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近些年来,国内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学习者提供了有效的学习体验。

在这里,本文将对当前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并就其潜在发展方向进行探索。

一、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基础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的兴起,有赖于众多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

其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可视化学习系统的出现,这种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

除了计算机技术之外,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也为可视化学习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心理资源。

二、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发展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比如,已经开发出了多种可视化学习系统,如智能系统、虚拟实验室、多媒体语境等,它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适应。

此外,国内也开展了相关的实验性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和学习体验进行了科学研究。

三、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发展趋势从国内近几年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将在可实现性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未来,将更加着力研究可以在实践中实现的学习系统,重点在于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调整。

与此同时,也将继续强调学习的加工理论,加强对学习者的意义加工能力和认知技能的研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最终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可视化学习系统的出现,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极大地改善了学习体验。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未来将会发展的更加强大,将进一步研究认知技能的有效方法,以改善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研报告为了深入了解一年级新生入校以来在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有关情况,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组织开展了大一新生适应性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2017级本科生。

本报告的定量数据基于对学生问题作答的统计分析,定性材料来自于学生的直接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经对1303名2017级大一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大一学生对学校及培养单位各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1.选择就读华中师范大学的原因。

大部分学生选择就读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合计占比93.55%,其中,“受家长决定”、“其他”、“地域优势”和“专业优势”等方面原因的比例都很低。

2.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

91.18%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是基于“本人喜欢”和“就业前景好”,其他8.72%的学生选择所学专业则受“他人影响”、“家长决定”、“被调剂”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3.入学后感到苦恼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选择“存在人际关系紧张”问题,占比66.62%,说明大一学生对大学人际交往还不太适应。

此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占18.73%,说明部分学生的学习相对迷茫。

4.在学习上面临的问题较多。

有68.69%的学生面临着自控力差,没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有47.05%的学生面临着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说明缺少自控力和基础薄弱是大一新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5.学习及生活的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

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供给,有少量学生经济来源部分为亲友资助和社会资助。

6.大部分学生的每月平均消费支出(不含学费、住宿费)在601-1500元之间,月均消费支出在600元以下和1500元以上的不到受调查学生的四分之一。

7.学生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与同学、室友、老师的相处问题。

在受调查人群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在与同龄人的交际中存在困难。

8.学生在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较多,且比较分散。

大一学生适应状况总结(共五篇)

大一学生适应状况总结(共五篇)

大一学生适应状况总结(共五篇)第一篇:大一学生适应状况总结大一学生适应状况教育学院2010级心理学姓名:XXX1120320100XX1、引言为了了解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状况,我们分别从生活,交际,学习三个方面设置问卷进行调查采集数据。

本实验根据30名被试的对问卷的回答情况,从而初步估计大一学生适应状况。

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家庭背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对被试的适应能力有影响,存在相关关系。

2、方法2.1被试该实验随机选取了30名大一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女生各15名;城市的10名,农村的20名;独生子女的12名,非独生子女的18名。

2.2材料从生活,交际,学习三个方面设置问卷,较全面的包括了大学生的适应状况。

该问卷共有10题,其中生活的有5题(1-4,10),交际的2题(5、6),学习的3题(7-9);问卷采取计分方式,包括生活,交际,学习以及总分(总分即总体适应能力=生活+交际+学习)四个维度。

其中第3,4,5,8,9题采取反向计分。

以分数低的表示适应能力好,分数高的表示适应能力差。

2.3实验设计该实验是以3×10的实验组内设计。

自变量1个,即被试;有3个水平:家庭背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

因变量为被试在不同题目的不同回答。

2.4实验程序2.41发放问卷并说明实验的目的;但并未告诉被试是以计分方式进行数据的处理。

2.42引导被试读完导语之后进入实验,被试一次性做完问卷所有的题目。

2.43被试选择自由的时间进行问卷的回答;2.44问卷回收,整理问卷数据并录入2.45使用spss17.0软件3、结果表3-1总体适应能力与家庭背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相关性总r分 p表3-2总体适应能力与家庭背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线性相关回归性t1.1970.449-0.781 p 0.243 0.657 0.442 df 方差检验F p 家庭背景0.202 0.294 性别 0.093 0.632 是否独生子女 0.086 0.657 280.5680.641从表中数据可知:大一学生的总体适应能力与家庭背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存在相关性,即家庭背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对被试的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

