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ppt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PPT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 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苏轼有才华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这句话表现了作者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能悠闲赏月自我排遣 的旷达心境。
6 .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品细节,悟真情
苏轼怀民因月起行,但文中除 “月色入户”以外,再无写月。你同 意这个说法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表达方式:描写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 作“积水”,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从侧面反映月光清亮)。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酒为乐者
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 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 自然的规律。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赏月)的闲人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一词多义: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寻向所志,遂迷
于是 终于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 未果,寻病终
寻找 不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47页)共49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47页)共49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47页)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北 宋 苏 轼
·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 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 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 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 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第三层(抒情、议论):抒写作者的感慨
4、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二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包含了作 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又指具有闲情雅致、 自在悠然的人,还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心境)? 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第一层(记叙):庭中散步
记叙部分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庭中漫步(赏月)
“欣然”表明作者心中的兴奋、喜悦。 “未寝”说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相同,情怀一致。 “寻”表达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美景的急切心 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 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30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30页)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在诗 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 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句验收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 了哪些要素?
• • • •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间: 承天寺中庭 地点: “我”和张怀民 人物: 事情 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 的经过: 事情 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检验背诵!
把握文章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指导一、重点词语解释(6分钟)
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B )
A.解甲归田/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户告人晓 让每家每人都知道。 C.怀民亦未寝 /废寝忘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坐观罗敷
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C )
A.相与步于中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B.月色入户 / 当户理红妆 C.欣然起行/行侠仗义 D.水中藻、荇交横/阡陌交通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 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三)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 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 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 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自学指导三、课文内容理解(10分钟)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 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 )寻伴夜游。(叙述,交代游历缘由) 第二层:(4句 )观月赏景。(写景、描绘庭中美景) 第三层:(后3句)月夜抒怀。(议论,表明旷达襟怀)
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 好在哪里?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 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 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 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6.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元_丰__六__年__十__月__十__二__日夜 地点__承__天__寺_________ 人物:__我__和__张__怀_民______ 事件:_夜__游__承__天__寺______
(二).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 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 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 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 相同的意味。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表现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 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相与步于中庭 /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
B.念无与为乐者 /万念俱灰 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
C.解衣欲睡 /欲穷其林
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 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
D.月色入户 /竭其庐之入 Nhomakorabea别人。
4.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 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 “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 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3、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这一写景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景物)的清澈 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侧面写月光)参差 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的点染出一个空 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课件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 2、翻译重点语句 3、理解文本内容,品悟作 者情感
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 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 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逐齐师 B、相与步于中庭|步步为营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自学指导二、重点语句翻译(3分钟)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B.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C.不图为乐至之于斯也/念无与为乐者
D.念无与为乐者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B、盖竹柏影也/形影相吊 C、积水空明/以伤先帝之明 D、欣然起行/起坐喧哗
B)
6.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B )
当堂训练(10分钟)
(一)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月__下__美__景_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壮__志__难__酬__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乐__观__、__豁__达__的心境。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_欣__然__起__行_________ , 它与“ 解__衣__欲__睡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 一沉闷,一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