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 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句子翻译
• 1、念无与为乐者 •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 里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呀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 怎样的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院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叙事 形容水的澄澈 交叉错杂 原来是,连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照在院子里,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
心境吗?(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 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 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 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 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地。自比“闲人”则 有多少意味尽含其中啊。作者才华横溢且素有 大志,但不被重用,以闲人自喻,及表现了仕 途失意的落寞,有表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专项练习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苏轼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 苏洵 苏辙 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考虑,想到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就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睡觉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一起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藻、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呀
4. 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江城子· 密州

出猎》 《水调歌头· 明 月几时有》 《浣溪沙· 山下 兰芽短浸溪》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文章评价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 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 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②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认为 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月色。
③其次,“闲人”也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
④本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的思想感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月色入户户外。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 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 庭下如积水空明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织纵横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只是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仿佛又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二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分别找出对应的 原文语句并用几个字概括内容。
记叙
:赏月缘由
月夜难眠 怀民未寝
描写
: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议论抒怀 :触景生情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本 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闲极无聊、 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ppt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到张怀
自学指导三、重点语句赏析
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赏析要点:1、考虑表达方式。2、考虑修辞手法。
3、考虑写作手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
表达方式:描写
修辞手法:比喻
写作手法:想象,虚写
用文学语言丰富关键词,总结答案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三 让我们按表达方式的顺序来背诵课文。
四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让我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背一下课文的前半部分。
自学指导一、重点实词解释
(记叙) 想到,考虑
于是就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 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 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 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 ;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 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 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 轼属于哪一种人呢?
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 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 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背诵“山下兰 芽短浸溪,——”。《浣溪沙》中著名 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 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 们重温一下《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
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
第三中学 张玉洁
复习目标:
1、能够默写课文。 2、掌握重点实词解释。 3、翻译重点语句,并能赏 析。 4、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课件
篇目。
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学生可 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 和表达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
理解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和思想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具有重
要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的借鉴与创新
记承天寺夜游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记承天寺夜游的启发,运用类似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课件
目录
• 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析 •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与思想
目录
• 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背景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 • 记承天寺夜游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01
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与作 者介绍
背景介绍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苏 轼因反对新法被贬至黄州
02
01
黄州时期,苏轼生活困顿,但创 作了大量文学佳作
特殊句式与修辞手法
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
02
修辞手法
01
特殊句式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03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与思 想
主题概括
01
02
本文主要描述了苏轼在承天寺的月夜之游,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自由、超脱尘世的心情。
文章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 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心境。
文章的艺术特色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了简 练、生动的文字,通过描绘月夜的美 景,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氛围。
苏轼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 、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 学造诣。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中考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中考复习课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月色从门照了进来, 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也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庭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复习回顾
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一同,一起;散步,庭院 ●2、高兴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5、交错纵横
文学常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 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 代表。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 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 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 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记承天寺 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
当堂小测
15.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梳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户:
(2)欣然起行
欣然: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5)相与步中庭 相与:
(4)遂至承天寺
遂: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盖竹柏影也 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一、基础知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三)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6.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6.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B )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桓侯遂死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桓侯遂 相与步于中庭| B、相与步于中庭|步步为营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无与为乐者| D、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 2.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 寻张怀民 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 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 其次, 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 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 “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 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6.文章“ 6.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文章 的要素是:(4 :(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件: 夜游承天寺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自学指导二、重点语句翻译(3分钟)
1.怀民亦未寝,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我们两个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柏影也。 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 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 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B
)
C
)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相与步中庭 /按步就班 B.念无与为乐者 /万念俱灰 C.解衣欲睡 /欲穷其林 D.月色入户 /竭其庐之入 4.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B.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C.不图为乐至之于斯也/念无与为乐者 D.念无与为乐者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 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 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 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 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 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 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 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 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作者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经过。文章通过描绘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色,以及竹柏影子的交错,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似幻的美妙境界。全文不仅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透露出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作者以月色为媒介,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忙碌世人的鄙夷与讽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于,尽管遭遇人生低谷,作者依然能够保持一颗闲适的心,从自然中寻找慰藉,展现了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的思想感情; 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4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19湖南株洲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 分) (D ) A.①古来共谈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耸入 B.①五色交辉 交:交相 ②四时俱备 俱:都 C.①猿鸟乱鸣 乱:纷乱 ②沉鳞竞跃 竞:争相,争着 D.①盖竹柏影也 盖: 只是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大 概
文词 句 名 问 中 学语 子 句 题 考 常积 翻 默 探 链 识累 译 写 究 接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 光的描写,创造了一 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 界,既表达了作者乐 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也蕴含着作者复杂微 妙的心境: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 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
本文作者是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词开“豪放”一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文言虚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样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正要睡觉,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 (我)高兴地动身出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培训讲学共16页文档