大学生适应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适应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适应情况调研报告引言大学生适应情况的调研对于了解大学生的生活琐事、学业及心理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大学生的适应情况,从而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48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情况和适应情况等。

研究结果1. 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男性占调查人数的48%,女性占调查人数的52%。

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至22岁之间。

2. 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些问题。

30%的受访者表示在适应大学学习压力方面存在困难,20%的受访者声称在学术能力方面感到欠缺。

此外,受访的大学生中有40%表示存在自律性差的问题,这也使得他们感到无法高效地进行学习。

3. 大学生的社交情况大学生的社交问题是大学适应的重要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他们感到孤独,并且与同学的交流频率较低。

这可能与他们社交能力的欠缺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有关。

此外,2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组织社团活动方面存在困难。

4.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影响他们适应情况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40%的受访大学生在心理压力方面存在问题。

其中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无法调节情绪,20%的受访者声称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

此外,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感到焦虑和抑郁。

结论与建议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

2. 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拓展社交圈。

3. 学校或社会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

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可以促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从而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作者:周小单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35期摘要:主要回顾了近年来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指标及测量工具等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展望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35.062学校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中小学,90年代后,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部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学校适应某一维度的研究,例如“学校适应的定义及构成”、“适应的影响因素”、“测量指标”等;从研究对象上看,则主要研究特定的大学生群体的学校适应,如农村大学生、大学新生等等。

1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1.1学校适应的不同界定学校适应本身具有开放、多维的特征,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呈现“过程”、“结果”、“状况”、“能力”这四类特征。

“过程特征”主要关注学生与学校文化互动的整个过程,强调动态、变化的适应;“结果特征”认为“学校适应”是个体与学校环境互动所呈现的结果或状态,行为方式和心理认知是考察的重点;“过程与结果并存”特征认为学校适应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又是互动后的结果;“能力特征”侧重个体与学校环境互动的方式方法。

1.2学校适应的维度划分研究角度和目的不同,划分维度也不尽相同。

西方研究者对于学校适应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具体领域,如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与职业适应性。

Ladd (1997)从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自我指导等方面对个体的学校适应性进行研究。

为研究大学阶段的适应维度,邓颖辑、顾海根等(2007)将台湾学者赖玉芬等编写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 (Life Adaptation Scale in School)中小学版进行了修订,划分为师生关系、集体生活、同学关系和学业这四个适应维度。

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收稿日期】2010-03-18【作者简介】曾竞艳(1974—),女,四川简阳人,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关于适应(Adaptation)的心理学含义,国内学者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适应“既可以是一种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

有机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取得与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状态即适应状态:个体处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适应过程”。

Baker 等指出,从广义上讲,学习适应性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为达到学业要求而采取的行动、对学习环境的一般满意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适应性是指大学生通过与社会互动,努力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角色转换过程,它也是基于社会化之上进行的继续社会化的阶段性成果表现。

以上都是学者对于适应性的综合观念,张大钧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

”它是认知和个性因素在个体的适应—发展—创新行为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中必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随着大学生群体数量的日益庞大,如何显著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适应能力,如何使大学生尽快地从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因此对大学生适应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就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推进此项研究向更科学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一、文献统计分析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渐成热点,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在CNKI 数据库中以“题名包含适应性”且“主题词包含大学生”为搜索条件进行检索,截至2009年10月共有相关文献103篇(核心期刊16篇)。

从文献量年度趋势(图1)看,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进入21世纪文献量逐年递增并在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形成一个热潮,2007年文献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关文献关键词词频统计结果表明,该领域仍处于初步的调查分析阶段,重要研究内容可分为学校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部分。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_李俊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_李俊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普遍深入的认识到,与之相联系的,学习适应性也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外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也不断出现。

1国外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二是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验工具。

