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2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 文学常识 记
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 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①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描写旅行见闻,如《游褒禅山记》; ③杂记:散文体裁,不多加议论,如《核舟记》; ④记…(事):记载人物事迹,如《记承天寺夜游》。
贰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我会读
jiě
解 衣欲睡
suì
遂至

无与为 乐 者
zǎo xìng
藻荇
héng
交横
bǎi
竹柏
贰 理解文意
堂屋的门 起身出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拟人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 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贰 理解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亮那天去了那么多人家,为啥只有苏轼“欣然起行”了?
①闲得慌,孤独无聊。 ②与月亮有着别样感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____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 玉簟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____李白《月下独酌》 ……
时间:夜
起因: 月色入户
地点:承天寺
经过: 至承天寺寻怀民
人物:苏轼、张怀民 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静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

面对如此美景,不由让人想起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对月光的描绘。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有一位大文豪,他对月亮更是情有独衷,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他就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感慨,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夜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长春版

2015-2016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长春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 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 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 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在诗 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豁达乐观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的体验
月夜,漫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对月光有 何独特的体验?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注意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 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岁。死后谥“文忠公”。
苏轼
• 《江城子·密州 出猎》
• 《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
• 《浣溪沙·山下 兰芽短浸溪》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41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共41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课文并背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 心态。
主目录
1 认识作者 2 解析文意
3 深入探究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漫步或与他人一同欣赏过 月色呢?那清冷的月光、宁静的夜晚,往往能引发我们无限的 遐想。
走进作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 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 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 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 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 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 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资料链接
•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 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 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 清高超逸之人。
理清文意
段落解读
第二部分(第四句)写景——庭下月景。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竹柏倒影的 清丽淡雅。为下文的抒怀做铺垫。句中无一个“月”字,却 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优选]《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加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加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其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附注解:《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话译文其一: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其二: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

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记承天寺夜游 2稿

记承天寺夜游 2稿

谢 谢 大 家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 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 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 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 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 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 自得等。
M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Z H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文章 结构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 , 和夜游 。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苏轼被贬至黄州。夜里,月光照入大门,作者, 被月色所迷,遂动身去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 贬至黄州来的贬官。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 中间散步。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 。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 “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作者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 相映衬、比拟、比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更体现出了月光 的 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议论抒情:惋惜 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 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 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 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 。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9.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 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 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等。
【甲】见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至湖①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 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 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 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 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②间。至 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③诸峰,回合如大环。 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 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
【耳】古义: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6.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句子 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7.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2.同为夜游,邵长蘅的《夜游孤山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 夜游》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同: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表现月夜的美好, 抒发情感。异:《记承天寺夜游》抒发的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贬谪 的悲凉;《夜游孤山记》抒发的是作者夜游孤山欣赏西湖胜景的闲适 惬意之情。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 【示例二】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
14.请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 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 风格、写景手法和情感。
语言风格:前者多用骈文,用词华美;后者多用散文, 语言清丽。
写景手法:前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写景;后者只用18个字 勾画出一幅空明的月光图。
情 感:前者表达了融情山水的志趣;后者表达了 超出孤独的旷达。
失意官员。 ●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好像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 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 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 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 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 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 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
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
贬谪的悲凉 可诉说;
人生的感慨
又指夜游时的心境,闲情雅致,即空灵自

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赏月的欣喜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
漫步的悠闲 只好夤夜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
此等美景,
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乐趣之人欣赏,岂
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茶淡饭,食之坦然;面对人生的坎坷,依然是乐观、
开朗。
主旨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 画,创造了一个清幽XXX的艺术境域,传达了作者复 杂奥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解忧郁 的旷达胸襟。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漫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1短编辑文母版两文本篇样式 第二级
记承天寺第三夜级 游 第四级
第五级
统 初中语文 编 版 八年级上
2024/8/23
导入新课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但他活得第十二分级 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 说人生无趣。第三看级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
,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2024/8/23
15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5.最编后辑母三版文句本表样式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级
【答案】 本第三题级 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 第四级 第五级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含蓄深沉。
2024/8/23
第四级
他为什么能过得如 此第五快级 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
《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
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024/8/23
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2024/8/23
4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14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答案 第】二“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 第三级
柏的却只有“ 第闲四级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
第五级
,既指有闲情逸致、乐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1.你觉得两人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不假思索,趣味相投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关系甚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直接表明志同道合
2.找出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疏影摇曳、清丽雅致, “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似真似幻。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语言凝练。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 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特点,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 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 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文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 章,多用散句,散淡自然,四言到十言均有,间用 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古今异义
1. 四时俱备
古义:四季;今义:时间
2.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萎靡
4. 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指人家
5.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6.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 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 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 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 盛行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最大特点是讲究 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即所谓“骈偶”(两马 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夜凉如水,我脱下锦衣,目光流连窗外,皎月的清辉翩然照亮一室昏昏欲睡,我兴致被勾起。

