习惯或性格③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陈刘二人逻辑由此可见一斑——MJ注)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人的学习行为并非都是自动或无意的,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自发的,人主动“操作”环境而产生各种后果。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①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减弱甚至淘汰②练习律: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联结的力量,不练习则导致联结的减弱甚至淘汰③准备律:学习者有准备而给予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或无准备而强制活动都会烦恼(2)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发明了“Skinner box”箱内装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

将饥饿的白薯(:目——MJ注)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白薯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则自动送落一粒食丸。

白薯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至吃饱。

实验中,白薯由偶然经验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练习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按压杆变成了获取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因此这又是也叫工具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并由此区分出应答型条件作用(经典)与反应型条件作用(操作)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强调刺激对引起所期望的反应得重要性,如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操作性行为:由机体自发,不取决于事先刺激,强调行为反应及其结果控制(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个行为维持:行为的保持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针对差异作出不同反应泛化: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景迁移到其他情景(请注意区分这些概念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概念的差别——MJ注)强化: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内部强化物:人们受到内部动机的趋势而从事活动外部强化物:用于激励人们从事活动的奖赏或表扬普雷马克原则:用高渴望的活动促进低渴望活动的出现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分为持续强化和断续强化程序当学习一个新行为时,应以经常的、可预测的方式来强化。

该行为一旦建立,相应的强化就应该适当减少,且强化的给予是不可预测的。

当行为完全稳定,维持则尽量依靠内部强化。

(4)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它分为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两种,且大多使用教学及其或计算机实行。

行为矫正:系统地应用先前时间和后果来改变和调节行为①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②设立基点行为③选择强化物和强化标准④如果有必要选择惩罚及其标准⑤观察行为并与基点做比较⑥减少强化频率3.观察学习理论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不是行为结果的塑造过程,而是更有效的直接学习榜样的过程(1)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

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等社会反应。

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

但强化理论不能令人满意地揭示所有的模仿形式。

(2)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一阵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承认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后来的延伸实验证明了榜样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的决定因素(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也就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①注意过程: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a.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被认为优秀的榜样b.有依赖性、自身概念水平低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模仿行为c.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的什么行为②保持过程: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他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及储存③复制过程: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行为选择和组织榜样情景中的要素,进行模仿和联系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行为④动机过程: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a.直接强化——就是之前提过的强化……b.替代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强化c.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标准时,会满意自我的行为(4)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①教学内容中的新技能由教师带头示范②教师的无处不在的榜样作用③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需要教师示范才能表现出来④教师学习的热情和态度(陈、刘二人逻辑此处可见第二斑)(二)学习的认知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不是受已成习惯所支配的,而是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