1.1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就学生的个性因素来看,Chartrand(1990)研究了大学生的个性因素对其学习适应性的影响,认为,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和责任感和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期待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第一学年的学习适应性,并进一步影响其以后的学习适应和学业成绩;Martin(2001)等研究了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乐观的态度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系,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乐观倾向、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Rice(2001)等研究了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正相关。

就环境因素来看,国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方面,这些研究表明,父母与学生的关系是预测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的良好指标。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还就学校纪律、寝室环境、学习的难度等方面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讨论。

总之,国外对于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个性和环境因素两大类,而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背景、学校环境、教学环境等几个主要方面。

1.2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者还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量工具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学习适应性往往是作为适应性的一个方面,多和学校适应、教育适应、社会心理适应等一起作为大学生整体适应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

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6、家校合作: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学生的成长进步。通过定期 举行家长会、发放校报等方式,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引导家长 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
7、个性化关怀: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个性化 的关怀和支持。比如安排专门的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辅导帮助;对于心理问题较 严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等。
3、心理适应: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高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时,容易产 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有些学生还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现象。
4、环境适应:高中校园环境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师 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部分学生反映,他们很难融入新的班级 和集体。
四、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学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生 活:
三、结果
1、学习适应:大部分学生对高中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尤其是在数学、物理 等科目上。此外,由于高中课程更注重自学和独立思考,许多学生表现出对这 种学习方式的适应困难。
2、生活适应:许多学生反映,高中生活与初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高中课余 时间少,生活节奏快,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此外,学生在饮食和睡眠等方 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了我校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 要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以及心理适应等方面。同时,我们还进行了 深度访谈,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的学校适应过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
1、学习适应: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在大学面临着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以及 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挑战。特别是一些新生,他们对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的要求感到压力较大。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综述.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综述.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不仅影响其在校生活,也关系到其未来展。

对它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文章对近年来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就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等重要论题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综述前言: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开始对学生适应性进行研究,但多数都是针对中小学生,有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在9 0 年代后才逐渐增多,许多学者对大学生适应性的概念界定、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及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的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成果,其中包括对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

以下就上述几个重要的论题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以为进一步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性提供借鉴,为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一、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和界定关于新生适应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把握,如沙[ 1 ] 认为界定入学适应概念应用生命发展全适应过程的观点来把握。

整体来看,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是全部适应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适应。

它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在何种境遇条件下,无论自身条件的优劣,都能客观地加以认识,并从行动上进行积极的调整,使自身的心理状态很好地适应环境。

它既是一种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种调整的结果;建鸿[ 2 ] 认为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是指初上大学的学生(入学到第一学期结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大学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根据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的这样一种适应过程;裴学进[ 3 ] 认为大学新生适应主要是指在进入大学后,要经历生活调适,学习与心理调整,完成城市社会化、协调多种发展、消除自卑心理等方面的一个过程和时期。

对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构成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结构体系。

2 0 世纪8 0 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各类学生适应状况的研究,9 0 年代后逐渐增加,其中包括对大学新生的研究,如富才[ 4 ] 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性包括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适应状况;沙[ 5 ] 提出了大学生大学新生适应性结构的5 因素相关模型,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5 个方面;君[ 6 ] 把大学新生适应性分为生活环境适应、交往适应、学习适应和情绪状态四个维度。

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重要 影 响 。 学 新生 的适 应 期 是 其 成 长 、 展 的 一个 关 键 阶段 , 是 大 大 发 也
学生 为今后走 向社会作好准备的关键 时期 。 然而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 相 比 , 职 院 校 的学 生 因 具 有 层 次 参 差 不 齐 、 会 认 知 度 和 自我 目标 高 社 定位 较低、 心理素质较 差等特点 , 使得 高职大学生和普通 大学生的适 应性 总体 存 在 较 显 著 的差 异 : 职 大 学 生 和 普 通 大 学 生 除 学 习 环 境 没 高 有显著差异外 , 在学习态度、 学习技术 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 并且 不同经济状况高职学生适应 性也存 在差异。而众所周知 , 高等职 业教育作 为高等教育发展 中的一个类型 ,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 、 建设 、 服务 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 在我 国加快推进社会 主 义 现代 化 建 设 进 程 中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为 此 . 我 国 紧 缺 高 等 技 在 术 人 才 的 背 景 下 深 入研 究 高 职 学 生 学 校 适 应 问题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意
21 年 01
第5 期