不错,今日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整整四年,媂居黄州的日子孤单寂寞,今日这明月也来宽慰我,不如今夜就与月对饮,打发漫漫长夜。

我披上月牙白的长衫,起身来到屋后马厩,夜晚的空气略有潮湿,冰凉彻骨,没有多想,上马轻喝,哒哒的马蹄声中,承天寺庄严肃穆的剪影已在眼前-----此夜知己,除怀民无人,轻叩门扉,里面几声喟然长叹,烛影摇曳,怀民略有愁意的脸庞笑意蹁跹。

无须多言,我们并肩在庭中散步,灯火阑珊,寂静无声。

偶尔存有远处农舍的狗犬隐隐响起,一切就是那么的静谧、那么安静。

月光如梦如幻地抛出,我这才注意到,我们二人皆就是月牙黑的长衫,如出一辙,他似乎觉察到我的凝视,照面片刻,抚掌而苦笑。

“今夜月色甚美,让人不忍弃之而睡。

”我们一起停下来脚步,俯视黛色的天空,月朗星稀,乌鹊偶尔被一滴夜露冲出去,在月下如同幻影,扑棱棱的声音却又仿佛在告诫,这里就是尘世红尘。

微风欤吹到,干燥的空气排出嗓子,存有一种微微的清香,使人神清气爽,为之一振,相对无言,不约而同停下来,没多久玉肌见到一处小亭,怀民苦笑道:“这里可是个妙处。

”我笑而不答,趴在亭上,四周沙沙作响,后身看去就是一大片湘妃竹,借着月色可以看见旁存有一片破败的秋海棠,枝干丰满,似的可以透出那股清香的花香。

怀民从石桌下拿出蜡烛点起,暖黄的烛光缓缓跳动,与冰月的寒光交融却不突兀。

满地清辉如水,澄澈透明,此时坐于亭中,更是别样韵致,潺潺流水中,仿佛还有许多青色水草随水摇曳,原是松柏和湘妃竹的影子,不知是什么的投影,好像几尾黑色小鱼,而我与怀明的影子也翩然在“水”中,好像是一座水下宫殿,一株秋海棠默然静立,让人心生向往。

湘妃竹的沙沙使我安远目,跌破那碧玉中的斑点,万千感叹,“怀古,你也至了此地。

”怀民轻笑,十指扣着青花石桌:“今日有幸,还能与你相会,日后还不知如何呢?”他目光灼灼,决然起身负手而立:“如今我们是天涯沦落人,但至少还能做个伴。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学生版+答案版二)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学生版+答案版二)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3.《记承天寺夜游》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用“”一句,描写了庭中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6.《记承天寺夜游》中“,,”三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7.很多古人的作品,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

其实,“??”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

8.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竹柏影”来突出月之皎洁的句子是“,”。

9.《记承天寺夜游》中“,”两句正面和侧面结合对月光进行描写,营造了一个月光清朗、竹影斑驳的夜景。

10.古人“闲来无事不从容”。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闲游承天寺,借月、竹、柏抒旷达之情,最后说“”。

11.“空明”一词语意丰富,在《记承天寺夜游》“”这句中特指月光下的清波,是空旷澄澈之意。

1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澄澈、竹影清晰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了月光的澄澈以及月下“竹柏影”的情形。

