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
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 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 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 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 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 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 致、复杂的情愫。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品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PPT课件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户:门 念:考虑,想到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
欣然:高兴的样子 遂:于是、就 寝:睡 中庭:院子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 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 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第二层(“怀民亦未寝”至“盖竹柏 影也”):写景,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第三层(“何夜无月”至“……两人 者耳”):抒情、议论,感叹人生、百感 交集。
合作探究
“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 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 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背景链接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 2 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 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苏轼在黄 州贬所已近四年,但他的心胸却“很坦 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 “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 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 “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 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 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欣然:欣喜;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渴望;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合作探究 本文是怎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本文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 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 言表。在月光下,“相与步于中庭”,信步 漫游,其恬适的心绪又寄托在这相携同步的 轻快节奏中。作者访寺寻友,写月夜美景, 然后由眼前景物生发议论,产生感慨,兼及 身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抒写了可以欣赏美景的愉 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感,同时又 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郁闷的豁达的心胸。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9
(1)苏轼的诗文中不止一次出现“闲人”、“闲者”、“闲客”这样 的词语,从中你领略到他怎样的胸怀气度?写下你的看法。
这些词的意思有些许不同,但都体现了苏轼能够豁达地面对人生各 种境遇。他认识到人应该以一种旷达的心境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自己和张怀民是两个“闲人”,陶 弘景是苏轼笔下那种“闲人”吗?为什么?
13
如果用“闲”组词,你能组哪些词?你认为哪些符合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内涵? 赋闲、清闲、安闲、闲游、闲情逸致…… 阅读以下材料,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和被贬黄州的生活处境。想一想:此时的苏 轼会是怎样的心情?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 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林语堂《苏东坡传》
7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
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描写,庭下月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
的人罢了。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 丢了脑袋。后由于范缜、张方平等的 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 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
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吟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思念弟弟的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 文学巨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对 王安石的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 苏轼开始很不在意,还潇洒幽默地说:“今 后我的诗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态的发 展越来越不潇洒,直到被投入监狱。四个多 月后,贬到黄州,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 自离开安置所,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 对苏轼的被捕,他的弟弟苏辙有一个准 确而深刻的解释“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描写(写景 抒情
一、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 • • • •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探究理解
1.赏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寒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释加点字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庭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连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是苏轼, 我国北宋著名 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 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是“唐宋 八大家 ”之一。与父亲 苏洵 弟 弟 苏辙 并称“ 三苏 ”。他的 词雄 浑豪迈,是宋代“ 豪放 ”词 派的代表。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东坡这个 别号的由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到黄州, 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 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 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 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为什么他要取号 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 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
而已,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 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 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 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 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苏轼(1037—1101),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 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 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 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zhe,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 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 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 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 的一个小片段。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承天寺

高兴地
……的人 于是 一起、散步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小组合作逐句翻译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听 读 课 文
xīng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suì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qǐn 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zǎoxì ng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句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 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 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 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 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 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层:点明夜游的时间、原因、地点及人物。记事 二层:夜游所见之景。 三层:抒写作者旷达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