S IN E&T CIo O Y O MA1 N CE C E l L G 矾F R 1O N
0职校 论坛适应研究综述
李 会娟 ( 海工会 管理 职业 学 院人文 艺术 系 中国 上 海 上
211) 0 4 5
【 摘 要】 对近年 来高职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 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行 了总结, 就学校适应的界定、 究对象和 内容、 究测量方法和 工 研 研 具、 影响因素等 4个重要论题进行 了回顾, 并提 出了 目前该研究领域 中存在的问题 和研 究思路 。 【 关键词】 高职 大学生; 学校适应

新生学习适应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生学习适应情况的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新生学习适应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新生学习适应情况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新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新入学的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以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新生学习适应情况,以便针对性地提供相关的教学辅导和支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85份。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调查问题。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学习态度:调查结果显示,90%的新生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认为大学学习对自己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大多数人愿意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

10%的新生表示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缺乏动力。

2. 学习方法:调查发现,新生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部分新生习惯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他们通过搜索引擎、学习平台等获取学习资料。

此外,40%的新生表示经常参加课余辅导班,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然而,10%的新生反映他们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学习困难:在学习困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0%的新生认为时间管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们在大学生活中面临各种各样的课程和活动,很难合理安排时间。

此外,30%的新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困难,需要更多的辅导和解答。

另外,20%的新生感到学习压力大,无法有效应对。

四、结论和建议1. 针对新生学习态度积极的情况,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新生的鼓励和激励,帮助他们保持学习动力。

同时,也需要关注那些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2. 针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学校可以加强对新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了解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此外,可以提供更多的课余辅导班和学习技巧培训,帮助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 针对学习困难,学校可以提供时间管理的培训和辅导,帮助新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第 2 7巷
Vo127 .
第 2期
No. 2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2 0年 6 月 01
J un. 2Ol 0
J OUR NAL F O ABA TEACH ERS C0lL GE JE
国 内关 于大 学生适应 性 的研究 进展 综述
曾 竞 艳
( 都理 工大 学 文法 学 院, 成都 6 0 5 ) 成 10 9
1学 习 适 应性 。 学 习 适 应 性 是 指 大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
程 中 不 断 地 克 服 各 种 困 难 . 周 围 学 与
在个体 的适应一发展一创新 行为中的综合反映 ,是个
体 生 存 和 发 展 中 必 要 的心 理 因 素之 一 。 随 着 大 学 生 群
体 数 量 的 日益 庞 大 。如 何 显 著 提 高 大学 生 群 体 的 适 应 能 力 。如何 使 大学 生 尽 快 地 从 潜 在 的人 力 资 源 转 化 为
以 上都 是 学 者 对 于 适 应 性 的 综 合 观 念 .张 大 钧 认
为 , 适 应 性 是 指 个 体 在 社 会 化 过 程 中 ,改 变 自身 或 环 “
二、 主要研 究 内容
( ) 校适 应 性 研 究 一 学
境 , 自身与环境协调 的能力 。” 使 它是认知和个性 因素

【 摘
要 】以 CNKI 数据 库为检 索源。 国内 1 3篇 关于大学 生适应性 的主要 研 究文献 进行综述和分 析表明 , 对 0 目前该领域 的研 究仍 以大
学 生 适 应 性 调 查 为 主 , 究 内容 可 概 括 为 对 大 学 生 学 校 适 应 性 和 社 会 适 应 性 的研 究 , 究 方 法 以 问卷 调 查 为 主 。 研 究存 在 的 问 题 主 要 是 问 研 研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综述摘要: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学期,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目前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和现状,试图探究中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能够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提出有效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大一新生们若想在未来成就这“大事业”、“大学问”,在大学里获得真知、学到终身受用的东西,高校辅导员必须发挥其“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们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掌握促进成长成才的方法,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关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针对大一新生如何处理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问题的指导;二是针对即将迈入大学为适应大学生活而编的指导书;三是侧重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四是面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大学生活指导。