3.《记承天寺夜游》描写夜游看到的景色的语句是(或: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动人的夜景图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用“水中藻、荇交横”一句,描写了庭中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_2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_2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记承天寺夜游作文[优选]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1 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刚想躺下入睡,看到皎洁的月光照进屋内,想着如此良辰美景岂能空度,便想到承天寺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张怀民。

走进寺中,看到怀民的房间也未熄灯,径直朝前走去,轻轻敲门,打开门后,会心一笑,原来怀民也未寝,便相约到亭中散步。

的景色,我们不禁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无法与家人同欣赏”。

脸上浮现了淡淡的伤感,悲痛。

怀民定定看向夜空,叹到:“谁又不是呢”!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满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无法表达此刻的心情!都是那么无可奈何,无处诉说心中的愁闷无处发泄心中的悲情。

水里的藻、荇交横,漂浮不定,像极了我们当下。

两人都黯然伤神……记承天寺夜游作文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夜已深,我脱了外袍,准备熄灯睡觉。

此时,皎洁的月光照进房门,我一看,便不由得高兴起来。

我走到户外,望着天空那明晃晃的月亮。

忽然想到竟没有人与我同乐。

我想了一会儿,想起我的好友怀民现在应当是在承天寺的。

想到这个,我便开心地穿好外袍,出门去寻我的`好友了。

我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发现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我们去院子里散散步吧。

”我提议道。

他点点头,同意了。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着步,偶尔聊一下家长里短的事。

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积水一般的清澈明亮,水中还隐约看见了有藻、荇交错纵横。

我深感疑惑,于是又仔细看了看。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心中忽然涌出许多微妙的情感: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般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3 那日夜晚,很静,很静。

像往常一样,我坐在床边,解开衣衫,准备睡觉。

蓦然间,我发现一丝丝月光从窗间流入屋子里,洒在地上,把地面镀成白银一片,明净,皎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选出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B、盖竹柏影也/形影相吊 C、积水空明/以伤先帝之明 D、欣然起行/起于鲁
3.选出下列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B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逐齐师 B、相与步于中庭|步步为营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 教师点拨(2分钟) • 写作背景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 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 “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 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 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 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 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 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
(选做题)完成《达标学案》相关习题。
教师点拨(2分钟) 遂:遂迷,不复得路( 竟然 ) 后遂无问津者( 于是,就 ) 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 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念无与乐者。( 和 ) 呼尔而与之。( 给 )
寻:寻张怀民。( 寻找 ) 未果,寻病终。( 不久 )
• 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 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 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 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 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 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自学检测一(6分钟)
欣然—— 高兴的样子。 念—— 思考、想到。 户—— 门。 遂—— 于是、就。 睡。 寝——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盖—— 原来是。 但—— 只是。 耳—— 罢了。
1、复习笔记,解释下列词语。
2、句子翻译
•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明朗的月色泻进门 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 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 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课文小结(1分钟)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排遣郁闷 夜游赏月 承 情 贬 天 景 写景--月如积水, 寺 热爱生活 交 竹柏如藻荇 夜 官 融 游 动 感慨--- 闲 豁达乐观 静 结

当堂训练(15分钟)
1、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 的句子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 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 解衣欲睡 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 一沉闷,一活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
学习目标(1分钟)
• 1、积累文言词语。 • 2、掌握重点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
• 自学指导一(1分钟)
• 1、复习笔记,解释下列词语。
• 欣然、念、户、遂、寝、空明、盖、 但、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6分钟)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 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 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 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 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 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 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 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 理,以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 “月色” 夏夜月光 清冷皎洁 4、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 郁郁 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自学指导二(1分钟) 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3、 本文运用了□□、□□、□□、□□的表达方 式,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 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图,创设了一种 □□□□的意境。 4、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 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 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 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 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 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 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 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4、翻译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到 院子中散步。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明朗的月色泻进门户,(我)高兴地起来 走到户外。
5、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虚实相生,相映成 积水空明 趣。“□□□□”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了 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却可看出来,从“□□□□□”可看出他们 怀民亦未寝 的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从“□□□□□□” 相与步于中庭 可看出他们的关系密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可看出他们的志同道 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