《记承天寺夜游》ppt复习课件培训讲学共16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件培训 讲学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那天夜晚,
我正要脱衣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 地动身出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重点字词: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
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 译文:
❖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 游览作乐的人,
3.“三抓”背诵法:此法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 句”,以达到背诵目的的方法。
以《记承天寺夜游》例
❖ 时间(年、月、日、夜),解衣……, 月色……,欣然……。念……者,遂 至……。怀民……,相与……。
❖ 庭下……,水中……,盖……也。
❖ 何夜……?何处……?但少……耳。
看 谁 能 更 好 地 背 诵 课 文
20.闲人(1)古义:悠闲自 在的人。(2)今义:无 所事事的人。
21.耳:罢了。
❖ 译文: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呢?
❖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 人这样的“闲人” (清闲的人)罢了。
如何高效地背诵文言文
1.背诵文言文的口诀:先理解,后记忆 ,多回顾,效率高。
2.帮你支一招----教你一种背诵文言文的 方法----“三抓”背诵法。
新课导入
听一首优美动听 的歌曲,仔细听------这首歌的歌名 是?(提示:三 个字)
月亮船
古往今来,月 亮是古代文学 的重要意象之 一,描写月亮 的文学作品不 计其数。大家 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 古诗词中含有 “月”的诗句 吗?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 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 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 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 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 ………
今后你们还会学到很多有关“月”
或其他意象的诗句,要注意积累。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同学习苏轼
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月下美景的?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
我 能
行 !
归纳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文学常识 三苏
唐宋八大家
① 解、户、念、寝、步 ;
重点字词 与乐、遂、亦、相与、于
②空明、交横;盖
③文言虚词:但、而、何
古今异义:但、闲人
词类活用:乐(名词动用)
先理解, 后记忆, 多回顾, 效率高。
课后作业
1. 用今天学的“三抓”背诵法,背诵全文。 2. 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 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重点字词:
❖ 译文:
11.亦:副词,也。
❖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12.寝:睡觉。
❖ 于是,(我们)一起
13.相与:一起,共同。 在庭院中散步。
14.于:介词,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重点字词:
明:清澈透明。
16.交横:交错纵横。
❖ 译文: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的月色之 中,
❖ 水中有像藻、荇似 的水草交错纵横,
17.盖:表示推测,原 ❖ 原来那是竹子和柏
来是。
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耳。
❖ 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19.但(1)古义:连词,只 是。(2)今义:但是, 表转折。
qǐn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héng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检查听音效果 suì qǐn yǔ zǎo
遂寝与藻
xìng héng bǎi wú
荇横柏吾
二读:读顺文章
要求:全班齐读课 文,读准字音、节 奏,读出感情,初 步感受月夜美景。
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组结
合 作

,注
交释
流 讨 论 。
, 了 解 大



教师点拨 学生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 2.欲:想。 3.户:门。 4.欣然:高兴的样子。
(宋)苏轼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呢?这篇文章 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著有《水调歌头·丙辰中 秋》、《赤壁赋》、《念奴 娇·赤壁怀古》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欧阳修,唐朝的韩愈、柳 宗元。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 寺”。北宋景德四年 (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 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 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一读:读准字音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在课文中标注不认识的 字词。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s遂uì至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