(1)针对大一新生如何处理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问题的指导;这一类书市面上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相对来说研究得比较充分,只是内容的切入点有所不同。

代表作有《步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8 ),该书围绕学习、生活、就业三方面内容,。

分析了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诸多现象,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现实问题,并给出了较明确的回答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大学新生导航》(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2),是一本面向大学新生、为其答疑解惑,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尽早适应大学生活的一本好书,以指导大学新生全面了解、尽早适应和融入大学学习、生活。

《大学生活导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该书从初入大学、学习方法、管理时间、安排课余生活、理财、选择未来道路等9个方面入手,以深入浅出、亲切生动的语言,详尽介绍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大学生阶段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学习适应性方面。

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在学习环境中适应和适应学习需求的能力。

学习适应性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习成绩、学业发展,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

了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适应性的概念与构成学习适应性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

1.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反映个体对学习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积极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动机,以及对学习的自信和信心。

消极的学习态度则可能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厌恶和无动力,以及对学习的不自信。

2.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良好的学习方法包括有计划的学习安排、高效的学习策略和有效的复习方法。

相反,不良的学习方法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学习环境的要求变化时,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学习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班级氛围、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素,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较大。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1. 个体特征因素个体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特征对学习适应性有一定影响。

男生在适应学习环境时更容易表现出自信和积极态度,而女生则在准备学习时更注重细节和计划。

年龄和家庭背景方面,家庭教育环境的质量和教育程度的高低都会影响个体的学习适应性。

2. 学习环境因素学习环境的质量和个体学习适应性密切相关。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3. 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方法和策略对学习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习动力,促进个体的学习适应性。

4. 个体心理状态个体心理状态对学习适应性也具有较大影响。

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和动力,而消极的心理状态则可能导致学习适应性下降。

大学新生校园生活适应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新生校园生活适应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新生校园生活适应情况调研报告引言:大学生活是每个年轻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开端。

然而,对于许多大学新生来说,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并不容易。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新生的校园生活适应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并有效填写的共有450份。

问卷包含了关于新生在学术、社交、情绪等方面的生活适应情况的问题。

结果:1. 学术适应情况大部分新生在学术适应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约8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并主动参与了学术活动。

然而,仍有一些新生表示他们在适应学术压力上遇到了困难。

约有15%的新生对学术要求感到压力山大,他们对于作业和考试的压力感到无所适从。

这表明一部分新生在学术适应方面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2. 社交适应情况社交适应是大学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新生在社交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约85%的新生表示他们主动参加社团、组织或其他社交活动,并且能够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然而,约有10%的新生表示他们在社交上感到困难,很难融入新的社交圈子。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害羞或对与他人建立联系感到不自信。

因此,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培训,帮助这些新生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

3. 情绪适应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新生在情绪适应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约90%的新生表示他们的情绪状态良好,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然而,仍有少数新生表示他们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问题。

约有5%的新生表示他们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很难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

在这方面,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这些新生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

结论:综上所述,大学新生在校园生活适应上整体表现良好,但仍有一小部分新生面临一些适应困难。

在学术、社交和情绪适应方面,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这些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例如,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学术指导,帮助新生应对学术压力;举办更多的社交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新生更好地管理情绪。

大学的适应情况汇报

大学的适应情况汇报

大学的适应情况汇报
首先,大学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

在高中,老师会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督促,而在大学,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多样,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和安排。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其次,大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需要适应的方面。

在大学里,我遇到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同学,需要学会与他们相处和交流。

同时,大学里的社团活动和组织也给了我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更多地融入校园生活,结交更多的朋友。

另外,大学生活中的时间管理和压力也是需要适应的重要方面。

在大学里,课业压力和社交活动都会占据我大部分的时间,需要我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学习和生活的平衡。

同时,面对课业压力和考试挑战,我也需要学会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处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大学的适应情况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我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交圈子,适应新的时间管理和压力处理方式。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会努力适应和融入这个全新的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自己,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成长。

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学校 适应水平的现状研究

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学校 适应水平的现状研究

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现状研究1. 学习能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适应学校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贵州省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们需要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和更广泛的知识面,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贵州省的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学习方法不当,课业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校适应性。

2. 生活能力除了学习能力,大学生的生活能力也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方面。

贵州省的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但对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适应城市生活和学校生活也是一种挑战。

在生活能力上,一些大学生存在着自理能力不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这也给学校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难。

3. 心理适应在适应学校的过程中,心理适应也是至关重要的。

贵州省的大学生大多数需要面对离家、适应新环境、面对学业压力等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心理适应上存在困难,比如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贵州省在校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适应三个方面,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引起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问题的原因分析1. 文化差异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学生来到大学里,面对的文化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校适应水平。

比如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对城市文化和学校生活有一定的不适应感。

2. 教育水平不同学校的教育水平不同,一些学校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可能更大,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学校适应水平。

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

4. 学校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也会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一些学校管理不善、服务不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教育水平、家庭和社会环境、学校管理等因素都对贵州省在校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现代商贸工业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周小单(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主要回顾了近年来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具等研究内行了归纳,从而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展&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7. 35. 062学校的研究始于2080年代,主要t 在学,90年,关于大学生学校的研究逐渐,并取得了部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于学校一维度的研究,例如“学校的定义成”、“适应的影响因素”、“测量指”等;从研究对象上看,则主要研究特定的大学;的学校,学生、大学新生等等。

1大 校适应的内涵研究!1学校适应的不同界定学校有、多维的特征,目前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学并成统一意见,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呈现“过程”、“结果”、“状况”、“能力””n特征。

“过程特征”主要关注学学校互动的整个过程,、变化的)结果特征”认为“学校”是个学校互现的或,行为方式和心理认知是考察的重点)过并存”特征认为学校互动的过程,又是互的)能力特征”侧重个学校互动的式方法。

! 2学校适应的维度划分研究角度和目的不同,划分维度也不尽相同。

西研究者对于学校的研究在一领域,如认知、角色、人际技能业:。

Ladd (1997)从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班级、自我指导等对个体的学校进行研究。

为研究大学的维度,邓颖辑、顾海根等(2007)将台湾学者赖玉芬等编写的学校表LASS (L ife Ad a p tatio n S cale i n S c h ool)中小学版进行,划为关%%学关和学业个维度。

2大 校适应的研究21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外的研究比我国要早,涉广,主要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主要三:个体因素,格特征、气、内在行为模式、人口学因素等;环境因素,、家庭和学校等。

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通过对28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当前大学生适应性的特点,意在为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群适应性在中等稍偏上水平,生活自理适应性要好于对环境的总体认同。

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存在一部分学生适应性较低。

问题提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心理上的需求相对较多,自我意识也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是个体角色的定位以及独立性的形成。

他们需要解决自己目前状况与将来角色的协调问题。

同时,面对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我期望也不时地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

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且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导致其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出研究大学生适应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大学适应性开展调查研究,希望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帮助。

研究设计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式,从天津某高校抽取280人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为80.4%。

2 研究工具采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调查大学生的适应性,5点评分,包含7各维度: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准备、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评价和身心症状表现,分半信度r=0.88,α系数0.8978。

3 研究过程问卷调查的实施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所有数据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分析方法有:差异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结果1 大学生适应性总体情况对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全量表的平均分是3.56,大于中间值3,说明了大学生适应性在中等稍偏上的水平。

从各维度的得分情况看,生活自理适应性得分最高(4.16),对环境的总体认同得分最低(2.98),说明所选取被试大学生群具有较好的生活自理适应性,而对环境进行总体认同时相对较为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作者:付小鑫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着重从学校适应的构成、研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综述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适应自我和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过程。

适应是贯穿人生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个人的适应能力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而它是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Stewan, Sokol& Healy等,1986)。

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的要求、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实生活和学生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和冲突。

如果这么冲突不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那么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而,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对实践和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变化,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陆续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

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校适应的构成、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特点以及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一.学校适应的构成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地界定,对学校适应的构成也没有统一的结构体系。

西方学者对适应性的研究集中在认知适应性,角色适应性、人际技能、职业适应性等具体领域。

1984年,贝克(Baker, R. W.)认为此前对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类:学习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和对学校的认同,并基于这一结论开发了SACQ问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这一问卷在大学生学校适应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97年,Birchs,Ladd将学校适应性分为学业行为、学校喜好、学校回避、班级参与、自我指导等方面。

国内针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肖明朗,2009)。

如,陶沙(2000)通过建立大学生入学适应的五因素(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相关模型,深入研究了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性。

卢谢峰(2003)年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七个方面。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2005)则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应包括七个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

曾晓强(2009)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应划分为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适应三个维度。

李玉洁(2014)从专业学习、学院管理方式、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情况、与辅导员沟通情况四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现状进行调查。

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特点从研究对象来看,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大学新生和大学困难群体的研究。

如有学者认为不同生源地的大学新生其适应性不同(李德芳,2008;范红霞,2010;)。

许晓菁(2008)指出新生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目标的困惑,自我克制力的缺失,依赖心理等。

赵燕鹰(2005)等经调查得出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其适应学校的能力反而较强。

2007年,根据张莉的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同学比城市的同学适应性要差。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某一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成果居多。

如关于大学学习适应性: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2006)。

葛明贵,余益兵(2005)提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是适应的,不能适应学习的大学生占36.3%;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女生优于男生,高年级优于低年级;学习压力三年级最高,学习紧张与焦虑程度四年级最低。

2005年,贾晓波提出在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引導下,部分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发展上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具备了初步的适应水平。

但在2008年,邓碧会、邓维、李兢却认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整体水平不高,比较而言,大学生学习和人际适应性相对较高,而职业选择和环境适应性的水平相对较低。

关于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三.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文献检索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作为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关,其影响不言而喻。

2009年,黄晓颖提出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以及学校施行的规章制度等是学校适应的课题,直接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程度。

一方面,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类别不同会造成大学新生适应性差异。

如,文科类新生生活适应性优于工科类大学新生适应性(范红霞,2010)。

学校适应总分上人文社科学类学生略好于理工科学生。

另一方面,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则是大学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来源。

教师表现出的支持行为有助于扫除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其学校适应状况得以改善和提高。

而同伴关系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黄晓颖,2009)。

家庭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适应的重要因素,不仅可以健全个人生理及心理的发展,也可以提供角色认同及社会化学习。

Serdeva(1988)研究甚至提出,家庭环境是决定子女学校适应能力的首要因素。

2005年,赵燕鹰,张东生,白波,吉如河指出家庭环境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与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与学校适应能力呈负相关。

2009年,黄晓颖指出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身心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适应不良的大学生家庭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以及总体家庭功能的得分都要低于一般大学生的家庭。

2016年,屠嘉俊,万娟,熊红星,张璟等研究得出,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与父母支持是显著相关的。

有研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

徐富明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特质焦虑和外控倾向可能会对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以及成功胜任大学生的学生角色和学习职责产生不利影响。

Kim,J.(2008)等人的研究认为消极的情感状态会对个体信息加工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引起社交障碍并最终阻碍学生对学校的适应。

梁益梦(2010)经研究得出大学生的人格和气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测出他们学校适应的状况。

吴文峰(2012)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外向对其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该领域仍存在不足之处。

如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大学新生和大学困难群体的研究,缺乏对其他类型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如独生子女大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某一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成果居多,其他从心理学的角度、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并且缺乏从综合的角度考察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因此,有关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还应该不断地深化,为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1]Dahmus, Sue; Bernardin, H. John(1992).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J] . Measurement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Oct; Vol25(3).[2]Baker, R.W., & Siryk, B.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4,(31): 179~189.[3]Birch S. H. and Ladd G. W. (1997).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 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vol. 35.[4]陶沙.從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81-87.[5]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6]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2):95-101.[7]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8]李玉洁.“90后”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117-119.[9]李德芳,陈丽,宁维卫.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77-82.[10]范红霞,霍树云,徐慧,张绣蕊.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0):65-68.[11]赵燕鹰,张东生,白波,吉如河.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02):147-148.[12]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05):762-769.[13]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602-606.[14]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68-73.[15]邓碧会,邓维,李兢.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状况及相关对策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9-63.(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